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王阳明心学新论.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王阳明心学新论.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王阳明心学新论.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王阳明心学新论.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王阳明心学新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王阳明心学新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阳明心学新论 摘要 自明代以来,对王阳明及其心学进行研究的学者颇多,观点有毁有誉。现 当代的研究方法多样,得出了很多成果。但对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不能仅用其著 作和语录,而应该紧密结合其个人经历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对其个体本身及 其所处环境的变化与其哲学之所以产生之间关系的探讨,能够使其哲学更清楚 地得到理解。 王阳明哲学中的“良知”是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是人先天就有的,与“心”、 “理”、“气”等概念有密切关系,是“静坐”、“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教法 的基础。 王阳明的“心学”是其所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个人志向、 父亲地位、个人地位和个人经历合力产生的结果。“三教合一”是其思想产生的 土壤,个人志向是其思想产生的动力,家庭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教育因素决定了 其思想的主要倾向,其个人的曲折经历是“心学”思想产生的促进和完善因素。 王阳明“心学”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是一种一元论,这种一元论既不是 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而是把心物一体即“心”或“理”与“气”一体之物 当作最高存在。这其中的“心”( 理) 与“气”天然一体,不可分割,彼此不能 独立存在。 王阳明的“良知”包含了一种封建社会的伦理观,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造 成的。王阳明“心学”的产生,既是宋明理学合理的发展,更是时代进步和社 会危机的产物。 关键词:王阳明:个人经历;心学;研究 l i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r eh a v ee x i s t e dag o o dm a n ys c h o l a r st or e s e a r c h w a n gy a n g m i n ga n dh i st h el e a r n i n go f m i n d t h e s ev i e w se m b o d yr e b u k ea n dh o n o r t h er e s e a r c ha p p r o a c h e so fp r e s e n t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r e d i v e r s e ,a n dm a n y a c h i e v e m e n t sh a v eb e e no b t a i n e d b u tw ec a n n o to n l yu s et h e i rw o r k sa n dq u o t a t i o n s t or e s e a r c hw a n gy a n g m i n g s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h o u l dc o m b i n eh i s p e r s o n a l e x p e r i e n c ec l o s e l y ,t od i s c u s s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i s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o f h i sp h i l o s o p h y ,h i sp h i l o s o p h yc a nb eg o tu n d e r s t o o dm o r ec l e a r l y w a n gy a n g m i n g sl i a n gz h i ,n a m e l yt h ec o g n i t i v ea n da f f e c t i v ef a c u l t y ,i sa v e r yi m p o r t a n tc o n c e p ti n h i s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i ti si n b o r ni nh u m a nb e i n g i th a s e x t r e m e l y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w i t ht h o s ec o n c e p t ss u c ha sh e a r p r i n c 巾l ea n d m a t e r i a l f o r c e ,a n di ti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w a n g s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ss u c ha sq u i e ts e t t i n g , u n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p r a c t i c e ,c a u s i n gl i a n gz h i w a n gy a n g m i n g st h el e a r n i n g o f m i n di