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论 世纪之交,环顾全球,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经济全球化加速 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当前,世 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阶段,有的已经 进入信息社会。而我国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 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又不能无视世界信息化发展的 良机,再次落后。所以我国面临着继续完成工业化和立即推进信息 化的双重挑战。在这种形式下,我国如何发展工业化和推进信息化, 如何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就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 五年计划的建议,这是我国在新世纪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 领性文件。建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为我们处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指明了方向。接着,“十六大”的召开进一步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 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 业化的必然选择。”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以信息 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 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 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融合发展。可 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已经提升到了国策的高度。但怎样深刻 理解这一国策并把它落到实处,目前却还处于模糊状态。所以对信 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对于我国走一条快速、优质的工 业化道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 的跨越式发展,尽快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具有十分 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自“十五”计划建议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后,各方 面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展开研究,结合城镇化、“三农”问题 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取得了一些成果。“十六”大召开后又联系 l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首先要明确的问 题就是什么是信息化,什么是工业化,这是研究的基础。所本部分就 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说明。 1 1 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一词最初是日本的一个科学、技术与经济研究小组在 1 9 6 7 年初参照工业化一词提出来的。该小组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 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而信息化是由工业社 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产品 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 的演化或转型o 。随后这一概念在国际上广泛传播。 从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中国学者开始关注信息化问题并探讨了 信息化的涵义。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 不同的论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有的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基础 设施、生产、业务、管理等各方面的推广与应用过程。这种认识强调 信息化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主要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 产业化;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三是信息技术手 段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广泛应用。这种观点的用意在于把信息化按 “技术产业应用”的逻辑表达出来。 有的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认为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电子 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力, 推动经济和社会优质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 手段而不是目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 信息资源的共享,使信息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继而引起经济 结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的优化。认为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信 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充分发掘社会智能潜力。 有的则从信息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方面,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产 。鸟束培:经济信息,信息化* ,东j e 财经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2 8 6 页 业化,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过程。这种认识把信 息t 匕理解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即产品的信息含量、成本 中信息费用的比重、投资中信息投资的比重、消费中信息消费的比重、 产业中信息产业的比重、经济中信息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2 0 0 1 年6 月8 日至1 0 日,由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 的“工业化、信息化与跨越式发展全国研讨会”上对信息化的内涵, 与会学者通过讨论基本上形成的一个定义是: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 进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 社会信息化等几个发展阶段;信息化的主要标志是信息产业高度发 达,社会信息利用非常广泛,科技、知识和信息成为当代生产力的主 要动力从而形成信息生产力。 总之,关于信息化,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成型的定义。但人们 还是形成了些共识,即都认为信息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社会形 态发生重大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而且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全面变革。为了便于后面的论述,本文 将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一个开发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与经济 社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形成良性互动的向信息社会前 进的动态过程。 这一定义将信息化看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即信息产业化和产 业( 部门) 信息化。信息产业化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部 门的需求而形成的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服务产业化、信息内容产业 化。产业( 部门) 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外的其他产业和社会部门的设 计、生产和管理等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接受信息服务的过程。