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摘 要 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摘 要 非织造布技术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产品越来越广泛地 应用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非织造布产业被认为是前途无 量的“朝阳行业” 。非织造布在中国的发展只有 20 几年的历史,但发展 速度惊人。目前,我国的非织造布产量仅次于美国,占到世界第二位。 由于近两年来,国内非织造布生产线的投资热潮,导致产能相对过剩, 市场竞争加剧。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是每个非织造 布生产企业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非织造布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的研究,总结了 中国非织造布行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了国内非织造布企业普遍面临的问 题,如产品品种单一,同类产品增长过快;产品研发能力差,企业基本 上都是模仿国外同类产品;企业规模小;设备及原料发展落后等等。而 这些问题都是企业缺乏竞争力的表现。 本文在研究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基础上,结合中 国非织造布行业的发展特点,利用指标体系法和层次分析法,设计了一 个非织造布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三个层次,将企业的竞 争力最终分解为 19 个财务和非财务的指标。按照这个模型,本文对中 国三家非织造布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这三家企业近三 年的经营状况,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详细描述了这三家企 业之间竞争力的差异。 本文通过详实的数据,比较了企业间竞争力差异。在此基础上,深 入分析了影响中国非织造布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文章认为非织造布企业 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和自身的能力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环境、资源和能力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造了企业的竞争力。但 这三个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企业环境是外因,企业资源和企业 能力是内因,但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能力因素。要切实地提高企业的竞 争力,必须加强企业自身能力。 最后,文章建议通过采取改善企业的政策环境、加强企业自身能力 建设等措施,来提高中国非织造布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非织造布关键词:非织造布, 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竞争力评价,竞争力影响因素竞争力评价,竞争力影响因素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nonwove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bstract the nonwoven is a new technology that developed in recent decade years, its production is used abroad in various fields of industry and daily life, and nonwoven industry is considered as “sunrise industry” with a brilliant future. though it is only twenties years that nonwoven industry has entered to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nwoven industry is rapidly. at present, china is the second large country on the amount of nonwoven production, narrowly behind america. but,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is surplus as a result of overinvestment in nonwoven production line recent years,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on becomes very fierce. how to improv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nd achieve competitive excellence is a realistic problem that faced by every nonwoven enterprise. this study conclud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nwoven industry by the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nonwoven industry. also, this study analyzes problems that faced usually by chinese nonwoven enterprise, such as the monotony of product, the surplus production , the poor capability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small scale of enterprise and poor raw material and equipment. and all these problems is result in the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progress of competitiveness theories and the methodology of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by using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index system method,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model to evaluate the nonwove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nonwoven enterprise. the model includes three hiberarchy,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is decompounded into 19 indexes of financial and others. three nonwoven enterprises a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is model, and the difference of competitiveness among these three companies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last three years financial data.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nonwove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by accurate and abundant data, and shows that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should be effected by three factors: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 these three factors react one another, construct the competitiveness together. but the effect of three factors is not same, the environment is outer factor, resources and capability is inner factors, especially, the enterprise capability is the key factor.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can not be improved essentially unless the enterprise capability is enhanced. finally, several actions about policy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nd enterprise capability enhancement are suggested to improv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nonwove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competitiveness influence factors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 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万大江 日期:2005 年 12 月 5 日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万大江陈忠 日期:2005 年 12 月 5 日 日期:2005 年 12 月 5 日 前前 言言 随着非织造布在服装、装饰和工业等领域应用的快速增长,中国的非织造布产业取得了迅 猛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非织造布产业形成了投资热。然而,面对广泛的、快速增长的 市场需求,国内的不少非织造布企业,却由于设备和产品过于同质化,导致产能相对过剩,竞 相压价;又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盘升,使企业陷入微利,甚至无利的困境。而与此同时,每 年中国又需要以高价从国外大量进口非织造布。如何摆脱这一困境,促进中国非织造布企业健 康快速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非织造布企业的层面,结合国内外非织造布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中国非织造 布企业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是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在研 究竞争力理论的发展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竞争力评价的模型,对中国三家非织造布企业 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改善中国非织造布企业竞争力的措 施。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1 第一章 非织造布行业概述 1.1 非织造布概述 1.1.1非织造布的定义 非织造布(nonwovens) 又称为无纺布或不织布,是一种纤维制品。