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1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汉初文学上承周末,下启武宣,处于文学史转轨的重要阶段。就整 个汉初时期的文学创作来说,抒情性文学占据了较大比重,主要以歌诗 和骚体赋为主。本论文主要从汉初歌诗和骚体赋两种创作形式出发,将 其置于整个战国秦汉抒情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加以整体考察,从总体 上观照汉初抒情诗赋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生命意识,从而更进一步探 讨汉初抒情诗赋是如何在继承楚文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时代精 神。 由于与楚骚的渊源关系,汉初歌诗和骚体赋一方面继承了楚骚的抒 情性,另一方面又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性与精神内涵。 首先,从情感世界看,汉初抒情诗赋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主体自我 情感的张扬、内在情感的真实抒发以及悲凉幽怨、深沉炽热的情感基调。 其次,从生命观念看,汉初抒情诗赋表现出普遍的生命短促、人生 无常的慨叹,在生命苦短的悲哀中珍视现实世界、向往神仙世界的生命 安顿以及对精神生命永垂不朽的渴望,显示出汉初作家对生命本身的思 考和热爱,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觉追求。 其三,从艺术表现方面看,题材内容的丰富多样,形式的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简真朴素、自然真美的审美追求以及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 都构成了汉初抒情诗赋在艺术表现力方面的突破。 其四,汉初特定的社会时代环境、思想文化背景、文学观念的变革 等对当时抒情诗赋精神特征和审美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之,汉初抒情诗赋中人作为创作的根本主体,它重视自我心灵的 感受,重视内在情感的抒发,重视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充分显示出蓬 勃的激情与理性的回归。 关键词:情思 生命意识 艺术表现 文化内涵 关键词:情思 生命意识 艺术表现 文化内涵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2 abstract being a succession to the late zhou dynasty and an opening to wuxuan dynasty, the literature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changing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in that time is mainly lyric works such as poem and saoti fu.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lyric works from zhanguo to ha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motional states and life consciousness in the poem and saoti fu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 to explore how lyric poem and saoti fu formed its own unique spirit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of chu dynasty. originated in chu sao, the poem and saoti fu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 carried the lyric character of chu sao,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med its own style and spirit. first, emotionally, lyric poems and fu show the emotion of self, sincere inner world and pathos and deep atmosphere. second, on life, lyric poems and fu are about the shortness of humans life and long for the physical and spiritual eternality like the fairy. it shows the writers love for life and pursuit of existential value of life. third, artistically, abundant subjects, flexible style, pursuit of nature and usage of various representation forms mould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fourth,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oughts on literature have an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spiritual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of lyric poems and fu. in sum, focusing on the expression of inner feeling and the existential value of individual life, lyric poems and fu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show both the burning passion and rationality. key words: emotion life consciousness article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1 引 言 引 言 汉初文学上承周末,下启武宣,处于文学史转轨的重要阶段。