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西游记》影视文本民族审美心理研究——以浙版《西游记》为主要研究对象.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西游记》影视文本民族审美心理研究——以浙版《西游记》为主要研究对象.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西游记》影视文本民族审美心理研究——以浙版《西游记》为主要研究对象.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西游记》影视文本民族审美心理研究——以浙版《西游记》为主要研究对象.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西游记》影视文本民族审美心理研究——以浙版《西游记》为主要研究对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2 0 1 0 年1 月3 日首播的浙版西游记是由冯其庸题字,张平喜、佩玲改编,程力 栋执导,浙江永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摄制的,改编自西游记原著的影视作品( 下文 简称浙版西游记) 。 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承继着本民族所独有的、并具有一定时代性的民族审美 心理特征。鉴于民族审美心理的嬗变及其对当下民族审美文化的影响,本文将从民族审 美心理的角度出发,以西游记原著、杨洁执导的央视版西游记( 下文简称杨版 西游记) 以及刘镇伟执导的大话西游为参照,着力探讨浙版西游记所蕴含 的民族审美心理特质。 本文主要分为四章: 第一章“引言”,概括介绍浙版西游记研究的现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浙版西游记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范畴之一中和之美:一方面 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梳理的社会历史方法厘清“中和之美的内涵;另一方面运用文艺 心理学、文艺学阐释的方法研究浙版西游记所蕴含的“中和之美”的民族审美心理 特质。 第三章“浙版西游记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范畴之二以悲为美”:首先阐 释“以悲为美的民族审美情感的内涵;其次,运用文艺心理学、接受学的方法剖析浙 版西游记含蕴的“以悲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特质。 第四章“浙版西游记民族审美心理的艺术手段暖色情调”:鉴于中华民 族所具有的对艺术作品以“大团圆为结尾的审美心理期待,本章着重分析挖掘浙版西 游记民族审美心理的艺术手段“暖色情调”。 关键词:西游记,民族审美心理,中和,大团圆 a b s t r a c t t h ez h e j i a n gv e r s i o n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i so ns h o w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o nj a n u a r y3 , 2 0 1 0 ,w h i c hi sd i r e c t e db yc h e n gl i d o n ga n da d a p t e db yz h a n gp i n g x ia n dp e il i n g t h e v e r s i o ni sa d a p t e df r o mw uc h e n g e n s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t h eo r i g i n a lw o r k s b e c a u s e a n yw o r kw i l la d h e r et ot h eu n i q u e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n a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o f t h en a t i o ni ns o m et i m ei n e v i t a b l y t h i sp a p e r t a k e s “j o u r n e yt o t h ew e s t t h eo r i g i n a l w o r k s ,8 6v e r s i o no f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a n d “w e s t w a r dj o u r n e y f o rr e f e r e n c e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n a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t h a t i no r d e rt o t r yt or e s e a r c ho nn a t i o n a l e s t h e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t h a tz h e j i a n gv e r s i o n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c o n t a i n s t h i sp a p e ri sc a r d e do u tb y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o fa c t i v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n t h ez h e j i a n gv e r s i o n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w h i c hd i r e c t e db yt h ec h e n gl i d o n g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n a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 t h i sp a p e ri sm a i n l y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 “t h en a t i o n a le s t h e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o u t l i n ea b o u tt h ez h e