与传统纺织品不同, 非织制布是在基本上不用纱线的情况下直接利用高聚物切片、短纤维或长丝等原料,通过各种 成网和固结方式,如化学粘合、针刺、水刺、热轧、缝编、印花、热风透吹粘合等工艺,而制 成的纤维制品,根据需求不同,具有不同的柔软性、透气度和结构风格。非织造布突破了传统 的纺织工艺原理,综合了纺织、化学、造纸、塑料、化纤、染整等工业技术,充分利用了现代 物理、化学、力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和基础知识,改变了由纤维到纱线再到布的传统纺织工艺, 由纤维,甚至切片直接成布。非织造布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产量高, 品种多样和应用广泛等特点,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兴领域,被普遍认为是前途无量的朝阳 行业。 非织造布是介于纸、纺织品、皮革、塑料四大材料的新型柔性材料: 纸 纺织品 湿法 非织造布 非非 织织纺丝成网 非织造布 造造 布布膜裂法 非织造布 皮革塑料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2 图 1-1非织造布的结构模型 1.1.2非织造布的分类 非织造布的加工方法多种多样,并且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一般按工艺可做如下分类: 文献来源: 非织造布技术 图 1-2非织造布的分类示意图 1.1.3非织造布的特点 非织造布之所以在当前能迅速地发展,是因为它具有如下的生产特点:1.生产工艺流程短。 大多数的非织造布能在一条连续的生产线上制得,周期短,生产成本低。2.产量高。非织造布 的产量是传统纺织工艺无法比拟的。如:自动织布机为 5 平方米/小时,针织大园机为 20 平方 米/小时,而非织造布的缝编法为 38 平方米/小时。针刺法为 125 平方米/小时,粘合法为 480 平 方米/小时,纺粘法为 200-2000 平方米/小时,湿法为 2300-10000 平方米/小时。3.原料的选用范 围广。在传统的纺织生产中,尚无任何纺织加工手段对纤维原料的适应性可与非织造布相比,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3 许多难以用传统纺织手段加工的原料如椰壳纤维、玻璃纤维、石棉纤维、陶瓷纤维、碳纤维、 不锈钢纤维、耐高温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已被用于非织造布生产,成为现代化工业发展必不 可少的特殊工业用布。4.生产工艺变化多、非织造布用途极为广泛,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展。通 过纤维原料、成网方式、纤维加固方式、后整理方法的适当选择与组合,可以得到变化无穷的 非织造布产品。目前已应用于农业、家居用品、工业、军用、办公用品、卫生保健、建筑业、 服装等各个领域,如卫生巾、尿布、手术衣帽等用即弃卫生产品,衬布、衬里,人造麂皮等服 装产品,过滤、绝缘等工业用品,土工布、丰收布等工程、农业用品。非织造布材料已深入到 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1.2 国际非织造布发展历史和趋势 1.2.1非织造布的发展历史 早在数千年以前,就出现了非织造布。古代游牧民的毡制品,以及古代养蚕人利用蚕吐丝 直接成网,制成的丝制品,用现代技术观点来看,都是非织造布。非织造布的工业生产起始于 英国,1870 年,英国首先研制了针刺设备,加工出了针刺非织造布。1892 年,美国人设计出了 气流成网机。1900 年,美国 james hunten 公司开始开发非织造布。1942 年,一家美国公司生产 出粘合法非织造布。1951 年,美国军队的研究机构研制出熔喷非织造布。1959 年,美国杜邦公 司研制出纺粘非织造布。1960 年左右,湿法非织造布开始生产。在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杜邦 公司研制出水刺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工业的现代化生产应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现代非织造 布的发展刚刚起步,非织造布的生产规模很小,属于纺织行业中很小的一个辅助部分;只有粘 合法、针刺法等几种技术,有些还处在试验阶段;生产设备大多利用现有纺织设备改造;原料 以纺织厂的下脚料和再生纤维等低级原料为主;产品主要是粗厚的垫絮类为主;只有欧美等少 数几个国家在生产和研究。到六十年代,非织造布开始较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非织造布行业 成为纺织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生产企业普遍采用粘合法、针刺法等干法技术,同时,湿法非 织造布技术也开始应用;专用的非织造布生产设备不断研制;由于化纤工业的飞速发展,为非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4 织造布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产品品种迅速增加,质量不断提高;非织造布的生产和研究扩 展到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世界非织造布的产量从 1961 年的 4 万吨,提高到 1969 年的 20 多 万吨。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非织造布产量高速增长,非织造布行业已经发展成为独立于纺 织行业,建立在石油化工、塑料、造纸、纺织等工业基础上的,全球产值 50 亿美元的新兴工业 部门;各种非织造布新技术不断涌现,纺丝成网、熔喷法等非织造布技术迅速推广应用,水刺 法非织造布也开始商业化生产,干法非织造布技术也取得重要进展;聚酯和聚丙烯等化纤成为 非织造布生产的主要原料,专供非织造布使用的特种合纤也不断开发;产品已不再属于传统纺 织品,而是专门为各个工业部门,特别是高新产业部门需要的研制开发的新产品;非织造布的 生产已扩展到东亚、东南亚和南美等地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非织造布的产量急剧增加, 到 2004 年,全球年产量超过 450 万吨,产值达到 160 亿美元;干法非织造布工艺占总产量的比 例,由九十年代初的三分之二,降至 2004 年的 47%。