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民生新闻与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经视直播》为例.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民生新闻与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经视直播》为例.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民生新闻与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经视直播》为例.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民生新闻与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经视直播》为例.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民生新闻与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经视直播》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新闻学专业论文)民生新闻与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经视直播》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阶层呈现出新的结构与特征。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格局的 失衡,不同的阶层和社会群体开始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弱势群体在社会和政治层 面上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决定了他们在追逐自己的利益上,显然处于无力的状态, 很难表达出自己的利益诉求。 电视作为传媒中拥有最广泛的受众和最易于接近的媒介,在为社会不同利益群 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公共空间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电视民生新闻” 作为电视新闻改革的产物,是当前电视实践层面近年涌现出的新的节目类型,成了 新闻事业的 “重头戏” 。 民本取向、 人文关怀成了这一电视新闻改革现象的根本特征。 民生新闻在栏目定位及实践中以社会弱势群体为分众传播对象,试图把自己塑造成 为弱势群体代言人形象。 经视直播 节目呈现的受众形象基本上属于目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弱势群 体但也以较为含蓄的方式肯定和维护着主流意识形态。 经视直播个案研究,为人 们了解当前我国民生新闻现实状况及其在社会转型期的政治意义提供了一个具体的 经验对象。 民生新闻是时代的产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表达利益和要求的窗 口、沟通社会关系的桥梁、释缓社会矛盾的安全阀的作用。民生新闻要本着“贴近 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以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内涵来表达。民生新 闻必须慎重权衡国家利益与公众利益,只有受到政府及民众的双重认可并能将两者 相结合体现出高度一致性来才能获得媒介利益。 民生新闻的公共化是对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和现实的回应, 是表达多元利益主体尤 其是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平台。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能在未 来开放多元的媒介新闻传播格局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 关键词:关键词:民生新闻 经视直播 弱势群体 利益表达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chinese society in transition takes on new structure features.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benefit bodies and the benefits structure out of balance, the different stratum and social community start to have the benefits claim of dissimilarity. vulnerable groups are apparently in a weak state because of their weak society and political level on pursuing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express their own interests demand. tv as a media with the broadest audience and most easily to the med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ublic space for the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particularly for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civic journalism, being the outcome of the television news reform, is the new program type in the current television practices in recent years, and is the key of the journalism. civilian mindset and human care have becom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enomenon of the television news reform. civic journalism takes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as the target audience in column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 and tries to shape their image into the voice of the vulnerable group. the most audiences presented by the program of jing shi live belong basically to the minority community of our current country, but they affirm and support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an implicative way. the case study about jing shi live provided us with a specific experience target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realities of the civic journalism in a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civic journalism is the product of the era, and it is playing a role of