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 ( 摘要) 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社会 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就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作用 进行探讨,并从学校生活的角度关注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主要讨论学 校对学生道德成长产生的不适宜性影响。 本文的基本观点:目前,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方面存在着不少违背教 育宗旨或本义之处,这是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一个症结。学校作为社会的有 机组成部分,其教育宗旨是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完善人的道德人格、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工作的教育性,即学校教育的本义,也是学校教育 存在的必要性。现实的学校教育中,片面强调各种功利性目的,使学校教育远 离其宗旨,表现出许多非教育性的特征,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不追求理论的创建,重点是检讨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妨碍学生道德成 长的问题,其实践意义在于帮助学校教育工作者反思其教育实践,充分认识学 校教育的有限性与可能性,从关注学校生活质量与学生生命质量的高度促进道 德成长,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一、导言部分:提出研究的问题,简介研究的过程,并简要阐述我国转型 期社会的时代特征以及对人的精神面貌提出的新要求。 二、学校教育在学生的道德成长方面应该发挥的教育作用。主要包括公共 生活规范的养成、德性陶冶、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三个方面。 三、现实学校生活在学生道德成长方面产生的不适宜性影响。主要表现为 三个方面:学校的学习生活中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品格形成相分离;学校的社会 生活中制度化生活和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主体人格的养成;学校的政治生活中 民主意识的淡薄以及集体无意识行为影响了学生公民人格的形成。 四、改进学校教育的建议: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主要包 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校生活质量的一些建设性意见,以及要注意的几个问 题。 关键词:学校生活学生的道德成长 a n a l y s i s o n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 se f f e c to n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b s t r a c t ) t h eq u e s t i o no fh o wt om a k et h e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m o r ee f f e c t i v ei nt h es c h o o li sa w i d e l yd i s c u s s e di s s u en o w a d a y s w i t h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s o c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e x p l o r e st h ef u n c t i o no ft h e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o n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t h ea s p e c t so f “w h a tw es h o u l dd o ”a n d “w h a tw ea r ed o i n g , a l s oi ts t u d i e st h e n e g a t i v e a f f e c to ft h e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o n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e s s e n t i a lv i e w p o i n to ft h e p a p e rl i e st h a tt h e m o s ts e r i o u sp r o b l e mi nt h ea c t u a l e f f e c to fs c h o o l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i st h a ts o m e p r a c t i c ec a r r i e do u tb y t h es c h o o lg o e s a g a i n s tt h ea i m o fe d u c a t i o n 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 ,a sa n o r g a n i cp a r to f t h es o c i e t y , i s t of u l l yd e v e l o ps t u d e n t s p o t e n t i a l i t i e s ,i m p r o v e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 s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 , s oa st op r o m o t e s t u d e n t s p e r s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na n o v e r a l lw a y , w h i c hi l l u s t r a t e t h ef e a t u r e o f e d u c a t i n g i nt h e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 ,a n d t h e n e c e s s i t yo f 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 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 i nr e a l p r a c t i c e ,h o w e v e r , t o om a n ye m p h a s e s a r e p u t i m p r o p e r l yi nt h ea s p e c t so f u t i l i t y , w h i c h d r a w st h ea i mo f t h e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o f f t h et r a c ko fi t se s s e n t i a lp u r p o s e ,a n dt h u st h r o w s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o ns t u d e n t s o v e r a l ld e v e l o p m e n t m ys t u d yh a s n oi n t e n t i o nt oc r e a t ea n dc o n s t r u c ta n y t h e o r y , b u t f o c u s e so n f i n d i n g t h ef a c t