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王若虚语言学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王若虚语言学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王若虚语言学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王若虚语言学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王若虚语言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访措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磊厥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堂撞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2 0 06 年年月西日 导师签字:缓压彦李 签字日期:2 0 0 年驴月徇 庇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宋元之际,理学兴盛,汉代朴学跌入低潮。自清儒以来,人们对宋元时期的语 言学普遍评价不高,认为是语言学的衰落期。但其间也有一些通才大儒可载入语言 学史册者,金国王若虚堪称其一。王若虚( 1 1 7 4 - - 1 2 4 3 ) ,金代著名文学家,主金代 文坛几十年,雅好辨驳,今存有滹南遗老集,其中体现了他的一些语言学思想。 目前对王氏语言学还缺乏系统整理,因此,本论文即以滹南遗老集为研究 对象,对其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发掘,以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理 论相结合的方法,从校勘学、训诂学、语法学三个方面论述了其语言学成就,并对 其局限与不足作了举例分析,以期恰切地评价其语言学价值,为宋元时期语言学史 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论文有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王若虚的生平、著作及后世评价。第二 部分王若虚的语言学成就,主要包括校勘、训诂、语法等三个方面。校勘上,发现 其校勘内容丰富,有明确的逻辑观念。校勘方法也比较科学,使用了对校、本校、 他校、理校等方法。出现了“板本”、“善本”术语,为宋元人中此类术语的较早使 用者,提到了石刻在校勘中的作用价值。王氏据上下文对应、句式相应校勘,以本 书和他书比勘,所校多是。理校,是王氏主要校勘方式,具体可分据文势、语法、 文意、逻辑事理、文体、语言风格、事实校勘等几个方面。训诂上,王氏以人情义 理说、以意逆志、语法等为指导思想和训诂的检验手段,重视语境,注重语音与语 义的联系,利用方俗语释义,意识到字和词的不同,深入到具体义项辨析同义词, 注意文体与语言风格的统一等等。语法上,其“语法”术语含义和现代语法非常接 近,树立了较明确的语法规范观念,并据以分析前人语言文字。第三部分王若虚的 语言学不足与局限,举例分析了其校勘、训诂、语法上的失误。第四部分结语,全 面总结了王氏的语言学得失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之,王若虚治学态度朴实,学术观点先进,方法比较科学,对后世产生了良 好影响,透露出训诂学复兴的端倪。 关键词:王若虚滹南遗老集语言学语言学史 分类号: i 卜0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f r o ms o n gt oy u a n ,ac o n f u e i u ss c h o o lo fi d e a l i s t p h i l o s o p h yc a m et op r o s p e r i t y ,w i t hal o wt i d eo fp ux u eo fh a nd y n a s t y s i n c e 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l a r so fo i n gd y n a s t y ,p e o p l eg e n e r a ll ym a k eal o wa p p r a i s a l o f1 i n g u i s t i c so ft h ep e r i o d ,r e g a r d i n ga sad e c l i n ep e r i o do ft h eh i s t o r y o f1 i n g u i s t i c s b u td u r i n gt h a tt i m et h e r ew e r es o m ee x p e r t sw h oc a nb e r e c o r d e di nt h ei i n g u i s t i c sh i s t o r y ,l e a r n e da n df a m o u s ,o fw h o mw a n gr u o x u w a so n e w a n gr u o x u ( 1 1 7 4 1 2 4 3 ) ,af a m o u s1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o fj i nd y n a s t y , d o m i n a t e dt h e1 i t e r a r yf i e l dd e c a d e si n j i nd y n a s t y ,a n dp r e f e r r e dt o a r g u