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正嘉时期监阁权势消长探微.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由司礼监和内阁并行的辅政系统不杈是明代中枢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也是维护皇权平稳运行的保障。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明代正德、嘉靖时期监、阁权势转换为切入点, 对正德之前的宦官、内阁权力的发展变化进行简要回顾,通过刘瑾干政这一个案, 讨论了正德初期宦官权力膨胀与内阁权力萎缩的原因。 对于正德时期的另一支重要政治势力佞幸,本文分析了佞幸势力获取权力 的原因,将监、阁权力合二为一的过程以及被监、阁联合清除出政治舞台的原因。 通过对武宗去世后,皇位空缺时期各种政治势力所发挥的作用和大礼议产生 的历史背景的讨论,分析皇权如何通过议礼控制内阁。探讨在皇权高度膨胀的情 况下,内阁的发展、权力的扩张、首辅制的确定过程,以及在强势皇权控制下的 监、阁关系以揭示明代监、阁的权力来源;权势转换过程和二者在中枢运行的 地位、影响。 关键词:宦权阁权皇权佞幸大礼议 t h em i n i s t r yo fr i t e sa n dc a b i n e tw c r et h et w op o w e r f u lo f f i c i a lg o v e r n i n g a s s i s t a n ts y s t e m so ft h ei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yi m p l e m e n t e de a c ho t h e r , a n dw e r et h e 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 so fb a c k b o n eo p e r a t i o na n dg u a r a n t e ee n s u r i n gt h eo p e r a t i o no f e m p e r o rp o w e rs m o o t h l y o nt h eb a s i so fp r e v i o u s - s c h o l a r s s t u d i e s ,t h i sp a p e ra t t a c h e d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e u n u c hp o w e ra n dc a b i n e tp o w e r , a n db r i e f l yr e v i e w e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sa n dc h a n g e sb e f o r ez h e n g d ep e r i o d , e x p l o r e dw h ye u n u c hp o w e r e x p a n d e da n dc a b i n e tp o w e rs h r a n kr a p i d l yi ne a r l yz h e n g d ep e r i o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c a s eo fl i u j i n si n t e r v e n t i o ni np o l i t i c s t h i sp a p e ra l s oa n a l y z e dt h ep r o c e s ss y c o p h a n t i co f f i c i a l , a n o t h e ri m p o r t a n t 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a c q u i r e dp o w e ra n dh o wt h e yc o m b i n e dt h et w op o w e ra n dw h yt h e y w e r ed r i v e na w a yf t o mp o l i t i c a la r e n ab ya l l i a n c eo fe u n u c ha n dc a b i n e t t h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n gt h ee f f e c t st h a tv a r i o u s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h a db r o u g h ti ne m p e r o r v a c a n c yp e r i o da n d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t h eg r e a tr i t u a lc o n t r o v e r s yh a p p e n e d a f t e rw u z o n g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d i e d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 z 脚h o wt h ee m p e r o rp o w e r c o n t r o l l e dc a b i n e t t h r o u g h t h ei s s u e ,a n d i n q u i r e d i n t o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a b i n e t ,e x p a n s i o no fp o w e r ,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p r o