o r st h a th i n d e r s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o s e p u r p o s ea i m sa tm a k i n g e d u c a t o r sr e f l e c tt h e i ro w n t e a c h i n gp r a c t i c e ,r e a l i z et h el i m i t a t i o na n dp o s s i b i l i t yo f 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a n de n h a l i c et h ea c t u a le f f e c to fs c h o o l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c o n c e r n i n gq u a l i t yo f s t u d e n t s l i f ea n ds c h o o ll i f e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 c l u d e sf o u r p a r t s : i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h e r eig i v e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c o u r s eo f m y r e s e a r c ha n d f e a t u r e sa n dn e wd e m a n d s r e q u i r e db y t h es o c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i t h ef u n c t i o no f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o n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c l u d i n g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ns t u d e n t s f o r m a t i o no f r e g u l a t i o n sf o rt h ep u b l i cl i f e ,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m o r a l i t y , 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 t h er i g h tv a l u e i i i t h en e g a t i v ee f f e c t so n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c a u s e db yt h ec u r r e n t 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i n c l u d et h r e ep o i n t s : 1 t h ep r o c e s so f k n o w l e d g e - t a u g h ta n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a l en o t i n t e g r a t e d 2 r e g u l a r i z e ds c h o o l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e a c h e r sa n d s t u d e n t sh a v es t r o n gi n f l u e n c eo n s t u d e n t s p e r s o n a l i t y 3 c o l l e c t i v eu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t h el a c ko fd e m o c r a t i cs e n s eh a v ea l li m p a c to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a c hs t u d e n ta sac i t i z e n i v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 e d u c a t o rs h o u l d p a y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q u a l i t y t h i sp a r ti n c l u d e st h ec o n t e n t ss u c h a s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e d u c a t i o n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t h eq u a l i t yo fs c h o o ll i f ea n ds e v e r a lp r o b l e m st h a ts h o u l dp a y a t t e n t i o nt o k e y w o r d s :s c h o o ll i f e ,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型继硝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馨嘞裒导师签名:f 堵玎 日期:办椰、钬日期:哆髀j 旷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 纵观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良好愿望与学校带给人们的 失望形成鲜明的对比,德育实效性差的问题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但是,对于 实效性低下的情况,很多理论文章并不以现实中的学校为依据或物质基点来讨 论问题,只是以某个理论假设为出发点来对现实的学校进行批判,缺乏对学校 生活中学生道德生存状态自下而上的关注。因此,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 者在讨论德育实效性差的问题方面没有进行真正的对话。于是,出现教育理论 工作者与中小学教师的沟通困难。 多年来,笔者置身于理论学习者与实践工作者两种角色的转换过程中。从 自己的特殊境遇看,作为中学教师的我对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问题深感困惑, 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恰逢导师陆有铨教授正在主持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研究课题。在导师 的鼓励与帮助下,有了本研究的萌芽。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中小学教 师或管理者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实践,真正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另一方面,也出白对研究者个人道德成长的反思。我从小所接受到的教育 是在家里要当好孩子、在学校里做好学生。我一向认真地按家长、教师的要求 去做。但是,一旦自己独立行事,离开教师或家长的具体指导后,尤其要独自 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时,我常常感到无所事从或顾此失彼,自己也因此陷入苦闷 之中。一个在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并不一定能快乐地生活。 从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来看,不同的教育者很可能都强调某一点,如正直、 诚实等,但却有着十分不同的关于理想的人的理解。