史学意义上的汉 初,是指汉代建国至武帝即位的六、七十年间。若从文学思想上来说,汉建国至武 帝朝的一百余年间, 思想风气与文学风气与战国晚期呈现大体一致的继承性,“儒术” 在此时也并未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从政治制度上看,汉武帝和汉宣帝时实行的 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1,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 “从汉武帝起,虽 说已经号为独尊儒术,但是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余风犹存,武宣之世实际实行的也 是王霸道杂 ,儒术的独尊是在元成之后,东汉尤甚” 2从统治思想上看,到了元 帝时期,经学大盛,儒学才逐渐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坚固体系: “武、宣之世,儒学 在思想文化界的影响也还有限,元、成以后至东汉和帝,这才是儒学真正占统 治地位的时期。儒学才真正成为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 ” 3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武帝朝 统治思想的驳杂。从文学上看,武帝时期的歌诗和辞赋创作仍具有很浓的抒情味道, 仍然十分重视楚辞的抒情传统,短篇小制之作在存留数量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 本文所说的汉初主要是指汉建国至武帝朝的一百余年间。 就整个汉初时期文学的创作来说,抒情文学占据较大的比重,主要以歌诗与骚 体赋为主。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这段时期的歌诗就有二百多篇,存留下来的大 约有二十多篇,汉代是赋兴盛的时代,但在后人的眼中,汉赋主要是指“义尚光大, 体国经野”的大赋创作,但据笔者统计,大赋创作的数量在整个汉代并不占优势。 汉初更是如此,在这百年间,大赋存留下来的仅有七发 、 子虚赋 、 上林赋 , 而抒情小赋 4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大约有二百多篇,存留下来的就有二十多篇, 这也早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从汉书的记载来看,数量至少在 200 篇以上,今存者 仅约十分之一而已。从数量上看,西汉赋作实际上是小赋占绝大多数,小赋亡 佚很多,因而人们遂误认为西汉是大赋时代,小赋不发达了。 ” 5这众多的歌诗和抒 情小赋无论是与同类文体的政教诗和大赋相比,还是与政论文和奏议相比,在数量 1 汉宣帝刘病语,见汉书元帝纪 汉书 (一)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277 页 2 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 中华书局 2001 版 17 页 3 马积高两汉文学思想的变迁与儒学 求索 1989 年第 1 期 76-83 页 4 汉初抒情小赋包括咏物的和抒情的,咏物的也大多是借物抒情,同时可以归入抒情之中,在汉初抒情赋主要 指的是骚体赋。 5 王运熙西汉已多小赋望海楼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 1999 年版 237-239 页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2 上都是可观的。 对于汉代歌诗和赋的研究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体到抒 情歌诗和骚体赋的研究,前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汉代抒情歌诗和骚 体赋作整体的宏观上的概述,从它们的思想内容、士人心态、价值地位等几个方面 作整体梳理;二是作家作品的研究,汉代的主要抒情歌诗和骚体赋作家作品都有涉 及,汉初是抒情歌诗和骚体赋兴盛的时期,主要作家的主要作品都在研究之列,如 刘邦、贾谊、司马相如、严忌、淮南小山、东方朔、汉武帝的抒情歌诗和骚体赋都 是学者们关注的对象;三是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美学和抒情歌诗、骚体赋 相结合进行研究,这种综合研究方法也逐渐成为汉初抒情歌诗和骚体赋研究的主要 方向。学者们对汉初抒情歌诗和骚体赋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 从整体上看,一般是零星的涉及和对个别作家作品的研究,缺乏一种整体的观照和 内在深层次的挖掘,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汉初抒情歌诗和骚体赋内在情感的认 识、抒情主体“情”的内涵和“生命”意蕴的理解、汉初抒情歌诗和骚体赋与楚骚 相比在艺术上有哪些创新之处?这些问题都需要对汉初抒情歌诗和骚体赋进行深入 的剖析和系统的考察。 汉初抒情歌诗与骚体赋同样是作为主体之“情”的载体,因此,本论文以抒情 歌诗、骚体赋两种文体作为共同的考察对象。抒情歌诗主要是指流行于汉代宫廷上 层文人之手的楚歌诗,它是人们在心灵碰撞之时发出的心声。 汉书艺文志论述 诗经云: “ 书曰: 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 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现在保留下来的楚歌的歌词,也就是当时可以歌唱的诗, 因此汉初楚歌诗与诗歌有着共同的文体功能,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蕴含着丰富的感 情;骚体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楚辞是典型的“发愤以抒情”的作品, 以抒情性而论,它们有着共同的特性。