而纺丝成网技术在迅速增长,纺丝成网工 艺的非织造布产品目前约占全球非织造布产品的 41,其全球生产能力较 10 年前约提高了三 分之一。非织造布的生产也扩展到了中东、非洲等更广泛的地区。目前,非织造布已经成为一 项重要的成长迅猛的新兴工业,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企业介入这个领域。 1.2.2 国际非织造布市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非织造布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是从 60 年代发展的新兴技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非织造 布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尤其近十几年来,其发展更为显著和完善。即使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 形势下,非织造布行业仍能以 7-10%的速度发展着。实际上,它已成为相对独立于纺织行业的, 一个新兴的朝阳的行业。 表 1-1 2004-2009 年世界非织造布产量预测 增长率1994-2004 年2004 年-2009 年199420042009 (年增长 率) (年增长率) 美元(10 亿)6.2%7.3%9.116.423.3 平 方 米 ( 108.4%8.2%49110163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5 亿) 吨(百万)7.5%7.4%2.24.56.4 资料来源:inda 一般将非织造布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分为五个地区来考察,这五个地区是:重点地区(北美、 欧洲和日本) ,亚太地区,拉美地区,中东地区和其他地区(包括印度、俄罗斯、前苏联国家和 非洲) 。1960 年世界非织造布总产是只有 4.5 万吨,到 1980 年其产量达到 82 万吨,2000 年达过 300 万吨,而到 2004 年,世界非织造布总产量已超过 450 万吨,销售额超过 140 亿美元。尽管 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在过去 10 年中非织造布的平均年增长率仍达到 7.7%。根据 inda 预 测,到 2009 年,全球非织造布产量将超过 563 万吨,销售额将超过 210 亿美元,较 2004 年增 长 40%以上。九十年代初,北美、欧洲、日本非织造布行业的发展代表着世界非织造布的主流, 产量约占世界非织造布总产量的 85%左右。亚洲、南美以及中东等地区十几年来发展速度最快, 产量虽低,增长率却高达 10-15%而同期,北美、欧洲只有 7%,到 2004 年,北美、欧洲这两个 地区所占份额下降到了 60%。 美国是非织造布发展最早、产量最大的国家,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产量以每年 7%的速度增长。70 年代末美国非织造布在纺织品中所占比例为 11%,超过了世界平均 7%的水 平。在 1980-1988 年间,其产量由 36.9 吨,增加至 61 万吨,增长了 65.3%,1990 年为 74 万吨, 到 1998 年其产量超过 90 万吨,仍居世界之首。其中熔纺法非织造布(指纺粘法和熔喷法等聚 合物挤压法)发展最为迅速,其产量已超过干法非织造布,所占比重达 54%。美国是最大的非 织造布消费国,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60%,人均年消费量达到 4.7 千克。美国对非织造 布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促进了非织造布的快速发展。在美国的非织造布各类应用中,用即弃类 的主要市场为工业抹布及医疗卫生材料;耐久型主要市场为工业用途、家庭装饰、地毯底布及 土工用布。据预测,20042008 年,美国非织造行业的发展将继续高于该国工业生产增长率。 欧洲非织造布工业在 1970 年以前发展比较慢,1970 年以后发展迅速, 年其非织造布产量由 18.6 万吨,增至 38 万吨左右,增加约 88%,1989 年增长至 40 万吨。目 前产量已达万吨左右,所采用的技术以干法和纺粘法为主,干法产量约占 49.1%,纺粘法 占 41%。西欧非织造布工业近年来增长迅速,其中尤以纺粘法更为明显,熔喷法也得到较大发 展,干法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湿法比例也有下降趋势。2003 年欧洲非织造布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6 的主要用途为卫生材料领域, 占有 32.6%的市场份额。 按重量, 这种产品的用途比上年增长 5.1%, 达到 41.69 万吨。服装领域(主要是防护服)增长最快,增幅达 25%;其次是液体过滤材料, 增长 23%;医疗与外科用途增长 16%。随着东欧国家经济逐步走向工业化,非织造产品需求增 加,而北欧一些公司正在丧失和世界其它地区相竞争的能力。欧洲内部市场发展将转向劳动力 和生产费用具有优势的南欧和东欧国家,可能会增强与美商相抗衡的能力。欧洲对环保的要求, 特别是对生物可降解性、再生利用性、冲洗溶化性等更为重视,这将对非织造产品输入造成贸 易障碍,为了维护本地区的利益,欧盟将会出台更严格的环保制度,以提高进口门槛。 日本 1959 年开始发展非织造布工业,1985 年产量约为 10 万吨,其中干法约占 70%,纺粘 法约占 22%,1994 年其非织造布产量为 19.82 万吨,到九十年代末,其产量已超过 30 万吨。由 于持续十余年的经济不景气,长期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日本非织造产品生产近几年增长甚微。 日本在全球非织造卷材商 40 强中榜上有名的 6 家公司,其经销额从 2000 年创纪录后,连年下 滑,2001 年、2002 年分别比上年下降 8.02%和 10.96%,相对于 40 强总销售额的比例由 8.6%下 降为 7.9%和 6.9%。与美国、西欧相比,日本的非织造布工厂规模较小,人均消费量也与美国 有较大差距。与美国、西欧不同的是,日本用于卫生覆面的非织造布用量较小,主要用于汽车、 地毯底布、过滤等,其用量约占 70%。近年来,医疗卫生用品有迅速增加。 