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传动课程设计-上料机的液压系统设计.doc_第1页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上料机的液压系统设计.doc_第2页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上料机的液压系统设计.doc_第3页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上料机的液压系统设计.doc_第4页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上料机的液压系统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1 页 摘要 现代机械一般多是机械、电气、液压三者紧密联系,结合的一个综合体。液压 传动与机械传动、电气传动并列为三大传统形式,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在现代机械 的设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液压传动课程是工科机械类各专业都开 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既是一门理论课,也与生产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学好 这样一门重要课程,除了在教学中系统讲授以外,还应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使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液压传动系统设计的技能和方法。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综合运用液压传动课程及其他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只是,进 行液压传动设计实践,是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机密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些知识得到 进一步的巩固、加深提高和扩展。 2、在设计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通用液压元件,尤其是各类标准元件的选用原则和 回路的组合方法,培养设计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嫁接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 后的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设计,学生应在计算、绘图、运用和熟悉设计资料(包括设计手册、产 品样本、标准和规范)以及进行估算方面得到实际训练。 关键词:液压传动、设计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2 页 目 录 摘要.2 第一章 绪论.3 1.1.背景介绍.3 1.2.液压技术的发展趋势.3 第二章 上料机的液压系统设计.7 2.1.系统的设计要求.7 2.2.任务分析.7 2.3.负载分析.7 2.4.负载图和速度图的绘制.9 第三章 液压缸的主要参数确定.10 3.1.初选液压缸的工作压力.10 3.2.计算液压缸的尺寸.10 3.3.活塞杆的稳定性效核.10 3.4.求液压缸的最大流量.10 3.5.绘制工况图.10 3.6.最小导向长度.11 3.7 活塞最大行程和活塞杆长度的确定.11 第四章 液压系统图的拟定.12 第五章 液压元件的选取.13 第六章 油箱的设计.15 6.1.油箱容量的计算.15 6.2.油箱的设计.15 6.2.1 油箱的结构设计.15 6.2.2 油箱附件的安装.16 6.2.3 油箱的清洁控制.17 6.2.4 油箱的防锈.17 第七章 液压系统的性能验算.18 7.1.压力损失及调定压力的确定.18 7.1.1 沿程压力损失.18 7.1.2 局部压力损失.18 7.1.3 总的压力损失.19 7.1.4 压力阀的调定值.19 7.2.系统的发热与温升.19 总结.2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1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3 页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介绍 液压传动是用液体作为工作介质来传递能量和进行控制的传动方式。