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静硕十学位论文:唐代 l 南元氏家族研究 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 内容摘要2 英文摘要3 正文目录: 绪论 一有关学术史的回顾4 二本文的材料选择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6 第一章唐以前河南元氏家族的地位与入唐世系考察8 第二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仕宦研究1 3 第三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婚姻关系研究2 2 第四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文化研究2 6 第五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经济状况研究3 0 第六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转型原因3 5 结语3 7 参考文献3 8 本文表格 表一: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时河南元氏仕宦情况一览表8 表二:墓志中所见唐代河南元氏主要职官表1 3 表三:唐代河南元氏仕宦最高品级统计表1 6 表四:墓志中所见河南元氏男子与他族女子通婚表2 2 表五:墓志中所见河南元氏女子与他族男子通婚表2 3 表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见鲜卑姓氏应举人数对照表2 6 表七:元氏家族墓葬地表3 0 余静硕f 学位论空:唐代河南兀氏家族充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墓志、碑刻等金石材料,并结合正史记载,选取经历魏晋北朝 时期三百多年汉化比较彻底的、原属鲜卑族拓跋部的河南元氏为研究对象,论证 其在唐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由皇族转变为高门大族之后的进一步演变过程。通过 对唐代河南元氏的四个房支的世系进行考察,具体分析研究了他们在仕宦、婚娴、 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论证河南元氏家族在隋唐改朝换代的新的历史大变革 时期,为了家族的发展,如何适应唐代新的环境,逐渐由贵显世家转变为普通官 僚之家,由以注重郡望、门第的身份性的大官僚家族演变为适应唐代科举制并以 儒家文化著称的文学士族,从更广泛的意义反映了北朝隋唐时期家族的演变历 程。 本文共分八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部分的六章和结语。其中绪论部分介绍 了相关的学术史研究状况、研究的意义、所用的史料、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 一章唐以前河南元氏家族的地位与入唐世系考察是对河南元氏入唐以前( 魏 孝文帝改制以后至隋) 家族地位的转变作一简要介绍,并对该家族入唐的四个房 支的世系进行初步考察,以为后文研究作铺垫。第二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仕 宦研究通过对河南元氏入唐的四个房支的仕宦考察,论证了该家族尽管在个别 时期,个别人物在仕途上有上升的现象,但总体上仍改变不了其政治地位下降的 总趋势,同时该家族成员绝大多数人的仕宦在唐代分布呈现出由中央向地方化转 变和由武职向文职化转变的倾向。第三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婚姻关系研究 通过对入唐河南元氏的婚姻问题的考察,揭示了其通婚范围的扩大,即通婚对象 已不再仅限于高门大族的主体支房或是鲜卑贵族,普通士人子弟或世家大族中的 远支,也纳入了通婚的范围。这种变化是与元氏家族总体地位的改变是分不开的。 第四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文化研究通过对河南元氏入唐的四个房支的文化 考察,论证了该家族在唐代科举制的条件下,逐渐形成典型的文士家族,指出河 南元氏家族的文化在根本上属于儒家文化的范畴,并且有不少家族成员以诗文著 称。第五章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经济状况研究是对河南元氏入唐的四个房支 的经济情况的考察。从第二、三、四、五章对河南元氏在政治、社会、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考察来看,这种变化与元氏家族总体地位的改变是分不开的。元氏家 族一方面在唐代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经济地位较前代大幅度下降,但另 一方面河南元氏很好地适应了唐代科举制,逐渐形成典型的文士家族。第六章分 析了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转型原因,指出这种转型是由其所处时代的大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条件变动等因素与家族自身的生活价值取向变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 结果。结语部分是总结全文,指出河南元氏家族在唐代的转型的意义,即河南元 氏家族在唐代完成了由以注重郡望、门第的身份性的贵显世家转变为以儒家文化 著称的文学士族的演变历程,成为历史上一个以文化著称的姓氏。 