j i a n g v e r s i o n j o u m e yt ot h ew e s t :t h es u m m a r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r e s e a r c h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 m e n t a l i t ya n dm e t h o da b o u tt h ez h e j i a n gv e r s i o n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 “t h es o u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n a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o n z h e j i a n gv e r s i o n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 b e i n gt a k e nn e u t r a la sb e i n gb e a u t i f u l :o nt h eo n e h a n dt h eu s eo fs o c i a lh i s t o r ym e t h o dw h i c hi n c l u d i n gl o n g i t u d i n a lc o n t r a s t ,c r o s s w i s e c o n t r a s t c l a r i f y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 “b e i n gt a k e nn e u t r a la sb e i n gb e a u t i f u l ”,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t h eu s eo ft h em e t h o do fp s y c h o l o g y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e x p l a n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o nt h en a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lo f b e i n gt a k e nn e u t r a la sb e i n gb e a u t i f u l i nt h e z h e j i a n gv e r s i o no f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 “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n a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o nt h e z h e j i a n gv e r s i o no f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b e i n gt a k e nt h et r a g e d ya sb e i n gb e a u t i f u l :f i r s t , t h eu s eo fs o c i a lh i s t o r ym e t h o dw h i c hi n c l u d i n gl o n g i t u d i n a lc o n t r a s t ,c r o s s w i s ec o n t r a s t c l a r i f yt h e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o fn a t i o n a lt r a g e d y s e c o n d ,t h eu s eo ft h e m e t h o do ft y p ec o m p a r i s o n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e x p l a n a t i o n ,p s y c h o l o g y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r e v e a lt h en a t i o n a le s t h e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o f “b e i n gt a k e nt h et r a g e d ya sb e i n gb e a u t i f u l i n l l z h e j i a n gv e r s i o no f “j o u r n e y t ot h ew e s t ”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i s t h eh a r m o n i o u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n a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i n t h ez h e j i a n gv e r s i o n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一w a r ma r t i s t i ct e c h n i q u e :t h i si st h ea r t i s t i c t e c h n i q u e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n a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lo f b e i n gt a k e nn e u t r a la sb e i n g b e a u t i f u l ”w i t h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e ri su s e do ft h em e t h o do fs o c i a l h i s t o r yo fl o n g i t u d i n a lc o n t r a s ta n d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e x p l a n a t i o nt os t u d yt h e a r t i s t i c t e c h n i q u ew i t h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z h e j i a n gv e r s i o n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 k e y w o r d s :j o u r n e yt ot h ew e s t ,n a t i o n a le s t h e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 , n e u t r a l , h a p p ye n d i n g i i i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e r j 件和电子版。