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明清江西书院学规初探.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明清江西书院学规初探.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明清江西书院学规初探.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明清江西书院学规初探.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明清江西书院学规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明清江西书院学规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c b n t e n t :s h u y u a nh a d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h i s t o r y ,s p a n in gt a n g ,s o n g ,y u a n ,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i t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a n du n i g n o r e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 f o r mo fe d u c a t i o ni na n c i e n te d u c a t i o nh i s t o r y 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g u l a t i o n s s y s t e mo fs h u y u a ni st h ew h o l ep r i n c i p l eo fs h u y u a ne d u c a t i o n , p u t t i n g t h em u c he 叩h a s i so nt h o u g h t sq u a l i t ya n dm o r a l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i n c l u d i n g s h u y u a n st r a i n m e n tg o a l , c h a r a c t e rc u l t u r e ,s t u d e n t s1 i f e s t y l e , f u n d m e n t a lr e q u i r e m e n t sa n dr e g u l a t i o n s ,p r o v i o d i n gt h es t u d e n t sw i t ha c o r r e c ts t a n d a r di nt h ep r o c e s so fl e a r n i n g t h e r e f o r e ,t h ec l a i m so f s t u d e n t s 硼o r a le d u c a t i o na n di n t e l l e c t u a le d u c a t i o ni st h eb a s i co f t r a i ta n da d v a n t a g e t h i sp a p e rh a ds t u d i e dm a j o rs h u y u a ne d u c a t i o n a l r e g u l a t i o n ss y s t e m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 ,c o n s i s t i n go fb a i l ud o n gs h u y u a n 、 b a i l uz h o us h u y u a n 、e h us h u y u a na n dy u z h a n gs h u y u a n t h e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c u l t i v a t i n gb y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t h et r a i n n i n gs t y l eo f“c h a r a c t e r a n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a n dt h ep r a c t i c ep r i n c i p l eo f“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t h e o r ya n db e h a v i o r ” d i s c u s s e dt r a i n n i n ga i ma n dm o r a li t yt h o u g h t so f s h u y u a n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g u l a t i o n s t h e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i n t e r c h a n g i n gi n 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 、l e a r n i n gp r i m a r yb yo n e s e l f a n dp o n d e r i n gc a r e f u l l y w h i l eq u e r i n gh a dp r o b e di n t os h u y u a nt e a c h i n g :t h e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 t e a c h i n gg o v e r n o r 、p e r s o n a l i t yg o v e r n o ra n db o o k sg