因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 时候,他或她的心中到底想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通过对学校生活中 种种现象的分析,帮助教师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其行为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潜在影 响,同时也促进教师反思其观念和方法的伦理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本研究无意于否定我国学校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培养青少年 道德成长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已经取得的成绩。正是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一批 又一批青少年逐渐养成了适应社会生活的文明守纪的习惯,懂得了做人的基本 道理,如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等道德品质,老师也把人世间真、善、美的种子 植入他们的心田,成为他们人生之旅的航灯。总之,我们还是要充分肯定多年 来学校德育的成果。例如,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重点课题北京市中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的调查研究报告表明:主旋律教育卓有成效,其中 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效果受到师生的一致公认。与此同时,报告中也 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薄弱,如心理调节能力 和自我教育能力等,二是学校德育途径的作用与学生的年级、年龄呈反比,高 中生对学校德育途径作用评价较低。1 这些调查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 德育实效性差的事实。一个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德育竟然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我 们有必要追问其背后的原因。 二、问题的提出 根据笔者的学校实践经验与思考,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问题可初步归纳为 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1 、学校过于注重外显的即时性的教育效果,忽视了学校日常生活中存在着 的隐性的迟效的非教育性影响。 2 、学校的教育途径与方法过于模式化,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即 使教育者的初衷与教育内容就是好的,但由于方法不当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结 局。 归根到底的一点是,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方面存在着不少违背教育宗 旨之处,由此导致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不适宜性影响,这正是学校德育 实效差问题的一个症结。 为了解开这个结,我们必须追本求源,到校园中去看看学生在过怎样的生 活。因此,本研究试图从学校生活的角度解读德育实效差的问题,主要讨论学 校究竟在哪些方面对学生道德成长产生不适宜性影响,这构成本论文的中心问 题。 三、研究的过程 笔者选取自己工作的一所学校进行研究2 ,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实地调查研究 和理论分析两个阶段。在实地调查研究阶段,主要是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 1 参见;鲍东明:让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德育中国教育报2 0 0 2 年2 月2 4 目第4 版。 2 注:本文的学校生话事例大部分选自这所学校,也有部分事例选自其他学校。 2 与成长中的困惑:在理论分析阶段,主要是对现场获得的调查资料进行理论分 析。 由于我是这所学校里一员,实地调查研究阶段很容易展开。通过观察、访 谈、调查等具体的方法,我努力从真实而自然的学校生活情境中获得第一手资 料。这期间,不少同事了解我的研究意图之后,也很支持我1 ,他们给我提供了 大量的素材,如学生的随笔、周记等。为了遵循研究的伦理,本文在叙述中隐 去了学校名称以及师生的真实名字,代之以字母符号。 在实地调查研究阶段,选取哪些现象以及如何选取,这是一个关键问题2 。 对此,我首先要克服头脑中的思维定势,学会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在学校里,我有时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参与者( 局内人) ,又是旁观者( 局外 人) 。由于本研究的需要,我要以不同的角色来思考,这常常让我感到困难重 重。作为学校教师,我已经习惯从学校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作出决策。 作为研究者,我要学会超越学校利益,站在学校之外,从比较客观的立场来思 考问题。总之,从我早就习以为常的工作惯例中发现问题,对我来说是一个思 维方式的挑战。因此,在实地调查研究阶段,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树立科学研究 的意识,并不断从导师那里得到思想启迪和方法上的指导。 艰苦的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阶段。要审视这些素材,从中发现问题,找出症 结,并进行原因分析,这需要分析问题的功力,我常常感到思想的局限。正是 在导师的一次次追问之下,我的思路才逐渐清晰起来。在导师的引领之下,我 才有了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并体验到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方法的无穷魅力。 当然,就本研究而言,我不想无端地指责或批判,因为我深知实践者的困 惑与无奈。我只想表明和描述我在学校生活中所看到的东西,并尽我的知识和 良心把隐藏在其中问题与原因揭示出来,首先面对我自己但同样也面对我的同 事和学生来讲话,因此,我把本文的题目称之为检讨,我是在反思我也置身其 中的学校教育实践。 1 论文选题确定之后,我一直担心这项研究得不到自己工作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因为我的研究是要 找出学校和教师“好心”做的“坏事”,这似乎是对他们的工作泼冷水。但是,当领导和同事了解我的研 究意图和研究思路之后,给予我热情的鼓励与大力支持。因为,德育实效性差的问题也一直困惑着他们, 我们的目标是共同的。 2 注:本文主要讨论目前我国学校在学生道德成长方面存在着的不适宜性影响,旨在为解决德育实效性 差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视角。所以本文对学校生活不做“全景式”的概括,用到的一些来自学校 生活的实例也只是为了说明我的观点,并不是为了否定学校教育的成就。 四、研究的历史前提:时代背景及其对人的精神要求 道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方面也要受制于它所处 的时代,因此,只有对时代特征及其时代精神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才能正 确地确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也是考察学校生活的一个历史前提。一方面, 不同时代对人提出不同的精神要求,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所以要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时代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人的精神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人在适 应社会的同时也要改造社会。 