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在分期的基础上,用文化因素分析法,考古发掘资料与文献结合法,以 岷江上游整个区域的石棺葬遗存为对象,作了较全面的考察,相关问题和结论概 括如下: 一、从现有可利用的资料看,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从战国早期至两汉延续时 间不长,按文化因素的差异性、延续性,将其分为五期。随葬陶器以双耳罐、单 耳罐最为典型,从第二期开始到第四期,双耳罐、单耳罐、平底罐、圜底罐、盏 为较稳定的组合,第五期双耳罐不见踪迹。墓葬形制总体特征为:都是长方形土 坑竖穴墓,以石为棺,无底,取石板由足到头层层叠压为棺盖。从第二期开始, 墓葬形制上变化较大,石棺的构造由石板竖砌变成石块垒砌,打破石料、版型的 局限,本文认为这反而是石棺葬成熟的表现。 葬式方面,同一墓地存在多种葬式,包括直肢葬、屈肢葬、火葬、二次葬等, 说明同一组群内部并未达成完全统一的丧葬理念,在使用石葬为主导传统之下, 在具体葬式上人们被允许有不同的“讲究”。 二、岷江上游石棺葬的形成是以本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为基础,同时接 受许多外来文化因素直接或问接的影响,同时也将自己的独特文化因素向外传 播,因为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为民族交往迁徙的通道,岷江上游石棺葬遗存能够吸 收兼容许多周边地区文化因素,与中原汉地文化、西北甘青地区文化、川西南地 区文化、滇西地区文化等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包括典型器物的形制,如陶 双耳罐,墓葬形制等方面,体现了地区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往来,及其相互影响。 三、岷江上游地区居民采用石棺葬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地自然地理条 件及气候的特征。 五、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墓主族属为冉贱部为代表的当地夷族,而非它族。 此外,本文在分析石棺葬刚野发掘资料的基础上,还结合相关古代文献材料, 论述了此类遗存存在的时空范围内,当地居民社会、经济技术、军事等方面的内 容,一定程度上复原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岷江上游,石棺葬、分期、文化凶素分析 a b s r r a 明 t h e t h e s i si n q u i r e si n t ot h es t o n e c o n s t r u c t e dg r a v e sw h i c ha r e m a i n l yl o c a t e di nt h eu p r i v e ro fm i nr i v e r i tm a i n l yc o v e r st h r e et o w n s : l i ,m a o ,w e nc h u a n m o s to ft h eg r a v e sc o n c e n t r a t eo nt h e s et h r e et o w n s t h es t o n e c o n s t r u c t e dg r a v e si nt h eu p r i v e ro fm i nr i v e ta r ead i s t i n c t i v e a n dw i d e r a n g in gc u lt u r e t h e r ea r e o r eh u n d r e do fs u c hg r a v e sh a v eb e e n e x c a v a t e d t h ea r e ah a st h ed e n s e s t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i sr e m a i n t h e s t o n e c o n s t r u c t e du s u a ll yc o n t r i b u t e do v e rt h ep l a t f o r m so nah i g h m o u n t a i n ,n o tf a rf o r mt h ea r e aw h e r et h e yl i v e do rt h ep l a t f o r m sn e a r t h em i nr i v e rv a l l e ya n di t sb r a n c h e s t h e s eg r a v e sd a t eb a c kt h el o c a l l a t en e o l i t h i ca g e ,a n da r ee q u a lt os h a n go rz h o ud y n a s t y ,w h i c hc o v e r a b o u ta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t h e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t e r n s a n dr i c h n e s so ft h e i rc u l t u r ec o n t e n t sc o n t r i b u t eal o tt ot h es t u d yo f t h en e e l i t h i cc u l t u r ea n dt h eb r o n z ec u l t u r e ,i n c l u d i n gi t so r i g i n ,t y p e s , 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v