这 里的产业( 部门) 除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些经济部门外,还包括 教育、医疗卫生、国防、财税、社会服务等社会各个部门。但本文的 研究主要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构成国民 经济的基本内容。这也符合通行的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作 为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主要标志的作法。 叶初升:“工业化、信息化与跨越武发展”全国研讨会综述- 载经济学动态2 0 0 1 年第1 0 期 1 2 工业化的涵义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实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一个必要手段,是发 展中国家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工业化是人 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从量的扩张上看,工业化最明显的特征 是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农业的比重不断下 降。从质的变化上看,制造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 构的成功转换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 究竟什么是工业化? 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统一的界定。西方 较为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工业化这一概念所做的 解释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是:首先,一般说来, 国民收入( 或地区收入) 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 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 劳动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 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而辞海( 经济分册) 的解释是:工业化就是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 的过程。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在其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一书中给工业化下的一个定义是:工业化是指以各种不同的要素供给 组合去满足类似的各种需求增长格局的一种途径 。我国著名发展 经济学家张培刚认为工业化是指一系列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 过程。 从经济学角度讲,作为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阶段,工业化不 仅表现为一个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而且还 包含经济增长量的扩张和结构变动所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 质的变化学。 现在达成的共识是,所谓工业化其实就是一种经济结构演变过 (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 ( 中译本第二卷) ,经济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8 6 1 页。 ( 辞海) ( 经济分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3 6 页 h 钱纳里: ,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年版,第9 5 页。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 上)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7 0 7 6 页。 戴旭:工业化过程中的竞争与垄断,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5 4 5 5 页 程。工业化是一个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 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 结构变化过程。 本文作者倾向于接受这一定义。同时,认为工业化作为一个经济 结构演变的过程,有着丰富的内涵,如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不断上 升;用大机器取代手工劳动,工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产品商 品化,交换范围不断扩大;产业分工深化;人们活动的城镇化;人均 收入增加,社会生活明显改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等等。 为了简化分析,本文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产值在国内生 产总值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城市化水平作为工业化 的指标。 表1 1 是近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表,表1 2 反映了美国白 1 9 5 0 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一般认为,基本完成工业化的指标, 一是农业产值占g d p 的比重降到1 5 以下;二是农业就业占全部就 业人口的比例降到2 0 以下圆。 表1 11 9 9 0 2 0 0 1 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水平 年份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城市化水 产值比重就业比重产值比重就业比重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平( ) ( )( )( )( )( )( ) 1 9 9 02 7 16 0 14 1 62 1 - 43 1 31 8 ,52 6 4 1 1 9 9 l2 4 55 9 74 2 12 1 _ 43 3 41 8 92 6 9 4 1 9 9 22 l _ 85 8 54 3 92 1 73 4 31 9 82 7 4 6 t 9 9 31 9 95 6 44 7 42 2 43 2 72 1 22 7 9 9 1 9 9 42 0 25 4 34 7 92 2 73 1 92 3 o2 8 5 1 1 9 9 52 0 55 2 ,24 8 。82 3 03 0 72 4 82 9 - 0 4 1 9 9 62 0 45 0 54 9 52 3 53 0 12 6 03 0 4 8 1 9 9 71 9 14 9 95 0 o2 3 73 0 92 6 43 1 1 9 1 9 9 81 8 64 9 84 9 32 3 53 2 12 6 73 3 3 5 1 9 9 91 7 65 0 14 9 42 3 03 3 02 6 93 4 7 8 2 0 0 01 6 55 0 05 0 12 2 53 3 42 7 53 6 2 2 2 0 0 l1 5 25 0 05 1 12 2 33 3 62 7 73 7 6 6 姜爱林:论工业化的涵义及其特征,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江小涓:新型工业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载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模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的工业化、信息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这时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没拉高,城市 工资率也可以基本不变。当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完,开始吸收现有 农业生产条件下的必要劳动力时,如果土地的流转制度也已建立, 能进行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的时候,农业就会形成工业化的需求, 此时进行农业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的时机就已成熟。就可以进 行我国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农业工业化和信息化。所以本文认为目 前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改造的时机还未成熟,即有 土地流转的制度约束,也有就业问题的经济约束。 1 3 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新形式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 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 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 的和我国过去的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增长的传统 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它的主要特征是: 1 3 1 与信息化互动融合的工业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是先 实现工业化,然后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我国还处在工业化 的过程中,不能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是要发挥后发优势, 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的 进程。