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名胜地区标志性建筑设计浅论(《南方建筑》2006.01期).doc_第1页
名城名胜地区标志性建筑设计浅论(《南方建筑》2006.01期).doc_第2页
名城名胜地区标志性建筑设计浅论(《南方建筑》2006.01期).doc_第3页
名城名胜地区标志性建筑设计浅论(《南方建筑》2006.01期).doc_第4页
名城名胜地区标志性建筑设计浅论(《南方建筑》2006.01期).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城名胜地区标志性建筑设计浅论On the Symbolic Architecture Design In Famous Cities and Scenic Spots摘 要:本文从当前出现的“标志性建筑”热潮说起,通过对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分析,结合实际案例中的具体探索,浅论了名城名胜地区标志性建筑设计问题。关键词:名城名胜 标志性 传统 文化内涵 时代特征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tide of symbolic buildings, summarizing past theory and experience and combining specific projects, this article is on the symbolic buildings design in famous cities and scenic spots and to find reasonable solutions.KEY WORDS famous cities and scenic spots, symbolism, tradition, culture connotation, epochal character一、关于标志性建筑 建筑不仅是我们休养生息的功能场所,也是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被称为“石头的史书”。每个时代都有一批优秀的建筑因其杰出的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而成为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形象标志,甚至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一边大拆历史建筑,一边却大兴“标志性建筑”,“地标”、“亮点”、“风景线”等字眼频频出现在设计任务书中,要求建筑师做出“五十年不落后”的建筑。 何谓标志性建筑?我们认为,标志性建筑是与一个城市或地区当地的文化内涵、历史传统、自然地理、民俗民情密切融合,有机“生长”出来的优秀建筑,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和不可替代性。其标志性不仅体现在建筑学意义上的“其功能、位置的重要性,体量、高度上的统领性和造型上的独特性”,而且体现在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文化、艺术、技术乃至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值得澄清的是,首先,标志性具有可识别性,但那种只求标新立异,“与别人不一样”的可识别性不等于标志性;其次,标志性有特色,但不是那种生搬硬套,连锁店式的脸谱“特色”;再有,更不是那种不顾整体,哗众取宠而“个性”突出的异类建筑,和谐统一的聚落建筑照样具有标志性。然而当下中国许多城市不乏那些攀洋、求怪、贪大、比奢以至于“忘了整体、忘了主题、忘了主人、忘了时代”的所谓“标志性建筑”,而且正方兴未艾。 姑且不谈当前这股热潮中的所谓“标志性建筑”是不是名副其实,这些“标志性”背后更多的是出于超越功能的精神需求。这里面一种是强调政治上的象征性,古今中外,由上至下皆如此,并由建筑延及整个城市形象;另一种是强调文化上的纪念性,像我们的国家大剧院,奥运场馆,从一开始就被当作纪念碑来对待因而争议不休;还有一种就是强调商业上的广告性。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结果又如何,职业角色把建筑师不可回避地推向了前台。 然而面对“标志性建筑”,建筑师是尴尬的。一方面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标志性的形成离不开建筑自身的特殊条件,离不开时间的历练与文化的积淀,离不开大众情感上的认同,是出自历史的综合选择,在此建筑师仅为沧海一粟;另一方面大家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必定是杰出的建筑,那又必定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在此建筑师又是责无旁贷,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使一座建筑具备“标志性”的基本条件呢?张锦秋院士在1998年深圳的当代建筑创作小组年会上谈到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创作设计时曾提到:绝大多数标志性建筑都有着“三优”的共性:那就是优越的选址、优美的环境和优秀的设计,三者缺一不可。我们认为这里“优越的选址”侧重的既有文脉,即人文历史的环境,也有自然,即自然地理的环境;“优美的环境”侧重的是环境的再造,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过渡,使建筑既能融于环境又增色环境;而“优秀的设计”则是建筑师在前两者基础上的点睛之笔。这三者都离不开建筑师的积极参与。同样,何镜堂院士在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座标志性建筑必须有特定的内容,必须有很好的位置和环境,必须是优秀的设计精品。 对此,建筑师应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一味迎合业主,胡乱强求“标志性”,也不应忽视建筑具备的条件而失去创造“标志性”的可能。