关键词:墓志河南元氏家族仕宦科举文化 余静硕j :学位论文:庸代河南元氏家族铆f 宄 a b s t r a c t ? t h i st h e s is c h o o s e sh e n a ny u a nf a m i l yw h oa c c e p t e d t h ea d v a n c e d 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f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e x h a u s i t i v e l y a ss t u d yo b j e c tl no r d e r t og of u r t h e ri n t o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y u a n f a m il yi nt a n gd y n a s t yb y m e a n so fi n s c r i p t i o no nt h eg r a v e sa n d o f f i c i a lh i s t o r y t h ist h e s i sm a k e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t ot h et r a n s t o r m a t l o n 1n e i g h ts e c t i o n c h a p t e rl i n t r o u d u c e saq u e s t i o nc o n c e r n i n gt h ef a m il y0 t 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m e t h o d o f s t u d y a n dt h e o r g a n z a t i o no ft h i st h e s i s c h a p t e r 1s t a t e st h ey u a n 7 s h i s t o r ya t t e r x i a o w e nr e f o r ma n dm a k ec l e a rt h ef o u rg e n e a l o g y i e s i nt a n g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2 ,3 ,4 a n d5r e s e a r c ht h e i rc h a n g e si nm a n ya s c e p t ss u c h a so f f l c i a l p o s it i o n ,m a r r i a g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e u l t u r ea n de c o n o m i c si nt a n g d y n a s t y t h e s ec h a n g e sh a v em u c hw i t hy u a nf a m i l y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b ya n a l y s i n g ,w e c a nd r a wac o n e l u s i o nt h a tt h ey u a nf a m i l y d e c l i n e di np o l i t i c sa n d e c o n o m i c sg r a d u a l l y ,w h i l et h e ya s c e n d e di nc u l t u r e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 ,m o r ea n dm o r ef a m i l i e sh a dr e a l i z e d t h a t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o fc i v i l i t i o n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y u a nf a m i l y sc u l t u r ed e t e r m i n e d b y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t h i sm e a n st h e i f c u l t u r ec o n f o r m e dt o c o n f u c i a ni d e a l t h eh e n a ny u a nf a m i l yd e v e l o p e d i n t ot h en e wt y p e c u l r u r a l f a m i l y c h a p t e r 6a n a l y z e sr e a s o n so fc h a n g e s h e n a ny u a n s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h a dr e l a t e d t ot h e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o f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i c s ,c u l t u r eo ft a n gd y n a s t y i na d d i t i o nt h e s ec h a n g e s h a d m u c hw i t hy u a n sa l t e r a t i o nt h e m s e y e s i n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s i se x p o u n d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y u a nf a m i l y s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 t a n gd y n a s t y h e n a ny u a n f a m i l ya c c o m p l i s h e d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p e o p l eo fi m p e r i a ll