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宗白华富于生命情调的意境美学论.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宗白华富于生命情调的意境美学论.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宗白华富于生命情调的意境美学论.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宗白华富于生命情调的意境美学论.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宗白华富于生命情调的意境美学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文摘要 宗白华抓住意境生成的深层原因,从艺术观、宇宙观和人生观上对意境的内涵 进行了立体的阐释,并从意境美中解读中国特有的“生命精神,发掘出深含于内的 生命内涵和生命情调。这种以生命精神论意境的美学观构成了宗白华意境美学的一 大特色。宗白华视意境为中国艺术对生命意识、生命精神的高度概括,以此展开对 意境美学的现代性思索,他的意境美学理论能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在对待中西美 学理论资源上,有承接也有超越,有接受又有创新,真正实现了融贯中西、汇通古 今,成就了宗白华意境美学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宗白华,意境,生命情调,生命精神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宗白华是一代美学大师,他对意境理论的建构富有深刻的理论创见和突出的艺术 特色,自2 0 世纪8 0 、9 0 年代起便吸引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与美学家朱光潜一起 被人们称为“现代美学的双璧”。 宗白华从艺术观、宇宙观和人生观上对意境美学理论体系进行整体系统的构建,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出发,将生命的境界和宇宙的深广统一于其独特的美学感悟,以 生命的节奏体合宇宙的节奏,以感性直觉的思维方式阐释了艺术意境的真谛。他将意 境看作是中国人对生命精神、生命情趣的高度概括,从意境美中解读出中国人特有 的“生命意识”,挖掘意境美的生命内涵。而正是生命内涵的注入,使宗白华的意境 美学产生了非同寻常的阐释力和富有活力的生命力,这是其意境美学的独特魅力所 在,全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本文的第一部分作为绪论,介绍意境的现代性语境与宗白华对它的研究态度和 研究方法。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境这一美学范畴既面临现代美学 变革的要求、古典美学传统的影响,又有西方生命美学理论的感召。宗白华能真正 做到融贯中西、汇通古今:一方面,他继承古代文论的美学传统,立足中国美学和 艺术的实际,坚持民族特色,对中国民族性的审美特征进行探寻和梳理,这使他的 理论保持了中国独特的理论阐释风格;另一方面,他又不为西方文论所囿,接受但不 依傍西方的学术思维方式,借鉴西方美学理论表述的层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条 理性等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意境美学体系的建构,推动整个意境美学理论在学术领 域的深化和发展,他的研究思路至今仍富有启示意义。 第一章从意境产生的基本要素着手,通过对历代意境内涵概要性的梳理、分析 和概括,说明人们对意境内涵的理解是一个随着时代进步而逐步深入、逐步完善的 过程,并由此考察在宗白华那里意境理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他为意境内涵充 实了哪些新内容。宗白华认为意境是们隋”与“景的结晶品,并由此生发,自成 一家之言:首先,他进一步挖掘“情”的深度,将其作为一种“主观的生命情调 来理解,肯定了艺术心灵的价值,强调艺术意境创构过程中主体心灵的艺术创造性 和主动性。其次,他又延拓了“景 的阔度,“景 不但是一种外在自然的物象形态, 更是一种“造化”,是“全幅宇宙的生动气韵”,能生动地传达出万象腾踔的活力,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达生命的韵律、表现生命的运动。宗白华就这样从“情”、“景 二元要素的解读 中丰富了意境内涵,这是宗自华对意境理论的独特贡献。 第二章探讨艺术意境如何沟通艺术与个体生命的内在联系,如何表征生命内在 的节奏、表现生命的本真情绪,艺术意境中又有怎样的生命精神。本章分两个部分, 分别从艺术观和人生观上来看宗白华是如何展开对意境美学体系的建构。第一部分 在艺术观上,宗白华对艺术意境的内部层次进行了层理性的划分,从意境表现生命 的鲜活和展现生命自由的交融状态中找到广阔的美学进路:在他那里,意境的三个 境层分别是直观感象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前两个境层是丰 满的色相,是一个“由外到内、由物到人、由形到神”的过程,第三个是最高境层 也是最高的心灵境界,是一个“有内而外、由人到物、由心往道”的过程。这三个 境层是一个化实相为空灵,引精神入超越的纵向深入的关系,是一个逐步深入生命 内质的过程,与生命的内在精神相契合。第二部分从人生观上进一步探究艺术意境 如何沟通个体生命情绪,表写生命的本真。宗白华将意境的美学理论升华到了艺术 化的人生境界,将美最终落实在生命个体上,对艺术人格的塑造寄予希望。这种艺 术人格既有向内收缩的一极,表现在艺术意境对人格素养和人格内涵的辐射作用; 又有向外扩张的一极,表现为从艺术意境的根源地出发,涌现出艺术化的人生理想。 首先关于向内一极的实现,宗白华主要从艺术思维论出发,通过对“静观 的审美 观照心态和“同情”的审美观照方式这二者的讨论来说明。这个部分尤能看出宗白 华是如何既采纳西方美学传统对审美的规定性为我所用,又深得中国古典意境理论 的精髓,对二者之精华信手拈来、融会贯通,融合了中西方的哲学智慧。其次关于 向外一极的实现,宗白华指出意境不仅是一个艺术审美理想的范畴,更是一个代表 普遍的民族性心理的人生范畴,从艺术化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中解读和展现东方特有 的自由与和谐的生命观。这里主要从寻源于自然的生命审美观、积极入世的生命价 值观两个方面来分析意境人生化的生命体验。 