c e s so fc a b i n e tp r i m em i n i s t e rs t y l e a n d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e u n u c ha n dc a b i n e tu n d e re m p e r o r ss t r o n gc o n t r o li nh i g h l y e x p a n d a b l ee m p e r o rs i t u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 i st or e v e a lt h ef o l t g c eo fe u n u c hp o w e ra n d c a b i n e tp o w e r ,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p o s i t i o na n de f f e c t so ft h et w op o w e ri nb a c k b o n e o p e r a t i o n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e u n u c hp o w e r ;, c a b i n e tp o w e r ;e m p e r o rp o w e r ;, s y c o p h a n t i c o f f i c i a l ;t h eg r e a tr i t u a lc o n t r o v e r s y m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 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趣导师签名:3 咝日期:三啦z 吕杨:明代正嘉时期监阁权势消长探微 绪论 一、题解 所谓“监、阁”, “监”指由内廷宦官构成的司礼监,明代宦官机构共分十二监、 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其中由于司礼监秉笔宦官拥有代皇帝“批红8 大权, 成为二十四衙门中最具实权的部门。本文的“监”不单纯指司礼监,也包括整个宦官 集团“阁”是指外朝文臣进入四殿二阁:并具备由皇帝赋予“预机务”或。典机务” 的工作职能3 而组成的内阁。 我国1 9 4 9 年之后的绝大多数历史教材和学术著作,对于概括我国帝制时代的事 物,常用“封建”一词作修饰和限定,如“封建皇帝”、“封建地主阶级”等。马克思 关于社会形态的分析,主要来源于马克思对西欧历史的研究,对于研究和理解我国古 代历史有一定的帮助,但我国古代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社会形态完全迥异于西欧,以 西方教条阐述和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常有。方凿圆枘,不尽吻合”乞艺感,诚如范文澜先 生所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研究不能“削中国历史之足,适西欧历史之履。”t 为了避 免理论上的争论,除了在引用今人论著的题目外,本文一概不用“封建”一词作史论 及历史名词修饰和限定。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明代皇权膨胀是理解明代官僚政治及政府运行的一个出发点。自洪武十三年废 除宰相后,打破了皇权与官僚体系原有的平衡。内阁最初以皇帝的秘书机构的形式产 生,至明代中期已发展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形成了中央以内阁和六部为核心, 互不统属、相互制约的决策体制。由于内阁负有“票拟”的职责,且属于皇帝的秘书 1 十二监: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农监、都 知监:四司:惜藕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馘工局、内织染局、 酒醋面局、司苑局( 参见:明史 卷7 4 职官志- - ) ,第1 8 1 8 - 1 8 2 0 页) 2 四殿:中极殿( 华盖殿) 、建极殿( 谨身殿) 、文华殿、武荚殿二围:文渊阁,东阁( 参见:明史 卷_ 7 2 职 官志一,第1 7 3 2 页) 3 参见邦晓:今言 眷1 ,七十五,第4 0 - 4 1 页;田澍:明代殷阁大学士非阁臣代名词 ,中国史研究 2 0 0 5 年 第1 期 4 参见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 年版,第3 8 - 5 6 页;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4 2 - 9 4 页;冯天瑜:r 封建”考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史学术语。封 建。误植考辨,学术月刊) 2 0 0 5 年第3 期、重新认识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 0 0 6 年第3 期 5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第4 6 2 页 。 6 范文澜;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引自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1 5 页 吕杨:明代正嘉时期监阁权势消长探微 机构,能够借助皇权,侵夺部权,渐渐形成昔日宰相的权势。而作为皇帝的另一个秘 书班子一由宦官组成的司礼监,其权力则是明代皇权的外延在最高的决策中起到了 制约内阁的作用,以保证君主集权和开展行政。内阁与司礼监的相互合作和相互制约 几乎贯穿着明代正统以后的中央行政运行中。正德初期,宦官势力膨胀,形成阉党。 在铲除刘瑾后,宦官势力依然强盛。