亚太地区中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北美相比,由于起步的基础低,因此产能增长速率较快。 近年来,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经济形势大多有所好转,如马来西亚、越南和韩国等国 gdp 年增长 率将超过 5%,亚太地区不少新的生产线已经具备了现代化工艺技术和高产能设备,超过了这 些国家或地区内部经济的消费水平,当地的非织造生产商寄希望把产品销向日本、欧洲和北美 广大高消费市场以维持生产。同时,由于日本将高端产品技术和设备一起转移到这些国家也助 长了其输出能力。九十年代,亚太地区(除日本外)的台湾、韩国和泰国的织造布产量迅速增 加;后来由于此行业渐趋成熟和全球经济衰退,只有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还在推动此 行业的发展,其中尤以中国在近几年内的扩张最为强劲。除了有相当数量的非织造布转换为出 口产品外,国内使用非织造布材料的一次性用品的需求在迅速增长,其中有尿布、餐巾、揩布 和医疗服装等。一些耐用品也在大量使用非织造布,如家具、床上用品、服装、运动鞋、钱包、 手提包、玩具和土工布等。 拉美地区的非织造布业主要集中在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等五个国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7 家中,在过去的十年里,拉美地区的的非织造布厂商采用了先进技术,其非织造布产量翻了一 番,到 2002 年非织造业总产值达 19 亿美元,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是墨西哥和巴西,约占 60%, 达 11 亿美元。2004 年,墨西哥非织造布产量已经超过 10 万吨;巴西拥有拉美地区大部分的针 刺非织造布生产厂商, 约 60 多家。 预计这两国今后几年的非织造业产值将增长 3.5%-3.7%, 2008 年前后,非织造材料生产年增长预测为 6-8% 中东地区虽然政治冲突不断,但沙特、以色列、叙利亚等国已成为重要的非织造生产国, 且其绝大多数生产能力是瞄准北美和欧洲市场的。九十年代初,中东地区的非织造布产量仅数 千吨,但到 2004 年,已近 20 万吨。非织造布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的地区集中在土耳其、以色列 和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和科威特的非织造布产量也开始增长。1994-2004 期间,土耳其由于 几家公司进入非织造布领域,使其产量翻了一番。土耳其现有几家纺丝成网厂商,生产纺粘 pp, 纺粘 pet 和熔喷材料;另外还拥有针刺和热轧法非织造布的生产厂商。以色列拥有一批采用先 进技术的非织造布重要厂商,所产非织造布大部分用于出口,如在 2003 年,就将 2 万多吨卷材 和用作揩布、吸收性卫生和医疗的非织造布出口到美国。 1.2.3 非织造布技术的发展趋势2 非织造布的技术飞速发展,对非织造布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过去的 10 年里,当非织造 布业趋于全球化的时候,其生产技术业出现了重大变化。九十年代初,梳棉非织造布工艺在此 行业中占优势,约占其产量的三分之二,此工艺包括树脂粘结、水刺和针刺等。到 1999 年,采 用联合梳棉工艺的非织造布产量降至此行业产量的一半,2004 年更降至 47。尽管纺丝成网技 术在迅速增长,但在 1994-2004 这十年间,梳棉工艺产品仍以 12以上的年率增长。梳棉热粘 非织造布市场份额的下降首先是由于纺粘材料份额的增高。纺丝成网工艺的非织造布产品目前 约占全球非织造布产品的 41,其全球生产能力较 10 年前约提高了三分之一。其他非织造布 工艺也很重要,其中“浆柏气流成网”、水利针刺、气流针刺等,这三项工艺为婴儿尿布业供应 商所采用。浆柏气流成网法的技术在 90 年代迅速增长,在过去的十年里,此技术所产非织造布 平均年增长率约 12(按吨位计算),今后数年内仍可望按此年率增长。气流成网材料可用作 揩布和妇女卫生巾和成人失禁产品的吸收芯材。和其他非织造布材料相比,这种材料的优点是: 成本相对较低,柔软、蓬松、吸收力强。它还可以用作桌上用品(如餐巾等)和装运材料等。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8 过去的三年里,全球各地都在安装此生产线,如北美已使其生产能力翻一番,中国已安装了年 生产能力为 1.6 万吨的生产线,另外两条能力相当的生产线分别正在安装和计划中。水刺法生 产的非织造布产量以两位数增长,2004 年全球产量已达 40 万吨。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如中国、 拉美、东欧和中东地区等的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增长,这些生产线全用现代化系统设备。所产 非织造布用于婴儿尿布、涂层/层压基层和医疗用产品等。气流针刺法工艺是浆柏气流成网法和 水里针刺法相结合的技术,在此工艺中,树立短纤网和浆柏气流网供水力交缠系统粘结在一起。 此工艺所产材料结合了上述两法的优点,与其他合纤水力针刺产品相比较,在柔软、强度和成 本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其产品的市场目标是揩布医疗服装。现在其全球生产能力还比较小,2002 年以来已经安装的年生产能力约 10 万吨。 1.3 中国非织布发展状况和趋势 1.3.1中国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美国 inda的统计资料,在 2001 年美国的非织造布人均占有量为 4120 克, 而到 2004 年, 虽然中国非织造布取得飞速发展,人均占有量仅为 570 克左右。远远低于美国 2001 年的人均占 有量,也低于同期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数量。 表 1-22004 年世界人均非织造布占有量 项目美国日本中国韩国台湾地区世界平均 人 均 消 费量/kg 4.72.30.573.55.90.75 资料来源:sri consulting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展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非织造 布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中国非织造布目前的生产能力和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需从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大量进口。