s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c o m b i n e df o r c eo fw a n g sl i v i n gb a c k g r o u n d ,h o m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 ,h i sf a t h e r ss t a t u s ,h i sp e r s o n a la m b i t i o n ,s t a t u sa n d 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u n i t y 口,t h r e er e l i g i o n si st h es o u lt h a th i st h o u g h tp r o d u c e d ,h i s p e r s o n a la m b i t i o ni st h ep o w e rw h op r o d u c e sh i sp h i l o s o p h y ,h i sf a m i l y sc o n s c i o u s a n du n c o n s c i o u se d u c a t i o nf a c t o r sh a dd e c i d e dh i st h o u g h t sm a i nt r e n da n dh i s s i n u o u s 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s a r e p r o m o t i n ga n dp e r f e c t i n g f a c t o r st o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l e a r n i n go fm i n d w a n g st h el e a r n i n go fm i n di sn o ts u b j e c t i v ei d e a l i s m i ti s am o n i s m ,w h i c h i sn e i t h e rm a t e r i a l i s mn o rm a t e r i a l i s m i tt a k e st h eu n i t yo fh e a r to rp r i n c f p l e ) a n d m a t e r i a lf o r c ea st h es o v e r e i g nb e i n g t h eh e a r t ( o rp r i n c p l e ) a n dm a t e r i a lf o r c ei s n a t u r a l l yaw h o l e ,i n a l i e n a b l e ,n o te x i s t e n t i a l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e a c ho t h e r w a n gy a n g m i n g sl i a n gz h ii n c l u d e sak i n do ff e u d a le t h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i ti s f o r m e db yt h et i m e sl o c a l i z a t i o n 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w a n g st h el e a r n i n go fm i n di s n o to n l yt h er e a s o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e o c o n f u c i a ni ns o n ga n dm i n gd y n a s t y , b u ta l s o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t i m e sp r o m o t i o na n ds o c i a lc r i s e s k e y w o r d s :w a n gy a n g m i n g ;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l e a r n i n go f m i n d ;r e s e a r c h 1 1 1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团。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4 ”) 作者签名:锎舜坤 导师签名:谅成河 日期:帅睁f 月立;日 日期:易阴吃拜岁月嬲日 第1 章绪论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 1 4 7 2 年1 0 月3 1 日) ,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1 5 2 9 年1 月1 0 日) 。他之立 德、立功和立言三俱不朽,实可称为封建时代的“完人”。他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 都有极大的影响,并且,在地域上远及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正是因为王阳明的“心学”在历史上曾有很大的影响,至今仍有很多人在对 他的思想进行研究。下面就阳明心学之研究情况作一粗略回顾: 1 1 明代至近现代研究情况 明儒学案是对有明一代的儒学流派及著名学说的总结,其在学术界影响 之深远自不待言。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广引各家之言,经己手之剪裁,亦可 谓颇摄大意。冯梦龙三教偶拈则在中国己曾亡佚,幸于日本有其残卷,中华 书局于1 9 9 0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 9 9 3 年影印,其中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 身靖乱录实为难得的资料,数为当代研究阳明及其心学的名家引用。 王夫之对王阳明及提倡“心学”诸人进行了猛烈抨击:“知者,知礼者也。礼 者,履其知也。履其知而礼皆中节,知礼则精义入神,日进于高明而不穷。故天 地交而泰,天地不交而否。是以为良知之说者,物我相拒,初终相反,心行相戾, 否道也。”。