液压传动和气 压传动称为流体传动,是根据 17 世纪帕斯卡提出的液体静压力传动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 门新兴技术,是工农业生产中广为应用的一门技术。 随着科技步伐的加快,液压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液压系统已成为主机 设备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液压传动和控制由于应用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 术、自动控制技术及新工艺、新材料等后取得了新的发展,使液压系统和元件在技术水 平上有很大提高。液压传动将向自动化、高精度、高效率、高速化、高功率、小型化、 轻量化方向发展。因此,了解系统工作原理,懂得一些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和维护 等方面的知识,是保证液压系统能正常运行并极大发挥液压技术优势的先决条件。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综合运用液压传动课程及其他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只是,进行液 压传动设计实践,是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机密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些知识得到进一步的 巩固、加深提高和扩展。 2、在设计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通用液压元件,尤其是各类标准元件的选用原则和回路 的组合方法,培养设计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嫁接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设计 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设计,学生应在计算、绘图、运用和熟悉设计资料(包括设计手册、 产品样 本、标准和规范)以及进行估算方面得到实际训练。 1.2 液压技术的发展趋势 液压技术现状 我国液压行业是从当年的小作坊、主机厂的车间或分厂发展壮大起来的。 经 过改 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品种规格齐全、基本可以满足我国各种装备要求、具有 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为我国机械工业的重要基础行业。近年来,我国液压行业企 业为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提供了大量的液压系统,如三峡工程二、三期工程 的升船机、启闭机液压系统秦皇岛码头二三期工程、宝钢、鞍钢等 液压技术发展趋势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4 页 由于液压技术广泛应用了高技术成果,如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 磨擦磨损技术、可靠性技术及新工艺和新材料,使传统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也使液压系 统和元件的质量、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尽管如此,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液压技术不可能有 惊人的技术突破,应当主要靠现有技术的改进和扩展,不断扩大其应用领域以满足未来 的要求。综合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其主要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减少能耗,充分利用能量 液压技术在将机械能转换成压力能及反转换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一直存在能 量损耗,主要反映在系统的容积损失和机械损失上。如果全部压力能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则将使能量转换过程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爲减少压力能的损失,必须解决下面几个问 题: 减少元件和系统的内部压力损失,以减少功率损失。