根据图 1-3 所示美国非织造布的出口情况,表明中国成为 一个重要的非织造布进口国,而且进口量还在不断增长。这也反映出中国对非织造布的需求量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9 的快速增长,非织造布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all other 32% hongkong 5% china 5% canada 20% germany 4% u.k. 5% mexico 26% tailand 3% 图 1-32004年美国非织造布的七大出口地区出口量分布3 1.3.2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发展迅猛4 我国非织造布起始于 70 年代后期,进入 80 年代以后快速发展。20 几年来,我国非织造布 年均增长 20%,远高于纺织工业 13%的增长速度。1980 年全国非织造布的产量才 5000 多吨, 到 2003 年,我国非织造布产量达到 83 万吨,生产能力超过 120 万吨,而 2004 年的最新数据表 明,国内非织造布的总产量达到 104.26 万吨,比 2003 年就增长了 24.65%。国际上只有北美和 欧洲二个地区产量超过 100 万吨。以单个国家来说,我国的非织造布产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 第二位、亚洲第一位。 表 1-3中国非织造布产量增长情况 项目1993 年1997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 年均增长率 产量(万吨)1029.363.283.6104.223.8%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10 特别是在 2002 年到 2003 年这一两年间,国内非织造布产能增长迅猛。估计有十几个省市 的上百家公司上马数百条生产线。在这一两年间增加的生产能力超过日本非织造布生产能力的 总和,如此大规模、高速度的增加非织造布的产能,不论现在还是过去的非织造布发展历史上 都是少见的。2002 年底我国共有纺粘法工厂 53 间,拥有 76 条生产线,年产能力为 24.28 万吨。 2003 年以来,很多地方争上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经签约、正在 安装和刚投入生产的生产线总计达 6570 条,其中丙纶薄型纺粘有 57 条,涤纶纺粘 3 条,sms 生产线 7 条,生产能力达到 20 万吨/年以上,其中有七条生产线每条年产能力达一万吨左右。 连同过去的纺粘生产线,全国将有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达 140 条以上,年产能力达 45 万吨以 上,与居世界第一的美国生产能力相持平。2001 年之前,我国共有水刺工厂 16 间,拥有 18 条 生产线,年产总能力为 3 万吨。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签约、正在安装和已经投入生产的水 刺法非织造布生产线已达到 80 条左右,生产总能力达到 10 万吨/年以上。全世界 2001 年水刺 布的产量仅 30 万吨,美国为 9 万吨左右,我国已达到 10 万吨以上,占全球的 1/3,已成为名副 其实的水刺大国。近几年来,针刺法非织造布由于其投资较低,用途广泛,因而很多地方,特 别是一些小型民营企业,纷纷购买针刺生产线,仅江苏省的各个非织造布设备制造厂,一年就 售出约 200 条生产线,年产能力达二十万吨以上。估计全国针刺法非织造布生产线已达 1000 条 以上,有的省份,仅一个县就有几十条针刺生产线。浆粕气流成网法非织造布:这个品种我国 起步较晚,仅是近几年内才形成生产能力,但发展极快。过去全国共有十间工厂 20 条生产线, 年产能力为 4 万吨,今年又上马 4 间工厂 4 条生产线(其中 3 条为进口线),年产能力为 42000 吨,因此全国总的生产能力将达到 82000 吨,占世界气流成网总能力的 30%。 表 1-42002-2004 年中国各类加工工艺非织造布产量 纺粘熔喷水刺针刺热粘合化 学 粘合 浆 粕 气 流成网 湿法总计 2002 年产量17.11.02.151811121.50.563.25 2003 年产量26.741.53.602312133.20.683.64 2004 年产量36.011.855.40251416.54.51.0104.26 年均增长率 %45.136.058.517.912.817.373.241.428.4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11 1.3.3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发展的特点 产能高速增长。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 20 几年间,我国非织造布年均增长 20%,远高于 纺织工业 13%的增长速度。2003 年生产能力就超过 120 万吨,仅略低于美国的生产能力。 盈利水平较高。由于非织造布行业生产流程短、效率高、用人少,非织造布行业劳动生产 率和盈利能力始终高于纺织业平均水平。2003 年规模以上非织造布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 价)89.9 亿元,人均产值 21.3 万元,高出纺织行业平均水平 45%。利润率达到 5.7%,高出纺织 行业平均水平 2 个百分点。今年 1-4 月,利润率为 5.2%,比行业平均盈利水平高出 64%。 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国内消耗为主。我国从事非织造布行业的企业在千家以上,2003 年规 模以上企业 277 家,平均销售收入 3100 万元,大大低于纺织行业平均规模 4780 万元的水平。 平均每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在 1000 吨左右,大大低于美国 3000 吨的水平。2003 年,非织造布卷 材出口 8 万吨,进口 9.9 万吨。产品 90%以上国内消耗。 