o r e r n o rh a di n q u i r e d i n t o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s h u y u a n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i sp a p e rh a de x p l o r e dt h e e f f e c t so f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g u l a t i o ns y s t e m s t h et i m ea n dt h ep l a c eo ft h i sp a p e ri sl i m i t e di nt h ep e r i o do fm i n g 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o f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 f i r s t l y ,c h i n e s e s h u y u a nh a s r e v i v e d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n om a t t e rh o w ,t h eq u a n t i t i e s 、s c a l e s a n di n s t l l a t i o na r e 聊c ho fa c c u m u l a t i o n : s e c o n d l y , t h en u m e r o u so f s h u y u a ni sa m o n gt h eb e s to ft h es u c c e s s f u lc a n d i d a t e si n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i e s k e y w o r d s : m i n g 肌dq i l l gd y n 弱t i e s j i 觚g ) ( i ss h u ”a l l 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g u l a t i o n ss y s t 锄s 明清江两峙院学规初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同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同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 明清江西 5 院学规初探 第一章导言 1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宋代学者王应麟的玉海曾经对书院作过解释:“院者,垣也”,是指用一 圈矮墙将建筑物围起来而形成的读书之所。“书院之名始于唐代。置学士, 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辩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 官府。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不少有名学者讲学其间,采用个别钻研、相 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问亦议论时政,对 学术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明、清书院仍盛,惟多数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o 书院在培养人才、道德教化、教学方法、学术研 究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由于书院继承了古代中国重视藏 书、修书的文化传统,还由于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化中私人讲学的传统”。黄 以周在论书院中所说的:“沿及南宋,讲学之风丰盛,奉一人以为师,聚徒 数百,其师既殁,诸弟子群居不散,讨论绪余,习闻白鹿、石鼓诸名,不复加察, 遂遵其学馆为书院。” 学规一是书院的规章制度,在于使“诸君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 二 是书院的总准绳,“学者必以规矩,大抵小而技艺,大而学问,须有一个准的规 模。射匠皆然,来有无准的规模而成就者”。 学规也作学约、学则、学箴、规约、 训约、训规、讲规、会舰、揭示、开示、院规、堂训、堂规等等,名目繁多。学 规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确立办学、讲会之宗旨,宣示书院教育的方针, 为诸生树立鹄的,为同仁确立目标,意期立志高远,养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二是 规定进德立品、修身养性的程序和方法,既多理性之分析与规劝,更重日用伦常 规范的建立,言者谆谆,无非是想为学者提供更多至善达德的帮助。三是指示读 书、治学的门径和方法,多为山长半生攀登书山、畅游学海经验的总结,言出肺 腑,语凝心血,无论是正面的引导,还是反面的戒饬,皆得视作书院教育实践经 辞海( 1 9 7 9 年版) 缩印本,i :海辞书m 版社出版。第1 0 5 页 丁铡刘琪,书院j 中国义化,i :海教育f i :版 ,1 9 9 2 年版,第“页 章柳泉著,中国书院史话宋儿咧清书院的演变及其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3 贞 朱了人全七f 叫卷,转例张传燧,邓素文自由自主:书院教育精神及其现代启示大学教育科 学,2 0 0 5 年第l 期 东菜集卷十八,朋库伞书,奉,第儿5 0 册,第1 1 3 贞 1 明清江两1 5 院学规初探 验的理论结晶。” 1 2 研究现状及其选题意义 从二十世纪2 0 年代至3 0 年代以来,书院研究肯定了中国书院教育的精神, 也都达成了共识认为书院研究有利于当代的教育改革。据不完全统计,从1 9 7 9 年到现在,研究书院的相关文章可达到近5 0 0 0 篇。