m e n t t h e r ei sab o o ko fh i sn a m e dt h ec o l l e c t so fh u n a n y i l a ot o d a y , w h i c hr e f l e c t sh i st h o u g h t so fl a n g u a g e i ts t i l l l a c k ss y s t e m a t i cr e s e a r c ho nw a n g s1 i n g u i s t i c sa tp r e s e n t , c o n s e q u e n t l yt h i sa r t i c l et a k e st h ec o l l e c t so fh u n a n y i t a oa st h e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a n a l y z i n ga n ds u m m i n gu pt h e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si nit ,a n d d i s s e r t a t i n gh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o f1 i n g u i s t i e si nam e t h o dt h a tc o m b i n e sm o d e r n l i n g u i s t i e st h e o r i e sw i t h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n g u i s t i c st h e o r i e s ,f r o mc o l l a t i o n , c r i t i c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a na n c i e n tt e x t ,g r a m m a r ,a n ds oo n a tt h es a m e t i m e ,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1 i m i t a t i o n sa n dl a c k so fh i s1 i n g u i s t i c s , i nt h eh o p eo fa p p r a i s i n gh i s1 i n g u i s t i c sv a l u ep r o p e r l ya n do f f e r r i n gs o m e v a l u a b l em a t e r i a l sf o r t h el i n g u i s t i ch i s t o r yo ft h ep e r i o df r o ms o n gt oy u a n t h ea r t i c l ei n c l u d e sf o u rp a r t s :c h a p t e ro n ei n t r o d u c e sw a n gr u o x u e s 1 i f e , w o r k s ,a n da p p r a i s a l o nh i sw o r k s c h a p t e rt w o ,w a n g r u o x u e s l i n g u i s t i c sa c h i e v e m e n t ,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t h r e er e s p e c t ss u c ha sc o l l a t i o n , c r i t i c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a na n c i e n tt e x t ,g r a m m a r i nc o l l a t i o n i ti s a b u n d a n ti nc o n t e n tt h a ti sc o l l a t e d ,a n dt h e r ei sac l e a rl o g i ci d e a t i s c o l l a t i n gm e t h o d sa r e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s c i e n t i f i ca n de d i t i o nc o l l a t i o n , c o l l a t i o n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c o n t e x to ft h eb o o k ,c o l l a t i o nc o m p a r e dw i t h o t h e rb o o k s ,c o l l a t i o nf r o mr e a s o nh a v eb e e nu s e df a ra n dw i d e t h et e r m s s u c ha se d i t i o no fb o o k s ,r a r eb o o k ,u s e de a r l i e r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s o n g a n dy u a n ,h a da p p e a r e d ,a n ds t o n ee n g r a v i n gf u n c t i o na n dv a l u ei nc o l l a t i o n w a sm e n t i o n e d t h ec o l l a t i o n s ,a c c o r