生产线的规模向两极方向扩展,即一个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另一个方向是向小型化方向发 展。例如纺粘法新建生产线有七条年产能力超过一万吨,由多台机组联合,每分钟成布速度达 到 300m/min 以上,其中有两条生产线幅宽超过 5 米,另外有 17 条生产线幅宽仅 1.6 米,年产 能力仅 1000-1500 吨,再如水刺法非织造布生产线,大连瑞光公司一条生产线年产能力达一万 吨,用木浆复合,生产世界上少有的高级手术衣用布,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小生产线年产能 力仅为 10001500 吨。在针刺方面,有幅宽 4 米以上、用最先进的多针板的园弧型针刺机,一 条生产线有 6 台高速针刺机 13 块针刺板,但也有不少一条线仅二台针刺机幅宽 2 米的小型生产 线。小型生产线具有投资少、上马快、机动灵活等的特点。 1.3.4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非织造布企业的产品结构有待完善。国内非织造布产品品种单一,同类产品数量增长过快, 造成同质产品竞争过度。2003 年,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能力达到 8 万吨,比 2002 年增长 1.6 倍。 纺粘生产能力超过 30 万吨,同比增长 30%以上。由于生产增长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在粘胶、 涤纶等主要非织造布原料价格上涨超过 10%的情况下,非织造布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却超过了 15%。盈利水平虽高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但已呈连年下降趋势。高档产品却供应不足,进口 数量长期高于出口。2003 年进口数量高于出口 23%,进口金额是出口金额的一倍。根据 2005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12 年 1-6 月份的统计,非织造布出口 74036 吨,16187 万美元,数量同比增长 50.80%,金额同比增长 51.06%;进口 66362 万吨,23559 万美元,数量同比增长 23.13%,金额同比增长 18.92%。 中国出口 的非织造布,2005 年上半年无论以重量计还是以金额计都有很大的增加,出口增长大于进口增长, 但进口单价远远大于出口单价。5 非织造布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待提高。非织造布行业中小企业居多,技术基础差,研发投入 少,基本上是仿冒国外同类产品。加上国内尊重原创技术、保护知识产权、创新求得发展的环境远 没有形成,企业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动力不足。同时非织造布企业只重视非织造布材料的生产,对 材料的后处理和最终制品研究不足,因而影响了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生产与应用脱节,最终制品推广应用亟待加强。非织造布产品 70%用于产业领域,涉及多个部 门和行业。最终制品的性能与使用规范的衔接较其他产品更为重要。而我国多年形成的行业分割和 传统习惯,造成了生产与应用缺乏有效沟通,最终制品标准与使用规范缺乏,对非织造布产品的推 广应用造成了一定障碍。比如,由于对医用防护的需求缺少研究,国内防护产品的发展大大滞后于 国外,“非典”期间,制定了医用防护服、口罩的产品标准,促进了生产和应用。“非典”过后,由于 对医疗标准防护缺少使用指导规范,医用防护材料的研发、生产、应用又处于基本停滞的状态。 装备制造落后。目前中国有六、七个工厂专门生产纺粘成套设备,有三、四个工厂专门生产水 刺成套设备,有数十间工厂生产针刺及其他各种梳理成网非织造布的成套设备。国产设备的价格约 为进口设备的 1/3 以下。但都是仿制进口设备,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设备,在加工精度,处 理技术上,与国外有很大差距,产品的性能无法提高,不适应非织造布功能化的发展需要。 原材料的发展滞后,缺乏高性能的专用原料。随着技术的发展,非织造布产品的应用也从日常 用品,发展到医疗、卫生、工程、航空等领域,对原料性能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国内能生产的高性 能专用原料的研发滞后,如高熔指的聚丙烯切片,低粘度聚酯切片等原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总之,中国的非织造布是一个高速发展、欣欣向荣的产业,吸引了众多的企业。由于近两年非 织造布生产线的投资热潮,导致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 是每个非织造布生产企业都关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中国非织造布产业的发展状况,对非织造布企 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13 第二章 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意义以及理论和方法 2.1 竞争力研究的意义 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对竞争目标实现的能力。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比较能力, 而且,在动态的环境中,市场的变化,市场参与者的力量消长,都会导致竞争主体的竞争力变 化。竞争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而竞争力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格局和效率。竞争力包含有几个不同 的层次,通常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按照波特的企业竞争 力观点, “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公司在产业内所处的优势位置” 。