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文化词语在词汇语义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古代文化词语的研究,对 古代词汇语义的研究和现代训诂学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文化词语的 训释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应当成为训诂学的重点。本文选取婚嫁、丧葬礼仪两类 文化词语作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词义训释和反映的古代思想意识、制度等方面 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 在词义考释时,本文主要针对汉语大词典进行,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 系联法,对其中的婚嫁、丧葬词条全面清理,清理出约五十个不善不确的词条, 并对它们进行分类订补;在对“反映的古代思想意识和制度研究方面,本文针 对婚嫁、丧葬词语内涵丰富、历史演变等特点,联系古代文化背景,全面归纳出 两类词语反映的思想渊源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婚嫁词语;丧葬词语:词义考释;古代思想意识 a b s t r a c t t h ec u l t u r a lg l o s s a r yo c c u p i e sa l l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s e m a n t i cr e s e a r c ho fv o c a b u l a r y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r e s e a r c ho f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a lg l o s s a r y , h a sc o u n t f o rm u c hm e a n i n gt oa n c i e n tv o c a b u l a r ys e m a n t i cr e s e a r c ha n d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m o d e mx u n g u b u ta c c e p t a t i o ne x p l a n a t i o no fc u l t u r a l g l o s s a r ys t i l le x i s t s m a n yp r o b l e m s ,s os h o u l db e c o m et h ep o i n to fx u n g u r e s e a r c ho b je c t so ft h e a r t i c l ea r em a r r i a g ea n df u n e r a lt w ot y p e so fc u l t u r a lg l o s s a r y t h ea r t i c l ea n d e r t a k e sc o m p l e t e l ya n dm e t i c u l o u s s t u d yo na c c e p t a t i o n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t h ea n c i e n t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s y s t e m i nt h ea s p e c to fa c c e p t a t i o ne x p l a n a t i o n , t h ea r t i c l em a i n l ys t u d i e st h ec h i n e s e d i c t i o n a r y ,m a k eu s eo fs y s t e m a t i ca n dc o n n e c t i v em e t h o di nt h er e s e a r c ht h ep r o c e s s w h o l l yt i d y i n gu pm a r r i a g e ,f u n e r a lg l o s s a r ya n dc o l l e c t i n ga b o u t5 0v o c a b u l a r y e n t r i e sw h i c ha r en e i t h e rp e r f e c to ra c c u r a t et h e nc l a s s i f i c a t ea n dr e v i s et h e m ;i nt h e a s p e c to fa n c i e n t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s y s t e m ,t h ea r t i c l ea i m sa tr i c h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 h i s t o r ye v o l v e m e n t ,e t co fm a r r i a g ea n df u n e r a lg l o s s a r y ,c o n n e c t i n g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c o m p l e t e l yc o n c l u d i n gt h o u g h to r i g i na n dc o n t e n to ft h et w ot y p e so f g l o s s a r yr e f l e c t i n g k e yw o r d s :m a r r i a g eg l o s s a r y ;f u n e r a lg l o s s a r y ;a c c e p t a t i o ne x p l a n a t i o n :a n c i e n t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e l 期:z , t a , e # j - 月弓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香蚋 签字日期:7 鲫8 年夕月弓1 日 导师签名:红娘 签字日期:滩j - 月诊日 凡例 、行文中,作者与朝代之间、书名与篇章之间用“”隔开,但引用汉 语大词典时,时于该书在作者与朝代之间没用“,本文亦省去。 