d i n gt oc o n t e x t ,s e n t e n c et y p ew i t h o u t e x c e p t i o n ,c o m p a r e dw i t ho t h e rb o o k s ,w a sc o r r e c tu s u a l l y w a n g sm a i n m e t h o di sc o l l a t i o nf r o mr e a s o ni n c l u d i n gt h ef o l l o w i n gm e t h o d st h a ta c c o r d t ot h et e n d e n c yo ft h ea r t i c l e ,g r a m m a r ,p u r p o s eo ft h ea r t i c l e ,l o g i ca n d r e a s o n ,g e n r e s ,s t y l e so fl a n g u a g e , a n ds oo n i nt h ec r i t i c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a na n c i e n tt e x t ,w a n g ,t a k i n gr e a s o n s ,t h em e a n i n ga g a i n s t w i l l i n g ,g r a m m a r ,e t c a sg u i d e l i n e sa n dm e a s u r i n gm e a n so fc r i t i c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a na n c i e n tt e x t ,p a l d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i i n g u i s t i cc o n t e x t a n d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s o m a n t i c sa n ds o u n d ,a n dm a d ei l s eo fd i a l e c t s a n df o l ka d a g e st oi n t e r p r a t e ,a n dr e a l i z e d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w o r d sa n d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g o td e e p l yt oac o n c r e t em e a n i n gt o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s y n o n y m s , a n dp a i dh i s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u n i t yo ft h es t y l ea n dt h eg e n r eo fl a n g u a g e ,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n ds oo n i nt h eg r a m m a r ,h i sc o n n o t a t i 0 1 1o ft h et e r mo fg r a m m a ri sv e r y c l o s et ot h em o d e r ng r a m m a r w h a t sm o r e ,t h ec l e a r e rg r a n m n ri d e a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t oa n a l y s ef o r e f a t h e r s s p o k e na n dw r i t t e nl a n g u a g e s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i n c l u d e sw a n gr u e s1 i m i t a t i o n sa n dl a c k so f1 i n g u i s t i e sa n da n a l y z e s h i sf a u l t si nt h ec o l l a t i o n ,c r i t i c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a na n c i e n tt e x ta n d g r a m m a r c h a p t e rf o u r ,c o n c l u s i o n ,s u m su pw a n g sg a i na n dl o s so fl i n g u i s t i c s i na na ll r o u n dw a y ,a n dt h ei m p a c to nl a t e ra g e i na w o r d ,w a n gr u o x uh a de a r t h yl e a r n i n ga t t i t u d e s ,t h ea d v a n c e da c a d e m i c v i e w s ,a n d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s c i e n t i f i cm e t h o d s ,w h i c he x e r t e dag o o d i n f l u e n c eo nl a t e ra g ea