同时也要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观念上使工业化不以工业经 济和工业社会为终点,而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向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前 进。 1 3 2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 的工业化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就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 0 0 2 年1 1 月8 日 是因为工业化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加快发 展。但是我国现在实现工业化,和英、美、德、日等国实现工业化 的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有很大不同。当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全 球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大量过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实现 工业化有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当年那样依靠同广大殖民地的不平等 交换,而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科技 含量,以产品质量好、价格低的竞争力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打开销 路,争得更大市场份额。因此,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 国际竞争中实现工业化,必须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充分 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 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也只有这样的工业化才是 符号当今时代要求的工业化。 1 3 3 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 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存环境已经成为现今世界的紧迫要求。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消耗大量的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虽然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在其本国范围内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 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 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主要 依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新世纪头2 0 年要力争 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承受。不仅实现经济持续 快速增长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把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少,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 求。 1 3 4 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工业化的进程是发展工业并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改造和装备传 统产业部门的过程。因此,工业化必然伴随大批农民转移到非农产 业和城镇。同时,随着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及劳动 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量资本将同更少的劳动力相结合。因此工业 化和扩大就业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我国劳动人口极多 ( 还谈不上人力资源极为丰富) ,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比任何国家 都大,而且在信息化时代,劳动生产率可能比以往提高得更快,从 而会加剧这一矛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丰富,成本 较低也是我国的优势,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 紧跟时代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发展一些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 动密集型产业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也是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1 4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与信息化都是同步发 展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没有信息化也不可能有工业化, 只不过信息化有人工和计算机之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与传 统的人工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它们在实现工业化之后,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奠定了现代信息化的 物质基础,出现了先工业化后现代信息化的格局。本文认为,信 息技术的发明和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自古就有。如结绳记事、语言、 文字等,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化。我们所说的信息化是建 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所以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先工业化后 信息化,信息化是工业化实现后的一个自然发展的阶段。信息化和 工业化是本质差别的概念,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 发展过程。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大规模高效率的制造业,并以此带 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信息化的主 要目标不是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而是提高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 利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从而提高社会各领域生产、服务、 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社会提高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化也 不是以信息设备制造业带动其他产业的进步,恰恰相反,是社会各 领域的信息化发展要求推动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在制造业中信 息化体现为制造业各部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其研究、开发、设计、 生产、销售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从工业化的角度看,信息化 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4 5 页 1 0 化和扩大就业在客观上存囊萤鬈篱射劐洲。蚝给装待羹疋肇型霎j 坷薹i f 已b 虻i 蛳戥豳薯;姜蔡融羹眇熙弧竖蔷雕是一秤橱錾囊涵 稀j 目寨嚆省讲甫纂霉互犁。圭岛善基墅羹匪酣萋蕈i 酣丽。门前 茎磊础型净萑熄名凄力堡霉4 心二公裂辖罂。否昂码i 弼潞冲i 雏 簿装襄匹萋强吲浦d 藉斧彰;静施蓠嚏黝w 墟! 囊热谢薹剐藿 筮展高科。跬7 丛骚熏蚋烈醐刹? 裂霸葑型簸阢昏蠹黟功:彰毫夔摹 彬j 羹萨醋薹墓灭蠹雾弹哑窭萋州缄确蝤; k 蟛,基雾蓍萎蘑蓄;泓罟箭职蒴型;基譬引期掣州攀蕃。 