概括这些文章与专著,其中 有些是对书院制度和书院史进行整体性的研究,研究的历史时段也相当的长,跨 越了书院整个的开始、发展、繁荣和消亡时期。如胡青主编的书院的社会功能 及其文化特色、盛郎西的中国书院制度,曹松叶的宋元明清书院概况、 陈谷嘉和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史资料、王炳照、陈元晖、尹德新编著的中 国古代的书院制度、章柳泉的中国书院史话宋元明清书院的演变及其内 容、杨布生、彭定国编著的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李国钧编著的中国书院 史、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等著作:一部分书院研究属于对 书院原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如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章程( 湖南大学出版社, 2 0 0 0 年版) ,李4 栋著写的白鹿洞书院史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 , 等;还有一部分从微观中阐述了书院的功能,但这些研究的时间大多定在宋时期。 如李定仁、赵昌本的论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研究2 0 0 2 年第6 期) 、侯勇的论书院的教育管理(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第2 期) 、程吉林的古代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甘肃高师 学报2 0 0 5 年第6 期) 、王河的两宋书院藏书考略( 江西社会科学1 9 9 8 年第8 期) 等著作;还有一部分论文对明清时期书院进行断代书院制度的研究研 究,如赵映林明代书院的兴衰( 文史杂志2 0 0 0 年第3 期) 、吕妙芬的对 明清教育史研究的几点观察( 2 0 0 5 年第5 期) 、邓洪波王湛之学与明代书院 的辉煌( 湖南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l 期) 等著作;此外还有一部分论文对明 清时期书院教师进行了专题研究,如党亭军的明清时期书院教师研究( 西北 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仅有部分论文对书院学规做了零星的研究,如张如珍白 鹿洞书院学规发微(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第4 期) ,吴翼鉴 的古为今用话“续规”读( 鹿洞书院续规) ( 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广 斌中国书院制度的基本特征( 煤炭高等教育,2 0 0 0 年第5 期) ,邓洪波中 邓洪波编著,中围书院学规,湖南人学m 版朴,前言第3 页 2 明清江i | i i1 5 院学规初探 国书院的教师与学生管理制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 0 0 3 年第 4 期) 等:对江西书院的研究屈指可数,如曾子鲁的试论书院对江西文化发展 的作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4 年第2 期) 、祝林浩的 鹅湖寺、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 江西方志1 9 8 9 年第4 期) 、容敬棒的漫 谈白鹭洲书院( 吉安师专学报1 9 8 7 年第4 期) 周学敏的宋元之际白鹭洲 书院朱子后学的气节和气节修养思想研究等;而对明清时期江西书院的研究更 是寥寥无几,如魏佐国、李萍王守仁与江西书院教育( 南方文物1 9 9 7 年 第1 期) ,李才栋的江西古代书院研究( 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出版) ,魏佐 国明代江西书院浅论( 江西社会科学1 9 9 6 年第5 期) 等;因而就书院研 究的现状来看,“2 0 世纪书院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但重点集中在书院教学、书 院学术学派、书院藏书、书院志、对方书院史等方面的研究,对书院组织管理、 祭祀、书院与社会变迁、书院与科举等重视不够”。而江西书院“曾为我国的文 化、教育、学术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白鹭洲书院,为我 国书院创办总结了各自的成功经验”。同时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对明清江西书 院的学规进行系统的研究还尚属空缺。所以本文试图对江西书院明清时期的学规 进行系统研究,以利于看学规在书院的道德和为学宗旨上的巨大影响,并进一步 探讨其对当今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 1 3 本文的总体构思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明清江西主要四大书院的学规进行概貌性的介绍。其次分析明清 江西书院学规中的德育理想。再次对明清江西书院学规中教与学的规定进行分 析。此外还讨论明清江西书院学规中的管理思路及其明清江西书院学规对当代教 育思想的启示。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一是文献分析法与归纳法。在论文写作的过程 中,查看了明清时期书院学规的一些相关文献和学者文集中的相关内容,然后进 行允析与归纳总结。二是比较法等。对明清时期书院学规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究与 梳理,进行了各个书院学规之i 日j 的比较。不当之处,请诸位专家学者赐教。 蒋建田,2 0i 哇纪的书院学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2 0 0 3 年7 月刊 闵正闻,胡青主编,中周书院论坛( 第删辑) ,中国史联i l ;版社,2 0 0 5 年1 0 月 3 明清江曲 5 院学规初探 第二章明清江西主要书院学规概貌 明清时期书院建设的数量很多,地理分布极其广阔。