a window expressing interests and demands, of communication bridge on social relations, of the safety valve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 relief. civic journalism based on the principle “close to the masses, close to reality, close to life”, should to express in a health psychology, health content. civic journalism must be carefully weighed between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s, and it might gain media interests only when it has the dual recogni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and combinates them together of high coherence. civic journalisms turning to public is the response to the chinese current societ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eality, and is also the public platform of expressing the diverse interest groups benefits claim, especially, the vulnerable groups, and of setting up diapason society. only in this way can civic journalism occupy an indispensable seat in the futures diverse open media structure. key words: civic journalism; jing shi live; vulnerable groups; interests express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文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列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证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导导 论论 1.1 课题来源与现实研究意义课题来源与现实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出现新的结构与特征。占有极少的社会 政治、 经济和文化资源的群体成为当下社会的弱势群体。 【1】他们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 是我国整体改革进程的参与者和推动力量。但由于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相比其他 较强势的阶层,他们参与社会公共决策与事务的能力与机会受到限制,因而,有关 他们自身群体利益的表达也相应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2004 年我们党和政府大力 推行以民为本的工作作风,强调关注群众利益,并在十六大报告中将建构和谐社会 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工作目标。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公开性和公众性等特点成为重要的公共空间。理论上 讲,良好的大众媒介系统,应该让不同利益群体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并且通 过自身基本的信息传播、环境监测、文化建构的职能推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沟通与 对话,从而起到疏导社会压力、培养社会共识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健康和谐的发 展。 电视作为传媒中拥有最广泛的受众和最易于接近的媒介,在为社会不同利益群 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公共空间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电视民生新闻” 作为电视新闻改革的产物,是当前电视实践层面近年涌现出的新的节目类型。如今, 全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已有上百个,甚至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竞相仿而效之, 民生新闻成了新闻事业的“重头戏” 。 在我国,最早提出“民生新闻”口号的是创办于 2001 年的晶报 。这份都市 报当时明确宣称“以民生新闻为特色” ,只是操作者提出这一名词是带有更多的宣传 内涵,并未给予明确的概念界定与阐释。 而在电视传媒领域,首开民本风气、相对成熟的民生新闻栏目,当属江苏广播 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开播的南京零距离 。该栏目从 2002 年元月创设至今,收视率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持续走高,并获得很好的社会美誉。其新闻实践,给电视业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类型的新闻栏目纷纷涌现,随后各省主要电视台都相继开设民生新闻栏目。 1这种 类型的新闻在内容上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真实而不逾矩,实在 而不流于琐屑;形式活泼,坦诚贴心,尊重受众而不媚流俗;在栏目策划上也有很 多新的尝试,比方说个性化主持,开放式的播布结构,60 分钟的长时段设置,随机 性的新闻评论等等,不一而足。实践呼唤理论的概括,这一类新闻的最早尝试者用 “民生新闻”的概念对此加以确认,它不仅谱写了地方电视台收视率的神话,还获 得学界的普遍关注,引发了诸多讨论。 湖北电视经济频道在 2004 年的最后一个月推出经视直播栏目。尽管它在民 生新闻热中没能赶上个早集,但由于借鉴了他人的成功经验和重视栏目的整体策划, 节目运行中已经显示出较为鲜明的民生新闻特点,开播一年多来,节目收视率一路 攀升。观众调查结果表明,经视直播受到被调查观众的欢迎和肯定。 【2】 为了更深入了解民生新闻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图景中的实际意义,笔者选取经 视直播为个案,力图通过对其节目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分析,透视节目在传达弱势 群体利益上采取的策略和对社会施予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大众 传媒主要是)民生新闻在肯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发挥公共空间、传达不同群 体利益、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1.2 民生新闻及弱势群体研究现状民生新闻及弱势群体研究现状 1.2.1 关于民生新闻的研究关于民生新闻的研究 国家广电总局 2003 年第 123 期收听收看中首先提出: “民生新闻是从群众 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 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 1民生新闻概念的产生并非源于南京零距离 。都市报、晚报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作为民生新闻的雏形早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小有影响。