本人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 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霎裹姜妻嚣萎裹霎? 曼兰指导教师签名:逸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邀叁盔指导教师签名:幺燮 如l o 年6 月3 0t f tz d ,年月? i t e t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另l l d r j 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歌灰东 知j o 年舌月加日 两北火学硕上学位论义 1 。1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引言 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于明朝中后期( 约1 6 世纪) 问世以来,通过文本、戏曲、 曲艺改编、绘画等媒介的传播,更是不断为人们所了解、熟知。当我国进入大众文化与 影像时代时,对名著改编的热潮也持续升温。在此背景下,相比于其他古典作品,西 游记格外受到编创人员的青睐,各种风格的有关西游记的影视作品不断产生,且 被不同群体的接受者所推崇。2 0 1 0 年,由张平喜、佩玲改编,程力栋执导,浙江永乐影 视制作有限公司制作的电视剧西游记( 以下称浙版西游记) 继诸多版本影视作品 之后又一次推出,一时间热评如潮,毁誉参半。浙版西游记被2 0 1 0 年的“两会” 当做经典名著改编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讨论,而且人民同报发表评论认为:“( 浙版西 游记) 与以前的版本相比,此次改编与翻拍更加接近原著。这种注重思想内涵的改编 倾向,不仅与文化产业的要求相一致,也充分反映了从经济繁荣到文化复兴的历史必然 性,值得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去关注与呵护”i - 】。 西游记的改编以及影视接受的现象何以如此火爆? 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研究者 的关注。细观影视版的西游记就会发现,影视剧在以原著为蓝本的基础上更是增加 了新的时代内涵;并且,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形象的塑造更奇异生动;而浙版西游记 之所以被追捧,一方面与其重视文本与现实的结合,将现实人生境遇与作品的主题精神 完美的融合,寓丰富的内涵与哲理于其中,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和审美价值有关;另 一方面与其对民族审美心理意蕴被凸显有着密切关系,而本研究也正是由此出发。 1 。2 “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基本范畴及其在西游记原著与浙版蓖 游记中的呈现”概说 什么是民族审美心理,要界定这一概念首先要对人类的一般心理作以界定。从一般 意义上讲,心理是生物对来自外界的刺激的主观反应。人类的心理随着人类的进化不断 完善提高,并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得到增强。人的心理通过一系列的情感表达而体现出 来,主要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乐等方面,总体而言,它是感觉、知觉、 1 1 1 向天渊经典翻拍与文化产业 n 人民u 报,2 0 1 0 4 6 第一章引言 思维、意志、情感、记忆、意识等心理现象的反映。 审美心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并且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着特殊而重 要的地位及其一定的心理价值。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面对审美对象进行审 美观照时从中获得舒适的情感和怡情悦性的心理。而民族审美心理则是祖祖辈辈的民族 成员在长期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与审美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 人类和人类社会从产生之日起,总是结成族群或氏族等一定的社会群体同自然界和自身 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由于客观环境的特殊性,不同的群体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 在生理上和社会关系上形成( 各自的) 特点。这些特点随着人类群体从原始游群经氏族、 部落向民族的发展中不断强化。这些建立在顺应客观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特定的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价值观念和群体规范。 l - 】这些价值观念和群体规范所熔 铸的人类宗教、历史、文化、情感的深刻内涵逐渐沉淀成为抽象的心理形式审美心 理。而作为人类心理结构组成部分之一的审美心理,在数千年间包括审美对象、审美主 体、审美创造、审美欣赏、审美教育等审美范畴在内的民族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异 于其他民族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 通常所说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由民族的审美趣味、审美性格 以及审美情感构成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审美意识层次,二是由“集体无意识”构成的 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审美无意识层次。