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 赵冰洁 摘要: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诗歌领域独领风骚,取得凌跨百代的卓越成就。 有宋一代,杜甫享誉日甚。南宋文天祥深受影响,二者诗歌创作颇为相似。 本文分四章作论,以时间为序,逐章深入,对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作了 较为全面的探索和总结。以宋恭帝德祜元年( 1 2 7 5 ) 文天祥奉诏起兵勤王为界限, 将其诗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就文天祥对杜甫和杜甫诗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和极高的评价作论,以及分析其前期诗歌的艺术特色。后期诗歌从思想、风格、 创作手法着点,对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首先从他们相 似的思想根源和坎坷遭遇分析文天祥继承杜甫的忠君爱国思想;其次由文天祥忧 国优民的博大情怀以及大度宏壮的诗风分析文天祥发扬杜甫沉郁顿控的诗歌风 格;最后由文天祥继承杜诗“诗史”的笔法以及多化用杜诗名句和大量写作专集 杜甫诗句的集句诗分析文天祥后期对杜甫诗歌体会更深。 文天祥之爱读杜诗是一以贯之的,在德祜( 1 2 7 5 ) 以后,所处的社会环境发 生了剧烈的变动,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惨痛、妻离子散、颠沛流离。这与杜甫在安 史之乱的经历,何其相似。杜甫的诗篇,以其穷极的笔力,如实地记录了安史之 乱的唐代社会现实,有如司马迁纪传一样,里面包含了对国事的隐忧,对苟安忘 危者的讥讽,对国家民族不幸的无比愤慨。因此,文天祥与杜甫,虽时隔几百年, 但读到这些诗篇,就仿佛自己的设身处地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以他对 杜诗嗜之尤至,体会甚深。杜诗以其“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而世称“诗史”。 文天祥在德祜以后所做诗,无一不陈时事,并以诗史自况。这应该是他继承杜甫 创作传统的主要原因。 文天祥今存诗歌八百多首。他以独特的方式继承学习杜诗,在国难当头,生 死存亡的关头,杜甫的精神进入文天祥的精神视野,成为他的学习榜样。南宋的 灭亡,成就了文天祥在诗史上的贡献。 关键词:文天祥杜甫诗歌继承 p o e t r yi n h e r i t i n gt ot uf ub yw e nt i a n - x i a n g z h a ob i n g - j i e a b s t r a c t :t uf u ,t h eg r e a t e s t p o e t o ft a n g d y n a s t y o b t a i n e dh u g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t uf ue n j o y e dag o o dr e p u t m i o n w e nt i a n - x i a n go f 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d e e p l ya f f e c t e d n l i sa r t i c l ee o n c e m e dt h es i m i l a r i t ya n d al i n l ed i f f e r e n c eo f t h e i rp o e m s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a k et h et i m ea st h ef o r e w o r d b yc h a p t e ro f t h o r o u g h , h a dm a d ea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x p l o r a t i o ni np o e t r yo f w e nt i a n x i a n g w e nt i a n x i a n g s p o e t r y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 t w op a r t si nt i m eo r d e r 1 1 1 c p r e l i m i n a r yp a r td i s p l a y e dt h ee n o r m o u si n t e r e s ta n dh i g ha p p r a i s a lt ot uf ua n dt h e t uf u 5p o e t r yb yw e nt i a n - x i a n g a sw e l la sa n a l y z e dt h e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o fw e n t i a n x i a n g sp o e t r yb e f o r e1 2 7 5 l a t e rp e r i o d ,t h ep o e t r yo fw e nt i a l l 一x i a n g ,h a d m a d eam o r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f r o mt h et h o u g h t ,t h es t y l e ,t h ec r e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 f i r s ta n a l y z e sw e n 啊a i l x i a n gi n h e r i t e dt uf u 。