1 、对时代特征的认识 在全球化冲击之下,我国正在进行全面的社会转型,具体表现在经济、政 治、文化诸方面,并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诸方面。 从对个人道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时代特征值得我们 重视: ( 1 ) 全球化背景下,竞争与合作同在 在2 0 世纪的进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融无论从数量还 是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现代的交通技术、通讯技术、贸易技术和金融 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这是 一个公认的事实。 关于全球化时代,目前,学术界广泛认同的观点是全球化进程发端于1 5 世 纪末欧滑l 航海大发现。1 由于经济或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所以全 球化直接表现为经济上的全球化或经济一体化。1 9 9 5 年“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 脑会议”通过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宣言反映了知识界对“全球化”的 认识。 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宣言指出:“全球化,是增多的人口流动、改进 的通讯设施、极大提高了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以及技术发展的结果。它向全世界 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机会。全球化还使各 国能分享经验及从彼此的成就和困难中相互学习,并促进着理想、文化价值和 愿望的相互丰富。与此同时,日益加剧的贫穷、失业和社会解体却伴随着迅速 变革和调整的进程。对人类幸福的各种威胁如环境危险等,也已成为全球化现 1 王啸著:全球化与中国教育i 四j 1 1 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7 页。 4 象。进而言之,世界经济的全球性转变正深刻地改变着所有国家的社会发展之 特征。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驾驭这些进程和威胁,以便增强它们带给人民的利 益而减少其消极影响”。1 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在迅速发展,要求更大规模的 合作,世界成为一个大市场,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关系加强。但是,由于利益分 配不均也导致了更加复杂的冲突。应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加 剧了。“从总体来看,全球化要求每个国家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优势,只有这 样才能参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发展,全球化使发展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差距 更加明显。”z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使人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w t o 就是经济全球化进 程当中寻求合作的产物,w t o 所制定的经济规则恰恰是不同利益集体团相互 妥协谋求发展的结果,它深刻反映出各国之间在竞争中的合作。从这个角度看 全球化也就是各国之间要达成国际共识,遵守国际交往中要遵守的国际惯例。 它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那就是竞争中有合作,为了获得一定的 利益必须让出一部分利益,这就要求人们要学会和平菇处,做到对话、宽容、 理解甚至某些合理的妥协与让步。随着我国加入w t o ,我们的全球化进程正 在进一步加快。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 2 ) 全球化过程中,文化交流的同时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全球化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加剧了文明冲突。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些 凭借先进技术拥有信息系统的国家或集团正在进行着文化垄断,并以此传递他 们的价值观和政治影响力,其文化产品的传播对其他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具有很 强的侵蚀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意味着全球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 国家的文化特性受到威胁,出现了本土文化认同危机。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非西方观念则被视为不正 统,变得支离破碎。在这样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我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正在日趋 边缘化,西方文化已经进入我们的文化生活,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也 在日益西方化。仅从西方文化对学校的影响而言,目前我国大中小学的主要课 程多是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民族传统文化在课程 1 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0 8 - 2 0 9 页。 2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2 7 页。 5 中的地位。走进我们的学校,从硬件到软件,西方化的影响随处可见。就目前 我国中小学的教师队伍现状来看,熟悉和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教师已经不多 了,又如何向学生传递华夏文明? 因此,面对全球化浪潮,我们自然会对民族 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一种忧虑。 应该说,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个民族生存的根基。从根本上讲,“文化是 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面,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 象。从这个角度说,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人的自我认同 危机。因此,作为后发型国家,如何捍卫本民族的文化特性? 是我们迫切需要 思考的问题。 ( 3 ) 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多元与价值冲突同在 我国当代社会的转型主要表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转 型、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使社会各阶层人们 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一元价 值向多元价值转化,二是价值冲突加剧。 市场经济运行要求重建经济和社会秩序,提倡以公平为前提的竞争,导致 出现强调主体性、差异性、平等互利等多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从而冲击了传统社会的义利观、公平观等。