鞭屿翼麓翼彳皿蕊与唯j 鼠盼墅邑囊e 萋鹾翳囊:分f 亚匿托簪蕾 鲁卣疑茎i 娃坤滞堋叫嗡提q 矧缆扑若托茧引纠崩;j ) 1 羹“ “鹂靶锋i 掣蛇联蕃霞鬟譬饫扔副鞠薹藿踅鬻:伞在旨瓮爨鞲簪 往鉴覃衍啸薹孺呷m 讲;乏后萋州缓篱瑚总鬻蹩警“翮粥裂黧霸孙 引掣骶;藩瑷靠疆强薹刿弋1 酣引塞的物质基础溪趔i 誊簟:矧功捧拎鄹孙;副翳菱摊警纂& 勘i 囊孤雌强弱鋈 羹鐾垤。哐堡鬻辁撸抑塑舌羹掣髯j 摧一缁薹岩要善晏j 圣袁霉 攀这峦! 基戎錾瑚谧懒嘲鬻孺雌;睑瞄羹所说冀佰恳化悬鳝辜廷拱 岱值舄嚣莶季萎哗;琵婴需箫餐筷鑫豢霖萋暮爷把馘霎茎莒帚; 驾鄞引刳p 芪聊基丽篇羹。个裔粥融鞋。嵌断怪管界鞲薹= 扣篓 龄誊茧羹莹孔囊勘筮4 = 非些零萋置民囊瞄秭叫呼孙蓁型语薹冀馐羹 爆理;瑾矗斜蹩鬻墨瑗薹嗡珲j 锩雀爆絮薹荪掣莎萄叁渍喘:动 农业和服务业上毁晷壁罄萋;蓄挥侠手委鬻篓i 銎嘉箨誓骨悠琴喜 耋翼鸣茎准墁:箩良斛范牦划萋;墅蛋誊藿氡出鏊摹黪蠹售氧雕 客崭轷辞匿塑星灸遂蓁馕隔博羹泳 i 掌? 囊些心堡昴干工会爸锄域生萋丽琴话虚篓囊 溺- ? 和厦量鹈印篓烈驯鐾靶。鳢装蜀蠢匦删i 笪韩噍州捌川 缠蓄孰j 爨整鬟型撮避i 博侔泫,强荔篓鋈酣。锸墉蔗惜翁,舞x 夏焉搿;篓蓟卧纠引。筐簧蓑瘫蒜;囊璀潍碳:涩饕划熊罐;雾务 涟;誉矽j 誊副,昼佯;涨鲤。蒜型掘世碌鐾萧薹信氟聒i 耗毅 露奏i 蔻、雕竞固阵。习等羹匪;薹幽甜鬈箨;夼前咩羹;此趔妻斟= 型羹蓄譬墨理婚冀霪j3 罐蓑纛鬟冀骊霎;蚕霞鏊鬻雾篓 产业兼有制造业与服务业以及两者的融合,是个庞大的产业群体, 可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提供一个产业内部 市场,形成信息经济的内循环。但它不能没有更大的外循环j 碧塑 蓁薹舞拨强簿誊爱苑裂藐匿固画霉。个捌戳雾。橛澎亳;盒鍪雨。 = 剁郅墼邕霎擎型簪令烈璧;鼍趣匿连| | 羹菲垃= 蹲= 霎瞬瑚誊劐薹 黟磐置肇;群璀浮薹杪澎龉董。渐置禹魏割副蚓莪孙蜘信息化 和工业化并举的道路向信息社会前进。未来的信息社会不以工业为 核心,但必以成熟的工业为基础。所以跨越模型不是跨越了工业化, 而是跨越了一个成熟的工业社会。 1 x 第二,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 息服务产业,这是一个新兴的战略产业,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但改 变了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高级化,而且还通 过对其他产业服务,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程度,从速度型、粗纺型的 发展转向效益型、集约型的发展。 第三,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信息化把工业化推 进到一种崭新的环境下,即依靠信息通信技术来开发利用信息资 源,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使工业界得以普遍提高获取、处理、传 递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竞争中更好地发挥知识这一重要因素的作 用。 第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污染、增加商机。 这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尤为明显。信息化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 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等,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 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等。这两方面的进展已非工业化所取得 的同类进展可比拟。此外,信息化有利于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 生态相协调,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在明确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涵义后,本文提出一个简化的经济 社会演进模型来概括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了简化问题、抓住基本思想而省去了分工产生的服务业和服务业 对其它产业的服务作用。 卜享了业刘 专分工 l 改造 经济社会演进自然模型 2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必要性 为什么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个课题? 因为世界信息化 的发展,我国工业化还未完成,又不能放弃信息化,再次落后,自 然希望信息化和工业化能互相促进,既是工业化的过程又是信息化 的过程。中国不必走少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应 把工业化和信息化两步并作一步走,用信息化来指导工业化,既可 以提高工业化的质量,加快工业化的实现,又可以抓住信息化的机 遇,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2 。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加速完成工业化的需要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在新 世纪中国必须继续完成工业化,并且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 业现代化,这就要求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工业,发展新兴工 业,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信息技术是最主要的高 2 2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信息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是 信息化的前提,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 化的兴起;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资 金、能源、人才和市场:工业化为信息技术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 使信息化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信息化不是空中楼阁,不能孤立地 发展,必须在提高工业化的水平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只有 用信息技术和设备武装起来的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才能为高度信 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现 代化的步伐,才能增加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信息化 提供更好的各种条件,扩大信息产业的规模,增加信息产业的收入, 提高信息产业的效益,更有力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 2 3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需 要 在新世纪,中国要同时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也就 是说要跨过发达的工业发展阶段,由不发达的工业化社会直接进入 信息化社会,或者说是不经过由不发达工业化过渡到发达工业化, 再实现信息化的发展顺序,同时进入发达的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 会,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双重任务要求必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 结合起来;跨越式发展决定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带 动工业化可使我国尽快赶超发达国家,进入世界前列 进入信息化时代,如果不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和发 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急剧扩大。只有选择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才有可能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 变挑战为机遇。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以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种 新型发展战略,也是新时代的唯一选择。