第三章从意境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基础着眼,将意境放在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大 背景下来考察,将意境的特征归结为“道”、“舞 和“空白”,从宇宙观上解读中国 人独特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宗白华结合中国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实际,从 哲学的高度探讨艺术观与宇宙观、意境与哲学的关系,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的 韵律中感悟一个民族对生命、对自由的独特感受,以生命的自由和生命的情趣来阐 释和升华意境,挖掘中国艺术审美所包含的内在生命精神。宗白华将意境美学体系 i v 中文文摘 深植于哲学的土壤之中,展示出非同寻常的深度和独特的品质。 第四章鉴于宗白华的意境美学思想在文学意境的追求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因此 本文以他早期的创作实践流云小诗为例,阐发其意境美学理论和艺术人格的理 想在这部作品中的具体诠释,从而揭示其对意境独特的审美追求。主要分三个方面 来谈:一是创作主体追求澄怀静观的审美心态;二是以万象腾踔的生命情调延拓意 境的审美视域;三是以音乐化的境界提升意境的审美内涵。该诗集奠定了其意境美 学理论和艺术人格理想的实践基础,是宗白华美学追求的写照。 结论部分主要探讨的是宗白华意境美学的现代启示。宗白华心系中国文化精神 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命运,在中国社会出离古典通往现代的语境压力下,以意境美学 的建构实践来展开现代性的思索,以此来把握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铺展通往文化 根源的道路,实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建构,他的研究思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 的经验。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s t r a c t z o n g b a i h u aw o u l dm a k es o l i da n n o t a t i o no f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m e a n i n gf r o m a r t i s t i c 、w o r l do u t l o o ka n dp h i l o s o p h y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a s o n so fh o w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g e n e r a t e h ec o n c l u d e s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t o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s u mu pi na r t o fc h i n a ,a n du n s c r a m b l es p i r i to fl i f ef r o m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a e s t h e t i c st h i s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h ed i g so u tt h el i f em e a n i n gf r o mt h e m a c c o r d i n gt o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w i t hl i f ef r e e d o m ,h eh a s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i d e a l st h r o u g ha e s t h e t i cs y s t e ma n dt h e nc a r r i e d o u tt h em o d e m 衄n k i n go f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h i s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h a sh i so w n s y s t e m h ew o u l dm a k er e s o u r c eo fe a s ta n dw e s ta e s t h e t i c st h e o r y , t oc a r r yo na n de x c e e d ,t o a c c e p ta n dh a v eo r i g i n a l i t y r e a l i z ef r o me a s tt ow e s t ,f r o mp a s st om o d e mi sb e i n g a m a l g a m a t e d t h i si sad i s t i n c t i v ev a l u eo fz o n g b a i h u a sl i f ei m p l i c a t i o no f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z o n g b a i h u a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l i f ei m p l i c a t i o n ,u n s c r a m b l es p i r i to fl i f e 福建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蠢莶学号窒q q 鱼q 曼q z专业室茎堂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宗白华富于生命情调的意境美学论)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 知,除论文中已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贡 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此产生的 一切法律结果均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并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并按国家 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 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等) 送交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蓉骂、 签字日期:c l - ,p7 年厂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外也剑k 签字日期:矽j 7 年岁月拥 绪论 绪论 中国自古有抒情言志的传统,举凡诗歌、绘画、舞蹈到雕塑、园林设计等艺术 领域莫不强调对主体主观情思的表达和心灵境界的抒发,因而中国的艺术又被称为 心灵的艺术。