主要表现在改进元件内部流道的 压力损失,采用集成化回路和铸造流道,可减少管道损失,同时还可减少漏油损失。 减少或消除系统的节流损失,尽量减少非安全需要的溢流量,避免采用节流系统来调 节流量和压力。 采用静压技术,新型密封材料,减少磨擦损失。 发展小型化、轻量化、复合化、广泛发展 3 通径、4 通径电磁阀以及低功率电磁阀。 改善液压系统性能,采用负荷传感系统,二次调节系统和采用蓄能器回路。 爲及时维护液压系统,防止污染对系统寿命和可靠性造成影响,必须发展新的污染检 测方法,对污染进行在线测量,要及时调整,不允许滞后,以免由于处理不及时而造成 损失。 1.2.2主动维护 液压系统维护已从过去简单的故障拆修,发展到故障预测,即发现故障苗头时,预 先进行维修,清除故障隐患,避免设备恶性事故的发展。 要实现主动维护技术必须要加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当前,凭有经验的 维修技术人员的感宫和经验,通过看、听、触、测等判断找故障已不适于现代工业向大 型化、连续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使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现代化,加强专家系统的研 究,要总结专家的知识,建立完整的、具有学习功能的专家知识库,并利用计算机根据输 入的现象和知识库中知识,用推理机中存在的推理方法,推算出引出故障的原因,提高 维修方案和预防措施。要进一步引发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通用工具软件,对于不 同的液压系统只需修改和增减少量的规则。 另外,还应开发液压系统自补偿系统,包括自调整、自润滑、自校正,在故障发生 之前,进市补偿,这是液压行业努力的方向。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5 页 1.2.3机电一体化 电子技术和液压传动技术相结合,使传统的液压传协与控制技术增加了活力,扩大 了应用领域。实现机电一体化可以提高工作可靠性,实现液压系统柔性化、智能化,改 变液压系统效率低,漏油、维修性差等缺点,充分发挥液压传动出力大、贯性小、响应 快等优点,其主要发展动向如下: (1)电液伺服比例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扩大。液压系统将由过去的电气液压 on-oE 系统和开 环比例控制系统转向闭环比例伺服系统,爲适应上述发展,压力、流量、位置、温度、速 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应实现标准化。计算机接口也应实现统一和兼容。 (2)发展和计算机直接接口的功耗爲 5mA 以下电磁阀,以及用于脉宽调制系统的高频电磁 阀(小于 3mS)等。 (3)液压系统的流量、压力、温度、油的污染等数值将实现自动测量和诊断,由于计算机 的价格降低,监控系统,包括集中监控和自动调节系统将得到发展。 (4)计算机仿真标准化,特别对高精度、高级系统更有此要求。 (5)由电子直接控制元件将得到广泛采用,如电子直接控制液压泵,采用通用化控制机构 也是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液压産品机电一体化现状及发展。 液压行业: 液压元件将向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系统成套方向发展;向低能耗、低噪声、 振动、无泄漏以及污染控制、应用水基介质等适应环保要求方向发展;开发高集成化高 功率密度、智能化、机电一体化以及轻小型微型液压元件;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 电子、传感等高新技术。 液力偶合器向高速大功率和集成化的液力传动装置发展,开发水介质调速型液力偶 合器和向汽车应用领域发展,开发液力减速器,提高産品可靠性和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液力变矩器要开发大功率的産品,提高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技术,提高可靠性,推广计算 机辅助技术,开发液力变矩器与动力换档变速箱配套使用技术;液粘调速离合器应提高 産品质量,形成批量,向大功率和高转速方向发展。 