而电视屏幕上 1995 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 质。而 2002 年开播的南京零距离一炮走红,并且带动南京地区各家电视台一批以民生新闻为载体的新闻性 栏目, 使得民生新闻及其运作理念开始得到业界的关注和追捧, 民生新闻概念由业内提出并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 注,应该说成熟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样式由此诞生。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 ” 【3】 而后方永明 2004 年 7 月发表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背景分析提出, “民生新闻是 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 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 。 【4】孟建、刘华宾则在对“电视民 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以安徽电视台为例中提出, “民生新闻的 主要形态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 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从本质上仍 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 。 【5】 陈富清、 周炯 2004 年 10 月 29 日发表在世纪中国网站的 意 识形态梳理与主流媒体构建一文则认为,民生新闻是“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 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 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 乐价值、 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 【6】赖浩锋 2005 年 3 月 18 日在博客中国网站发表 解 读电视民生新闻三内核中提出: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 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 表现形式。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 ” 【7】 1.2.2 关于弱势群体的研究关于弱势群体的研究 2002 年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中 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唐钧专门研究社会政策,他认为“弱势群体”是一 个特殊的名词,主要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经济收入的不对称以及能力上的不对称 而处于不公平地位中受害方的群体,例如老人、孩子、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以及 城市务工的农民。他们离社会的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相对偏远,而主流文化或生活 方式对边缘群体有明显的歧视,他们很难进入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当前中国“弱 势群体”的特征之一就是生活贫困,另一特征是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些 弱势群体的形成机制很复杂,有制度层面的原因,有历史原因,有与身体条件、受 教育程度等个人原因有关。 【8】 薛晓明在弱势群体概念之辨析一文中提出:弱势群体是一个分析现代社会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的经济利益分配和社会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也是社会学、 经济学、 政治学以及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 【9】国际社会工作和 社会政策研究界从是否丧失具有市场竞争的人力资本,是否难于融入所处地域社会 的社会生活、难于与其他群体共享公平权利,是否远离社会权力中心和社会对于社 会群体的既定评价等角度来定义,形成一个基本的界定,即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某 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主要包括 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贫困者。在有些国家弱势群体还包括单身母亲、 吸毒者、酗酒者、少数民族等。国际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弱 势群体并未形成真正的群体,其内部没有组织化,它是同类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 员的集合。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社会弱者” 、 “社 会弱势群体”或“脆弱群体”等称法。对于究竟什么是弱势群体这一问题,比较有 代表的观点有李志勇的“地位论” ,他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一文中认为: “弱势 群体是指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的群体。 ” 【10】持地位论的观点的人较多。 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何平的 “构成论” ,他在 2003 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说,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四种人:下岗 职工;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的农民工;较早 退休的“体制内”人员。有邓志伟的“能力论” ,他在关注“弱势群体” 一文中 指出,弱势群体指“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力、基本生活能力较 差的人群。 ” 【11】有陈成文的“特征论” ,他在社会弱者论一书中指出, “社会弱者 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能力 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 【12】有李占华的“成因论” ,他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 宪政关怀一文中认为“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而使得其权利 处于不利地位的特殊群体。 ” 【13】这五种观点,都从一定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描述。 但要全面地概括弱势群体的内涵,应该注意:首先,弱势群体毕竟是一个相对的概 念,在具有可比性前提下,一部分人群比另一部分人群在某些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 利的地位。其次,仅仅从经济上界定是不完整的,弱势群体之所以弱,更多地表现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在他们发展机会上的劣势。