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做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一方面,信息技术和信 息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 2 2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信息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是 信息化的前提,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 化的兴起;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资 金、能源、人才和市场:工业化为信息技术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 使信息化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信息化不是空中楼阁,不能孤立地 发展,必须在提高工业化的水平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只有 用信息技术和设备武装起来的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才能为高度信 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现 代化的步伐,才能增加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信息化 提供更好的各种条件,扩大信息产业的规模,增加信息产业的收入, 提高信息产业的效益,更有力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 2 3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需 要 在新世纪,中国要同时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也就 是说要跨过发达的工业发展阶段,由不发达的工业化社会直接进入 信息化社会,或者说是不经过由不发达工业化过渡到发达工业化, 再实现信息化的发展顺序,同时进入发达的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 会,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双重任务要求必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 结合起来;跨越式发展决定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带 动工业化可使我国尽快赶超发达国家,进入世界前列 进入信息化时代,如果不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和发 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急剧扩大。只有选择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才有可能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 变挑战为机遇。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以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种 新型发展战略,也是新时代的唯一选择。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做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一方面,信息技术和信 息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 出;另一方面,现在我们的人均g d p 是8 0 0 美元,而西方发达国家 使2 万一3 万美元,差距是很大的。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们 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这又是因为人家的信息技术 用得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在这种形式下,我们 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工业化方式追赶肯定是赶不上的。我们只能借 助技术上的跨越,通过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 4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传统的工业化虽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效率和质量,走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 长道路,由此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重复建 设、生产率低下、规模结构不合理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则促使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信息化的发 展将会使生产要素综合利用的效率提高,加速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 力资源的积累,是一种质量速度统一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信息技术 将向工业扩散和渗透,从而加速工业化进程,优化技术结构和产业 结构。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的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它将使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劳动手段、劳动对象 都发生重大变革,更加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 了适应和促进这种先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某些不适应因素和环节,也将进行响应相应调整,促进政府职能 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因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助于推动和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利于减少工业化的代价,少走弯路,并尽 快形成新型的工业化。一般认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是要依靠 社会智力资源发展经济,而不是按传统模式靠消耗自然和环境资源 发展经济。信息和知识作为内生因素产生经济递增效应。新经济增 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可以减少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付出 的代价,少走弯路,尽快实现工业化。有的专家提出,当世界进入 信息时代,工业化的目标和实现方式也必然有根本性的转变。信息 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应是更高级的、“知识型”的工业化,是一 种以人为本、真正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更高级的工业化。知识、 信息这些无形要素将发挥更为重大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对自然资 源消耗和环境负担的依赖程度。 2 。5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国际竞争曰益激烈,以及我国加入了w t o ,我国的企业和产 业将直接面对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双重挑战。这就 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和其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 0 0 0 年度国际竞争力的报告 中,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由1 9 9 9 年的第2 9 位下降到第3 l 位。除科技 投入和创新能力不强外,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我国工业化水平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不发达。现在世界各国都 纷纷推出“信息化”战略,以获得新世纪的竞争优势和先行优势, 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倍增性和渗透性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使劳动 生产率提高。 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分解的过程中,不仅传统产业向中国 转移,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环节也迅速地向中国转移。这样,中 国工业化很快进入广泛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出口工业品中,竞争 力较强的仍然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高新技术产 业的数量扩张很快,但总体上看,附加值高的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 业的出口竞争力尚处于劣势。基本的情况是:我国在劳动密集型加 工阶段优势具有比较优势,很多产品的核心部件仍需从国外进口或 依靠国外技术生产。我国的工业还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所以 迫切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增加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工 业质量,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中国经济前景分析一一2 0 0 3 年春季报告( 经济蓝度书春 季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4 9 - 1 5 3 页- 3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可能性 前面分析得出信息化是一个开发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与经 济社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形成良性互动的向信息社 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两个方面。