从民族审美的心理过程来看,以审美情感、审美 想象构成的感性层次与审美趣味、审美理解构成的知性层次构成了民族审美心理的主要 表现形态,而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构成的理性层次则作为民族审美心理的内驱动力渗透 在整个民族审美的心理过程中。而且,作为原始民族“记忆密码”的图腾崇拜、巫术礼 仪、神话传说、原始歌舞等原始艺术,在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熔铸、嬗变的历史进程中内 化为民族的审美心理特质沉淀在本民族个体成员的心灵深处,并通过不同历史时期本民 族个体成员的审美心理得以存在和表现,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观察,一方面文学作品是作 家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活动的结果,它显示了作家个体的审美体验、审美需求与 审美判断;另一方面,作家作为民族的成员,民族审美心理特质也必然在心理上打下了 深深的烙印,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有它的心理所决定的”1 2 l 。 这也正是凝聚着民族审美心理特质的古典文艺作品以及其他民族艺术形式之所以传承 千载的内在原因。 1 1 】於贤德文艺心理探胜 m 海口:三环: ;版社,1 9 8 9 :1 4 0 1 2 】 俄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 m 北京:三联书店,1 9 6 4 :4 7 2 西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华民族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伴随着中华民族 整个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而同臻完善的,是民族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于心理的内化。 中华民族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在夏、商、周三代已成雏形,不过正式形成于秦汉之际, 随后的数千年并没有发生量和质的突变。千百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 表的道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以及内化着儒道精神的舶来品佛家,相互碰撞、融 合,共同建构着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春秋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儒 家的中庸之道建构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基本范畴之一的“中和之美”;发轫 于诗经的“怨”与太史公“发愤著书”的“愤”在中国数千年人事多哀的离乱动荡 中建构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基本范畴之一的“以悲为美”,但由于受到根深 蒂固的“惩恶扬善、善恶有报”的思想意识与儒家“中和为美”、“温柔敦厚”的诗教的 影响,包括戏剧、悲剧性小说、民间文学、叙事诗等具有故事性、情节性、因果性的民 族线性叙事艺术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暖色调的艺术手段“喜剧情节 、“丑角表 演”或“大团圆结局”来调和浓郁深沉的悲剧情蕴;源于老庄的道家与形成于魏晋的玄 学建构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基本范畴之一的“自然之美”;源于老庄的道家 与根于佛教的禅宗建构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基本范畴之一的“空灵之美 。 西游记原著本身就是浸润着民族审美心理的旷世杰作,由于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其本身就含蕴着不尽完善的“中和之美”的民族审美心理要素以及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 诸如喜剧情节、丑角表演、大团圆结局等艺术元素。而浙版西游记则是改编于原著 的创新之作,不仅较为充分地表现了“中和为美”的审美心理特质,而且突破了西游 记原著的喜剧精神,创造性地表现了“以悲为美 的民族审美心理特质。同时,浙版 西游记也较为完满地表现了具有当代特色的暖色调的艺术手段喜剧情节和大团 圆结局,从而在不背离西游记原著内在精神意蕴的基础上更加圆满地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审美心理特质。本文的研究即是通过浙版西游记对西游记原著中所体现的 不完满进行的补充、完善及其创新性进行分析研究,体现浙版西游记的研究价值。 1 3 西游记从文本至影视的研究现状 自西游记原著诞生起,专家学者就不断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其视野不 断拓宽,思考也不断深入。明清时代评点之风盛行,关于西游记就有李卓吾先生 批评西游记的李评本、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的汪澹漪笺评本以及西游真诠 的陈士斌笺评本等。近代以来,鲁迅与胡适开启了西游记研究的现代转型;郑振铎 1 第一章引言 的 的演化的世纪“结构 为现代西游记的研究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孙楷第的西游记版本目录学研究独树一帜,刘修业则成为了西游记原著吴承恩 研究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新时期以来,关于西游记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可谓是汗牛 充栋、浩如烟海,对其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成书( 源流) 、作者与版本以及文本细读 等方面,比如蔡铁鹰的 成书的关键中介 的再发现1 1 l 研究的 是西游记的成书,侯会的从“乌鸡国”的增插看 早期刊本的演变1 2 l 研 究的是西游记的版本,黄霖的关于 的作者和主要精神1 3 l 研究的是西 游记的作者,吕晴飞的 的主题思想1 4 1 研究的是西游记的主题,张红 霞的女性“缺席”的判决论 中的女性形象塑造1 8 、杨新亭的犯中求 避: 情节美学初探【e l 以及石麟的 的多重文化意蕴1 8 等研究的是西 游记的文化意蕴。这些文章对西游记原著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剖析,开掘出西游 记所深蕴的丰富内涵、审美价值及其现代意义,其研究价值不容忽视。