根据陈谷嘉、邓洪波主 编的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中所载的统计,明代书院共有1 6 9 9 所,江西所建的 书院共2 8 7 所。而根据季啸风先生主编的中国书院辞典附录中国书院名 录所载统计,清代新建书院达4 0 0 0 多所左右,而江西所建书院的数量远远超 过其他地区所建书院,清代江西地区共创建书院3 2 2 所。在江西境内众多书院之 中,名声影响较大的是江西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鹅 湖书院、南昌豫章书院。这四大书院皆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 1 白鹿洞书院学规概貌 位于江西庐山血老峰东南的白鹿洞书院是江西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古代 最早成为讲学场所的书院。因唐洛阳人李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而得名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界元四年( 公元9 4 0 ) ,在渤隐居之处建立学馆,称“庐 山国学”,又称“自鹿国学”。北宋初年,江州乡贤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 鹿洞书院”之名由此而起。宋淳熙年| 日j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并为书院制订 了学规,即众人皆知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此学规后来成为数百年书院所效法 的蓝本。由于该学规不在本文探究的时间范围之内,所以在此不对该学规进行具 体的阐述。 由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在明清时期仍继续推行,即使是在不同的 时期,不同学人的办学,但对白鹿洞学规都有所补充和发展。在我所收集的资料 当中,有关白鹿洞书院的明清时期的学规共有十个。以下将具体介绍明清时期白 鹿洞书院的学规。 明成化元年( 1 4 6 5 ) ,江西提学佥事李龄与南康知府何浚倡共修白鹿洞书院, 并增学田、祭器、书籍。李龄,字景龄,广东潮阳人,宣德乡举。他对白鹿洞书 院的办学提出了八戒:、诸生人洞,悉遵文公教条,及董、程学则,真西山教 子斋规,不可有违。二、朔望行香,及每开早晚章仪,俱依府县儒学礼式。三、 读书必循序,不可跳等。先读小学,次读四书、五经,及御制书,史鉴, 各随资质高下。四、诸生有过,先生喻之于上,朋友劝之于下,务令迁改,果 冥;顽不俊,斥之,毋令阻坏学规。五、凡上司按临,先生迎于枕流桥内,诸生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幸 。1 9 9 7 年版第3 5 6 页 4 明清江曲1 5 院学规初探 迎于枕流桥下,路傍拱立。礼生引至延宾馆,唱礼。先生先拜,诸生次拜丽退。 早晚作揖亦然。送至迎处。若贵宾至,先生迎于贯道桥南,诸生迎于枕流桥内, 行礼如初。六、诸生不许拆毁门扇、窗权、板壁,擅自更改及损坏床、桌、椅、 凳。亦不许纵令家人侵取本洞栽植,强砍附近人家竹木。七、各生冬月买木炭, 或是新出窑者,恐火气未息,今后买者,宜置四边空虚处所,毋令人近床壁及与 柴茅杂处。慎之! 慎之! 八、门子看守本洞诸件,供给香灯,洒扫,并夜晚提铃, 以谨火烛。不许诸生擅自役使借办。 李龄教人先德行,后文学。它的八戒 涉及面相当的广,对细节的要求也写得相当地具体,而且通俗易懂,虽然这个学 规有利于在院师生和杂役作为参照,有利于书院教学和书院管理有依可循,但是 对生徒的管理太过于琐碎,不利于生徒的自由发展。 应江西提学佥事李龄与钟成的聘请,余于布衣胡居仁于成化三年和成化十六 年先后两次担任白鹿洞书院主持。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曾从师于江西岽仁 理学家吴与弼,学成后回余干,绝意仕进,不赴科举,建屋讲学于梅溪山中:胡 居仁在白鹿洞书院主持时,手订了续白鹿洞书院学规六条( 亦称规训、条目、 学规) ,这是继朱熹手订白鹿洞书院揭示之后,影响最大的白鹿洞书院学规。 其内容如下:一日j 下趋向以立其志、二日主诚敬以存其心、三日博穷事理,以尽 致知之方、四日审察几微,以为应事之要、五日克治力行,以尽成己之道、六日 推己及物,以广成物之功。这六条学规表现了理学家们以道德修养为教育重心 的想法,但仍是自鹿洞书院揭示的翻版。他以主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 强调诚敬、慎独、力行。 明正德十三年( 1 5 1 8 ) ,王阳明任南赣巡抚,在镇压农民起义之后,令各县 立社学,加强伦理教化,维护封建统治,特根据白鹿洞书院揭示的精神,订 立了训蒙大意和教约,合称社学教条。规定“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梯 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每同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仪, 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 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以施矣”,还说:“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 明之,则存乎其人”固,起到熏陶人的作用。在这个教条中,值得注意的一 李应歼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卷八,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第1 1 9 5 一1 1 9 6 页 李应升亡j 鹿荆书院古忐五种卷六中毕书局,1 9 9 5 年版,第1 1 5 4 1 1 5 8 贞 i 文成公争集训馥人氲爪教读刘们颂等i :海占籍小版社,1 9 9 2 年1 2 月版 t :立成公聿= 集教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1 2 月版 5 明清江曲1 5 院学规初探 点是在该学规中制订了对学生进行道德考试的要求。