n dr e v e a l e dt h ec l u eo fr e n a i s s a n c eo fc r i t i c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a n c i e n tt e x t s k e yw o r d s :w a n gr u o x u ,t h ec o l l e c t so fh u n a n y i l a o ,l i n g u i s t i c s ,t h eh i s t o r y o fl i n g u i s t i c s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n u m b e r :h 10 9 3 山东师范大学碗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王若虚,字从之,自号慵夫,藁城人,金承安二年经义进士,历管城、门山二 县令,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又为著作郎,迁平凉府判官,召 为左司谏,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金亡后,微服归里,自称滹南遗老。事迹详 见金史文艺传。金史文艺传又称王若虚“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 亭,顾谓同游日:泪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同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 ( 金史文艺传( 下) ) 其逝去很富佛家色彩。滹南集( 四库全书本) 王鹗 序称王若虚“滹南先生博学而要,才大而雅,识明而远,所谓虽无文王犹兴者 也。以为传注六经之蠹也”,又称“先生性聪敏,早岁力学,以明经中乙科,自应奉 文字至为直学士,主文盟几三十年,出入经传,手未尝释卷,为文不事雕篆,唯求 当理,尤不喜四六。其主名节,区别是非,古人不贷也予谓先生之学之大,本 诸天理,质诸人情,不为孤僻崖异之论,如三老、三宥、五诛、七出之说,前贤不 敢訾议,而先生断之不疑。学者当于孑l 孟而下求之,不然殆为不知先,# 也”。从以上 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王若虚资质禀赋、著述观点方面的一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理 解、概括其学术思想与价值倾向。 王氏著作有慵夫集、滹南遗老集,今传世的只有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 其中五经辨惑二卷,论语辨惑五卷,孟子辨惑一卷,史记辨惑十卷, 诸史辨惑二卷,新唐书辨三卷,君事实辨二卷,臣事实辨三卷,议 论辨惑一卷,著述辨惑一卷,杂辨一卷,谬误杂辨一卷,文辨四卷, 诗话三卷,杂文及诗五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今考论语孟子辨 惑,乃杂引先儒异同之说,断以己意,其间疑朱予者有之,而从朱子者亦不少,实 非专为辨驳朱子而作其五经辨惑颇诘难郑学,于周礼、礼记及春 秋三传亦时有所疑。然所攻者皆汉儒附会之词,亦颇树伟义。观其自称不深于易, 即于易不置一词,所论实止四经,则亦非强所不知者矣。史记辨惑、诸史辨 惑、新唐书辨皆考证史文,掊击司马迁、宋祁似未免过甚,且或毛举细故,失 之繁琐,然所摘迁之自相柢牾与祁之过于雕斫,中其病者亦十之七八。君事实辨、 臣事实辨皆所作史评史事。议论辨惑、著述辨惑皆品题先儒之是非,其间 多持平之论,颇足破宋人之拘挛。杂辨二卷于训诂亦多订正。文辨尊苏轼而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韩愈问有指摘。诗话尊杜甫而于黄庭坚多所訾议,盖若虚诗文不尚劓削锻炼之 格,故其论如是也。统观全集,偏驳在所不免,然金元之间学有根柢者,实无能出 若虚右者。吴澄称其博学卓识,见之所到,不苟同于众,亦可谓不虚美矣。”综 观全书,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本文以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为研究对象。目前对王若虚及其滹南遗老集 的研究,据笔者收集到的材料,语言学领域内有价值的论文只有三篇:孙良明王 若虚( 滹南遗老集) 中的语法( - - ) ( 二) 和李长庚王若虚训诂思想述评。专书 中,除齐佩珞训诂学概论、洪诚训沽学,对王氏及其著作的论述也不多见。 而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关于王若虚的研究文章已经发表了不少,且孙钦善中国 古文献学史简编还列专节介绍王若虚。王若虚是金代的通才大儒,在文学上有很 高的造诣,古典文学、文学评论领域已开始注意王若虚的文学贡献、诗学思想、文 学评论思想、文献整理成就等,而语言学领域内,对王若虚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 视。因此,笔者试图对王若虚的语言学成就作一系统整理,兼论其不足。本文即在 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材料,通过对滹南遗老集中语言材料的分析归纳、 整理发掘,以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从校勘学、训诂学、语 法学三个方面论述了其语言学成就,并对其局限与不足作了举例分析,以期恰切地 评价其语言学价值,为宋元时期语言学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说明:文中例子后括号内连接符前数字为例证所在的滹南集的页数,连接 符后数字为所在卷数。 