a r i o u se t h n i c g r o u p si nt h ew h o l em i nr i v e rv a l l e y t h e t h e s i sg e n e r a li z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sa b o u tt h es t o n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g r a v e s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a sf o l l o w : f i r s t l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m o n gt h eg r a v e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 t y p eo ft h es a r c o p h a g u s e s ,t h ee x c a v a t i o n si nt h eg r a v e s ,w ec a nd i v i d e t h e mi n t of i v ep e r i o d s a 1 t h o u g ht h e r ea r ed i f f e r e n e e s ,t h es t y l eo ft h e g r a v e sa n dt h ew a yp e o p l eb u r i e dt h ed e a da r ec o n t i n u e dd u r i n ge v e r yp e r i o d s op e r h a p sw ec a ns a yt h eo w n e r so ft h eg r a v e sa r eb e l o n g e dt ot h es a m e r a c e ,l h e r ei sb i gc h a n g eo ft h eg r a v e si nt h e1 a t ep e r i o d p e o p l eb e g a n t ou s eb l o c k st ob u i l dt h es a r c o p h a g u s e si n s t e a do fs l a t e si nt h ee a r l y p e r i o d t h et h e s i ss u p p o s e st h ec h a n g es h o w st h eg r a v e sb e c a m em o r em a t u r e , b e c a u s et h e yw e r en o t1 i m i t e dt ot h em a t e r i a l a sr e g a r d st h ew a yt ob u r yt h ed e a d ,t h e r ea r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s a m e c e m e t e r y ,w h i c hs h o wu sp e o p l eh a dn o tu n i t e di d e aa b o u tb u r yt h e na n d t h e r e ,p e r s o n sw e r ea l1o w e dt ou s ed if f e r e n tw a y s s e c o n d l y ,t h es t o n e c o n s t r u c t e dg r a v e so r i g i n a t ef r o mt h ec u l t u r eo ft h e 1 0 c a ln e o li t h i ca g e ,a n da l s oa c c e p t e ds o m ed i r e c to fj n d i r e c ta f f e c t i o n f r o mo t h e rc u lt u r ea r o u n da tt h es a m eti m e t h er a c eo ft h eo w n e rw a s o p e nt oo t h e rr a c e s t h e r ea r es i m i l a rc h a r a c t e r si n c l u d i n gt h et y p eo f s a r c o p h a g u s ,a n de x c a v a t i o n s ,t h eo t h e rr a c e sa r et h ep e o p l e1i v e di nt h e a r eo fq i n g y ir i v e r ,d a d ur i v e r ,t h en o r t h e a s to fy u nn a np r o v i n c e b u t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r ec h i e f t h i r d l y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u l t u r ew a sl a g g i n gc o m p a r i n gt ot h e c u l t u r eo f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d y n a s t y h o w e v e r ,t h et e c h n i q u eo ft h e h a n d i c r a f ts l o w l yd e v e l o p e di ne v e r yp e r i o d ,f o re x a m p l et h et e c