i n e a g et ot h ef a m il yo fi m p e r i a e x a m i n a t i o n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k i n d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r e f l e c t e dm o s t f a m i l i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d u r i n gt h el o n gh i s t o r y e x t e n s i r e l y h e n a ny u a n f a m i l vb e c a m eo n eo f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c u l t u r ef a m i li e s i na c i e n th i s t o r y k e y w o r d s :i n s c r i p t i o no n t h e g r a v e s h e n a n y u a nf a m i l y o f f i c 、i a l c a r e e r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c u l t u r e 余静颇j 学位论文:唐代i j 叮南) 氏家族研究 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 余静 绪论 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与家族发展重要而又极富特点的时期,因 此通过对一个具有少数族血统的家族的研究来反映这一历史时期最显著的时代 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选取的河南元氏i f 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上 比较活跃的汉化较彻底的著名的少数族姓氏家族之一,其出自帝王家族的特殊性 加之典型的文化特征,对于该时期汉化彻底的少数族姓氏家族而言极具代表性, 因此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取唐代作为研究时限,主要是 因为:一是河南元氏家族在魏齐周隋时经历了由皇族到贵显世家( 非皇族) 的演变 过程,然而无论是皇族,还是贵显世家,在属于特权阶层这一点上,并无多大区 别:而在唐代该家族完成了由贵显世家向普通家族的转变过程,在政治上成为一 个普通的姓氏;二是正是在唐代,河南元氏完成了由武力强宗向适应科举制并以 儒家文化著称的文学士族的演变历程,最终成为历史上以文化著称的姓氏。 一有关学术史的回顾1 家族研究是唐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作为社会学研究方法之一的个 案研究目前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可行的史学研究方法。有关唐代家族的个案研究自 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已取得长足进展,其中有代表意义的经典著作主要有陈寅恪 先生对李唐皇室氏族问题及统治集团政治联姻圈问题所作的专门研究2 和毛汉光 先生的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 0 0 2 ) 3 0 国外学者对此课题 也产生了兴趣,如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对唐初门阀大姓太原王氏所作的研究,竹 田垅儿弘农杨氏研究、池田温唐代氏族志研究、八世纪初叶敦煌的氏族、 商桥彻唐代乐安孙氏研究、富木坚实唐代家族制度概论以及英美学者艾 伯莱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族博陵崔氏个案研究( 剑桥,1 9 7 8 ) 、姜士彬 一个大族的没落唐末宋初赵郡李氏研究、中国中世纪的贵族社会等。 进入2 0 世纪8 0 年代,唐史学界的家族个案研究,无论是在研究选题范围的 进一步扩大,还是研究的内容、问题的选取点趋于细化等方面都有了更显著的发 展。文章如杜斗成汉唐陇西辛氏试探( 兰州大学学报1 9 8 5 年1 期) 、陈 国灿唐代的论氏家族及其源流( 中国史研究1 9 8 7 年2 期) 、王欣新唐 书宰相世系表长孙世系考( 北朝研究1 9 8 9 年创刊号) 、封海清琅琊颜氏 2 该部分的有关内容可详参李斌城等主编:二十世纪庸研究社会卷(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礼,2 0 0 2 ) 第一章社会阶层( 页7 9 9 8 1 0 ) 及第四章家族宗旗( 页8 5 2 8 6 4 ) 的相关内容。 记肩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 、李唐氏族之 推测、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三论李唐氏族问题( 金明馆丛稿二编,f :海,卜海古籍j 版 社,1 9 8 0 ) 。 3 其中涉及唐代家族问题的有中古家族之变动、中古 :族性质之演变、中古山东人族著房之 i i f 究、 从i 二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唐代大十族的进十第、隋唐政权中的兰陵萧氏、敦煌店代 氏族潜残卷之商榷等多篇论文研究对象侧重于当时社会中的上层阶层,以上族为中心,通过统计、比 较以及详细的个案分析,论证,中古家族由魏晋南北朝的类似封建承袭形态,演变为隋唐的诸房并章形态; 1 :族由武质而文质、由卒f = 会性而政治性、由代表性而官僚性、由区域件而中央化。