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李家崖文化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李家崖文化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李家崖文化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李家崖文化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李家崖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李家崖文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自上世纪3 0 年代以来,陕晋黄河两岸经常出土商代晚期青铜器, 但皆因非正式的考古发掘,其文化归属一直没有定性,1 9 8 3 年李家 崖古城址的发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途径。本文在原有材料的基 础上充分结合近年来本地区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同时参照前人的研 究,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和比较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该青铜文化 进行了分期及年代的确定,同时进行文化因素分析,经初步研究,判 定该青铜文化是与商文化并行发展、互为影响且长期与商王朝处于敌 对状态的方国的遗存李家崖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其文化内涵及 特征、分布地域、与相邻文化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形态、精神文化、 族属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李家崖文化面貌的清楚认识,可以间接地 对关中地区商文化、先周文化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对商周时期 北方边远地区的文化及其族属也有近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陕晋黄河两岸李家崖文化鬼方 a s t u d yo ft h el i j i a y ac u i t u r e a b s t 腿c t :s i i l c em el9 3 0 s ,t l l eb r o i 珊w 盯e ,w l l i c ha r et i 坨l a c e r 耐0 do fs h a n g d y i l a s 吼l m ,e 五咖u e m l y 眦e a r t h e d i l lt h ey e l l o w 黜v e rv a l l e yi i ls h 粕n x ia n ds h 硒】【i p r 0 v i n c e ,b l j tw eh a v e n 7 ti e a m e d 也ec u l t u r a ji d e n t i 劬b e c a 惦e 圮r e s n oi i l f o r m a l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e x c a v a t i o n ,s 妣e 恤e x c a v a t i o no f 埘i a y a 黜i e n tc 时i n1 9 8 3 b 勰i c o nt l l eo r i g i i l a l 删l t e r i a l ,i n t e 咖gn e w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js o u r c e s ,趾d “【i n gi n t o a c c o m l t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m ea i l _ 吐l o ra i l a l y z e st l l eb i 。o l l z ec u l t u r e w i t l l l em e t l l o do f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s 恤t i 聊i l y ,t y l ) o l o g y ;趾dc o m p a r a t i v et ) ,i ) o l o g y ,t l l ea l m l o rd i v i d et l l e c i l l t u r e 证t os e v e r a ls t a g e s ,a n da n a l y s e st 1 1 ec u l t u r a le l 咖e n t s t h e n l ea u t l l o ri i l f e n e d 慨m ec u l t i 鹏i sl i i i a y ac u l t i 鹏,讹c hi s 恤r e l i c so fm e 锄a l lc o u n 巧a n dm e c o 咖血ya r epa r a l l e l ,砌u e n t e d ,h 0 s t i l eo f 廿1 ec u l t u r eo fs l 姗gd y n 铆b 嬲i co n 也i s ,n l e 洳d i s c l l s s e sn l ec 恻c o n n o 嘶o na n dc l l a r a c 钯r i s t i c