气动行业: 産品向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组合集成化方向发展,执行元件向种类多、结构 紧凑、定位精度高方向发展;气动元件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元件性 能向高速、高频、高响应、高寿命、耐高温、耐高压方向发展,普遍采用无油润滑,应 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1)采用的液压元件高压化,连续工作压力达到 40Mpa,瞬间最高压力达到 48Mpa;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6 页 (2)调节和控制方式多样化; (3)进一步改善调节性能,提高动力传动系统的效率; (4)发展与机械、液力、电力传动组合的复合式调节传动装置; (5)发展具有节能、储能功能的高效系统; (6)进一步降低噪声; (7)应用液压螺纹插装阀技术,紧凑结构、减少漏油。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7 页 第二章 上料机的液压系统设计 2.1 系统的设计要求 设计一上料机液压传动系统,要求完成快速上升慢速上升停留快速下 降的工作循环,负载重量为 6000N,滑台重 2000N,快速行程为 1000mm,慢速行程为 100mm,快速上升速度为50mm/s;慢速上升速度为 10mm/s;快速下降的速度为 60mm/s。液压缸启动加速时间均为 0.5s,缸机械效率为 0.9,滑台与导轨摩擦力 F=500N。 上料机示意图如下: 图图 1 1 上料机的结构示意图上料机的结构示意图 2.2 任务分析 系统总共承受的负载为 6500N,所以系统负载很小,应属于低压系统。系统要求快 上速度大于 50mm/s,慢上的速度 10mm/s,快下的速度大于 60mm/s,要完成的工作循环是: 快进上升、慢速上升、停留、快速下降。但从系统的用途可以看出系统对速度的精度要 求并不高,所以在选调速回路时应满足经济性要求。 2.3 负载分析 2.3.1 工作负载: FL = FG = (6000+2000)N = 8000N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8 页 2.3.2 摩擦负载: /sin 2 fN FfF 由于工件为垂直起升,所以垂直作用于导轨的载荷可由其间隙和机构尺寸求得 =120N,取 ,则有 静摩擦负载 0 (0.2 120/sin45 )33.94 fs FNN 动摩擦负载 0 (0.1 120/sin45 )16.97 fd FNN 惯性负载 加速 1 650040 884.35 9.860 0.5 a Gv FN gt 减速 2 650040 10 663.27 9.860 0.5 a Gv FN gt 制动 3 650010 221.09 9.860 0.5 a Gv FN gt 反向加速 4 650060 1326.53 9.860 0.5 a Gv FN gt 反向制动 54 1326.53 aa FFN 根据以上计算,考虑到液压缸垂直安放,其重量较大,为防止因自重而自 行下滑,系统中应设置平衡回路。因此在对快速向下运动的负载分析时,就不考 虑滑台 2 的重量。则液压缸各阶段中的负载如以下表 2.1 所示。 表表 2.12.1 各缸的负载各缸的负载 工况计算公式总负载 F/N缸推力 F/N 启动 fsL FFF 6533.947180.15 加速 1fdLa FFFF 7401.328133.32 快上 fdL FFF 6516.977161.51 减速 2Lfda FFFF 5853.706432.64 慢上 Lfd FFF 6516.977161.51 制动3Lfda FFFF 6295.886918.55 反向加速 4fda FFF1343.501476.37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9 页 2.4 负载图和速度图的绘制 按照前面的负载分析结果及已知的速度要求 行程限制等,绘制出负载图及速 度图如图 2.2 所示。 / 液压缸负载图及速度图 图图 2.22.2 液压缸的负载图及速度图液压缸的负载图及速度图 快下 fd FF 16.9718.65 制动 5fda FFF1309.561439.07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10 页 第三章 液压缸主要参数的确定 3.1 初选液压缸的工作压力 根据分析此设备的负载不大,按类型属机床类,所以初选液压缸的类型为 柱塞缸,其工作压力为 2.0Mpa 。 3.2 计算液压缸的尺寸 242 6 1 8133.3240.67 10 2.0 10 F Amm p 4 2 44 40.67 10 7.20 10 A Dm 按标准取:D=80 mm 根据 d 与 D 的关系取 ,则液压缸的有效作用面积为:256.57dDmm 无杆腔面积 222 1 1 805026.55 44 ADmm 有杆腔面积 22222 2 1 ()(8056 )2563.54 44 ADdmm 3.3 活塞杆稳定性校核 因为活塞杆总行程 450 mm,而活塞杆直径为 56 mm,l/d=450/56=810,无需 进行稳定性校核。 