在中国特殊的审美视域里,意境尤能体现这种心灵与艺术的交互,展 现主体与对象的相谐,对意境的追求成为我们独特的艺术旨趣。这表现在:就创作 主体而言,往往是以艺术为媒介,将感性知觉与想象力相结合,在心灵的创造性作 用下构造出作品富于主观情调的意境,以达到“超言绝象”的艺术效果;就欣赏主 体而言,则是通过艺术作品对想象和联想的触发,超越艺术对象在语言、声音、色 彩等方面的表达限制,以自心的感悟为依据来还原甚至创造出新的意境,从中体验 到“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的艺术增值。因而可以说,意境联系了具象与抽象、 沟通了有限与无限,构成了主体心中一个自由的独特的精神性空间。 关于意境理论研究,中国历代文论、艺术论都积累了丰厚的学术资源。但是, 诚如宗白华所指出的,中国古代学术思维多有“笼统、直觉、因袭的流弊,“旧形 式的压迫太重,不能用真诚确切的概念意象,表写新生命新感觉的精神。”e l 】传统是 一把双刃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负 重前行 ,并且我国古代批评话语思维模式和理论阐释方式多为印象式、诠释式、点 评式的只言片语,难成系统,难以融入现代人文科学的知识形式。因此,当意境这 一独具民族审美特色的美学范畴面临中国古典文论向现代性转化的大时代语境时, 就不得不遭受来自各方的压力:既承载了古典文论言简意赅的批评传统,又有来自 现代美学系统化、体系化的变革要求;既面临西方文学批评学派的兵临城下,又有 适应越来越国际化的学术交流需要等。如何使意境美学在日益国际化的学术背景下 走向理论的成熟,成为中国审美文化中独具民族审美特色的理论概括,进而促成文 艺民族化的理论体系的宏观建构? 这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文艺美学理论研究面 临的新课题。 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对这一课题情有独钟,他对意境美学理论的发展和现代性 转化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和定位,尤其在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民族化等关系的处理 上堪称典范。在东西学术文化思维相互碰撞的抉择中,他辩证地指出:“现在东西文 【蛆宗白华宗白华全集( 第一卷) p 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7 l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都有缺憾,将来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而加之以新创造的。” 1 1 “一方面保存中国旧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伟大庄严的精神,发挥而重光之,一方面 吸取西方新文化的精华,渗合融化,在这东西两种文化总汇基础之上建造一种更高 尚更灿烂的新精神文化,作为世界未来文化的模范,免去现在东西两方文化的缺点、 偏处。 【2 】宗白华就此明确地亮出了他融贯中西的研究态度:在对待中西美学理论资 源上,既要有承接也要有超越,要接受又要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融贯中西、汇 通古今。具体来说: 一方面,宗白华给予了中国学术文化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这融合中西文化的 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因为中国人吸取西方新文化以融合东方比欧洲人采撷东方旧 文化以融合西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中国人天资本极聪颖, 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一定有 伟大的未来,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绝大贡献。” 3 1 他主张要立足中国的文论传统,“我 们的头脑中充满了许多外来的思想,不比那由我们自己心中亲切体验发展出来 的思想,可以自成一个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4 】因此,他要求意境美学要深深 扎根于中国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实际,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意境论的基础上将意境理 论不断向前推进。尤其在对待古典文论遗产的问题上既要有承接也要有创新,“我们 要晓得古人留下来的书籍,好比是他在一片沙滩上行走时留下来的足印。我们虽可 以从他这足印中看出他所行走的道路与方向;但却不能知道他在道路所看见的是些 什么景物,所发生的是些什么感想;我们果真要了解着书籍中的话,获得着书籍的 益,还是要自己按着这书籍所指示的道路,亲自去行走一番,直接的看这路上有些 什么景物,能发生些什么感想。【5 】宗白华对于古典文论遗产的宝贵价值给予充分的 肯定,但又强调我们尊重古人的研究成果并不意味着盲从古人,在继承的同时要避 免一味囿于传统,唯古人是尚,强调要有自身的艺术审美体验,在继承的同时要不 断挖掘出新意来。另一方面,宗白华又提出意境理论要发展就要超越狭隘的民族性, 力求与现代国际化的学术接轨,借鉴西方文化的长处。