而到了正德十六年,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皇太后议 定迎立朱厚炮继位,并依托后妃、宦官势力铲除江彬,在嘉靖初年建立了强势的内阁。 通过“大礼之争”虽然杨廷和内阁被清除,但内阁权力进一步膨胀。随着嘉靖前期革 新的进行,宦官势力遭受打击,阁权超过宦权,虽然宦官势力从前台转移到幕后,但 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内阁。那么这一过程在正嘉时期是如何转变? 同时,武宗与 世宗,作为最高统治者截然不同的出身和性格对其统治时的中枢权力运行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上述问题学术界论及不多,因此拟根据现有的史料对此作以粗浅的探析。 研究明代正、嘉时期前后监阁权势的转变及中枢机构的运行,有助于加深对明 代中期政治,特别是对皇权运行、皇帝与中枢系统权力关系格局的认识,有助于加深 对最高统治者个人素质对国家政治运行的影响,以及中央最高决策者的辅助机构、侍 从人员对施政行为影响的理解。 三、研究现状 关于明代中期皇权、监、阁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著 名明史学家商鸿逵、李洵、张显清、南炳文、林延清、田澍等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细 致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于明代中枢政治研究论文极多,主要集中于对明代皇权和监、阁运行体制的 研究,现择要作以简明回顾。李天佑再论明清封建专制( 东岳论丛1 9 8 1 年第2 期) 认为明太祖废相,从制度上扫除了君主专制的障碍。王天有等中国历史元明 清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 认为废除宰相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 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其恶果在明朝中后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王其 榘明代内阁制度史(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 认为明太祖废相后,实际上由皇帝兼任 了宰相的职权。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 版) 也持相同观点而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则 认为废相后,宰相的权力并非被皇帝全部囊括,一部份流向皇帝,另一部份流向六部。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认为废相后,宰相的权力 2 吕杨:明代正嘉时期监阁权势消长探镀 被分解,洪武时期流向六部,仁宣后流向司礼监、内阁和六部。对于内阁和司礼监的 作用,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 9 9 8 年第4 期) 认 为明代存在着相权,但相权是内阁和司礼监共有。二者相互拥有的权力和相互间的制 衡,形成明代监阁共理的体制。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 0 0 5 年版) 则认为成祖建立内阁制是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帜,在朱元璋创立的辅 政体制的框架上试行的一种过渡形式,实际上已经逐步改变祖制,最终的形式演变变 成宰相奉命拟旨的辅政制度。李渡论明代的相权( 文史哲1 9 9 5 年第6 期) 认为 阁权的轻重与参与决策的深度、广度都取决于皇帝对阁臣的信任程度。票拟制度在权 力运作机制上完全受制于皇权。张宪博明代的内阁( 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 政治史第三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杜婉言论 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 中国史研究1 9 9 2 年第4 期) 认为在皇权的重压和司礼监的 制约下,内阁并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因此始终未发展成为一级正式的国家行政 机构。内阁受制于司礼监,宦官利用宣诏、批红的机会,在事实上侵夺内阁的票拟权。 李洵下学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认为司礼监与内阁同是皇权的附属 物,皇权对二者的权力紧密控制,防止二者任何一方超过皇权内阁是连接官僚机构 和广大士大夫出身官员的桥梁。内阁与司礼监二者是对等关系,是明代政治结构中不 可缺少的部分。冷东明清两代宦官专权与封建专制的关系( 汕头大学学报1 9 8 5 年第3 期) 认为在明代很多时期司礼监成为明代的政治中枢。郭厚安略论仁宣时期 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 明史研究第二辑,黄山书社1 9 9 2 年版) 也认为司礼监的 权力始终在内阁之上。而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则认为宦官代行批红是皇权延伸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皇权的下放。张宪博明代 的内阁( 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第三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 版) 认为宦官批红完全从属于皇权,但批红为宦官扩张权力提供了制度性基础和现实 的可能。