“若夫陆子静、杨慈湖、王伯安之为言也,吾知之矣。彼非谓知之可 后也,其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犹有其知也,亦倘然若 有所见也。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阻其所知而为行也。以知为行,则以不 行为行,而人之伦、物之理,若或见之,不以身心尝试焉。”。 孙中山这位革命先行者痛感人们思想认识的不足,对王阳明之学说是持批评 态度的。“知行合一”在经他的实践之后,感觉“始恍然悟于古人之所传、今人之 所信者,实似是而非也。乃为之豁然有得,欣然而喜,知中国事向来之不振者, 非坐于不能行也,实坐于不能知也;及其既知之而又不行者,则误于以知为易、 以行为难也。倘能证明知非易而行非难也,使中国人无所畏而乐于行,则中国之 事大有可为矣。”他又说“夫知行台一之说,若于科学既发明之世,指一时 代一事业而言,则甚为适当;然阳明乃知行于一人之身,则殊不同于今日矣。”“阳 明知行合一之说,不合于实践之科学也。”所以,“阳明之说,虽为学者传诵 。【清】王夫之船山伞书( 第1 2 册)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8 年4 2 5 。 清】王夫之船山全书( 第2 册)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8 年3 1 2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1 6 0 1 土明心学新论 一时,而究无补于世道人心也。”。 近现代的学者对王阳明一般持正面评价: 梁启超极言阳明之伟大:“他( 王阳明) 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 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以他的事功而论,若换给别人,只这一点,已经可以在 历史占很重要地位了;阳明那么大的事功,完全为他的学术所掩,变成附属品, 其伟大可想而知。”“阳明寿虽不长,但是一面作事,一面讲学,虽当军事倥偬, 弦诵仍不绝声,所以弟子遍于天下。明中叶之后,全国学术界,让阳明一人支配 了。”。他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当作救世良方:“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王 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做去。”。 吕思勉也很赞同阳明学说,他说:“统观其说,精微简捷,可谓兼而有之矣。” “良知之说,以一念之灵明为主。凡人种种皆可掩饰,惟此一念之灵明,决难自 欺。故阳明之学,进德极其勇猛,勘察极其深切。此等勇猛精进之说,前此儒 者,亦非无之,然无致良知之说,以会其归,则其勘察,终不如阳明之真凑单微, 鞭辟入里:而其克治,亦终不如阳明之单刀直入,凌厉无前也。”又说:“心即 理7 一语,实为王学骊珠。惟其谓心即理,故节文度数,皆出于心;不待外求, 心体明即知无不尽。亦惟其谓心即理,故是非善恶,皆验诸心;隐微之地有亏, 虽有惊天动地之功,犹不免于不仁之归也。”。 梁漱溟对王阳明很服气,他说:“古伦理学家力倡知行合一的王阳明,正 是有见于人们每每知而不行例如知道应该孝弟却不行孝弟一一特指点出知 而不行只是未知;同时,他又以知是知非归本好恶之情,那都是对的。” 熊十力之学术由怫入儒,对王阳明推崇备至,他说:“逮有明阳明先生兴,始 揭出良知,令人掘发其内在无尽宝藏,一直扩充去,自本自根、自信自肯、自发 自辟,大洒脱、大自由,可谓理性大解放时期。理性,即是良知之发用。程朱未竟之 功,至阳明而始著。此阳明之伟大也。”“阳明所谓知行合一,实已抉发中国学 问之骨骼。”不过他也有遗憾:“然阳明说大学格物,力反朱子,其工夫毕竟偏重 向里,而外扩终嫌不足。”。 冯友兰认为,“道学中之理学,以朱予为集大成者;而其中之心学,则以阳明 为集大成者。”“明为心学最盛时代”并且认为“大学问所说,实可谓系阳明之 最后的见解也。”他提出,“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在心理学上,实有根据。不过其 所谓知,意多指良知,而良知之有无,则心理学不能定也。”。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1 9 7 1 9 8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一百三)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5 1 5 3 。梁启超饮冰室台集( 文集之四十三)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2 3 2 4 。吕思勉理学纲要民国丛书,第二卷( 6 ) :1 6 9 1 7 0 。粱漱淇人心与人生1 9 8 4 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9 4 年,1 1 1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 第四卷) 2 0 0 1 年第1 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1 1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2 0 0 0 年1 1 月第1 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t2 0 0 3 年,2 8 6 2 8 9 2 联结现当代的学者是郭沫若。他在1 9 2 5 年6 月1 7 日写过一篇王阳明礼赞, 对王阳明称赞有加:“他五十七年间在理想的光中与险恶的环境搏斗着的生涯,他 努力净化自己的精神,扩大自己的精神,努力征服,i i , 中贼以体现天地万物一 体之仁的气魄,是具足地表现在这首诗1 里了。他的精神我觉得真是如太空一样博 大,他的生涯真好像在夜静月明中乘风破浪。”他在后来态度有很大的不同,曾 说:“他( 王阳明) 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我 觉得他的知行合一,特别是事上磨练,是侧重实践的。这和他的唯心论的 世界观是一个不能调和的矛盾。在我看来,他的思想是没有想通。”固这是一种以 唯物主义方法来进行研究的新方法,在后来一段时间里成为主流,直至今天。 1 2 当代的研究情况 在当代中国大陆的研究中,对王阳明的研究可分两个阶段:前期在意识形态 的定性上非常突出,主要站在当代意识形态的立场上来批判王阳明的“刽子手和 牧师的一生”和他“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后期则是主要从王阳明的历史 功绩和思想特点来研究,相比之下方法多样。