s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d i s t r i b 嘶o n ,m er e l a t i o i l s m p 、) l ,i t l l t l l ea 由a c e n tc u l t l l r e ,s o c i o - e c o n o n l i cp 酬 c r 璐, s p i r i t u a la i l dc u l t u r a la n do t h e ri s s u e s 1 1 l es t i l d yo fl i j i a y ac u l t u r cc 孤b ei n d i r e c n y r e l a t c dt 0t h ec u l n 啪o fs h a n gd ) ,i l 啦r 锄dp r e 吐o u 【 ) r i 吼s | 哆a n dn o r t l l e mr e m o t e a r 朗s k e yw o r d si 1 1 n l ey e l l o wi u v e rv a l l e yi ns h a a n ) 【ia i l ds h a n ) ( ip r 0 山e“ j i a y ac u l t i l 】陀 g u i 钿1 9 插图目录 图1李家崖古城位置图一 图2 李家崖古城址平面图一一一一一一6 图3 李家崖a f l 平面示意图一一 图4 陕晋黄河两岸商代青铜器出土方位图 图5 西岔遗址t 2 3 2 7 、t 2 4 2 7 西壁剖面图 图6 李家崖文化a 群器物 图7 李家崖文化b 群器物( 一) 图8 李家崖文化b 群器物( 二) 图9 李家崖文化陶器一 图1 0 朱开沟文化与李家崖文化器物比较 图1 1 李家崖遗址出土石雕人像 图1 2 李家崖文化青铜器铭文摹本 图1 3 李家崖遗址出土陶片符号 7 4 7 8 9 1 4 9 o 2 1 2 2 2 3 3 3 4 4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霎差羹妻纂篓妻雪一指导教师签名:一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缢啦组指导教师签名:至7 乏一 斌年月扣矽。晦乡月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蒜亚红 喈年6 其日 第一章序论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陕晋高原黄河两岸的延长、延川、子长、清涧、 绥德和吉县、永和、忻县、石楼、柳林、保德等地,不断发现殷商时期的青铜器, 器物多系成群出土,甚至一地多次发现。根据出土情况判断,绝大多数应是墓葬 遗物。其中某些青铜器的纹饰造型和铭文,显示出与商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一些 特异的器物和纹饰则反映出独特的地方风格。这些青铜器的渊源、族属等问题引 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有不少学者著文进行讨论,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由于这些资 料均系非科学发掘所得,又无相关遗址作印证,因此讨论难以深入进行。1 9 8 3 年陕北清涧李家崖古城址发掘有可喜的收获,代表该考古学文化的“李家崖文化 名称正式提出,促进这方面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近年来,有关李家崖文化的遗 存有不少新发现,学术的发展也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条件,本文便是笔 者对李家崖文化欲作较全面研究的一个尝试。 第一节李家崖文化的研究现状 陕晋黄河两岸的青铜器一经发现,其不同于典型商文化的特点就引起了学者 的关注,在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公开之前,已有学者对该地区出土的青铜器进 行了研究。张长寿先生最早对该地区青铜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殷商时代 的青铜器一文中提到此类青铜器,判定“表现在容器和其他器物上的特点,是 本地区殷商时期青铜文化的地方性反映 1 ;而邹衡先生则首次对该地区的青铜 器进行了分期,在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一文中,邹 先生将出土的青铜器分为三期,并区分出商器和具有地方特点的器物,明确指出 “这批铜器墓的年代大约相当于晚商时代,即从武丁开始直至帝辛之时;其所包 含的文化遗物,大部分同于商文化( 有带铭文铜器可能直接来自殷墟) ,也有一 部分不同于商文化,而后者在一定意义上恰好又反映了其文化的特点,作者判 定这些青铜器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尽管和商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不是商文 1 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 1 9 7 9 年第3 期,第2 9 l 页 1 化,并认为这些铜器墓归属于光社文化1 。乌恩先生基本同意此观点2 。1 9 8 7 年吕 智荣发表试论陕晋北部黄河两岸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及有关问题一文,对 陕北和晋西北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进行了分类,即甲类为商式铜器,乙类为混 合式铜器,丙类为地方式铜器。