sp a t r i o t i s mf r o mt h e i rs i m i l a rt h o u g h t r o o t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s e c o n d a n a l y z ew e nn a l l 一x i a n gt od e v e l o pt h ep o e t r ys t y l eo f t uf u ;f i n a l l ya n a l y z e sw e n t j a n x i a n gt op u r s u et h e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o ft h f u i tw a sc o h e r e n tt h a tw e n 币a n x i a n gl o v e dt h ep o e t r yo f t uf u a f t e r1 2 7 5 w e n t i a n x i a n gs u f f e r e dp e r i s h e sc o u n t r y sb i t t e r n e s sa n df a m i l yb r o k e n h i sd r i f t sa b o u t d e s t i t u t ea ss i m i l a ra st uf u se x p e r i e n c ei nt h ea nl u s h a nr e b e l l i o n t uf u sp o e m s h a dt r u t h f u l l yr e c o r d e ds o c i e t yr e a l i t yo ft h ea nl u s h a hr e b e l l i o n , w h i c hc o n t a i n e d h i sw o r r ya b o u tt h en a t i o n a la f f a i r sc o n c e a l e d ,h i sr i d i c u l et op e o p l ew h ol i v e do n d i s h o n o r a b l ya n dh i si n d i g n a t i o nt ou n f o r t u n a t eo fm o t h e r l a n d i tc a u s e dr e s o u n d i n g o fw e nt i a n - x i a n g t h e r e f o r e ,t h ep o e t r yo fw e nt i a n x i a n gi n h e r i t e dt h ep o e t r y c r e a t i o nt r a d i t i o n a lo f t i lf u n o w a d a y s t h e r ea r em o r et h a n8 0 0p o e m so fw e nn a n x i a n gh a v e b e e ns a v e d h ei n h e r i t e da n ds t u d i e dt h ep o e 仃yo ft uf ub yau n i q u ew a y w h e nt h en a t i o n a l d i s a s t e ra n dt h el i f e & d e a t hm o m e n tw e r ec o m i n g t uf u ss p i r i tb e c a m et h em o d e lo f l e a r n i n go f w e nn a n - x i a n g k e y w o r d :w e nt i a n x i a n g t uf ut h ep o e t r yi n h e r i t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查盥叠,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威果对署名单位仍灸陕西 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 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耋! 坠i 圭, 引言 作为历史人物,文天祥是十分幸运的历史上人们对他的敬仰与赞誉几乎 从未停止过。人们一谈起文天祥,便会想到他的正气歌,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位 充满浩然正气的不屈形象。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 句,在中国更是妇孺皆知。 而文天祥又是一位诗人,或者说在诗歌这块园地里,他的才华更能得到充分 的体现。文天祥的诗歌风格前后迥异,学术界一般以宋恭帝德祜元年( 1 2 7 5 年) 他奉诏起兵勤王为界限,将其诗歌分为前后两期。他的前期诗歌,只是一个普通 封建士大夫的吟咏;而自德祜以后,他经历并深刻体验到亡国的惨痛,所作诗篇 都是用沸腾的热血写成,是一个无畏勇士的奋斗的乐章。 文天祥一生都非常崇拜杜甫,其后期更是在现实主义、爱国主义的结合上与 杜甫产生了愈加强烈的“共鸣”。这时候文天祥推崇杜甫还有一层特殊的个人感情, 即他的身世经历与杜甫十分相似:两人都遭逢乱世,为国为民焦虑担忧,四处颠 簸流离而心怀节义忠烈。 而文天祥,一代名相,更可说是杜甫的“隔世弟子”。战乱期间,文天祥颠簸 流离,东飘西荡,被俘后,在燕狱中,更是反复研读杜诗。相似的遭遇,使得文 天祥对古人惺惺相惜,虽相隔数百年,但二人的思想境界、审美观念达到共鸣与 沟通,以致文天祥在集杜诗自序中说:“凡吾意所言者,子美代言之。日玩 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乃知子美非能自为诗,诗句自是人情性 中语,烦子美道耳”。文天祥与杜甫异世同悲,诗风与精神有极其相似之处。清朝 文柱在重刊文信国公全集序中说:“公奏疏若贾谊,歌诗若杜甫。” 但文天祥毕竟不是杜甫。杜甫生活的年代虽然山河破碎可朝廷尚存,文天祥 却经历了真正的亡国之痛,而且他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 实际是朝廷) 的命运紧 紧联系在一起,加上他更加浓厚的忠君意识,抱定君在臣在、君辱臣亡的观念, 使其经常处在欲罢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煎熬中。“指南录以后之作,则气壮 而志愤,言忠而声正,不屑雕镂,不违格律,与老杜为不远。