(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我国古代的官吏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古代社会起到了极 大的作用。作为中央委派至地方任职的官吏,对地方管理负有主要责任。 徐州,作为先秦时期按自然条件划分的“九州”之一,被限定在东海、泰山、 淮河之间,位于富庶的关东齐鲁之地,区域特征较为明显。而汉武帝后期设罨十 三州刺史部以后,徐州作为其中之一,逐渐由统一的监察区发展至东汉的行政区, 战略位置一直非常重要另外,其面积、人口、吏员设置等都在州刺史部中处于 中等水平,可以说,其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参照性,对其地方官吏进行研究很 有必要。 首先,考察地方官吏,就要认识地方行政区划。汉承秦制,在地方上实行郡 国并行的郡县制,后来州逐步发展为郡县上又一级行政区划,地方上分州、郡、 县三级管理。 其次,中央规定了地方官吏设置的一般情况,州、郡、县三级官吏的设景和 职权各有不同。 最后,依据史料,具体对徐州的州、郡、县三级官吏,做出初步的统计,然 后针对其籍贯、来源和去向、治迹以及对其奖惩,进行评价,进而总结出对两汉 地方行政体制的一些认识。 总之,两汉徐州地方官吏,在对地方的有效治理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其统 计和考察,对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价值,还能对现今该地区的经济、文教等 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两汉;徐州;州;郡;县;官吏 a b s t r a c t t h ea n c i e n to t t i e i a ls y s t e mi so n eo fb a s i cf o r m st h a tb e l o n gt oa d m i n i s l r a t i o n , a n dh a sg r e a tr o l ei na n c i e n ts o c i e t y a sa p p o i n t e db yt h e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t ot h e 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 , t h eo t t i e i a li sr e s p o n s i b l et ot h e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m a i n l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n a t u r a lg e o g r a p h y d i v i s i o ni nx i a n q i nt i m e s , x u z l 尬uw a so n e o ft h e n i n es t a t e s , a n dl o c a t e da tt h ew e a l t h yc - u a n d o n gq i l ua r e a , w h i c h 礴佻 l i m i t e da m o n gd o n g l 均i t a i s h a na n dh u a i h e i t s 糊f e a t u r ew a se o m p a r a t i v o o b v i o u s i nt h el a t ep e r i o do fe m p e r o ro fh a n w u , x u z h o ub a n 砖o o ft h e n l i f t l 把nc i s h i b u t h a tw me s t a b l i s h e d , a n dc h a n g e dg r a d u a l l yf r o mt h eu n i f i e d m o n i t o ra r e at o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a r e ai ne a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 i t ss t r a t e g i cp o s i t i o n w a s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m o l e o v e l r ,s o m ea s p e c t s t h a ti n c l u d e da r e a , p o p u l a t i o n , g o v e r n m e n t a ls t a f fa n ds oo i lw c l t a l la tt h em i d d l el e v e la m o n gt h ec i s h i b u i na w o r d , i t se o n d i t i o mw e r ev e r y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oi tw a sv e r yn e c e s s a r yt or e s e a r c hi t s l o c a lo f f i e i a l s f i r s t l y , i m p e c t i n gt h el o c a lo f f i c i a l sn e e dt ob ef l w f l l eo f t h el o c a la d m i n i s l r a t i v e r e g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h a r td y n a s t y i n h e r i t e dt h es y s t e m so ft h eq i nd y l l a s t y 9a n d i m