他根据李家崖遗址的发掘,首次提出李家崖文化 的命名。 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在1 9 8 5 年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之后李伯谦先生发 表了从灵石旌介商墓看晋陕高原青铜器文化的归属一文,对陕北和晋西北出 土的铜器进行了分期和分群的研究,将石楼一绥德类型器物群划分为三群,即a 群为殷墟常见器型,b 群为石楼一绥德类型青铜文化的主要成分,c 群为卡拉苏 克文化的常见之物。最终作者判定晋陕高原的青铜器文化是与商文化并行发展、 互为影响且长期与商王朝处于敌对状态的方国遗存3 。 1 9 8 3 年之前,在此类铜器墓分布的范围内尚未发现相关遗址,因而对该文 化的内涵还不甚清楚,而当李家崖古城址发现4 ,“李家崖文化 正式提出之后, 学者开始对此类青铜器的文化归属进行了研究。1 9 8 9 年,吕智荣发表试论李 家崖文化的几个问题,文中对该文化的内涵、分布地域、社会经济形态及社会 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的研究5 。次年,吕智荣在鬼方文化及相关问题初探 中进一步对李家崖文化的特征、与商周文化的关系及族属等问题进行了探讨6 。 1 9 9 3 年戴应新先生对陕北和晋西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进行了分期研究,探讨了 其文化渊源,最后得出其为“鬼方文化”,同时对李家崖古城址的性质及其出土 遗物的特征进行了分析7 ;卢连成先生在先周文化与周边地区的青铜文化一 文中将此类文化遗存称之为朱开沟石楼绥德类型,对此类铜器的分期、组合 1 邹衡: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 9 8 0 年, 第2 7 4 - - 2 7 8 页。 2 乌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考古学报1 9 8 5 年第2 期,第1 4 9 页 3 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陕晋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8 年第2 期。 4 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 9 8 8 年第l 期,第4 7 页。 5 吕智荣:试论李家崖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 9 8 9 年第4 期。 6 吕智荣:鬼方文化及相关问题初探, 文博1 9 9 0 年第l 期。 7 戴应新: 陕北和晋西北黄河两岸出土的殷商铜器及有关问题的探索,考古学研究) ,三秦出版社,1 9 9 3 年1 0 月,第2 1 9 页。 2 及其与先周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乌思先生则明确地赞同“李家崖文化”的 定性2 ;李家崖城址的发掘者和“李家崖文化”的提出者吕智荣先生,发表了多 篇文章对“李家崖文化”进行探讨3 。 可见,对该类青铜文化遗存的属性、李家崖城址是否可以代表一支独立的考 古学文化大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而李家崖古城遗址的发掘也仅仅发表了简报, 至今未能全部公布资料,没有文章进行系统的阐述,也未见有对该青铜文化作全 面论述的专门研究成果发表。 第二节本文写作目的及研究方法 一直以来学界对陕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关注较少,但因其所处位置特殊 南北农牧交错带、东西文化交流碰撞之地,且出土青铜器的不同于典型商文化的 文化特色,所以对本地文化的关注就显得特别有必要,而李家崖古城址的发掘和 “李家崖文化”的提出,为该地区青铜文化找到了归属。 近年来该地区相关遗物的出土、西岔遗址和柳林高红商代城址等相关遗址的 发现与发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而跟随吕智荣先生参与李家崖古城址 发掘资料的整理,接触第一手发掘资料,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优势条件。本文拟 依据现已发表的和可搜集到的资料,在前人研究的的基础上,对“李家崖文化 进行论证,以期对该地区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有一个明晰的认识,最终对陕晋 高原黄河两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面貌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间接地对关中地区商 文化、先周文化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对商周时期北方边远地区的文化及其 族属有进一步的认识。 1 卢连成:先周文化与周边地区的青铜器文化) ,考古学研究: ,三秦出版社,1 9 9 3 年l o 月,第2 6 4 _ 2 7 4 页。 2 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6 0 1 6 7 页。 