第二章王若虚的语言学成就 第一节校勘学成就 校勘,传统又称校雠。“校雠”一词最早见于刘向孙卿新书书录“3 。校雠的 原始意义就是校勘,以后又流为校理群书、进行编目之义,内容不止于校正文字, 它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全面的治书之学。因此,校雠有广狭两义。狭义的仅指改 正书面材料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文字错误,广义的还兼指研究书籍的版本、目录、 辨伪、辑佚等方面的问题。如宋郑樵校雠略、清章学诚校雠通义所讨论内容, 便涉及广义的校雠。清王念孙之前,学者所论校勘内容宽泛,多是广义上的校雠。 这从其所列条例即可见一斑。如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总结的有关校勘方面的 条例就有:“事误一:事有讹误当是正者”;“事疑:事有可疑或两存者”;“人名二: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有讹舛当是正者”:“题目一:凡题目有讹传当是正者”;“门类:凡门类混淆当是 正者”:“离合:凡诗有一篇析而为二,二篇合二为一者”等。可见其误例主要是从 书面材料的内容角度来分类总结的,涉及校正史实、题目、分类、篇章分合等问题, 并不只是狭义的校勘文字。联系古代的这种校勘实际,本文采用广义上的校雠来分 析宋金时期王若虚的校勘实践。 从内容上说,王若虚的校勘包括校勘文字、校勘篇章分合次第、校勘体例分类、 考辨史实、辨伪等。校勘方法上,利用不同版本校勘,以本书上下文校勘,用他书 异文校勘,用他书注文校勘,以事理常情校勘。尤其是结合训诂、语法,以文势、 语法校勘,是其校勘的一大特点,并因之多有发明。分述如下: 一、校勘内容 ( 一) 校勘文字 1 、校衍文 东坡杞菊赋云:“或糠核而瓠肥,或梁肉而墨瘦。”诸本皆同。近观秘府所 藏公手书此赋,无“瓠墨”二字,固当胜也。( 4 4 4 一三十四) 2 、校脱文 ( 1 ) 春秋桓公十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郑伯使其 弟语来盟。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上书“春正月”,下书“秋八月”,而中云“夏五”, 其脱“月”字不论可知。( 2 8 1 一一) ( 2 ) 刘禹锡问大钧赋云:“楚臣天问不酬。今臣过幸,一献三授。”上二旬 脱两字。何h 赋云:“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淹子孰舍操。”夫“操” 所以对“舍”也,上当脱三字。又云:“董子毒豕苓,鸡首之贱毛。”亦有脱误处。 禹锡集、文粹所载皆然,安得善本而考之? ( 4 4 4 一三十四) 3 、校误文 ( 1 ) 师旷对晋侯日:“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 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 ”陆氏释音云:“本或作民之祀,误也。”窃 详文势,恐未必误。而所谓“困民之主”者,乃复可疑。盖上言“神之主”“民之望”, 下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字皆相应,不宜于此犹以“主”字属“民”。且“主” 岂叮言“凼”? 或者其“生”字也欤? ( 2 7 9 一一) ( 2 ) 汉书载扬雄解嘲,其末云:“司马长卿窃訾于卓氏,东方朔割名于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细君。”颜注谓“割损其名”,而“訾”字不解。及见华峤论所引,乃作“窃赀” “割炙”,当以此为正也。( 3 7 5 一四) ( 二) 校勘篇章 王若虚不仅校勘字句之误,而且校勘篇章分合、次第之误。如: l 、校勘篇章分合 子日:“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 入于室也。”说者以为因孔子之言而不敬子路,故孔子复以此解之。夫子路之为人, 门人知之亦熟矣,鼓瑟一事,虽夫子所不取,亦未为大过也,而遽不敬焉,何好恶 之轻乎? 盖其所以不敬者,不独在此也,当是两章。( 3 0 8 一六) 上为论语分章问题,书中此类尚多,不一一列举。关于分篇问题的如: ( 1 ) 相如上林赋设子虚使者、乌有先生以相难答,至亡是公而意终,盖一 赋耳。而萧统别之为二,统不足怪也。至迁、固为传,亦日“上览子虚赋而善之。 相如以为此乃诸侯之事,故别赋上林”,何哉? 岂相如赋予虚自有首尾,而其赋 上林也复合之为一邪? 不然,迁、固亦失也。( 4 4 4 一三十四) ( 2 ) 张衡二京,一赋也,而文选析为二首。左思三都,一赋也,而 析为三首。若以字数繁多,一卷不能尽之,则不当称某京、某都而各云一首也。岂 后人编集者之误而不出于统欤? 然世说载庾亮评庾阐南都赋,谓可以三二 京而四三都,又何也? ( 4 4 4 一三十四) 2 、校勘篇章次第 尚书汤诰篇末云:“咎单作明居。”而咸有一德乃伊挚复政将归时所 陈,在太甲三篇之下,次第甚明,不可乱也。史记乃谓成有一德作于汤 时,而列之汤诰之后、明居之前,岂非误欤? ( 3 2 5 一九) ( 三) 考辨 在校勘古文献方面,王若虚着重于考辨,考辨之文献涉及经、史、诸子、诗文, 尤其论语史记用功为深。考辨内容涉及史实、历史人物、注释、古书篇目、 体例分类等方面。 1 、考辨史实 王若虚的考辨以经、史为主,而考辨史实又是其中心。如: ( 1 ) 舜典称四罪而天下咸服,言刑之当而已。史记帝尧本纪云:“舜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骥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 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至舜纪则引左传所载浑沌穷奇祷杌饕 餮之事云:“流四凶族,迁于四夷,以御魑魅。”