二、所引汉语大词典条目均在引文末尾括号内标注页码,页码均依据汉 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9 7 年版缩印本( 全三册) ;引自其他辞书的词条则注明书名和 页码。 三、所引十三经及其注文,若未作特别说明,均出自十三经注疏, 径标页码。 四、所引文献均在引文末尾内标页码,若正文所引文献题名与文后所附文献 题名一致,则径标页码,否则,征引文献题名与页码一并标出。 婚嫁丧葬文化词语研究 己i古 j1日 一、婚丧礼的来源及其发展变化 ( 一) 婚嫁礼仪 婚嫁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关涉个体家庭的建立,而且影响着整个家 族的发展。“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礼记昏义1 6 8 0 从伦理哲学的角度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周易序卦传8 4 人类社 会的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都是由夫妇的结合而派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说, 夫妇是人伦之基,“万世之始 礼记郊特牲1 4 4 4 ,婚礼是“礼之本一。 礼 记昏义1 6 8 0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上古时期的血族婚、对偶婚、一夫一妻的个体婚等, 奴隶制时期的“蒸 “报婚、“媵”“妾 婚,逐渐发展为封建制的聘娶婚。封 建聘娶婚的仪式在发展中总体呈现出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在传统 婚姻礼俗的演变中,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组成的“六礼 占 有主导地位。“六礼形成于周代而完备于汉代。仪礼士昏礼中对婚礼过程 有详尽的记述。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昏礼至后世渐简 。在宋代可以明显地 看到婚礼由繁到简的演变。宋史礼志:“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 期于纳成,所存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礼。 2 7 4 0 宋人不仅在手续上简化 婚礼,且在礼制的规定上对“六礼 进行了省并。书仪婚仪基本遵循仪 礼士昏礼,“六礼 具备。而家礼婚礼将“六礼”省并为“纳采 、“纳 币 、“亲迎 三礼。另外,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娶妇和吴自牧的梦粱录嫁 娶也是当时婚嫁礼俗的记录。 ( 二)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即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 葬制度、丧礼制度、丧服制度、居丧制度。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人们的基 本信念是“灵魂不死、“不死其亲。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它能祸福 子孙,干预人事,因此不把死去的亲人当作亡人。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事死 如生”的丧葬礼仪便在传统的丧葬礼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厚葬成为古代丧葬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5 年 硕士学位论文 礼俗观念的主流。儒家历来提倡孝道,他们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甚至重视送死 的程度超过养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1 3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6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 大象其生以送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始终一也。 苟子礼论3 6 6 丧葬礼俗并非人类一诞生就有,原始社会初期的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 而是弃之于荒野。“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孟子滕 文公上4 3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丧葬礼俗才萌芽和出现。