骚体赋和楚辞的渊源关系,使骚体赋成为汉 代文人抒发情志的一种形式, “在古诗十九首产生以前,骚体赋几乎是汉人最主 要的文学抒情形式。 ” 1班固云: “赋,古诗之流也。 ” 汉书艺文志 : “不歌而诵谓 之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展于楚辞也。 ”由 此可见,诗歌、辞之间的亲密关系。楚歌诗和骚体赋都有抒情的功能,都是文士抒 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工具。而在汉代,诗赋的界定是模糊的,尤其是汉初这段时间, 在汉人的观念中,辞赋是没有完全区分的: “在汉初人眼中,骚体赋(简称辞)和汉 1 万光治汉赋通论增订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70 页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3 大赋(简称赋) ,他们辞赋连用并指,混而为一,又称屈原的诗为屈赋,而且把自己 写的骚体诗也命名曰赋 ” 1。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认为“不歌而诵谓 之赋。 ” 把诗赋放在一起命名, 先讲歌诗, 后论述赋的现象也说明了诗赋界限的混一。 至少我们说在汉末五言诗繁盛之前,诗赋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范畴,而应属于广 义的诗范畴,而歌和不歌是诗与赋的一个重要的区别,赋是从古诗中流变出来的, 在艺术特性和精神特性上没有根本的区别。 汉初抒情诗赋由于与楚辞的渊源关系,具有鲜明的抒情性,但作为新时期文学, 它在继承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性。与先秦时期的抒情作品相比,此时文人 2的精神 世界已经从先秦宗法制的群体意识向个体性的自我意识转变。在情感方面,则有意 识地追求主体自我情感的张扬,在抒发内在真实情感的同时,又能理智地压抑自己 蓬勃而起的情感,在情感基调上显得悲凉深沉。在生命意识方面,他们更加重视自 我现世生命的永存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个体人格独立已成为创作中显著的追求, 如学者所说的汉代抒情诗赋中隐藏着一种“本原意义上的主体人格,它使得文 学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具有灌注创作者自己生命的价值。 ” 3在艺术技巧创新 方面,主要表现在内容的多样化、形式的灵活多变、朴素的文风和表现手法的多样 性。 基于汉初抒情诗赋的具体特点,笔者将从汉初歌诗与骚体赋两种创作形式出发, 将汉初抒情诗赋放置到整个战国秦汉抒情文学的发展演变系统中加以整体考察,从 总体上观照汉初抒情诗赋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从而更进 一步探讨汉初抒情诗赋是如何在继承楚文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时代精神。 1 陈伯海 蒋哲伦主编 中国诗学史 (先秦两汉卷) 翁其斌著 鹭江出版社 2002 年版 262 页 2 此论文的“文人”并不是后来所专指的文人知识分子,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创作了抒情诗赋的创作者,因 为汉初这一段时间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文人概念的划定。 3 刘斯翰汉赋唯美文学之潮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9 年版 203 页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4 第一章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感世界 第一章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感世界 中国文人一方面以哲学思想、历史分析艰难地负载着庞大的政体,一方面又借 助诗文词赋发抒性情,在沉重的政治生涯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慰藉、心灵的解脱。汉 初抒情诗赋是当时人们借以宣泄激情的重要形式,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诗,情味深 长的小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性情,精神世界的灿烂。正如学者 所说: “从本质上说,文学的历史乃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 ” 1在汉初, 诗家和赋家虽然身份不同,但是生活在统一政体之下的他们,却用不同的抒情形式 表现出共同的特性,张扬了主体自我的情感,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显现出一种 悲凉幽怨的情感基调,在作品中展现了他们情感世界的丰富和独特。 第一节第一节 主体自我情感的张扬主体自我情感的张扬 屈原作品与汉初文人作品相比,一是重在“忧国” ,一是重在“忧己” 。与屈原 寄托生命于政治理想的选择不同,汉初文人在关心国家长治久安的同时,更加关注 自我的生存、自我的命运、自我的感受。他们在抒情诗赋中多宣泄的是“一己”的 悲伤、不幸,他们的“不遇”其实都是因个人价值不得实现而发,为个人的某种失 意而悲叹哀吟。无论是贾谊在被贬途中借对屈原的悼念而抒发自己对黑暗社会的批 判、 对社会世俗的愤怒 ( 吊屈原赋 ) , 在死亡胁迫下对生命所作的沉思 ( 鵩鸟赋 ) , 戚夫人在临死前的哀歌( 舂歌 ) ,华容夫人所唱的绝命辞( 发纷纷歌 ) ,还是东 方朔对士人境遇的描述 ( 答客难 ) , 汉武帝对阴间亡魂的思念、 召唤 ( 李夫人赋 ) , 这些都是作者自我情感的抒发,而非对国家、社会外在事物的描述与感叹,正如宋 代文学家朱熹在楚辞后语说: “屈原之忧,忧国也;其乐,乐天也, 离骚二 十五篇, 多忧世之语。 ” 而在 昨非集 卷二 读楚辞 中说: “贾生者为赋, 不过哀其不遇而已。 ” 首先,从题材内容上看,与屈原辞作相比,汉初抒情诗赋抒发的情感内容向多 方面发展,抒情内容更加丰富复杂。