3.4 求液压缸的最大流量 663 1 5026.55 1040 603351.03 10/201.06 /minqAvmsL 快上快上 663 1 5026.55 1010/60837.76 10/50.27 /minqAvmsL 慢上慢上 663 2 2563.54 1060/602563.54 10/153.81 /minqA vmsL 快下快下 3.5 绘制工况图 工作循环中各个工作阶段的液压缸压力,流量和功率如表 3.1 所示 表表 3.13.1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11 页 工况压力 p/MPa流量 q/(L/min)功率 P/W 快上 1.30201.064356.3 慢上 1.3050.271089.18 快下 0.0066153.8116.92 由上表可绘制液压缸的工况图图 3.1 如下 图图 3.13.1 液压缸的工况图液压缸的工况图 3.6 最小导向长度 当活塞杆全部外伸时,从活塞支承面中点到导向套滑动面中点的距离称为 最小导向长度 H。如果导向长度过小,将使液压缸的初始挠度增大,影响液压 缸的稳定性,因此设计时必须保留有一最小导向长度。对于一般的液压缸,当 液压缸的最大行程为 L,缸筒直径为 D 时,最小导向长度为: 所以取mm。 45080 62.5 202202 LD H 95H 3.7 活塞最大行程和活塞杆长度的确定 活塞的最大行程已由要求给定为 450mm。活塞杆的长度 活塞杆的长度应 L 大于最大工作行程、导向长度、缸头、缸盖四者长度之和。即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12 页 L+H+=450+95+78+32=655mm.但是为了使其能够工作,必 LL盖L头 须和工作台连接,所以还应支出一部分。考虑实际工作环境和连接 的需要,取这部分长度为 50mm。所以液压缸的总长 =655+50=705mm。 L 第四章 液压系统图的拟定 液压系统图的拟定,主要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供油方式 从工况图分析可知,该系统在快上和快下时所需的流量 较大,因此从提高系统的效率,节省能源的角度考虑,采用单个定量泵的供 油方式显然是不适合的,宜选用双联式定量叶片泵作为油源。 (2) 调速回路 由工况图可知,该系统在慢速时速度需要调节,考虑到 系统功率小,滑台运动速度需要调节,考虑到系统功率小,滑台运动速度低, 工作负载变化小,所以采用调速阀的回油节流调速回路。 (3) 速度换接回路 由于快上和慢上之间速度需要换接,但对换接到位 置要求不高,所以采用由行程开关发讯控制二位二通电磁阀来实现。 (4) 平衡及锁紧 为防止在上端停留时重物下落和在停留期间内保持重 物的位置,特在液压缸的下腔(无杆腔)进油路上设置了液控单向阀;另一方 面,为了克服滑台自重在快下过程中的影响,设置了一单向背压阀。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13 页 图图 4.14.1 液压系统原理图液压系统原理图 1:油箱 2:过滤器 3:泵 4:溢流阀 5:单向阀 6: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7:液压换向阀 8:单向顺序阀 9:液压柱塞缸 10:单向节流阀 11:二位二通换向阀 第五章 液压元件的选择 5.1 确定液压泵的型号及电动机功率 液压缸在整个工作循环中最大工作压力为 1.30Mpa.由于该系统比较简单, 所以取其压力损失,所以液压泵的工作压力为0.4pMPa (1.300.4)1.70 p pPpMPaMPa 两个液压泵同时向系统供油时,若回路中的泄漏按 10%计算,则两个泵的 总流量应为,由于液压缸慢上时所需的流量1.1 201.06221.17 /min p qL 为 50.27 L/min,所以高压泵的输出流量不得少于 50.27 1.155.3minqL 根据以上压力和流量的数值查产品目录,选用 PV2R34 型的双联叶片泵, 其额定压力为 14Mpa,小泵和大泵的排量分别为 66ml/r,200ml/r;容积效率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14 页 ,总效率,所以驱动该泵的电动机的功率可由泵的工作压0.9 pV 0.8 p 力(1.70MPa)和输出流量(当电动机转速为 970 r/min) 3 1 66 10970 0.957.62 /min p qL 3 2 200 10970 0.9174.60 /min p qL 63 12 1.70 1057.62 174.6010 8.22 60 0.8 ppp P p qpp PKW 查电机产品目录,拟选用电动机的型号为 Y160L-6,功率为 11 KW,额定转 速为 970 r/min。 