一旦掌握了最高决策权,便可以进退官员。把自己变成事实上的皇帝。方志 远明代内阁的票拟制度( 江西师大学报1 9 8 7 年第4 期) 则认为票拟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和稳定性,票拟作为最高决策方式调整的结果,既在制度上保证了皇权至高无 上,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中书省废除而造成的体制缺欠,减少宦官专权的可能性, 并对皇帝某些极端行为产生牵制作用。郭厚安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 ( 明史研究第二辑,黄山书社1 9 9 2 年版) 认为司礼监权势始终在内阁之上,只有 司礼监才是明代中枢权力之所在许大龄明清史论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认为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处或办事处。明代皇权与绅权的矛盾,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 吕杨:明代正嘉时期监闭权势消长探徽 始终表现在君权扩张,相权削弱司礼监权力膨胀,批红权落到宦官手中,成为内阁 最大的制约,因为这种制度已把皇帝和内阁大臣隔开了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认为内阁与司礼监的总体关系是内阁讨好( 多是秘密 地) 司礼监,内阁政治常常离不开司礼监的配合。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认为司礼监实际权力高于内阁,无论是内阁,还 是司礼监,都是皇帝的辅助,政治上的作用都取决于皇帝陈志刚 论明代中央政府 权力结构的演变( 江海学刊2 0 0 6 年第2 期) 认为监阁体制是明朝几代君臣反复实 验探索的结晶,在实际政治运作中逐渐得到完善并成为一种制度。这种制度非常严密。 由于票拟和批红都是对章奏的运转、处理而言的,因而其运作程序也和章奏紧密相关。 所有章奏,无论缺少票拟还是批红,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吴建军明代内阁与中 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 郑州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5 期) 认为从内阁的兴衰及 其权势的变化看,完全依顺于皇权,其政治功能是皇权的外延与扩张。内阁大学士参 与中枢决策,故而阁权在国家权力体制运作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但未抑能 制住皇权的恶性膨胀。毛佩琦等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 版) 认为内阁处于皇帝与六部的中介。使内阁“平允庶政”,阁臣或侵夺部权,或不 与部事,多在皇帝与部臣之间充当缓解的作用,带有“平允”、。调和”的特色。内阁 的票拟,没有皇帝的朱谕,不起任何作用,正是皇权绝对专制的特点。 关于正德朝的研究,李洵正德皇帝大传( 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通过对 武宗一生的评述,及正德朝的监、阁关系的分析,认为武宗是明代贵族阶级的祭品, 他的性格决定了其施政的随意性。蓝东兴明武宗评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 9 9 7 年第l 期) 着重分析了武宗怪异性格的原因,认为武宗冲突的个性和矛 盾的行为正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孵化孕育出来的怪胎。郭福祥臧贤与明武宗时 期伶官干政局面的形成( 东南文化2 0 0 3 年第5 期) 认为武宗放荡不羁的性格为诸 多佞幸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土壤,臧贤及伶官干政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武宗的 宠信田澍论正德十六年皇位空缺时期明廷政局的走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学版) 认为正德十六年皇位空缺是研究明代中后期历史的最佳切入点,武宗死后, 在皇位空缺时期,遗留的五种政治势力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内廷势力与阁臣迅速走向 联合,主导了政局,顺利完成了皇权的移交。 对于正、嘉时期的政治史研究主要是以“大礼议”为切入点。杜婉言、方志远( 白 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明代,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 认为。大礼议” 是皇统的直接争夺。李洵 “大礼议”与明代政治(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 9 8 6 4 吕杨;明代正嘉时期监阁权势消长探微 年第5 期) 认为明世宗的即位诏书主要反映了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的政治观点。其目 的是恢复正德以前的秩序,但是由于未能得到世宗及其追随者的完全认可,故其大部 分措施未能付诸实践。世宗为了摆脱某些贵族和官僚势力的控制,就必须争取获得政 治的独立性。邓牧之政治与伦理的两难选择一。大礼议”中的杨廷和( 文史知识 1 9 9 8 年第1 0 期) 认为世宗继位后,由于羽翼未丰,在政治上必须倾心依靠内阁,同 时争取宦官集团的支持,打击张太后。而在伦理上却反对杨廷和的不合理安排。因此 整个“大礼议”过程是皇权与阁权既相互支持又相互斗争得过程,是正德、嘉靖之际 中央政府权力中心势力整合的过程,反映了皇权与阁权之间的矛盾冲突。 