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代文体形态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代文体形态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代文体形态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代文体形态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代文体形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3 摘要摘要 汉代是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的一个重要的萌生期。 在汉代政治经济 文化高度繁荣的背景下, 汉代的文学创作和文体形态都得到了充分的 发展。除了汉代主体性文学赋和乐府之外,汉代还产生了大量的新兴 文体,传统的文体类型在汉代也有了新变和发展。在现存的有关汉代 文学的史籍和史料中,有许多对汉代文体进行评价的只言片语,对这 些原始的文体形态的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对我们认清中国古代文 体形态的发展规律是非常有帮助的。 汉代的文体类型众多, 对这些文体的源流进行梳理就显得十分必 要。汉赋和乐府作为汉代文学的主流文体,不仅创作数量繁富,在文 体形态特征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汉代特征。其余诸文体,有的在先秦的 文体形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有的则是汉代文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新 创的文体。 对这些文体形态的源流探索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各文体 形态的起源及其沿革。 基于汉代文体形态在中国文体学史上的基础和开创性地位, 本论 文主要从汉代各体文学的产生的背景、表现形态、文学史意义等角度 出发,对汉代的文体形态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以期对汉代文体形态 的研究提供一些相关的视角。 关键词:文体; 文体形态; 文体自觉; 文学自觉 关键词:文体; 文体形态; 文体自觉; 文学自觉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4 abstract abstract the styles of writing of the han dynasty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ancient styles of writ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han dynastys flourishing political and cultural undertakings,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the styles of writing had developed fully. besides the majority style fu and “music bureau of the han dynasty”, there had been many new kinds of styles of writing that emerged at han dynasty, and some traditional kinds of styles of writing had been changed and developed at han dynasty. there had been many pieces of material about the styles of writing of the han dynasty that contains in extant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styles of writing, we must sort out and sum up these original material.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tyles of writing at han dynasty, so its necessary to comb out the origin and the branch of the styles of writing. “hanfu” and “music bureau of the han dynasty”as the major writing styles in the literature of han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5 dynasty , its not only has a great amount creative styles while writing, but also has a strong distinct hans character in writing patterns. the other was first developed in the period of qin dynasty and some was new created while those writers were writing in practice. to discover the styles of writing can help us to recognize the origin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ll ancient writing styles. according to the basic and creative in position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tyles of writing, in this paper, i have a junior sort out and sum up of the writing styles of han dynasty, basic on the natural background, form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styles of writ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han dynast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lative angles when studying the writing styles. keywords:style of writing writing style liberation of writing style liberation of literature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2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1 引言引言 两汉是中国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各种文体在此时产生或定形,其 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文体体制的成熟和文体形态的繁富。