运用个案研究和数理统 计的方法是毛氏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 4 余舴硕士学位论文:府代河南,l 氏家族岍究 研究( 昆明师专学报1 9 9 1 年2 期) 、张书城陇西李氏敦煌房辨疑( 敦 煌研究1 9 9 7 年1 期) 、刘雯吐蕃及归义军时期敦煌索氏家族研究( 敦煌 学辑刊1 9 9 7 年2 期) 、刘安志唐朝吐蕃占领沙洲时期的敦煌大族( 中国 史研究1 9 9 7 年3 期) 、吴玉贵凉州粟特胡人安氏家族研究( 唐研究3 , 北大,1 9 9 7 ) 、郭锋北朝隋唐源氏家族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2 年3 期) 、杜文玉唐代泉氏家族研究( 渭南师院学报2 0 0 2 年3 期) 、宋德 熹独孤氏兴衰史论关陇集团政权中代北家族个案研究之一,( 台湾 兴大历史学报,1 9 9 2 年3 期) 和关陇集团政权中的河南窦氏代 北外戚家族个案研究之二( 台湾中兴文史学报,1 9 9 2 年3 期) 等。 此外还有不少专著,如杨际平、郭锋、张和平等著五十世纪敦煌的家 庭与家族关系( 岳麓书社,1 9 9 7 ) ,郭锋著唐代士族个案研究以吴郡范 阳清河敦煌张氏为中心( 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9 9 ) ,周征松著魏晋隋唐问的河 东裴氏( 山西教育出版社,2 0 0 0 ) ,柏贵喜著四六世纪内迁胡人家族制度 研究( 民族出版社,2 0 0 3 ) 1 ,李浩著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 中华书 局,2 0 0 2 ) 和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 ! ,夏炎 著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4 ) 等。 以上诸家研究成果,一方面使有关唐代家族的研究不断深化,这也是本文展 开研究唐代河南元氏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著述集中于对汉族大族的 个案研究上,而对汉化少数族姓氏的研究却相对单薄,这显然与北朝隋唐时期的 历史特点是不相称的。另外就目前已有的成果来看,多集中于对家族的仕宦、婚 姻、文化方面的研究,而对家族经济情况、家族成员思想心态等问题的考察便稍 显不足;在论述家族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期总的趋势时多以衰落归结,过于单一化, 分析衰落原因时,也多侧重于众多家族的共性,而缺乏对某具体家族的针对性 分析。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将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有关唐代河南元氏的研究,目前所见著述文章多集中于对个别人物( 如元结、 元稹等人) 的研究上。3 而对该家族整体研究的论著迄今尚未见到,这也是本文 1 该书为研究四至六世纪北方胡族家族制度的专著但对本,立= 唐代河南元氏家族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启迪意 义,本文撰写中很多方面都借鉴了该书的研究成果,故在此列出。 2 李浩的这两酆研究著作将家族研究同地域研究相结合,具有独到性。前者主要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 三大地域文学上族的构成、流动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提出“唐代三大地域”与“庸代文学一卜 族”的概念并将文学士族这特殊的文人群体置于地域文化的背景上。后者从家族文让角度研究唐代关 中地域文学,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运用“地域一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关中她域文学 进行探讨。尽管两书重点是在研究唐代士族的文学,但对从文化角度研究唐代家族问题也有借鉴意义。 3 文章有:孔德唐元次山世系表(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5 卷5 6 期,1 9 2 8 年1 月) 、唐元 次山先生评传年谱( 说文月刊4 卷,1 9 4 4 年6 月) 、庸元结年谱( 国立中山大学文史集刊1 9 4 8 年1 月) 。舵龚诗人元结( 文学遗产增刊二辑,作家m 版社,1 9 5 6 年1 月) 。莫乃群容州刺史元结 ( 广两u 报1 9 6 2 年7 月8 日) 。杨成祖元结交游考【台湾书甘季刊1 3 卷1 期1 9 7 9 年6 月) 。 陶先淮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元结在道州( 湖南师院学报1 9 8 0 年3 期) 聂文郁论诗人元 结的世界观( 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 9 8 1 年1 、2 期) 。川北泰彦元结文学的轨迹( 目加田诚博士古 稀记念中国文学论集1 9 7 4 年1 0 月) 。邹恩雨兀稹与白居易( 安徽大学文史丛刊1 9 3 5 年7 月) 。张 秀亚元稹( 台湾中国文学史论集2 期,1 9 5 8 年4 月) 。张达人元微之与其元配夫人韦丛( 台湾古 今谈1 1 7 期,1 9 7 5 年1 月) 。林宗霖领导文学改革的j t 微之( 台湾艺文志1 2 8 期,1 9 7 6 年5 月) 。 薛凤声元微之年谱( 台湾书目季刊l o 卷3 期,1 9 7 6 年1 2 月) 。卞孝萱关于元稹的几个问题( 扬 州师院学报1 9 7 8 年3 期) 、元稹家庭真相( 历史研究1 9 7 9 年4 期) 、元稹与两浙诗人( 浙汀帅 范学院学报1 9 8 0 年1 期) 、t 元稹与小说(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8 0 年3 期、元稹简表( 山两人 学学报1 9 8 1 年2 期) 。( 日人】花房英树元稹年谱稿( 上) ( 京都府屯大学学术报告人文2 2 期1 9 7 0 年1 1 月) 、冗织年谱手稿( 下) ( 京都府立大学学术报告人义2 3 期,1 9 7 1 年1 0 月) 、元稹研究( 京 余静硕i 一学位论文:唐代河南元氏家族驯究 有必要展开研究的原因。 