这更加突出了“德”的重要 性。虽然这些是以强化封建伦理为宗旨,但其中某些教育方法,对当今的教育改 革仍有可借鉴之处。如要求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反对“鞭挞绳缚”的体罚 方法;要求注意同常的品德检查;以及要求分班授课等。 征德年问( 1 5 0 6 1 5 2 1 ) 江西提学副使高贲亨,在白鹿洞巡视时,制订了洞 学十戒:一日立志卑下、二日存心欺妄、三日侮慢圣贤、四日陵忽师友、五日 群聚嬉戏、六日独居安肆、七日作无益之事、八日观无益之书、九曰好争、十日 无恒。“十戒”是对生徒中一些不好的现象,如志向不够坚定,不愿学习圣贤, 辱慢圣贤,师友之间不尊敬,群聚玩耍,喜睡懒觉,作无益之事,读无益之书, 读书没有恒心以及朋友相处不友好等行为进行了批判,通过“戒”这种严厉的方 式,对生徒起到警示的作用。让生徒能更加明确地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自我 剖析和自我反省。 明力i 历十七年( 1 5 8 9 ) ,江西提学佥事朱廷益与南康知府田珀共聘请南昌名 士、布衣章璜主持白鹿洞书院。章璜,又名斗津,字本清,南昌人。曾构此洗掌 于东湖聚徒讲学,专心理学,一生以创办和振兴书院为己任。他在白鹿洞书院主 洞时制订了为学次第八条,其纲目如下:一日学以立志为根源、二日学以会 友辅仁为主意、三日学以致知格物为入路、四日学以戒慎恐惧为持循、五日学以 孝弟谨信为实地、六日学以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检察、七日学以尽性至命为极则、 八日学以稽古穷经为微信。国章璜的为学次弟八条,实质还是要人们“穷经 稽古”,习儒家的经典,以为修身处事之要。 天启二年( 1 6 2 2 ) ,南康知府袁懋贞请李应升主白鹿洞教事。李应升,字仲 达,号次见,今江苏江阴人,万历四十四年( 1 6 1 6 ) 进士。李应生主洞时提出了 洞规,现只尚存四条:一日穿窬之心,士所宜亟去也、二日狭邪之游,此中 绝少,饮博之习,似办无多、三日文无高下,几行即佳;妙旨难言,多作自遇、 四日洞中一椽一木,俱关先贤遗泽。圆李应升的洞规对抄袭别人的文章,饮酒, 赌博等不良的习气以及书院的内部财产都提出了一些规定,要求生徒应该养成一 种良好的学风。 争府升1 7 鹿嗣书院古忠五种卷六,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第1 1 9 7 页 争腑升, j 鹿删 5 院占忠五种卷六,中牛书局,1 9 9 5 年版,第1 1 5 8 一1 1 6 1 页 争席升,r j 鹿f | | 书院古忠五种卷六,中牛书局,1 9 9 5 年版第1 1 9 7 兵 6 明清江西1 5 院学规初探 清康熙二十四年( 1 6 8 5 ) 礼聘南丰汤来贺主洞事。汤来贺,字佐平,号惕庵, 江西南丰人,崇祯十三年( 1 6 4 0 ) 进士。汤来贺到书院时,年已8 0 岁,他为了 教好生徒,提出了学规,共七条:一日专心立品、二日潜心读书、三日澄心 烛理、四日虚心求益、五实心任事、六平心论人、七曰公心共学。这后四条是 对生徒的品行修养提出的要求。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 1 6 8 5 ) 江西提学道王综整顿洞学。王琮字考斋,福建莆 城人,康熙九年( 1 6 7 0 ) 进士,他给白鹿洞书院提出“戒”“勉”各八条。戒八 条:一日戒游惰、二日戒押戏、三日戒欺诈、四日戒矜傲、五日戒苟安、六日戒 驰鹜、七日戒忌嫉、八日戒纤刻。王综的八戒,主要是从人的行为进行规劝。 王综还提出了八勉,其内容为:一日立志、二日敦本、三日主敬、四日致诚、五 日明经、六日学古、七日专课、。瓜日持重。立志、敦本、主敬、持重、致诚, 则是修身所需要,而明经、学古、t 专课,则是学习修业的需要。封建社会熟读四 书、五经为进人仕途的敲门砖。而学习古文,对我们现在来说则可采用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 清康熙五十一年( 1 7 1 2 ) 江西巡抚郎廷极、布政使傅泽渊聘乐安人原敬,# 本 姓元,字元功,号晨斋,康熙四十年( 1 7 0 2 ) 岁贡生,主白鹿洞事,在白鹿洞制 订了白鹿洞续规六条:一日居敬以立基、二日随事以穷理、三日黾勉以力行。 四日严密以克己。五日循理以处事。六日推己以待人。总的来说,它们都是以 宣传理学为宗旨,但它们要求学者立志、会友,是有利于生徒学业长进的,它们 规定诚以待人,严于律己,对生徒品德修养无疑是有益的。 清乾隆九年( 1 7 4 4 ) 巡抚,陈宏谋聘靖道谟为白鹿书院洞主,字诚含,号果 园,黄岗人,清康熙六年( 1 7 2 1 ) 进士。果园先生制订了鹿洞书院续规,其 内容如下:一、出入有节;一、会讲有期;一、读书有本;一、力行为要。 这 体现了孝悌、躬行、礼智的思想。 2 2 白鹭洲书院学规概貌 臼鹿涧书院古忠五种卷六,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第1 1 6 3 一1 1 6 6 页 j 鹿嗣书院古忠五种卷八,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第1 1 9 8 负 臼鹿涧书院古忠五种卷八,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第1 1 9 8 一n 9 9 页 白鹿涧书院古,占五种卷六,中o # f s 局1 9 9 5 年版,第1 1 6 6 一“6 8 页 李科友,枕流凸鹿洞书院碑刻摩崖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第4 0 贝 7 升升升生辉应应_ = 乏应家李李李拿孙 明清江曲f 5 院学规初探 白鸳洲书院创建于南宋淳祜元年( 公元1 2 4 1 年) ,书院位于吉安市东的赣江 中流,洲由泥沙长期冲击而成,时人见其双水央流,取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中的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名句,名曰“自鹭洲”。江西提举兼吉 州知州江万里创建书院时建于白鹭洲上,也就依洲名而称之为“白鹭洲书院”, 又称鹭洲书院、白鹭书院。宋理宗御赐“白鹭洲书院”五字。 