3 吕智荣: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址陶文考释,文博1 9 8 7 年第3 期;吕智荣:试论陕晋北部黄河两岸 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及有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1 9 8 7 年;吕智荣:鬼方文化及相关问 题初探, 1 9 8 8 年第l 期,第4 7 页 5 南、西、北三面环水,东西筑有城墙,南北是利用了深至百米的无定河河道的悬 崖峭壁为防御屏障。东城墙所在处,是城内通往外部的唯一出口;西城墙位于“葫 芦”状台地的下部,根据残存城墙走向复原,为“t ”形,上道城墙为东西走向, 两端与悬崖相接,下道城墙为南北走向,北端与上道城墙顶接,南端与河道悬崖 相接。城墙从平地起建,土石结构,分段筑起。主体墙断面呈梯形,东城墙外有 土石结构的护城坡( 图2 ) 。 图2李家崖古城址平面图 在近9 0 0 0 0 平方米的城址范围内,已经发掘出较大型建筑基址一组( 图3 ) , 坐北朝南,夯土围墙内有一座房子和两座厢房。基址附近和城址西北部还发掘出 方形房址和半地穴房址多处。出土文物有金耳饰、铜蛇首匕、铜镞和陶鬲、瓶、 簋、豆、三足瓮、盆、罐、钵等器。陶器纹饰有绳纹、云纹、几何纹、划纹和篮 纹。还有陶纺轮、陶拍、卜骨、石磨棒、石刀、石斧、骨针、海贝以及大量的牛、 6 马、羊、猪、狗、兔、鸡、野猪等兽骨,并且在 一个窖穴中发现一层粟谷。城内共发掘墓葬4 0 座, 另有两座在东城墙外。前者4 0 座墓葬基本上分为 两群,一群在城西部,有1 6 座,另一群在大型建 筑基址的东南,共2 4 座。墓葬均系小墓,土坑竖 穴式,无墓道,方向不一。墓圹狭窄,墓口与墓 底上下相等,脚端略小。填土经夯筑,夯层不明 显,土质稍硬作五花色,有薄棺,已朽成白灰状。 葬式以仰身直肢葬占绝大多数,有的双手交放腹 部,墓底均无腰坑。其中6 座墓有殉葬物,其余 墓则没有。殉葬物计有铜銎钺、銎斧各l 件,铜 戚2 件,其中一件刃部有麻布印痕,石斧l 件, 陶钵2 个。 图3李家崖a f l 平面示意图主持发掘的张映文、吕智荣二位先生认为该 1 祭坑2 石板3 瓮棺葬城址的时代上限大体相当于殷墟文化分期的第二 4 排水渠5 灶台期,下限约不晚于西周中期。 2 西岔遗址 西岔遗址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单台子乡西岔村村南的台地上,西临黄河,东 南环绕西岔沟,背面为狭长的缓坡,地势北高南低,遗址南部隆起,并筑有石城。 发掘区集中于遗址南部,发掘总面积1 6 0 0 平方米,清理房址1 9 座、墓葬1 9 座, 灰坑1 3 4 座,出土陶、石、铜、玉、骨器数百件。 根据文化层及遗迹单位出土的遗物分析,西岔遗址包含有三个阶段的文化遗 存。第一期文化遗存发现很少,难以全面反映其文化内涵;第二期文化遗存可归 属于朱开沟文化的范畴;第三期文化遗存是该遗址发掘的重要收获,发现有房址、 灰坑、墓葬等遗迹,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少量的铜器、玉器。陶器以泥质 褐陶为大宗,泥质灰陶次之,夹砂灰褐陶、夹砂红褐陶、泥质红褐陶较少;纹饰 以绳纹占绝大多数,划纹、素面少见;器类以高领鬲、侈沿鬲、高领壶、鼎、豆、 盆为基本组合。石器有刀、斧、凿、铲、研磨器等。骨器以铲最为常见。铜器、 玉器个别可见,均作为随葬品,有管銎斧、耳环、锥、玛瑙。 7 西岔遗址第三期文化是内蒙古境内的首次发现,根据与其他同期考古学文化 比较,年代大体推定在殷周时期,属于李家崖文化范畴。 清水河县文管所还曾在该遗址附近征集到管銎斧2 件、空首斧l 件、銎内戈 l 件、扣l 件2 ,其形制和陕晋黄河两岸出土的青铜器相似,时代上限不早于商代 晚期,下限不晚于西周。 3 柳林高红遗址 高红遗址三面环水、西北部地势陡峭,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夯土基址集 中分布在山梁顶部。从山梁顶部至近河岸处的缓坡地带均发现有陶片,遗址总面 积2 0 万平方米。2 0 0 4 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柳林高红柿枣垣顶发现了夯土基址, 并连续三年对其进行了发掘3 。经局部解剖,基本弄清了几块夯土之间的早晚关 系。2 2 号夯土位于7 号夯土台基和8 号夯土墙之间,其上覆盖着厚厚的活动面, 2 l 号夯土台基、属于7 号夯土的柱洞分别打破2 2 号夯土。2 6 号夯土院落的活动 面叠压于7 、8 号夯土建筑的活动面上。 7 、8 号夯土建筑活动面下的遗迹单位中出有少量器物,有陶器、石器和骨 器。陶器仅见灰陶,分泥质和夹砂。泥质陶器类有瓮、簋、盆、小口广肩罐、小 口折肩罐等;夹砂陶器有鬲、罐等。有的瓮上部泥质,底和足部夹砂,和叠压或 打破活动面的遗迹单位中所见器类基本一致。纹饰多见绳纹,云雷纹和弦纹较少。 绳纹有粗绳纹和细绳纹。粗绳纹多见于瓮、鬲和盆上,有的是交错拍印。细绳纹 纹痕浅密,形似麦粒,多见于泥质盆上。规整的中粗绳纹仅见于肩部饰云雷纹的 小口折肩罐上。簋一般为素面磨光,肩部加饰弦纹。鬲口沿外捺压出一周楔形纹, 形成花边,还没有发现口沿外贴附一周附加堆纹,在其上捺出花边的形式。瓮一 般是较窄的平沿,不见晚期遗迹单位中所见的瓮口沿内伸形成的宽平沿。 根据遗址中打破夯土的两个遗迹单位中所出木炭经碳十四测年,树轮校正后 的年代分别是1 2 2 0 b c ( 5 3 7 ) 1 1 2 0 b c 、1 3 0 0 b c ( 6 8 2 ) 1 1 2 0 b c ,根据时代 和出土遗物,可以判定该遗址为李家崖文化的古城址。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文物管理所: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 古报告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远方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第6 0 页。 