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文体”一词有着多层次的意义:有指称 文学体裁的,如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序说,专门辨析各种文学体裁 的特征;有指称文学风格的,如钟嵘在诗品卷中“宋征士陶潜”条评 陶渊明的诗云: “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静,殆无长语” 1, 盖指陶诗风格简洁明净;有指称语体的,如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模拟古 人名作如古离别之类的语言体式,其自序称:“今作诗三十首,效其 文体” 2。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感叹中国古代文论中“体”的内涵,“既指 风格(style),也指文类(genres)及各种各样的形式(forms),或许因为 它的指涉范围如此之广,西方读者听起来很不习惯” 3。本论文中,主要吸 收中国传统的文体观念,将文体的概念界定在以下几个层面:(一)体制, 指文体在外在层面表现出的形状、面貌、构架,犹如人的外在体形;(二) 语体,指文体的语言系统、语言修辞和语言风格,犹如人的语言谈吐; (三) 体式,指文体的表现方式,犹如人的体态动作;(四)体性,指文体的表 现对象和审美精神,犹如人的心灵、性格。之所以采用如此的方式界定, 主要源于说文解字对“体”的界定:“体,总十二属也。 4”此外,刘 熙释名释形体云:“体,第也,骨肉毛血,表里大小相次第也。 5”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具有把艺术形式拟人化的传统,文学批评家喜欢把艺术 1 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60. 2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 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44. 3 宇文所安著.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3: 4. 4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6. 5 刘熙著、任继昉汇校.释名汇校 m.济南:齐鲁书社.2006: 92.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2 与人体视为“异质同构”,往往以人体结构来比拟艺术结构。论“文”而 称“体”,便是用人体来类比文章结构的总貌,以为人体与文体有相似甚 至相通之处。正如明沈承所说的:“文之有体,即犹人之有体也。 1”中国 古代文体的原始意义和引申意义,由此可窥见一斑。 中国古代文体批评发轫于两汉,各种文章体制在战国末期已经形成雏 形,到两汉则基本定型且趋于完善,两汉赋体文学极为繁盛,乐府诗的创 作也开始形成固定的机制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促进了文人诗的创作的 繁荣, 这些都为汉代文体批评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到了刘向 别录 、 刘歆七略更是将“六艺略”、“诗赋略”作为两个独立的门类加以审 视,将“六艺”和“诗赋”进行有条理的分类,体现了汉人日趋独立和自 觉的文体意识,到了班固编撰汉书时,则继承了这一分类方法。其后, 蔡邕的独断和铭论、范晔的后汉书等诸书,既有对各类文体 的分类和评判,又有对单个作家各类著述的评论,体现了汉代文体批评的 逐步成熟。 汉代文体批评在中国古代文体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极大 地影响了后世文体理论的发展。魏晋、唐、宋、明、清诸代对文体的划分 和文章流别的论述虽然有所发挥,但大体承继汉代。对于汉代文体批评的 研究势必要涉及到汉人关于文体的意识,诸如文体分类标准、文体演变观 念、文体审美评价标准、文体价值评价尺度等观念形态的重要问题,这为 我们研究汉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从文体观念的理论层 面出发,深入挖掘汉代文学发展的新特点、新风貌及其发生的特定历史契 机,从文学内部找到汉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因此,汉代文体批评研究 是汉代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古代文体批评理论中最原始的、 提纲挈领的重要部分。 综观前人对中国古代文体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成果,即对古代 各类文体的研究和对古代文体批评的研究。对各类文体的研究有分体研究 专著,如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宗训的汉赋史论、程章灿 1 沈承.文体.毛儒初先生评选即山集(明天启刻本)m.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3 的魏晋南北朝赋史、陈必祥的古代散文文体概论、姜涛的中国 古代散文概论、程毅中的中国诗体流变、安平秋等主编的中国小 说史丛书等,这些具有分体文学史特点的著作,对某一类文体的发展流 变做了翔实的阐述,有助于人们了解各类文体演进的历史轨迹。也有学者 对古代文体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的批评,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吴承学的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增订本)、褚斌杰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增订本)、郭英德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等,这些专著能就古代各 类文体的源流、演变、发展规律及体制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人们能够 了解古代文体的全貌。但是,对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构成的 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有许多空白点亟需填补,单就历代文体研究的专著而 言,目前可见的较为系统的就仅有李士彪的魏晋南北朝文体学一书, 这对纷繁芜杂的中国古代文体研究而言显然是不够的。本文力图从中国古 代文体批评的源头汉代出发,对萌芽时期的中国古代文体批评进行梳 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归纳和整理汉代有关各种文体的相关 资料;二、对这些资料进行相应的分类以解读,从中归纳各类文体演进的 历史轨迹及其特点;三、探求汉代文体特征的成因,总结汉代文体观念形 成的历史意义。 文体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对大量 文本的文体形式进行抽象的归纳,总结同一文体的体制特点、修辞特征和体态风 貌,同时考究各类文体的体制缘起、发展、流变的进程。