南炳文明史( 上册) ( i - 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商鸿逵中国大百科全书中 国历史卷“大礼议”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认为“大礼议”背后隐 伏着大臣争权夺利。包含了孝宗、武宗系统的顾命大臣与依附于世宗的中下级官吏之 间的斗争以及首辅与皇帝争权力的内容。南炳文嘉靖前期的大礼议( 故宫博物院 院刊1 9 8 3 年第2 期) 、朱亚非论杨廷和兼评正德十六年的改革( 山东师大学 报社科版1 9 8 7 年第3 期) 、刘真武 嘉靖初年大礼之争与皇权的强化( 湖北大 学学报哲社版1 9 8 9 年第3 期)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八册( 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 、张宪博明代的内阁( 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第三章,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认为“大礼议”实质上是皇权与阁权之争,是世宗为巩固 自己的地位而同执政老臣展开的斗争因皇权受到制约和威胁而发起,又以皇权的巩 固和强化为结局。林延清嘉靖皇帝大传( 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明代中叶 的皇权和内阁( 文史知识1 9 9 8 年第1 0 期) 、 论嘉靖继位( 明清史探究中国 文史出版社2 0 0 5 年版) 认为杨廷和的入嗣主张削弱了皇帝的权威,很容易导致出现 阁权膨胀和皇权软弱的局面,因此世宗绝对不能接受,冲突在所难免。杨廷和力图将 世宗纳入孝宗一武宗支系,以便限制和约束君权,保持和加强内阁对皇权的指导地位。 吴建军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 郑州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5 期) 认为世宗即位前后,皇权虚空,朝廷事实上形成了以内阁为核心的强有力的官僚 行政系统,内阁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基础上,杨廷和等内阁阁臣代表官 僚行政系统与世宗争礼,试图改变内阁本身中朝官的弱势地位,对皇权加以制约。以 杨廷和的离任为转折点,相对于皇权由强变弱,而皇权却由弱变强。正、嘉交替之际 形成的中枢结构态势由于杨廷和一派在“大礼议”事件中的失败而未制度化。 孟广军从嘉靖朝大礼议等事看阁权对皇权的制约( 北方论丛1 9 9 5 年第3 期) 认为从大礼之争可见皇权受阁权制约,皇权欲逆内阁之意行事并非易事。关文发、 吕杨:明代正嘉时期监阁权势消长探徽 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认为在议礼中,杨廷 和公开顶抗世宗,显然是阁权复张的一种直接反映。甄晓岚试论霍韬在大礼议中的 作用和地位(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 认为世宗继位之时,阁权过重, 世宗要保持独立地位,张扬皇权,就必须以议礼为契机,进行皇权与阁权的重新整合。 卞利嘉靖至万历初年内阁首辅的争权斗争(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 9 9 2 年第3 期) 认为。大礼议”使内阁首辅争权斗争拉开了序幕。朱子彦论明代的内阁与党争 ( 社会科学战线1 9 9 6 年第1 期) 认为“大礼议”引起了内阁中朋党挟私攻讦,派 系倾轧的局面。邓志峰嘉靖初年的政治格局( 复旦学报社科版1 9 9 9 年第l 期) 认为“大礼议”一方面反映了皇权与阁权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 出皇权、阁权、宦权、勋戚权之间相互整合的复杂互动。皇权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原因 不在于议礼新贵的理论优势,而在于明世宗具备了武力并进行武力镇压的结果。怀效 锋嘉靖专制政治与法制(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版) 从法律制度的角度进行研究, 他认为“大礼议”潜藏着皇帝扩张皇权与官僚约束皇权的政治斗争。在皇权无限膨胀 的过程中,稳定的司法制度成了皇帝专权的阻碍,致使皇帝超越法律,凌驾于司法之 上。而田澍洪武祖制与嘉靖前期的革新( 社会科学战线2 0 0 0 年第5 期) 则认为 张璁等人在。大礼议”中的革新思想是迅速击败杨廷和集团的主要原因,把杨廷和集 团的失败解释为世宗利用皇权镇压的结果是偏颇的。田澍大礼议与杨廷和阁权的畸 变一明代阁权个案研究之一)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 0 0 0 年第1 期) 认为在“大 礼议”的论战中,杨廷和与新君的暂时对抗不是阁权的扩张,而是因脆弱和不足所导 致的畸变。它不可能在与皇帝的对抗中完成,更不可能通过挟持皇帝而侥幸成功。张 宪博明代的内阁( 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第三章,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 0 0 3 年版) 认为在整个“大礼议”的过程中,体现着明世宗树立自己绝对权威 的主旨。内阁地位的上升,阁臣事权的扩大都是世宗为保证权力正常运行的一种手段。 “大礼议”十分典型地证明了在明代对国家大政的议论,从来不是内阁都有的权力。 李洵明清史( 大学历史系自学丛书) ( 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 认为世宗是以 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拥戴下即位的,因此内阁权势远比过去为重,国家权力重心转向内 阁。