明万历二十年,知府汪可受白鹭洲书院馆例:一、学必有师,非独为讲 解文字,实令人消傲气以收敛心,闻见与德行实赖之。一、书院号房有限,本府 据所偶知量取作养,以示倡率。一、本府所属望诸生,不独以文章取科第而已, 愿以行己有耻为士人第一义。一、群居终日,最易言不及义,诸生止会文日于公 堂相见,不许往来闲谈,至荒本业。一、诸生各立同课簿,每日将用过工夫登簿 内。一、诸生一到会中,即思居肆成事,不得来去任意。一、诸生各自养重,不 许身入市肆,致取呀狎侮于小人。一、每月三、八只各号房公堂会文,朔望只于 正堂会考。一、诸生长住号房,本府量助供给银。一、凡会考之期,除长住诸生 外,四方来会诸生,另供一饭。一、诸生各自约束家耄。这些条例从德、课程、 日常生活、讲会以及对陪读人员等方面对生徒提出了基本的要求,用以规范生徒 的学习行为。 清康熙三十年( 1 6 9 1 ) ,知府罗京白鹭洲书院馆规:一、书院为肆业地。 一、书院必有山长;一、供给;一、必性:一、课试:一、诵读;一、体会;一、 文章;一、清介:一、端重;一、匪类不容引入书院;一、房舍有限,来肆业者, 务宜均匀安坐,毋得独占,其所置床桌凳,毋得损坏。9 对生徒提出了非常详细 的要求,尤其是读书方面。 清乾隆十五年( 1 7 5 0 ) 符乘龙白鹭洲书院课规:一、课同扃门,杜往来 也;一、剿袭雷同,学人大弊;一、刻烛分题,迅笔疾书,是行文乐事,古人同 试万言,倚马可待,岂日课两艺束手无措乎? 一、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凡 遇课同,须简练揣摩,所谓以少许胜人多多许;一、取舍高下,行文自有定评; 一、乐群敬业,赏奇晰疑,斯云良友;一、学可愈愚,倦即生厌,所谓业精于勤, 而荒于嬉也;一、玩物丧志,沉酗于酒,古戒之矣;一、有事归家,必面为告假, 邓洪波中田忙院亭程,湖南人学m 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3 卜1 3 2 页 邓 j 【波中田书院章程,湖南人学f f j 版 ,2 0 0 0 年版,第1 3 4 一1 3 6 贞 8 明清江两1 5 院学规初探 毋许不告而去。这是对学习过程中所遇见和可发生的情况给生徒于预先提示。 清乾隆二十年( 1 7 5 5 ) 王铭琮白鹭洲书院学规:一、敦本典礼;一、共 砥品谊;一、正明文体;一、讲习诗古;一、研究字画;一、崇尚虚谦;一、酌 定膏火;一、黜陟甄别。 王铭琮的学规,实质上就是要求生徒们要习儒家经典, 以为修身之要。 清乾隆年问孔兴淅学说四则:一、学莫先于立志;二、志以气节为重: 三、通经所以适用;四、学必有师友。 孔兴淅的学说中强调了立志与气节之间 的关系。 清同治九年( 1 8 7 0 ) 刘绎白鹭洲书院章程管见:一、额课似宜核实也; 一、奖赏升降之例似宣变通也。 这很明显主要是针对生徒的课业提出的要求和 奖惩。 2 3 鹅湖书院学规概貌 鹅湖书院坐落在江西省铅山县城东南约十五公里的群山环绕的山谷里。书院 前面有石山作屏,山巅巨石覆盖,石尖耸立,千姿万态,突兀峥嵘。鹅湖书院 之所以以“鹅湖”命名,使因为该地原有鹅湖寺的缘故。鹅湖寺鹅湖寺创建于唐 代大历年间( 公元7 6 6 7 7 9 年) ,初名仁寿院,后因山名而改称鹅湖寺。因此, 书院由寺而得名,寺又由山而得名。鹅湖书院之所以誉满江南,乃至闻名全国, 主要是因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陆九渊等曾在这里讲过学,进行过学术辩论之 故。鹅湖书院旧名“四贤祠”,又称“文宗书院”。待到明代景泰年间,又 重修扩建,并正式定名“鹅湖书院”。 乾隆五年( 1 7 4 0 ) 郑之侨出任铅山县知县。他捐俸修葺院舍,清理田产,大 集生徒,制定学规,倡明正学,使书院学术再创辉煌。知县郑之侨,号东里,广 东潮阳人,清乾隆二年丁巳( 1 7 3 7 ) 进士。 清乾隆五年( 1 7 4 0 ) 郑之侨提出鹅湖学规说:一日志于道;一日据于德; 一日依于仁;一日游于艺。 邓洪波中国书院章程,湖南大学h 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3 7 一1 3 8 页 邓洪波中田f ;院学规,湖南人学; j 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2 6 一1 2 8 贞 邓洪波中田社院学规,湖南大学 j 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2 8 一1 3 0 贞 邓洪波中固”院节程,湖南大学 f 版 l ,2 0 0 0 年版第1 3 81 3 9 贞 陈连生,鹅湖书院志,黄山i j ;版针,1 9 9 4 年版,第2 3 l 一2 3 8 贝 9 明清江州 5 院学规初探 清乾隆六年( 1 7 4 1 ) 郑之侨提出辛酉戒诸生八则:一、戒因循;一、戒 嗜利;一、戒妒忌;一、戒钻营;一、戒期妄;一、戒赌博;一、戒好讼;一、 戒肆谈。 清乾隆七年( 1 7 4 2 ) 郑之侨壬戌示诸生十要:一、学以知本为要;一、 学以体认为要;一、学以力行为要;一、学以省察为要;一、学以存诚为要;一、 学以益友为要;一、学以程课为要;一、学以读史为要;一、学以仪度为要;一、 学以体裁为要。国 ” 这三学规都出自于郑之侨一人之手,是郑之侨连续三年给鹅湖书院制定的学 规。从表面上看,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条例。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番就可以发 现,郑之侨在清乾隆五年( 1 7 4 0 ) 制定的鹅湖学规说可以说是鹅湖书院的总 纲,它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仁、礼。在这个 总纲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生徒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于是在清乾隆六年 ( 1 7 4 1 ) 和清乾隆七年( 1 7 4 2 ) 制定了辛酉戒诸生八则和壬戌示诸生十要。 通过“八戒”让生徒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消除妒忌之心、欺骗之心、懒惰之 心等等。“十要”则是通过需求的方式让生徒能更容易接受,让生徒理解到德育 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 2 4 豫章书院 清代的豫章书院位于南昌进贤门内书院街,街以书院得名。