p l e m e n t e dt h ec o u n t ys y s t e mw h i c h i n c l u d e dt h ec o u n t ya n dc o u n t r yt o g e t h e r , l a t e r t h es t a t ee v o l v e dg r a d l l a l l yt o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r e g i o n a l i z a t i o nt h a tw a ss u p e f i o ft o t h ec o u n t y t h e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l e v e l si n c l u d e d 翻a 搬 p r e f e c t u r ea n dc o u n t y s e c o n d l y , t h e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s t i p u l a t e dt h eg e n e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o ft h el o c a l o t t i e i a l ss t a f f m g a n dt h es t a f f m g , d u t ya n dp o w e ro ft h et h r e el e v e lo f f i c i a l sw e 他 d i f f e r e n tw i t he a c ho t h e r f i n a l l y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h i s t o r ym a t e r i a l s ,im a d ei n i t i a ls t a t i s t i c so ft h et h r e e l e v e l so f f i c i a l si nx u z h o us p e c i a l l y , a n dt h e nm a d ee v a l u a t i o n sb yt h e i rb i r t h p l a e o , s o u r c e ,b e h a v i o r , a w a r da n dp u n i s h m e n tt h a tt h e yg o t t h e nid r e w s o m ec o n c l u s i o n s t ot h e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s y s t e mo f h a r td y n a s t y t os u mu p ,t h eo f f i c i a l so fx u z h o uh a dag r e a tr o l e i nt h ee f f e c t i v el o c a l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d u r i n gh a nd y 丛p t h r o u g hm a k i n gs t a t i s t i c sa n di n s p e c t i o no f t h e m , i th a ds o m ev a l u et ot h ea w a z 峙n e s so ft h e c i e p a ti t st i m e s , a n di tc a no f f e rs o m e 托f e e e n c e s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 , c u l n u ea n de d u c a t i o ni nx u z h o ua 嘲 n o w a d a y s k e y w o r d s :w e s t e r n & 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x u z h o u ;s t a t e ;p r e f e c t u r e ; c o u n t y ;o f f i z i s i s 【冯乐辉量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 一) 选题意义 前言 官制,是研究历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被称为学习历史的一大工具。进入阶 级社会以来,伴随着国家的形成,官吏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其作用一直非常重 要。恩格斯认为:。官吏既然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他们就作为社会机关凌 驾于社会之上”西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体现了集权统治,等级、 分工明确,官吏对稳定统治,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 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作为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汉 两代的官制已趋于成形,其时所创置的职官,多为后世所沿袭。但是由于是阶级 统治的工具,又不可避免地有其消极面。为实现对全国的管理,把全国分成若干 的行政区域来进行分级管理,对各级地方行政区域中央委派官吏前往统治和管 理,这是行使中央统治权的重要形式之一。汉代地方行政区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普遍地实行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郡县,二是于郡县外又有诸侯王国的封 建,二者并行于世,互相牵制,史称郡国制。