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影视剧西游记的发行,西游记的研究视角逐渐从文 字文本拓展向影视文本。但二十多年来,这一方面的研究仍显薄弱,且网络民间批评多 于专业研究,而从民族审美心理角度入手研究的著述,尤其是对浙版西游记的研究 著述更为鲜见。 1 4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阅读原著西游记的读者相对较少,观看影视剧西游记 的观众队伍却日渐庞大。之所以出现此种接受现象,一是因为文本西游记采用半文 半白语言,阅读较为艰深,不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理解;二是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观 看起来快速便捷、轻松愉悦,更容易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和青少年所接受。可以说改 编为影视作品的西游记受众是广泛的,而且这些影视作品在影视观众中尤其是青少 年热切期待的收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构或解构着我们的民族审美心理。据有关资料显 示,“2 0 0 7 年,我国4 岁以上观众总数为1 2 0 5 亿人,电视观众总数占4 岁以上总人口 的9 9 0 2 。在所有电视观众中,1 8 岁以下青少年占1 8 i ,1 9 岁 - 2 5 岁观众占 i l l 蔡铁鹰 成书的关键中介 的再发现 j 活页文史丛刊,1 9 9 9 年卷 1 2 】侯会从“乌鸡围”的增插看 早期刊奉的演变 j 文学遗产,1 9 9 6 ,第4 期 1 3 1 黄霖关于 的作者和主要精神 j 复旦学报,1 9 9 8 ,第2 期 1 4 1 吕晴飞 的主题思想 j 北京社会科学,1 9 9 0 ,第4 期 1 5 1 张红霞女性“缺席”的判决论 中的女r 丰形象塑造 j 明清小说研究,2 0 0 4 ,第2 期 1 6 1 杨新亭犯中求避: 情节美学初探 j 昭通帅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8 ,第2 期 1 7 1 白麟 的多重文化意蕴 j 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9 ,第1 期 4 两北人学硕七学位论文 4 3 8 i q 。通过推算得知,青少年电视观众就将近2 8 亿。一个时代有主宰一个时代 的艺术门类,可以说,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影视日渐成为主宰当下艺术领域的霸主, “尽管不同类型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电视依然是人们接触的主要媒体,有9 5 0 5 的 人经常或几乎每天都收看电视,观众在闲暇时间里,看电视是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人 们经常接触的媒体有是电视、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网络。在周末和平时,观众的 收视时间都在3 小时以上。在各类别节目中,电视剧的收视率是2 4 9 3 ,电影的收视 率是1 2 6 9 ”1 2 1 ,从高达3 7 6 2 影视收视率可见,大多数青少年是通过二度创作的影视 作品来了解文学经典的,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说,“从经典改编的角度看,不被 大众认可并不等于说没有价值、完全失败。因为大众很可能长时间疏于阅读原著, 遗忘了经典本身的内涵,他们据以评判的标准,不是原著本身而是对原著的翻拍或者说 就是杨洁版西游记1 3 1 。如此,探究改编的利弊得失,对促进我们民族影视剧的健康 发展则是有重要价值的。 本文将浙版西游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源于对经典小说文本改编为影视作品传 播效应的长期关注,又有观看这一版本西游记的独特感受。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审美心理学的方法考察改编作品的创作内涵,意在揭示中华民族 的审美心理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对生命个体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浙版西游记深蕴的民族审美心理范畴:一、浙版西 游记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范畴之一“中和之美”;二、浙版西游记民族审美 心理的基本范畴之二“以悲为美”;三、浙版西游记民族审美心理的艺术手段 “暖色情调”。 i l l 刘建鸣,刘志忠,徐瑞青等“2 0 0 7 年伞困电视脱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j 电视研究,2 0 0 8 ,第3 期 1 2 1 刘建鸣,刘志忠,徐瑞青等“2 0 0 7 年伞困电视脱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j 电视研究,2 0 0 8 ,第3 期 1 3 1 向天渊经典翻拍与文化产业 n 人民ft 报,2 0 1 0 - 4 - 6 5 第二章浙版两游记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范畴之一“中和之美” 第二章浙版西游记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范畴之一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 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 儒家中庸精神的追求与体现,浙版西游记则凸显了“中和之美 的民族审美心理。 可以说,“中和之美 是浙版西游记所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的主要特征之一。 2 1 “中和 之美的民族审美心理内涵 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包括理性、知性以及感性三个层次,“中和”属于其理性层次; 作为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内驱动力作用于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审美实践活动之中。 “中和”的民族审美心理源于春秋战国之前的八卦与阴阳五行之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内化为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中国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的各个层 面。 “中和之美”作为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基本范畴之一,其形成受制于中华民族 特有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历史传统之大气候的孕育滋润,是民族文化生态特有的产 物。当时的人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内省自身,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代的不懈努力, 终于找到了万事万物和谐运动的根本原因“中和 。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 1 l ,“中者,天下之所始终也;而和者, 天地之所生成也 2 1 ,“道是独一无偶的,独一无偶的道禀赋阴阳两气,阴阳两 气相交而成为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 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3 1 。“中和”是产生于“道”的阴阳两气激荡、相交、融 合而成的新的和谐体。也就是说,万事万物不仅都是禀赋阴阳两气而产生的,而且万事 万物都因“道”的规律运行而均衡地保持着一种和谐,即“中和”的状态。老子从“道”, 也就是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精妙地点出了“中和 的核心内涵。“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 4 l 。“中节”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合乎一定的规则、规范或规律,才能在整体 上达到统一、和谐的状态。 1 1 j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2 3 2 1 2 l 冯国超春秋繁露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5 :2 6 2 f 3 】陈鼓应老予注译及评介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2 3 5 1 4 】崔高维校点礼记 m 沈阳:辽宁教育 i :版社,1 9 9 7 :1 8 6 6 西北大学硕j :学位论文 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1 1 1 ,这里所说的“和”,有调节、沟通、和谐之意。“中 和 之美是一种关系之美,这种美在人伦上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人心向善。 这种人伦关系的“中和 之美产生于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而且在中国 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并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沉淀在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吴承 恩的西游记原著就诞生在这种“中和”为美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而浙版西游记 作为改编于吴承恩西游记原著的影视作品,其本身就蕴含着“中和”之美的民族审 美心理质素。浙版西游记的编创人员把人伦关系的“中和”之美结合着时代精神给 予了充分的挖掘和表现,使“中和之美 成为浙版西游记所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的 主要特征之一。 2 2 浙版西游记含蕴的“中和之美” 西游记原著表现的是善恶对立的二元斗争哲学,而浙版西游记影视文本 凸显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中和之美”与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中和之美”。 浙版西游记影视文本之所以凸显“中和之美”,是因为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当前的 两大主题,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求和谐、谋发展的,“以人为本”的人本情怀取代了“斗 争为纲”的斗争哲学,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成为民族前 进与追求的旨归,所以在文艺创作上就表现了这样一种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是合理 的,因为,从哲学层面上讲,无论是事物本身还是不同的事物之间,原本就是矛盾复杂、 对立统一的,既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而且斗争双方也并非水火不容,而是 此消彼长、相互转化的。所以,暂时的对立斗争最终是要走向和谐的,善与恶之间斗争 的错综交织最后表现在道德层面上就是恶与善之间此消彼长,恶向善的方向转化。 2 2 1 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中和之美”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中,凸显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中 和 之美。历史积淀的民族审美心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交融作为美的最高境界,比 如陶渊明的“榆林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1 2 1 ,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1 3 l ,表 现的不仅是“自然之美 ,更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交融的中和之美。这是中国根深蒂固 的“天人合一 观念使然。