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导致了利益主 体的多元,并由此带来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与复杂化。从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 趋势看,由于人们的利益不同,往往在同一件事情上立场和观点各不相同。因 此,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出现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社会转型期间,我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各种非主流价值观的挑战, 传统的主流价值取向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而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主 流价值观念正在形成过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价值变迁和价值冲突, 其中的突出表现是价值相对性的增强,因此,人们愈来愈感到迷茫、失落、压 抑,甚至是行为失衡。总之,社会中价值观的这些变化通过家庭、社会和各类 大众传媒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因此,传统的学校教育正受 到价值相对主义的严峻挑战。 总之,时代的深刻变化不仅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1 衣俊卿:文化哲学:未来哲学的自觉形态,社会科学战线1 9 9 9 年第2 期,转引自:王啸著;全 球化与中国教育,四川人民出版2 0 0 2 年第7 5 页。 6 还将引起人本身的变化,人的理念、人的精神以及人的生存方式都将发生根本 性的变革。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机构,必须对这一时代变化有一个比较 准确的认识。自从我国实施制度化教育以来,其命运总是与时代的命运紧紧相 连。学校教育的任何一次变革无不体现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人的要 求,这是教育的“殊相”。 整个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保守的时代张扬传统价值,变革的时代鼓 吹观念创新:先进扩张的时代为“坚船利炮”提供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道德观, 落后挨打的时代曾以“科技至上”试图救民族于危亡。那么,现时代对人的精 神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昵? 2 、时代呼唤人们树立新的精神风貌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 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 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也随着 社会变化发生着相应的调整与重构,而对人的精神品质的关注是把握学校教育 方向的一个必要前提。 根据上述的时代特征,我们认为社会发展正在呼唤人们的主体精神、合作 精神和民主精神。这其中,主体精神反映人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在人的精神素 质中处于核心地位,人的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合作精神是人们从事 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社会性品质,合作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保障。现 代社会,在高扬主体精神的同时提倡合作精神,可以防止出现极端个人主义和 泯灭个体利益的群体至上主义两种倾向。在强调人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的基础 上,民主精神应该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生活对人的基本精神要求。 ( 1 ) 主体精神 人的主体精神主要体现为清醒的自主意识、自尊自重的人格、高度的社会 责任感、主动参与社会与经济竞争的观念及能力等方面。一个具有主体精神的 人,他不仅能够主动地适应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能够去促成新的变化。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不 仅需要人的主体精神,而且也为人的主体精神张扬提供了物质条件。市场经济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第1 3 3 页。 7 的发展就是以刺激个人的经济动机为基础的,是以个人对“利”的追求为出发点。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价值对个体利益的合理性及个体追求并实现其 利益的积极性给予了肯定。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而 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是处于理性思考的。市场经济所遵循的自主性原则就 要求经营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实行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这 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主体经济,它要求每个公民都要对自己负责, 人人都应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市场经济这种特质赋予人们必须具有主体 意识,讲求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市场交换关系奉行的是严格的优胜劣汰原则, 因此,要求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 唤醒了人们的巨大积极性、能动性。人们的风险意识、使命感和责任心也随之 加强,有利于人的独立性、创造性意识的形成,以独立的人格关注现实,思考 未来,为人的主体性发挥奠定了基石。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分化的加速度,社会异质性的 增加,使以往追求同一性和超稳定性的传统社会控制机制失去了基础,社会外 在规范对它们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原有的伦理道德与政治手段的整合机制发生 了松动,伦理道德对社会政治的依附作用被削弱了,进而使得社会外在规范对 经济行为主体的约束力大大减弱。在外在约束弱化的情况下,社会秩序的形成 主要依靠社会成员作为主体精神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转型赋予了人们更为 广泛的社会道德价值选择空间,给予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以前所未有的意志自 由。这样,就必然会更加突出道德自律的地位,大大提高个体道德自律的内在 要求。这就要求现时代的人要努力形成独立自主、自尊自重的道德人格。 另外,从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看,最重要就是“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源于 每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负责的道德感。没有基于道德感基础之上的责任 感,任何职业都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对于社会,它不能有效地实现职业职能、 创造效益、组织社会结构、稳定社会的价值:对于个人,它不能实现长期谋生, 进行个人技能的积累,为社会创造服务与作出贡献的价值。