研究何以形成这种区划,就要和秦 汉时期大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秦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采用三公九卿制,地方上用郡县制代替了以前的分封制。秦汉时期制土分民 思想的逐步落实,其突出表现就在于郡县制的逐步落实。圆汉承秦制,不过汉高 祖刘邦惩秦孤立而亡之训,故广封子弟为王,一时之间郡国并行。但是封国的弊 端很快就显示出来,越来越不听中央的调遣,尾大不掉。随之,汉朝统治者对此 问题开始重视,采取了措施不断削弱地方封国权力景帝用“削藩”之策,平定 七国之乱武帝行。推恩令”,以各种措施限制、打击诸侯王,其中包括“作左 官之律,行附益之法”o ,还有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每部派出刺史一人,于 马克_ 5 l 、恩格斯:马克思崽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1 7 2 页。 囊哲t 亮:中周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4 2 页 汉书 卷1 4 诸侯王表 【冯乐辉l :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每年秋天巡行郡国,实行监督、监察的职能。到武帝以后,汉朝的王国问题基本 得到了解决,维持了相对的稳定。起初只是监察区的州,至东汉末发展为行政区。 总的来说,汉朝地方持续维持了三级制,汉初王国势力很大,除去中央直辖 郡县外,在王国之下又设郡县,东汉后期,王国势力衰微,和郡的地位相似,逐 渐形成州、郡( 王国、属国) ,县( 邑、道、侯国) 三级制。 笔者选取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徐州治下的州、郡、县三级地方官吏,主要基 于两汉时期徐州的面积、入口等都在州刺史部中处于中等水平,且其位于富庶的 关东齐鲁之地,战略位置突出。汉武帝频繁地迁徙关东豪强,主要即基于对关东 之地发生叛乱的忌惮,东汉末,刘备、吕布、曹操等对徐州的争夺,就是例证。 可以说,其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参照性,故对其展开研究十分有必要。通过对 徐州地方官吏进行初步统计与考察,来了解当时的地方政治制度。进一步对当时 的社会获得认知,且以史为鉴,对现实社会中诸如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统筹安 排等提供一些借鉴。 c - - ) 研究现状 对于两汉地方官吏的研究自当时的时代已经开始,史记对秦汉官僚类型、 制度作了一定的归述,而两汉书中分别有对两汉职官的专门篇章( 汉书 卷1 9 百官公卿表与后汉书志卷2 4 2 8 百官志一至五) ,其他诸如汉 官六种等很多。后来历代对两汉职官制度的考察论述颇多,也较全面,至清代 考据风盛,如赵翼廿二史札记等书,研究角度有了很大提高。至近代,对政 治制度研究方兴未艾,理论性、系统性更强,两汉官吏的研究获得较大的突破。 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4 8 ) 是第一部运用唯物史 观研究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著作。瞿兑之、苏晋仁的两汉县政考( 中国联合 出版公司,1 9 4 4 ) ,严耕望的两汉太守刺史表( 商务印书馆,1 9 4 8 ) ,二者均 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把两汉官吏列出,但其不足也是明显的,由于较早成书,疏 漏讹误难免,而且由于缺乏科学理论,不能进一步发掘其深层次的内涵。至现当 代,几本主要的中国通史、政治制度史、秦汉史专著中都有专门的章节论述两汉 职官,对秦汉官吏做整体研究的论著主要有严耕望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 主要采用谭j 骧、蓝勇等先生的说法(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第八章所史时期政区沿革高等 教育 i i 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6 6 页。) 2 i 冯乐辉t 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 9 9 7 年版) ,安作 璋、熊铁基的秦汉官制史稿( 齐鲁书社,1 9 8 5 ) ,黄留珠的秦汉仕进制度 ( 西北大学出版社,1 9 8 5 ) ,卜宪群的秦汉官僚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2 ) 等,从职官演变、仕进、行政、考绩管理等各层面分析考察两汉官吏的多 个方面。 见于正式发表的论文,比较繁多,仅举一大概。关于州一级官吏的论文侧重 于研究刺史制度的变迁,主要有范学辉、于芹汉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新置 牧”考(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 9 9 7 年第3 期) ,崔向东论谣汉刺史制度 的产生及对郡国的监察( 锦州师院学报哲社版,1 9 9 7 年第4 期) ,王其巨、 汪清 光武帝“罢州牧置刺史”与东汉中后期州制的发展( 株洲工学院学报, 2 0 0 1 年第2 期) ,周长山是惟主监察,还是兼及行政对西汉刺史制度的新 认识( 史学集刊,2 0 0 5 年第4 期) ,李耀建汉代刺史制度研究及其现实意 义( 北大学报哲社版,2 0 0 6 年第4 期) 等。