而 工业化是一个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 重逐渐下降,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 结构变化过程。衡量工业化的主要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 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 化水平三个方面。信息化能否带动工业化的关键就看信息化是否能 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降低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如果能够,说明 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反之,则不能。当然信息化作用的发挥也 有赖于其他因素的配合,比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提高第二、 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也有赖于城镇建设和户口制度的完 善等,并且它们是互相促进的。为了分析的方便,这里假定其他因 素的配合是很好的。下面首先建立了一个从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 模型,然后进行效果分析,最后说明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具备 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3 1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机制模型 图3 1 是从信息化到工业化的传递机制模型。从信息化包含的信 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两个方面开始分析。在传统产业为信息产业提 供资金、人才、数据等和传统产业由于自身竞争的需要而对信息产业 产生需求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内容不断产业化,信 息产业得到发展。不断发展的信息产业反过来为传统产业提供更好的 装备、技术和服务,从而使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结构高级 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更强、企业规模扩大、产值增 加、就业也增加。在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中农业、工业和服务 业都得到了发展,不过情况并不一样。 工业化 图3 1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机制模型。 本模型部分借鉴了左美云:知识经济的支柱一信息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 版,第5 6 页的信患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动模型 农业如果在生产已经工业化了的基础上再进行信息化的改造,那 么就可以从科技信息服务、购销信息服务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等进行 全方位的信息化。可以使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但由于土 地和消费的限制,其绝对产值虽会增加,但相对产值会下降。更何况 我国的农业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生产,目前的信息化也只是农业科技和 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实现了部分的信息化,所以农业产 值虽然增加但很缓慢。工业在经过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的改造 和信息化后,其竞争力会大大加强,规模大,产值增长强劲,同时拉 动城镇化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其绝对产值是增长很大的,但由于经 济服务化,所以产值比重保持在小幅上升、基本稳定,将来随着服务 业的更快发展还会呈下降趋势。服务业的产值则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 比重都增加,经济服务化。服务业比重过低是我国的特殊情况造成的, 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条件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毕竟经济服务化是世 界各国经济成长的普遍规律。 这样,( 一) 农业、工业都建立在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农业、工 业和服务业都接受了信息化改造,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人均国内产 值增加;( 二) 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农业人口在总劳动人口 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三) 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城市化水 平提高。这就是工业化的内容。当上述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如农业 产值占g d p 的比重降到1 5 以下;农业就业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降 到2 0 以下,就可以认为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而且这里的工业化是新 型的工业化,是以信息化来支撑的,在经济中广泛采用高新技术,是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所以它的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所 以信息化是可以带动工业化的。 3 2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作用因素 3 2 1 信息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 第一,信息化能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信息技术具有高度扩展性、 渗透性,它能推动传统工业产品“进化”,使产品趋向于高档次、高 效率、多用途、多种类。如微处理器引入机床工业,使普通机床升级 为数控机床,性能大大提高,售价猛增,我国出口的普通机床平均每 台售价仅1 0 9 美元,而进口的数控机床每台在1 万美元以上。应用信 息技术能促进产品创新。美国i b m 公司采用信息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 网络汽车,司机可用语言指挥汽车行驶,也可以在汽车上直接上网发 送电子邮件。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由于信息技 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如过去开发和制造一辆新的 车型需要4 6 年的时间,现在只需3 0 个月:许多要花几周或几个月 的工作现在几天就可以完成。与此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新产品层出不穷,加速了传统产品的 淘汰过程。一种款式的产品从投产到最后被新的款式替代所用的时间 越来越短。不仅如此,消费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直接参与产品 的设计过程,工业化时期的标准化正在步一步地走向信息时代的个 性化和人性化。 第二,降低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体现在采购、生产、管理等方 面。信息化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信息 技术是一种省材料、省能源的优异技术。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应用最 成熟,因此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时,原材料、能源并没有同 步增长,反而下降。信息技术也是低污染的环保型技术。 第三,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是决策权逐 步向操作层转移。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 技术到来,对操作人员知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决策信息实际上 分散在他们的头脑里。在这种形式下,传统的层级制的组织管理形式 已不能适应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决策 权向操作层转移便应运而生。目前在美国许多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通 过“下线问题解决小组”或自我指导工作小组,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 和管理。