研究表明, 我国的丧葬礼俗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在1 9 3 3 年发掘的北京周口 店山顶洞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有墓葬的遗存,经研究分析有男性老人一人( 1 0 1 号) ,中年或壮年( 1 0 8 号) 和壮年( 1 1 0 号) 各一人,五岁幼儿和出生婴儿( 或 胎儿) 各一人。在老年男子、中青年妇女尸骨的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身上佩 带有兽牙、鱼骨、石珠做的装饰品等。赤铁矿粉末对尸体的保存具有一定的作用。 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死者的尸体不仅加以埋葬,而且已经有一定的保护意识。他 们希望死者的灵魂能在阴间即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存下去,能够为子孙后代降 福。基于对鬼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的幻想,人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 也就有必要对尸体进行一定的处置,加以保护,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和葬式。我 国各族的丧葬形式有:土葬、火葬、天葬、树葬、水葬等。采取哪种形式埋葬死 者,与各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等都有 关系。闻一多说:“在森林中狩猎的民族多实行树葬,亦称风葬;游牧民族有的 实行野葬;滨水而居的一部分民族多实行水葬;很多农业民族则实行土葬。 丧葬习俗既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又受人们主观的灵魂宗教等观念的深刻影响。 丧礼是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在古代为凶 礼之一。由于灵魂不死观念和孝道观念的盛行,人们把办理亲人尤其是父母的丧 事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周代的丧礼制度 较为完备和成熟,经战国学者的整理,详尽地保存在儒家经典中。仪礼中的 士丧礼、丧服、既夕礼、士虞礼及礼记中的檀弓上下、丧 服小记、丧大记、服问、三年问、丧服四制等,均对丧葬礼作了较为 详细的论述。其中有关丧服的规定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形成了专门的丧服制度。 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 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 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二、文化词语的界定及研究概况 词汇从其体现文化意义的强弱有无,可分为:文化词语和通义词语。前者有 。参见吴新智周口店山顶洞人化石的研究,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 9 6 1 年3 期。 ( ( 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开明书店,1 9 8 4 年。 2 婚嫁丧葬文化词语研究 不同程度的文化意义,后者则文化意义弱甚至无。历来学者对通义词语的研究轼 多,成果卓著。事实上,文化词语无论在现代词汇还是古代词汇中均占了很大吐 重。所以,文化词语在词汇语义研究中应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古代文化词语的砑 究,对于古代词汇语义的研究和现代训诂学的建立及文化语言学的发展,都有耆 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词语的意义即文化义,是“语言反映、承载文化在词义上的集中体现, 凡是显性或隐性反映语言之外的某种文化背景、事物、现象、因素的词义就是文 化义。( 黄金贵2 0 0 1 ) 目前对于文化词语的训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黄金贵 先生所著古代文化词语集类辨考,对三百多组、一千五百余个文化词语进行 了深入的辨考。但文化词语的训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难度较大,应当成为训诘 学的重点。 礼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表征,在古代用于别等差、序人伦。古代将礼分为吉、 嘉、宾、军、凶五类,婚礼和丧葬礼在古代礼仪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夫礼, 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奠于朝聘,和以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礼记昏 义1 6 8 0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1 3 而且婚、丧二礼是古礼中流传至当代的礼仪,只是其间经历了繁化或简化的过程。 故本文选此二礼文化词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考释,并对大词典等现代大型语 文辞书做出订补,分析这两类文化词语所反映的古代意识形态和制度。 