因此,文体批评乃是真 正从文本语体、结构及其继承、流变进程所展开的文学本体论研究,它向人们展 现各类文体形式发展及变迁的历史, 从而有效地揭示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时, 特定的文体批评也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它隐射着特定时代人们的 精神结构、文学文化观念、审美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这是文学史研究不可或缺 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4 第一章第一章 两汉文体形态的历史演进两汉文体形态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第一节 汉代以前文体形态概说汉代以前文体形态概说 中国的文体批评源远流长,周礼春官大祝记载大祝职能时云: “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 五曰祷,六曰诔。 1”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文体的产生最初乃是 源于实用的需要。根据荀子提出、扬雄发展,傅玄、刘勰、颜之推、章学 诚等学者共同认同的“文源五经”的说法,后世各种文章名目及其体制均 包含或萌芽于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 典之中。如章学诚所云:“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 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道体无所不该,六艺足以尽之。 2”这从很大程度上 说明五经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蕴含了许多 古代文体形式的雏形。 诗歌作为各民族文学体裁的最早样式,在中国也表现得极为突出。 淮 南子道应训云:“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 劝力之歌也” 3。这表明,源于劳动的中国古代歌谣在“邪许”的呼喊和应 和之中蕴涵着节奏、韵律和情感表现等诗歌的基本形式。文心雕龙明 诗亦云:“昔葛天氏乐辞云: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绮, 至尧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观其二文,辞达而已” 4。诗之 起源由此可推至唐虞之前,炎黄时代。汉人赵晔吴越春秋载有弹歌, 是较早的原始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八字二言体诗,形象、 生动地记载了原始人狩猎的全过程。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集中保存了古代四言体诗的 1 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 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92. 2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0. 3 何宁撰.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31. 4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5.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5 典范作品,也标志着诗歌形式的正式诞生。诗经不仅开创了四言韵体 的诗歌样式,而且包含着丰富的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蕴涵了后世众多文 体形式的萌芽。后世的铭文、碑文、颂、赞等文体基本继承了诗经的 雅、颂之义,形成一种具有特定表现领域的独立文体样式,在文体形式上 多采用了诗经式的四言韵体句式,表现出一种一脉相承的关系。诗 经“六义”之风、雅、颂、赋、比、兴中已包含了颂体和赋体的名目, 颂体也已较为完备地保留在诗颂之中,赋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虽 有别于诗,但仍承诗敷陈之义。 战国后期,在楚地产生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文学,开创 了继诗经体之后的又一新的文体形式。楚辞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 的文体样式,它由屈原首创,生于楚地,后效仿者众,遂成为世人所认同 的一种文体形式即“楚辞”。楚辞体继承了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和韵 体形式,但打破了诗经四言体式整齐有序的结构方式,而代之以参差 错落的句式,将铺陈叙事和浓烈抒情融会一体,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为后世赋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本。 先秦也是中国古代散文文体萌芽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最早的成篇的散 文就保存在尚书中。尚书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历史文献集,其中 的文章大多由当时的史官执笔,文章也是以一些实用的官方文辞居多,其 中保存了典、谟、训、诰、誓、命等文体名目及体制,后世的帝王公文, 诏、策、祝、盟、箴等莫不由此衍生。 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也非常繁荣。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时期百 家争鸣的特定历史语境里,各家各派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史学家纷纷通过 散文这种自由的文体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治国安邦之道, 其中的 论 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对后世 的文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诸子散文都是出自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政治 见解和治国安邦之道的议论文体,具有很强的逻辑思辨性。其中的文章探 幽发微,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有不少文章还采用了大量的寓言式说理方 式,讲究文辞的修饰和语言的文采,对后世的论、说、议、对等文体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寓言体的写作方式更是对后世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产生直接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6 的影响。历史散文以左传、战国策等为代表,这些作品在记载历 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同时,对人物刻画细致讲究,还注重故事情节的生动 曲折,对后世的叙事性文体诸如小说、戏剧等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左 传中还记载和保存了很多古代文体的名目和体制,宋代陈骙文则列 举了左传中所保存的当时的八种文体:命、誓、盟、祷、谏、让、书、 对等。现存最早的诔文是左传哀公十六年中所载的孔子诔,其 文曰:“旻天不吊,不憖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 哀哉!尼父,无自律! 1”这为诔这种文体确立了基本的体制形态。 先秦的其它的儒家经典中也保存了大量的文体名目及体制。