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摘 要 伍非百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墨学家和逻辑学家。他著中国古名家言 时,忠于历史资料,跳出了以“对子结构”去研究先秦名家的简单做法,开辟了 中国名学研究的逻辑主义新方向,使“正名”思想摆脱了古代政治、伦理的羁绊 而恢复了其学问本性,从而成为真正的科学思想。他通过对先秦诸子关于“名” 的言论的注释、诠释,探索并研究了他们关于名、实、指、物、谓、逻辑规律、 正名诸范畴的有关思想,从而将先秦名学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他将“指”阐释为“能指” 、 “所指” 、 “指所能指之指”三种涵义, “指” 、 “非 指”正反两个层面。在他看来,指物关系是名实关系的深化和发展。故此,他认 为,名实论为名实关系的根本论证,指物论、通变论则为其抽象的 说明,而白马论、坚白论为它的具体论证。他还明确区别了名与谓,批 评了世人只知“正名”而忽视“正谓”的错误。他认为,正名的涵义在于明确概 念之名或语词之名的内涵与外延,其根本目的在于纠正所用之名对所指之实的不 当称谓。进而,他将“正谓”归结为正名的本质。为此,他在中国名学史上首次 明确提出了兼名、别名二律来明确概念或语词的内涵与外延。他还认为,先秦诸 子分别提出了“唯名” 、 “唯实”和“唯谓”三法来实现“正谓” 。至此,可以看出, 实和名组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名称理论,而指与物、名与谓则构成了中国古代逻 辑的指称理论和意义理论。 总之,伍非百先生引入辩证思想、仿照西方形式逻辑的规律来创建中国名学的 规律的做法是值得赞赏和借鉴的。这对于中国名学的研究具有启发作用,也为中 国名学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特别是,他紧紧抓住了逻辑学 和其他学问所以不同的特点,纯粹以西方逻辑学的观点来谈论名学,这对于研究 名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启发意义。 关键词:名;实;谓;指;物;正名;正谓;伍非百 iii abstract mister wu feibai is a famous mohist and logician i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in writing chinese ancient mingist s speeches, he adhered to historical materials, unconstrained by the simple methodology of using “ the antithetical couplet structure” to study pre- qin times mingist, explored a new logicist orientation for the study of mingism in china, thus enabled the “ zhengming” thought to get rid of the fetters of ancient politics and ethics, and become truly scientific thought. by annotating the theories about “ ming” proposed by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nd their exponent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pre- qin times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han dynasty, explored and studied their thoughts about such categories as ming、shi、 signification、object、wei、logic law, and zhengming, thereby rectified and confirmed pre- qin times mingism into an organic unity. he expounded “ signification” as having three kinds of senses, namely signifier、 signified and signifier to be signified, and two opposite aspects of signifier and its reverse. in his opinion, the signifying relationship is the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 ming” and “ shi” . according to this, he considered discussion on ming and shi as the radical demonst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 and shi, discussion on zhi and wu and discussion on ordinary change as its abstract explanation, while discussion on white horse、discussion on tightness and whiteness as its concrete testification. in addition, he clearly differentiated ming and wei, criticized common people for just emphasizing “ zhengming” while