2 曹建恩:清水河县征集的商周青铜器,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 究所编,远方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第7 9 页 3 王京燕,高继平:。中国文物报2 0 0 7 年1 月5 日2 版 幺山砸韵y 杯高红高;荔土莲丝缓抵职得堑零豫镢旁夕 4 陕晋高原黄河两岸出土的青铜器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陕晋黄河两岸已多次发现商代青铜器,北到内蒙古 鄂尔多斯地区、山西忻县、保德、陕西神木、府谷、榆林,南到山西吉县,西到 陕西淳化均有发现,出土地点迄今已有4 0 多处( 图4 ) ,各地出土青铜器共计五 百多件。成批的青铜器多出自墓葬,也有窖藏,另外还有一些偶然发现的零散出 土物,主要有以下数批: 1 9 3 8 年吕梁县石楼贺家坪出土铜器9 件1 ,其中礼器6 件:鼎1 、觚1 、爵1 、 缉l 、瓿1 、斗l 。另有兵器戈、镞、匕首各l 件以及玉器、贝等。 1 9 3 8 年忻县连寺沟牛子坪出土铜器5 件2 ,其中礼器4 件:鼎1 、爵1 、晕l 、 瓿l 。另有l 件铜笄。 1 9 4 7 年子长县李家塌出土铜器3 0 余件3 ,多散失,今仅见8 件,其中礼器7 件:簋1 、鼎1 、爵1 、卑l 、觚2 。兵器有2 件戈。另在附近征集1 件青铜环首 刀。 1 9 5 7 年石楼二郎坡墓葬出土铜器1 5 件,其中礼器9 件:鼎2 、氟1 、绎1 、 卣1 、觚4 。兵器3 件:戈l 、钺2 。工具3 件:削1 、斧1 、斤1 。另有贝币2 枚。 1 9 5 7 年石楼后兰家沟墓葬出土铜器2 4 件5 ,其中礼器5 件:瓿1 、绎l 、爵 l 、觚1 、勺1 。兵器、工具、装饰物等1 9 件:锛1 、凿1 、削1 、刀1 、戈1 、 镞4 、弓形饰1 、泡9 。另有金珥形器、残玉璜、玉璧残片。 1 9 5 9 年石楼桃花庄墓葬出土铜器7 7 件6 ,其中礼器1 5 件:鼎2 、舨1 、直线 纹簋1 、盘2 、珲1 、瓿l 、龙纹觥1 、觚2 、卣1 、爵1 、弦纹壶l 、斗1 。兵器 等6 2 件:虎铲形器1 、匕1 、戈1 、斧1 、镞7 、铜泡5 1 。觥上有铭文。此外还 有金珥形饰8 、金片饰1 、金片5 ,凿、璜、璧、块、刀等玉器2 0 件和贝等。 1 9 6 2 年清涧解家沟出土铜器5 件7 :尊l 、簋l 、觚l 、盘l 、瓿l 。 1 杨绍舜:石楼县发现古代铜器,文物1 9 5 9 年第3 期。 2 沈振中:忻县连寺沟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 9 7 2 年第4 期,第6 7 页 3 齐天谷:陕西子长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 9 8 9 年第5 期,第1 4 0 页。 4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组:山西石楼县二郎坡出土商周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 9 5 8 年第1 期。第 3 6 页。 5 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文物1 9 6 2 年第4 、5 期,第3 3 页。 6 谢青山,杨绍舜:山西吕梁县石楼镇又发现铜器,文物1 9 6 0 年第7 期,第5 l 页。 7 戴应新:陕北清润、米脂、佳县出土古代铜器 ,考古 1 9 8 0 年第l 期,第9 5 页 9 1 9 6 3 年永和下辛角墓葬出土铜器5 件1 :聋l 、觚l 、爵l 、戈2 。觚、爵有 铭文。另有金珥形器2 件。 1 9 6 4 年清涧张家虮出土铜器8 件2 :尊l 、盘1 、觚l 、基l 、瓿1 、直线纹 簋l 。另有2 件铜器未发表。 1 9 6 5 年绥德义合嫣头村墓葬出土铜器2 2 件3 ,其中礼器7 件:蝉纹壶l 、饕 餮纹瓿l 、云雷纹觚l 、夔龙纹鼎1 、夔龙纹簋l 、夔龙纹爵l 、夔龙纹斗l 。兵 器1 l 件:戈1 、钺2 、镞5 、甲泡3 。工具4 件:凿1 、锛1 、马头刀1 、蛇首匕 l 。其中戈、鼎、爵和一钺有铭文。 1 9 6 6 年忻县连寺沟羊圈坡墓葬出土铜器6 件4 :鼎3 、觚1 、爵1 、岙l 。 1 9 6 8 年石楼曹家垣出土蛇首带环铜勺1 件,同时出土的还有贝和铜泡5 。 1 9 6 9 年石楼义牒墓葬出土铜器1 3 件6 ,其中礼器4 件:觚3 、爵l 。兵器、 工具有戈、刀、锛、凿、镞等。还有铜梳、残陶罐和玉片、贝等。戈、觚均有铭。 1 9 7 0 年石楼肖家塌出土铜戈1 件,有铭文;南沟村墓葬出土有穿铜刀l 件7 。 1 9 7 0 年右玉县大川出土铜簋l 件8 。 1 9 7 1 年保德县林遮峪墓葬出土铜器3 0 件9 ,礼器7 件:鼎2 、铃豆2 、卣1 、 瓿2 。卣有铭文。兵器3 件:铃首剑l 、斧2 。车马器有軎、舆栏饰、泡、铃等 共2 2 件。另有铜贝1 0 9 、海贝1 1 2 枚,黄金弓形器2 件,此外还有石琮和串珠 等。 1 9 7 3 年石楼义牒会坪出土兵器2 6 件:钺1 、镞2 5 。1 9 7 4 年绥德崔家湾后 任家沟墓葬出土铜器1 1 件1 1 ,其中礼器3 件:鼎、觚、爵各l 件。兵器、工具等 8 件:戈1 、刀l 、镞5 、三棱形器1 。爵上有铭文。此外还有共出的贝二十多枚。 1 杨绍舜:山西永和发现殷代铜器, 考古1 9 7 7 年第5 期,第3 5 5 页。 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 一) ,文物出版社,1 9 7 9 年,图版六一至图版六六。 3 黑光,朱捷元: 陕西绥德塥头村发现一批窖藏商代铜器,文物1 9 7 5 年第2 期,第8 2 页。 