而内阁的纷争从“大礼议”争论开始,改革派与保守派都在内阁中寻求各自政治 利益的代理人,因此内阁首辅争夺愈演愈烈。陈超明代。大礼议”前后的内阁体势 变化(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 0 0 3 年第3 期) 认为“大礼议”后内阁权力削弱, 皇权空前膨胀,阁臣出现了软熟之风,在皇权的控制下内阁相对于行政系统权力又有 所增大,内阁首辅逐渐成为名不正言不顺的“宰相”,出现内阁对六部诸司很强的控 6 吕杨:明代正嘉时期监阁权势消长探徽 制局面。但由于名不符实,从而为后来的阁部之争和党争奠定了基础,议礼之后整个 官僚系统决策权力进一步丧失了,“大礼议”是明中期以后内耗加剧、党争渐炽,国 家管理系统功能降低的一个转折点。王天有、许大龄明朝十六帝紫禁城出版社1 9 9 1 年版) 认为。大礼议”后皇权加强,旧贵族的势力受到限制,宦官的势力也被削弱, 但随之而来阁权上升,内阁成为各种政治势力追逐的目标,给嘉靖政局带来了新的动 荡。高寿仙明代的皇帝、皇权与皇都( 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第二 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认为“大礼议”后内阁始终未发展成为法定的 最高行政机构,因为阁权只有获得皇权的认可才能发挥实际作用。邓牧之政治与伦 理的两难选择一。大礼议”中的杨廷和( 文史知识1 9 9 8 年第l o 期) 认为皇位空 缺时期,主要政令都是由内阁票拟,以皇太后懿旨的形式颁行的,朱厚熄到京使最高 决策权的争夺达到白热化。杨廷和的继位主张在政治上是合理的安排,但在礼制上却 是悖论,这就给支持皇帝议礼的张璁一派以口实。在“大礼议”中杨廷和面l | 缶着两难 的抉择,在政治上必须全力支持世宗,而在伦理上则需继续维护张太后。因为作为正 德时代文官领袖的杨廷和认为由于武宗的荒淫而导致的正德弊政,都是因为皇帝不受 约束而致。因此时值世宗登极之际,杨廷和试图对皇权加以限制,使之纳入文官政治 的制度化轨道。使世宗以张太后为母,从礼制上给世宗头上加一道紧箍,使二者互相 牵制,无疑是内阁放手行政的大好时机。王毓铨(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乙 编综述第三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 认为在皇位空缺时杨廷和主政,其 举措顺应民心,有和于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使杨廷和声望大增,因此他借此与羽翼未 丰的少年天子相抗衡,试图制约皇帝田澍明武宗拒绝立嗣与大礼议( 西北师大 学报社科版2 0 0 3 年第6 期) 认为宋、明完全不同的事例已经规定了“大礼议”的 走向。杨廷和的追随者肆意夸大杨廷和个人的所谓拥主之功,并以此来凸现杨廷和的 作用和抬高其地位,试图挟持明世宗,形成君弱臣强的格局。高寿仙明代的皇帝、 皇权与皇都( 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第二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认为张璁成为内阁首辅后“排六卿而成相之尊”,自此内阁开始全面侵夺部权。 对于“大礼议”对世宗的影响,南炳文 嘉靖前期的大礼议( 故宫博物院院 刊1 9 8 3 年第2 期) 认为“大礼议”在心理上给世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此后一 些官僚为了打击异己,往往故意把不相干的事情与这场争论联系起来,借以混水摸鱼。 张显清明嘉靖朝“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 史学集刊1 9 8 8 年第4 期) 认 为。大礼议”严重阻碍政治、经济改革的进行,酿成谄谀之风、党争之祸、皇权高度 强化。刘真武嘉靖初年大礼之争与皇权的强化(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 9 8 9 7 吕杨:明代正嘉时期监阁权势消长探徽 年第3 期) 认为“大礼议”不仅影响了明世宗的性格形成,而且还造成君臣相疑、君 臣相隔和朋党之争,改换了明代中叶的政治面貌。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北京大 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 、张仁忠明清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高春平从 李福达案看明朝中期的法制状况( 史学月刊1 9 9 5 年第1 期) 、张帆中国古代简 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认为“大礼议”在世宗心灵深处影响太深,群臣对 议礼的态度成为他用人取舍的标尺,助长了阿谀奉承的歪风、败坏了吏治,监察变成 了党争的工具,种下了明末党争及大量冤、假、错案的祸根。林延清嘉靖皇帝大传 ( 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认为在大礼议中,世宗面对举朝文武的反对,最终依 靠皇权和高压手段击败了杨廷和等官员,使他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要他想作的, 不管多少人反对,最后总能成功。同时也更看重强权和暴力,性格上的固执和自信也 开始向刚愎自用和暴虐残忍转化又因为“大礼议”是一场关于宗法的大辩论,所以 年轻的明世宗对论争所涉及的继嗣、祭祀等礼仪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为日后 兴起的改正祀典活动埋下了伏笔。