较早前,严耕望先生曾对两汉 郡县属吏做过研究当代郡一级官吏的研究侧重对郡国制的评价认识,主要有 沈星棣西汉郡国制评析( 江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 9 8 3 年第3 期) ,陈长琦 汉代郡政府行政职能考察( 暨南学报哲社版,1 9 9 3 年第4 期) ,郑长兴两 汉汝南太守考- ( 天中学刊,1 9 9 6 年第3 期) ,沈星棣两汉郡守“重于 古诸侯”的因果探微( 南昌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2 期) ,勾承益谣汉前期 刘氏诸侯王的。相”( 四川师大学报社科版2 0 0 2 年第5 期) 。史云责 西汉郡国并行制探略( 广西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4 期) ,周长山汉代 地方长吏任期考辨( 广西师大学报哲社版,2 0 0 6 年第1 期) 等等。其中 两汉汝南太守考一文具体统计了两汉时期的汝南太守,并对其出身、来源、 去向、任职年限等作了详细的考察。县级官吏的研究很多,对官吏设置、任免以 及属官的考察都有专文论之,如:廖伯源汉初县吏之秩阶及其任命( 社会 科学战线,2 0 0 3 年第3 期) ,邹水杰秦汉县丞尉设置考( 南都学坛,2 0 0 6 年第2 期) ,邹水杰、岳庆平西汉县令长初探(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 0 0 3 年第4 期) ,宋一夫汉代功曹、五官掾考( 历史研究,1 9 9 4 年第5 期) ,高 严耕望:两汉郡县届吏考,金陵齐鲁华西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汇刊 1 9 4 2 年第2 期,第4 3 9 4 页 严耕望:两汉郡县属吏考补正 ,金陵齐鲁华西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汇刊 1 9 4 2 年第3 期,第1 3 - 1 8 页。 【冯乐辉】: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荣论汉代的督邮(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 9 9 9 年第3 期) ,苏卫国重新 定位“县啬夫”的思考( 史学月刊,2 0 0 6 年第4 期) ,史云贵西汉侯国官 制考述( 求索,2 0 0 2 年第6 期) 等。大量出土的考古材料如石刻、封泥、简 牍等也被应用在官吏的研究上,如周晓陆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 西 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 0 0 5 年第4 期) ,赵平安:秦西汉误释未释官印考( 历 史研究,1 9 9 9 年第1 期。) 等。近年尹湾汉简作为一个热点,对其反映的官吏 状况进行的研究很多。如高敏试论尹湾汉墓出土( 东海郡属县乡吏员定簿) 的 史料价值( 郑大学报哲社版,1 9 9 7 年第2 期) ,朱绍侯 解决了汉代官制中几个疑难问题( 许昌师专学报社科版,1 9 9 9 年第l 期) , 卜宪群西汉东海郡长吏升迁考述( 商丘师专学报,1 9 9 9 年第l 期) ,于琨 奇尹湾汉墓简牍与西汉官制探析( 中国史研究,2 0 0 0 年第2 期) ,蔡万进 尹湾汉简( 元延二年日记) 所反映的汉代吏行制度( 郑大学报哲社版,2 0 0 2 年第1 期) ,汤其领 尹湾汉墓简牍) 中有关郡县侯国吏制的几个问题( 史学 月刊,2 0 0 5 年第1 1 期) 等。 然而,目前学界对于两汉地方官吏,多从职官制度考察,而做个体实例分析 则少之;对郡或县一级的官吏的具体分析有之,对某一特定的州刺史部官吏做整 体研究则显欠缺。 ( 三) 结构和研究方法 具体到本文的结构,是从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入手,进而分析地方官吏 设置的一般情况,再联系徐州的具体实例考察地方州、郡、县三级官吏,做出一 个初步的统计,进而分析其各级官吏吏员设置、出身选拔、籍贯、升黜调动、任 职的表现及奖惩等各个方面,最后对当时地方行政体制提出自己的认识。 论文大量使用表格这一较为明晰的形式来展现官吏的时空分布,主要采用由 一般到特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论,综合运用统计、例证、逻 辑归纳推理等方法。 ( 四) 创新点和不足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主要是尽可能完整地搜集、整理史料,资料较为翔实,而 4 i 冯乐辉1 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且运用包括秦封泥、东海尹湾汉简在内的考古材料去补充有关郡县官吏部分。 当然,限于时间和学力,论文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憾,文中表格占去相当大 的篇幅,显得头重脚轻,而且分析、论述的不太充分。有很多史料或论文可能未 尽涉猎,一些观点可能存在着偏差,敬祈方家批评、指正 【冯乐辉】: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褰 一、两汉徐州州级官吏统计与考察 ( 一) 州级政区及其官吏设置 州,据说是早在颛顼甚至伏羲、黄帝时期便已创建起来。州字的本意是水中 可居者为州,指古人为避水患而择水边高地居住而形成的村落,后扩大为国邑的 名称。九州为传说中的中国古地理区划名,起于何时,说法不一。西汉以前,都 认为九州系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笔者较为同意顾颉刚先生的春秋战国说o 。尚 书禹贡说,禹在位时已分为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是 根据自然区域实行贡赋的制度。又有十二州之说。“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 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他认 为禹治水后,舜更分九州为十二州。顾先生认为舜时十二州之名多为附会而来。 诚如九州及十二州说只是先秦入士区划地域的观念。