此地旧有理学名 贤祠。因由巡抚直接掌管,豫章书院逐渐成为省城最高的学府。现是南昌十八中 的所在地。乾隆七年( 1 7 4 2 ) ,巡扰陈宏谋制订了豫章书院学约十则:一日立 志向;一日明义利;一日立诚敬:一日敦实行;一曰培仁心;一日严克治自;一 日重师友;一日立课程;一日读经史;一曰正文体。 此学约被送往了省内各书 院,各书院都先后仿照执行。 以朱熹自鹿洞书院揭示为范本所订的学规,还有很多,在这不能一一列 举。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江西著名四大书院之外,江西还有很多比较有影响的 书院,比如东湖书院、友教书院、象山书院和凝秀书院等等。因为限于篇幅,我 陈连生鹅闸书院忠,黄山版十卜,1 9 9 4 年版,第2 3 8 2 4 2 页 除迕生,鹅湖 5 院忠,黄山j j ;版创,1 9 9 4 年版,第2 4 2 2 4 9 贞 【川治南只府,占第五册卷f ,七书院 1 0 明清江阳f 5 院学规初探 不能对它们一一进行详细的介绍。 纵观过些学规,书院无一不把德育放在首位,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明 确规定了待人接物、言行举止的具体要求,撇开其中的封建内容不谈,它们还提 出了许多非常好的德育方法、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这些对我们今天还具有很大 地借鉴作用。 l l 明清江曲 5 院学规初探 第三章明清江西书院学规中的德育思想 我国书院一部较早、较为全面的学规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 学规( 办称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书院揭示) ,也是明清时期书院学规 的蓝本。它摘取了儒家圣贤关于为人、治学的一些主要论述,全面提出了书院教 学的任务,学子为学、修身的方向、过程与准则。该学规不仅揭示了传统教育的 根本宗旨,展示了人们为学和道德的方向,而且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 要求、教育方向以及进行学习修养的途径等。 众所周知,办学宗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教育中最具根本性、实质 性的问题,因而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教育办学宗旨的确立。而书院的宗旨就是以 发扬学术为重,以探明圣贤之学为真旨,务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功效。所 以他们在订立书院学规时对办学宗旨都有明确的表述。早在孔子时,就以培养“弘 道”、“志道”之士为己任,并以得道与否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准则。 大学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达到完美高尚 的道德人格为最高境界。中庸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囝修道”也证是书院道德教育的意旨所在。他们都认为生徒应“造以明体达用, 以孝弟、礼义、忠信、廉耻为之本,以六经诸史为之业,务各期以敦伦善行,敬 业乐群”,“凡学以德为先,才能次之,诗文未焉”。生徒们都知道道德教育是 书院教育的中心任务,六艺之文就是为了配合道德教育而设置的。道德才是立身 之本,为政之要。书院大师们也深刻的理解到这一点,所以在对儒家德育理论的 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制定了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品德教育的理论与方 法。几千年来,德一直是评价人才的首要原则,乃至今天仍然是评价个体发展的 首要标准,“道问学”在于“尊德性”,无德之人从未归入中国人才之列。作为书 院教育总方针的学规,在道德教育方面也是浓墨重彩。郑之桥日:“学规者所以 范其身乎,抑所以范其心乎。夫心者身之主也,范其心而身可治。”。书院教学并 不是为了奔竟仕途,也不是为了图取功名利禄,而是期求经世致用,培养“天下 i 建军,中围教育史新编,广东南等教育m 版幸 ,2 0 0 3 年版 人学,山两古籍i j 版 ,1 9 9 9 年版,第1 9 贝, 中庸山两吉籍版 ,1 9 9 9 年版第8 4 贞, 叫史卷七三职官志一 ( 咧) 胡届f _ ,胡上敬集卷_ 二,卜海古籍 ;版礼影印文渊阁叫库全书奉 陈连生鹅湖书院忠,黄山书 ,1 9 9 4 年版,第2 3 l 贞 1 2 明清江西1 5 院学规初探 苍生之事皆吾儒之责任也”国的济世之才。汤来贺自鹿洞书院学规中规定: 培养学生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治国安民;做官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 是要“出而为国”。 因此,书院始终把道德品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 不仅重视学业,而且重视人品、人格和气节。 3 1 “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 古代书院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明“理”,合“礼”的道德品质, 即懂得做人的规范与治学结合起来,使德行与学问融为一体。“人生天地间,为 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这句话采用了递进的方式让生徒 深刻地了解了德行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学习是为懂得做人做铺垫的,学会做人才 是最根本的道理。郑之桥谨按:“端其志向,学人第一紧要关键。”。突出了学习 做人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本书 中谈论到了“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其中学 会做人就于做人与治学相结合这一观点不谋而合。 