二、名城名胜地区标志性建筑的特点在各种标志性建筑中,名城名胜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设计任务日多,这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外出游览历史名城、风景名胜已成为人们节假日的主要休闲方式;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也纷纷藉着名城名胜的吸引力,通过推出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完善和扩大名城名胜效应,打造自己城市的形象品牌。由此,在许多名城名胜地区,一大批也冠以“标志性”的新建、重建、复建(恢复)项目纷纷上马。这些建筑又有超出一般标志性建筑性质以外的自身特点。首先,它们与历史有着更远的渊源关系。名城名胜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大多处于历史地段,许多更是沿用历史名构的名称;即使所在地段不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它们既有可能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也有可能以重建和复建的名义进行。所谓重建是对已消失的古迹或缺损部分进行再创作,而复建则是一种较为严格的重建。我国的许多名胜古迹都是经过历代多次修建而延续至今的,像武汉黄鹤楼从三国至今,屡毁屡建已重建达几十次之多。另外,这种重建并不拘泥于原先的位置和形制,表明前人对待传统,注重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同样今天也需要对历史积淀有扬有弃。 其次,它们与文化有着更深的依存关系。几乎所有的名胜建筑都有大量的名人名篇、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与之相连,深远的文化内涵是其盛名远扬的关键因素。号称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南昌滕王阁之所以名声显赫,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唐诗人王勃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再次,这些标志性建筑的形象承担着人们对名城名胜文化特色具象表达的众多期待。它们的重建或复建,对地方传统有所呼应有所显示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其外在的建筑形象必然与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和布局有所联系,其内在的建筑性格亦流露出传统文化的雍容大度与含蓄内敛。“这种方式既尊重我国大多数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审美标准,也有利于保持原有地区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图1再有,这类标志性建筑因所处地段环境的自然与人文特点,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景观与观景的统一,建筑群体与周围山、水、石、木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三、名城名胜地区标志性建筑设计中的思路探索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标志性建筑能否实至名归,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建筑师只是为其创造和提供必要条件,具体而言,名城名胜标志性建筑设计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的定位定位实则就是给建筑限定好适当的身份、角色及发展方向等,它受到城市性质、地段环境、建筑性质、规模及形象等多方面的制约,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深远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而又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标志性建筑而言,最先明确的就是要有合理的层次与内涵定位,好比我们看到长城会想到中国文明古国,看到天安门会想到北京政治中心,看到佛香阁会想到颐和园皇家山水园林,建一个标志性建筑,你是要代表什么?我们做的扬州大观楼(图1、2、3)项目,地处扬州瓜洲古镇渡口以西,润扬长江大桥北接线以东,是扬州的南大门,过江北上,进入扬州的第一景观建筑。由此,我们将“大观楼”定位为展示扬州沿江文化积淀与现代城市风貌的标志性建筑,体现扬州传统风格,满足江上和桥上的景观要求,实现“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而苏州紫氤阁(图4、5)拟建于苏州东部工业园区内金鸡湖中一人工小岛上。虽然苏州古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吴文化的底蕴深厚,号称“人间天堂”,但工业园区的历史仅十几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工业产业建筑的特质,园区建筑带有明显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氛围,而呈现出非地域化的面貌。因此,紫氤阁的定位依托苏州和工业园的背景,但立足于金鸡湖的环境。其标志性更多的体现在金鸡湖与湖中岛屿所呈现的传统的自然情趣以及其与周边氛围截然迥异、恍若隔世的仙幻意境,寄托了园区人情感上对自我文化传统的认同与回归。其次再考虑这类建筑诸如功能、规模、市场等方面的定位问题。 2、恰当的选址图2这里的选址不仅限于小层面的建筑基地的地形地势,也是前面提到的“优越的选址”,注重的是宏观上“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协调,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定位、性质、立意等的成败。尽管许多建筑是“优秀的设计”,却因非“优越的选址”而成就不了“标志性”,甚至中途夭折。例如,一样是以外国情调为主题的酒店,深圳的威尼斯大酒店是成功的,而作为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标志性建筑的“梦幻城堡”主题酒店却因与杭州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相悖而流产。