弱势群体的范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和演变轨 迹是社会在一定的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1.2.3 关于中西民生新闻差异性的研究关于中西民生新闻差异性的研究 在美国是公共新闻的提法,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广播 公司(cbs)从拉瑟(该公司前著名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时代开始,就提出了“后 院篱笆原则” (back-fence principle) 。所谓“后院篱笆原则” ,按照拉瑟的解释,就是 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一个问另一个:今天 的重要新闻是什么? 【14】 主妇们谈论的,就是 cbs 要报道的。在这一原则指导下, 马岛战争、中东战争退居其后,而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可能成为头条,而事实上 cbs 正是这么做的。这就是民生新闻的理念更加具体形象的说法。 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 channel)日常播出的 12 个栏目中,有 7 个居美国 新闻频道同类栏目收视率第一,胜出首创“新闻频道”的 cnn。 【15】fox 新闻频道争 夺美国人的眼球的新闻选题多是家庭问题,学校中的药品使用等社会新闻话题 【16】 。 换句话说,主要是“民生话题” 。 另外, “一项对美国二十个城市六十一家电视台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方电视新闻 大量关注当地新闻, 60%以上的新闻取材于当地社区生活的当日事件, 新闻表达 非常感性,通俗易懂,” 【17】地方电视台这样做,取得什么成果呢?“一项接一 项的调查已经表明,尽管他们的观众在不断缩减,地方电视新闻仍然是大多数美国 人主要的新闻来源。尽管他们的报道并没有包括许多新闻,也没有什么深度。 ” 【18】 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 theodore l. glasser 这样定义公共新闻: 把受众作 为公民和公共事件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看客和受害者;帮助政治团体解决社会 问题,而不只是了解问题;改进公共讨论的舆论环境,而不是坐视其恶化;帮 助公共生活顺利进行。 【19】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肯定了从民生新闻到公 共新闻报道领域的延伸, “因为民生新闻的可消费性可能会局限在更倾向于报道社会 新闻原来民生新闻是把受众定位为老百姓或者大众,而公共新闻是公众,公众 本身的内涵比大众应该说更具有某种社会含义,特别是公共新闻突出一些民权的问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题,突出公众的权益的问题,这个理念是对民生新闻的一种提升。 ” 【20】 尽管如此,中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大背景 下,却都有民生(公共)新闻的兴起,前后相差 10 年的时间。对于美国,从新闻自 由理论到社会责任理论,说明美国新闻自由走到头没有路了,只能掉头往回走,所 以美国的公共新闻兴起之路是一个往回走的过程。而在中国,传媒是对意识形态对 其束缚的突破,同时也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对经济与政治双重压力的回应。公共 新闻的兴起是一个突进的前行过程。二者虽然方向相反,但却在同一个历史关口撞 到了一起。但在将来的发展方向上,二者必然不同:中国必须继续前行,而美国要 走另外一条道路。 另外,美国与中国民生(公共)新闻产生的导火索不同。美国公共(民生)新 闻的兴起源于选举,选举是高级的民主形式,也是人们高级的生活诉求。中国公共 新闻兴起于民生新闻,它属于初级的民主形式,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诉求。中国公 共新闻的“草根”化使得它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土壤,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基础。 1.3 个案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基础个案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在本研究中,考虑到栏目中有系列报道和连续跟踪报道的存在,以及样本评估 的有效性(样本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笔者连续抽取经视直播栏目 3 月的 10 期节目和 4 月的 10 期节目作为研究样本(它们是 3 月 8 日、9 日、10 日、11 日、12 日、13 日、14 日、15 日、16 日、17 日和 4 月 8 日、9 日、10 日、11 日、12 日、13 日、14 日、15 日、16 日、17 日) ,另外参照 “武汉市媒体社区行活动”居民调查 问卷及观众收视意见调查与分析两份调查表,2运用内容分析的方 法,辅之以访谈和文献研究,从节目内容构成(问卷内容辅助调查目标受众形象) 和报道形式两个维度来考察民生新闻与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之间的关联。 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经视直播观众的结构性特征;观众所偏好的经视直播的节目类型及影响观众节目类 型选择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的目标及主要研究任务,我们将问卷设计成了解观众基本情况的四个主要变量(性 别、年龄、学历、职业) 、主体部分(九个客观选择题)及一个主观描述题。问卷发放在武汉市主要城区的居民 生活、消费和娱乐场所,包括三阳路社区、群光广场、发展社区、青山金鹤园、乔石汉中社区、八大家社区等。 发放总数 150 份,回收整理有效问卷 100 份。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任何新闻报道都是对新闻事实的再现,而不是新闻事实本身。这是说,一方面, 新闻传播者在专业意识形态的要求与规范下,会运用各种传播符号和符码对客观的 新闻事实进行尽可能接近原貌的表述。另一方面,传播者总是居于一定的社会政治、 文化情境之中,对世界有着自身的认知与判断。社会性和个体性因素也会影响到他 们对新闻报道的选择、组织和编排。已有的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成果表明,新闻报 道究其实质是意义的生产与建构过程。作为意义生产的一方,传播者透过题材选取、 结构安排、报道方式、叙述话语等方式有意无意地在媒介文本中建立起主导性意义, 或隐或显地传达着他们肯定或予以维护的意识形态。 在大众传播中,议程设置是传播者实现其预设传播意图的主要方法之一。所谓 “议程设置” ,即媒介特别是新闻、时事与评论的生产有能力将公众的注意力聚集于 一系列获得解释与受到限制的、经过选择的问题,同时忽略其他问题。 【21】具体地讲, 传播者通过集中选择和播发某一类新闻,以新闻的信息量和它的编发位置来暗示它 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受众的信息欲求和建立公众议题。另一个相比而言更为隐藏和 灵活多样的方法是倾向性解读(preferred reading)的建构。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 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尔特霍尔。他认为媒介文本的生产者会通过编码方式有意 无意地将有利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意义“写进”文本。电视新闻以视听符号为主 传情达意,在再现新闻事实和建构倾向性解读方面有着先天的自然逼真的优势。 