h n i q u e o fp o tm a k i n g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 ,p e r s o n sm a d ep o tt h e yn e e d e du s i n gt h e i r h a n d s ,g r a d u a l l y ,t h e yb r o u g h ti ns o m es i m p l em a c h i n e s ,w h i c hm a d et h e p r o d u c t sl o o km u c hm o r ee x q u i s i t ei nt h es h a p ea n dt e x t u r e i nt h es e c o n d p e r i o d ,b r o n z ep r o d u c t sa p p e a ri nt h ea r e a ,a n di r o np r o d u c t si nt h et h i r d p e r i o d t h ep r o d u c t sc o n t a i na g r i c u l t u r et o o l s ,c o o l i n gt o o l so r n a m e n t s a n ds oo n t h ec h a n g em a r k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w h o l ea g e f o u r t h l y ,r e g a r d i n gt ot h er a c eo ft h eo w n e ro ft h eg r a v e ,t h e r ea r em a n y d i f f e r e n ti d e a si nt h ea c a d e m y ,a b o u tt h r e ei d e a ,s o m es c h o l a rb e l i e v e t h e yw e r eb e l o n g e dt oq i a n gr a c e :s o m eb e l i e v ei ts h o u l db ed ir a c e :a n d s o m et h i n kt h e yw e r es h ur a c e t h et h e s i st h i n kt h eo w n e ro ft h eg r a v e s b e l o n g e dt or a n l o n g y i ,n o to t h e rr a c e s p e r h a p st h et h e o r yi sn o tt r u e , i nf a c ti ti sad e d u c t i o nt o o 1 i k et h eo t h e rc o n c l u s i o n sa b o v e k e yw o r d s : t h eu p r i v e ro fm i nr i v e rv a l l e y t h es t o n e c o n s t r u c t e dt o m b s r e g i o n d i v i s i o na n dp e r i o d d i v i s i o n a n a l y z i n ga n dc o m p a r i n gc u l r u r a lf a c t o r s 表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图十三 图表目录 岷江上游石棺葬各期形制表 岷江上游石棺葬分布图 典型陶器演变图 岷江上游石棺葬形制图( 一) 岷江上游石棺葬形制图( 二) 岷江上游石棺葬葬式图 墓葬随葬品堆放情况 异型墓 一、二期陶器器形组合图 三、四、五期陶器器形组合图 二、三期出土的金属器物 第四期出土的会属器物 陶器器体上的刻画符号 墓葬出土的随葬货币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 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 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保留本人学位论文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 交论文或者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 大学可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和汇编学位论 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 作者签名:盔红垂盈塾日期:2 翌乙年厶月l 日 绪论 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交往迁徙频繁复杂,同中原地区 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石棺葬是当地民族遗留下来遗存,全面认识石棺葬,对在一 定程度上复原他们当时的生存生活状态,搞清相关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同周边 民族、中原地区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的石棺葬分布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的河谷、山地地带。岷江上游的 范围北起弓杠岭氓江发源地,向南纵贯松潘、茂县、汶川三县,长约3 4 0 公晕, 与流向甘肃的水系相接,南抵成都平原,自古以来是西北地区通蜀的一条交通要 道,民族交往、迁徙十分频繁,地理上更是便宜沟通长江上游与黄河上游文明发 端地的重要区域,是为史上重要的民族迁徙走廊和文化走廊之一。