在地形地势层面上,香港维多利亚山顶的凌霄阁,是按照香港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的要求,经过多轮设计竞赛选拔出来的优胜方案,就其建筑造型和功能设计而言是优秀的,但在维多利亚山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形成的城市天际线中,凌霄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志性效果。而饱受争议的国家大剧院,大家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其敏感的选址。相比上海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的不同凡响,一则贴近浦东新区的时代内涵,二则离不开它们在陆家嘴独占鳌头的地利优势,可以想象它们如果置身一群高楼背后就不可能获得目前这种标志性地位了。在扬州大观楼(图1、2、3)项目中,虽然所选地址有较好的人文历史背景和自然景观环境,但周边地势平坦,无所依托,很难形成中国古代传统楼阁临山傍城的构图关系,就地形地势来说并非一处“优越的选址”。先天不足,后天补救,建筑师在选址上不能一味被动,所以在方案中我们注意裙房与主体形成多层次和呼应关系,通过裙房及下部体量的“实化”、“巨化”处理,形成主体楼阁所依的“山体”,完善了构图关系。3、尺度与体量的分析和把握图3图1对建筑尺度与体量的把握,在形体和内部空间上应考虑适宜的人体尺度感,如果是传统形式,更应注意传统做法的比例关系,不能仅作简单的缩放;在外部空间上应结合地形地势,一般把观赏点的视锥控制在6090度内,也就是把景物的高度与距观赏者的距离的比值控制在1:11:3之间。在杭州城隍阁(图6)项目,选址在西湖十景之一“吴山天风”,具有“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美誉的吴山山顶。尽管设计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和实地气球放飞目测,之后调整和压缩了任务书中的原有建筑高度和面积的指标,但由于模拟和目测的误差,加之施工时整治场地而对原有山顶轮廓线的改变,影响了对建筑的尺度和体量上的控制,现在看来该建筑依然偏大了些。在苏州金鸡湖紫氤阁(图4、5)项目中,我们从湖与岛的距离,岛与阁的比例,阁与人的视角等多方面进行视线分析,发现要突出阁,增加高度意义不大,最后我们把阁的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而主要从形上引人入胜。4、从地域文化内涵中立意建筑是一门造型艺术,要求我们用有形来表达无形,用外在的形式美来体现内在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建筑经历几千年的历史选择,注重实践理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与其文化内涵相应的建筑形式与形制。这就需要建筑师提炼当地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中立意,用现代的手法,通过恰当的外在形式将其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扬州大观楼(图1、2、3)项目中,我们提取扬州地域文化的精髓与象征,选择了扬州目前的地标之一瘦西湖上的五亭桥和历来被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扬州“月”与“鹤”的形象,通过形体造型的拓扑处理和符号的运用,表达与传统的地域风格的关联。在苏州金鸡湖紫氤阁项目中,我们注意超越既往,凸现特色。将方案一(图4)立意为“阁在虚无飘渺中”,强化湖中之岛潜在的仙山琼阁的意境,通过层层的架空产生的透空感,从而使阁产生浮在空中的景象。方案二(图5)立意为“出水芙蓉”,基本的构思是通过合理的结构选择与功能安排创造出新奇又合理的建筑形式,将阁赋予出水芙蓉似的品格,它来自水乡,出自传统,又以相当国际化的结构与材料展示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以及悠久的东方文化底蕴与柔美的造型艺术。5、景观与观景的统一 图4名城名胜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一方面由于先天的原因,占据得天独厚的外部自然环境,是满足人们登高望远,观赏自然风景的场所,而功能相对简单;另一方面,蕴涵深厚的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自身也是人们竞相争睹的人文景观,建筑艺术要求高。人们期待这类建筑是观景与景观双重功能的最佳结合。在扬州大观楼(图1、2、3)项目中,我们发现一般传统楼阁多采取中心对称或轴对称,而在长江和大桥上则是高速的动态观赏,要求立面上的连续与变化,所以立面处理上考虑到多方向景观的均好性,作不对称设计,在统一的基础上又富动态变化。另外一方面,传统楼阁一般采取层层递收的处理方式和复杂的屋面组合来营造如翬斯飞的效果,越高处面积越小。而随着现代使用功能和游人的增加,上部空间的需求恰恰是最大的。因此我们在保持传统形式处理逻辑的同时,简化建筑体量的下部处理,增加上部空间的变化和利用效率,利用悬挑设置系列观景平台。同样的问题,我们设计苏州金鸡湖紫氤阁时,在方案二(图5)中将功能反过来,最大的面积在最好最高的位置,在“形”和“用”上形成新的统一。6、传统与时代的整合 图5图6标志性建筑首先是一个景观建筑,提到“景”就离不开“形”。“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只是一种单纯的,相对于神、意、情而存在的外部形态。而且应该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对形式的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而西方历来对“形”是十分关注的,以至于产生极端化,“从现代主义功能决定形式的一个极端,走向了艾尔索普形式包容功能的另一个极端”。现在我们对我们传统形式的理解主要是按照西方的方法,把形式物化、量化,等同于木构灰墙瓦顶的传统建构工艺,这是片面的。中国传统建筑历来讲求情景交融,形式绝不仅仅是技术的表现,更多的是意境的表达,是文化与艺术的展现。做扬州大观楼(图1、2、3)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