但这众多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自我的遭际和情感 抒发来表现,而且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深层挖掘,可以说,个体自我情感的抒发是汉 1 程世和汉初世风与汉初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8 页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5 初抒情诗赋的一大特色。有的学者以“人格与情繁荣复活” 1来评价汉代骚体赋表现 出的抒情特质,就是充分看到了汉代抒情赋中主体人格的高扬。 总体看来,汉代歌诗和骚体赋的情感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八个方面: 矢志者自危者的忧愁惧怯、不平者受害者的怨恨愤懑、入世者逃世者的出 处选择、用世者对国事灾变的关注,行旅行役者的感慨伤怀、览古吊古者的感 触和哀悯,事君献纳者的讽谕和导引,失欢失宠者的思念和伤悼。 2 从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对主体生存的痛苦思考和“自我”情感的发 抒,这种思考是主体自我对外在环境的审视、内在心灵的反省,也是对生命终极归 宿的痛苦思考,其情感内容大多围绕着“自我”这一对象来抒发。 以汉初文人的拟骚作品为例,虽为模仿屈原作品或感叹屈原身世之作,但主要 的创作目的还是在借屈原之悲惨遭遇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和怀才不遇之 哀。贾谊的吊屈原赋主要写屈原尽心尽力为国家着想却惨遭谗毁的不幸,曲折 地表达了自己忠君忠国却被贬的怨恨和愤慨; 惜誓写自己与仙人同游同乐表达了 自己渴望精神独立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东方朔的七谏借助屈原抒发了自身的 遭际和对自我的伤悼;严忌的哀时命主要写的是自己在险恶政治环境中的进退 之难,哀叹、愤怒、无奈、徘徊、欲归隐而又恋恋不舍等多种内心感情融合在一起。 这些拟骚作品虽然借助屈原,但抒发的主要还是自我的情感,屈原仅仅是一种凭借, 一个外衣而已。在后世人眼中,屈原属于“终身奋斗,志死不渝”型,汉初文人和 屈原虽有着相同的经历,却属于“因时而退,择时而动”型,即使在共同的政治追 求下,汉初文人却显示了自己游离于群体之外的自我意识和鲜明个性。 个性的张扬是自我情感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形态。汉初抒情诗赋表现了作者各 种各样的不同个性,其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往往带有主人公的个性特点,有他 个人的独特之处。 大风歌和鸿鹄歌唱出刘邦的豪情; 垓下歌则唱出项羽 的壮情,同样是一代帝王,汉武帝秋风辞中流露的却是满腔的柔情。同为刘氏 王侯, 诸吕用事歌中的赵王刘友是一位勇敢无惧、富有正义感,又敢于大胆批判 吕氏集团的王侯; 归空城歌中的燕王刘旦是一位孤立无助,茫然又不知所措的王 侯。作为政治斗争牺牲品, 舂歌中戚夫人是一个整日舂米,以泪洗面的孤弱女性; 发纷纷歌 “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两渠间兮君子独安居。 ”中出现的华 容夫人则是一位具有大局意识、理性意识和人性关怀的贵妇形象; 悲愁歌中乌孙 1 刘斯翰汉赋唯美文学之潮 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9 年版 156 页 2 康金声论汉代的骚体赋 山西大学学报 1988 年第 2 期 1827 页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6 公主则是一个被迫远嫁、怀念故乡、欲归而不能的可怜女孩。 同样是文人,贾谊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正义感但却是心胸并不旷达的文弱书 生,他既令读者欣赏,又令人惋惜,他严谨、深刻、理性却忧郁矛盾。他不能达到 真正的超然,有着“自伤多情” 、 “正直而又固执”的独特个性,遗留给后人的是一 个“喜欢哭泣的多愁善感的形象。 ” 1在这复杂的性格中包含的是内心情感的丰富和 满腹的无奈;东方朔属于滑稽幽默型,他虽然不遇,却能旷达,审时度势又能自我 安慰, “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篙芦之下。 ” 的歌唱和他的喈伯夷是自己“避世朝廷”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独立的人格 宣言,透露出的是一种志向高洁的自傲;司马相如则是属于风流才子型,他积极进 取、骄狂大胆,又充满心机。他和卓文君自由恋爱,因自由恋爱而结婚的故事充分 说明了他不同流俗的个性和独特的追求, 琴歌抒发的是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作品 中的情感是自己追求世俗情感的真实表露。总而言之,他的超然不羁、无拘无束、 多情风流、对爱情的专一则是一种不同于东方朔、枚皋等文学侍从的风流文人;司 马迁则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士人,一个善恶分明、满腔忠诚而 又不失自我原则的文人,他的士不遇赋就充分表现了他对奸臣的愤恨、对国家 的忠心。 汉初文人在个性中散发着自己独特的情感气息,这种气息同样是他们情感世界 铺展。 其次,从抒情主体看,抒情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情感世界的独特。汉初抒情 诗赋的作者不但有官场失意的普通文士之臣(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 ,还 有伤时求贤、悲伤慷慨的开国帝王(刘邦) ,失爱而悲伤的君主(汉武帝) ,被遗弃 的皇后(陈皇后) ,受宫廷政变而牵连的后妃(戚夫人、华荣夫人) ,无奈远嫁孤独 无依的公主(刘细君) ,更有失败的英雄(项羽) ,战败蒙受耻辱的将士(李陵) 。正 如学者所说的: “在汉初抒情作品中,有金戈铁马、英武忘身的壮士,也有纵情享乐、 轻歌曼舞、欢度良宵的王侯和倾心相爱、风流倜傥的佳人才子。 ” 2这些抒情主体虽 然因各自遭际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抒情内容,但这都是他们有感于某一具体的事 件而随即抒发的内心情感,是“一己”内心情感的外泄,有着强烈的生命活力和震 撼人心的魅力,无论是君王、叛逆者、降虏还是弱女子,也无论他们处于怎样的境 地,更无论他们的悲情是为了什么而发,他们的感情都是从生命的根源处被激发出 1 刘斯翰汉赋唯美文学之潮 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9 年版 176 页 2 周行汉代的楚歌 语文学刊 1999 年第 1 期 15-17 页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7 来的,所以都有着张扬自我情感的力度美,有着向上的生命活力。 再次,从文人心态来看,汉初文人大多有一种自恋的心态、自伤的情怀、孤独 的心境,这些情感的抒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多方面展现了他们无限哀怨凄苦的 情感世界。 1.自恋的心态。文人渴望统一,但汉初统一专制下的文人却无用武之地,面对 群小积聚、贤愚不分的社会,他们大多有一种自视清高、不与污浊小人同流合污的 自恋情结,有着自视清高的优越感。他们在作品中普遍称赞自己才华无双、品德高 尚,始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自豪感俯视世俗社会。 哀时命中描写的志士显然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自我情感的显现。这个 志士“衣蘖叶以储与兮,左祛挂于鳆桑。右衽拂于不周兮,六合不足以肆行,上同 凿枘于伏戏兮,下合矩霍于唐虞。 ”简直可以说是一个过于自信的“自恋狂” 。他对 自我进行了高不可攀的赞扬,其中的志士形象何等的高大,他左祛挂于东方的扶桑 木,右衽拂着西方的不周山,整个宇宙在他眼中都显得过于狭窄,他的政治理想上 同伏曦,下合尧舜,而看不起家天下的禹汤文武,对秦汉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无疑 是战国余风未泯的汉初处士们人格独立精神的表现。赋家形象的高大,是他主体人 格高扬的表现,借用神话宇宙的巨大空间,直画出了一个吞吐宇宙、磅礴雄伟的巨 人形象,在其中自我得到了放大,情感得到了升华。 汉初文人对自我才能的肯定和“自恋”心态在东方朔的身上及赋作中表现得更 为鲜明。东方朔有着战国时代人的人格理想,希冀凭三寸不烂之舌得到高官厚禄, 他在上书自荐中列举自己的文韬武略: “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 书百家之言。 ”之后非常自信地告诉皇帝,他自己“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他还 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 东方朔诵诗 、 书 ,学百家之言, 自认为自己的才能没有人可以相比,知识广博而且善于辩论,他对太公的推崇以及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君子道其常。 ”的论述都显示了他自以为才华 出众、品德高尚的“自恋”心态,其自恋心态可谓成了“自傲” ,对自我的赞扬达到 了极致,东方朔的“自恋”是其对自己才华的一种自信,这种自信的碰壁却使他心 中的悲哀异常强烈, “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的现实让他发出了遇达不由我的感 慨。由于自己有深切的体会,对时人所处的境地描述也非常准确: “用之则为虎,不 用则为鼠。 ”有才无才,用还是不用完全不在于赋家是否才华出众、品质高尚,而全 在帝王的好恶,有力地批判了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人身自由的束缚和命运的决定。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8 东方朔在描述汉人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处境时,也含有对这种专制现象的揭露和 批判,而深层的意蕴则是对士人能够自己掌握自己命运,自我才华能力决定仕途高 低的追求。 汉代的赋家既有理想,又有才华,更有人生的积极追求,但严酷的专制政治, 在帝王的控制下,是虎是鼠,只能任其摆布。士人的升降全不是以个人的才德多寡 为权衡标准,而是以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好恶为转移,他们的荣辱富贵也往往取决于 帝王个人的喜怒和好恶。但是此时的文人毕竟已经处于人性慢慢觉醒的时代,他们 虽然“任其摆布” ,但却在隐性地反抗,在积极地追求, “自恋”的心态就是他们凸 显自我个性,正视自我内心情感的外现。 2自伤的情怀。面对百废待兴的汉初政治和大一统专制的压力,无论是帝王后 妃还是文人士大夫都有一种无能为力,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自伤”情怀,在抒情 诗赋中发出了自我伤悼的心声和自伤的文字,这种情怀本身就是自我情感的表现。 汉初抒情诗赋中, “自伤”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如前所述,尽管吊屈原赋中 揭露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追伤屈原占了很大的比重,但“自伤”可以说是赋作的 主旨,是“伤屈亦自伤” 1。它表面上是在悼念屈原,痛惜逝者,实为自悼。如果说 吊屈原赋还是借用屈原的话,那么在鵩鸟赋中这种“自伤”则全面地表现 为从老庄的宿命和解脱思想中寻求,此时的“自伤”已经没有任何的借用和外衣, 而是对自我的命运直接感叹,完全用自问自答进行自我伤悼。 贾谊的作品中无论是“自我伤悼” ,还是“自我排遣” ,都是对“自我”的一种 情感的表达。面对贤愚不辨的社会,充溢着自我伤心的泪水,贾谊寄托于仙界遨游, 在幻境中,他自由游玩,但是却始终无法抛弃现实,始终牵挂着现实: “念我长生之 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乡! ” ( 惜誓 ) 。他的自由翱翔只是一种无奈的幻想,回到现 实却一样的残酷, “享受”了幻境中的自由平等,而现实却如此的不公,两者反差悬 殊,岂不是更加伤心,更加悲痛,这种想超脱却无法超脱的矛盾心态,背后所隐藏 的乃是那种无能为力的更深层的自伤。 贾谊的抒情诗赋无论是吊屈、游仙,还是感叹命运,都将“自我”情绪的表达 作为主题,都是将“自我”作为抒情的对象,发泄的都是自己牢骚,其鲜明的主体 人格显然可见,这种“一己”情绪的抒发、 “忧己”悲伤情感的宣泄,使其赋作中的 自我情感表现的鲜明而又真切。 1 李大明汉楚辞学史 (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0 页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9 3孤独的心境。