前期研究有一共同特征,即就是都 是在对阳明定性为主观唯心主义后谈论他的哲学,即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进行 古代哲学的研究,因此能看出古人相对于现代人的思想差距,古人的不足。 在文革期间,王阳明是作为宋明理学的一分子,与朱熹等一起被批判的:“王 阳明要人在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进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 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昕着,一念萌动, 即与克去。这就是要劝说已经起来造反的农民起义军,应该放下武器,停止向地 主阶级作斗争,用天理来否定自己的造反行动。实际上就是存地主阶级镇压 农民造反之理,灭农民造反之欲。两手沾满农民起义军鲜血的王阳明洋洋 自得地把这个从心髓透入微处用功的方法,比作是杀人须就咽喉上用刀。 这就更加赤裸裸地暴露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实质。这是地主阶级对农民 起义军的攻心战术,是地主阶级妄图从思想上根本扑灭农民革命精神的反动说 教。” 侯外庐等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王学集中国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然 而,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毕竟还只是一个庞杂混乱的理论体系。他的心学存 在许多理论上的矛盾,加上宋明理学伦理型的共性,他的某些命题,也常被从不 1 即泛海诗,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 8 4 页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 历史卷第3 卷) 1 9 8 4 年第1 版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2 8 9 。郭沫若沫若文集( 前记) 1 9 5 9 年第1 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年,3 。杨天石,王阳明1 9 7 2 年月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2 年,7 - 8 。卜钢五厂工人理论小组,复旦大学哲学系部分师生水浒与反到理学水浒评论资料,1 9 7 5 年,第 卜一、二期:2 8 同角度作哲学范畴上的分类、归纳和理解。”其思想本体论是“心即理”,认识论 是“先验主义的知行合一”,其“致良知”是“封建道德修养论”。o 沈善洪等认为,“在我国哲学史上,通常把王阳明哲学和南宋陆象山哲学合称 为陆王心学。作为主观唯心主义的陆王心学,和作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 乃是构成宋明理学的两个基本派别。这种哲学是在日趋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的 基础上产生的,是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但是,“他( 王阳明) 创立的心学, 确实有某种冲破旧教条,促进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王阳明的认识论和道德修 养方法中所具有的某些合理成分。王阳明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反对朱熹客观唯 心主义的斗争,是有利于唯物主义和进步思想的发展的。”。 大略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定的解放,视野有所不同, 对王阳明哲学的研究表现出方法的多样性,对阳明的评价也显示出开放和同情的 态势。 徐梵澄因为在佛学上研究颇深,他在用了大最佛学思维( 因明) 对阳明心学 进行分析的同时,还自觉地用上了心理学方法来进行分析。如他认为:“从心理分 析说,知( 动词) 从作意起,便是一种作用,从认识到心知是一程序,可以 说是行为或心理行为,然则说知行合一正是牒述了事实。观照丽知,推想而 知,皆是行为。”他认为,“其事功发自学术,其学术发于心源,赫然一系良知哲 学,至今犹存。” 从他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王阳明学术的同情和赞赏。 刘宗贤把“心学”远追到先秦。对王阳明的心学,她认为是自陈献章起,以 湛若水为中介,到阳明为大成。阳明之“致良知”是实践道德学说。心理合一是 人性论,知行合一是认识论,“致良知”是实践道德的本体论。这种说法和侯外庐 等说法大相径庭。她认为:“心学至王守仁始大成,形成比较完整的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体系,王守仁心学作为中国主观唯心论成熟的标志,其突出的特点是伦理本 体论与哲学认识论的统一。”其心学是“个人实践道德的产物”。 钱明在阳明心学研究中颇有份量,他主要的贡献有文献上的整理,譬如参与 整理出版当今在研究阳明心学领域中广为人引的权威版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 王阳明全集,搜集整理了谱牒中的王阳明逸文见知录 。钱明还对阳明学 的产生和演变、分化作了系统的研究。其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中阻详尽的史 实和客观的分析对阳明心学及其后学进行了一个纵向的梳理,颇能给人启示。 方尔加的博士论文王阳明心学研究中也采用了阳明思想发展的自然过程 为纲的方法,对王阳明心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且,方还自觉地使用了 候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 下卷) ( 一) 1 9 8 1 年第1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2 0 6 沈善洪,千凤贤工m 明哲学研究1 9 8 1 年第1 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1 9 1 4 1 徐梵澄陆王学述一系精神哲学1 9 9 6 第1 版,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 9 9 6 年,6 6 - 1 4 4 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1 9 9 7 年第1 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2 8 6 3 4 3 钱明谱牒中的手阳明逸立见知录阳明学刊,2 0 0 4 年,第一辑:7 0 4 心理学的方法来对为什么王阳明这个人会在学术上走“心学”道路进行了探讨。 