二本文的材料选择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 鉴于本文所涉及到的元氏人物,除一少部分在正史中有记载外,其他绝大多 数人物的生平事迹,我们只有通过墓志获知。大量有关唐代河南元氏的墓志为我 们研究该家族在唐代的发展、演变的历史,家族的世系排序,社会关系、家族重 要成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本 文材料的搜集,除正史、笔记小说、诗文集、族谱等之外,主要利用了唐代墓志。 本文所搜集到的有关唐代河南元氏的墓志共8 7 篇,涉及元氏人物仅隋唐时 期就有1 9 6 位,且不少墓志中所述时间跨度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 唐。 从墓志中所出现的人物来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史、墓志中均有记 载,可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世系的,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另一类则是元氏家族中 其他零散人物的墓志。在本文具体写作过程中将注意将这两类人物的材料结合起 来运用。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政治学的研究方 法,采用个案研究和统计的方法,对唐代河南元氏的几个主要房支在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该家族在唐代的发展演 变作初步探讨。鉴于本文所搜集的材料的情况,在进行具体研究时,实行总体研 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前人成功研究家族的基础上,继续将“婚姻”、 “仕宦”、“文化”方面的研究作为重点加以探讨。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对河南元氏入唐以前( 魏孝文帝改制以后 至隋) 家族地位的演变作一简要介绍,并对该家族入唐的四个房支的世系进行考 察。本章是全文研究的基础部分。第二章通过对河南元氏入唐的四个房支的仕宦 考察,论证了该家族尽管在个别时期,个别人物有上升的现象,但总体上仍改变 不了其政治地位下降的总趋势。第三章通过对入唐河南元氏的婚姻问题的考察, 揭示了其通婚范围的扩大,即通婚对象已不再仅限于高门大族的主体支房或是鲜 卑贵族,普通士人子弟或世家大族中的远支,也纳入了通婚的范围。这种变化是 与元氏家族总体地位的改变是分不开的。第四章通过对河南元氏入唐的四个房支 的文化考察,论证了该家族在唐代科举制的条件下,逐渐形成典型的文士家族。 第五章是对河南元氏入唐的四个房支的经济情况的考察。第六章是分析唐代河南 元氏家族的转型原因。 本文认为对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就元氏家 族本身来说,一方面,从姓氏和家族研究的角度来看,河南元氏家族在拥有众多 源远流长著姓望族的中国姓氏大家庭中只是一个小姓,家族历代总人口并不多, 但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 都汇文堂书店1 9 7 7 年3 月) 。徐传胜、林蔚兰往年牡心在,尝欲济时难中唐诗人元结( 文史知识 1 9 8 9 年8 期) 。阁辉元结武昌隐居考( 黄冈师专学报,1 9 9 3 年3 期) 邹国慰、张剑光唐代元稹农 业思想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 9 9 4 年4 期) 。吴伟斌关于元稹的史实及传说( 几稹年谱) 疏 误杂拾( 固原师寺学报2 0 0 0 年2 期) ;吴伟斌关于元稹知制诰以及翰林承旨学士任内的几个问题 ( 哲社版苏州大学学报2 0 0 2 年2 期) 。 著作有:孙望著元次山年谱( 上海,古典文学h 版村1 9 5 7 ) ;刘维崇著元稹评传( 台湾,黎叫 文化公一j ,1 9 7 8 ) 。陈寅恪著正白诗笺证稿(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7 8 ) ;卜孝营著,亡稹年谱 ( 济南,齐鲁书杜,1 9 8 0 ) ;1 :抬遗著元稹传( 银j i ,宁夏人民出版社1 9 8 5 ) 等。 余静硕上学位论文:唐代州f ! c 氏家族 甜究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乏杰出人士,且不少见于史传记载,有文字可查。河 南元氏本为北魏、东魏、西魏的皇族,自魏孝文帝进行改革起,与其他鲜卑家族 一起经历了加速汉化的历程,此后数百年间逐渐完成了比较彻底的汉化过程。河 南元氏是历史上一个汉化比较彻底的少数族姓氏家族,由于其有关历史资料较丰 富,在当时的汉化少数族姓氏的家族群体中是一个典型的、能较清楚地研究其个 性表现的家族,这对于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汉化少数族姓氏的家族的政治与文化来 说,也是一个极好的案例。本文通过探讨一个原本帝王的家族在唐代政治、经济 等社会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而成为新兴科举家族的过程。这 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家族研究的范围。另一方面,从中国古代民族史的角度来看, 河南元氏本为我国古代北方一少数族部落,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汉化彻底,逐 渐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汉文化水平的家族,在一定程度上,河南元氏这种历经了从 少数族部落发展为汉民族习见的家族以及家族文化的新构并取代氏族文化( 主要 表现为汉人儒家文化向胡人家族渗透) 的演变过程正好反映了具有与他同样经历 的汉化少数族家族的发展总特征。