且岷江上游地 区是目日口石棺葬遗存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系统研究岷江上游的石棺葬对认识整个 石棺葬遗存不无裨益。 一、研究概要 石棺葬是一种以石板或石块砌筑石棺,埋葬死者的葬制,在川滇西部、藏东 都有一定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上比较集中,许多学者将其统称为“石棺葬文化”。 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不同区域的石棺葬在随葬品、葬俗等文化因素方面有较大的 不同,其差异性远远大于共性,将其概括为一种文化有悖于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 则。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石棺葬文化”的叫法有失科学性。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石棺葬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1 9 3 8 年冯汉骥先生曾去汶川县萝葡寨进行调查, 并清理了一座残墓o ;1 9 4 4 年,葛维汉初次概括的报道了石棺墓的分稚、墓葬结 构和出土文物国;1 9 4 6 年,郑德坤根据原华西大学博物馆的藏品进行了初步的研 究;1 9 6 3 年蒙文通先生对石棺墓的族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国;1 9 6 4 年,四川大学 历史系再次派人去茂汶调查,共清理了2 8 座墓,以后和冯汉骥先生1 9 3 8 年清理 的墓葬资料合并,写出了难式的报告“。石棺葬的发现和研究已达半个世纪之久。 。绚撒见岷江i :游石精井史化j 戊右i f t 商岢撒1 9 5 1 年5 门2 0i i 4d c g r a h a m ,a n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f i n di nt h e c h i a n gr e g i o n ,j o u r n a lo f t h e 删c h i n ab o r d e rr c a r c h s o c i e t y ,v o lx v ,1 9 4 4 。胡昭曦论汉晋的氐羌和隋庸以后的羌族掘语j j j 史研究 1 9 6 3 年第2 期 街冯汉鹱,奄恩正氓江j 游的石精葬,考古学撤1 9 7 3 年第2 期 石棺莽分布在川西山区阿坝、甘孜、雅安、凉山、攀枝花市一带。主要发掘地点 有茂汶县撮箕i j 、理县佳山寨、雅江县呷拉、甘孜县吉罩龙、炉霍县卡莎湖、宝 兴县陇东、汉源县大窑、盐边县渔门等。北至黑水,西至会川、巴塘、南至西昌 地区雅砻江流域。丈抵均在河谷西岸的台地上,高度从河谷以上2 0 0 米到1 0 0 0 米不等。墓葬密集,排列整齐,尸骨均头向山坡丽脚向河谷。每一墓地所葬石 棺少者数十,多者上百。从地下发掘来看,整个川西高原从岷江以西直到会沙江 流域是石棺葬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其时代最早距今3 0 6 0 年。而岷江上游则是最 早发现石棺葬遗迹的区域,学术界一度认为岷江上游区是石棺葬分布的唯一区 域,至今已有多处发现。已发表的地点有理县佳山国、薛城子达砦、龙袍砦圆;茂 汶别立、勒石村、卡花寨回、城关 、营盘山 、牟托。、三龙河心坝 、撮箕山 、 汶川昭店村回、大布瓦砦、萝葡砦“等处。 二、研究历程 石棺葬的研究最早于二十世纪3 0 年代,众多学者都关注,并参与研究这个 课题,包括冯汉骥、章恩诈等考古界著名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石棺葬遗存的 研究方式及研究方向为这一课题的研究规划了大体脉络,许多结论也是现在考古 界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论据。总体上,石棺葬研究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 段: 第一期二十世纪3 0 年代至5 0 年代 此阶段是石棺葬最早发现和仞步认识阶段。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石棺葬就 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1 9 3 8 年冯汉骥先生曾去汶川县萝葡寨进行调查清理了一 座残墓,简报题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发表在1 9 5 1 年5 月2 0 闩的成都 工 “章恩i f 胂川两北地区精井族届试探,童恩正中周西南咒旗考古论文集,文物j | i 版衬1 9 9 0 年 。阿坝藏族芫族自治州义管所,理县文化馆四川理县住山“棺葬发掘清理撒告 ,南方民族考古1 9 8 8 年第1 辑 。