他说“中国以后的文化发展, 还是极力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不专门模仿,模仿的东西是没有创造的结果 华全集( 第一卷) 【l 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0 2 页 华全集( 第一卷)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0 2 页 华全集( 第一卷)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0 2 页 华全集( 第一卷) 【l 旧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9 8 页 华全集( 第一卷) d v q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9 8 页 2 白白白白白0宗女0女1 华华华华华自白白白自由不由不由不d由l 跚跚阿嘲 绪论 的。但是现在却不可不借些西洋的血脉和精神来,使我们病体复苏。,【l 】宗白华在这 里的意思很明显,中国文化的发展,既要依靠自身的文化资源,又要借鉴西洋文化 的长处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不能抱残守缺、闭关自守。对待西方文化,强调要 有创造的模仿。宗白华是这样设想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构建意境美学理论系统的过 程中既继承中国古典意境美学的传统,扎根于现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建构的实际, 注重彰显我们自身的民族气象和民族风格,同时又合理借鉴西方层理性分析的学术 思维方式,从艺术观、宇宙观和人生观上对意境的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立体、系统的 阐释,解读出了意境不仅是对艺术审美创作的概括,更是对中国古典民族文化心理 和审美精神的概括,尤能体现中国艺术心灵的幽情壮采。 宗白华的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开创了现代美学新范式,他的意境美学思想 也以其独特的理论阐释力和生发力吸引了大多数研究者的目光。前人对宗白华意境 美学思想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角度:第一种角度是对宗白华融合中西文化、 中西艺术的比较研究,主要谈到宗白华文化诗学的建构、比较诗学的意义等。最有 代表性的是杨小清和赵君的研究,前者自觉地运用了跨文化比较的方法,从中西的 宇宙观、哲学观、艺术观上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后者将宗白华与海德格尔的思想联 系起来互证中西方诗学的契合性。第二种角度是采用与中国古代诗歌、书法、绘画、 小说等艺术领域的审美理想相结合的方式,论述宗白华意境美学与中国古典艺术理 想的关系,具有代表性的是邓家林,他1 9 8 8 年在河北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生命 之舞宗白华先生论中国艺术的审美意境一文,对宗白华的考察立足手其具体 艺术理论的阐发,颇有见地。第三种角度是对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微观研究,对宗白 华意境理论的具体范畴、形态作详细地考证和梳理,如意境的空间问题、意境的虚 实问题、意境的情景问题、意境的动静问题等,内容多涉及意境的审美本质、意境 的结构、意境的特征等。其中,关于意境的创构问题和意境的审美空间问题又是焦 点。第四种角度是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宗白华的意境观,这方面的研究中刘宣 最具代表性,2 0 0 2 年刘宣发表的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从“直观感象的模写”、 “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 三个方面解读了宗白华意境理论层次的 创构,并认定宗白华意境理论不仅是艺术境界的理论,更是一种人生境界论,尤有 特色的是该文以“舞 为例阐释了宗白华意境理论中律动着的生命风格。受前人研 究成果的启发,笔者发现生命美学的研究角度无疑增加了对宗白华意境美学特色的 【l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 第一卷) 【m j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3 2 1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阐释力。宗白华的意境美学理论是呈体系性的的构建,这种系统性表现在他分别从 艺术观、宇宙观和人生观上对意境的内涵进行了立体的阐释,而其中一以贯之的正 是意境美中所包含的生命意蕴。尽管前人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成果颇丰,但仍有一 些问题没有得到厘清:宗白华是怎样以生命精神来阐释意境?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出 发,宗白华为意境的内涵充实了哪些新内容? 艺术意境如何沟通艺术与个体生命的 内在联系,如何表征生命内在的节奏、表现生命的本真情绪? 意境中有怎样的生命 精神? 这种生命情调又如何在意境中表现出来? 意境中怎样体现这种生命的自由和 自由的美? 宗白华融贯中西的学术品格,为他的意境美学带来了什么? 本文试图对 这些疑问进行深入思考。 第一章洞见生命意蕴的妙谛:意境的产生 第一章洞见生命意蕴的妙谛:意境的产生 第一节意境内涵的演进与发展 中国历代文论家都对意境这一特殊的审美范畴进行过深入研究,我们在此做大 致的梳理:盛唐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到:“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 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1 】在这里,王昌龄首次将意境的情、景要 素并提。在此基础上,他明确将诗分为三格,即生思、感思和取思。在关于第三格 的论述中,他提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2 】主体精心从 自然中选取艺术表现的对象来抒情言志,心与此境相合,神与此境相会,因主体对 客体的心领神会、情与景的相互交融而产生了“入境始与亲”的体验。这就简明扼 要地把“境”的创构生成过程做了精到的说明,并把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阐发得 较为透彻。在此基础上,他又把“境 做进一步的细分,“诗有三境,一日物境,欲 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 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 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3 】也就是将“境 分为三类:一是描摹自然山水的物境,二是抒情言意的情境,三 是透露心意本真的意境,“意境”一词由此而诞生。