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交融的“中和之美 在西游记原著中 有显著的表现,比如原著第一回关于须菩提祖师居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描绘: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8 1 2 l 华中 ) d i - c 学院中文系名篇精读( 第六册) m 广州:花城出版社,1 9 8 6 :4 9 1 1 3 l 陈瑞衡古代诗词名篇注评译 m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3 :8 4 7 第二二章浙版两游记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范畴之一“中和之荚”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 冉;万节修篁,合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革喷香。石崖突兀青 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鸦唳时,声振九皋霄汉 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 福地,真个赛天堂。”i l 】 再如,原著第十七回关于观音菩萨居处南海的描绘: “汪洋海远,水势连天。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山川。千层雪浪吼青霄,万 叠烟波滔白昼。水飞四野响轰雷,浪滚周遭呜霹雳。休言水势,且看中间:五 色朦胧宝叠山,红黄紫皂绿和蓝。才见观音真胜境,钱看南海落伽山。好去处, 山峰高耸,顶透虚空。中间有千样奇花,百般瑞草。风摇宝树,日映金蓬。观 音殿瓦盖琉璃;潮音洞门铺玳瑁。绿杨影里语鹦哥,紫竹林中啼孔雀。罗纹石 上,护法威严:玛瑙滩前,木叉雄壮。”1 2 “千株老柏,万节修篁”、“绿杨影里语鹦哥,紫竹林中啼孔雀”的人与自然之间和 谐交融的“中和之美”在西游记原著里俯仰可得。虽然浙版西游记也表现了一 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交融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不过,“自然在浙版西游记中作为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主要表现的不是物我交融的“中和”之美,而是物我冲 突、对立统一的“中和”之美。 当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小石猴孙悟空出世以后,被猴族的大王和王后收为义 子,在花果山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着,不过,好景不长,“自然”降下天火把花 果山烧了大半,又发了洪水,猴子死伤了大半,连大王也未能幸免于难。不过,正是“自 然 的无常引发了悟空对生命的思索。当“小石猴”孙悟空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灵台方寸 山斜月三星洞,菩提老祖却利用“自然 的冷峻与魅惑,对求师心切的悟空施以风刮、 雷劈、雪淋、雹砸、惑诱等,以此来考验悟空的诚意。不过,正是“自然”成就了悟空 的求师之梦。在西天取经的万里征程中,“自然”跟妖魔鬼怪合谋,让唐僧师徒吃尽了 苦头:灵感大王利用雪后酷寒冻结了通天河捉住了唐僧,唐僧、八戒、沙僧兀立在金兜 洞的山上受尽雪淋酷寒,唐僧遭假悟空棒打以后被倾盆大雨所阻滞留在无名山洞中无药 可医无斋可食,火焰山的大火酷热阻住了唐僧师徒西去的道路等等,不一而论。不过, 正是“自然”成就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功绩。浙版西游记中也描绘了一些唯美的 1 1 l 吴承恩两游记 m 北京:作家 ;版社,2 0 0 8 :5 2 1 吴承恩西游记 m 北京:作家出版社,2 0 0 8 :1 0 7 8 两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画面,尤其是当悟空被压五行山之后,无数次花开花落、草青草黄的自然变化被用来表 现悟空在炼狱中受尽煎熬的内心挣扎。浙版西游记中主要表现的“自然”与人之间 的关系不是神与物游、物我交融的中和之美,而是自然与人之间作为构成“中和”的对 立面而出现的,二者形成了一种对立统一的中和之美,不过在此消彼长的对立统一的过 程中最终走向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中和之美。浙版西游记中的自然不再是原著 中单纯外化的客观自然,而是带有明显的隐喻性,象征着人在成功路途中所遭遇的艰难 险阻,充满着对生命意志的考验。孙悟空诞生在人与自然物我同化、和谐交融的“中和 之美 的关系之中,但自然却突降天火,又发下洪水,夺走了悟空养父的生命,而且自 然在悟空追求成功的路途上设置了风、霜、雷、电等重重障碍,此时的自然与人之间构 成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相互对立的关系。但孙悟空师徒通过顽强的意志和勇气战胜了自 然所设置的重重障碍,战胜了自然,超越了自然,最终走向成功,成功之后的人与自然 之间又达成了一种物我交融的中和之美,这是一种从对立走向和谐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对立统一。所以说,浙版西游记中的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中和之 美。 浙版西游记的编创人员对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着力表现,折射出当下人与 自然之间紧张的对立关系。近几年来,地震多发、暴雪突袭、沙尘扬天、洪水泛滥等自 然灾害频发就是自然对人类所造成的破坏的积极回应。当然,现实中的自然已非剧中艺 术化的自然,但艺术作品中艺术化的自然又折射出当前人类的生存现状,发人深思,昔 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 1 1 的老庄境界早已不复存在,自然与人类之间所 形成的这种严重的对立局面,都是人类一味地向自然粗暴索取的结果。人类不断膨胀的 工业文明及其日益滋长的欲望,已使自然这一母体,难承其负。我们必须从人类长远发 展的角度出发,改变这种现状,还自然以本原,重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交融的“中和之 美”,否则人类将难逃自行毁灭的厄运。 2 2 2 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中和之美” 西游记原著主要表现的是唐僧师徒代表正义的一方与妖魔鬼怪代表邪恶的一方 之间水火不容的斗争关系,而且最后以妖魔鬼怪的覆没,也就是恶的消亡为终结,在表 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强化的是人与人的对立,整个西游取经的过程实则是斩妖除魔, 实现兽人神的转变过程,其终极目的是成神,这一过程是一个斗争的过程。而 f - 】王明太平经合校 m 北京:中华j 传局, 1 9 6 0 :2 3 6 9 第二章浙版西游记民族审美心理的摹本范畴之一“中和之美” 浙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则由“降妖除魔”走向了“降妖伏魔 ,对妖魔鬼怪不再动 辄杀戮,不再斩尽杀绝,而是怀着一种治病救人的态度,敦促他们走上正道,最终由斗 争走向和谐。