如周易 中的卦论和爻辞中所保留的论、说、辞、序等。周礼载大祝之职中的 六辞:祠、命、诰、会、祷、诔,即是六种文体类型。先秦时经常提到的 “大夫九能说”,所谓“九能”,就是大夫所必须掌握的九种言辞和文体: “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做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 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 夫。 2”孔颖达疏云:“邦能命龟者,建国必卜,命龟以迁,取吉之意;田 能施命者,谓于田猎而能施教命以设誓;做器能铭者,谓既做器能为其铭; 使能造命者,谓随前事应机造其辞命以对;升高能赋者,谓升高有所见, 能为诗赋其形状,铺陈其事势也;师旅能誓者,谓将帅能誓戒之;山川能 说者,谓行过山川,能说其形势而陈述其状也;丧纪能诔者,谓于丧祭之 事,能累列其行,为文辞以作谥;祭祀能语者,谓于祭祀能祝告鬼神而为 言语 3。”由此不难看出,“大夫九能”是指士大夫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 对象应该具有的语言表达和应对能力,其中有许多文辞如果形诸于文字就 形成了古代特定的文体类型,如铭、赋、诔、誓、说、命等。秦始皇统一 中国以后,开始改命为制,改令为诏,遂有制、诏之称,又升登封禅,刻 石记功,在泰山、琅琊、会稽等地留下了石刻文,后世颂、赞、封禅、墓 碑之体由是滥觞。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各种文体名目、体制均已萌生,它们的基本形态 1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1698. 2 3毛诗正义卷 3.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2:316.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7 被保留在先秦的各种典籍之中,成为后世文体名目和体制形态确立的重要 依据。各种文体在先秦时期均承载着重要的神圣功用,显示了上层统治阶 级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多重现实需求。 第二节第二节 两汉的文体形态的发展两汉的文体形态的发展 作为中国古代文体得到充分发展的汉代,有着前朝所不能比拟的历史 契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建立为各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一个外 部环境;朝廷各项典章制度的完备、封建王朝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展开 等则赋以了各体文学发展的外在机缘和创作土壤。汉代不仅是辞赋繁盛的 时代,也是多种文学和文章体裁发展和成熟的时代,许多文体的体制和规 范都是在汉代被确立下来的。 一、一、汉赋和乐府对传统文体的继承和发展汉赋和乐府对传统文体的继承和发展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又分为汉大赋和文人抒情小赋两 种基本样式。汉大赋的出现和繁荣是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其 堂皇凝重、铺张扬力的叙事风格与特定社会政治生活面貌达到了妙合无痕 的境界,特别是出现了以辞赋闻名的专体文学家,像枚乘、司马相如、扬 雄等辞赋名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共著录屈原、宋玉等楚辞作家 和秦汉赋家 78 家,作品 1004 篇,可见当时赋体发展的盛况。汉末,随着 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文人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其所作赋作也慢慢转向与 自身关联紧密的生活中来,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抒情小赋,如张衡的归田 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这类抒情小赋与大赋韵 散间出的结构方式不同,是通篇押韵的韵文,以抒情言志为主,比大赋更 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观汉代赋体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将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汉人模拟屈原所写的作品,称之为“骚体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8 赋”,但内容上转为抒发个人的怀才不遇之情,如贾谊吊屈原赋,董 仲舒的士不遇赋,以及司马迁、班固等人之作;二是西汉武帝初年至 东汉中叶,共约 200 多年时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此时流行的汉大赋是 屈原“骚体”的变种。汉大赋的发展历程与主要作家枚乘、司马相如、扬 雄、班固、张衡关系密切。三是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转为抒发愤世嫉俗与 表现个人的放心求志的“抒情小赋”,如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归 田赋。下面就结合文学史的实际,对汉赋这一文体的发展作简要的概括。 从汉代建立到司马迁创作史记,这一时期的赋体文学的发展历程 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中。首先,司马迁史记对西汉初年赋家贾谊、 邹阳、枚乘、庄忌、羊胜、公孙诡、司马相如等人生平事迹的记载,为后 人研究这些赋家的思想性格及其作品意蕴提供了最原始,最可靠因而也是 最珍贵的资料。其次,史记中整理和记录了大量赋家赋作,并交代了 作赋的前后经过及社会效果,为保存这些珍贵的赋体文学文献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对后世正史编撰影响深刻。司马迁的史记是今存最早的比较 集中的汉赋研究资料,对于我们研究汉赋这一文体的形成和历史演进有着 重要的参考价值。史记最早为汉赋作家立传,记载诸赋家的生平事迹 及赋作创作过程,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汉赋研究资料。司马迁还发表 了最早的汉赋评论,他认为辞、赋无别,汉赋直承楚辞而来,他强调了汉 赋的讽谏功能,批评汉赋的华丽辞藻及夸张虚构,在赋体文学研究史上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传统,抒发政治见解和身世感 慨。贾谊吊屈原赋,借悼念抒发自心,借古喻今。釭鸟赋则是一 篇寓志遣怀之作,采用主客问答式,同时使用铺陈的手法,有浓厚的散文 气味,预示一种新赋体正孕育形成。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写对隐居山 林之隐士的召唤。赋中使用了铺叙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山中的景物,充满 了丰富的想象,为汉初骚体赋的大作。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赋的形成。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 前去问候,通过主客问答,揭示了病源为思想腐朽,药石针灸无能为力, 唯有“要言妙道”方能疗治。