文虽差殊,其为四罪一也,一则日 变四夷,一则日御魑魅,舜之意果安在哉? 盖二者皆陋说,不足取焉。且此事止当 作舜纪,而复见于尧;止当从经,而反取于传记之语,不亦冗而杂乎? ( 3 2 4 一九) ( 2 ) 周纪云:“成王既崩,召、毕二公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 武王之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今其书但载 成王末命,使之率循大卞燮和天下,以答扬文武之训而已,曷尝有二公申告之事哉? ( 3 2 8 九) 此外,新唐书宋祁所写的部分,王若虚认为多失史实,如“张元素起身令史, 太宗尝对众诘问,元素大耻,褚遂良上疏论之。而新史乃云遂良见帝而言, 非也。”( 3 8 7 一二十三) 类似例还有,见新唐书辨。君事实辨两卷、臣事实 辨三卷等也都是从史实方面着眼的。 2 、考辨历史人物 王若虚所辨历史人物,历史上多有和其名字相同者,后世说者亦有不同看法, 故往往混淆,而王氏为之辨明: ( 1 ) 或问子西于孔子,子日:“彼哉! 彼哉! ”郑大夫公孙夏、楚令尹公子申, 皆字子西。马注两存之。东坡曰:“或谓楚子西,非也。昭王之失国,微子西楚不国 矣。”颍滨日:“公孙夏无足言者,非所以当问。此盖楚子西也。昭王欲用孔子,子 西知孔予之贤而疑其不利楚国,遂沮之,使圣人之功不见于世。世之不知孔子者众 矣,皆未尝疾,而独疾于子西者,以其知我而疑我耳。”予谓颍滨以公孙夏不足问, 固似有理,然其自为说亦末当也。夫子之论人,毁誉抑扬一以至公,而无容心焉? 今以沮己而遂短之,是其言出于私怨也,圣人恐不如是。晦庵日:“子西能让楚国, 立昭王,而改纪其政,亦贤大夫也。然昭王欲用孔子,而子西止之,其后又召白公 胜以致乱,则其为人可知矣。”此况颇安。虽然以子产、管、晏,而夫子不过称其一 节。子西之事业,虽有可取,在圣人观之,亦何足多道哉? 恐不必深求其故也。( 3 1 1 一六) ( 2 ) 封禅书举殷太戊时伊陟赞巫咸事云:“巫威之兴自此始。”按尚书咸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义四篇不见其文,莫晓何义。孔氏但以巫成为臣姓名,而迁遂以为巫觋。据周公 作君爽言“巫咸义王家”,与伊尹、伊陟、臣扈、甘盘等同列,盖一代之勋贤, 而谓巫觋之类,可乎? 且其间又有日巫贤者,正使为巫觋,亦是其名为咸,安得谓 自此而兴乎? 索隐引楚辞为证,彼楚辞何足稽也? 列子言“有神 巫,字季咸,自齐来,能言人死生寿天”,岂因而乱乎? ( 3 2 5 一九) 由以上可看出,王氏考辨同名字历史人物,多联系历史背景、人物传记、后人 注释、时贤之说等,知人论世,揣以事理,为之分辨。有时还推测致误之由,如上 例( 2 ) “列子言有神巫,字季成,自齐来,能言人死生寿天,岂因而乱乎? ” 王氏所考辨人物不止于同名字者,有时史料来源不同,或同一人物年龄少长不 同,或人物混淆,对此,王若虚往往提出疑问,列其异,或待考: ( 1 ) 退之叙张巡事云:“许远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之为兄。”是巡年为 长也。而新唐书远传云:“远与巡同年生而长,故巡呼为兄。”未知孰是,当更 考之。( 4 4 0 一三十三) ( 2 ) 左传称:“晋灵公欲攻赵盾,其右提弥明死之。”又谓:“初,盾f 日于首 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而食之,后辄为公介,御公徒而免盾,问其名居,不告 而亡。”夫言其职,则明为右,而辄为介;言其所终,则明死辄亡,其为二人明矣。 而史记云:“桑下饿人即提弥明。”且又以为宰夫,何耶? 左氏之说未必皆可信, 然迁之所记实以是为据焉,则其舛误不得不辩也。( 3 3 4 一十) ( 3 )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日:“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 问冉求,则日:“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论语所记云 尔。史记仲由传云:“季康子问:仲由仁乎? 孔子日:千乘之国,可使治 其赋。不知其仁。而冉求传则云:“季康子问:冉求仁乎? 孔子日:千室 之邑,百乘之家,可使治其赋。仁则吾不知。问子路,孔子日:如求。”夫问者 孟武伯,而迁以为季康子。孑l 子所答非惟与论语不同,而二传亦自相乖戾,荒 疏甚矣。( 3 2 9 一九) 3 、考辨出处 ( 1 ) 史记吴世家云:“子胥将死,日: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 灭吴。”此特一时忿辞而已,而吕氏春秋言夫差实抉其目,著之门。殆未可信。 扬子论子胥日:“谏吴不式,不能去,卒眼之。”注引史记为说。予谓“眼之” 9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决不成语,或者字之讹也欤? 若果用此事,则正当引吕氏春秋耳。( 2 8 9 - - - ) ( 2 ) 唐高定年七岁,读汤誓,问父郢日:“奈何以臣伐君? ”郢日:“应天 顺人,何云伐邪? ”对日:“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是顺人乎? ”郢异之。按 汤誓云“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 而已,定之所举,乃甘誓之辞也。( 4 3 4 - - - - - 十二) 4 、考辨古书篇名、篇目述作、篇旨混淆 辨篇名之误,如: ( 1 ) 书序云:“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分器自是篇 名,而周纪乃云:“作分殷之器物。”