冯汉骧、章恩诈蚍江i :游的石精莽 ,考古学撤 1 9 7 3 年第2 期 ”茂汶羌族自治县义化馆四川茂汶别证、勒山村的“棉井) ,义物资料从刊 第9 辑,文物m 版社1 9 8 7 年 4 佣1 1 i 省文管会、茂汶县文化馆p q 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石 疗井发掘报告 ,文物资科从刊 第7 辑,空物 j j 版社1 9 8 3 年 * 值汶羌族一治县殳化馆p qj i i 饯汶f ¥盘山的i 析莽考古1 9 8 1 年第5 婀;2 0 0 0 年当地文物部门调 试掘时清理山精葬4 8 瞳:蒋j 茂、陈剑蚍江l 游z 古新发现述折 ,l 中牛文化论坛2 0 0 1 年第3 期 ”茂县j 族f 啦物馆网川茂县牟托一q 缸棺丝艘陪井坑清理确报,立物 1 9 9 4 年第3 期 ”f = j 维刚茂汶县“棺磐清理简撒p q 川文物1 9 8 6 年第2 期 ”啊j i l 省义管会,茂汶县文化馆t i j q 川茂汶芜铁自治县山干f i 并发掘报告) ,文物资科从刊第七辑文物i 版 社1 9 8 3 年 4 川茂林、罗进勇朋川汶川县昭店村发现的“柠葬,考古2 0 0 0 年第7 期 ”冯汉骥、章恩乖岷江i :游的山棺葬 考古学撒1 9 7 3 年第2 期 2 商导报副刊;1 9 4 4 年,葛维汉初次概括的报道了石棺墓的分布、墓葬结构和 出土文物( d c g r a h a m ,a na r c h a e o i o g i c a lf i n di nt h ec h i a n gr e g i o n , j o u r n a lo ft h ew e s tc h i n ab o r d e rr e s e a r c hs o c i e t y ,v o lx v ,1 9 4 4 ) ;1 9 4 6 年,郑德坤根据原华西大学博物馆的藏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此期为石棺葬研究 的萌芽期,学术界只有少数学者对其进行关注,并且由于发现数量及发掘质量等 客观因素的限制,所得研究结论也较为肤浅,但是遮盖石棺葬遗迹千年的面纱由 此掀开。 第二期二十世纪6 0 年代8 0 年代 此阶段,学者们开始较深入的研究石棺葬遗存,并开始涉及对其族属的讨论。 阳野工作方面主动发掘的次数也r 益增多,为石棺葬研究提供了较多的参考资 料。参加研究的学者也增多了,大体情况如下: 在嗣野发掘方面,考古部门对茂汶别立勒石村、营盘山、城关,汉源大窑, 雅江呷拉,理县佳山等地的石棺葬进行调查试掘,并发表了相应简报。 在研究工作方面,1 9 6 3 年蒙文通先生对石棺墓的族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胡 昭曦论汉晋的氐羌和隋唐以后的羌族按语历史研究1 9 6 3 年第2 期) ;1 9 6 4 年,四川大学历史系再次派人去茂汶调查,共清理了2 8 座墓,以后和冯汉骥先 生1 9 3 8 年清理的墓葬资料合并,写出了正式的报告( 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 游的石棺葬,考古学报1 9 7 3 年第2 期) 。沈仲常、李复华发表石棺葬文化 中所见的汉文化因素初探( 考古与文物1 9 8 4 年第4 期) ,曾文琼发表岷江 上游石棺墓族属试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 9 8 5 年第l 期) ,以及宋治民的川 西和滇西北的石棺葬( 考古与文物1 9 8 7 年第2 期) ,徐学书的史论岷江上 游“石棺葬”的源流( 四川文物1 9 8 7 年第2 期) 等,对石棺葬遗存进行了 较深入地探讨。此阶段是石棺葬研究的发展期,硐野发掘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成果远较上阶段丰富。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此类遗迹,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如族属 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无法统一,但也大大丰富了这一问题的研究内涵。 第三期二十世纪9 0 年代至今 此阶段石棺葬仍有不少发现发掘,包括马尔康孔龙村、汶川县昭店村、宝兴 汉塔山,2 0 0 4 年考古部门对川西进行较大规模的普查,除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存外,在茂县营盘山又发现发掘近5 0 座石棺葬。此丽四川考古部门联合 同本学者合作调查岷江上游民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结集出版了岷 江上游历史文化研究一书( 1 9 9 8 年) ,其中有几篇专门研究石棺葬的文章,包 括小泽征人岷江上游战国石棺墓的研究、周锡银论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 佐古田喜博四川西部的古代民族与石棺葬文化。此外研究性文章还有,量博 满浅谈石棺葬的出现( 中国文物报1 9 9 3 年9 月1 2 只) 、施劲松关于四 川牟托一号石棺墓及器物坑的两个问题( 考古1 9 9 6 年第5 期) 、罗二虎试 论青衣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 四川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3 期) 、徐学书岷江 上游石棺葬文化与滇文化、滇西青铜文化关系探讨( 中华文化论坛2 0 0 1 年 第3 期) 等。这一阶段在延续上阶段学术氛围的同时,更加深入探讨了石棺葬的 来源问题,有的学者的研究结合了大量民族学、及广泛的田野调查结论,研究方 法更加科学,所得结论也更具指导意义。 三、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岷江上游石棺葬迄今为止已有多位学者写过相关文章如冯汉骥、罗开玉、罗 进勇、章恩正、陈祖军、刘弘、徐学书、宋治民、谢辉、江章华、曾文琼等。文 章中对岷江上游石棺葬部有一定涉及,根据前辈研究成果,总结其基本特征如下: 1 、墓葬形制 关于石棺葬的形制,冯汉骥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一文中第一次作了较科学 的概括。,根据在薛城子达砦、龙袍砦,汶川萝葡砦等地的发掘资料将石棺墓地 形制分为两类:第一类先在黄粘土中挖一长方形竖穴,长宽大出石棺2 0 _ - 5 0 厘 米,坑底留高出地面2 0 厘米的土台,石棺选用本地板岩或片麻岩打制成高8 0 厘米,厚2 5 厘米的石板镶嵌成头宽足窄的石棺,一般侧面两或三块石板,两 头各一块,棺顶盖板一般四块到六块呈阶梯状;第二类四边用不同的石料,石棺 长方形,顶盖和两端用较大的石板。