不过,后世的统治者利用了 其区划的大体位置。 至西汉,汉武帝在古九州的名称与范围的影响下,于元封五年( 前1 0 6 年) 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刺史部,“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唐人颜师古注e h “汉旧仅 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 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武帝征和四年( 前8 9 ) ,设司隶校 尉,实际上此时为十四州。平帝时王莽秉政,王莽为了要州符合古经义,于元始 五年( 5 ) ,废除朔方、司隶两部,全国改簧十二州。东汉继承了这项制度,直至 汉亡。不过,至东汉末期,这些州的刺史( 牧) 拥兵自重,相继成为割据一方的 势力,州也逐渐由监察区转变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 很早以来就形成的分州观念对西汉划分十三州刺史部有很大影响,本选题要 考察的徐州刺史部的名称就来源于禹贡九州之一。“海、岱及淮惟徐州。”师 古注日:“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这是作为“九州”之一的徐州,被限定 在今东海、泰山、淮河之间这样一个大致的区域之内,两汉时期的徐州的地理位 顾颉刚、史念海:中两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敝,第5 2 - 5 4 页 汉书卷2 8 上地理占序 。 。 汉书 卷6 武帝纪 汉书 卷2 8 上地理志上 。 6 【冯乐辉】: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看和“九州”之一的徐十i 1 有些相似,大体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及山东省 东南部、安徽省的东北角。( 见下图l 、2 西汉、东汉徐州图) 。 图l :西汉徐州国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 第二- y j ) 。中国地幽j l ;版亡i ,1 9 8 2 年版第3 6 - 3 7 页 7 【冯乐辉】: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图2 :东汉徐州 汉代州的长吏为刺史( 一度改名为牧) 。汉武帝开始以刺史监州的制度,原 由秦代的御史制度发展而来,关于这一演变过程,后汉书卷1 1 8 百官志五 中有段清晰的阐述。 谭其骥: 中用历史地幽集) ( 第一二、z j v t ) 。中田地幽版i :,1 9 8 2 年版,第6 4 6 5 负。 8 i 冯乐辉】: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秦有监御史,监诸郡,汉兴省之,但遣丞相分刺诸州,无常官孝武帝初置 刺丈十三人,秩六百石成帝更为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十二 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隶校尉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 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 不难发现,汉朝的刺史源于秦的监御史,后虽有改变,但其簸察地方的主要 职责未变。汉书卷1 9 上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刺史“所察六条”,唐人颜师 古做了注释: 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邵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蹿制,以强渡弱,以众暴 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 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刖淫赏,烦扰刻暴,剥截 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袄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 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 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刺史秩仅六百石,但从监察的内容看,其权力很大,除第一条针对地方囊强 外。其余五条全是针对州部内二千石的郡国守相。有学者就认为,西汉的刺史制 度是在郡国并行背景下的新的选择,监察郡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控制地方, 推动结束郡国并行制。这一时期的州不是地方行政单位,刺史是中央派出的监察 官,也不是地方官回。西汉时人何武说:“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 职在进善退恶。”雪可见,当时的刺史的职责更多的是督导地方,“退恶”的同时 还“进善”,即举荐人才。西汉的州刺史仅仅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起到上下沟 通的作用,并不实际管理地方事物,州也仅仅是监察区。 西汉末、新莽时,州制变动频繁,州官也发生变动,开始了刺史与州牧易名 的拉锯战。刺史改州牧,其秩从六百石升至二千石,改变了汉武帝初置刺史之以 卑临尊、互相制约的性质,其监察之功效就难以正常发挥。东汉初,在事实上已 恢复了新莽时期位尊权重、统兵领郡的州牧制,刺史、州牧有自己固定的治所, 还自辟掾属。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国家统一后,“遂罢州牧,复置刺史”国。