生徒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无疑是书院教化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书 院要求生徒必需要有“学以德行为先”。的思想。书院大师们认识到只有“先品 行,后文艺”。才能学到先师先圣先贤的思想精髓。“立品为学人第一义,苟负奇 才而品列卑污,其余不足观也”。o 因此,在制定书院学规时,大师们都不约而同 的制定了“立品”一条,希望通过学规的方式让生徒们认识到“立品”的重要性, “德则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始终唯一而有日新之功 矣”。如清康熙二十四年( 1 6 8 5 年) 汤来贺所订的白鹿书院学规第一条就是 “专心立品:君子小人之分,邪与正、义与利而已。夫人不入于正,即入于邪; 不喻于义,即喻于利,人禽之殊在几希也。”该条写的相当的清晰,世界上只有 君子与小人、邪与正、义与利。君子是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品 李戍升,臼鹿涧书院古忐五种卷六,中华书局,t 9 9 5 年版,第1 1 6 5 贞 李心升,0 鹿桐书院古忐五种卷六,中牛书局,1 9 9 5 年版,第1 1 8 3 一1 1 6 6 页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敦育通史,山东教育:f j 版 i ,1 9 8 7 年版 郑之桥,鹅湖学舰说,载陈连生,鹅湖书院,上、,黄山f f :版社,1 9 9 4 年版,第2 3 2 页 o ( 明) 胡届仁胡史敬集卷2 , :海古貉:f 版 影印立渊阁叫库伞书本 。朱一深,凝秀t 5 院条约载邓洪波编善中刚f 5 院毕规,湖南人学i l :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5 l 页 j :铭琮, j 鹭洲书院学规,载邓沈波著,中固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1 6j i ( 1 3 明清江曲 5 院学规初探 行归入正途,那就只能进入邪恶的一面;如果不讲道义,那就是追求利益,人与 禽兽的区别就在于这些品行的不同。清乾隆二十年( 1 7 5 5 年) 王铭琮所订的自 鹭洲书院学规也制定了“共砥品谊”,清乾隆二十五年( 1 7 6 0 年) 朱深所订 的凝秀书院条约也有“端品行”此条。可见那些“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 不睦于宗族,不减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遂非者”的生徒是不可能进入书院 接受教育的。 其次注重培养生徒的伦理道德。书院学规明确要求生徒把伦理道德的完善当 作终身的追求。书院承担培育人才、发明圣道、接续道统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 不但能发现忠孝之道,而且能传承忠孝之道,于是他们提出了“明道”、“传道” 的办学宗旨。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核心是“仁”和“礼”,“礼”是社会关系 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仪节,而“仁”是“忠”的表现和“礼”的履行,是推向社 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具体的德行都是由“仁”派生而来的。清乾隆五年知 县郑之侨在鹅湖学规说中就制定了这一条“依于仁”,他认为“仁则私欲尽 去,而心德之全也。全体此德于无| 日j 者谓之仁,仁者,统道德而立其体者 也。仁也,由是而一掌和顺,同气相同,做出纲常名教道理出来,盖仁 天理也,天理全从人情上推勘。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而疾痛疴痒返身可见,以人 之欲问己之欲,则安全周恤因心自然。此等心胸行之一人,即可行之数于万人; 行之一日,即可推之数千百世。圣人所谓力物一体,先儒所谓满腔皆恻隐之心, 即可于依于仁验之也”。生徒们认识到“仁”是这些规范和仪节所包含的基本精 神,是万善之源,道德的本体。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 朋友之信,就是儒家一贯的“德治”、“仁政”思想。用孟子的话说,就是“皆所 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天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以为王者师 也”。 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将“以德育人、德育为先”的道德品质及同常生活中 的待人处事接物之道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翻丌书院的历代“学规”、“教约”, 可以发现,几乎每篇都有强调伦理道德修养的内容。“本府所属望诸生,不独以 文章取科第而己,愿以行已有耻为士人第一义”,”正是书院从制度上约束学生, 要求学生加强个人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性认识。因而,实质上,书院伦理道德教育 胡发炎蓄德为九,金陵 技学院学撒,2 0 0 4 年第3 期 郏之侨,鹅湖学脱说,载陈连生,鹅湖书院忠,黄山j i ;版朴t1 9 9 4 年版第2 3 4 页 盂了藤j l 公1 汀町受, j 鹭洲书院馆例,载邓洪波箸,中国书院章程,湖南夫学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3 1 页 1 4 明清江西 5 院学规初探 的内容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而展开,并能不断吸纳新的良好品德,以充实自 身,从而形成以“仁义”为本,以“礼”为规范,以“中庸”为准绳,以“忠孝” 为指南,来调整人伦关系,整合社会系统。 生徒进入书院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