但由于资料所限对形制的概括不够全砸,后 来的学者中则数罗开玉概括得最为全面,罗先生认为石棺葬的基本特点是。:用 石板或小石块砌墓窒,除晚期少数火葬簋外,一般不用葬具。并以岷江上游为标 型区具体分析了石棺葬的形制,如下:共同特征是:棺内无底板,没有封土堆, 一型:个别墓坑两棺并排,脚距4 0 多厘米,石棺较短小,两端挡板各用一、二 块薄石板,两壁也各用一、二块薄石板接成。稍晚的有头厢。二型:墓坑形制大 ”冯汉骥岷江i :祈的杯秤,。考古学撒1 9 7 3 年第8 期 4 罗开k 川浊两部发藏东t i 精磐研究 ,考古学撤1 9 9 2 年第4 期 4 体与一型相似,石棺普遍加长增大可分三式。a 式,用石块砌两侧壁,两端仍用 薄石扳做挡板,两壁各用二至三块石板接成;b 式,基本同于上式,只是一坑两 棺共用一壁:c 式;基本同于a 式,只是一棺分上下二层。三型:基本特征是以 卵石石块起壁,分二式。 式,用石块砌两侧壁,两端仍用薄石扳做挡板:b 式, 四壁皆用石块、卵石砌成。四型:均系火葬捡骨葬入,石棺极短,有的将骨烬捡 入陶罐再入葬,有的殓骨进入木棺再入葬,有的直接葬骨烬入石棺。章恩证”笔 下石棺墓的结构,系用板岩或片麻岩打制成长方形石板,嵌成平面略呈梯形的石 棺,一般长2 2 0 厘米,头端宽9 0 厘米,足端宽6 0 厘米,高7 0 厘米左右。有的 墓还带有附棺,即两棺相连,中共用一石壁,上面有共同的盖板。罗先生的描述 主要参考茂汶城关遗址的石棺葬,对其它地区的遗存较少涉及,略显缺乏综合分 析。 2 、葬式 最早,冯汉骥先生将葬式概括为三种:仰身直肢葬、二次葬及火葬,以第一 种为主圆。章恩正笔下石棺墓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但亦有二次葬,二次葬又 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拾骨葬;一种是将尸体火化后,再将残骨殡入石棺。 宋治民文中说石棺葬的葬式较为多样,计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二次葬、火葬 等 。岷江上游地区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德钦纳古以侧身屈肢葬为主。童文缺乏 侧身屈肢葬,而这种葬式只在德钦纳古和巴塘扎金顶有发现。本文认为可能是童 恩正先生囿于当时资料而不能全面总结石棺葬的葬式。以宋氏之说较为客观。 3 、随葬品 对于随葬品多数学者只是就所有出土物泛泛而谈。罗开玉所谈较全面,罗将 石棺墓分八期,各期随葬品出土状况如下固:第一期,无金属器,陶器皆手制, 火候低,岷江上游主要流行小平底罐。第二期,陶器主要为手制,多系泥条盘制, 有的略加慢轮修制;个别地区如炉霍流行细石器;有少量青铜矛、剑、刀、戈、 镯、饰牌、泡,不见青铜容器;出现小件会银饰;兵器只见曲柄和扁茎无格铜短 剑。第三期,出土铜镜;小件铁器,如环;陶器多以轮制为多,模制次之,手制 。_ 馥恩币网川两北地区山船莽族属试探,奄恩i f 中冈两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l ;版社1 9 9 0 年 。冯汉骧【c 江i :游的“椅莽,考古学报1 9 7 3 年第8 明 。章恩正阴川两北地区山棺葬族属试探,奄恩萨中国两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l 版社1 9 9 0 年 ”求治民川i ) 可和滇两北的也棺葬,考古1 j 文物 1 9 8 7 年第3 期 “罗开矗川演西部及减东自桩垫研究,考古学撤1 9 9 2 年第4 期 较少;新出现三叉格、双柄、横条茎首铜剑。第四期,出现秦半两钱:在川西出 现釜、三足架、斧、镰、锸、凿子、钻、矛、匕、削刀、钓、镯等一系列器物; 铜铁合制器有铜柄铁刀等;新出现无格长柄铜剑和铜柄铁剑。第五期,出现西汉 半两钱,岷江上游区流行釜、盘等容器;铜剑大幅度减少;铜柄铁剑为主流;不 见陶簋。第六期,出现西汉五铢钱:极少见铜兵器,铁剑铁刀为常见:陶双耳罐 大幅度减少。第七期,出现汉代纹饰画像砖及东汉血铢钱,陶双耳罐已经极其罕 见。第八期,岷江上游的石棺转变为火葬墓,即焚尸后葬骨。罗文对西南石棺葬 作了一个总体分期,但就岷江上游地区而言尚缺乏较有针对性地论述。 4 、分期分区 关于分期,一种意见为上述随葬品分析中所见罗开玉分八期,相关年代为第 一期无任何会属器,出土的陶器、石器与当地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出同类器物的质 地、形状、制法一致,在当地尚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中原的夏商;第二 期出土小件青铜器,处于青铜时代早期,约从商代朱期到西周中晚期;第三期铁 器只有小件,约从春秋至战国中晚之际;第四期,主要特征是出现秦半两钱,约 从公元| j 3 1 0 年到汉初:第五期,主要特征是出土汉初半两,为西汉早期;第六 期,流行西汉五铢,时值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第七期,流行东汉五铢,使用东 汉砖,当在东汉至南北朝初期;第八期,出土陶瓷器、货币,主要在唐朝至明朝 时期。一种意见是谢辉和江章华的文章,根据典型墓地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将岷 江上游的石棺葬分为七期,分别为春秋前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 秦至汉仞、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到东汉初年。谢、江两位学者的分析可以说 已达详尽之至,结论是否科学尚有待商榷,更是给笔者提供了思考是非的空间。 