赋中以七大段文字,叙写了音乐的美妙,饮食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9 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欢乐,田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七发形成 了汉大赋的体制,结构宏阔,辞藻富丽,通篇散文,杂有楚辞式诗句,以 设问形式构成章句。文心雕龙曰:“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 构,夸丽风骇。 1”从汉骚体赋到大赋,七发可谓承前启后。 西汉中期到东汉中叶的赋体文学发展过程主要可以在班固的 汉书 艺 文志体现出来。汉书艺文志总序云:“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 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 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 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2”可见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 书,而且为每本书编制目录,撰写提要,进献给皇帝。下文又云:“会向 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 略,有数术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目。 3”据陆侃如 先生中古文学系年考证,刘歆于河平三年(前 26)即为黄门郎,受诏 与其父刘向领校秘书,当时年仅二十余。至绥和元年(前 8)刘向卒时,歆 已经四十岁,有了十八年校订群书的经验。此时他“复领五经,卒父前业” (汉书刘歆传),只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就撰成了七略。可 以推知,刘向别录的写作,有其子刘歆的功劳;而刘歆七略的撰 成,更吸收了其父刘向的研究成果。班固“删其要,以备篇籍”,实际上 也只对七略作了些“删其浮冗,取其指要”(颜师古汉书注)的 工作。所以汉书艺文志并非班固自撰,而是七略的精要,它在 客观上反映了刘向父子的文献学成果,下面就结合这一情况,对这一时期 赋体文学的发展作一概括。 这一时期,为汉帝国国势最强盛的时期。汉武帝承“文景之治”,开创 了大汉之“盛世”。武帝雅好文艺,招纳文学人才,提倡辞赋。两都赋 序言:“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 兴乐府协律之事,兴废继绝,润色鸿业。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 1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54. 2 3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01.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10 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 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 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 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1” 这一时期的赋,同诗经中的雅颂一样,为宫廷文学,既歌颂夸耀又有 讽谕劝戒,使得汉大赋在主旨内容上表现得相当复杂。 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代表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代表作 品。有人考定,二赋或本为一篇,即天子游猎赋。作品以游猎题材, 对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作了极为夸张的描述,歌颂 了大一统汉帝国的权势和天子的尊严,并在尾声以汉天子享乐之后反躬自 省之方式,委婉地表达了惩奢劝俭的用意。全篇以华丽的词藻,夸饰的手 法,韵散结合的语言和问答的形式,大力铺陈了宫苑之壮丽和帝王生活的豪 华,从而确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和所谓“劝百讽一”的传统,成为 了汉代大赋的典范,使后人难以逾越。扬雄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 贾谊升堂, 相如入室矣。 2”这一时期著名赋作家还有枚皋的作品 (已遗失) , 东方朔的七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王褒的洞箫赋和 骚体赋九怀等。扬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 河东、 羽猎、长杨四赋是其代表作。作品在思想、题材和写作技巧上, 皆有自己的特色。班固为东汉前期著名赋家,代表作为两都赋,被萧 统编纂列于卷首,对后影响很大。 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赋体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反映社会黑暗现实, 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小赋开始兴起,这与时代的变化及现状相一致。朝 内宦官外戚争权,政治日趋腐败,奢侈成风,横征暴敛,社会动乱,民生 凋敝,文人们已失去了奋发高扬的精神,失望、悲愤乃至忧国忧民的情绪成 为了主基调,张衡是其代表,主要作品为二京赋和归田赋。 二京赋有着较强烈的批判性,还记述了许多民情风俗,描写了比较 广阔的社会生活。归田赋则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自然风光,抒发情志, 1 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11. 2 汪荣宝撰.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50.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11 表现了作者在恶劣的现状下,不肯同流合污自甘淡泊的高尚品格,把专门 供帝王贵族阅读欣赏的“体物”大赋,转化为作者言志抒情的小赋,创作 个性增强,风格由雕琢堆砌,走向平易流畅,使汉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鹦鹉赋,是这一时期的 优秀作品。 汉赋是继诗经、楚辞后两汉的四百年间,所形成的一种主要 的文学样式,其代表为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人的大赋。 这些赋文对盛世的歌颂和对朝廷之劝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丰富文学 作品的词汇和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汉代大赋都取得了很大的 成就,对建安以后的诗文影响很大。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 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文学观念由此日益地明晰化。 