乡诗摭谈曰:文山 诗为南宋江西之后劲,山谷学杜,文山亦学山谷之所学,但比山谷少变化耳:然 而英挺不群之慨,咄咄逼人也! 粱昆宋诗派别论台北:台湾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中华民1 蜀6 9 :1 3 4 第一章前期诗歌( 1 2 7 5 宋恭帝德祜元年,奉诏起兵勤王前) 第一节对杜甫和杜甫诗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评价 文天祥今存诗歌八百多首。学术界一般以他于宋恭帝德佑元年( 1 2 7 5 ) 奉诏 起兵勤王为界限,将其诗歌分为前后两期。认为其前期诗歌( 二百四十多首) 多 为酬和、赠答所写,内容较为一般甚至不乏平庸、无聊之作,诗风受到江湖派的 影响。起兵勤王之后,由于国势发生急遽变化,诗人的生活内容也随之有了巨大 改变,他目睹社稷倾危,民族急难,忧心如焚,全身心投入抗元斗争,经历了出 使元营、万里逃亡、聚师抵抗、兵败被俘、燕京囚狱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考 验和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练,诗风明显受到杜甫影响,所作指南录、指南后录、 吟啸集、集杜诗风格凄楚苍凉,慷慨悲壮。这一说法大致是对的,但尚有 值得商榷之处。实际上,文天祥之爱读杜诗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其前期诗作受杜 诗的影响小一些,有些仅限于字面。到了后期,由于思想、感情、生活经历以及 国事形势与杜甫和他所处的时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对杜诗更有会心,总体诗 风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更趋接近。 文天祥何时开始接触杜诗? 由于资料匾乏,己无从知晓。但从他前期所作新 淦曾季辅杜诗句外序一文里,可以了解到他对杜诗和杜诗的各种版本是相当熟 悉的。序日:“杜诗旧本,病于篇章之杂出,诸家注释,人为异同。淦北山子曾季 辅,平生嗜好,于少陵最笃。编其诗,仿文选体,歌、行、律、绝,各为一 门,而纷纷注释,自以意为去取。意之所合,列于本文下方,如东莱诗记例, 而总目之日少陵句外。予受而读其凡,盖甚爱之。既录其副,则复慨然日:世 人为出,务出所说,以不蹈袭为高。然天下之能言众矣,出乎千载之上,生乎百 世之下,至理则止矣。虚其心以观天下之善,凡为吾用,皆吾物也。”于这段文 字,可以推知文天祥对杜诗不仅是一般的喜爱,还曾下过钻研功夫。尤须注意的 是“既录其副”这四字,说明他还把少陵句外抄录留存了一份。若不是深嗜 杜诗者决不会如此做。 文天祥前期隐居家乡文山时,作有生日和聂吉甫诗,其中“细咏杜工部, 闲评字率更”一联,清楚显示出他对杜诗早已是情有独钟。文天祥还喜欢把他所 看重的同时代诗人喻称为杜甫,如他称梅尉是“忧国杜少陵,感兴陈子昂”( 题 梅尉诗轴) ,称龚用和是“郫州避乱杜工部,下泽乘车马少游”( 挽龚用和) , 文灭祥著文天祥伞集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2 2 7 题彭小林诗稿,其父号雅林诗的首句“晚识宗文忆浣花”,径将彭小林喻为杜 甫之子宗文,以“浣花”( 诗人以之代指杜甫) 指称其父。浣花,当是指成都浣花 溪,杜甫晚年曾在浣花溪畔筑草堂以居。 文天祥前期再用前韵诗有“未说离怀向南浦,须知诗意在夔州”,送人 往湖南诗有“云隔酒尊横北海,风吹诗史落西川”。其间文天祥对杜甫的推崇可 见一斑,文天祥在诗中数次提到杜甫及其诗,流露出钦佩、喜爱以及学习之意。 由此可见,文天祥前期诗歌就对杜甫以及杜甫诗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评 价,他对杜诗的继承是一以贯之的。 第二节受杜诗影响的部分前期诗 文天祥前期所作诗歌,也有一些是受到了杜诗的影响。 文天祥御赐琼林宴恭和诗:“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杜甫紫 宸殿退朝口号:“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宫草霏霏承委佩”,“云近蓬莱常五色”。 文天祥题黄冈寺次吴履斋韵:“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杜甫洗兵马: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文天祥和韵送逸轩刘民章:“春里看花须款款,雨中剪韭且陶陶。”杜甫小 寒食舟中作:“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赠卫八处士:“夜雨剪春 韭,新炊间黄粱。” 文天祥挽湖守吴西林:“春天思北树,夜雨话西林。”杜甫春日忆李白: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文天祥山中二首( 其二) :“鸟过目不瞬,江流意自迟。”杜甫江亭:“水 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通过对读可以看出,文天祥诗中的一些意象、语汇源自杜诗,不过他的化用 技巧相当高明,并非机械的移植。 杜甫对鸥鸟很有好感。小寒食舟中作诗里的“片片轻鸥下急湍”,流露出 他对敢于逐浪戏波的鸥鸟的欣赏。在客至诗里,特意写上“但见群鸥日日来” 一句,以渲染其悠闲、淡泊心境。杜甫还以鸥鸟自喻,如说“自鸥没浩荡,万里 谁能驯”( 奉赠韦左承丈二十二韵) ,暗喻自己宁愿像白鸥那样飘然远逝于万里 波涛之上,也不愿向污浊世界,黑暗势力、卑鄙小人俯首乞怜。在他晚年作的旅 夜书怀诗里,杜甫又以“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收尾,这触景而发式的巧 喻,非常自然、贴切地抒发了他奔波飘泊、孤独无依的悲凉心情,也与杜甫素喜 鸥鸟的情性相合。杜甫诗中的鸥乌意象,对文天祥有很深的印象,在他的前期诗 作里,也屡有鸥鸟出现,如:“万里白鸥远,千山黄叶深”( 饯新班弟) ;“本是 白鸥随浩荡,野田飘泊不为孤”( 龙雾洲觉海寺次李文溪壁间韵) ;“雪堂眠二客, 梦与白鸥盟”( 山中泛舟觞客) ;“小颦风树蹁跹鹤,浅钓湍沙浩荡鸥”( 山中呈 聂心远诸客) ;“多情政自怜墙燕,两鬓终当付野鸥”( 再用前韵) 。