neglecting “ zhengwei” . for his own part, the significance of “ zhengming” is to clarify the ming of concept or to know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the ming of words; its fundamental aim is to correct the inappropriate ming to dennotated shi. furthermore, he regarded “ zhengwei” as the essence of zhengming. for the sake of this, he clearly proposed two principles of “ jianming” and “ bieming”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concept and words, while is the first time in chinese history of mingism; from his standpoint, the various schools in pre- qin times respectively proposed three methods of “ weiming” 、 “ weishi” and “ weiwei” to realize “ zhengwei” . so far,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shi and ming constituted the naming theory, whereas zhi and wu、ming and wei formed reference theory and sense theory in chinese ancient logics. in a word, the way that wu feibai created the law of mingism through introducing iv dialectical ideology, imitating the law of western formal logic deserves our admiration and can be used for our reference. it is enlightening for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mingism and also provides the modernization of mingism with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especially, he firmly stuck the features of logical school different from other schools, commenting mingism pur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logical school. thus, it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referential, inspiring significance to wards the research of mingism. key words: ming; shi; wei; zhi; wu; zhengming; zhengwei; wu feibai i 前 言 伍非百(18901965) ,本名伍程骥,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墨学家和逻辑学家, 四川蓬安人。他一向喜好诸子之学,尤其喜好墨家。自 1914 年时起至 1932 年时 止,他先后完成了墨辩解故 、 大小取章句 、 尹文子略注 、 公孙龙子发微 、 荀子正名解 、 齐物论新议 、 形名杂篇七个彼此独立的部分( 统称为中国 古名家言) ,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赞誉。在该书中,伍非百先生将先秦诸子关于 名的所有论述都进行了详细地阐释,从而使先秦名学思想(包括正名思想)成为 一个系统、全面的统一整体。但是,至今未发现有人对他的正名思想进行过专门 的研究,更不必说有人会对其逻辑思想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实在令人费解。 在导师王向清教授的鼓励下,笔者决心写伍非百正名思想研究。在本文 的写作过程中,笔者遇到了相关资料极度短缺的困难,但是经过了一年多的孜孜 研读,还是对伍非百先生的正名思想产生了一些自己的见解。虽然有些看法或许 不够公允,或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颇,但是笔者还是坚持把它们写了出来,期 望专家批评、指正。本文涉及的人物包括先秦时期的管子、孔子、老子、墨子、 公孙龙、尹文、荀子、庄子等论述过“名”的名家和非名家诸子;时间从春秋的 管子时起至秦统一六国时止;取材范围涉及伍非百先生的墨辩解故 、 大小取 章句 、 尹文子略注 、 公孙龙子发微 、 荀子正名解 、 齐物论新议 、 形名 杂篇诸篇内容;学术内容涉及中国名学中的名、逻辑规律、名实关系、指物关 系、名谓关系、正名思想等。本文还要涉及对伍非百先生本人及其正名思想的综 合评价、定位,这是至今还没有人系统涉猎的学术难题。 据此,研究伍先生的正名思想应坚持以下的原则:第一,忠于伍非百先生原 文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原貌,忠于史实,主要是从逻辑学的角度而不是从哲学的角 度,采取先叙述后评论的方法,这是本文写作的主线;第二,以公孙龙名实论 为主要内容,其中串插中国古名家言其他各篇关于名实的言论,把指物关系 作为名实关系的补充、说明;第三,以伍非百先生的逻辑思想为主,以其他学者 的相关观点作为对其思想的说明、补充或参照。