乐府是两汉独具特色的一个音乐机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部门, 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 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 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 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 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1,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六朝人虽把乐府看 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 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 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 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 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 专署,则始于武帝。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 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 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 1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01.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12 集民歌。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 夜诵。 1”所谓采诗,即采民歌。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 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2 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 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采诗官)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 诗的。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 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 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 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 书循吏传叙)。这种政治措施,说明当时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 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观风俗,知薄厚;而在客观上也起 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集中、记录、流传。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篇目,西汉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这数字 已接近诗经的“国风”,东汉尚不在内,但现存的总共不过三四十首。 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 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 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 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 乐府辞。,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 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 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 言。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相 和歌中尤多。在音乐上,这三类也各具特色。相和是美妙的民间音乐,所 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思; 鼓吹曲则是武帝时吸收的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只是 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在写作年代上,郊庙歌辞中的房中歌最早, 1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045. 2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56.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13 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作品;相和歌 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其中题为“古辞”的,几乎全是“汉世街陌谣讴”; 杂曲年代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作品,可以看出民歌的影响。 汉乐府以民歌居多,民歌也正是其中精华。人们提到汉乐府,就一般 意义而言,往往是指汉乐府中的民歌。这些民歌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如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战城南、十五从 军征、饮马长城窟行、上山采蘼芜等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有所思、上邪等篇, 则是感情真挚的情歌;陌上桑赞美了一名劳动妇女对权贵人物的蔑视 和反抗,体现了人民的愿望;以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高尚情操为主题的孔 雀东南飞,又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前所未有的长篇叙事诗,在 中国文学史上居有较高的地位。汉代文人所写的乐府诗也有佳作,如辛延 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饶等,但这些诗歌也是在民歌的影响 下创作的。这些具有批判精神的乐府诗体也成为后世现实主义诗歌体裁的 一个重要源头。 歌诗体在汉代也有比较明显的大的分化。从时间顺序上讲,汉代最早 流行的歌诗是楚歌。汉高祖出身于楚地,爱楚声,汉初帝王们也都钟爱楚 歌,流行于此时的歌诗体式也以楚歌为主,包括汉初高祖唐山夫人所做的 安世房中歌,也是楚声,可见,楚声对汉初歌诗、尤其是对宫廷歌诗 有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东汉后期,汉灵帝刘宏的招商歌、 汉少帝刘辩的悲歌以及唐姬起舞歌都是楚歌体,楚歌在两汉宫廷 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不过在汉初的歌诗当中也有一些新变,例如高祖 戚夫人所作的舂歌属于五言形式。