然而 崔向东:论西汉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对郡国的监察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 哲社版) ,1 9 9 7 年第4 期 第6 4 6 7 页。 汉书 卷8 6 何武传。 后汉书) 卷l 上光武帝纪上 9 【冯乐辉1 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光武帝及其继承者在削夺刺史、州牧的领兵权时,又进一步扩大其治政抚民的权 力,承认业已地方官化的刺史治理一方的合法性。“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 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 有学者认为刺史、州牧 于新莽和东汉之初完成了地方官化的质变,进而在东汉后期坐大为割据的方镇窜。 传统观点据汉灵帝中平五年( 1 8 8 ) ,纳刘焉建议改州刺史为州牧,“州任之重, 自此而始” ,将汉刺史由中央监察官质变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长官的时间断定 为此年。而有学者提出异议,经综合文献、简牍考察后认为当在献帝初平四年 ( 1 9 3 ) o 。笔者认为该说更为可信。初平四年,李催、郭汜为首的凉州军重新掌 控东汉政权更为妥当。黄巾起义爆发后,中央政府为镇压农民军,提高刺史的地 位而将其改称州牧,同时又加监军、将军名号,从而使这些人合法地拥有一州的 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大权,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甚至兼并他州,逐渐成为 割据一方的实际统治者。刺史改为州牧后,其权确实加重,但是还没有真正的控 制地方,不能简单地推断。但不可否认,州刺史部在东汉末动荡的形势下,已逐 步地脱离设置之初的监察区的性质,向行政区转型,最终转变为行政区这样一个 事实。州逐渐取代郡成为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由监御史而刺史而州牧, 不仅名称上有所改变,而其实质也由监察官两渐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州的属官,西汉元帝时已据州的大小设置定员。“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条州 大小为设吏员,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秩皆百石,同诸郡从事。” 州府的行政 组织,东汉已初具规模,设有别驾、治中等从事史以及主簿、门亭长等书佐,辅 助刺史,各司其职。续汉书志卷2 7 百官志四记载了司隶校尉的属官设置: 从事史十二人本注日: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功曹从事,主州选 署及众事别驾从事,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簿曾从事,主财谷簿书。其有 军事,则置兵营从事,主兵事其余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 察举非法,皆州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 假佐二十五人本注日:主簿录阁下事,省文书门亭长主州正。门功曹书 后汉书卷1 1 8 玎官忠五 。 史。赞:汉代刺史制度述论,广西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5 期,第1 5 8 页。 资治通箍卷5 9 汉纪5 i 。 范学群、十片:汉炙帝中f 五年。改刺史,新霄牧”考,i l i 南人学学撤( 科版) ,1 9 9 7 年第3 期, 第7 8 8 0 页。 安作璋、熊铁幕:秦汉官制史稿j ( 下册) 齐鲁书礼,1 9 8 5 年版,第5 页。 汉 应劭:汉官仪_ 二卷,见 滞 孙星衍辑汉官六种( 埘天游点授) ,中乍书局,1 9 9 0 年版,第1 5 0 页。 1 0 【冯乐辉t 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佐主选用孝经师主监试经月令师主时节祠祀律令师主平法律簿曾 书佐主簿书其余都官书佐及每郡国,备有典郡书佐一人,各主一郡文书,以郡 吏补,岁满一更 州刺史的属官与司隶校尉的属官相仿。续汉书志卷2 8 酉官志五记载: 皆有从事史,假佐本注日:员职略与司隶同,无都官从事,其功曹从事为 治中从事 ( 二) 两汉徐州州级官吏统计 据有关史料,统计两汉可考徐州州级官吏共有3 5 人,其中,徐州刺史( 牧) 共2 8 人( 见下表一两汉徐州刺史表面) ,州属官有7 人( 见下表一两汉徐州州属 官表) 。剌史( 牧) 籍贯可考者2 1 人,为本州人士有1 人;属官籍贯可考者6 人,为本州人士有5 人 两汉徐州刺史表 任职时间姓名籍贯螵任官吏卸任去向所据史料 成帝时王尊琢郡高阳东郡太守汉书卷7 6 正尊传 p 3 2 3 6 水经注 ( 今山东卷5 河水注 菖县东南) 西汉末叶来仲翁桓谭新论 。见文选 谢炙运入华了: 罔诗注 ,转引自两汉徐州刺史太守表 p 2 8 0 新莽地皇二羽况( 颁翼平连串 师尉大夫汉书 卷9 9 下l :莽传下 p 4 1 7 2 年( 2 1 )青、棣二 州牧事) 光武建武七王景字乐浪哺邯河堤谒者建武八年后汉书 卷7 6 循史列传附【:景传i ) 2 4 6 6 年( 3 1 )仲通( 今朝鲜 ( 3 2 ) 迁 平壤西北) 庐江太守 光武帝时盖豫后汉书卷7 9j 二储林列传i :附胴防传 p 2 5 6 0 约和、安帝百里嵩,陈留( 今河事类赋 注三、御览 二二五六0 i 谢承 时字景山南省开封,书 ,转弓l 自两汉徐州刺史太守表,p 2 9 5 商丘铎地 区郡治陈 留今河南 此表参考了 清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商务印书馆,1 9 5 9 年敝; 请 万斯阿:三三国汉辱方镇牵表 ( 引自 宋 熊方等;后汉书三国击朴表)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等书 i 冯乐辉l = 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开封市东 南) 约安帝时刘福后汉书卷7 9 上儒林列传上二附杨伦传 p 2 5 6 4 约顺帝时戍占,字汝南南顿顺帝永和后汉书 卷6 孝顺帝纪 及注0 i 续汉 仲节( 今河南三年( 1 3 8书 挖6 7 项城市西)年) 见在任 约顺帝时 陈琦。