陈来的研究理路与众人有所不同。他认为:“王守仁的思想在整体上是对朱熹 哲学的一个反动,他倡导的心学复兴运动不仅继承了宋代陆九渊心学的方向,而 且针对着明中期政治极度腐败,程朱学逐渐僵化的现实,具有时代的意义。另一 方面,他的思想努力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佛教思想营养,把北宋以来理学扬弃 佛老的过程推向一个高峰,并推进了此后三教合一的趋势。”回他认为,王阳明哲 学的精神是把儒家境界中的“有”和佛老境晃中的“无”结合起来了。在阳明哲 学中,“无我既是本体,也是境界,又是功夫。通过无我的工夫,达到无我的境界, 以恢复心之无我的本然状态。”同时,王阳明之心学又是有我之境,“有我”是通 过“阳明关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来实现的。 在国外的宗教研究中也有提到王阳明心学的,如国际宗教哲学杂志第5 5 期( 2 0 0 4 年) 第3 1 - 5 5 页有大卫w 泰恩的一篇保证新儒学信仰:王阳明和 艾尔文普兰亭戈的认识论中的宗教多元化及情感表现,文中就认为阳明心学 之理论非常完善,其“知行合一”等思想和他要捍卫的理念是可以完美配合的。 当前,研究者也有分别从王阳明的最重要观点如“良知”、“知行合”等 方面,或是从整个理学发展的路径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如“本体”、“功夫”、 “成圣”、“成己”,或是将王r 阳明的哲学与佛道两家思想的比较和融通、与西 方著名的哲学理论比较入手,来进行细致的剖析: 徐儒宗认为: 王阳明的学说,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其核心是“致良知”,而贯串 于其中的方法和准则乃是中庸之道这一思想,始终贯串于王阳明的修养论之 中。 刘宗贤试论王阳明心学的圣凡平等观一文中通过对陆九渊与王阳明“圣 人观”的比较得出结论:王阳明的“良知”使“圣人内面化与圣凡平等”,王学 后学则渐使“功夫现成化与圣学平民化”了。9 陈泉则探讨了王阳明圣人观的平民化倾向及其政治原因,认为王的圣人观“继 承了圣人可学而至的大传统,同时又杂糅了程朱、陆九渊的学说”。王阳明 圣人观平民化倾向的出现的原因是因为“要考虑为封建政治服务,同时当时的政 治状况也会给他以最直接最有力的刺激”。 “王阳明圣人观的平民化倾向的出现 是企图用一种带平等色彩的思想去维护有严格等级差别的制度,这是王阳明思想 。陈来宋明理学1 9 9 5 年第1 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2 5 8 o 陈来有无之境1 9 9 1 年第1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2 4 3 - 2 6 5 od a v i dw t i e n :w a r r a n t e dn e o c o n f u c i a nb e l i e f :r e l i g i o u sp l u r a l i s ma n dt h ea f f e c t i o n si nt h ee p i s t e m o l o g i e s o fw a n gy a n g m i n g ( 1 4 7 2 1 5 2 9 ) a n da l v i np l a n t i n g a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 f o rp h i l o s o p h yo f r e l 瞎i o n5 5 : 3 1 5 5 2 0 0 4 2 0 0 4k l u w e ra c a d e m i cp u b l i s h e r s p r m t e di nt h en e 胁e r l a n d s o 徐儒宗壬阳明的中庸修养论河北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1 期:1 0 0 o 刘宗贤试论王i ;毋明心学的圣凡平等观哲学研究,1 9 9 9 年,第1 1 期:6 9 7 5 5 中不可克服的矛盾,隐含着他的思想向他所预想的相反方向发展的可能”。 李素平谈了王阳明心学中的知行问题。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关键是 强调个体道德实践主体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它并不一定导出王船山所批 评的销行归知以知为行的结论来”。“知行合一”的实质应该是“把生 命的每一瞬间都看成成圣的关键时刻,时时处处通过涵养心性来清楚明觉自 己的本然心性,又依此本然心性的明觉体察来更好地履行人生道德义务。”因此, “知行合一作为一种理想的存在方式,为主体道德自律、存养省察、价值自 我的实现提供了方向。”。李友学则认为“知行合一”“包含了入世经世论、批判 继承论、亲履实践论、道德修养论和主观唯心论等五个要素论”。 杨国荣在作为本体的良知及其多重意蕴一文中认为“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以良知为其基石。与重建心体的思维行程相应,王阳明将良知提升到了本体 的层面。其中包含着多重理论意蕴。”而这多重的理论意蕴则是“从心物关系看, 良知的本体义首先体现于意义世界的建构过程”;“良知的本体义同时关联 着成圣( 达到理想人格) 的过程”;“良知的另一重涵义与知相联系这 种知同样具有本体的意义”。所以,良知的本体意义就表现为“存在的根据、德 性的本原、先天的理性原则诸方面的统一”。 邵显侠则认为王阳明的“良知”说实际上与禅宗的“本心”论思想有着密切 的关系。禅宗的“本心”论思想“对王阳明的影响最大”。