顺便要指出 的是,文诗里的“蹁跹鹤”、“墙燕”,亦出于杜诗。前者见西阁曝日:“流离木 杪猿,蹁跹山颠鹤”,后者见发潭州:“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 文天祥的前期诗不仅在意象、语汇方面有学习杜甫的,而且有少数诗歌在整 体风格上也与杜诗相一致。 前期十九年,文天样在居丧、出仕、罢职,辞官的交替中度过。考中状元之 时,迎接他的正是弥漫的烽火,我国境内北方游牧军事封建政权的蒙古汗国,在 这一年,二度三路分兵南侵( 公元1 2 3 4 年,蒙古汗国消灭与南京对峙达一百二十 年的金国,遂霸北方。次年便分兵三路侵南宋四川、襄汉、江淮,遭宋军民英勇 抵抗,三年后北撤) ,铁蹄踏向合州、鄂州、潭州。亡国灾祸日趋严重,诗人的政 治生活注入了动荡的因素。他是当时坚决抗蒙的主战派,其主张反映了不愿受异 族欺凌的人民的愿望,但却触犯了当权者苟且偷安的卑鄙打算,因而一直受到主 和的权贵们的排挤和打击。1 2 5 9 年,忽必烈围攻鄂州( 今武昌) ,南宋朝廷闻风丧 胆,专权的宦官董宋臣提出迁都四明( 今浙江宁波) 的错误主张,加剧了人心的 混乱。文天祥慷慨陈词,“乞斩董宋臣”而得罪权贵,被迫辞职。从这一年至以后 的十五年间,文天祥两次罢官归里,居文山共有五年;其余十年,外任之日较在 朝之目为多。他长期不能施展抗敌抱负,并且屡遭打击,但他决不后悔,表现了 不移的操守。 1 2 6 3 年1 1 月,诗人知瑞州( 治所在今江西高安) ,他写题碧落掌寄意道: 大厦新成燕雀欢,与君聊此共清闲。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 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 宋理宗景定四年( 1 2 6 3 ) 秋,2 8 岁的文天祥奉命出知瑞州。一年后,他修复 了筑在府治后碧落山巅、被蒙古军焚坏的碧落堂。9 月9 同,又携客宴游此堂,遂 赋诗纪兴。燕雀无知,为重建厅堂而欢乐;诗人心碎,为兵祸惨重而感伤。痛心 国土沦亡,思虑边关报警,银丝爬上了双鬓,哪罩还能开颜一笑! 以燕雀衬人, 用“欢”字映“忧”、“伤”,对比十分强烈。“聊此”一语最为酸楚,满含着横受 排挤,不能参与朝政的愤激。该诗首联点题,说明写作之由:颁联绘出碧落章雄 姿:颈联承上启下,由叙写转为抒怀;尾联用双关暗喻手法,吐露出对于国事的 担忧。这年8 月,蒙古军侵占了燕京,定为大都,改元至元,又增兵饷,强军务, 4 在樊城、襄阳等地有所活动,入侵势头咄咄逼人,南宋局势日见危急。文天祥作 此诗时虽然正处于大厦新成、友侣畅聚的欢愉状态,但他未曾忘记颓危国势。2 9 岁的文天祥竟因“忧时”而有“鬓欲斑”之叹,反映出他内心的忧愁是何等深广。 这种情怀,与无时不在忧国忧民的杜甫不无相似之处。 从表现形式看,该诗对仗工稳,措辞质朴自然,交替运用叙事、写景与抒情, 笔势流畅圆转、与杜诗亦相仿佛。试看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体。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 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 目,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 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鸽去不息,哀鸣何所 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 这是天宝十一载( 7 5 2 ) 秋所做。这时政治很黑暗,把持相位十九年、“口蜜 腹剑”的李林甫还没死( 他是这年冬十一月死的) ,同时杜甫自己在长安熬了六七 年还是找不到一点出路,所以诗的感慨和讽刺都很深刻。他不得不采用一种比兴 的象征的手法,把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融化在景物的描写和故事的感慨里。 诗中写登塔所见,泾渭二句不是单纯写景,以景物的模糊,象征时间的昏暗。 好在是实有此景,自然而然,不假捏造,毫无痕迹。后八句写登塔所感。杜甫要 。致君尧舜上”,而玄宗却越来越昏庸,故因远望不禁想起虞舜。而玄宗与杨贵妃 游宴骊山,荒淫无度,故又借瑶池宴饮为刺。最后自比黄鹄被排斥,把趋势附炎 的小人比喻为“随阳雁”。诗人触景生愁,故有“登兹解百忧”之语。 又如夜坐诗:。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少 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张锡厚先生评日:“前四句 写景绘色,后四句抒情言志。写景时不刻意模山范水,而是淡墨渲染;抒情时辞 真意切,直抒胸臆,忠肝义胆,历历可见。这种苍茫浑厚的意境,不露雕琢痕迹 而富有真情实感的表现手法,深得老杜五言律的神髓。”。确实道出了此诗的主要 特征和艺术渊源。 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贯穿于杜甫坎坷的一生及其全部创作中。“穷年 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 ( 壮游) ;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的家 庭悲剧中,杜甫却能“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想到的是“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缪钺术诗咎赏辞典上海辞书版社,1 9 8 7 :1 3 5 9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漂泊无依,生命濒于绝境时,杜甫却能“减米散同舟, 路难思共济”( 解忧) “盘飨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秋野) 在即将诀别人寰之 际,诗人仍念念不忘“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 奉湖南亲友) 的残酷现实。 