字陈留( 今河顺帝永和后汉纪 。转引自两汉僚州朝史太守表) 公鲁南省开封,四年( 1 3 9p 2 9 5 商丘等地年) 稍前 区郡治陈 留今河南 开封市东 南) 约麟帝初中杨秉,字弘农华阴荆州刺史迁任城相后汉书 卷5 4 扬震列传附杨秉传) p 1 7 6 9 叶 叔节( 今陕西 华阴县东 南) 约顺帝时 牵成。字汝南西平 蔡世集李成碑,转0 i 自两汉徐,i i 刺史 元卓( 今河南太守表 p 2 9 5 两平县) 约桓帝初中 i :纯,字词窄辟举政尚宽和,隶释) 卷7 纯奉碑 1 8 0 叶 伯敷 高第,选侍税事二载 御史。小使 扬州 约桓帝时郭j l l i 内【今河隶释) 卷7 郭仲奇碑) p s o 南省两北 部,黄m 以 北) 撼帝时吴锋。字东茉卢乡破帝中半囊续卷1 2 刘宽碑阴九生名 p 4 0 1 信武( 今山东 二年( 1 8 5 甲度县两年) 似j l :任 北) 炙帝末陶谴丹阳郴( 今迂徐州牧三国占卷8 陶谦传) p 2 3 6 6 立搬宥东1 9 4 年,稍 南挪及江死于任。 苏、浙江一 小部。郡治 宛陵今安 徽宜城 县。) 约灵,献帝巴祗三国,占卷8 陶谦传注引谢承后汉 时 书p 2 4 8 献帝必r 厄刘薪涿郴潍县豫州刺史建立几年三周,矗卷3 2 先土传p 8 7 3 1 2 l 冯乐辉】i 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年( 1 9 4 )( 今河北( j 9 6 ) ,为 涿县)r 布破走 依曹操 建安元年吕布五原九绦蔷东击术。建安三年三国占 卷7 吕布传) p 2 2 3 ( 1 9 6 ) ( 今内蒙布袭取下( 1 9 8 ) 簟 古包头市邳备还归操克下邳, 两) 布布遗备出降被杀 屯小沛布 自称徐州 利史 双带建交=车胄 建虫四年 后汉书) 卷7 4 上袁绍列传上 1 ) 2 3 9 2 年( 1 9 s )( 1 9 9 ) 冬, 为刘备袭 杀 献帝建安四董昭( 徐济蹦定陶 冀州牧 建安五年 - - 国占 卷1 4 董昭传 p 4 3 8 年( 1 9 9 )州牧)( 今山东( 2 0 0 ) 。徒 定陶西北)魏郡太守 献帝建安十马超扶风茂陵涑议人失兰国占) 卷3 6 马超传) p 9 4 5 年( 2 0 5 )( 今陕西 兴平县东 北) 献帝建安十臧霸器山华县威虏将军魏1 9 j 帝时,三国占 卷1 8 臧霸传 p 5 3 7 - $ 4 1 年( 2 0 6 )今山东死于任e 。 豢虫市) 献帝建盎十孙权( 刘里郴富春( - - 国占 卷4 7 曼主传) p 1 1 1 8 四年( 2 0 9 )备表其( 今浙江 镬椽州膏阳县) 牧) 献帝时袁术( 自汝南汝阳南阳太守左将军 后汉书) 卷7 5 嵌术列传,p 2 4 3 9 称徐州( 夸河南 伯)汝阳县) 献帝末浩周上党郡( 今领护于禁三国占卷4 7 昊主传 注0 i 魏略 山西省东军,为关羽 p 1 1 2 6 南都郡治所得 长子今山 西长子县 西) 东汉,具体任恺,字蜀郡成都毕阳圈占卷l l 后贤占附益粱宁三三州光 时代不详 文悌( 今四川 汉以来:i :女甘录p 2 1 2 成都市) 东汉,具体严羽,字巴郡闻中华闻周占) 卷i i 后贤岳附益粱宁三州先 时代不详子恩( 徐( 今四川汉以来e 女目录1 2 1 8 州牧)阔中县两) 两汉徐州州属官表 z - 5 乐辉】: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任职时间姓名籍贯原任官吏卸任去向所据史料 武帝时徐州从 鲁国( 今山稍迁至廷征治巫蛊 汉书) 卷7 4 阿占传 p 3 1 4 2 事码吉,东曲阜地尉右监坐事 少辫区)法失官,归 为州从事 约枢、灵时镣州吏琅邪姑暮少仕州鄂司徒杨赐后汉书) 卷7 6 循变列传p 2 4 8 | ( 具体( 今山东为吏辟之 何职不诸城市西 清) 童北) 恢,字汉 约桓、灵时徐州从广陵射阳灵帝时。为后汉书 卷5 8 威洪列传p l s & t 、 事戚曼( 今江苏扬州刺史,卷4 l 第五伦列传 p 1 4 0 4 宝应县东)后任使匈 奴中部将。 约桓、灵时徐州从 事缪字。 献帝时徐州牧琅邪( 今山举茂才迁三国占) 卷8 陶谨传 注引谢承蜃 陶谴别东胶南市广陵太守汉书 p 2 4 8 驾从事东南) 赵星,! 元达 献帝时徐州牧 东海郯( 今会稽太守三周占,卷1 3 王郎传 p 4 0 7 陶谶治山东邦城 中i i 朗县) 宁最兴。 献帝时 徐州刺沛国武周- - 国右 卷1 8 臧霸传 p 5 3 7 史藏霸为下邳令, 部从事霸敬异周, 麓捌身诣令舍 郁从事慈 铜不法。周 得其罪便 收考竟,霸 益以善周。 献帝时徐州刺北海固( 今先主领徐三国志 卷3 8 孙乾传i ) 9 7 0 史刘备山东省东州,辟为从 从事孙北部雌坊事,后随从 乾,公地区群治胤旌 祷营陵今山 东潍坊市 1 9 8 2 年谯江并省邳县清理j ,东汉彭城相缪宇墓,m 时发现了徐州从事缪宇墓忐。( 尤振尧: ,其他各人均来自其他郡国。由表二知,两汉徐州州属宫中7 入籍贯可考, 其中6 人是本州人士,只有1 人( 孙乾) 来自北海郡。 单就两汉徐州刺史可考籍贯者来看,既有来自与徐州紧邻的青、兖、豫、扬 州,也有来自相隔的司隶、幽州、并州,更有来自相隔极远的益州。分布较为分 散。本州只有一人担任刺史,可以说体现出一定的本州长吏一般不为本州入担任 的“回避制度”本州人较为熟悉本州事物,在刺史监察的时候能提出建设性的 意见来,多任用他们担任本州佐属吏,从本州的州属官的统计就可以看出来。