【22】 戴维莫利和夏洛特布伦斯登的一项研究也证实这一点,电视新闻文本通常采用 联系、框限、聚焦、命名(有现场采访的报道)和概括等方式建立和维持文本中的 倾向性解读。 【23】 研究中,笔者将主要运用传播学、文化研究中有关内容(文本)建构和传达方 面的理论,分析经视直播采用的文本策略,从节目呈现的受众指向、内容偏好、 形式特点方面逐一阐述节目与利益主体 (弱势群体) 、 利益内容和利益表达间的关联。 1.4 论文主要思路与创新点论文主要思路与创新点 论文首先从民生新闻的概念入手,简单回顾了“民生”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同时 也大体阐明了民生新闻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兴起的本土环境(我国发达的民本思想)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并肯定了民生新闻产生的积极意义(标志第三次电视新闻改革) 。 其次介绍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 简述了目前对弱势群体的几种不同看法, 扼要分 析了弱势群体的几个基本特征,提出了本研究中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并对当前社会 弱势群体的成因作一初步探讨。然后分析在社会结构分化的背景下,由于利益主体 趋于多元化而日渐突出的利益表达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在此基 础上浅析民生新闻的精神品格及在表达弱势群体利益方面的可能性。 接着,以湖北电视经视频道的经视直播栏目为例进行文本解读,先浅析经 视直播的栏目定位及其弱势群体指向,然后抽取经视直播栏目 20 期节目进行 内容分析,从节目构成和传播方式看其弱势群体利益取向,对于前者,笔者主要分 析节目的题材选择和头条设置,它们可以分别从数量上和重要性程度方面显示节目 的内容取向。对于后者,笔者主要从议程设置、倾向性解读的建构和新闻报道方式 方面考察该栏目传达弱势群体利益的文本策略。 最后,文章开始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发展空 间。在这里,先对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及其特点作一简要介绍,然后就开始讨论和 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问题。 行文至尾,提出了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的责任和民生新闻在表达弱 势群体利益方面的独特价值及其未来发展空间。这也是民生新闻在当下勃兴的必然 及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对民生新闻的研究,先前的学者多从概念、现象、特征、意义等方面切入,而 从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对民生新闻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则探讨 甚少,基于此,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 1)用实证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肯定了民生新闻在传达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 方面的独特意义。 2)通过对转型期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格局失衡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分析,阐 述了大众传媒尤其是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2 民生新闻及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论阐述民生新闻及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论阐述 2.1 民生新闻概念溯源民生新闻概念溯源 何谓“民生新闻”?湖南经济电视台台长吕焕斌的理解是:媒体站在人文关怀 的立场、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说百姓关 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 【24】从字 面上看, “民生新闻” 由两个分别具有独立意义的名词“民生”和“新闻”组合而 成。 “民生” ,一般被看作与“国计”相对,指“平民的生计” 。 “新闻” ,即新近发生 的事实的报道。 所以,从“民生新闻”这个层面理解,民生新闻就应该是“反映 民众生计的新闻” 。 “民生” ,据辞海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民生新闻一般是指与市民衣食 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以城市居民为主要 阅读对象的都市报、晚报中,如深圳特区报业集团 2001 年创办的晶报就是“以 民生新闻为特色” 。到目前为止,民生新闻虽然还只是业界的一种提法,但大体上体 现了这样一些内涵和外延:1、名称上,它是“有关人民生计的新闻”的简称。2、 从新闻源上看,它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来的新闻” 。3、内容上,涉及市民生活 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公德、邻里家风、购物看病、 就业上学、物价波动、打假治劣、交通治安、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消费意识等等 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冲突。4、按新闻类别划分,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两大 板块中各划出一块来合并而成的新闻。5、在新闻价值判断上,主要反映“民众生活 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主的价值取向等内涵” 。 【25】 如果我们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也即历史的角度对民生新闻进行界定,就可以 明确这一概念的基本价值取向。可以说,从平民的视角关注民众,对民众负责,为 民众服务即“以民为本” ,是民生新闻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无疑是新闻 观念的革新,但它并不意味着向西方的民主、自由靠拢,或者说是纯粹的新闻本体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的回归,而是新闻事业回应当代中国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的产物。 【26】中国的国情与 现实,决定了新闻领域中每一次观念的革新都要顾及到诸多的因素:既要赢得受众, 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要能保持一定的品位,同时还必须与政治的主流话语相契 合,这是中国电视新闻从业者倾尽全力而不易达到的境界,民生新闻的成功也就在 这里。进一步来看,之所以在短时期内,民生新闻能够得到受众、社会、学界、主 流政治的一致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基础上,以民本主义 为标榜,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而“以民为本”是对政府大政方针和舆论 政策的敏锐感应,同时,作为一种传统理论资源,民本思想根基深厚,流布广泛, 已经超出政治思想的范围,沉淀为一种社会心理,以民本思想相号召,自然很容易 引起普遍的认同。 “民生新闻”用“民生”的概念,不仅有效地概括了这种新闻类型 的民生内容,还鲜明的表明了其民本主义的取向,与当下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也保 持了高度的一致。