在现实主义诗人的思想里,忧国伤时和同情人民总是联为一体的。文天祥前 期诗中,有一首和故人韵: 去岁湟中谷,医疮成粜新。一言堪救药,三秋敢贪嗔。自是仁由己,休 论哲保身。当时若瘩然,何面见乡人 诗约写于1 2 6 9 年底知安徽宁国府时。他发现百姓饱受盘剥,被逼出卖青苗, 无异挖肉补疮,于是奏请免收赋税,为民请命。诗中责己甚苛,态度严峻,关切 乡人,感情挚恳。 再看看文天祥喜爱并与之产生“共鸣”的杜甫,杜甫做官的时间并不长,其 实就是一介布衣。遭逢安史之乱,他和灾难深重的人民一起流亡,几乎走遍了西 北、西南广大地区,尝尽了人间苦难,更能体谅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的穷困潦 倒,驱使诗人和被压迫的老百姓站在同一战线上,他用人民的耳目去视听,用人 民的心情去感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南 山豆苗旱荒秽,春门瓜地新冻裂。”(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 无情! ”( 新安史) “前有毒蛇后有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发阆中) “风尘 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宿府) 他忠实地记录下战火和灾荒下人民的 生活,并流露出对人民极大的同情。 而文天样知瑞州、宁国府、赣州等地,体恤民艰,深受拥戴,老百姓为他立 过生祠。可惜反映民情、为民兴利的诗,在现存文诗中保留得不多。 第三节前期诗艺术特色 文天祥前期诗的艺术性固然不如后期诗,但其自身价值不容轻视。文天祥前 期就是喜爱和推崇杜诗的,前后两期的诗作,固然有显著变化,亦有诸多一脉相 承之处。 着意于、致力于写自我行止、写主观感受。是文天祥前期诗的艺术特点之一。 精工细致的景物描写在文天祥山水诗中不多见。文天祥山水诗的写作对象主 要是自己的游踪、行迹和兴致、感会,以及与朋友的邀招、酬唱,溪山泉石、茂 林修竹等自然景物只是自己探幽览胜、咏怀寄慨的退隐生活的背景。比如山中 二首其一:“烟云丌窈缈,荆棘剪离披。腊屐上下齿,竹枝长短词。半山江色透, 6 独树午阴迟。世上儿孙老,有人犹看棋。”全诗依次写自己从早到晚的登山、赋诗、 远眺、小憩和下棋的“山中一日”。再如山中再次胡德昭韵三首其三:“曾见 尊前此客哉,笑携麈尾拂莓苔。水边飞雁年年见,湖上新亭e te l 来。酹菊醉余披 草坐,探梅吟罢带花回。北崖尚被刚风隔,笑杀匆匆上马杯。”水边飞雁,湖上新 亭,以及菊、梅、草、花等景物,是因写作者的饮酒、赋诗等游乐活动而被捎带 入诗的。山中和韵诗“白扇挥残暑,青鞋踏嫩晴。花床寻小隐,石鼎引长鸣。 纱帽有时去,酒壶唯意倾。山僧痴与坐,闲却瘦弥明”,挥、踏、寻、引、去、倾、 坐等动词连成诗人的行踪轨迹,诗就是以此为线索展开的,而一个白扇青鞋、脱 帽携酒、看似悠闲、实有苦衷的诗人形象也跃然纸上。文天祥山水诗的写景常常 是大处落笔,租线条勾勒,诸如:“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山中立夏用坐客 韵;“半夜鱼龙沸,三秋河汉明”( 山中泛舟觞客) 。有时还是虚写或概写,比 如“晴抹雨妆总西子,日开云暝一滁州”( 山中载酒用萧敬夫韵赋江涨) ,前句 写富川i ,后句写文山,显然是一种形象的概括,而非具体的描摹。象题玄潭观 雪浪阁、玄潭观和龚宰韵、游集灵观、题滕王阁等,都基本上不作眼前 实景的具体描绘,而主要抒写自己的感受。题凝祥观:“前路风尘走且僵,我来 一日此徜徉。欧公自是游篙观,迂叟原非过太行。始信神仙还有国,不知蛮触是 何乡。世间如此纷纷者,赢得山林作道场。”通篇没有一句写景。后来作者“改题” 凝祥观,把前四句改成写景:“古道松花空翠香,风前鬓影照沧浪。飞泉半壁朝云 湿,啼鸟满山春日长”。由此可见凝祥观一带不是无景可写,而是作者常常“醉翁 之意”不在山水。 杜甫善于创造极富典型意义的细节性意象并省略掉许多不太重要的景象或叙 述,从而使诗歌含蓄酝藉而意味深永。“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浦起龙称此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而“漫卷诗书”极其生动、 准确地体现了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诗人家贫,除了诗书之外没有什么家产,所 以一旦有了还乡的希望,首先要整理携带的就是书籍。诗人性喜读书,又是客居 无聊,唯以读书消磨时光,所以手不释卷,喜讯传来,就信手卷起书来。“夜久语 声绝,如闻泣幽明”( 石壕吏) 当如狼似虎的官吏把石壕村的老妇抓走后, 喧嚣平息了,寂静的夜中隐隐传来了呜咽声,然而,诗人侧耳倾听,辗转难眠, 为这户人家的悲惨遭遇而痛苦、愤怒,可是自己又无法帮助他们,甚至无法安慰 他们,这些曲折的心理活动就这样暗示出来了。 文天祥前期诗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叙述议论为主要表现手法,径直咏怀言志, 浦起尼读杜心解( 卷网)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8 :6 2 8 诗意显豁。这是同第一个特点相结合的。山中漫成柬刘方斋云:“东风解冻出 行嬉,一哄烟尘隔翠微。自有溪山真乐地,从来富贵是危机。二三行辈唯须醉, 多少公卿未得归。明日主人酬一座,小船旋网鳜鱼肥。”诗的一、四联叙述,二、 三联议论,仕途祸福莫测而乐于归隐的立意一目了然。再如用前人韵赋招隐: “剩有晚愁归别浦,已无春梦到端闱珍重山人招隐意,猿啼鹤啸白云飞”:翰 林权直罢归和朱约山韵:“试问挂瓢栖碧洞,何如袱被卧彤闱”;山中自赋:“不 必清高逼巢、许,只教潇洒胜由、求”;以及生日山中和萧敬夫韵:“处士林泉 自今古,男儿弧矢付豪英”;和故人韵其二:“人情磋愈变,世法合何如? 气 以心平定,才因意广疏”:简琴窗云屋竹轩诸友:“世情千万变,险甚剑头炊。 嗜传姑成癖,登山且作痴”等等,都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自己退居文山期间的忧谗 畏讥和愤世嫉俗的心情。其他题材和内容的诗,也大多直陈心志。