5.2 选择阀类元件及辅助元件 根据系统的工作压力和通过各个阀类元件和辅助元件的流量,可选出这些 元件的型号及规格如下表 5.1 表表 5.15.1 元件的选取元件的选取 序号名称 估计流量 /(L/min) max q 额定流量 /(L/min) max q 型号及规格 1滤油器232.22400400 30XUAFS 2双联叶片泵 266PV2R34 3单向阀174.60230AF3-Ea10B 4电磁溢流阀174.60500 21 2 50 a Y D I HF 5溢流阀221.17350DBDS25K10/252 6 三位四通电 液换向阀 221.17300H-4WEH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15 页 7液控单向阀221.172844CT1-10C 8单向背压阀221.17300AXF3-E20B 9行程阀 22C-100BH 10单向调速阀169.2250MSA30EF250 11电动机 Y160L-6 油管 油管内径一般可参照所接元件接口尺寸确定,也可按管路中允许流 速计算。在本题中,出油口采用内径为 25 mm,外径为 34mm 的紫铜管。 油箱 油箱容积根据液压泵的流量计算,取其体积,即(24) p Vq ,取油箱的容积 V=830L。33 232.22696.66 p Vq 为了增加油液的循环距离,使油液有足够的时间分离气泡,沉淀杂质,消散热 量,所以吸油管和回油管相距较远,并且中间用隔板隔开,油箱底应微微倾斜 以便清洗。 油箱长、宽、高的确定:根据油箱三个边长必须在 1:1:11:2:3 的范 围内,又有油箱的容积为 V=830L,所以油箱的长(L) 、宽(D) 、高(H)可以设 计为 L=1100mm,D=900mm,H=840mm。 第六章 油箱的设计 6.1 油箱容量的计算 油箱的设计要点有: (1) 油箱必须有足够大的容积,一方面尽可能满足散热的要求,另一方 面在液压系统停止工作时应能容纳系统中的所以工作介质,而工作时又能保持 适当的液位。 (2)吸油管和回油管之间的距离要尽可能远,之间应设置隔板,以加大液 流循环的途径,这样能提高散热、分离空气及沉淀物的效果。隔板高度为液面 高度的 2/33/4。 (3)吸油管及回油管应插入最低液面以下,以防止吸空和回油飞溅产生气 泡。管口与箱底、箱壁距离一般不小于管径的三倍。吸油管可以安装过滤器,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16 页 但在本系统中有压力油过滤器和回油过滤器,在此并未安装。回油管口要斜切 45角并面向箱壁,以防止回油冲击油箱底部的沉积物,同时也有利于散热。 (4) 为了保持油液的清洁,油箱应由周边密封的盖板,盖板上装有空气 滤清器,注油及通气一般都由空气滤清器完成;为便于放油和清理,箱底要有 一定斜度,并在最低处设置放油阀,对于不易开启的油箱,设置清洗孔,以便 油箱内部的清理。 (5) 油箱底部应距地面 150mm 以上,以便于搬运、放油和散热,在油箱 的适当位置要设置吊耳,以便吊运。 (6) 油箱表面防腐。 油箱的有效容量通常为液压泵每分钟排出体积额定值的 37 倍。对于行走 机械,冷却效果比较好的设备可选小些;对于固定设备,空间不受限制的设备, 则应采用较大的容量。有前面的计算可知道本系统油箱的容积为 V=70L。本系 统采用开式油箱,形状采用矩形,已知集成块的大小,为了便于在油箱上安装 集成块等其他元件,油箱的外形尺寸为 500420400。 6.2 油箱的设计 6.2.1 油箱体的结构设计 油箱体一般由 A3 钢板焊接而成,钢板厚度为 36mm,大者取大值。油箱分 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本系统采用固定式。为防止其发生变形,油箱的骨架 有标准的角钢焊接而成。 为使进油口与回油口应尽可能远。中间焊接隔板来增加油液的行程,隔板底 部切割 45的三角形孔,便于清洗油箱时两侧的油液沉淀物流至放油口排出。 为了便于油液排放,底板有一定斜度,选用底面斜度 1:40。 为了便于油箱的吊运,使油箱高于地面 150200mm,可加长两侧钢板的长 度弯曲折成支架,并增加加固板作为油箱的底座。在底座部分可以切出 80 的 圆孔作为吊耳以方便油箱的吊运。 6.2.2 油箱附件的安装 在油箱上安装有进油管路、集成块、回油滤油器、空气滤清器等零部件,故 油箱上应该有安装上述部件的安装法兰或安装螺纹孔。法兰可选用标准件,也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加工,安装法兰选用 45 号钢,并进行调质,以焊接的方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17 页 式安装在油箱上。本系统所用的法兰全部根据实际情况加工。 (1)进油口连接法兰 吸油管路的安装法根据吸油管路的直径及固定用螺栓大小可根据情况改变, 其安装位置为.