因此,在讨论这一概念的时候,要认识到它的理论蕴涵是中国传 统民本主义思想的一种现代转换,也正是有深厚渊源的民本取向铸就了民生新闻概 念的基本理论品格。 民本思想发达,是我国传统思想资源的一大特征。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 传宣公十二年 ,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 ,就是百姓的意思。 甚至远溯先秦,夏书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说,实为民本思想的根源。 及至孔孟,民本思想更被发扬光大,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说: “天下有道, 则庶民不议。 ” ( 论语十六季氏 )否则,民众应该干预。孟子提倡民本思想尤力, 他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尽心下 ) ,把民众看作是国家的主人, 君因民而存在,君主、诸侯、社稷都可以变置,只有民众是国家的主人,永远不变。 老子也说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道德经下 ) 。可见,民本思想为中国 古代思想界所普遍认同。 说到底,民本思想不过是一种政治哲学,但自先秦以来,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正如梁启超所说的那样: “中国政治思想有大特色三,曰世界主义,曰平民主义或民 本主义,曰社会主义要之此三种主义,为我国人夙所信仰。无论何时代何流派 之学者,其论旨皆建设于此基础之上。 ” 【2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2.2 民生新闻的产生与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民生新闻的产生与中国电视新闻改革 学术界基本上有一种共识,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在它 48 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 三次重要的改革。第一次是 1978 年 1 月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新闻联播为首,各地 方电视台相继响应的“时政新闻”群或“国家新闻”群。这一以“新闻联播”为代 表的新闻群突出了“时政”信息的权威性、主流性、导向性和综合性,在党政新闻 之外,注重信息的组织和传播,拓展了信息认知的广度和宽度,它汇聚国内外要闻, 成为全国人民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一个重要窗口。 【28】 1993 年 5 月 1 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的早间新闻杂志东方时空 、1994 年 4 月 1 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焦点访谈和 1999 年 5 月 17 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调 查等一系列“调查新闻”群或“深度新闻”群是第二次改革的代表。 【29】这一新闻 群的崛起在电视新闻的权威性、主流性、导向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突出电视新闻 的评论性、调查性、监督性、批判性,打破了简单、平面、单调、僵硬的电视新闻 模式,注重塑造电视新闻的人文品质和精神内涵。在央视的影响下,全国的深度类、 调查型电视新闻栏目风起云涌,如江苏电视台的大写真 、南京电视台的社会大 广角 、浙江电视台的黄金时间 ,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调查新闻”群或“深 度新闻”群,在扩展信息的广度和宽度的基础上,加强了信息的厚度和深度。 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第三次浪潮被认为是“民生新闻” (或“百姓新闻” )的出 现。 “时政新闻” (或“国家新闻” )与“深度新闻” (或“调查新闻” )的两次改革都 是由中央电视台发起和推波助澜的,而“民生新闻” (或“百姓新闻” )的始作俑者 则是地方电视台。2002 年 1 月 1 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南京零距离 ,打出 了“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的口号,并率先提出“民生新闻”的 理念,反映老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中国十大名牌栏目之一,也 与南京电视台的直播南京 (替政府分忧,为人民服务) 、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 “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 ) 、东方卫视的直播上海 ( “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 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 ) 、 苏州电视台的社会传真 ( “关注民生、民情、民意,聚焦热点、重点、难点” )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安徽卫视的第一时间 ( “为劳苦大众服务” ) 、湖北经视的经视直播 ( “经视直 播就在你身边” )等新闻节目一起构成了中国电视的“民生新闻”群。它们在“新闻 反映什么”的层面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倾听百姓话语,视角低、姿态平,对社会 底层民众或弱势群体给予极大的关注,迅速赢得了观众的信任;与此同时,它们在 “新闻如何反映”的层面注重挖掘主持人的品牌效应,改变新闻的播报方式,主持 人由高高在上的“播新闻”过渡到客厅聊天式的“说新闻” , “邻家儿女” 、 “百姓之 子”简直成了所有“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座右铭,由此, “民生新闻”在一 定时期内甚至几乎成为了电视新闻的代名词。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新闻的三次浪潮不是偶然的。 “时政新闻” (或“国家新闻” ) 的出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政策在刚刚起步的电视事业中的惯性延伸,电视新闻事业 也因此成为继报纸、广播之后的又一个舆论平台。 【30】进而, “深度新闻” (或“调查 新闻” )在九十年代初期掀起的电视新闻改革风暴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三个主要因 素,一个是市场经济的进入,无论是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讨论,还是制播分离 等一系列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都是由市场的冲击而引发的,电视新闻的产 业属性被发掘;二是党和政府在宣传政策上软性的渐进改革,尤其是对舆论监督的 强调极大地鼓舞了“深度报道” (或“调查报道” )的发展。第三个因素则是西方新 闻传播理念对中国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新闻为什么” 、 “新闻反映什么” 、 “新闻如何 反映”这类的“哈姆雷特式难题”一直在困扰着新闻工作者。随着信息论的兴起, 以及八十年代传播学被译介进中国,中国的“新闻学”和西方的“传播学”嫁接而 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 ,专业主义等一系列西方新闻学的理念逐渐为中国 的新闻工作者理解和接受, “深度报道”和“调查报道”就是西方新闻理念在中国的 具体实践,唯一不同的是,中国的“深度” 、 “调查”报道没有在“国家新闻”之外 另辟独立的话语领域,而是在原有的宣传体制框架下进行深入开掘,并进行有选择、 有原则、有限制的监督。