汉初文人是孤独的,不遇和现实无奈中的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孤 独寂寞的境地,对于失意的士人来说,孤独的心态是他们摆脱不了的精神困境,也 是他们追求独立不依精神品格的写照。 士人们面对大一统的政治现实,主体自我的精神独立自由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 盾冲突时刻困扰着他们,在向政权妥协还是保持自我独立的困惑中,他们必然会去 寻求一种消解和超脱。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自我营造的仙界,虚构出一个贤人 适用、自由欢乐的幻境,借此摆脱世俗的约束。如果说隐遁是士人现实生活中的超 脱之所,那么“游仙”则成为士人在艺术境界中的精神港湾。 与屈骚中主人公的游历仙境相比,汉初诗赋中的“游仙”主题却更值得深思。 屈原采取了“神游”的方式来消解自己的困扰,但屈原在幻境中是一个最终受阻的 追求者,他不得已而用自毁来表示对现实的反抗。而在汉初抒情诗赋所构画的幻境 中,主人公都是自由的,与仙人同列同游时平等快乐,幻境则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社 会的折射。他们不像屈原一样的绝望,而是充满着希望和追求。仙界的描述、幻想 人物的刻画,也反映了他们追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一种心态。 第二节第二节 内在情感的真实抒发内在情感的真实抒发 汉初抒情诗赋不但注重主体自我情感的抒发,而且从总体上看,他们更加重视 个人内心情感的深层挖掘,自我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就抒发一己之情来看,诗赋 比其他文学体裁要细腻得多、集中得多、深刻得多。汉人不仅用赋歌功颂德,同样 也用赋来抒发真情实感。 在先秦,抒情文学严格意义上说只有诗经和楚辞 。 诗经作为周代歌 谣总集,它表现的多是群体性的普遍的情感,如对统治者的怨恨、对征伐的厌恶、 对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对爱情的渴望等。 楚辞表现的是屈原美政理想不得实现 的忧愁,充满强烈的政治色彩。他始终是为国家焦虑、为宗族灭亡而痛苦,在他的 抒情内容中,主要是对圣君贤臣的追慕,对修明法度、赏罚分明、唯才是举的社会 的渴盼,表现出强烈的事功精神。 汉初文人在时代变革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了自我,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和作为 个体的人的独立存在,他们创作的抒情诗赋除了反映政治情结外,重心则向表达自 我内在的感受转移,把自己内心的愤慨、哀伤、痛苦、矛盾,内心的自恋、自伤、 孤独体验呈现出来,把对世俗爱情的渴望、对生死命运的关注、对亲人的思念等等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10 内心的真实情感宣泄出来,在作品中毫无遮拦地发抒内心真实的情绪。在汉初, “不 遇”题材和“爱情”主题构成了诗赋情感表达的两个重要的内容。 一方面,汉初抒情诗赋通过“不遇”题材反映了文人面对生存困境和人生选择 时内心的矛盾以及对这种矛盾和痛苦的消解。在这类题材中,从总体上看,作者主 要通过道家思想、主客问答和直接抒情等手法,细致入微地深入作者的心灵深处, 展现了作者面临“不遇”困境时内心真切的感受,集中而全面地展现作者作为一个 个体存在的内心情感。 贾谊的鵩鸟赋借鵩鸟的回答抒发了作者对生死、命运问题的关注,看似旷 达,其实质上感情浓烈、充满忧虑,他用道家思想来表现自己情感的方法开启了抒 情赋抒写个人情感的先河。东方朔的答客难则用问答的形式,通过多方面辐射 式的叙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种种感受。不管是他对自我才华的高度赞扬、对荣身 显位的关切、对遇达不由我的愤恨,还是对战国士人地位差别的描述等等,都是为 了从多角度展现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渴望能够在牢骚中得到消解,因此这篇赋 作表达了东方朔怀才不遇的愤懑、遇达不由我的无奈和对自我精神独立的渴望等多 重复杂情感。这篇赋作表面上平淡,实质上已完全摆脱了借屈原抒情和汉初借物抒 情的模式,抒情主体直接出现,个人感情浓烈,不满、愤懑、忧伤构成了整篇赋作 的情感主流,他的无奈、他的失望和他的无法释然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 了他内心的真实情感和自我压抑的苦闷,最后却只能用一句“时异事异”来安慰受 伤的心灵。 司马迁的“不遇”赋就是其内心悲愤感情的总爆发: “阿穷达之易惑,信美恶而 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 ” ( 士 不遇赋 )愤激之情一触即发,感情强烈,力不可挡。他的愤懑、他的哀伤、他的痛 切都倾注在这篇赋作中。他继承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主张而提出“发愤著书” 说,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郁之情的一种方式。此赋是遭受压抑以后的情感爆发, 他用自己的愤激之情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说已经 扩大了文学情感的表现范围,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入赋,抒发的是自我的人生情绪, 词语激切,自然倜傥,情则悲愤,主观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完全是内心深处悲愤之 情的无羁之宣泄。 另一方面,除了反映文人内心的矛盾和消解,汉初抒情诗赋还表现了丰富的世 俗情感,包括对爱人的思念、爱而不得的哀伤以及对美的追求,但与此前的同类题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11 材作品相比,在情感方面,其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深入表现主体内心的种种感受, 通过多方面的细致刻画,真实地展现作者的心灵状态,让赋展示了自己在抒情写志 方面的特色和魅力,透视出汉初抒情诗赋对人性的挖掘和对“人”内心真实情感抒 发的重视。 