比如,以“故 园陧好在,夜梦绕吾庐”( 快阁遇雨观澜) 、“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翠玉 楼) 写家乡之思;以“倾盖岁年晚,相知江海深”( 挽潮守吴西林) 、“世味秋 云薄,交情江水长”( 用韵谢诸客和章) 写挈友之谊;以“料想亲帏喜,中堂自 点茶”( 司户弟生日有感赋诗) 、“对床小疏隔,恋恋弟兄情”( 别弟赴新昌) 写父母兄弟之情等。 杜甫深挚的感情伴随着深刻的思想,杜诗中充满着沉重的优患感。“男儿生不 成名身己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乾元中寓 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七) 这是杜甫为自己的前途而忧虑;在饮酒时,他写道: “岂无成都酒,优国之细倾”(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咏月则云: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月) ;咏雨则是:“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 ( 对雨) 文天祥前期诗的第三个特点是曲折灵活的结构与疏朗流畅的语句相结合。 文天样前期诗在章法上力求深折。如宿山中用前韵:“南山之埃北山阳, 羽扇轻风共影双。画桨抓蒲明月笛,青灯蟋蟀白云窗。半生游子成行债,一夜佳 人作别腔。倚钓重来此蓑笠,梅花十里雪空江。”第一、第二联分别写夏天、秋天 文天祥隐逸的生活,而第三联突然插入暂别文山出仕宦游,第四联再接冬季重来。 这样安排,不仅避免了按一年四季平铺直叙,更重要的是,暂别文山对“倚钓重 来”作了很好的衬挚,暂别的依恋本应反衬“重来”的欣慰,结果却烘托了“重 来”的悲剧气氛,因为暂别重来意味着作者的又一次仕途失意、宦海沦落,所以 全诗以柳宗元江雪诗意作结。再如山中载酒用萧敬夫韵赋江涨:“拍拍春 风满面浮,出门一笑大江流。坐中狂客有醉白,物外闲人唯弈秋。晴抹阿妆总西 子,日丌云暝一滁州。忽传十万军声至,如在浙江亭上游。”此诗前半首叙事,后 半首写景,山中载酒之事略写,而突出潇洒豪放、超尘脱俗的自我形象,第三联 宕开一笔,虚写富川文山景色,第四联由般景色转到特殊景观,由虚写转到实 写,实写江涨又“先声夺人”,再作比喻。全诗以自我形象为中心,山中载酒之事 和文山大水奇观都陪衬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杜甫在诗歌的章法布局上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而达到了严密周详又变化多 姿的境地。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黄庭坚称赞此诗“布置最得正体,如官 府甲第,厅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然而,此诗在严整之中又有变化转 折,蜂峦起伏,波澜迭起。“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二句突兀而来,奇蜂突起。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二句辞气喷薄,奇峰又起。诗人的情感忽起低沉, 忽而高扬,而语气也随之低昂起伏,“纵横转折感愤悲壮,缱绻踌躇,曲尽其妙”圆, 又可谓之“波澜独老成”。杜诗中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在结 构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第二章后期诗歌继承杜甫忠君爱国思想 第一节相似的思想根源 杜甫在诗歌中表现了强烈的忠君意识,如“葵藿倾太阳”( 咏怀五百字) 、 “恋主寸心明”( 柳司马至) 、“恋阙丹心破”( 散愁二首) 等等,若深入考察 就会发现杜甫在君臣观中贯注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充满了先秦儒家的人文精神。 先秦人的心目中,君臣的关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孔子就曾指出:“君使 臣以享l ,臣事君以忠,”。 作为“一生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继承的乃是本源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 强调君与臣之间的权利与责任是相互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9 这是儒家最基本的五种伦理关系,五伦中十种角色所应遵循的 基本道德准则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运都 可以看出儒家对义务相互性的强调,这正如孟子所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 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 仇兆繁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7 8 卜嗣爽杜臆( 卷一)卜海:上拇古籍i n 版社,1 9 8 3 :儿 论语八佾天泮古辖 i 版礼,2 0 0 5 :2 9 刘熙载艺概上海:j :舟古稚 i :版礼1 9 7 8 :5 9 孟子滕史公k 上海:i :海古辖敝 ,2 0 0 4 :1 0 3 崔维投点礼记礼运沈阿 :辽宁救育版仕,1 9 9 7 :6 5 9 仇”。君与臣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而不是像汉代以后那样要求方绝对服务另一 方,这种本源的儒家思想对杜甫君臣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实践中,即“致君尧舜”的过程中,杜甫一直是以贞观君臣为楷模, 认为“贞观是元龟”( 夔府书怀四十韵) ,标举“磊落贞观事,致君朴直词”( 奉 送魏六丈) :盛赞“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 别李义) 、“文物多师古,朝 廷半老儒。