为此,笔者按照四部分来阐述伍 非百先生的正名思想:第一章为“先秦名学概况” ,主要介绍先秦名家、先秦名学 概况及现今遗存的先秦名家言论,为其正名思想提供研究的范围或对象;第二章 为 “伍非百正名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主要包括对名实关系的分析和对它抽象说明 (即 指物关系)的辨析及对名谓区别的辨别;第三章为“伍非百的正名思想” ,这是本 文的中心,主要涉及正的涵义、正名的本质、正名的涵义、正名的原因、正名的 规律,及正名的方法(包括明确“名”和纠正“谓” ) ;第四章为“伍非百正名思 想的意义和影响” ,包括伍非百正名思想的意义和他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的影响。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先秦名学概况 先秦名学发端于邓析,形成于别墨,兴盛于庄周、惠施、公孙龙及荀卿诸人, 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俨然成为先秦时期的一大学派。但是,自秦汉时起,先秦 名学便逐渐走向亡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绝学。所幸的是,到了清代中叶之后, 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专制及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刺激了乾嘉诸子学派和近代诸子 学派的兴起,先秦时期的名辩思想重新受到了重视,于是便出现了先秦名学的复 苏。“五四”运动之后,先秦名学逐渐成为举世公认的、可以与古希腊逻辑、印 度因明相媲美的世界三大古代逻辑思想之一。 1.1 先秦名家与先秦名学 先秦时期(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既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动荡时期, 也是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在该时期,百家诸子纷纷提出自己的 观点和主张,围绕着名实关系展开了旷日持久、规模空前的大辩论。这场首先由 名家学派挑起的辩论吸引其他学派积极参入,规模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先秦时 期的名辩思潮,从而产生了无“名学”之名而有“名学”之实的名学。 1 先秦名家。名家是发端于春秋末期,兴盛于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但是, 自班固称邓析等七人为名家时起,对于名家的涵义及其代表人物,学术界一直存 在着激烈的争议。一方认为,名家仅指具有“控名责实”特征的邓析、惠施、公 孙龙一派;而另一方则认为,名家应包括所有的名辩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家就是 形名家。他们只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纵使会导致名家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归 属方面的差异,但争议双方所持观点却都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 (1)狭义的名家专指邓析、惠施、公孙龙一派。“名”的称呼最早开始于尹 文,其后为司马谈、班固所沿袭。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举的名家代表人物主 要有邓析、尹文、公孙龙、成公、惠施、黄公、毛公等七人。班固是根据先秦固 有的学派划分及其“注重名实关系、专决与名而失人情”的基本特征来规定名家 的人物及其代表著作。司马谈继承了班固的主要划分思想,他在六家要旨中 首次明确把名家与儒、道、墨、法、阴阳并列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九家学术流派 之一。但是,先秦其他学派诸子则叱责名家为“好治怪说” 、 “玩琦辞” ,甚至将其 列为“五蠹”之一。据此,班固说名家喜欢“鉤釽析乱” ,司马谈认为名家的基本 特征为“控名责实” 、 “苛察缴绕,专决于名” 。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对名家的这些 评议和规定却成为名家的基本特征,成为此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名家理解的最具 代表性的观点。 根据司马谈、班固的这种观点,先秦名家主要有三个基本学派:其一,以宋 2 钘、尹文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学派。该学派以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关注的中心是人、人的行为和整个社会,有时也涉及到世界的本质与自然界的探 讨。从本质上讲,它们体现了一种对人、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反映了一种伟大的 人文精神。其二,以惠施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学派。这一派所关注的是自然界的本 质和各种现象的研究,探讨“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之类的自然科 学道理、宇宙空间的有限或无限及物体运动的本质等自然哲学的重大课题。它们 体现了“逐万物而不返” 、 “编为万物说”的科学精神。其三,以公孙龙为代表的 逻辑主义学派。该学派将知性逻辑从其它知识领域之中分离出来,着重讨论知性 思维和知性逻辑的问题,提出了知性逻辑的同一律等思维基本规律的理论,创立 了比较系统的概念学说,具有纯粹的逻辑学术色彩。 (2 )广义的名家就是形名家。早期的“名家”专门研究与“名”有关的学术 问题,其创始人公认为春秋末期的邓析。刘向称“析好形名”;鲁胜则说“施、 龙皆以正形名显于世”;当时的辩者也经常谈论形名问题;而分守、因任、原省、 是非诸问题则是形名家经常讨论的问题。同时,许多学者认为,经常谈论“形名” 问题的学者应该称为形名家。然而,后来世人却将那些喜欢辩论“坚白”、“无 厚”、“好微眇之言,持无穷之辩”之徒也称为“名家”。于是,“名”就变成 了“形名”,“名家”也就相应地变成了“形名家”。据此,伍非百先生说:“名 家与形名家乃是异名同实之称” 。 但是,在先秦时期,形名家众派云集,而其中最流行、最显著的派别却是“名 法”、“名理”、“名辩”三派。可是,伍非百先生却认为,名家主要有以下六 个派别:其一,术家学派。主要观点为“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赏罚 乃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不害、韩非子;其二,法家学派。该学派的主要观 点为“言者名也,事者形也。言与事合,名与形成。”其代表人物主要为商鞅; 其三,名分、名守学派。该学派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 顺言,使万物群伦各当其名,各守其分,不相惑乱。”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尹文; 其四,名辩学派。该学派主张“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秩然有序, 节然有型。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他们主要研究的是“正名”、“析辞”、 “明辩”、“立说”之原理及其运用,有时也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该 学派在当时最为繁盛,研究人数众多,班固艺文志所列的“名家”属于这一 学派的居多。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墨翟、邹衍、荀卿、惠施、公孙龙等;其五,“坚 白同异”之辩者。该学派主张“游心于坚白异同之言,窜句于奇偶不忤之辞。上 智之所难知,人事之所不用。耗精冥索,穷年于心物力之推求。” 主要人物有邓析、别墨、惠施、季真、公孙龙等;其六,齐物学派。该派主张“以 参见,张新.中国名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序言:1- 3. 参见,伍非百. 中国古名家言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版, 中国古名家言总序: 6 . 3 不辩为大辩,以不言为至言。刳心于滑疑之耀,著语于是非之表。”其代表人物 主要有慎到、庄周等。和鲁胜不同,伍非百先生没有把庄周和荀子看作是诽毁名 家的反对派,而是将他尊奉为中国名学史上的巨头。 为此,他认为,“以上六派,大别之,归于政治、语言,而总其极 于“形名” ”。根据伍先生的这种划分,名理学派应该属于相与辩者,而术家与 法家却同属于名法学派。于是,邓析、商鞅、申不害、惠施、公孙龙、韩非子, 甚至苏秦等当之无愧地属于形名家,而当时的辩者也都属于形名家。至于其它非 名家诸子虽对“名”也有研究,但是因其别有专长而没有将其归于名家类。 2 名学、辩学和名辩学。在中国,原本并不存在专门的“名学”概念。然而, 自 1 9 世纪以来,西方逻辑随着西方先进文化一起大规模地传入我国。一些近代启 蒙思想家为了使西方的“l o g i c ”意译汉名能够为学界和大众理解、接受,便选择 了先秦时期的“名”或“辩”与之相对应,于是“名学”或“辩学”也就成为西 方“l o g i c ”的意译汉名。到了后来,在“名学”和“辩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所 谓的“名辩学”。 (1 )名学、辩学。“名学”一词最早出现于 1 8 2 4 年乐学溪堂刊行的名学类 同之中。此后,杨荫杭的名学教科书,严复的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 以及陈文的名学释例都采用“名学”作为西方“logic”的汉语意译。然而, “名学”毕竟为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门学问,是区别于西方“logic”的另一种逻 辑形式。“名学”是就一个学派所研究的内容而言,它不仅研究名家关于名的论 述,而且还研究非名家关于名的论述。故此, “名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 的名学,就是“名家之学” ,仅指先秦名家关于名的论述。而广义上的名学,就是 伍非百先生所谓“形名学”(即“形名家之学”),包括名家和非名家有关名的 言论,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形察名,以名察形”,其末流就是后世所谓“刑名”。 于是, “名学”便由西方“logic”的汉语意译成为中国本土逻辑(即专门研究“名” 的一门学问)的通用称谓。 然而,“辩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辩学遗牍。后来, 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将英国逻辑学家耶方斯的primer of logic译为辩学启蒙, 而清代学者王国维把他的另一篇elementary lesson in logic: deductive and inductive译为辩学。于是,在中国近现代,“辩学”和“名学”一样成为替 代西方“logic”的另外一个意译汉名。因此,哲学大辞典明确地指出:“名 学”亦即“辩学” 。 但是,随着对中国本土逻辑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辩学”和 “名学”都不能完全代替西方的“logic”。