另有传为此时所做的薤露和蒿 里属杂言诗作。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歌诗体式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以郊祀歌 十九章、鼓吹铙歌十八曲和北方有佳人为标志,预示着自战国以来 以娱乐为主的新声逐渐代替了传统雅乐而成为主导汉代歌诗的新的样式。 这其中,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由当时著名的音 乐家李延年所作,属于“新声变曲”,它的诗体也是完全不同于诗骚体的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14 新形式,即五言的形式。汉武帝利用李延年为新的郊祀歌配乐,也使 汉代的宗庙音乐融入了新声俗乐的风格,并促使其诗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郊祀歌十九章产生于武帝时期,并非一时之作,前后相差几十年,其 中的早期乐歌以四言和骚体为主,可是到了后期,则融入了五言和杂言。 至于在异族音乐影响下产生于武、宣之世的鼓吹铙歌十八曲,则完全 变成了以杂言为主的形式。这说明,自春秋战国以来所谓雅乐与郑声、古乐 与新声之间的抗争,以“新声变曲”的利而结束,促进这一变革的发生则 是汉帝国的统一强盛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同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也为新 诗体的产生注入了新的活力。 武宣之世是俗乐歌诗兴盛的时期,以后虽然经过汉哀帝的罢乐府到东 汉乐府机构的改革,以新声俗乐为标志的汉代歌诗却再也没有回到汉初的 老路上去,而是沿着这条新的路线继续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相和歌诗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历史记载看, 相和本是一种古老的演唱方式,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它基本上包括 人声相和、人与乐器相和两种形式,可是到了汉代,却由此发展出一种新 的音乐歌诗表演形式。起初是“最先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接着发 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曲,进而发展为以清调曲、平调曲、 瑟调曲、楚调曲、大曲等为代表的各种复杂的表演形式。从现有相和歌诗 文本进行考察,我们同时还会发现,在西汉时代,大体上是相和曲为主的 时代,到了东汉以后,则是相和诸调曲发展的时期,正是这些相和歌诗, 代表了汉代乐府诗的最高成就。在这期间,无名氏的乐人为汉代歌诗的发 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到了东汉以后,文人们参与乐府诗 的制作逐渐增多,如张衡的同声歌,宋子侯的董娇娆、辛延年的 羽林郎以及乐府中的一些无主名的歌诗如君子行、满歌行等。 这说明,以五言与杂言为主的乐府歌诗不仅成为汉代歌诗的主要诗体,也 开始对汉代文人的诵诗产生重要影响。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 言诗,正是从汉乐府歌诗中流变出来的。 以上是我们对汉代乐府及歌诗体式的流变与功能分化问题所做的简要 描述。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汉代诗歌发展史上,乐府与歌诗体是两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15 大基本类型。这二者之虽然也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和互相影响,但是总的来 说,二者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各有鲜明的文体特征,承担着不同的 艺术功能,也有着不同的生产与消费群体。乐府主要承载着汉代文人们的 抒情功能,其主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当时的文人;而歌诗类作品主要 承载着汉代宫廷贵族和社会各阶层的观赏与娱乐,其主要的生产者是汉代 社会的歌舞艺术人才,主要的消费者则是宫廷贵族。前者与文人阶层在汉 代的出现有直接关系,后者则与汉代社会的歌舞娱乐风气的兴盛密不可分。 因此,在汉代诗歌研究当中,我们不但要兼顾到歌诗与乐府两大基本类型, 而且要充分关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诗歌所承担的不同的艺术功能和不同的 艺术生产与消费群体,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对汉代诗歌的各类文体有一个 全面的把握,对汉代诗歌的艺术本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二、传统文体的成熟及新兴文体的大量产生传统文体的成熟及新兴文体的大量产生 汉代初期,各体文学的创作基本沿袭了先秦的体制,但又有所突破。 但是,由于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首先表现活跃的还是各体政论文,这是 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秦王朝的是由各派反秦力量所共同推翻的, 各派反秦力量又经过剧烈争战,最后由高祖刘邦重新统一中国。汉初的政 局在某种意义上又呈现出割据的现象。刘邦必须团结其他力量共同对付实 力强劲的对手项羽,而在功成之后,又势必封这些人为“王”。他们称王 之后,自然也想重新恢复战国时的分立局面,不愿受朝廷控制。于是刘邦 又通过各种手段,逐步消灭了各地的异姓诸侯王。但在消灭了异姓诸侯王 之后,为了镇压当地残余的割据势力,又不得不分封一些同姓子弟去进行 统治,这些同姓诸侯王在刘邦在时,尚能对朝廷驯服。但这些同姓诸侯王 的封国,仍保存许多割据的残馀影响,如各诸侯国境内仍以某王的即位之 年纪元,而在其封国之内,官名的设置一如中央。数十年后羽翼丰满,背 叛朝廷的野心就日益暴露。到了文景之世,终于爆发了“七国之乱”。这 次叛乱平息后,汉朝才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制。正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政治 背景下,各体政论文才得以迅速发展。关于诸侯王割据现象,贾谊有陈 政事疏指出;关于加强中央集权,则有陆贾新语、贾谊新书劝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16 帝王提倡儒术以巩固其统治。在汉帝国统治趋于稳定后,各种实用性的文 体便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首先,颂、赞文体在汉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史赞的创作表现 得相当活跃。在史记、汉书的自序里,对全书各篇皆作赞语,评 述历史人物与事件,而且使用四言韵体,文采璀璨,为后世史家所效法。 萧统在文选中将史书类排除于“文”之外,却选择了部分史书的史论 和史赞,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这些史论、史赞的文学价值。 其次,铭、箴二体在汉代也得到长足发展。刘勰文心雕龙铭箴 极力称赞班固的封燕然山铭、张昶的西岳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