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行次昭陵) ;慨叹“眇然贞观初,难与 数子偕”( 夏日叹) 、“本朝再树立,未及贞观时。”( 咏怀二首) 、“呜呼房魏不 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 折槛行) 、“俭约前王体,风流后代稀。”( 送卢十四 弟) 杜甫在君臣理想的坚持上是一贯的,他一直也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从而达 成君臣契合的理想。当然,杜甫在玄、肃、代三朝的政治实践中,对君主的认识 和态度也是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的,只有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做细致的 考察。 早年的杜甫虽然在长安苦待十年,千谒权门,投匦献赋,对“致君尧舜”满 怀希望,然而,正因为他忠君的目的是为了“邦国活”,为了重现盛世的辉煌,所 以,当皇帝荒淫无道时,杜甫就毫不掩饰地表示出不满、讥刺。例如,他对玄宗 天宝末的黩武极为不满:“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 “君已 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 前出塞九首之一)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局勋。岂知 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后出塞五首之三) 都直接把批判的矛头对准玄宗。 晚年的玄宗虽己昏聩,但早年的玄宗作为一个颇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曾 亲手开创了一个开元盛世。杜甫就生在这样的盛世中,并度过了“裘马清狂”的 青少年时代,所以他说:“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是内心的真实表白。他的 的确确把玄宗看成一个可与“大有为”的“尧舜君”,“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就是针对玄宗而发的。他对开元盛世的印象实在太深了,感受实在太强烈了。他 对这个盛世的缔造者十分崇拜和信赖,以至于对晚年的昏庸的君主仍然抱有希望, 认为他在贤臣的匡佐之下,能够迷途知返,重振盛世雄威。当天宝繁华“气盛而 微”之后,杜甫对那个辉煌时代表现了十分的怀念与眷恋,这甚至成为他此后在 战乱的年代、面对残破的时局而不沮丧,坚信大唐盛世仍能恢复的精神支柱。在 这些怀旧的诗句中,还有一些是对玄宗的陵寝之悲,如:“万罩黄山北,园陵白露 中”( 洞房) 、“仙游终一闭,女乐久无香。寂寞骊山道,清秋草木黄”( 斗鸡) 、 “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 深。万岁蓬莱同,长悬旧羽林。”( 骊山)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r 。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甚至对玄宗 盂于离娄下j :海:上海吉籍m 版社,2 0 0 4 :1 5 8 0 的生日亦深有感伤:“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会,壮观己尘埃。”( “千 秋节”有感二首) 这仍是表达了杜甫的不胜今昔之感以及对盛世的怀念。而玄宗 作为那个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时代的代表,已经成为象征理想秩序的“符号”,作为 亲历过“开元全盛日”的杜甫,在这种陵寝之悲中虽有故君之思,也包含了对那 种理念秩序的怀念。可以看到,他的思君与忧国是紧密地交融在一起的,正如王 嗣爽杜臆中对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评语所言:“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 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 治乱兴衰而发。”。这些“抚事慷慨”的怀旧,是包含了作者对极盛而衰的国家变 故的深层思考的。 至德二载,杜甫自长安脱身西走至凤翔,“麻鞋见天子”,唐肃宗授之以左拾 遗,杜甫“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述怀) ,开始了谏官生活。任左拾遗不 久,杜甫因疏救房瑁被疏乃至次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疏救房瑁的过程中, 杜甫表现了顽强的抗争精神。他的措辞激烈:“斯时伏青蒲,廷诤守御床。君辱敢 爱死,赫怒幸无伤。”( 壮游) 在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中又再次进谏:“觊 望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表示了对自己立场的坚持。此后,杜甫在诗中 又提到这次廷诤,如:“抬遗曾奏数行书”( 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匡衡抗 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秋兴八首) 、“廷争酬造化,朴直乞江湖”( 大历 三年春白帝城放船) 、“扬镖随口驭,折槛出云台。罪戾宽犹活,千戈塞未开。” (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 呈湖南亲友) 而谏诤得到的结果是“帝自是不甚省录”,这考验了杜甫的政治品 格,在房瑭事件中,杜甫“冒死称述”所坚持的已不只是“罪细不宜免大臣”。这 一点,而是作为谏官的职责和必须有的犯颜精神。为了坚持儒家理想中谏臣形象, 作为一个君臣观上的理想主义者,杜甫在这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肃宗卒,代宗立,杜甫的政治心理变得轻松起来。