通过对河南元氏这样一个北方少数族家族在北 朝隋唐时期的几次转型,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汉族文学士族的考察,以小见 大,透视南北朝时期内迁民族在隋唐时期融合的总趋势。 其次,从现有研究来看,家族研究多集中于汉族世家大族的个案研究上,而 对于象河南元氏这样一个少数族血统的家族而言,目前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这与 唐代这样一个既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又是家族发展极富特点的重要时期的时代 特征显然是不相称的。此外就目前所见著述而论,对唐代元氏人物的研究多集中 于对几个著名文化人物的研究上,对其他方面的元氏人物的介绍相对较少,且迄 今为止尚未见到一篇或一部关于元氏家族整体研究的著述,笔者认为对于这样一 个在北朝隋唐时期中国社会上比较活跃的姓氏而言,在研究方面无疑是个不小的 缺憾。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的研究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再次,鉴于本文所研究的河南元氏的绝大多数人物不见于正史记载,因此在 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金石材料,具有资料方面的特色。 此外,有关河南元氏家族的个案研究所涵盖的知识面相当广阔,不仅需要历 史学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方法,而且还涉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制度史、社 会史、中国古代民族史等多方面史学研究领域,同时它还是一项跨学科研究,要 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统计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因此通过对河南元氏家 族的研究,努力将上述这众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有机地结合,是这篇论文的 一个尝试。 余静硕l 。学位论文:膺代i 南元氏家旌研究 第一章唐以前河南元氏家族的地位与入唐世系考察 河南元氏,其先拓跋氏,本为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个构成单位,自北魏孝 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始改姓元。因此,尽管其先拓跋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祖 成帝毛时期( 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后期至公元前一世纪前期左右的汉武帝在位期 白j ) ,但作为河南元氏家族真正意义的历史当从魏孝文帝改制后算起。 孝文改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方面,其中以洛阳为籍贯、改 汉姓、定姓族、与汉人通婚等,对元氏家族的形成、发展具有直接意义,揭丌了 该家族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此后伴随胡汉文化的一体,河南元氏作为内迁鲜卑少 数族族群归属感和民族意识趋于淡化,以姓氏为象征的家族归属感和家族自我认 同意识同渐加强,产生了强烈的郡望意识,这正是中古时期家族主义的极端表现。 孝文之后,北魏同渐衰败,最终分裂为东、西魏,元氏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 而实际掌权者却分别是高欢和宇文泰,至北齐、北周建立,元氏家族最终正式结 束了历经北魏、东魏、西魏一百七十年的皇族身份。河南元氏在东魏、西魏、北 齐、北周、隋时期是由皇族向门阀世族( 非阜族) 转变以及门阀世族地位正式确市 时期。在这一时期,元氏家族通婚对象基本为汉、鲜卑高门大族,这种上层间的 通婚关系反映了彼此间政治上的提携与文化上的认同,显示出他们仍具有显赫的 社会身份和政治地位。据h t :, 齐书和周书记载有五位皇帝与该家族联姻2 , 此外在大量的列传中还记有不少出自这一家族身居高官显爵的人物( 见表一) 。 表一: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时河南元氏仕宦情况一览表 人名朝代官职出处 元坦东魏至北齐三公加侍中,录尚书事、宗正、司州牧、北齐书卷二 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八元坦传 元晖业东魏至北齐三公、领中书监,录尚书事,特进、开同上 府仪同三司 元昭业北齐谏议大夫、给事黄门侍郎、卫将军同上 元斌东魏至北齐侍中、尚书左仆射、右光禄大夫同上 元孝友北齐沧州刺史、光禄大夫,临淮县公同上 元韶北齐三公、加侍中,录尚书事、司州牧同上 元文遥北齐至隋侍中、尚书左仆射、宁都郡公、尚书郎北齐书卷三 八元文遥传 元行恭隋尚书郎 。 同上 元景安北齐卅i 刺史、都官尚书、加仪同三司、车骑北齐书卷四 大将军,兴势县开国伯一元景安传 元永东魏颍州、北扬州刺史,大司农卿同上 元仁北齐至隋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将军、骠骑将军同上 元定西魏至北周征东将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四 岷,- i i 束u 史、大将军、长湖郡公元定传 元伟西魏至北周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南安郡王、骠周书卷三八 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成卅i n 史元伟传 1 魏书卷七高祖纪( 下) 载“( 太和) 二十年( 4 9 6 年) 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儿氏。”