郑克晟王阳明与嘉靖政治( 明清史探实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认为“大礼议”是嘉靖朝最大的党争王毓铨( 白寿彝 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丁编传记第二十二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 认为议礼不仅是对礼法的争论,更是对权力的争夺和重新分配。刘文瑞中国古代的 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北大出版社2 0 0 3 年版) 认为。大礼议”是由于制度原因引起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使明朝的政治受到 极大的影响,其结果是引发了世宗不上朝,只顾进行斋醮求仙,政务荒废。 与传统观点不同,业师田澍先生通过对明代中期政治和。大礼议”多年的精心 研究,将“大礼议”与明代中后期的改革有机结合,并赋予新意,提出了著名的“嘉 靖革新说0 并发表了一系列颇有深度的论文和专著。明代大礼议新探( 学习与探 索1 9 9 8 年第6 期) 认为。大礼议”的核心不是兴献王能否称皇称帝的尊祀闯题,而 是明世宗能不能以独立姿态执政、革新的问题。论明代大礼议中的革新思想( 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认为通过“大礼议”成功地完成了新兴 势力取代旧势力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皇权的完全转移,使因皇位异常更迭而出现的 混乱局面趋于有序。是守旧与革新思想的斗争,是嘉靖革新的前奏。嘉靖前期改革 条件的生成一明代改革思维(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 9 9 9 年第1 期) 认为。大礼 议”的政治功能在于完成了新旧之臣的更换,使革新成为嘉靖前期政治的主旋律。 ,第3 1 5 页 明史 卷3 0 7 佞幸传 ,第7 8 9 1 页 明史 卷3 0 7 佞幸传 ,第7 8 8 8 页 明通鉴 卷4 8 ,正德十四年八月壬戊,第1 2 9 8 页 7 明史卷3 0 7 佞幸传 ,第7 8 8 8 页 明史纪事本末卷4 9 江彬奸佞) ,第7 2 8 页 明史 卷3 0 7 佞幸传h 第7 8 8 8 页 吕杨:明代正嘉时期监阁权势消长探徽 来,成为皇权新代言人和执行者。但正是由于江彬窃取了本应由宦官集团和内阁所控 制的外延皇权,并且擅作威福。引发了宦官集团、内阁、外臣的不满,使之成为其共 同的敌人,江彬自得宠于武宗之时起,外臣弹劾他的奏疏就不断,虽然在皇帝的庇护 下暂时无事,但一旦失去皇权的庇护,其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作为宦官集团的代表人 物张永也在江西与王守仁的交谈中说“群小在侧,永来,欲保护圣躬耳。”1 张永所说 的“群小”,也正是指的江彬等佞幸势力。这就为武宗死后,宦官与阁臣迅速结成联 盟,一举除掉江彬集团埋下了伏笔。 正德十五年( 1 5 2 0 ) 六月,武宗夜宿南京牛首山,“诸军夜惊,左右皆不知上所 在”,当时盛传这是江彬发动的一起未遂政变2 。随从南巡的大学士梁储、蒋冕以此为 契机劝武宗回京,起初武宗对此并未理睬。然而七月又发现“有物若豕首堕上前,色 碧,又进御妇人室中若悬人首状。人情益惊。”3 这次梁储再动以危言,警告武宗。回 想起自己曾经器重、宠信的钱宁、臧贤等人的背叛,武宗也感到了隐含的危险,开始 有回京之意。虽然身边的宦官、佞臣还想唆使武宗继续南下浙江。但在梁储、蒋冕的 再三恳求下,武宗终于同意回京。九月在返京的路上,武宗在清江浦乘船玩乐,船翻 落水,虽被救起,但从此染病。回到北京后,“江彬溢骄横,其所部边卒,桀骜不可 制”4 ,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此时的武宗身体更加孱弱,对于朝臣的奏疏,几乎都是以 “不报”来回答,但对于江彬却宠信不减。正德十六年( 1 5 2 1 ) 三月,突然传旨“改 西官厅为威武团营,以西官厅监督太监张忠及江彬等,提督团营教场与威武团营操练, 令别辟团营教场。”5 给事中、御史、兵部都对此表示反对,但武宗不听。七天后,武 宗死于豹房。武宗卒后,北京城内政治谣言四起,中心内容就是江彬要伺机谋反。 第三节清除江彬 武宗既无子嗣,又无嫡亲兄弟,皇位出现了空缺。业师田澍先生认为“出现了明 代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无皇帝主政的历史时期。当时,有五种政治力量试图扮演特殊的 角色,控制政局。”这五种力量分别是武宗之母孝康张太后为代表的后妃势力;张永、 魏彬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杨廷和为代表的内阁势力:王琼为代表的外廷势力和江彬为 代表的佞幸势力。“但是,在这一特殊时期,任何一种政治力量都不能独自左右政局。 1 明史 卷3 0 4 宦官传一,第7 7 9 3 页 2 明通鉴 卷4 9 ,正德斗五年六月丁巳,第1 3 0 8 页 3 明通鉴 卷4 9 ,正德斗五年七月辛丑,第1 3 0 9 页 4 明史纪事本末卷4 9 江彬奸佞 ,第7 2 9 页 5 明通鉴 卷帕,正德十六年三月庚申,第1 3 1 1 1 页 吕杨:明代正嘉时期监阁权势消长探徽 诸势力的聚合与分化便成为必然。”- 在这五种势力中,江彬为代表的佞幸势力,在武 宗在世之时狐假虎威,不可一世,并怂恿武宗嬉游无度,在朝臣眼中,武宗的荒唐、 怠政和其他有悖于礼法的行为完全是由于江彬等人的诱惑和引导造成的,江彬成为其 他四种势力共同的敌人。虽然宦官、内阁、外廷都有与之交往甚密之人,但他们巴结 江彬,依附的是江彬所执行的部分皇权,在武宗死后,江彬这些权力立即化为鸟有, 其依附者除个别死党,其余皆树倒猢狲散。后妃势力、宦官势力均为内廷势力,而内 阁则处于外廷与内廷的过渡,虽然阁臣来自外廷,但由于执行的是类似于皇帝秘书的 工作职能,与内廷相对接近,所以这三者能迅速结盟。虽然外廷势力在迎立新君的问 题上被此三者排斥,但在对付共园敌人江彬的问题上,却是一致的。至少外廷势力不 会与佞幸势力结盟。 皇太后、宦官,内阁结成暂时的联盟后,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肩负起了皇位空缺 时期的历史重任。