汉武帝不但是一位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个善于用文学抒情写意 的诗赋家。受社会风气及心理积淀的影响,他在诗赋创作中并没有遵循自己制定的 儒家文学规则,而是直接用诗赋表达了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从他的李夫人赋 中我们看到的是英雄帝王对爱情的执着、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在作品中他刻骨铭心 地爱着李夫人,以致思念她到了极点: “饰新宫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 念穷 极之不还兮,惟幼眇之相羊”无奈的皇帝只有用回忆和她在一起的快乐日子来寄托 自己的思念: “燕淫衍而抚楹兮,流连视而娥扬。 ”在思念的驱逐下,试图去追赶她: “既感激而心逐兮, 包红颜而弗明。 ” 思念却一直缠绕着情深的帝王, 梦中似乎相见: “欢接狎以离别兮,宵寤梦之芒芒。 ” “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思念如流水般绵绵不 绝,不能克制,对她的爱可谓至精至诚,真挚感人。此赋从李夫人貌美而早逝写起, 汉武帝因思念而追赶而回忆,如有所见而又随即消失,留下的仍是无尽的哀伤和绵 绵的思念。文中对李夫人容貌的描写、皇帝的思念之深、回忆一起度过的快乐日子、 追赶而不得的痛苦、梦中的相会而又转瞬消失的幻影都是为了展现汉武帝内心真实 的思念之情以及得不到的心痛,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他内心的痛苦。这些描写都是 对个人内心真实情感的挖掘,此时的主人公如同普通人一样让自己的感情自由流淌、 尽情抒发,从各个方面写尽了生者的哀婉之情和对亡者的思念,此时他的体验都是 本真式的、毫无隐藏的。 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描写了陈皇后独居长门,对君主的思念和哀怨之情。赋 中有时借女主人公的口吻直接抒发内心的哀怨之情,诉说自己的孤独、悲伤和心痛: “援雅琴以变调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左右悲而垂 泪兮,涕流离而从横。 ”有时又借景物的凄凉、梦中的情景,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衬托她的哀愁,将主人公内心的渴望、孤独、哀愁、思念、失望等复杂的感情真切 地描绘了出来。 美人赋通过对美人外貌、姿态、动作、语言、心灵的描绘,将一个个外表 美和内在美相结合的美人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赋的主旨虽然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品德, 但其中大量对女性美丽容貌和姿态的描写,却将自己热爱美、追求美的内心世界真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12 实地展现了出来。比如对这位美人的描写: “云发丰艳,蛾眉皓齿,颜盛色茂,景曜 光起。 ” “有女独处,宛然在窗,奇葩逸丽,淑质艳光,皓体呈露,弱骨丰肌,柔滑 如脂。 ”显得她风姿绰约、光彩流溢。作者对美人外貌、姿态的细腻地描写,尽管是 为了表明“不好色” ,但更是一种大胆的爱情宣言,表现出强烈的对美的渴望、赞美 和对人本身美的赞扬,对此作者也是毫不掩饰、毫不矫揉造作地表现出来的。 汉初抒情诗赋秉承了楚骚抒情性的同时,因抒情主体的不同而表现出题材内容 的多样,但同归于自我个人内在真实情感的发抒,显示出情感的独特性。在宣泄人 生悲剧和悲情以获得心理平衡的时候、寻求归隐而进行人生选择的时候,往往深入 个人内心,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真实的情感,把汉初文人内心 的种种矛盾、失落、悲伤、痛苦宣泄了出来,因而他们的抒情赋并非毫无内容空泛 的呻吟,而是随事具体地写自己有深刻感触的内容,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自我的心灵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展现,这些作品是他们真性情、真生命的展现。 第三节第三节 悲凉幽怨、深沉炽热的情感基调悲凉幽怨、深沉炽热的情感基调 汉初抒情诗赋继承了屈骚、楚文化的悲情因素,表现出一种普遍的悲哀情绪。 但由于汉初抒情诗赋中多是个人际遇、穷达、生存处境的忧患而发出的苦闷心声, 这种一己内心情感的真实宣泄,使其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屈原式的悲壮,而是一种悲 凉幽怨的情感基调。 屈原忠君爱国,在作品中处处为国着想的内容,以“沉江”自毁来反抗黑暗社 会的行为使他的作品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他的执着,他对楚国的激情以及 不惜以生命去殉自己理念和信念的行为使他的作品以及整个人都成为一种“悲壮” 的图景永留后人心中。 相对于屈原,汉初文人作品中更多的是一己内心情感的发抒,他们失去了如屈 原一样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受新思想影响,在激情中沉静地思 考,用理智去抚平狂热的激情,用游仙去消解自己的孤独,用幻境中的精神遨游去 表现自己的理想。 屈原是一个不被统治者认可的贬谪文人,他的千古绝唱是内心怨恨不满的发泄, 是他被排斥、遭流放的痛苦宣泄。处于贬谪中的他和义无反顾中的他可以在作品中 尽情宣泄自己的怨恨、痛苦、愤怒的情感,可以对当权者进行直接的痛斥以泻心中 之怨恨。进入大一统专制的汉初文人的话语权利随着专制政权的巩固和思想禁锢的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13 加强,也逐渐被剥夺,侍从文人的地位尽管不情愿,但也不得不去颂扬去迎合帝王 的口味和欢心。即使是传统的抒情言志的抒情赋情感色彩因无屈原时的社会条件和 现实环境也显得不再那么激情爆发,他们的情感始终处于压抑的状态中。因此尽管 他们同样抒发的是悲伤的情感,但却有着悲凉幽怨的情感基调,这种压抑的情感同 样显得深沉而又炽热。 哀怨悲凉色彩词语的反复运用,显示出汉初抒情诗赋中主人公内心的压抑和幽 怨。 汉初抒情诗赋中“悲” 、 “怨” 、 “哀” 、 “忧”等表示哀怨忧伤的字出现的次数相 当频繁。