北京,中华 书局,1 9 7 4 ,第1 7 9 页。 2 刷书卷九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1 ,第1 4 2 一1 4 7 页。北齐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 1 9 7 2 ,第1 2 5 一1 2 6 页。 余静硕士学位论文:庸代河南,氏家旌i l j f 究 元顺西魏中书监、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周书卷三八 元伟传 元欣西魏柱国大将军、太傅、大司徒、广陵王同上 元子孝西魏柱国大将军、特进、尚书令、少师同上 元季海西魏尚书仆射、冯翊王同上 元玄西魏七兵尚书、陈郡王同上 元育西魏大将军、淮安王同上 元俭西魏大将军、粱王同上 元赞西魏至北周 大将军、尚书令、少保、小司徒同上 元则西魏至北周大将军、纳占、荆州总管、安昌郡公同上 元罗西魏至北周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同上 元正西魏至北周 侍中、骠骑大将军、丌府仪同三司、吏同上 部尚书 元颜子西魏至北周 侍甲、探狮大将军、川肘仪同= 刊、中同上 书监 兀寿西魏至北周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鄯同上 州刺史 元审西魏至北周 侍甲、摞狮大将军、升尉仪同二司、武同上 卫将军、遂州刺史、房陵县公 元谐北周至隋 大将军、上大将军、柱国、宁州刺史隋书卷四十 元谐传 元胄北周至隋 大将军、右卫大将军、上柱国、豫、毫隋书卷四十 等- i i n 史,灵州总管 元胄传 元晖北周至隋 司宪大夫、义宁公加开府,都官、兵部隋书卷四六 尚书,魏州刺史 元晖传 元肃隋光禄少卿 同上 元孝矩北周至隋 司宪大夫、少冢宰、柱国、洵阳郡公、隋书卷五十 寿州总管、泾p i i n 史 元孝矩传 元雅隋 集、沁二州刺史同上 元褒 北周至隋 开府、赵州刺史、北平县公、柱国、安同上 原二卅i 总管、齐州刺史 元亨西魏至隋 武卫将军、勋州刺史,洛州刺史、太常隋书卷五四 卿、卫卅f 刺史、大将军 元亨传 元岩北周至隋 内史大夫、昌国县伯、兵部尚书、昌平隋书卷六二 郡公 元岩传 元弘隋 给事郎、司朝谒者、北平通守同上 兀寿北周至隋 仪陇县侯、仪同三司、尚书左丞、太府隋书卷六三 卿、大将军、太史令 元寿传 元文都隋 内史舍人、尚书左丞、太府卿、御史大隋书卷七一 夫、开府仪同三司 诚节传 元孝则北周 少冢宰、江陵总管同上 元景山北齐至隋 平原郡公、州总管、上柱国 隋书卷三九 元景山传 9 余静硕士学位论文:庸代河南元氏家族聊f 究 从上表可以看出,河南元氏在北齐、北周、隋时尽管已不再是皇族,但仍具 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绝大多数担任着三品以上的高官,至于一、二品的也不乏其 人。他们中除担任一些荣誉性的官职外,有不少人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 耍作用。如元文遥,在高齐政权中历事三主,参预军国大事;元景安、元景山等 也以多次征讨、平乱之功,位至高官显爵。 到了隋朝,河南元氏中有些人成为丌国元勋或平定边疆的有功之臣,如元谐、 元胄、元晖、元孝矩、元褒等。除因军功受重用外,不少人在政务方面也有突出 表现,如元晖任都官尚书期间曾奏请决杜阳水灌三畴原,民赖其利;元褒任原州 总管时,评断冤狱;元亨任卫州刺史八年,使当地风化大治;平昌郡公元岩以骨 鲠知名,治蜀期间对蜀王行为多有止谏,遵循法度,裁断狱讼,蜀人莫不悦服。 但另一方面,自北魏末年,由于北方政局不稳,河南元氏在经历了一系列的 政治、军事事件后,已是大伤元气,特别是在河阴之变中,尔朱氏纵兵人杀,丞 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等十三王及公卿以下三千余人同时遇难。之后,随着北 魏分裂为东、西,元氏虽是名义上的一国最高统治者,但实际地位已是今非昔比。 这正如冯尔康先生在其著作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 一书的第四章南北朝的宗族结构与社会中所分析的:“皇族与其政权联系在 一起,一而二,二而一,失一则另一不复存在。宗室随政权的衰弱而败落,下场 悲惨。魏分东西之后,宗人已遭他人之凌辱。”及至北齐、北周分别取而代之, 元氏已经失去了作为一国最高统治地位的身份,此刻元氏家族的地位在某种程度 上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换言之与新政权统治者的好恶也息息相关。特别是对于 北齐、北周两代统治者而言,作为前代的皇室元氏自然极易引起他们的猜忌。 因此,河南元氏在北齐、北周、隋时始终处在矛盾中,即一方面基本上保持 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但另一方面也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如东魏的元氏 子孙在北齐朝中遭到大规模屠戮,下场很惨。据北史元韶传的记载,可知 ( 北齐) 天保十年( 5 5 9 年) 五月,文宣帝诛元世哲、景式等二十五家;七月“大 诛元氏,自昭成以下并无遗焉。或父祖为王,或身常贵显,或兄弟强壮,皆斩东 市。”前后屠杀元氏男性宗人7 2 1 人,令东魏的元氏所剩无几。至于北周尽管对 西魏元氏采取相对北齐而言的宽仁态度,加以保全,但其中的猜忌也是可想而知 的。因此宇文泰在创立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时,元氏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尽管身为八 柱国之一,但并不具有实权,更多的只是充当了摆设,而不象其他的关陇贵族家 族那样深受重用。 因此,在唐初,河南元氏远不象其他一些关陇集团的家族那样在政治舞台上 居于显赫地位,渐渐脱离了先前所认定的高门大族的层面,开始逐渐由高门大 族向普通地主阶层过渡。 原本帝王之家的河南元氏经历北魏( 孝文改制后) 、东魏、西魏、北齐、北 周、隋朝一百多年的朝代更迭,逐渐转化为不具有皇族身份的世家大族。