失其名矣。( 3 2 6 一九) ( 2 ) 周纪云:“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 以书考之,此篇乃康王之诰耳。若康诰,则成王所以命康叔者也。其谬 误如此,且本纪既先序周公作康诰酒诰等篇,而于此复云,书岂有两康 诰邪? ( 3 2 8 一九) 辨篇目述作之误的如: 齐世家云:“武王自盟津还师,与太公此作泰誓。”鲁世家云:“武王 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按尚书二篇,皆王言也。而一以为与 太公作,一以为周公佐之而作,何所据也? 且作泰誓何加一“此”字? ( 3 2 7 九) 有时,王若虚还对篇旨混淆进行考辨,如: 周本纪云:“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逸。”鲁世 家云:“周公恐成王有所淫逸,乃作多士无逸。”自今考之,多士为殷民 而作者也,无逸为成王而作者也。在本纪则并无逸为告殷民,在世家则并多 士为戒成王,混淆差互,一至于此。盖不惟抵牾于经,而自相矛盾亦甚矣。至世 家杂取二篇之旨,支离错乱,不成文理,读之可以发笑。( 3 2 7 一九) 5 、辨体例分类 王若虚考辨史籍,非常注意史书体例的恰当与否。他认为司马迁史记体例 多有不当,如史记辨惑三:“迁史之例,惟世家最无谓。颜师古日:世家者,子 孙为大官不绝也。诸侯有国称君,降天子一等耳,虽不可同乎帝纪,办岂可谓之世 家? 且既以诸侯为世家,n t l 子、陈涉、将相、宗室、外戚等复何预也? 抑又有大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安者:日纪,日传,日表,日书,皆篇籍之目也。世家特门第之称,犹强族大姓 云尔,乌得与纪传字为类也? 然古今未有知其非者,亦可怪矣。然则列国宜何称? 曰:国志、国语之类,何所不可? 在识者定之而已。”( 3 3 8 一十一) 王氏认为史 记把“世家”与“纪”“传”“书”“表”并列为目“不类”,今日看来,即是分类 逻辑不一致,这可看出王氏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因而能从思维方式着手,发现前 人忽略之误,这是王氏考辨史籍的一个特点,也是他在思想方法上高于前人和时人 之处。 著中又有论史书立目、篇名次第不当者,也体现了王氏的逻辑分类观念,如; ( 1 )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民皆本多巧,奸宄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 严削为能齐之,作酷吏传。夫事人君,能悦主耳目,和主颜色,而获亲近,非独 色爱,能亦各有所长,作佞幸传。”夫酷吏、佞幸,类皆小人。史之立传,大抵 著其罪恶,以为世戒。而迁独有取于此等,然则是非之谬,岂特游侠货殖之 论哉? ( 3 6 8 一十九) ( 2 ) 史记索隐谓司马相如传不宜在西南夷下,大宛传不宜在酷 吏游侠之间。此论固当。然凡诸夷狄,当以类相附,则匈奴亦岂得在李 广卫青之间乎? 循吏儒林而下,一节之人,皆居列传之末,盖得体矣。 及至刺客,乃独第之李斯之上,循吏则第之汲郑之上,复何意哉? ( 3 4 1 一十一) 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与史料采摭的科学性关系极大。述及具体史料的采集,王 若虚非常注意考察史料采摭的正确与否。史记辨惑一、二、三卷,副标题就是“采 摭之误辨”、“取舍不当辨”,专门讲史料的采集分类问题。所沦多为具体史料采摭或 分类不当,如: 采摭不当。事有当采入史籍而未采者: 彭乐,高齐之名将,且有大功,北史通鉴皆载。而李百药正史乃不为立 传,何邪? ( 3 7 7 一二十一) 分类不当。事有当录入本传而录入他传者: 义纵传云:“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弘日:臣居山东为小吏 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为关都尉。岁余,关 东吏隶郡国号日: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此正当入本传,而书于纵传, i 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何耶? 虽下有破碎其家事,亦不须也。( 3 4 0 一十一) 事有不当录入本传而录入本传者: 孔子答陈司败昭公知礼,司败以孔子为党,巫马期特传其语而已,既非期之言, 又非孔子之训诲,而专著此以为期传,甚无谓也。( 3 2 9 - j l ) 事当以类相从而间入他类者: 黄霸虽以治郡称,然既尝为相,自当附之韦贤匡衡等传,而班史列于循吏, 非也。( 3 7 2 一二十) ( 四) 辨伪 王若虚辨惑诸作,既涉辨误,又涉辨伪。辨误前已论及,此处专论辨伪。 辨私造之伪事、伪说,如: 文王世子云:“武王梦帝与九龄。文王日: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 郑注谓:“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逸乐延年。”纰缪之甚,固不必辨。孔氏既知天 定之数不可增减,而云:“文王言与女三者,示其传基业于武王,欲使武王承其所传 之业,乃教戒之义训,非自然之理。”审如此言,则帝与之数,复何以说? 盖不知经 义诡诞,自不足信也。( 2 8 5 一二) 这里怀疑经文诡诞,很有识见。又: 孔子诛少正卯事,谁所传乎? 其始见于苟卿之书,而吕氏春秋、刘向说苑、 家语、史记皆取而载之。作王制者亦依仿其意,着为必杀之令。后世遂 信以为圣人之大节而不复疑。以予观之,殆妄焉耳。呜呼! 士生千载之后,不 获亲见圣人,是非真伪,无从而质之,则亦求乎义理之安而台乎人情之常而已。