而时下的“民生新闻” (或“百姓新闻” )是当下电视新闻 改革的继续延伸和扩展。 “民生新闻”用非常具象的理念体现了电视新闻工作者对党 和政府工作精神的深刻把握,是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指导精神 的具体阐释和传播。以南京零距离为肇始的“民生新闻”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新闻的第三次变革, “民本取向”则代表了这一电视新闻改革现象的根本特征。而在 政府、媒体、受众、市场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民生新闻也已经成为中国社会 的一大奇观。 2.3 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及特征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及特征 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 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它是社 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外思想史上,关于社 会弱势群体的思想, 虽然早已有之, 但它成为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却是 20 世纪的事。 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普及, 是推动社会弱势群体概念进入社会科学主流的主要因素。 关于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学术界现在有多种说法: 台湾传播学者黄葳威教授认为,弱势群体系指社会中在生活上比其他社群拥有 较少的控制力和主宰力,这群成员处于其他社群所支配的社会,其接受教育、追求 成功、财富与个人幸福的机会,远比其他社群有限。因而,相对于主流群体或强势 群体而言,弱势群体往往扮演附属的角色。 【31】 郑杭生等在 1996 年出版的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一书中曾明 确提出:“社会脆弱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生活有困 难者群体”。 【32】 有的学者在报纸发表文章指出:所谓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不但实际的经济收入 偏低,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其未来发展也有相当困难的人群。他们往往面临 着心理的和经济的双重困境。 按照国际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达到的基本共识,所谓社会弱势群 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 人群,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 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个群体应具有如下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其一,社会弱势群体一般来说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 准的有困难的群体。就我国实际来说,针对下岗、失业人员与针对城市救济对象就 采用不同的政策,针对前者,一般是通过社会支持使他们维持“基本生活”,这是 相对于在职人员而言的;而针对后者,则是通过救济使他们能够维持“最低生活”, 它所依据的是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即“贫困线”。 其二,社会弱势群体依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这些人之所以 陷入困境,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不管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原因,但都是他们 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的,尽管他们并非不想改变上述困境。 其三,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也 就是说,他们是一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体。外力的帮助和支持 是改善、改变他们的状况的主要力量。当然,现代意义的社会支持不是一种被动的 帮助或施予;它强调借助外力的支持,同时以通过与弱势群体成员自身的力量的结 合,提升社会弱者的能力,增加他们社会参与的机会,从而达到改变他们弱势处境 的目的。这便是现代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助人自助”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33】 而在本研究中,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 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 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他们由仅仅拥有很少量的或基本没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 化资源这三种资源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 半失业者及其他低收入人群构成。 2.4 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 关于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国内外学术界都有不少现成的解释。自然的、 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个人的等某一因素或某些因素的综合,都可能 导致一些人陷入弱势群体之中。而社会分层及分化则是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总背景、 总根源。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化及分层已经出现并处于不断变化发 展之中。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大体可以说,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分化程度比较低的总体性社会。尽管在 那个时候也存在城乡差别、工人和干部之间的身份差别,甚至同样是工人也有国营 与集体的社会身份之分。但总的来说,那个时候社会分化的程度是比较低的,而且, 在当时的再分配体制中,各个群体都是直接与作为再分配机构的国家发生联系,互 相之间的利益关系反倒不明显,产生利益冲突的机会也就比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上发生的一个最基本的变化,就是社会结构的分 化。这首先表现在财富的占有和收入的差距上。仅以金融资产来说,全国个人拥有 的金融资产已经达到十几万亿,其中,占人口总数 30左右的城市居民拥有这些金 融资产的近 80,而这当中的一半又被 20的少数高收入阶层占有。也就是说,占 全国总人口 6的人占有了 40以上的金融资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贫富悬殊的社 会。 【34】 社会分层结构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的一项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