而世界经济论坛(wef) 在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的观点,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 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价格和质量优势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 能力和机会。 ” 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只有培育自己的竞争力, 才能提供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利润,支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竞争力是企业 长期生存的保证。企业要长期稳定发展,必须通过提升竞争力,克服环境的威胁,竞争的压力, 提高生存能力,延续企业的寿命。企业的竞争力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决定企业多元化的 广度与深度。只有建立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多元化,才能有效的发挥企业竞争力的溢出效应。 由于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保证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性。 2.2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 2.2.1竞争力研究的历史 较早提出企业竞争力问题的是日本政府。1947 年,日本内阁会议审议通过中小企业振兴 对策纲要 、 中小企业对策纲要 ,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日本通产省产 业政策局对本国企业进行企业综合经营能力的监测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日本企业的整体经营 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体系和方法。到 八十年代,日本通产省产业政策局委托日本庆应义塾商学院对监测活动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研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中国非织造布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 14 究结果显示,企业综合经营能力可以通过企业业绩表现,而企业业绩与企业的成长性和收益性 正相关。 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美国率先开始进行竞争力的研究。当时,由于美国一直处于国际领先 水平的钢铁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业等三大行业受到了日本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强烈冲击,美国 企业受到严重威胁,其竞争优势开始丧失,国内经济逐步衰退,失业率急剧上升。1978 年美国 技术评价局(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受白宫和参议院委托开始进行美国竞争力的研究。 1980 年美国劳动部国外经济研究室提交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国家竞争力报告“关于美国竞争力 的总统报告” 。1985 年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比较全面的详细研究分析了美国产业和国家 的竞争力,并向该委员会提交了 全球竞争:新的现实的 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美国在 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技术市场上丧失其地位,对未来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影响” 。1987 年,美国 国会成立了一个新的立法机构,由国会两党 150 名议员组成竞争能力委员会。1988 年,美国政 府专门制定了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 ,为保护美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措施。1990 年成立正式的竞争力政策咨询机构“竞争力政策理事会” ,为美国竞争力的研究与 提升提供了组织上有力的支持。 自美国开始,英、法、德、日等国家也逐步开展了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英国在 1983 年提供 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委托其国内的“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对其国内的 20 多个项目进行国际 竞争力研究,并于 1992 年起由英国贸易与产业部每年提交不同主题的竞争力研究报告。法国计 划部、德国经济部、葡萄牙“竞争力论坛”也都分别就本国的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政府支 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交了相应的研究报告。日本通产省还就日本各产业、政府作用以及环境 因素等方面与美国进行了国际竞争力比较,欧盟也于 1993 年发布了题为增长、竞争力和就业: 21 世纪的挑战与出路的欧盟竞争力总结性报告,并于 1995 年成立了“竞争力咨询小组”专 门负责向欧盟会议提供提高其成员国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20 世纪 80 年代初,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研究机构“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