o 黄海涛认为: 王f n 明早年“出入二氏”,中年“龙场悟道”,在创立心学的近3 0 年时间都 致力于佛儒融合,创立了比较独特的佛儒观他的心学受佛教影响极深,从本 体论上来分析,佛教不但成为他“以心为本体”阳明心学的理论来滠,而且在方 法论上,他也借鉴继承了佛教的思辨方法和修炼途径,尤其是他运用了禅宗注重 自性,开发自我的理论来突破程朱理学的教条束缚,使明代已经走向僵化的儒学 又带来了几分生机明代儒佛交融而形成的阳明心学,是明代传统思想独占统 治地位,需要一种新的哲学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的产物,明代佛儒交融文化趋势 的巨大变化,则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晚期。 徐仪明认为王阳明“似乎独钟情于道教内丹之术”,“要用内丹的修为来说 明t 致良知,学说”。王“在其著作中处处把致良知说与道教内丹理论加以 比拟,后经其弟子渲染,有时竟弄到不知是说内丹还是说儒学的地步。” 。陈泉1 i e n 明圣人观的平民化倾向及其政治原因重庆师院学报哲杜版,2 0 0 0 年,第1 期:6 5 - 7 2 。李素平王阳明念发动处即是行”解析中国哲学史,1 9 9 8 年,第4 期:8 9 - 9 6 。李友学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五要素论贵州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五期:5 1 。杨国荣作为本体的良知及其多重意蕴孔子研究,1 9 9 7 年,第1 期:9 9 - - 1 0 4 。邵显侠禅宗的“本心论”与王阳明的“良知”说社会科学战线冲国哲学,1 9 9 4 年,第6 期:8 5 - - 8 9 。黄海涛试论王阳明心学中的佛教思想学术探索,2 0 0 2 年,第1 期:3 0 - - 3 1 。徐仪明,道教内丹学与王阳明“致良知”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2 期:1 5 1 6 6 张世英曾用海德格尔与王阳明进行境界比较,。张再林则将王阳明的“意”的 学说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来进行比较研究,王路平则将王阳明的本体论与 萨特的进行了比较。,王志成则将王阳明与圣保禄的良知学说进行了比较。 杨国荣在论述王阳明的“成己”说中认为:王阳明在这方面的“思维行程既 呈现了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又表明对思辨的心学来说,人我、群己的合理定位依 然是一个理论的难题。” 袁占钊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讨论了王阳明的“主体能动性思想”,认为王阳明 的“心学思想也正是在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过程中,阐述人是最高存在的思想”, “在王守仁哲学中,充满了主体意识觉醒的光辉,他的以人为中心的心学体系, 长久以来被人们视为主观唯心主义而遭到批判,这是不公正不全面的。” 丁为祥认为,王阳明的“宇宙观事实上带有双重性,一既有强调主体以价值 理性统摄天地万物的实践宇宙一面,也有并不否认甚或积极肯定的客观宇宙一面, 这两面的共存构成了其宇宙观的复杂性,也使得仅仅一个主观唯心论- 很难穷 其底蕴。”。 可喜的是,有人试图从各阶段的王阳明思想入手,这就使对阳明心学发展的 内在理路进行考察成为可能,这方面有陆玉林的王阳明晚年心境与哲学精神 、 方祖猷天泉证道严滩问答南浦请益一有关王阳明晚年宗说的三件大事 等。 1 3 我的一些看法 正是因为有了大量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才使阳明心学研究越来越丰富厚重, 人们对于古代的哲学思想发展和古人的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有了更多、更深入的 了解,也有助于对现代人生活与思维的理解与预见。 在上述研究者们的工作中,对王阳明心学进行哲学研究的多,对其思想进行 研究的多,罕有结合王阳明这个人自身的发展来进行他的思想研究的著作和文章。 研究方法则主要是进行文献梳理和哲学讨论或是哲学比较,也有将其放在道学这 个大背景中去进行考察的。但是,对王阳明的思想研究来说,仅限于此不足以了 解其思想产生的根源,因而也就难以深入了解其思想及这种思想对当时人们及后 。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一海德格尔与王阳明之比较研究学术月刊,1 9 9 7 年,第1 期:1 0 - - 2 7 。张再林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与王阳明的“意”的学说青海社会科学,1 9 9 7 年,第4 期:6 1 6 6 o 王路甲,论王阳明与萨特昀哲学本体论之同异浙江学刊,1 9 9 4 年,第3 期:5 5 - - 5 9 o 王志成试论王阳明和圣保禄的良知学说浙江学刊,1 9 9 5 年,第4 期:8 9 = 9 3 o 杨国荣人我之间:成己与无我一论王阳明对主体间关系的思考中州学刊,1 9 9 6 年r 第6 期:7 7 。袁占钊有意识的人是最高存在一论王守仁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4 年,第2 期:3 5 3 9 o 丁为祥王阳明宇宙观的双重性及其意义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第4 期:6 1 o 陆玉林王阳明晚年心境和哲学精神孔子研究,1 9 9 7 年,第2 期:9 2 - - 9 8 。方祖猷天泉证道严滩问菩南浦请益一有关王阳明晚年宗说的三件大事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1 9 9 8 年,第三期:1 6 2 1 王阳明心学新论 世思维方式的影响。 而对于社会史史料在思想史中的运用,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史料浩 如烟海,处理起来确实是难以全面把握,这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很多学者在进 行思想史研究时,较少应用社会史史料,在运用时也只是为了选择有利于自己观 点的材料,或是因循旧说,虽然确实有证明之功,但是确乎没有能够使人明了外 部因素是如何影响个人的。( 1 ) 对某人思想的研究,除了当时整个的社会情况外, 还必须涉及到其个人生活的特殊环境和个人经历;( 2 ) 社会史和思想史的联结方 法也是个问题。我们认为,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方法是可取的,因为社会的环境 及其变化,必然通过心理过程来反映到人的头脑中,然后才是思想的形成。思想 的产生和发展当然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道路,但思想的产生、传承和发展仍然是在 社会活动中进行的。