首先是定立新君,这一问题将在下章进行讨论。其次就是如何除掉 江彬,稳定局势,化解政治危机。杨廷和采取了三项措施,以遗诏的形式公布:一、 命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选各营兵分布皇城四门、京城 九门及南北要害,厂卫御史以其属扦撤。”二、“罢威武团营,诸边兵入卫者,俱重赍 散遣还镇。革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悉还卫。哈密土尔番、佛郎机诸贡使皆给赏,遣 还国。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诸非常例者,一切罢遣。又以遗诏 释南京逮系囚,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京师不急工务,收宣府行宫金宝归诸内库。” 三、“颁遗诏于天下”。2 这三项措施既稳定和控制了北京的政局,又剪除了江彬所依靠的军事力量,使佞 幸势力处于掌控之中。还可以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使人们将敌视的目标集中于江彬 身上,使之成为众矢之的更重要的是杨廷和以遗诏为依据并公诸于众,既表示了自 己所发号令并非矫诏,僭越。又可扩张内阁权力,树立自己的权威。 失去皇权庇护的江彬此时亦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江彬知道自己树敌太多,加之自 己所依托的四镇边兵又被遣返,因此“内疑,称疾不出,阴布腹心,衷甲观变,”并 派许泰去内阁探听虚实。杨廷和“以温语慰之,”使江彬“稍安”,随后,杨廷和又 说服了与江彬交往甚密的宦官魏彬,由宦官温祥入宫见太后,请除掉江彬。杨廷和恐 夜长梦多,以坤宁宫安装兽吻完工典礼,请江彬和工部尚书李缝入宫,在太后懿旨迟 迟未下之时,张永留江彬吃饭,稳住江彬。待江彬发觉准备逃离之时,太后懿旨终于 1 田澍:论芷德十六年皇位空缺时期明廷政局的走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 9 9 7 年第2 期,第5 1 页 2 明通鉴) 卷4 9 ,正德十六年三月,第1 3 1 6 页 明史 卷3 0 7 佞幸传 。第7 8 8 9 页 吕杨:明代正嘉时期监阁权势消长探镦 下达,此时宫门已闭,江彬在北安门就擒,随即其党羽神周,李琮也被擒获。在内阁 与宦官的联合下,化解了皇位空缺时的政治危机。 本章小结 我国古代的佞悻代不乏人,皇帝制度是其根本原因。皇帝的一切言论都是金科玉 律,任何人也不能违抗,这就给佞俸以启示,何不投其所好,以媚君、谄君为手段, 取信于帝王,最后达到惑君、控君以至窃权弄国之目的? 明代皇权空前强大,皇帝一 言九鼎。但在没有宰相的中枢运行中,行政权力被收归皇权,在皇帝没有能力完全肩 负宰相职权的情况下,这部分权力作为皇权的一部分,被分解到宦官、内阁和外朝的 政府职能部门,但仁、宣后更多的集中于宦官和内阁手中内阁与司礼监所拥有的权 力和相互制衡所形成的监阁体制行使着大部分相权,而皇帝着操控其中,在监阁此消 彼长的权势变化中,皇帝牢牢掌控着最高的权力正德初期监阁之争,皇帝是最大的 赢家,二者相互斗争而皇权却得到空前加强。交锋的第一回合,内阁惨败,刘瑾为代 表的宦官势力窃据权柄,内阁成为司礼监的办事机构,对刘瑾“意逢迎之。随着刘 瑾被清除,宦官集团遭到重创,难以如刘瑾当权之时那样进退官吏、惩罚大臣,形成 一个庞大的权力集团。但内阁并未因刘瑾的倒台而恢复元气,相反在强势的皇权下依 然是碌碌无为,宦权仍在阁权之上。“权归宦竖,士鲜廉节”:。武宗放荡不羁的性格 给佞幸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土壤。明代皇权的绝对强势决定了任何政治 集团也休想限制皇帝的活动,因此曲意逢迎的佞幸势力走上了前台。这些佞俸之臣一 般大多都有点才干和邀宠的手段,投武宗之所好以小善小信固结君心,造成大奸似忠 的假象。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势倾天下,挟 朋树党,政以贿成。”邀些佞幸由于普遍的文化素质低下,且他们所抱定固结君心的 目的一为经济目的,二为试图青云直上的政治目的。他们会为实现自己的目的使出浑 身解数,对统治者加以诱惑。因而经常会导致统治者利令智昏,为所欲为。加之在士 大夫眼中,这些佞人出身微贱、地位低下,统治者的一切错误都会被归结到佞幸的头 上,使他们成为众矢之的正德七年( 1 5 1 2 ) 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炭仓储物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木质家具生产线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离婚双方关于房产、车辆及股权分割协议公证范本
- 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与保密竞业限制全面协议
- 跨国能源合作:中石油国际油品购销合作协议
- 离婚简易协议书: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权益协议
- 智能家居系统租赁合同提前终止及售后服务协议
- 竞业禁止协议赔偿金在教育培训行业的适用
- 安全员脚手架考试及答案
- 保障性住房项目建筑设计与功能优化方案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 医院成本考核管理办法
- 皮肤病饮食护理
- 联通标志设计专业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25版)
- 渔人跨年活动方案
- DB43∕T 2638-2023 文物建筑属性数据采集技术规范
- 年产5.2GW光伏组件项目环评报告表
- DB42T 1049-2015 房产测绘技术规程
- 基于Spring Boot的服装店铺管理系统论文
- PLC基础知识入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