后来,皎然诗僧在诗式中明 确提出了“缘境不尽日情”、“诗缘情境发 的命题,指出诗歌意境就是由主观情思 和客观情景物象的融合,尤强调情志的表达,即主观情思在意境中的主导作用,并 对意境含蕴无穷的特征略有涉及。晚唐以后,司空图提出“思与境谐”说,标举“超 以象外、得其环中”,对意境含蕴无垠的特点予以充分的关注,明确提出除了固化在 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外,欣赏主体还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勾画出沉潜和暗伏在作品意 境深层的不尽之意。这就抓住了意境超言绝象、含蕴悠远的艺术特质,将意境理论 推进了一大步。到了宋代,范唏文提出“化景物为情思”、“情景相触而莫分也”,他 的提法充分体现了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道明了情景之间不可分割的关 系。至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1 1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1 9 页 【2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1 9 页 闭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1 9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亦是抓住了意境“情 、“景”的两元,强调了二者相融相洽的联系。清代王夫之 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 l 隋中见景、景中现情,这就进一步明晰了在情景相互作用下意境的创构过程。正 是在历代文论家的共同建构下,意境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理论范畴,并成为了 对中国艺术审美最具特色的概括。但是以上这些理论家的讨论都是从艺术意境创造 的角度来探讨外部世界与创作主体的关系,从情与景这两个主客因素的结合来阐释 意境的诞生,因而难以进入到意境的本身和特质的方面去探讨。换而言之,他们所 强调的情与景的交融其实不仅产生了意境,也可以产生诸如意象、情节等其它产物, 因而这样的思路就没有深入到意境内涵的实质。到了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 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3 】王国维被学界公认 为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在他那里,意境理论臻于成熟。虽然他也是将“意境”的理 解作了“意”与“境”的分开阐述,但是他并不只从创作论角度考虑意境是“其内 足以摅己”的,同时也兼顾了鉴赏论中意境的生成问题,要求其“外足以感人”,创 作主体的情感可以渗透和融化在艺术作品之中,鉴赏主体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解读 出其独特的意境内涵,产生审美的共鸣,这就把意境的生成和鉴赏过程理解为是一 个情感传递的动态过程。他对意境理论最突出的贡献还在于将意境作为一个评价艺 术作品水准高低的衡量标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4 】还对意境 做了“有我之境 与“无我之境 的细分,“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5 】有无意境成为分析作品、评价作品的标尺,这无疑是将意境 理论范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为意境奠定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指导性地位。 但问题是,历史上不少名诗名画名作并没有创造出意境,却丝毫不能减损其经典的 地位和艺术价值。那么,究竟应如何认识意境,意境的内涵应如何界定,这就成为 了摆在后人面前的一个问题,也是意境在面临现代性语境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以上历代文论家对意境内涵不同方式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关于意境 的阐释都旨在强调“情”与“景 相洽相容的整体性,意境的内涵不外乎讨论二者 是如何相互作用、交融互渗,最终产生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新质”的。宗白华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m 】北京: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m 】北京: m 】上海:上海吉籍出舨社,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1 9 9 8 年第3 8 8 页 中国书籍出版社,1 9 9 8 年第4 5 4 页 2 0 0 4 年第1 3 6 页 2 0 0 4 年第l 页 2 0 0 4 年第8 页 话话话运一运词词词良良问问问陈陈人人人 、 、 初初维维维 湖湖国国国韩韩王王王 m 田阱m 嘲 第一章洞见生命意蕴的妙谛:意境的产生 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意境的内涵做了进一步阐释,重点对“情”与“景 这两个关键要素做了新的界定,认为“情( 心源) 和“景 ( 造化) 的交融是意境 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l 】二者的凝合成为了一个鸢飞鱼 跃、玲珑剔透的活跃又富于生气的生命结晶,正是二者不可分割的相融相洽才达到 意境的圆成,并从“隋”与“景”的内涵中进一步深入挖掘生命的意蕴,对意境生 成的条件和过程进行了深化的阐释,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认识和定位意境的美学价 值。 第二节生命内涵的深掘:宗白华对意境生成要素的深化阐释 一、通往心源的理想之域:意境生成要素之“情” 意境之“意”包含有“情”的意思,前人对“情”内涵的理解普遍偏于狭隘, 将“情 简单理解为感情、情思或主观的情志等。