于是,他们将西方的“logic”音译为 “逻辑”,而将“名学”和“辩学”都用作“中国古代逻辑”的通用称谓。解放 参见,伍非百. 中国古名家言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版, 中国古名家言总序: 1 0 . 参见,冯契. 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 m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年:174. 4 后,这种译法逐渐为广大学者所接受,成为西方“logic”的通用译法,而“名学”、 “辩学”则成为“中国古代逻辑”的通用称谓。这样,在现代和当代出现了以中 国古代逻辑为研究对象而以“名学”或“辩学”命名的逻辑学著作,譬如胡适的 先秦名学史,郭湛波的先秦辩学史,萧平的关于先秦辩学等。 (2 )名辩学。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名”不同于“辩”,“名学” 也不同于“辩学”。譬如,曾祥云、刘志生两位教授认为,“名学是我国古代以 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学术思想理论,它具体 涉及到名的本质、特点和作用,名的生成方式,命名的原则和方法,名的分类, 正名的原则和方法,名的使用,以及对名的谬误分析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他 们还认为,“辩学的研究对象是辩,它具体涉及到辩的界说、目的和作用, 辩的种类,辩的原则和要求,辩的方法、技巧,辩的论说组织、论据支持、语言 表达,以及辩论者的态度、风度、素质等一系列问题。 ”基于此理,“中国古代 逻辑”不仅研究“名”,而且还研究“辩”。正因为如此,有些学者才将“名学” 与“辩学”结合起来,统称为“名辩学”,用来指称“中国古代逻辑”。故此, 他们认为,“名辩学”才是“中国古代逻辑”的最佳称谓。 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将“辩”理解为“名”的运用问题,“名”为“辩” 的理论问题,而“名学”、“辩学”与“名辩学”三者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不同, 它们都是关于名的学问。于是,“名学”、“辩学”和“名辩学”就成为内涵相 同的概念,都可以用来称谓“中国古代逻辑”。董志铁教授也认为,“我国古代 把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论辩术一类的学问称为名学、辩学或名辨 学,其研究者称为辩者、辩士或辩察之士。 ” 1.2 先秦古名家言浅析 时至今日,先秦名家的作品已经所剩无几。邓析的“刑名之辩”、“两可之 说”、“无穷之辞”也仅能从吕览离谓之中略微了解十之一、二。据史料 记载,惠施著书五车,但至今也仅存庄子天下记载的“历物十事”及“辩 者二十一事”之中的部分内容。至于其它名家的典籍,或者完全亡绝,或者仅于 其它学者典籍之中存在引载。故此,中国名学所研究的中国古名家言,不能仅仅 局限于名家诸子的残存言论,还应包括其它百家诸子关于名的一些言论。 1 名家典籍亡绝的原因。 先秦时期的名家人数众多,但是到了现在,班固 汉书艺文志所列名家七人共计三十六篇文章也仅存尹文、邓析、公孙龙三 人的作品。但是,包括伍非百先生在内的一些学者却认为:尹文子为混杂的 作品;邓析子为伪作;公孙龙子原有十四篇,现在仅存六篇,除迹府 参见,曾祥云, 刘志生. 中国名学从符号学的观点看 m . 福州: 海风出版社, 2 0 0 0 : 6 . 参见,曾祥云, 刘志生. 中国名学从符号学的观点看 m . 福州: 海风出版社, 2 0 0 0 : 6 . 参见,董志铁. 先秦名辩艺术与思想逻辑 m .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 9 9 8 : 3 . 5 之外的其余五篇才能真正称为先秦时期名家的作品。故此,现存的、能够真正称 为名家(指狭义的名家)典籍的,仅有公孙龙子五篇而已。 (1 )专制政治的原因。历代统治阶级认为,名家是“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 日变”、“饰邪营众”、“反是独立”的“佞人”。故此,他们认为名家善于蛊 惑人心,妨碍阶级统治,只有对其进行残酷专制,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所以, 郑国当政者驷颛杀了邓析,孔丘当权鲁国时杀了少正卯。毫无疑问,秦始皇所焚 书籍之中必定包括许多名家典籍,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中的“百 家”也包括了名家。同时,名家又不拘于旧的传统,勇于向时代挑战,不仅成为 历代统治阶级的心头大患,而且为其他各家所不容。故此,在历代统治阶级和其 他各家的不断打击下,名家必然走向亡绝。 (2 )艰深难懂的专业化理论原因。邓析的“两可之说”既反映了形式逻辑的 基本要求,同时又是辩证的。但其深奥难懂的理论,世人便误以为它是一种模棱 两可、混淆是非的诡辩。而惠施的“历物十事”也常被攻击为“弱于德,强于物” 的诡辩。至于“辩者二十一事”及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则更被看成是违反常 理的诡辩。而研究所谓“极微要眇”之自然科学理论的名理学派,虽然在春秋末 年至战国初、中期曾流行一时,但是由于其理论深奥而无法得到实验,到秦汉时 期它就亡绝了,成为名家之中最早亡绝的学派。此后,名家的典籍逐渐遗失,以 至于鲜有人能见其全貌,常常为攻击者断章取义所蒙蔽而逐渐为世人所遗弃,成 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真正的绝学。 2 现存的中国古名家言。 早在秦汉时期,直接的或专门的名家篇籍( 除公 孙龙子五篇外) 可能已经完全亡绝了。但是间接的或附带的与“名”相关的篇籍、 存在其它诸子篇籍之中的一些中国古名家言论,因其被当作他家的作品而得以保 存。