据调查,在美国制造业中,雇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企业的比 重由1 9 9 2 年的6 5 上升到1 9 9 8 年的8 5 。二是“以业绩为基础的报 酬”制度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据美国一家机构调查,自1 9 8 7 年 到1 9 9 9 年,名列财富杂志的i 0 0 0 家企业中,采用“以业绩为基 础的报酬”企业比重,由2 6 上升到5 0 。三是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的 企业经营组织模式开始改变。即企业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分包给外部专 业化公司,与相关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并形成业务网络关系, 从而大大拓宽企业的边界。四是高技术企业出现小型化的倾向。与行 业集中度提高的趋势相反的现象是,近年来高技术企业出现了小型化 倾向,这种倾向在信息产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之所以如此,是由于 大企业很难新技术的快速变化,而中小企业有“船小好掉头”的特点: 同时大企业管理虽然规范,但也有趋于僵化的弱点,导致企业人员技 术和管理创新的动力不足;而中小企业管理更加灵活,容易建立良好 的激励机制,刺激企业人员加快技术和管理创新。 第四,信息化协助开发、采购、制造及顾客服务等四大部分提高 效率。信息化能令开发、采购、制造及顾客服务等四大部分成为一个 高度互动的统一体,由此产生协同效益及灵活反应能力,实现高增长。 信息化加强了整个系统与市场连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效益。 3 2 2 信息化可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符合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我国正面临产 业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特别是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买方市场 的出现,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纷纷暴露出来,更加大了产 业结构调整的难度。我们要抓住行之有效的增长点,就是积极推进国 民经济信息化。一方面是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客 观趋势;另一方面是对原有产业实行信息化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劳 动生产率。 第一、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提升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高度化就 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越来越大。信息 产业就是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型的高成长性产业,信息产业的快速 发展、规模扩大其本身就使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第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结构升级。信息产业是高渗透型 产业,具有强扩散性和高带动性,通过信息的扩散和反馈,使其部分 地融合于社会和其它产业的各个部门,带动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甚 至使一些衰退的产业重新焕发活力。我国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不仅表现在高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上,而且表现在传统产业的落 后上。为了使我们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就更需要用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传统产 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切入途径主要有:改造传 统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改造传统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改造传 统工艺,加快生产过程自动化;改善经营管理。 第三、信息化催生一批新的服务业,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 展。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传统产业的比重减小,新兴产业的比重增加。 信息技术具有无所不在的、极强的渗透力,只要有信息和信息处理, 信息技术就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信息技术中的软件技术,能 使各个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经验用比特的形式保存,便于人们 复制和传播,从而使知识的扩散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所 以,无论是宇航卫星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开发、光纤通信、新材料 工业、新能源产业还是新兴服务业,都离不开信息产业的帮助。 第四、信息产业能缩小我国原料工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 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就是原料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减少, 加工工业的比重增加。信息化通过信息的替代,可以降低物质和能量 的消耗,减少国民经济对原料的需求,从而降低原料工业在制造业重 的比重。我国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减少了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每万 元g d p 所需要的能耗、物耗都在下降。1 9 9 5 年每万元g d p 所消耗的 能源是2 3 万吨,1 9 9 6 年是2 0 吨,1 9 9 7 年是1 9 吨,1 9 9 8 年则在 1 5 吨左右。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原料工业的比重还是过高 ( 3 5 ) ,不仅远高于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不足2 0 的水平, 还高于许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3 0 以下的水平。原料工业比重 过大,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和集约化发展。采用信息技术 既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又能使产品向耗资少的方向发展。 表3 i 是我国“九五”期问制造业产出结构变动情况表,表3 2 是“九五”期间第三产业的产出结构变动。隋况表。从中可以部分看出 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从“九五”期间工业增长的基本情况看,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 业中的比重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 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或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 其中电子及通信行业的比重升很大,产值已经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 的8 以上。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重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是带动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力量。加上信息产业的对其他 产业带动的效应,说明信息产业是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力量。 表3 1“九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结构变动 1 9 9 5 年1 9 9 7 年1 9 9 8 年1 9 9 9 年 全部制造业 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嚣:m 制造业 烟草加工业 纺织业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记录媒舟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 金届制品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其他制造业 1 0 0 0 4 i 1 7 2 9 5 0 7 t 3 2 8 1 6 0 7 o 5 19 1 o o 7 4 6 7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