其实“情 在意境生成过程中的 作用是非常复杂的,箕复杂之处表现在:从创作论上讲,它不仅可以与“景”交融 造就作品中独特的艺术形象;从鉴赏论上讲,在它的作用下又可以超越固化在作品 中的艺术形象,暗示和衍化出作品没有明确表达的丰富的形象或内在深层含义。因 而,主体的情感、情志不止是外物引发的结果,更是主体的内心感受与外物相互作 用的产物。换而言之,“情 不仅是指主体的感情、情志,还涉及到了创造性豹功能。 那么,如何来理解“情 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呢? 宗白华在这问题上有其独特的创 见。 在宗白华看来,“意境是造化与心源底合一。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 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底交融渗化。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透明的景。”【2 】他将意 境归结为是“心源”与“造化”凝合而成的的“生命结晶”,二者交融互渗、层层深 入,共证意境之妙。值得注意的是,他用“心源 和“造化”进一步阐释虮隋”与 “景”的内涵。前人多用“情 来阐释意境之“意,而宗白华在此处却用“心源” 来替代眠隋 的提法,是颇有深意的。首先来看“心源 与“意”的关系,意境之 t i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 第一卷) m 】,4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3 2 7 页 【2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第7 2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意”的原意是“意由心生,心声即意 ,据查说文解字:“意,志也,从心,察 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可见,“心 较“情”而言,更接近于“意 的本义。 其次,“心源”与“情 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心源”是“情”之根本,宗白华用 “心源 来进一步指称“情 是有其特殊用意的,中国传统的观点认为思想是从人 的大脑和心脏共同发出的,心是为五脏之首,是人理智、情感等的发出地。在这里, 宗白华并不止是在讨论主体的情感、情绪由何起源的问题,而是旨在强调艺术意境 创构过程中主体的艺术创造性和主动性,这种创造性的功能不仅是来自于表层外在 的“情,更是由内部深层的“心而出,由“心”来构想出来的,所以艺术创造和 加工的过程是在“内心”中完成的。他借清朝画家恽南田的艺术论所言,说道:“谛 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想在六 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真所渭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妣糠,淖约冰雪。 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 ”【l 】通过此例,宗白华总结出意境是艺术家 的“游心之所在,主观心灵的积极创造开辟了宇宙天地之外独有的灵境。他又举清 朝画家方士庶在天墉庵笔记里的例子概述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故古人笔墨具见山苍树秀,水阔石润,于天地之 外,别构一种灵奇。”【2 】以此阐明艺术高于生活,艺术作品中要有主体独特的心灵感 受和体会才能够有所创造。“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 使他成了人类最高精神底自然的表现。 3 1 意境正是艺术家通过心灵的独特构思和形 象思维的想象活动,对现实景物进行创造性的构想和重置。意境中情景交融的关键 就是通过艺术想象将眼前的实景化为主体了然于心的虚景,假托物象的描摹以抒写 出胸中的宇宙和自心的韵律。因为特定的景物能够引起主体心理感觉情绪的变化, 并且这种心灵感受又反作用于外物景观,使所见之景也在感觉上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此时所见之“景 已远非单纯的客观自然,而是在心灵的潜移默化中眼前实景与灵 想中之虚景相互杂糅加工,构成了一片“于天地之外”的、“总非人间所有”的“造 化”之境,所创艺术形象也就被赋予了象征、指示的意义,再现了艺术审美的灵性 与神妙。黑格尔也解释过这个现象:“艺术既然把这种内容呈现给我们,它马上引起 我们兴趣的也就是这种好象是由心灵创造的自然事物的外形和现象,心灵把全部材 【1 1 宗白华宗自华全集( 第二卷) m 1 2 1 宗自华宗自华全集( 第二卷) 【m 】 f 3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 第一卷) t l v i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3 5 7 页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3 5 7 页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9 0 页 第一章洞见生命意蕴的妙谛:意境的产生 料的外在的感性因素化成了最内在的东西。 1 】意境的最终生成是一个由实入虚,由 有限走向无限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个景是艺术家“游心之所在”,“凭胸臆的创构来 把握全景”,所以成为艺术家于灵想中的独辟之境,是艺术家主观创造的一种意想, 是艺术心灵的独特构思,通过艺术能够使人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艺术本就是人 类艺术家精神生命底向外的发展,贯注到自然的物质中,使他精神化,理 想化。”【2 】可见,艺术的不朽正是在于这种心灵构思的非同寻常。 宗白华对这种心灵的艺术加工作用是持积极态度的,因为他正是希望从这个艺 术形象中,从这个艺术加工改变的过程,看出创作主体心灵的创造能力,看出心灵 在艺术审美领域里的自由驰骋。有学者潘知常就这一问题指出“艺术是把心灵从现 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激发起,西灵对生命的把握。艺术展示一个更高更美好的世界。 艺术是生命本体达到透明的中介,是生命力量的敞开,是生命意义的强化。”【3 】从 生命美学的角度出发,美的艺术再生过程可以表现出心灵的活动与自由,这种灵想 的本领为艺术家所独具,其所独辟的灵境因而也就深深烙上了创作主体的特性,从 而创造出独特的新意。也正是取境这样一种筛选、提炼和再创造的过程决定了创作 主体审美水平的高下。