总之,完全丧失了 责任感的人,己不能被视为文明社会的一员。 总之,个人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下的主体应具有一种高昂的主体精神,作为 市场社会的主体应是自主的主体、利益的主体、竞争的主体、具有开拓进取精 神的主体和具有理性的自我意识的主体。1 ( 2 ) 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主要是指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理解、信任基础之上的团 结互助精神。对于个人而言,主体精神张扬的极端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倾向,因 此,弘扬合作精神可以有助于抵制个人主义的倾向。合作不是将一己之利建筑 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的游戏。合作的一贯宗旨是人类相互交往间的互利互 惠。相互尊重是合作的准绳,体谅、关怀和分享是合作过程发展的基础。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合作不仅是人类道德的最初形态,而且是道德发 展的依据。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组成的氏族公社,区别于从古猿到人进化过程 中的群( h o r d ,h e r d e ) 或原始群的一个重要极其重要因素,就在于它的成员之 间具有分工和合作。社会进步建立在分工基础上,分工不证自明的前提是合作。 就这个意义来讲,合作乃是人类社会,从而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作为 社会成员的人的活动都与他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都承载着某种人际关 系。合作活动是人类道德发展的起源。换言之,正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活动, 才使道德得以发生。 现代社会更需要高度的合作。从工业化大生产社会状况看,以分工为前提 的社会化大生产需要高度复杂的协作,人的合作意识从不自觉走向自觉,逐步 形成了人的群体协作精神。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商品交换,这 就需要不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也就要求不 同的利益主体在竞争中具有全局观念,互利观念、利他主义以及共同发展的观 念。现代社会里,人们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就是一种 合作精神的体现。 随着网络社会的出现,人与人的关系又呈现于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空间之 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结构,它更是跨越时空,跨越日常生活世界的局限, 每个人可以跟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何人发生即时的联系,并形成某种合作关系。 现代社会的公共化程度空前提高,在全世界已然成势,个人的生活空间也 随之大大扩展。当代人与人的关系不仅越来越密切,而且彼此之间的互动更为 频繁,并扩展出诸种新的特征。不论个体生活于何种时空条件下,他决非是孤 1 参见:吴秀生著:社会转型的文化约束) ,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5 8 页 9 立的、自我封闭的,而必定是与他人相互联系的,更突出地表现为人和人是一 种共生性的存在。因此,合作意识或合作精神成为每个现代人的必要素质。 从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言,每个个体,每个局部、地域、民族、 国家都不能置身于人类共同命运之外,他们之间承担着共同的灾难和风险,同 样也需要共同的努力来加以解决,如生态的恶化、毒品走私、跨国犯罪、恐怖 主义等等,都不是单独的个人,乃至单独民族、国家所能解决的。它表明人与 人之间一种生死与共的生存结构正在逐步形成。合作精神正在成为全人类的共 同需要。 ( 3 ) 民主精神 民主作为一种进步的价值观,在现时代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当代社 会,我们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应该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 面面,融入我们的情感与行为,所以,每一位国民都应该具备一种民主精神。 民主精神就是一个人过民主生活所应具有的思想活动和情感态度。它主要包括 理性、宽容和怀疑三种品质。 民主制度的实践本身就是一项理性的活动,只有具备了理性的态度,人们 才能从各种各样的公共政策和候选人中选择出最好的,才能心平气和地讨论问 题。而不至于成为“多数人的暴政”。按照陆有铨教授的观点,民主决不仅仅 是少数服从多数,它必须同时表现为多数对少数的保护。( 民主的真谛是多数 对弱者的保护、尊重) 。1 民主制度鼓励和保护个人的自由,提倡和促进个人的 自由性,因此,民主生活中的公民应该具有宽容的态度。宽容成为民主社会公 民的德性。宽容的人可以接纳不同意见、个性、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由于民主制度是人设计而非天然的,会受到人所固有的劣根性的影响,从 而失去原本精神,例如民主政府假借民意裁定任何事情,沦为少数人专制的工 具。因此,我们必须对任何一种民主实践持审慎的态度,识别一些不实的宣传 或假民主的行为。2 从我国的历史看,“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就呼吁培养国民的民主精 神,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存在一个孕育民主精神的市场经济环境。应该说, 1 陆有铨:中国儿童的学校生活及基础教育改革,当代教育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 0 0 2 年7 月2 5 日2 6 日。 2 参见: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1 6 页。 1 0 正是改革开放的2 0 年,民主才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成为国人逐渐感受到的 一种生活方式。在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人事实上享有的 平等和自由超过了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1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培 养民主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一般而言,市场与民主是互为条件、互相 依存的。但是,对民主精神的本质把握,我们还要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因为, 现代民主的发源地在那里。 根据杜威的理解,民主内涵有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不仅表明有着数量 更大和种类更多的共同利益,而且更加依赖对作为社会控制的因素的共同利益 的认识。第二个要素,不仅表示各社会群体之间更加自由的相互影响( 这些社 会群体由于要保持隔离状态,曾经是各自孤立的) ,而且改变社会习惯,通过 应付由于多方面豹交往所产生的新的情况,社会习惯得以不断地重新调整”。2 从杜威的思想中可知,他不仅把民主看成一个独特的政治性行为,更希望民主 精神渗透人的生活中,成为人的生活方式。一个拥有民主精神的人,他应该具 有宽阔的胸怀,着眼于人类共同体的更大的共同利益。 上述这些精神或态度尽管是现代国人所急需的品质,但是它们都不是天然 的产物,也就是说它们不能单凭市场经济社会的刺激而自发产生,它们只能是 长期而艰苦的教育的结果。