后者未曾采用时代较晚的发掘材料,因此两种分期法下限区别较大,这属于研究 时代范围的差异,可不予考虑。但罗式分期法的前七期与谢、江两位学者的分期 使用的材料大致相同,但时代的上限差异较大,导致其他年代的对应产生错位。 但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各时期的代表遗迹划分大同小异。换句话说哪些遗址属于 同一时期的结论较为一致。 分区问题学者们普遍将岷江上游看作一个整体,如罗开玉先生的文章将整个 西南地区石棺葬分为四区,分别是岷江上游区,大渡河、青衣江流域区,会沙江、 ”谢群、江章华蚍江l :游的棺葬 ,网j i i 文物) 2 0 0 2 年第1 期 6 雅砻江流域区。滇_ 西高原区。笔者尚未见到单就岷江上游进行区域划分的文章。 现实情况是,岷江上游发现石棺葬遗存的地点非常集中,在空日j 上距离较近,进 行细致的分区却是一个难点,这也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之一 5 、时代 冯先生认为石棺葬遗迹的下限不晚于西汉武帝仞年,而上限则不确定o 。无 法确定上限应为当时材料所限。后来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也多有探讨。罗开玉认为 石棺葬的时代上自中原夏商时起,下迄唐明时期。依据由上面的分期讨论可见。 其中岷江上游区除在第七期几乎贯穿始终;宋治民专门分析了岷江上游的石棺 葬,他认为其时代为春秋前期到东汉初年 。在这个问题上两位学者的观点出现 分歧。徐学书认为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时代从西周中晚期至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固。 罗进勇认为其年代上限春秋,下限至西汉,并延及到东汉 。章恩证文中未提及 上限,但认为其下限为西汉也影响到了东汉。可以看出,石棺墓的上下限都有 分歧。本文将结合岷江上游区域新石器时代遗址重点讨论时代问题。 6 、族属 关于族属,冯先生没有给予确定的答案,“关于石棺墓的族属问题,因为掌 握的资料过少,尚不能作出适当的推断与现在居于当地的羌族的祖先似乎无 关”,根据其器物“与北方草原地带可能有点关系”o 罗进勇认为岷江上游的石棺 葬其主人是古羌族分蘖派生的支氐人 :徐学书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系当地 自生自长,它源于蜀之先祖的蚕从属文化,其民族系蚕从氏蜀人的后裔,汉代的 冉骇氏。;童恩j 下认为其族属为氐人。,同罗进勇的观点相呼应;刘弘认为应是羌 人的遗留“;曾文琼认为石棺葬墓主同悬棺葬墓主一样,为百濮的一支。总之分 歧众多,难以取舍。虽然结论不同,但上述学者推论的逻辑顺序是一致的。首先 结合文献资料,包括史记、汉书、华阳国志等,考证古代相关区域的居 “冯汉城 岷江i 衙的 弁井 ,考古学报1 9 7 3 年第8 期 四罗开下gj t l 滇两部及藏东棺堑研究,考古学报,1 9 9 2 年第4 期 坤求活民川两和滇两北的桁芹) 哥占,史物1 9 8 7 年第3 册 鲫徐学书试论蚍江i :游的“桁秤的源流,p q 川文物 1 9 8 7 年第2 期 “罗j 【蝇浅谈蚍f t i :湔i l 棺芹之族属,阴l i l 史物1 9 9 6 年第6 期 ”章思谁四川两北地区杠精莽铁届试探,章恩i f 并中陶两南民族考古论义集,文物f i i 版社1 9 9 0 年 舒冯汉骥蚍江i :游的也棺井) ,考古学撒1 9 7 3 年笫8 婀 婶罗进, 浅淡蚍江卜i i 山棉葬之族属四川史物1 9 9 6 年第6 期 8 徐学书试论i 蛀江i :游的山精芹的源流,网j i i 文物1 9 8 7 年第2 期 母章恩正( i a l 川听北地区“根彝族属试铱章恩正并中匿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 i i 舨朴1 9 9 0 年 “刘弘弭南爽陶 发相关u 】题研究 ,( i a l 川考古论义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i 版社,1 9 9 6 笠 7 住者:其次,从文化遗物上着手,看出土物是否与文献中该族的传统习俗相对应。 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对的,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1 , 对文献的理解不同,不同文献的记载并非一致,在选择哪种说法的问题上学者们 有自己不同的理解;2 。西南地区民族众多,且多迁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各民 族b j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疑给今天的学者在研究族属问题上造成了很大的麻 烦。原因有主观也有客观,从各相关文章的分析来看,各位学者所讲都有一定道 理,甚至都能自圆其说,让读者有些无所适从。本文也将对此问题发表一点自己 的浅见。 从上文可以看出,学术界已经发表的关于岷江上游石棺葬问题的文章,不乏 真知灼见。但笔者认为,总体上前辈学者们偏重于引入一定的考古学材料结合文 献讨论石棺葬的族属问题,且囿于材料所限及对文献理解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 同,可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缺乏用考古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系统 研究墓葬的分期、分区、随葬品种类、葬式等考古学关心的问题,个别文章虽有 所涉及,然论述的对象一般是整个石棺葬遗存。本文拟针对这种现状,用考古类 型学及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本区域石棺葬的特征、内涵、性质以及与 其他遗存的关系。 