将法兰焊接在油箱箱体上,法兰采用涂胶密封的方法来密封。 (2)回油滤油器连接法兰 为使进油口和回油口尽可能远,所以将回油滤油器安装在油箱的左上侧,回 油滤油器与油箱间需要法兰进行连接。法兰焊接在油箱上,法兰上有螺纹口, 可以将回油滤油器固定在上面。回油过滤器下半部分伸入油箱,工作时滤油器 下半部分浸入油液之中。 (3)人孔法兰 为了方便油箱的清洗、维修,在油箱的侧面安装人孔盖,由于油箱中间安装 了隔板,故在油箱上安装两个人孔盖,以便人能进入油箱内隔板的两侧。其大 小尽可能大。人孔采用涂胶密封的方式防止油液泄漏。 (4)空气滤清器法兰 空气滤清器孔有两个作用,一是安装空气滤清器,另外是作注油口。根据相 对应的空气滤清器的型号攻螺纹,然后焊接在油箱的相应位置。 (5)集成块支架 为了便于系统更加紧凑,可以将集成块放在油箱上面,但是由于本系统中所 涉及的集成块太多,使用两个支架在空间上形成两层,所以在油箱上焊有八块 铁条以供焊接集成块支架,为了便于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所以铁条的实际长 度和宽度大于所需,以便将支架焊接在合适的位置。 6.2.3 油箱的清洁控制 为了防止液压油被污染液油箱应制成完全密封的,在结构上和安装时应注意 以下几点: (1)不要将配管简单的插入油箱,这样杂质和水分等便会从其周围的间 隙侵入。同时应尽量避免将液压泵及马达直接装在油箱的顶部,这样减少了振 动对油箱的破坏影响。 (2)在接合面上需安装密封填料、密封圈和密封垫圈等,以保证可靠的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18 页 气密性。 (3)为保证液压油箱通大气并净化进入油箱内的空气,须配备空气滤清 器。空气滤清器常设计成既能过滤空气,又能过滤向油箱内添加的液压油的 结构。 (4)装配前,油箱内壁必须清洗干净。可利用确经试验成功的,适合于 清洗液压系统的清洁剂。擦洗油箱内壁时,不可用棉纱或棉质纤维布料,可 用白绸布或吸油泡沫海棉,轻轻按擦,当擦干后还见有小污垢,可用浸有石 油醚或湿面粉团轻轻按吸,直到目视在白绸布或湿棉团上无污物为止。 凡要装入油箱内壁的零部件、部件必须清洗干净。油箱内腔的零、部件装配 完毕后,必须立即加盖。 6.2.4 油箱的防锈 油箱内壁表面须用酸洗磷化法清洗、除锈或用喷丸处理除锈。油箱内壁表 面应涂耐油的涂料,如锌粉、过滤乙烯涂料、R0-1 耐油涂料,或确经试验成功 的其他耐油涂料。油箱在装配前,内壁涂料必须确认牢固,外壁可先涂一层底 漆,待装配完再涂一层底漆和二层面漆。 第七章 液压系统的性能验算 7.1 压力损失及调定压力的确定 根据计算慢上时管道内的油液流动速度约为 0.50 m/s,通过的流量为 1.5 L/min,数值较小,主要压力损失为调速阀两端的压降,此时功率损失最大; 而在快下时滑台及活塞组件的重量和背压阀所平衡,系统工作压力很低,所以 不必验算。因而必须以快进为依据来计算卸荷阀和溢流阀的调定压力,由于供 油量的变化,其快上时液压缸的速度为 3 1 6 1 221.17 10 /0.735/73.5/ 60 5026.55 10 p q vm sm smm s A 此时油液在进油管中的流速为 3 26 221.17 10 /7.51/ 251060 4 p q vm sm s A 陕西国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第 19 页 7.1.1 沿程压力损失 首先要判别管中的流态,设系统采用 N32 液压油。室温为时, 0 20 C ,所以有 42 1.0 10/ms 管中为层流,则阻力损失系数,若取进、回油管75/Re75/1877.50.040 长度均为 2m,油液的密度为,则其进油路上的沿程压力损失为 3 890/kg m 22 1 3 2890 0.047.510.0803 225 102 l pvMPa d 7.1.2 局部压力损失 局部压力损失包括管道安装和管接头的压力损失和通过液压阀的局部压力 损失,前者视管道具体安装结构而定,一般取沿程压力损失的 10%;而后者则 与通过阀的流量大小有关,若阀的额定流量和额定压力损失为和和。 n q n p 则当通过阀的流量为 q 时的阀的压力损失式为 v p 2 () vnn pp q q 因为本题的所有阀的额定流量比系统最大流量大很多且系统的压力很低,所以 通过整个阀的压力损失很小,且可以忽略不计。同理,快上时回油路上的流量 12 2 1 221.17 2563.54/5026.55 /min112.80 /min qA qLL A 则回油路油管中的油速 326 112.80 10/602510/3.83/ 4 vm sm s 由此可计算出:(层流) , 34 Re/3.83 25 10/1.0 10957.4vd 75/Re0.078 所以回油路上的沿程压力损失为: 7.1.3 总的压力损失 由上面的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