3 既然谈到教育的作用,学校在培养人的上述精神 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正如艾阿德勒在理性人性一书中指出:“学校 是每个儿童在其精神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场景。因此,它必须能够满 足健康的精神成长的要求。”4 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面对来自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也迫使人们谋求新思维方式,进而建设一种新智慧。这就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 的人文精神,而道德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时候,特别要重视从 实际出发,面向社会现代化的未来构造更新人的精神,而精神的核心价值就是 道德。对此,学校如何作出恰当的反映? 这是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1 参见:茅于轼、周鸿陵: 从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见夏中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杜1 9 9 6 年,第2 9 1 2 9 2 页。 2 5 做事出于功利的意义,其后果可能利于他人,但是其动机是利己的;处于道德 境界的人做事是严格符合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处于天地境界的人做事自觉其 中的意义,即为了宇宙的利益。尽管冯先生所倡导的那种完全排除利己功机的 道德境界在现时代行不通,但是,他的理论给我们学校教育一个启示:学校不 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存”问题,例如帮助学生提高升学考试的能力,还要关注 学生的“存在”问题,1 因为这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问题。 从本体论层面看,个体存在的前提是需要的满足,而在个体的存在过程中, 需要的满足是离不开能力的发展。“能力形成于人的存在过程,它既是个体存 在所以可能的条件,又标志着存在所达到的形态或境界”。2 学校教育就是要使 儿童的能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儿童的自由人格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展开。 “理想人格的培养,归根到底是要用科学的世界观理论来指导人生,通过理 想、信念的环节而变得德性”。3 所以,学校要重视把儿童的知识世界与意义世 界相联系,在教育过程中把真、善、美的教育有机结合,并启发儿童在学校生 活过程中反思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因此,学校要从引导学生体认“存在意义” 的角度来重视学校道德生活环境的建设。 第三,学校努力营造校内的道德生活环境。 根据杜威的观点,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简化现实的社会生活,否则儿童 会陷于迷乱。4 因此,我们主张学校要创设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 善的环境而发展人。柯尔柏格也强调学校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充满正义 的学校是培养学生道德正义感的先决条件”5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发展 的主要生活空间,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变化与学校环境有密切关系。从学校 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环境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赖 以形成的心理场。6 学校要通过改善共同体的生活环境来陶冶学生的德性,同时还要注重学生 道德成长过程中的传承性与发展性。儿童从家庭来到学校,他是带着一些既有 1 参见: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 0 0 2 年,第1 2 9 页。 2 杨国荣著:伦理与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第5 8 页。 冯契著:人的自由和真普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3 2 2 页。 4 参见: 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 9 4 年,第6 页。 5 转引自: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5 7 页。 6 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5 7 页。 2 6 的道德观念来到学校的,这其中有家庭及其所在社会环境的烙印,学校是在此 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一个新的道德系统,最终目的是完善其德性。所以,学校 要重视学生已经的生活和正在经历的生活对于其德性养成的影响,学校教育要 在其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根据麦金太尔的观点,德性概念中必然涉及“自我”的概念:“它的整体性 在于这样一种叙述的整体中,这种叙述把诞生、生活和死亡联结起来作为叙述 的开端、中间和结尾。”1 “叙述性自我”是一种讲故事式的自我,它认识自我 的方式是将他或她当作中心,将一系列的他者聚合在周围,而这些他者便提供 必要的、让自我得以显现的条件。即人认清自我要靠“他人”的存在及与“他 人”的存在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充当必要条件。这一概念给我们的启 示:强调了人的德性养成不能离开具体的环境,要重视生活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从学校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来看,我们也应该把学校的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 进行,而不是由教师分解成各不相关的若干部分。 3 、学校在帮助儿童养成德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我们对德性内涵的分析看,儿童德性的养成是通过与其生活环境交互作 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儿童接触到的人或事都会对他的道德成长产生不同程 度的影响。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学校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及学校所采取的方 法对学生德性成长潜在的不良影响。在此,我们提醒学校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注教师人格对儿童人格形成的潜在影响。 对于儿童人格的形成来说,学校生活中教师人格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力。 由于师生的特殊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教师的人格是儿童的一面镜子,教师境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儿童对人生境界的 理解和努力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想提升儿童的人生境界,必须努力 加强自身修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儿童,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这也成为学 校加强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