同时在 遭受战乱、屠戮之后,在唐初逐渐衰落,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又一次转型, 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为了便于说明这些问题,首先对河南 元氏主要支系的世系进行考察。 。有关膊代 t 南元氏的政治地位,可以通过宰相一职来衡量如以唐高祖军高宗时关陇集团中鲜卑贵族任申 相为饲高祖时为赛威、窦抗、宇文j 二及、长孙无忌:太宗时为字文七及、长孙无忌;商宗时人为k 孙无 忌、于志宁、宇立节、窦德茸。卉:此期间并尤一元氏为宰相者。见唐会要卷一帝号,北京,中毕+ 5 局,1 9 5 5 ,第24 页。 1 0 一 釜堑堡! :兰些堡苎! 堕垡塑塑! ! 墨窒塑塑塑 ( 一) 元义恭、元义端支系考察: 出于隋朝的兵部尚书、平昌公元岩,唐代的大诗人元稹都出自这一支系,因 而就显得较为引人注目,是本文对入唐元氏考察的重点支系之一。我们将根据新 唐书宰相世系表( 元义恭i 元义端支系) 、元和姓纂元氏以及有关的元氏 成员的墓志列出这一支的世系: 元岩一弘广义恭一孝节一通理广从 , l 修至 ;一希声一寄 l - 义端一延寿一恺 一延福一怡_ 偕 一 丕 l 伟 一延景一悱一宽_ 沂 二稻一易简 : 一从简 一行简 : l 宏简 l 延祚一平 卜稹 l 稹一道护 一宵 ( 二) 元大士、元仁惠世系考察: 此二人俱为昭成帝孙常山王遵之裔孙,同出于常山王遵之曾孙盛一系,其 中元大士出自盛子懋之后,元仁惠出自盛子顺之后。 元大士祖焕,隋任工部侍郎,父公口,大士任西台侍郎,2 龙朔( 6 6 l 6 6 3 年) 中官详刑寺( 大理寺) 少卿。大士有子逖、邃、逵、逊等。3 元大士其他诸子( 速、逵、逊及各自子嗣情况) 元和姓纂略有提及。有 关大士长子元逖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根据故太原府太谷县尉元( 重华) 君墓 志铭及其妻唐故太原府太谷县尉元府君亡夫人河东裴氏墓志铭中获知。 元仁惠事迹主要见于张说所撰的唐故凉州长史元仁惠石柱铭,同时该支系子 孙的获知也得益于该篇和另一篇墓志唐故左庶子赠幽州都督元怀景墓志铭。 详见魏书卷 五昭成子孙传第3 7 4 页 见贞儿0 3 6 故太原府太谷县尉元重华盛忠铭, 古辅j f 版剃,2 0 0 1 ,第7 5 9 负。 北史眷f 五魏请东室传第5 6 5 负。 周绍良、赵超主编:府代蓉忠汇编续集j :舸,j 海 见儿和姓纂卷心几氏,北京,中华书局1 9 9 4 ,第4 0 2 贝。 晦繇复寿馆 明注舻中e铣僵k 余静硕i 学位论文:唐代河南元氏家族州究 综合诸篇墓志和元和姓纂的记录,列出元大士、元仁惠一支的世系。 元夫士、元仁惠世系: 盛一懋一口一焕一公口一大士r 逖一占一淮一重华一达 1 一迈 l 邃 卜逵一子恭厂湃一敦义 ll 全柔 l 逊一季良一绩一拨 顺一雄一胄一仁惠广_ 怀简 卜怀节 l 怀景一彦冲广子上 卜子哲 l 子长 ( 三) 元义全世系考察: 元和姓纂元氏条所载太武帝子孙入唐支系,这一支世系的考察,主要 是借助墓志。以下依据元思忠、元壤、元真、元贞、元襄、元溶长、元衮等人墓 志1 的记载,列出元义全一支的世系: 元义全一蒯一仁虔一思忠 ( 四) 元善禅世系考察: 元善裨为隋末唐初人,是中唐政治家、文学家元结的高祖,为这一支系入唐 为官的第一人。元和姓纂将该支房列为“太原元氏”然据新唐书元结传 及颜真卿所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 结) 君表墓碑铭可知 这一支是出自北魏昭成帝之孙常山王遵之后,仍属河南元氏之后。 元氏家族中元善裨这一支房的世系主要参照元结墓志及今人孙望所著的 元次山年谱列出: 元善禅一元仁基一元亨一元延神一元结厂元友直 卜元友正 l 元友让 元融2 1 以t 诸人墓志山自周绍良、赵超主编:庸代墓志犯编( 1 :海,i - 海古籍出敝 l ,1 9 9 2 ) 和庸代墓志汇 编续集( j 二海【:海古籍版社,2 0 0 1 ) 。 2 据孙望儿次山年谱,元融为元结从弟。 余静硕士学位论文:唐代河南元氏家族训宄 第二章唐代河南元氏的仕宦研究 河南元氏入唐之后,并没有随着门阀制度的削弱而停止了政治发展,各支系 的成员随着唐王朝的一统天下,继续参与到新王朝的政权运作之中,延续着家族 成员的仕宦经历。仕宦品级的高低、政治地位的升沉仍是家族发展的重要方面。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该家族在唐代的仕宦状况及兴衰的历史进程,我们首先利用 墓志等资料对其仕宦情况进行具体说明。 表二:墓志中所见唐代河南元氏主要职官表 姓名官职出处1 元则渝j - 1 1 南平县令( 从七品上)汇编显庆0 3 4 元仁师嘉州刺史( 正四品上) 、上柱国( 正二品)汇编调露0 0 6 元洪则陵州贵平县令( 正七品上)汇编垂拱0 1 9 元德操润州司马( 从五品下)汇编载初o o l 元智威韩王肘1 已事参军( 从六品上)同上 元罕遂州方义县主簿( 正九品下)汇编天授0 3 5 元雄滕王府主簿( 从六品上)汇编大足0 0 5 元玄庆蒲州永乐令( 正六品下)同上 元义端唐、易、魏三卅i n 史( 均从三品)汇编长安0 2 1 元师丘密王府户曹参军( 正七品上)汇编长安0 4 0 元瑛左卫勋一府勋卫( 正五品上) 、上柱国( 正二品)同上 元君东都苑总监( 从五品下)汇编景龙0 0 9 元备右骁卫郎将( 正五品上)汇编开元0 1 l 元寿右卫将军( 从三品)同上 元宝藏河北道行军大总管( 从= 品) 、舞阳郡开国公( 正二品)汇编开元0 3 6 元神霁潞州司马( 从四品下) 、船阳鄢公( 下一品)同上 元大保滑州卫南县令、贝州经城县令( 均从六品上) 汇编开元0 4 5 元正则安南都护府南定县令( 从六品上)同上 元希古定州长史( 从五品上) 、密州刺史( 从三品)同上 元义全巴州刺史( 正四品上) 汇编丌元0 5 6 元刿并州大都督府录事参军( 正七品上)同上 元仁虔叠州刺史( 正四品下)同上 元思忠虢州卢氏县令、滑州灵昌县令( 均从六品上)同上 元守一永康陵丞( 从七品下)同上 元孝绪密王掾( 正六品上)汇编开元0 8 9 元师本绎州录事参军( 从七品上)同上 元素魏州司法参军事( 正七品下)同上 元谷愚兖i i 金乡尉( 从九品上)同上 元世伦右率府中郎将( 正四品下)汇编丌元1 0 3 元子上某州参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