同时,思想是意识的产物,而形成思想的心理过程则并不一 定是有意识的,它更多的可能是社会无意识的影响所致。 诚然,思想史研究并不是人的心理研究。但将心理学方法引入到思想史的研 究中,可以更好地利用社会史的材料,从中找到从社会史到思想史的桥梁,从而 对环境和思想的互动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可以看到,正如王阳明自己所说的一样,其学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的,其思想的产生与其封建道德实践、政治事务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懂 得当时的社会情况,当然就难以理解他的学说;另外,相应地,如果不了解其在 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就颇难理清其心学的内在发展历程。有意识地用心理学 方法进行研究的仅见于方尔加的王阳明心学研究等少量作品,且在这些作品 中也很难看到具体的对王阳明从心理到思想的追究和探寻,实有憾焉。 下面,就阳明之心学如何逐渐成形,为何是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以及他与 当时人们思想的相互关系以及心学对人们思维的影响等问题作一浅要阐述。 。【明1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1 9 9 2 年1 2 月第1 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4 年,1 2 7 9 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王阳明的“良知 “良知”一词盖始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良知”说是王阳明学说的重点,“致良知”是他思想成熟后所大 力提倡的工夫,这从明代起己成为人们的共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目的就 是为了“致良知”。这里的“良知”与前人一样,也具有先验性,但内容有所不同。 王阳明对“良知”的定义有以下内容: 1 、良知是人对天理的反映:,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良知者,心之本体”与“心即理”、“性即理”等合看,其理昭然。 2 、良知是人生而有之的是非之心:“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 良知也。不动不闻是良知本体。”“知善知恶的是良知。”因而良知具有道德 功能,能充分体认良知者即是圣人,良知即是成圣的根据: 先生日:“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日:“尔 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日:“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于中 又日:“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 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知不当为盗,唤他 作贼,他还忸怩。” 3 、它有用世的功能:“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 天下可得而治。”所以良知又具有政治功能,主要用于教化人心,由致人之良知而 使天下太平。 4 、良知是本体:“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 5 、良知又是主体:“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 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 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在岩中花 树公案中亦有此等意思。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良知”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意蕴多重、包罗万象的概 念,是一个立体的建构。这个概念具有多种含义,并且各个层面是相关的和不可 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最主要的是“良知”与天理一体。 2 1“良知”的普世性 毫无疑问,王阳明的“良知”和孟子一样,也是先验的,是人人生而有之的, 。汉魏古注十三经( 下) 孟子1 9 9 8 年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9 8 年,1 1 3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1 9 9 2 年1 2 月第1 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6 2 1 2 3 9 王阳删心学新论 从这个意义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曾详细指示: “人孰无根? 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 “盖良知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 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 1 、此“良知”不增不减,人人自有: 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虽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得一毫? 2 、此“良知”表现在生活日用中: “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旧看何等玄妙,今看来原是人人自有的。耳 原是聪,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智。圣人只是一能之尔。” 