第一章岷江上游石棺葬遗存的分布及分期研究 第一节岷江上游石棺葬遗存的分布 一、岷江上游区域的地理概貌 岷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南北沟通川藏,发源于岷山南麓的松潘县川主 寺镇弓杠岭,流经川西高原、成都平原、四川毓地南部,最后在宜宾注入长江。 岷江上游的范围北起弓杠岭岷江发源地,向南纵贯松潘、茂县、汶川、理县等地, 长约3 4 0 公里,与流向甘肃的水系相接,南抵成都平原,自古以来是西北地区通 蜀的一条交通要道,民族交往、迁徙十分频繁,地理上更是便宜沟通长江上游与 黄河上游文明发端的重要区域,是为史上重要的民族走廊和文化走廊之一。 石构墓葬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沿岸的茂县、理县、汶川等地,从地势来看, 这一区域位于中国地势三大阶梯的第三阶梯,属于侵蚀山地地貌,境内山峦起伏、 沟壑纵横,连通龙门山系和邱崃山系的岷江山脉贯穿全境,其相对海拔1 5 0 0 一 2 5 0 0 米左右,海拔4 0 0 0 - - - 5 0 0 0 米。地质构成复杂,岩层破碎严重,稳定性差, 沿岷江两岸的山体滑坡、岩石崩塌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都较多,处于黑水一汶 川岷江上游泥石流带。气候上,本区域受西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除具有 高原型季风气候的共同特征外,垂直气候和地区气候差异显著。无霜期长,气候 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同照充足、积温高、降水较丰富。此 外,此区域矿藏丰富,探明金属及矿物种类包括金、银、铜、铅、锌、锰、黄铁、 石榴子石、大理石、硅石、白云石、水晶石、石灰石、磷、煤等。以上所说的区 域地理环境特征与石棺葬遗存的分布及成因有直接的关系,下面章节将有进步 陈述。 二、岷江上游石棺葬遗存的分布 从现有资料可见,岷江上游石棺葬遗存分和大体上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位 于高山山脊上,依山体走势而分布,包括佳山石棺葬建在山体上,海拔从2 0 9 0 米到只高出地面2 0 米不等。牟托墓地位于牟托村背面的高山山脊中上部,别立 墓地位于岷江东岸的半山腰缓冲地带的黄土台地上,与根据自然地势的高低分成 9 的居址上、中、下三寨错落分句,最高的卡花寨墓地海拔2 4 0 0 米,与中寨高度 相等,垭口上墓地位于中寨西北坡下的下寨上部,比卡花墓地低1 5 0 米左右,黄 角树墓地最低,位于下寨最低处,总体上,三处墓地都建在比居住地低处。勒石 墓地位于当地人俗称“龙背”的山脊上。此类情况下,位于山上部的墓葬时代较 早,越往山下去墓地随海拔下降年代变晚,如佳山墓地,海拔2 0 9 0 米的一区墓 地最高,年代最早,后三区海拔依次下降。一是分布在河谷两岸的黄土台地上, 海拔比i ;i 者要低。如茂县营盘山墓地位于西北两面临江、东临深谷,背面是九顶 山的山嘴形台地,高出岷江河床1 0 0 米。三龙河心坝及黄草坪墓地都位于居住区 附近的黄土台地上;子达寨墓地位于子达寨偏东南的斜坡上,高出河谷1 0 0 多米。 龙袍寨墓地高出河谷约1 0 0 0 米,在作为居址的上、下两寨之间。汶川大布瓦寨 墓地高出河谷8 0 0 余米,距离居址约1 千米。萝葡寨墓地高出河谷约8 0 0 米。以 上四处均处于河谷两岸的黄粘土地上。 墓葬数量较多的墓地一般经过规划,如佳山石棺葬分布密集,排列整齐,并 且按家族、时代下葬,位于山上部的墓葬时代较早,越往山下时代越晚各墓之白j 的距离一般为0 5 3 米左右,横向排列。位于同一墓地同一横排的墓葬时代基 本一致,楣邻墓地墓葬时代也相近。墓向皆依山体走向,头向山顶,脚向山麓, 有个别相反。茂县城关墓地墓葬排列密集均匀,未发现叠压打破现象,方向基本 一致,各墓之间相距0 5 5 米左右。墓地与居址一般相邻分布,有墓地分布的 黄粘土属于上更新世冰水成因黄土状亚粘土,质地疏松而宜于农耕。,此外,两 者相邻可能也是有活人继续陪伴死去的亲人的含义。 第二节岷江上游石棺葬的分期 岷江上游石棺葬分布集中,空白j 区域相对较小,各发掘地点的墓葬形制、随 葬品的种类组合状况也比较一致,因此,对整个以及进行分区研究的现实性不大。 本区域石棺葬主要发掘地点包括茂县牟托村、城关、撮箕山、营盘山、茂汶别立、 勒石村,理县佳山、桃坪、三龙河心坝、黄草坪,薛城子达寨,汶川昭店村、萝 葡寨、大布瓦寨等。茂县城关、茂汶别立村、勒石村、理县佳山等地发现墓葬数 ”冯汉骥,章思哐蛾江i :游的“棺荐 ,考古学撤 1 9 7 3 年第2 期 1 0 量相对较多,随葬品较丰富,种类组合具有一定代表性,发掘者对其进行了分期 研究。其中,城关分作三期。,别立、勒石村分作三期。,佳山分作三期。 本文从陶器器型、种类组合及金属物发掘情况、墓葬个体分布情况等情况入 手考察,认为以上三地的发掘者所做的分期工作是比较正确科学的。同时,其他 地区的墓葬年代、分期情况的结论也无较大出入。首先看岷江上游石棺葬随葬的 陶器。出土陶器质量和数量方面可以很明显的分为不同的阶段,早期是卡花墓地 五座墓葬。随葬陶器几乎都出自手制,形制简单、类型单一,质地粗糙。其余墓 地出土的陶器大多为轮制,制作技术进步,造型远较上一阶段精致,其年代明显 晚于卡花五座墓葬。与此相对应的是墓葬本身的形制。卡花五墓皆为不同于其他 墓葬的独特的首尾相接的齐头形( 下文将有详细论述) ,而其他墓葬整体上都是 石棺首尾挡板内进的“”字形,与陶器出土情况相结合,墓葬形制的不 同是墓葬年代先后的反映。陶器组合方面,综合所出士的陶器可见,石棺葬的典 型器形双耳陶罐经过了从无到有最后消失的过程,也反映了石棺葬年代的问题。 本文综合分析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种类、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