沈振中:忻县连寺沟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 9 7 2 年第4 期,第6 7 页 5 杨绍舜:山西石楼新征集到几件商代青铜器,文物1 9 7 6 年第2 期,第9 4 页 6 石楼县人民文化馆: 山西石楼义牒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 9 7 2 年第4 期,第2 9 页。 7 杨绍舜:山西石楼新征集到几件商代青铜器, 文物1 9 7 6 年第2 期,第9 4 页。 o 右玉县文化馆:山西右玉县发现青铜簋,考古1 9 8 3 年第8 期,第7 4 0 页 9 吴振录: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文物1 9 7 2 年第4 期,第6 2 页。 1 0 杨绍舜:山西石楼义牒会坪发现商代兵器,文物1 9 7 4 年第2 期,第6 9 页。 n 绥德县博物馆:陕西绥德发现和收藏的商代青铜器,考古学集刊第2 辑,1 9 8 2 年,第4 l 页。 l o , 1 :10 咖 青砑暑出土碡寞 图4陕晋黄河两岸商代青铜器出土方位图 l l o 1 9 7 5 年石楼义牒褚家峪墓葬出土铜器1 2 件1 :觚l 、蛇首匕l 、锛l 、斤l 、 凿l 、环首刀i 、戈3 、镞2 、弓形器l 。同时出土的还有玉镰l 件、贝和小骨节 串珠各5 颗。 1 9 7 6 年石楼义牒曹家垣墓葬出土铜器7 件2 :铎形器l 、长銎斧l 、铃首剑1 、 蛇首带环勺2 、管l 、弓形器1 。 1 9 7 7 年清涧解家沟墓葬出土礼器1 3 件3 :鼎2 、簋2 、觑l 、觚2 、壶2 、盘 1 、瓿l 、勺1 、匕1 。簋上有铭文。 1 9 7 8 年柳林高红墓葬出土铜器1 2 件4 ,其中兵器、工具8 件:双环首刀3 、 盔l 、矛l 、铃首剑1 、管銎斧1 、銎内钺1 。另有1 件铃和不明用途的靴形器、 长方型饰、塔形器各1 件。还发现海贝3 枚。 1 9 7 9 年延川土岗出土铜器2 件5 :蛇首七星剑1 、钺1 。同时出土的还有贝币 数十枚,金质弧形器l 件。 。 1 9 8 1 年绥德沟口村墓葬出土2 鼎、1 削,附近还发现玉铲1 件6 。 1 9 8 2 年清涧解家沟寺垢墓葬出土铜器1 0 件7 :盘l 、蛇首匕1 、戈1 、戚1 、 锛1 、镞6 。此外还有6 件金珥饰。 1 9 8 2 年淳化黑豆嘴四座墓葬出土器物情况如下8 :m 1 ,铜器6 7 件:刀1 、削 2 、镞2 2 、泡4 2 。另有金饰1 件、串珠数百枚、海贝和绿松石。m 2 ,铜器9 件: 爵1 、刀1 、弓秘1 、斧1 、钺1 、戚1 、泡2 ,另有铜饰1 。爵有铭文。m 3 ,铜器 2 3 件:壶1 、斧l 、镞5 、泡1 6 。另有金饰4 件、骨笄、绿松石、海贝等。m 4 , 铜器2 件:戈1 、镞1 。另有金饰l 件。 1 9 8 3 年绥德义合莆家渠墓葬出土铜戈、铜锛各l 件9 。 1 杨绍舜: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垣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 9 8 1 年第8 期,第4 9 页 2 同上。 3 绥德县博物馆:陕西绥德发现和收藏的商代青铜器,考古学集刊第2 辑,1 9 8 2 年,第4 l 页;陕西 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 一) ,文物出版社,1 9 7 9 年,图版六七至图版七八 4 杨绍舜: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铜器, 考古1 9 8 1 年第3 期,第2 l l 页 5 樊俊成:延川县出土的几件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 9 9 5 年第5 期,第9 i 页。 6 吴兰,宗宇: 1 9 8 6 年第5 期,第1 2 页 吴兰,宗宇:陕北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 1 9 8 8 年第l o 期,第9 5 5 页 1 2 1 9 8 3 年绥德义合薛家渠出土铜戈、铜锛各l 件1 。 1 9 8 3 年延长县张兰沟墓葬出土铜器7 件2 :三銎刀l 、有銎式戈l 、銎管式钺 l 、半环首削l 、线条纹锛l 、线条纹凿l 、镞l 。 1 9 8 3 年吉县上东村墓葬出土兵器、工具4 件3 :长管銎斧l 、铃首剑1 、兽首 带环勺2 。 1 9 8 4 绥德莆家卯墓葬出土铜锛l 件4 。 1 9 8 5 年绥德中角杨家卵出土铜钺1 件5 。 1 9 8 7 年延川马家河用斗村墓葬出土铜器1 1 件6 ,其中礼器6 件:鼎l 、觚2 、 辈1 、爵1 、瓿l 。工具5 件:环首削1 、锛2 、十字纹凿1 、羊首匕l 。另有l 件贯耳垂腹铜壶尚未征集回。 8 0 年代延川县文化馆收藏9 件青铜器7 :钺2 、戈1 、凿2 、斧2 、锛l 、铃 首剑l 。 2 0 0 2 年延川马家河华家塬出土铜器1 2 伊,其中礼器9 件:壶1 、霹1 、觚 2 、爵l 、斗1 、簋1 、瓿1 、盘1 。兵器、工具3 件:钺、匕、戈各1 件。壶有 铭文。另有1 件四羊方尊下落不明。 2 0 0 5 年甘泉下寺湾阎家沟墓葬出土铜器5 7 件9 ,其中礼器1 6 件:鼎4 、簋5 、 瓶1 、扁体卣2 、尊1 、善l 、觚2 。兵器7 件:羊首钺1 、戈2 、铃首剑1 、剑鞘 ( ? ) 1 、三銎刀1 、镞l 。另有杂器青铜马、泡饰、铃首匕等2 4 件。同时出土 的还有金器1 件、骨镞3 枚、绿松石6 枚、兽牙2 枚。 1 马润臻:绥德发现两件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 9 8 4 年2 期。 