这样的作品主要有墨经六篇、庄子齐物论、荀子正名,还有散 存在其它百家诸子书籍之中的一些与名相关的言论。 墨经全面、系统地将自邓析以来到墨子时止的所有与“名家”相訾相应 的学说以及名家与其它各家对诤的问题、术语、原理、原则都加以审核、标志, 把“明辩”与“名理”作为其研究的内容。而公孙龙子讲的是方法论,是从 分析物理入手的,所以研读时必须与墨经相辅相行。墨经和公孙龙子 是名家的两大宗论。庄子的齐物论是从“名辩学术”攻入,与公孙龙子、 墨经彼此对立、互为论敌。荀子的正名吸收“名家”各派的长处而弃其 短处,取其所明而解其所弊,把自邓析、孔子以来的由正名、析辞、立说而到明 辩的过程,明确地阐释为“名”、“辞”、“说”、“辩”四级,使我们从学术 思想上知道:由孔子的“正名”发展到墨子辩经,以及再由墨家之“辩”回 到荀子之正名,是一脉相承的,这是战国时期名家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总结。 从此,百家争鸣时期的“名家”、“辩者”就变质为儒家专有的“正名”学派。 6 故此,伍先生说:“墨子辩经( 大小取附) ,正也。公孙龙子,反也。 庄周齐物论、荀子正名,合也。齐物论为破坏性的合,正名篇 为建设性的合。 ”据此,他仿照史记的体例写成了墨经解故 、 大小取章 句 、 尹文子略注 、 公孙龙子发微 、 荀子正名解 、 齐物论新议 、 形名杂 篇七个彼此独立的部分( 统称为中国古名家言) ,并将自己对先秦名辩的认 识融注于其中,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中国古名家言不仅是他对先 秦诸子关于名的思想的集中注释或阐释,也是他正名思想的集中体现。 参见,伍非百. 中国古名家言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版, 中国古名家言总序: 1 7 . 7 第二章 伍非百正名思想的理论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周礼已经被新兴地主阶级所打破而新的政治伦理秩序尚 未形成,于是出现了“名实相怨”、“名实散乱”的社会现象,整个社会处于不 断动荡之中。正名就是通过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纠正错误的称谓,从而纠正 已经发生了混乱的名实关系。它最先来源于周公“敬德保民”的政治伦理观念和 先王“正名百物”的命名传统 。伍非百先生在公孙龙子发微中说:“(公孙龙) 故造论指物使人知名不是实 ”、“凡辩辞所举,不特名与谓分, 谓与谓亦有分 ”。据此,笔者认为,“审名实”、“辨指物”和“别名谓” 共同组成了伍非百正名思想的理论基础。 2.1 审名实 先秦名学的产生是以名实关系的失调为契机,中国名学的全部问题也都是围 绕着名实关系的调整这一主线而展开的,名实关系因而成为先秦诸子激烈争执的 中心论题和核心问题。“名实之辨”也就成为中国逻辑思想史上争论时间最早、 延续时间最长、涉及诸子最多的先秦名辩论争的六大问题之一。但是,名和实之 间既存在本质的区别,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先秦名 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先秦正名思想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1.1 名与实的区别 实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物的本体或自相;而名是客观事 物在思维之中的一种称谓,是一种观念、意识或者称之为别相。因此,实具有物 质性,而名具有意识、观念的特征。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地域,人们对同一个 实的直观认识却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人们对实的称谓(即名)却会随着民族、 地域或时间的改变而存在差异。故此,名具有民族、地域、时间的特点。 1 . 实 根据形式逻辑的观点,实为事物的实体,反映的是某一具体事物。一般情况 下,实为名所称谓(或反映)的客观事物在人类思维之中的一种存在方式。实可 以通过客观事物的形状或形体反映出来,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时间性,是客观 事物所有自然属性的综合。倘若没有事物的实体,就不会存在事物的属性,因为 不能产生此物的“丛感”而不能存在此物之名。故此,在先秦名辩纷争之中, 实占 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中国古代逻辑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范畴。 参见,温公颐. 先秦逻辑史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3 : 1 7 2 - 1 7 4 . 参见,伍非百. 中国古名家言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 5 2 4 . 参见,伍非百. 中国古名家言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 5 1 1 . 8 (1 )实的涵义。经上曰: “实,荣也” 。意思为,实便是果实,荣为花叶, 荣依实显。 经说上曰: “实:其志,气之见也” 。它指出了,实和志的涵义相似, 志为气显,气从志生。而名实论则曰: “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 。意 思是说,物之名在反映某一事物时没有超越该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那 就叫做实。事物在其形成之时,决定一个事物成为该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的实质, 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对人类的认识而言,不同的感觉器官对同一 个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分感” 。