这 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较能考察当时的实际情况,对于我们今天的干部考核也能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来源、去向、奖惩和任职时间 有关两汉徐州刺史的来源,就可考的8 例看,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由地 方郡太守为刺史。如田况原为新莽时翼平连率( “连率”为王莽改官号后太守之 别称) ,袁术原为南阳太守。第二,其它郡国平级调任。如刘备原为豫州刺史, 董昭原为冀州牧。第三,由中央官而为刺史。如王景原为河堤谒者,王纯原为侍 御史。第四,原为将军,因军功而升迁。如臧霸原为威虏将军。有关其卸任后的 去向,就可考的1 2 例看,也分几种情况。第一,徙为郡太守。如王尊至东郡, 王景至庐江郡,董昭至魏郡。第二,死于任上,或出逃,或为敌方所获。如陶谦、 吕布、车胄、臧霸死于任,刘备出逃,浩周为关羽所获。第三,调至中央。如马 【冯乐辉l :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超为谏议大夫,袁术为左将军。汉朝特别重视对地方的监察,对刺史的选用非常 严格,一般通过辟举高第,或据任职表现优异的官吏。推其去向,西汉乃至东汉 初,由于刺史位卑,人多不极力居其位,故去向不定,或去官,或居它位;后来 由于刺史位显,人争其权位,离职者,多由于斗争失败,故多为不得意。 刺史任职后,也受严格管理和考课。内属于御史中丞,除受其监督外,还受 丞相司直的监督。出巡期间,有过就会受举奏和处分。任职时如功效显著则会受 奖励而升迁。“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故事,居部九岁举为守 相,其有异材功效著者辄登擢,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o 就刺史的任职时间,可考证者有9 入。任职时问很短( 1 至3 年) 的有7 人, 其中,田况任职不足1 年,王景、车胄、董昭1 年,王纯、刘备、b 布2 年;任 职时间较长的1 人,陶谦当在5 年以上;任职时间很长的1 人,臧霸当在2 0 年 以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刺史在起初只是中央委派的监察官,相对于郡守、 县令之类任职时间的稳定、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来说,刺史以任职时间短,频繁调 动为佳,这样有利于对郡国的督导。从上引“居部九岁举为守相”可以看出任职 九年已算是很长、很难得了。而至东汉末,刺史越来越向地方行政长官发展,越 多地有实际治民权,这样出于保持政策稳定性考虑,就要长期稳定地任职。这就 体现出州刺史部从监察区向行政区的转化。以臧霸为例,他是泰山郡华县人,与 徐州相邻,曹操任其为徐州刺史,即出于其熟悉当地事物,且与当地豪强有着联 系的考虑,故其任职直至魏明帝时,当在2 0 年以上。作为魏、吴争夺的军事要 地,能保持长时间的政策稳定,当然有利于魏国积攒力量,最终完成统一。当然, 这也不是固定的。由于东汉末的动荡,军阀争夺地盘,势必也就产生变动。如刘 备和吕布争夺徐州,均未能据有太长时间。 徐州州属官的来源就史料来看,主要是因法失官者( i 例,丙吉) 或从未从 政者( 3 例,童恢、孙乾、步骘) ,不难发现,州属吏多为从政者的阶梯,缺乏 行政经验的可以得到磨练。汉朝时,吏和官的界限不是很明显。属吏由于起点低, 故除非大恶( 1 例,总嗣) 。多能得到升迁或重用( 5 例,丙吉、童恢、臧曼、赵 昱、王郎) 。而考究其任职时间,则相对较长,因为年资尚浅,虽然被提拔是早 晚事,但也要慢慢等待。 汉书,卷8 3 朱博传。 1 6 【冯乐辉1 两汉徐州地方官吏统计与考察 3 、在职事迹考察 两汉徐州州级官吏,对徐州刺史部的政治、经济、文教等都起到了一定的影 响。如上文所述,尽管刺史初不治民,但还是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影响着本部州。 有关徐州刺史的在职事迹,据相关史料,可作如下考述。第一,遥领或虚称,并 不实际治民。如马超被曹操封,孙权被刘备表领徐州牧,袁术自称徐州伯。第二, 为循吏、廉吏或有治绩者。如王景为循吏,杨秉以廉洁称。第三,先有治绩,后 乱。如陶谦。起初境内较为安定,百姓安居。但其信用的人不当,刑政不理。良 善多被其害,渐乱。第四,争夺地盘,实际统治。如刘备,吕布、臧霸。第五, 有劣迹者。刘福,他在位的种种恶行暴露后,伏诛。 在政治管理方面,打击农民起义,引导百姓安附。以稳定本部州的统治。如 田况,王莽令其领青、徐二州牧事,就是为了镇压起义军,因为葬怕其势力过大 遣使者代之,未发挥其作用。“莽畏恶况,阴为发代。遣使者赐况玺书。使者至。 见沉,因令代监其兵。沉随使者西,到,拜为师尉大夫。沉去,齐地遂败。”o 陶 谦作为徐州刺史,打击黄巾起义,镇压下邳阙宣起义其对农民起义起到了破坏 作用,但是客观上能保一方平安,使得本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会徐州 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刺史,击黄巾,大破走之,境内晏然。是时,徐方百姓 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固东汉时,一些刺史及属官招降或镇压农民军, 如“( 永和三年,1 3 8 年) 闰月,蔡伯流等率众诣徐州刺史应志降。”o ,刺史巴 祗上表为镇压黄巾军的赵昱请功。 在经济方面,通过奖励农桑、治理水旱灾害等措施,刺史来促进当地的经济 发展。中国古代是农本社会,刺史作为中央派出的官吏,自然要大力引导农业的 发展。王景在循吏列传中有本传,是位善于治理的良吏。通过其在庐江太守 任上的表现“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训令蚕织” 等推测,其在徐 闸刺史任上也会奖励农耕和训导蚕织,促进经济的发展。王尊、王景都善于治理 水患,在这方面有突出才能,都曾被派遣修黄河,故推测其在徐州刺史任时能修 缮河防,引导沟渠,会减少灾害的发生,促进该地区的发展。 汉书卷9 9 下tf 莽传下 后汉书 卷7 3 陶谦列传 后汉书 卷6 孝顾帝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