2 姬乃军:陕西延长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 考古与文物1 9 9 4 年第2 期,第2 7 页 3 阎金柱: 山西吉县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 9 8 5 年第9 期,第8 4 8 页 4 吴兰,宗宇:陕北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 1 9 8 8 年第1 0 期,第9 5 5 页 5 同上。 6 姬乃军:陕西延川出土一批商代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 9 9 2 年第4 期,第2 6 页。 7 阎晨飞,吕智荣 陕西延川县文化馆收藏的几件商代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 9 8 8 年第4 期,第1 0 3 页 。师小群:陕西延川出土商代青铜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l o 辑,2 0 0 3 年,第1 8 5 页 9 王永刚,崔风光,李延丽:陕西甘泉县发现一座商代晚期墓葬,中国文物报2 0 0 6 年8 月1 6 日;王 永刚,崔风光,李延丽:陕西甘泉县出土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 0 0 7 年第3 期,第l l 页。 1 3 第二节考古地层所反映的年代关系 李家崖文化相关的几处遗址,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所见地层堆积都显薄弱, 因此对该文化的考古学分期与年代的讨论曾造成一定困难,近年发掘的西岔遗 址,文化层堆积较为丰富,存在较明确的地层关系单位,现以其t 2 3 2 7 、t 2 4 2 7 西壁的地层情况予以说明。 一- - _ 一、_ , 一_ 、 图5西岔遗址他3 2 7 、t 2 4 2 7 西壁剖面图 第层,黄砂土层,厚4 5 6 5 厘米。土质纯净、疏松,包含物极少。 第层,黑灰土层,厚1 5 4 5 厘米。质地干燥坚硬,内含木炭灰、石块等。 出土的遗物有高领鬲、高领壶、鼎等器物残片。h 1 2 开口于此层下。 第层,浅灰土层,厚1 2 5 5 厘米。质地松软,内含有红烧土颗粒、木炭 灰等。出土的遗物有高领鬲、高领壶、盆、豆等器物残片。 第a 层,灰褐土层,厚o 2 0 厘米。土质松软、细腻。出土的遗物有高领 鬲、高领壶等器物残片。 第层,黄褐土层,仅分布于个别探方,厚0 2 0 厘米。土质松软、纯净, 包含物较少,出土有蛇纹鬲、三足瓮等器物残片。 第层,棕土层,砂性较大,土质纯净,出土遗物较少,有双錾矮领鬲、卷 沿罐、篮纹盆等器物残片。 以上诸地层单位中,均可见鬲、盆、壶等器物,但所含的数量、器物形制等 方面均有一定变化,依据地层的叠压和打破关系,结合器物的形制特征,可将该 1 4 遗址分为三期,第一期,包括第层及此层下行口的遗迹单位,因其文化遗存发 现很少,难以全面反映其文化内涵:第二期,包括第层,归属朱开沟文化的范 畴;第三期,包括第、a 及a 层下开口的部分遗迹单位,h 1 2 开口于第 层下,出土有鬲、壶、罐、盆等陶器残片,根据器物形制分析比较,该期属于李 家崖文化遗存。 李家崖文化中陶器不多,明确的地层关系比较少见,上述地层关系比较典型, 出土了较多的器物,这就为我们进行分析以及年代判断,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第三节出土铜器的形制分析 李家崖文化发现的文化遗物有陶器、铜器、石器、玉器、骨器以及卜骨等, 由于其中陶器的数量较少且地层不清,器物残破,无法进行有效的形制分析,而 相关铜器数量最多,所以这里主要分析铜器。 1 类型学分析 鼎2 3 件,可分为3 式。 i 式分裆鼎,2 件。二郎坡和解家沟各出l 件。立耳,口沿外折,颈带斜 角云纹,清涧解家沟鼎为扁柱足,口下连珠目雷纹。石楼二郎坡鼎沿耳微外斜, 腹带斜角雷纹。 i i 式深腹圆底鼎,1 8 件。直耳,柱足,折沿,腹饰饕餮纹、斜角雷纹和 弦纹、乳丁纹。李家塌鼎口微敛;清涧解家沟鼎为敞口;石楼桃花庄鼎足不高且 内空;用斗村鼎耳稍外撇,最大腹径在中部偏下处;下寺湾鼎柱足上粗下细,底 部三足间有三角形铸底。 式浅腹圆底鼎,3 件。牛子坪和羊圈坡的两件,折沿,腹饰三组饕餮纹, 柱足上粗下细。绥德任家沟的鼎为敛口,两耳微内斜,口下施二道弦纹,其间有 泡状凸饰,三柱足截面呈半圆形。 簋1 4 件,分3 式。 i 式直线纹簋,9 件。清涧解家沟、张家飒、石楼桃花庄和延川马家河各 出l 件,侈口宽平沿,深腹,高圈足,腹、足施两道圆圈夹竖线纹饰,圈足上部 1 5 开3 个方孔。甘泉阎家沟、马家河簋纹饰略有不同为弦纹、目雷纹或素面,但形 制却系此类。 i i 式乳钉文簋,4 件,子长李家塌、绥德嫣头、右玉高家堡、清涧解家沟 各出l 件。敞口,直腹,圈足,腹部遍饰乳钉,口下有兽面凸饰,圈足饰饕餮纹, 或有镂孔。 式双耳簋,l 件。清涧解家沟出土,侈口,曲颈,鼓腹矮圈足。双兽耳 有珥,口下饰三角形纹和夔龙纹,腹饰斜方格雷纹乳钉文,圈足施一周夔龙纹, 器内底铸“父父”铭文。 瓶4 件。形制基本相同,直耳较高,敞口,直壁,束腰,分裆,柱足。石 楼桃花庄和清涧解家沟觑颈部施三道弦纹,二郎坡觑颈部两道弦纹间有几何兽面 纹三组,甘泉阎家沟氟为素面。 瓿1 2 件,小口短颈,鼓腹圈足,分4 型。 a 型羊首瓿,2 件。肩部饰高浮雕羊首三个,因名。绥德塥头瓿饰以云雷 纹为地的饕餮纹。石楼后兰家沟瓿腹饰斜方格雷乳纹。 b 型勾连雷纹瓿,3 件。解家沟、张家圾和牛子坪各出1 件,颈饰弦纹, 肩饰夔纹,圈足饰云纹并镂3 个方孔,和武官m 1 瓿作风相近。 c 型饕餮纹瓿,5 件。贺家坪、解家沟、桃花庄和林遮峪、用斗村各出1 件。肩饰夔龙纹或雷纹,腹饰饕餮纹,皆以细云纹为地,圈足上布云雷纹并镂孔 3 个。 