杜甫一生虽未与代宗接触, 但在代宗朝曾先“除京兆功曹”( 未就任) 后又由严武表荐授“检校下部员外郎” 这些仕途上的除拔,杜甫即使在后来漂泊荆湘时仍念念不忘:“老病南征日,君恩 北望心。”( 南征) 因为这是杜甫在仕途上得到的最高光荣,虽是严武表荐之力, 杜甫对工部员外郎的荣誉感到满足与自豪,对皇帝也就表现了感激之情,如:“赤 管随王命,银章付老翁。岂知牙齿落,名玷荐贤中。”( 春同江村五首) 、“不才 名位晚,敢恨省郎迟。”( 夔府书怀四十韵) 、“为郎未为贱,其奈疾病攻。”( 赠 苏四) 、“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 写怀首) 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n 版社,1 9 9 8 :8 8 4 欧阳修新唐书( 卷二。一) 列传( 一二六)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 :5 7 3 7 广德元年( 7 6 3 年) ,安史之乱虽然表面上被平息了,但“旧物森犹在,凶徒 恶未俊”( 秋日夔府咏怀) ,尾大不掉的割据局面已经形成,这些军事割据与叛 乱会极大地危害国家的统一,杜甫在诗中对此表示了深深的忧虑。杜甫殷切希望 恢复王朝的统治秩序,从而高扬代表这种秩序的君主的地位,表现出“尊王忠君” 的倾向。如:“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长江 二首) 、“请先偃甲兵,处分听人主。”( 雷) 并且多次劝阻拥兵的武人归顺朝廷, 他说:“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 峡口二首) 、“不如面缚归金阙,万一皇恩 下玉墀。”( 青丝) 我们也同时可以看到杜甫对乱臣贼子的痛恨,对安史之辈, 他说:“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 纲未宜绝。”( 北征) 一句一骂,可谓骂声不绝。面对现实中“贼臣表逆节,相 贺以成功”( 往在) 这样的“纲纪”大乱,杜甫高呼:“贼臣恶子休干纪! ”( 赵 公大食刀歌)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草堂) 同时,杜甫开始高扬士的 忠义精神,在诗中称赞那些堪称表率的忠义之士。如:“年未三十忠义俱,骨鲠绝 代无。”( 入奏行)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陈拾遗故宅) “纷然丧乱际, 见此忠孝门。”“深诚补王室,戮力自元昆。”( 览柏中丞)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他一生始终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安身 立命的根本,抱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年轻时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伟大抱负,但由于“安史之乱”的酝酿,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当权,诗 人不但未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反而开始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 辱生活。杜甫虽然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没有回避艰苦,而是走上积极入世的道 路,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使他在“道之不行”的现实 面前,仍然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上疏救房珀而险遭刑戮,虽九死犹未悔,及 至晚年漂泊西南时仍壮心不已:“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岁暮) 漂泊的十 一年间,杜甫经常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但不论生活怎样艰苦,诗人总是在关注 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乃至生命的最后息仍然哀叹“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呈湖南亲友) 的苦难现实。 而文天祥的忠君爱国思想,除了理学大环境的熏染外,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理 宗对他的知遇之恩。宋朝历来重文轻武,北宋文学家严诛曾说:“状元及第,虽将 兵数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也不可及也。”。文 天祥2 l 岁状元及第,“帝亲擢为第一。”9 即理宗亲封的状元。宝佑四年登科录 中还有一首理宗亲题的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 况儒帏公议( 卷i 。) 笔记小说人观f 第七辑 ,转0 1 白黄托风国家不幸诗家幸一论文天祥对札i 誓的接 受绥化学院学报,2 0 0 5 2 5 ( 6 ) :6 1 立天祥苫史天祥伞集北京:中国书店,1 9 8 5 :4 8 3 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荚。诚惟不息斯文者,治其多端在力行。 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这一方面表明理宗对文天祥才华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文天祥寄予殷切之期 望。这当然令文天祥激动不已,他写了集英殿赐进士及第恭谢书作答: 于皇王子自乘龙,三十三年此道中。悠远直参天地化,升平奚羡帝王功 但坚圣志常持久,须使生民见泰通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