自 三传而下,托圣贤以驾己说者,何可胜数,盖不足尽信焉。( 2 8 6 - 二) 这更总结出托古作伪的普遍规律,“托圣贤以驾己说”。 辨伪书,如五经辨惑在唐啖助、宋张载、程颐等人之说的基础上,辨左 传非左丘明所撰,并且提出是非标准是客观的,不能“畏其名”,“论事者顾是非 何如耳,岂可以人而移之”。又如辨周礼:“东莱云:周礼者,古帝王之旧典 礼经也。始于上古而成于周,故日周礼。予谓此书迂阔烦渎,不可施之于世,谓 之周礼已自不可信,又可谓古帝王之典乎? ”( 2 8 6 - - - ) 二、校勘方式 ( 一) 对校 山东师范大学顽士学位论文 对校又称版本校。“版本”一词,起源于唐中期雕版印书之后,那时人们常把写 抄本的书称为“本”:把雕版印的书称为“板”,或写作“版”。“板本”一词正式出 现,始见于宋代文献“1 。这时所谓“板本”,基本专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籍。如米芾 宝章待访录“唐僧怀素自叙”:“杭州沈氏尝刻板本。”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 “板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 甚可惜也。”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入蜀记卷一也有提及。如此来看,王若 虚也是版本术语的较早使用者。王氏所言“板本”已是指雕版印刷的本子。 校勘过程中,王若虚有以版本校衍文者,如前所言“东坡杞菊赋”( 4 4 4 一 三十四) 例,以“瓠墨”二字衍,即以稿本校衍文;有以版本校误文者,如诗 话:“萧闲忆恒阳家山云:谁幻出故山邱壑,谓予心目。注以故山为江左, 非也,只是指恒阳而已。好在斜川三尺玉,公宅前有池,可三亩,号小斜川,三 尺字以广狭深浅言之,俱不安。注以为漱玉堂泉,按此堂自在北潭中,岂相干涉。 予宫门山,尝得板本,乃是亩字,意其不然,盖如言几顷玻璃之类耳。”( 4 8 2 一四十) 以板本校“尺”字之讹。 在王氏校勘中,还出现了“善本”这一术语,见上“刘禹锡问大钧赋”( 4 4 4 一三十四) 例。有关善本问题,虽然早在汉代就有人开始注意,但“善本”一词, 是唐五代雕版印刷盛行后,一些宋元学者提出来的。1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唐 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摹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 故往往皆有善本。”观王氏所言“善本”,其含义已是指校勘精当的本子。 此外,王若虚还提到了石刻,认为石刻只是校勘的一种参考资料,不一定完全 可靠,如文辨二:“邵氏闻见绿云:尝得退之薛助教志石,与印本不同,“挟 一矢”作“指一矢”,甚妙。又得李元宾墓铭,亦与印本不同,印本云:“文高乎当 世,行过乎古人,竞何为哉? ”石本乃“意何为哉”。益叹石本之语妙。予谓指 字太做造,不若挟之自然;意字尤无义理,亦只当作竞。邵氏之评,殊 未当也。茅荆产云:碑本盖初作时遂刻之,中间或有未安,他日自加点定,未可知 也。若初本不同,当择其善者取之,不必专以石刻为正。此说尽矣。”( 4 5 2 一三五) 这和今天人们的看法大致相同,因为这类资料和原书的关系往往是间接的,援用时 必须更加审慎,才能避免主观臆断的毛病。 ( 二) 本校 山东师范大学硕_ 上学位论文 本校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判定其中错误的校勘方法。在 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王若虚在没有其它版 本参照时,就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旬式校勘本书错误。 如上所言“师旷对晋侯”( 2 7 9 一一) 例,据上下文义对应,认为上言“神之主”、 “民之望”,下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字皆相应,不宜以“主”字属“民”,而 疑“主”为“生”字之误。王氏的猜测是很有道理的。“若困民之主”,新序杂事 第一正作“若困民之性”,“性”心母耕部,“生”山母耕部,声母同属齿音,韵部 相同,可相通。古书中“性”常作“生”字,如苟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盖“主”“生”二者形近,易误。又上言“春秋桓公十四年”( 2 8 1 一) 例,据句式相应,认为上书“春正月”,下书“秋八月”,而中云“夏五”,当 脱“月”字。王氏所论甚当。 ( 三) 他校 陈垣校勘学释例说:“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 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 并载者,可以同日、j 之书校之。此等校法,范围较j ,用力较老,向有时非此小能证 明其讹误。”所说“他书”,范围很广。有本书引用他书的,有他书引用本书的, 有内容相近的同类的书,有记同一事的书。使用他校法的基础是熟悉古籍,能够由 此书马上联想到他书的相关部分,这样可以比较容易的勘比异同,审定是非。王若 虚博览经史,登承安二年经义进士,历官左司谏,后又入为翰林直学士,“学博而要, 才大而雅,识明而远”,在校勘过程中常用此法来勘比文字异同,校订文字讹误。 如诸史辨惑:“北史杨情传:常山、长广二王谋废济南王。倍及朱可浑 天和宋钦道皆被拳杖殴击,头面血流,各十余人持之。太皇太后问:“杨郎何在? ” 贺拔仁日:“一目已出。”太皇太后怆然日:“杨郎何所能? 留便不好邪? ”及情 诛,太皇太后临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