d 型扉棱瓿,2 件。保德林遮峪和延川马家河各出1 件,体出三棱,肩饰 夔纹,腹饰方格雷乳纹。 盘7 件。分为3 型。 a 型鱼纹盘,5 件。宽平沿,浅腹,高圈足。盘内龟鱼纹,龟居中央,周 围绕以三条鱼纹。张家堀盘龟前肢平伸前屈,后肢伸直。背中部饰涡纹,绕以珠 纹,鱼纹细长,圈足细云纹有3 个“十”字形孔。寺墙盘龟腹大,四肢较短,鱼 尾鳍发达,圈足镂方孔。解家沟盘鱼身肥短,形态更为生动写实。桃花庄盘惟以 水涡纹代替龟纹,腹和圈足饰饕餮纹,腹部上有3 个系,足部有3 个镂孔。 b 型弦纹盘,l 件。敞口平沿,敛腹圜底,圈足较高上有3 个方形镂孔, 腹外壁饰以3 道弦纹。 1 6 c 型三足盘,l 件。与ai i 式盘同出于石楼桃花庄。浅腹高圈足,夔龙纹 扁足,盘作3 足,为殷墟所未见。 卣5 件,分3 式。 。i 式扁体卣,3 件。桃花庄卣方唇平沿,颈细长,深腹,酷似殷壶而加兽 头提梁,无盖,形制颇为特殊。每三点为一组的雷纹四组,每组下各一纹,填细 云纹。阎家沟卣方唇直领,圆肩鼓腹,矮圈足外侈,触地处下折成直角,上有2 个竖方形镂孔,肩部饰4 周凸弦纹,两侧各有一环耳,其中一环耳上套一绳纹铜 环。 i i 式鹗卣,l 件。二郎坡出土。失梁,四足,有盖,作二鸱鹗合体背立状, 盖饰耳目毛角钩喙,肩腹饰翅,下饰二足。全身花纹浮雕无地纹。盖顶把手作房 坡形,有饕餮纹,倒向下。 式饕餮纹卣,1 件。保德林遮峪出土。椭圆形体,短颈,矮圈足,绚索 纹提梁,半环形双錾,盖呈覆钵形,花蕾形钮,面饰细云纹,盖四周为蕉叶纹, 颈部饰三角纹,肩部饰夔纹,圈足施t 字形勾连纹并以连珠纹为界。器底内有一 动物形族徽符号。 壶6 件,分4 式。 i 式乳丁纹壶,l 件。解家沟出土。外形似瓶,侈口细长颈,腹鼓而下垂, 矮圈足,半环状双附耳。颈施三道弦纹,肩饰夔龙纹,腹饰斜方格雷纹乳丁纹, 足饰云雷纹并镂3 方孔。 i i 式饕餮纹壶,3 件。解家沟壶体椭圆,束颈,下腹鼓出,兽首双贯耳, 颈与圈足饰饕餮纹。淳化黑豆嘴m 3 壶壶口稍侈,平沿,贯耳,耳下铸饰扉棱直 达腹下,扉棱中铸一鸟。颈部三道弦纹,腹部饰以细云雷纹填地的饕餮纹,足部 饰粗线云纹。延川华家塬壶侈口敛颈,垂腹圈足,壶身饰以云雷纹衬地的饕餮纹, 圈足上端两侧各有一方形孔。 式弦纹壶,1 件,桃花庄出土。有盖,长颈鼓腹矮圈足,颈足部施弦纹。 式蝉纹壶,1 件,塥头出土。小口,体浑圆,颈腹壁斜直,剖面呈梯形, 双贯耳,颈施齿纹,齿纹内有蝉纹,下悬垂叶纹,足饰斜角云雷纹,并有镂孔两 个。 觚2 6 件,数量居该地区所出青铜容器之首。分2 型。 1 7 a 型鼓腹觚。此式最多,2 5 件。喇叭【- j ,体细高,腹部鼓出,有扁棱,两 旁有两圆点突起,填细云纹组成饕餮纹图案。圈足较高,饰乳钉雷纹,底部有矮 的圆形座盘,圈足有上十字形或长方形镂孔。 b 型带铃觚,1 件。系桃花庄出土的二觚之一。大侈口,腰极细,中上部 光素,足下部饰雷纹。圈足下带一铜铃,形制特殊。 爵1 3 件。圆腹圜底或卵形底,三棱形锥足,双柱在流折处。饰云雷纹为 地的夔纹、饕餮纹。依柱顶不同分为3 式。 i 式菌钮爵,8 件。柱顶呈菌状,施涡纹。 i i 式伞钮爵,4 件。柱顶作伞形。羊圈坡、牛子坪、李家塌和用斗村各出 1 件。牛子坪爵素面,腹饰三道凸弦纹。 式方钮爵,1 件,淳化黑豆嘴出土。方形短柱,兽首伸舌形成錾,腹外 铸有扉棱。柱顶饰阴线云雷纹。 勺7 件,分4 型。 a 型羊首勺。解家沟出土,勺为半球形,一侧连长柄,柄首作羊头,角大 而弯曲,圆睁双眼,张口作呜叫状。柄正中一长方形镂孔,其前站一犬,竖耳撅 尾作奔逃状,其后随一虎,张口,垂尾上卷作扑攫状。 b 型兽首勺,2 件。形制相同,均吉县上东村出土。勺长圆形,柄端作兽 头形,柄横断面断为半圆形,上平下圆,上面正中有1 环,柄后部饰曲折纹,下 面近兽头处有3 环,环有坠。 c 型蛙首勺,l 件,后兰家沟出土。柄首为二蛇戏蛙,斗外饰饕餮纹,长 柄饰鳞纹。 d 型蛇首勺,3 件,均曹家垣出土。柄首为三角形蛇头,柄部素面或饰方 块鱼鳞纹,中间有1 钮,无环,下面有2 个钮,各系叶状环1 个。 钺1 6 件。平面似铲而双刃,分2 式。 i 式直内式钺,4 件。塥头钺柄上有孔,通体光素。二郎坡二钺短而宽, 援和内部饰兽面纹。淳化钺援为三边开刃,锋端呈弧形,二穿,内端两边均饰一 阴纹“口符号。甘泉阎家沟钺直内狭长,内上有一方形穿,饰菱形雷纹组成的 兽面纹,阑部正中铸一高突直角羊首。钺身呈“风”字形,饰云雷纹和简化兽面 纹,刃部为弧形,上侧刃长,下侧刃短。钺两面造型、纹饰完全相同。 1 2 i l 式銎管式钺,1 2 件。墙头援身两面均饰顾首龙纹,近内处有二穿。高 红钺和义牒会坪钺銎长窄于援部,内宽与銎长相等,前者为素面,后者施兽面纹。 义牒郝家畔和李家崖钺,则銎长大于援宽,内较窄短,前者援正中有一圆孔,后 者有5 道凹槽。延川刘家塬钺援瘦长,援和内正中有圆穿,左右两肩有长方形穿; 土岗钺和延川华家塬钺内偏置一侧,有阑,援、内各有一圆穿。 斧1 2 件。以銎的长短分为2 式。 i 式短銎斧,9 件。李家崖斧无内,斧銎下端比援稍微长出。高红斧直内, 銎上下长出援身。林遮峪二斧銎还长些,施直线纹或三角纹。淳化斧尾呈圆柱体, 銎与援交界处饰涡纹。 i i 式长銎斧,3 件。山西石楼曹家垣、吉县上东村和延川梢道河各出1 件, 横为斧身,竖为斧銎,銎长比援宽大一倍有余,作椭圆形,銎径下大上小,饰横 向5 组和横向l 组双道细线纹,小直内,銎后有两凸饰居内的上下方,援中近銎 侧有一半圆孔,銎上一方孔。 戈2 6 件。分3 式。 i 式直内戈,1 3 件。长援无胡,方内有阑,内上一孔。蠕头戈内有一族 徽文字。下辛角戈援稍短,无纹饰。任家沟戈内饰龙首纹。后兰家沟戈援有宽脊, 内末弧形并有一曲折。 i i 式曲内戈,5 件。李家塌戈内近阑处有一半月形小穿,内两面有夔纹。 义牒郝家畔2 件戈,一作云雷纹,另一饰风纹。寺塥戈长援,内饰饕餮纹。下辛 角戈内作歧冠式。 式有銎戈,8 件。援较短,椭圆形銎,方内。石楼褚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