黑格尔也说过“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 q 这种审美创造 上的自由,恰正是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审美宗旨,如庄子所推崇的“逍 遥游”,竹林七子的“游心说”等都说明对主体心灵自由的追求。宗白华的深刻之处 在于:他进一步挖掘了“意境”之“意”的深度,已不再将其单纯的理解为是“情 即主体的情感情绪,而是一种内向式的心灵诉求,从“心源 中找到和肯定这种创 造的力量,这就放弃了在纯粹现实层面上追求美,而是将美的追求定位在了人们所 渴盼的理想之地,达到审美想象上的自由,实现了心灵的自由。并且,从心灵的自 由中见出整个主体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宗白华所理解的自由,是一种深刻的深层次的自由。这种 自由不仅是对外在束缚的摆脱,个体情绪的释放和排解,更是偏重于内在的对心灵 的解放,精神的超脱,以自由实现一个生命主体对另一个生命主体的平等互动。这 种自由是与宇宙规律同节奏的,与世间万物同韵律的,是在与整体和谐的构架下的 个体自由。正是在这种生命自由观的影响下,艺术的意境能够实现对有限事物、有 【1 1 【德】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第2 0 9 页 纠宗白华宗白华全集( 第一卷) c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9 0 页 3 1 潘知常生命美学【m 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第1 8 6 页 州【德 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第1 2 4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限生命的超越,达到深层的自由。因之,意境既是特殊的艺术审美境界又反映了由 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构成的艺术风格。宗白华对艺术心灵的价值的肯定, 对生命情绪的终极关怀,大大挖掘了意境生成要素之眠隋 的深度,成为宗白华的 意境美学充满生命情调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万象腾踔的生命造化:意境生成要素之“景” 对于意境生成之“景 要素的内涵,宗自华也提出了他的见解。他指出,意境 的创构“专心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 具体形象里去找。i t 】美是存在于客观之中的,他尤强调在对待“景”问题上要尊 重自然真实,诗情画意是需要主体从对客体的感受中去把握和创造的,大自然客观 的美景终究是意境取景的原始基础。宗白华对意境中“景”的理解不但是一种外在 自然的物象形态,而是一种“造化 ,是“全幅宇宙的生动气韵”:“艺术意境的创构, 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 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 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2 】他将意境中“景 的元素扩大 化、性灵化,迸而发掘出全幅宇宙富于灵性的生命情调,以壮阔的生命内涵来拓展 意境的阔度,这又是宗自华意境美学的一个亮点。 在宗白华看来,整个宇宙是一个气韵生动的整体,是富于生命情调的节奏化和 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其内部容纳了无穷无限的宇宙生命。他对意境之“景 的理 解尤能体现其意境论的生命美学特征。中西生命美学观存在这样的分歧:西方生命 美学是把“生命”看作一种外在的创造动力;而中国生命美学则是把“生命”看作 事物内在的生命活力。宗白华更多是受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把“气韵生 动 看作宇宙生命本体的真正显现,认为整个宇宙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源泉, 它能够在不断的律动中实现自生自灭,本身就蕴含了无限的生命力。因而意境中“景刀 的元素需要靠整个山川宇宙、草木自然、阴晴晦暗的全部来成全。就在这样的宇宙 观指导下,宗自华在他的美学论著中第一次将意境的特点归结为“道”、“舞”、“空 白 ,这是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独特发现。尤其是“舞 这个特征,明显的是对意境 j 宗白华美学散步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第1 8 页 吲宗白华天光云影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9 0 页 第一章洞见生命意蕴的妙谛:意境的产生 之“景 ( 或被宗白华称为“造化”) 元素的特质的概括,生动地传达出艺术意境的 万象腾踔,呈现出一派生命的蓬勃和飞动。中国艺术意境最终是要传达生命的韵律、 表现生命的运动,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才是中国艺术美的源泉、动力,宗白华就准 确地抓住中国艺术是生命艺术的特点,足见其艺术眼光之深邃。 但是,意境中的“景 又不能仅做这样单独的理解,它还与“情 有着千丝万 缕、不可分割的联系,“景”必须是“情中的景 ,“景”的内涵还必须放在它与“情 的相互关系中来理解。宗白华如是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 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 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l 】在宗白华 那里,心灵可以“代山川立言”,可以“代人生表白 ,这是何等的豪情和气魄。这 其中,他虽然也有主、客观的区分,但他这种主客“交融互渗 却与西方美学中的 所说的移情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所谓的“移情”是强调创作主体将自己的情 感移入到客体之中,从而使客体也主观化或人性化。他们的言下之意是把客体当作 被动的物理对象来看待,可以任凭主体情感的植入。而在宗白华那里,客体和主体 一样都具有生命,意境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渗透,只有深味宇宙万象鲜活可爱的 生命情趣,体会“至动而和谐的生命状态 ,才能营造出鸢飞鱼跃、活泼灵动的艺术 意境。