3 、相同的良知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文,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 先生日:“圣人何能拘得死格? 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 且如一园竹,只 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 矣。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 2 2 “良知”的个体差异性 王阳明的“良知”虽然人人都先天而有,但是在具体的人身上其表现是有差 异的。这方面他有具体的论述: 1 、年龄阶段不同“良知”表现就不同: 门人有言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先生日:“洒扫应对 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又如 童子知畏先生长者,此亦是他良知处。故虽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 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2 、由于先天禀赋的不同,有圣人和众人的不同:圣人“只是生的分数多, 所以谓之生知安行”;众人则“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因此“只 是学的分数多,所以谓之学知利行”。 由于先天禀赋的不同,见道的迟速也有不同: “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 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 体受蔽,故且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 3 、由于才力的不同,就是圣人们的“良知”也有差别: 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 在? ”先生日:“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 。汉魏古注十三经( 下) 孟子1 9 9 8 年第1 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9 8 年,1 0 3 。【明】二i 三阳明王阳明全集1 9 9 2 年1 2 月第1 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7 4 1 1 2 1 0 硕士学位论文 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 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是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 孔子有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 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 2 3 “良知”矛盾统一的超越性 王阳明的“良知”是至简至易而又最难捉摸的,就好比手掌,“人于掌,何日 不见? 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至简至易”是因为“良知二字, 一讲便明,谁不知得? ”难以捉摸是因为“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 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 ” 因此,对良知“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所有形上学的主张必然具有二律背反的性格”;“不同阶段的意识,具有不 同的性质,而受此意识制约的形而上实在,也就跟着不同。”。这是荣格对藏传佛 教经典中阴得度所作的评价,也适用于王阳明在上面对“良知”的说法。正 是因为其“为道也屡迁”,良知才不好捉摸。而在王阳明最喜爱的禅宗的典籍里, 这类思想比比皆是:“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味,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 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味。 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 则法体清净。”。诸如此类都是见了就破,直至底源。 王阳明用很矛盾的语言来描述良知: 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 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这些语言看上去自相矛盾,其实都是从佛学( 尤其是禅学) 中得来的思辨方 式。金刚经中佛所说语随说随破,为的是怕有人执着于相,反复言说,只为说 出一个“如来藏”来。此“如来藏”中“无实无虚”。又如: 师( 云岩) 有时谓众日:“有个人家儿子,问着无有道不得底。”洞山f * - i :“他家 有多少小典籍? ”师日:“一字也无。”进曰:“争得与么多知生? ”师日:“日夜 不曾睡。,洞山云:“问着则无有道不得底,问一段事还道得不? ”师日:“道得却 不道得i i i 。f 明1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1 9 9 2 年1 2 月第1 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2 7 - - 1 2 5 。瑞上1 c g 荣格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一从易经到禅杨儒宾译2 0 0 0 年1 1 月第一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0 年,4 of 唐1 惠能六祖坛经汕头:汕头市草堂精舍,1 9 9 9 年,1 4 5 。f 明1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1 9 9 2 年1 2 月第1 版上海:上海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