浙版西游记强调的则是“人本位”,即将兽教化为人,其终极目的是 成人,且将神也人格化,神最终成为人间的“神”,比如玉帝就像一位傍临而据的和蔼 可亲的长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庄严肃穆的神,整部剧作营造了一派温情脉脉的大家庭 氛围,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人伦之中的“中和”之美的民族审美心理,表现出了一种人 格特征上善与美相统一的和谐的审美境界。 “中和之美贯穿了浙版西游记的始终,玉皇大帝与太白金星、托塔天王之 间君臣恪尽职守相互配合,象征了天地有序、“君臣和敬 的“君君、臣臣”的“中和 之美”;猴族大王与王后、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相敬如宾、恩爱有加,象征了“夫妇和 乐”的“中和之美”;李天王与哪吒三太子父慈子孝,二郎神劈山救母,象征了父( 母) 慈子孝的“父父,子子 的“中和之美 ;悟空与牛魔王等结义兄弟肝胆相照、生死与 共体现了兄爱弟敬、“兄弟和亲的“中和”之美等等,不一而论。 由于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西游记原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凸显了天人合 一的“中和之美,不过“中和之美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并无明显的表现,张扬的 是善恶对立的斗争哲学,而杨版西游记的拍摄年代距文革结束不久,凸显的仍然是 善恶对立的二元哲学。浙版西游记不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了对立统一的“中 和”之美,而且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亦凸显了关系和谐的“中和”之美,同样,在人 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凸显了“中和之美”的特点。西游记原著虽然没有表现中和之美, 但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是不容否定的,因为原著是特定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产物。剥开 杨版西游记喜剧精神的外衣,其精神实质依然表现的是善恶对立的二元斗争哲学, 不过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也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杨版西游记同样是特定历史时期时代 精神的产物。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浙版西游记影视文本的“火药味”相对于原 著以及杨版西游记要微弱得多。浙版西游记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创作取向,可 以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第一个层面,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层面来讲,社会向着全球村 的方向发展,人类之间,也就是民族之间以及民族成员之间和谐发展,这是人类所达成 共识的总体发展趋势;另外的一个层面,从目前受众的角度讲,他们是否欢迎表现“中 和”的作品,其实是欢迎的。他们之所以欢迎表现“中和”的作品,从深层来讲,其实 就是我们“中和”的民族审美心理使然,因为我们的民族并不信奉二元对立的斗争哲学, 并不到处挑起战争。浙版西游记暗合了民族审美心理“中和的基本特征,再加之 1 0 两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的融入,因此改编以后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特别是受到了 年轻观众的青睐。 我们以玉帝形象的塑造来说,玉帝是西游记所表现的三界的最高统领,原著中 的玉帝是一个竭力维护自己统治的封建争帝形象。在杨洁执导的央视版西游记中, 则把玉帝塑造成了一个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暴君形象。因为杨版西游记所拍摄的 年代仍然处于文革刚刚结束的八十年代初期,善恶对立的二元观念仍然发挥着主导作 用,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玉帝就应该是丑和恶的代表。不过,在价值日趋多元化的今天, 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己然突破了二元对立的窠臼,逐渐被赋予立体多元的复杂本质,玉 帝形象也由原著中封建皇帝的形象、杨版中的“暴君 形象,变成了浙版西游记中 具有“中和”之美的人的形象。 浙版西游记在表现人物形象的“中和之美 方面孙悟空更具代表性。孙悟空由 原著中“降妖除魔”的形象转变为浙版中“降妖伏魔”的形象,体现了人性的和谐。原 著中的悟空是一个“斗士,是善恶对立冲突斗争中正义的化身,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斗 争性,人物形象并无和谐因素,书中这样写到:当孙悟空的结义弟兄以及跟他并肩作战 的七十二路妖王被天兵捉去,孙悟空说到:“胜负乃兵家常事。古人云:杀人一万,自 损三千。况捉了去的头目乃是虎豹狼虫,獾獐狐猡之类,我同类者未伤一个,何须烦恼? 【l l 再如,原著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中,孙悟空为了解释眼 前的这个美女是妖精,他提到自己当年的作为:“师傅,你那里认得! 老孙在水帘洞里 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 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 防天阴哩! ”f 2 j 又如,原著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为 了对付捕猎射杀猴族的猎人,悟空刮起飞沙走石,把千余人马一个个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 槟榔怎得还乡? 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有诗为证:人亡马死怎归家? 野鬼 孤魂乱似麻。可怜抖擞英雄将,不辨贤愚血染沙。1 3 1 一个“中和”的英雄形象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必然是尊师重道、重情重义、敬兄 爱弟,而且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