实质上,这里涉及到的是一个主体间性的问题,也就是在情、景二元中,自 我主体和对象主体是如何实现交互活动,进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宗白华谈到创作主体对客体观照的作用时,用词不是“反射”,不是“反映”、不是 “投射 ,而是“映射 ,是用心灵“代山川立言 。因为,映射指的是在对象上照 见或显现出自己的形象,比较而言,这个说法更能显示客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 宗白华眼里,自然造化是与创作主体平等对话的,也是含蕴意义充满生机的活跃的 生命,只是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而已。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的首稿中, 宗白华有这样的提法“意境是使客观景象作我主观情思的注脚。” 2 】在该文的增订稿 中,宗白华将该旬的表述改为“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感情的象 征。”【3 】他用“象征”一词替换了“注脚”,其中颇有讲究。“注脚 是作注解,表明 客观景象是被动的,从属的,它是附庸于主观感情的需要,为解释如何表达主观情 思而存在的。而“象征”是指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客观景物是作为象 1 1 宗白华艺境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3 页 【2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 第一卷) m 1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3 2 8 页 p 】宗白华宗自华全集( 第一卷)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3 6 0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征物存在的,这就承认了客观景物本身有自身的意义和内涵,有其独立的意义和存 在的价值。审美客体是独立存在的,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双方都保持了各自的 独立价值和艺术自由。宗白华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使“主观的生命情调”与之交 融互渗,来成就艺术的意境。在这种交融互渗中,见出主体生命与客体生命间的互 动。黑格尔也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 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 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迫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它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 1 】意境就 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情与景的交融互渗的,这种对主客体生命的双重尊重和意境 是二者生命互动的理解,正是宗白华的深刻之处。宗白华正是以全幅宇宙生生不已 的生命情调,大大拓展了意境内涵的阔度,给了意境之“景 元素全新的见解。 最后,我们还应看到,意境还远非为“情”、“景”简单融合的产物,二者在相 互作用下产生了各自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有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就是说,由 于创作主体在作品中寄予了主观情思而使艺术品超越了客观景物的表象,意境最终 要传达的“景”已并非是固化在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艺术形象,而是需要在审美想象 空间中去进一步构筑和完成的艺术新境。宗白华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拟出“空白” 的理论来概括意境的这一特征,他所谓“空白”实际上就是指称意境中的审美想象 空间( 这一点在第四章中详述,此处略谈) 。艺术中不可言之景、不可状之境就包蕴 和囊括在这种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升华为艺术品中含有不尽之意的审美情景。因此, 要解读意境就要靠心领神会的妙悟去突破客体有限的物象,去感受主体无限的情意, 正是这其中无迹可求的意味,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及回味的可能, 让人们获得心领神会的乐趣和滋味。 生命美学的思考角度,使得宗自华对意境生成要素之帆隋”与“景”的内涵有 了更深的解读,他能从中国艺术和哲学特有的生命精神来解读出意境的生命内涵, 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意境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他尤其是在“情 与“景”如何 相互作用的关系上,以及“情 与创造的关系等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初步为其 意境美学体系的建构打下了理论的根基。诚然,他的意境论也有其局限之处,尽管 他多次从不同的角度给意境下过定义,但多只是在意境的理论外围,如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生成等问题上徘徊,究竟意境是什么,他最终没能在理论内涵上给意境做出 明确的界定。 【1 】【德】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第1 4 7 页 第二章通往生命内在节奏的津梁:艺术意境的生命精神 第二章通往生命内在节奏的津梁:艺术意境的生命精神 第一节意境的层深彰显生命之维 对意境境层的深入划分,是宗白华意境美学理论的又一贡献。尽管在中国古代 艺术论中也有关于艺术表现境层问题的研究,如明代画家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就 划分了绘画艺术的的三个境层。他说:“凡画有三次第:一日身之所容。凡置身处, 非邃密,即旷朗,水边林下,多景所凑处是也。二日目之所瞩。或奇胜,或渺迷, 泉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