据笔者统计,现存的近二十首楚歌中,具有悲凉色彩的词语竟达 30 多个,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 “在二十四首贵族歌诗中,体现了悲凉风格的作品达到了十 三首,展现了浓重的悲凉情绪,形成了独特的悲凉风格主调。 ” 1 抒情赋当中包含的悲凉色彩的词语更多,贾谊的四篇抒情赋中有 9 个、庄忌的 哀时命中达到 10 个、东方朔的三篇作品中多达 26 个、司马相如的作品中有 6 个、汉武帝的有 4 个。 这哀怨悲怆词语的频繁运用,使汉初文坛弥漫着一种悲凉幽怨的情感基调。 刘邦的大风歌虽然开头显得豪迈昂扬,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却更表现 出一种深远的忧患,有一种四顾茫然的孤独感和天意难测的忧惧感;汉武帝的秋 风辞渗透着一种时光流逝、生命无常、无力把握命运的哀伤,此时的他面对生命 的短暂和无常,再也没有一代帝王的霸气,而是充满心酸的感伤;其它如赵王刘友 的歌、燕王的歌、华容夫人的歌,虽然内容不同,但是都有一种无力主宰自己命运 的悲凉感叹。 理性成分加强,使汉初抒情诗赋蓬勃的激情外面有着一层冷静的理智思考,正 因如此,汉初抒情诗赋表现出的更多是“悲凉”的情感基调而不是屈原式的“悲壮” 。 汉代的抒情赋与屈骚作品相比较而言, 理性成分在加强, 正如有学者所说的:“从 先秦的楚辞到汉代的抒情赋,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这就是炽烈的情感色彩的渐 次消退,而以冷静的理智压抑感情的倾向日益增强,也就是说,在屈原那里,是情 胜于理,而在汉人这边,是理胜于情。 ” 2此论点对汉代抒情赋的评价虽然是过于绝 对,但汉代抒情赋中理性成分的加强却是事实。 如前所述,汉初文人继承了屈骚抒情传统,他们在“不遇”之时创作了一系列 1 刘问斌汉代皇室贵族乐府的悲凉主调及其成因 辽宁师专学报(社科) 2004 年第 5 期 12-13 页 2 何天杰由“情胜于理”到“理胜于情”论汉代抒情赋学术研究 1987 年第 4 期 115119 页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 14 “不遇”赋,对黑暗不公、是非不分、贤愚倒置的社会和奸佞小人进行了无情的揭 露和批判,在感情膨胀,奔涌的激情即将无法遏止的时候却用“游仙” 、 “归隐”和 “著书”等一系列精神追求消解他们的愤怒、激情和孤独,使蓬勃的激情嘎然而止。 老庄的“同生死,轻去就”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寻求超然物外成为一时的解脱方 式,因此他们的感情有一种特殊的悲凉之美。 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这种精神消解,是一种无奈压抑的选择。这 种选择与 “死亡”相比更加显示了他们所受精神折磨的深重。因而这并不能简单地 认为是一种抒情的模仿和无病呻吟,对屈骚抒情的模仿进而理智的压抑是一种统一 局势下自身命运的思考。用文学的形式,发出自己的话语,这也显示了汉初文人在 思想和情感上的日益冷静,而非以沉江的方式彻底解脱。节制的情感、自我慰藉的 心态、超脱的精神更加显示出汉初文人内心所受的折磨和承受的精神压力,可以说 由此所形成的“悲凉”情感比“悲壮”的激情更引人深思。 贾谊是伤心的,也是令人同情的。他有着与屈原一样的才华,一样的品格,甚 至比屈原幸运的是生活在国家统一、需用人才的文武盛世,但他却同屈原一样受排 挤而贬谪,对国家的使命感和积极入仕的心态使他在吊屈原赋中对社会进行了 无情的批判和揭露。而在鵩鸟赋中他却在无奈中发出了“齐生死,等祸福”的 人生观,希冀在老庄思想中寻求心灵的平衡,获得暂时的解脱,从中我们看到的是 一个积极用事的士子在无奈中的萎缩,体会到的是一个士子的悲哀,他压抑的情感 只能是比爆发的情感更令人心伤。通篇作品给人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情调和无 限的惆怅,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着强烈责任心的士人就这样子在“其生兮若浮,其 死兮若休,淡乎若深泉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中哀叹,哀叹生死相同、进退一样。 他看似找到了归宿,实质上是一种更加心酸的伤悲,是一种没有任何出口更加迷茫 和无法解脱的不明归宿,他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在“齐生死,等祸福”中度日,于 是带着无限悲伤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他无奈地走向了自己设置的精神幻境仙 界,希冀在其中得到暂时的安宁。在他设置的精神寄托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州减电费通知书
- 广工提前返校通知书
- 店铺关门整改通知书
- 康宁府延期交房通知书
- 延吉暂缓返校通知书
- 开发区停电堵车通知书
- 开学通知班主任通知书
- 彭水划片区停电通知书
- 徐州未来城上房通知书
- 2024年奉节县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一套答案详解
- 云南省曲靖市实验中学2026届九上物理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企业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满分必刷)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整改详细方案
- 贵州国企招聘2025中国联通贵州省分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100以内加减法完整版1000道含答案可打印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招聘应届毕业生拟聘用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试题(答案)
- 施工现场集装箱式活动房安装验收表
- 医学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公路水运安全员B证备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70岁老年人换新本驾驶证需考三力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