由于不同的“分感”对同一个物体的具体描述不同, 所以不同的“分感”所描述的“物感”也会不同。对认识者而言, “分感”所描述 的“物感”就是认识者观念之中的实。但是,对整个事物而言, “分感”只能产生 片面或零碎的认识。正如盲人摸象,只能彼此通过“分感”获得象耳、象腿、象 尾、象身、象牙之实,而非整个大象之实。只有将这些“分感”在思想之中综合 起来,转变成“丛感” ,这种片面性的认识才能转化成全面性的认识,才能真正体 现事物整体之实而不是事物局部之实。 故此,伍非百先生认为,实是通过“丛感”描述具体事物的“物感”而展现 出来的事物的本体,即使这种“物感”在现实世界之中并不存在,但是通过这种 描述,它也可以在观念之中形成一定的形体或形象。据此,他还说, “实”为名所 指称、模拟的对象,是物之本体,它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形体展现出来;而实的本 体只能在物中存在,因感觉的存在而在观念、思维之中产生。笔者认为,实的涵 义既可以理解为实际、事实,又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体、实体;它是客观事物在 思维之中形成的一种主观印象,然而事物本身却不是实而是物;根据这种主观印 象,人们便可以在某一可能世界之中找出与主观印象相对应的原形。 (2 )实的分类。伍非百先生说, “实者何?我意中所指之物之形色音声臭味, 及其它种种表德之外在自体也 ” 。故此,他根据实所存在的形式,将实划分为“物 之实”和“意之实” 。 “物之实”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必需 依赖于现实“丛感”对现实“物感”的真实描述而显现,存在于客观事物自身; 但是“意之实”为人类意识对客观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这种内在质的规定性的一种 主观印象,并非是现实“丛感”对现实“物感”的真实描述,而是存在于人类社 会的主观意识之中。即使在现实世界之中并不存在某个原物的“物之实” ,但是它 也可以以某些现实事物为原型而进行的一种剪贴、重组,从而形成某种“意之实” 。 故此,首先存在“物之实” ,然后才会存在“意之实” , “意之实”只是“物之实” 在思维之中的模拟、再现。他还认为,当我们谈论某物之“实”的是非对错时, 只是“意之实”在内心以离合分聚的形式发生变化,而不是“物之实”在内心以 离合分聚的形式发生变化。所以他说,容易发生混淆的是“意之实”而非“物之 实” ,正名的关键在于明确“意之实”与名的关系。 参见,伍非百. 中国古名家言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 4 3 2 . 9 据此,他认为,马之“形”与色之“白”便是“白马”这种自在体之“表德” 的外化,即白马之实;马之“形”是“马”这种自在体之“表德”的外化,为马 之实;而色之“白”是“白色”这种自在体之“表德”的外化,是白色之实。虽 然可以说, “马之形”就是“马之实” ,但是说到“白马”必须兼及“马之形”与 “色之白” 。所以说,不同事物的实是不相同的, “白马”之实不是“马之实”或 “白之实” 。马、白马和白色都是彼此互异的自在体。客观物体的这种自在体外化 的“表德” ,就是“物之实” 。但是,如果“物之实”进入了人类认识的范围而假 借认识的形式,制造名词以关联念头、想法,就会形成“意之实” 。故此,与名词 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可以言说的“意之实” ,它是物名产生的主要因素和必需依据。 “物之实”只有转变成“意之实” ,人们相互之间才能交流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从而才能将这种认识上升为人类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力量。 2.名 名在中国古代逻辑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范畴,为先秦正名思想的首 要范畴。自从产生了人类社会,必然会产生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社会交往 中,人们相互之间必须相互交流思想、认识,为了交流的便利,必然要求使用一 种符号来称呼某种事物,于是名就应运而生。在先秦时期,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 地位,没有名就不会有先秦的正名思想,更不会产生先秦时期的名辩思潮。 (1 )名的形成。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名作为一种观 念、意识,其产生过程既依赖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事物,又依赖于人类社会不 断变化发展的认识。名在它形成之后,人类便利用它来认识客观事物,从而促进 人类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类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名因而成为人们 认识世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伍非百先生认为, “夫人所以知物者,物感也 ” 、 “形之初生,而名随之 。 ”故此,他将人类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关于“物感”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统称为“丛感” ,综合这些“丛感”而命名,便 会形成“名” 。具体名词或专有名词就是这样形成的。然而,物体如果没有形体, 由于不能形成“丛感” ,人类因而也就不会产生关于该物体的观念,更不会产生此 物之名。由于不同事物所产生的“丛感”不同,故而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名。 随着人类社会交流的不断扩大,人们因区分不同的实而必然区分不同的名,通过 对不同的名的分析,综合运用观同、观异二法对名进行归类,实现对名的概括或 限制,于是类名就会应运而生。当然,普通名词或抽象名词在它们产生的过程中 也遵循了这种形成模式。 但是,名的形成过程并非唯一地遵循这种自然形成方式, “约定俗成”也是形 成名的一种方式,名的形成过程往往是这两种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某个实体 还没有名称时,如果制造出一个新名,并将该名加以约定使其仅仅能够指称此实, 参见,伍非百. 中国古名家言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 5 6 . 参见,伍非百. 中国古名家言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 7 6 1 . 10 久而久之,此名就会被固定地指称该物,成为该物的专名。随着人类思维能力和 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人们也会根据观念或意识去造名,社会交流将该名加以吸 收和传播,使其获得广泛的认可,它就会被固定地指称观念之中的某个实,成为 约定俗成之名。空名或外延不存在的名就是这样形成的,当然该方式也易促进抽 象名词的形成。具体名词在名之外仍需存在实体;而空名或抽象名词在名之外不 需要存在任何实体,它们需要使用其它名词来加以解释,只不过是由观念构成的 观念。所以,伍非百先生说“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不必有形 ” 。 (2 )名的本质。“名”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金文或秦篆中,还是在 现代的简体汉字中都是由“夕”和“口”两部分构成,表示在黑夜里眼睛看不清 东西需要用口说出名称、语词来区分说明该事物。从“名”这个字的形成过程及 其结构来看,先秦时期的“名”具有指称功能和交际功能。经说上曰: “所以 谓,名也” 、 “声出口,俱有名” 。就是说:名就是人们认识、称谓事物的(符号) , 人只要一开口说话,在他的话语之中就包含着名。 据此,劭强进教授认为, “名”的意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指“物名” 、 “形名” ,即事物的称号,也可代表宇宙万物秩序性;第二类,指“名分” ,即人 的地位和身份,也可泛指财物的所属关系;第三类,指“名位” ,即名号或官职; 第四类,指“刑名” ,即刑法、法令的名称,作动词解则为斟酌法律条文的概念含 义。 伍非百先生则认为, “名”是藉以称谓事物的一种符号,其表现形式就是当 今用一个字或多个字表示的“名词” 。但是,他并没有严格区分“名”与“字” , 却认为“名,今谓之字,又谓之名词。 ”他甚至还认为, “名”在思想中就是观 念、念头,用语言说出来则为名词,而用文字表达出来就为“字” 。故此,他说: “凡有实者可观以念,有念者可约以名,有名者可表以字。 ” 进而,他认为名的 本质为“故名者非他,乃吾人所用之一种符号,以纪心之概念所存系之实体也。 ”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伍非百先生所提到的名,既可以指概念之名,也可以指语 词之名。遗憾的是,他却将概念与语词混为一谈而未能将它们严格区分开。可是, 在先秦时期,名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从狭义上讲,名只指概念之名,相当 于当今西方形式逻辑之概念;从广义上讲,名应该包括语词之名(即现在的语词) 和概念之名。故此,崔清田教授将先秦时期的名与亚里士多德所谓词项进行了比 较之后,将其当作词项来看待 。 (3 )名的作用。荀子正名曰:“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意思是说, 名的作用就是用来概括许多事物的实体的。公孙龙名实论曰: “夫名,实谓也” , 参见,伍非百. 中国古名家言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 4 7 5 . 参见,邵强进. 先秦正名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j . 南京: 江海学刊, 2 0 0 4 , (5 ): 2 0 8 2 1 2 . 参见,伍非百. 中国古名家言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 4 3 7 . 参见,伍非百. 中国古名家言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 3 3 6 . 参见,伍非百. 中国古名家言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 4 3 8 . 参见,崔清田. 墨家逻辑学与亚里士多德比较研究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 0 0 4 : 1 3 2 - 1 4 4 . 11 指出名就是对实的称谓。 管子心术上曰: “名者,圣人所以纪万物也” ,强调 名是古之圣人纪载万物的工具或符号,没有名则实不可以称谓。 伍非百先生说“名之为道也,命实也 ” 。名在其产生之后,便取得了指实的 地位。庄子曰: “名者,实之宾也。 ”伍非百先生则说: “名与实之关系,如代表者 之于主人。”他将名比喻成代表者,实则比喻为主人。因为代表者不是主人,所 以其言行只能按照主人的授权而不能超越其权力范围之外。代表者的言行只有经 过主人的授权或事后追认,才能被视同于主人本人所为。与此类似,名的内涵与 外延也是由其所代表的实来明确。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