古代文化词语的产生与一定的历史背景、文化现象和文化制度有很大关系, 所以说它们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独特物质、制度、心理文化的反映。文化语 言学是研究文化和语言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学科。它主要研 究语言与文化的对应关系,语言如何记录文化,而文化又如何影响语言。对文化 词语的研究恰是语言与文化的一个结合点。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 化词训释方法与辞书编撰,主要有黄金贵论古代文化词语的训释( 天津师大 学报1 9 9 3 3 ) 、毛远明汉语文化词语释义问题( 辞书研究2 0 0 4 3 ) 、郭迎 春从 礼记卷) 看专书辞典词语释义的文化性( 辞书研究2 0 0 0 6 ) 等,他 们认为文化词语的训释应该广泛吸收文化史和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利用方 言和民俗材料;2 汉字字形中蕴涵的古代文化,主要有李清桓( 说文解字) 与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文化研究2 0 0 3 8 ) 、周士璋从汉字看古代的婚俗( 衡 水师专学报1 9 9 9 3 ) 等,他们通过分析汉字字形,阐述文字如何记录古代的礼 仪风俗和文化。本文研究的是文化词语中的婚嫁礼仪和丧葬礼仪两类,其研究成 果主要有:对辞书中的礼制词条的释义进行订补,主要有吕友仁、吕咏梅( 汉 语大词典) 若干礼制词目释义献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1 ) 、骆伟里( 辞 源) “三礼 条目疏误例析( 之四)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1 ) 等,他们主 要是结合文化史知 : 对大型辞书中的释义提出质疑;对礼仪专书进行研究,主要 硕士学位论文 有山东大学沙莹的硕士论文( 礼记) 婚、丧二礼文化词语语义系统研究 ( 2 0 0 6 5 ) 、广州大学李存周的硕士论文( 大戴礼记) 词汇研究( 2 0 0 6 4 ) ,前 者通过文化语言学的整合外因分析法、语义学的语义场理论和义位结构分析法, 选择礼记中关于婚礼、丧礼的礼制文化词语8 0 条,分析它们的指称意义和 系统意义;后者将大戴礼记中的词汇分成单音节词和复音节词,统计各性质 词出现的次数,探讨了其词汇语言学价值,并补正了大词典。 三、婚、丧二礼文化词语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黄金贵先生指出:文化词语有三个特征,一是名物性,二是系统性,三是民 族性。婚、丧- - - 卒l 文化词语作为文化词的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以上三个基本特 征外,还有其个别特征。 ( 一) 历史演变复杂 在汉语词汇史中,绝大部分词语在不断发展演变。婚、丧二礼文化词语在产 生之初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更替,有些词语的 具体所指必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撒帐”“坐床撒帐 二词条反映的是婚礼过 程中的一种风俗,即新婚夫妇交拜后,并坐床沿,由一定的人向帐内撒掷物品。 由于时代不同,撒帐物品和撒帐人均有变化。这两个词的考释在正文中有详细阐 述,此不赘述。又如“明器 ,其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该器物的制作材料随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出现新特征。早期多用竹、木、陶土等材质,夏代 出现铜制明器,唐宋以后纸明器大量使用。流传至今的喝“交杯酒”是婚礼中的 一项重要仪节。论其渊源则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合卺”。“合卺 即新婚夫妇各 执瓠的一半,用以斟酒漱口。之后又出现“合瓢”的名称。如魏书临淮王传: “又夫妇之始,王化所先,共食合瓢,足以成礼。 4 2 4 唐五代时有称“合卺 为“合欢杯 的。北宋时期合卺变成了交杯,而且还有了“交杯酒 的名称。可 见p 合卺 与“交杯酒 是同一婚礼仪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 ( 二) 内涵丰富 谢荣先生在论词的文化义一文中指出:“词的文化义是指词语的形式和 内容,在其结合、表达和演化的过程中隐含着的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意识、1 审美 情趣、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等方面的意义。”圆古代婚、丧 - - - 丰l 文化词语作为文化的载体,除了具有一般语言义之外,还或多或少、或隐或 显地与一定时代的社会文化意识相联系,反映出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思想意识,因 而其内涵十分丰富。如婚嫁礼俗词语中的“纳采”( 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物) 、“问 名 ( 男方托媒问女方姓名及出生年月等) 、“纳吉 ( 男方b 得吉兆备礼通知女方) 、 “纳征”( 男方派使者到女方加纳币) 、“请期 ( 男方使媒人告诉女方迎娶吉日) 参见黄金贵t ( - b - 代文化词语考论前言,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 。参见谢荣论词的文化义,载( ( 韩山师专学报,1 9 9 2 年2 期。 4 婚嫁丧葬文化词语研究 这一系列的动作行为都离不开媒人的中介作用。由此可见,古代男女“非有行媒 不相知名 ,“无媒不交的社会现象,体现出古代婚姻重视“媒妁之言 的思想。 “招复 即招魂复魄,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古人认为断气并不意味着死亡,只 有复而不醒才算是正式死亡。仪礼士丧礼:“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 衣,左何之,扳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日:皋某复! 三。 降衣于前。复者降自后西荣。一 1 1 2 8 1 1 2 9 礼仪丧大记:“凡复,男子称名, 妇人称字。 1 5 7 2 意即人初死时,亲者不忍死者这么快离去,便由死者亲属或 侍者拿着死者衣服,登上屋顶,“左执领,右执要( 腰) 礼仪丧大记3 4 4 , 面向北,一面挥舞着死者的衣服,一面长声呼喊死者的名字( 男人称名,女人称 字) ,连喊三声,再把死者的衣服卷起来投到屋下,由人接着,覆盖到死者的尸 体上,这就是“复。礼记檀弓下:“复,尽爱之道也,望反诸幽,求诸鬼神 之道也。 1 3 0 3 即生者不忍其亲人死去,故祈求鬼神,希望死者的灵魂能从幽 阴处附到尸体上来,使死者复生。复而不醒,表明死者已经永逝。在场的人开始 哭丧,由此进入真正的丧礼阶段。招魂复魄之礼含有最后一次挽留死者的意识, 充满了宗教与迷信色彩。 。 在研究方法上,广泛运用系联法,并注意与古代文化的结合。把大词典 中存在一定关联的词放在一起,结合相关古代文化背景和知识,通过比较和分析 的方式,则可以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从而订补辞书。如大词典收录下列二 词条:【坐床撒帐】亦作“坐床撒帐 。旧时结婚的一种仪式。夫妇同入洞房对坐 于床,傧相口诵赞诗,手撒五谷等物于帐,以求吉利,谓之“坐床撒帐 。( 1 1 8 2 ) 【撒帐】旧时婚俗,新婚夫妇交拜毕,并坐床沿,妇女散掷金钱彩果,谓之撒帐。 ( 3 7 4 4 ) 辞源收录此词条:【撒帐】旧时婚俗,男女对拜后,就床坐,妇女撒 掷金钱彩果,谓之“撒帐 。此俗相传始于汉武帝,一说始于汉翼奉。( 1 3 1 0 ) 三 词条反映的是婚礼中的同一仪式,但释义却有几处矛盾:一是该仪式所撒物品, 或谓五谷,或谓金钱彩果;二是该仪式的主持者,或谓傧相,或谓妇女;三是夫 妻双方的坐姿,或谓并坐,或谓对坐。结合相关婚嫁礼仪文献可以得出正解。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现代大型语文辞书中婚、丧文化词语订补 本文主要对汉语大词典中婚、丧词语进行全面检索,摘录其他语文辞书 中相关词条,采用系联法和文化史求证法,将相关词条排比归纳,发现其中一些 不善不确的训释,可分为两大类。 ( 一) 系联法 用系联法排比分析,释义不准确的词条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1 相互矛盾 由于婚、丧文化词语具有一定的历史演变性,若不能纵向把握词语的历史发 展,释义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统一之处,以下几组词条即是如此。 【坐床撒帐】亦作“坐床撒帐 。旧时结婚的一种仪式。夫妇同入洞房对坐 于床,傧相口诵赞诗,手撒五谷等物于帐,以求吉利,谓之“坐床撤帐”。( 1 1 8 2 ) 【撒帐】旧时婚俗,新婚夫妇交拜毕,并坐床沿,妇女散掷金钱彩果,谓之 撒帐。( 同上3 7 4 4 页) 【撒帐】旧时婚俗,男女对拜后,就床坐,妇女撒掷金钱彩果,谓之“撒帐”。 此俗相传始于汉武帝,一说始于汉翼奉。( 辞源第二册1 3 1 0 页) 按,以上词条反映的是一种婚礼习俗。三词条释义有几处矛盾:一是该仪式 所撒物品,或谓五谷,或谓金钱彩果;二是该仪式的主持者,或谓傧相,或谓妇 女;三是夫妻双方的坐姿,或谓并坐,或谓对坐。 关于所撒物品。由于风俗具有一定地域性和时代性,所以可以从不同朝代的 文献中寻求其历史演变。汉班固汉武帝内传:“武帝与李夫人共坐帐中,宫 人遥撒五色同心果,帝及夫人以衣裾受之,云得多,得子多也。 2 9 5 - - 2 9 6 这 是撒帐习俗来源的记载,其始于汉代,所用物品为五色同心果。汉代之后撒帐所 用之物大都类同,直至唐代开始用钱币。太平广记卷三三七引唐戴孚广异 记韦璜:“府君家撒帐钱甚大,四十鬼不能举一枚。” 1 4 2 3 1 4 2 4 宋代兼用 钱币和彩果,明清时期扩展为五谷干果,并且侧重与生育有关的物品,如枣、栗、 莲子等,含有对新人“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 “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 6 婚嫁丧葬文化词语研究 之撒帐。”( 1 4 5 )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一记载:“今齐鲁之俗,娶 妇必用枣栗,谚云:早立( 利) 子。 ( 5 1 1 ) 可见“撒帐的婚俗是在帝王宫室 中产生,继而在民间慢慢流传开来的。 关于撒帐仪式的主持者。在此风俗产生之初,多由家属中的年长女性来承担, 且还应该是“双全 的,即上有父母或公婆,下有子女。到了宋代后期以至元 明清时期,则多由婚仪赞礼来担任。宋吴自牧梦梁录:“行参诸亲之礼毕, 女复倒行,执同心结,牵新娘回房,讲交拜礼,再坐床,礼官以金银盘盛金银钱、 彩钱、杂果撒帐次。 1 6 5 明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妇进房,令阴阳家一 人,高唱催妆诗,以五谷及诸果遍撒,号日撒帐。一 1 8 9 关于夫妇双方的坐姿。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男女各争先后, 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撒掷,谓之撒帐。 1 4 5 可见 他们是并排坐在床沿,而不是“对坐”。 大词典和辞源释义只涉及单个历史时期,未能反映不同历史时期词 义的变化,应予以订补。 一 【共牢】古婚礼时,夫妇共食一牲。牢,祭祀用的牺牲。( 7 7 4 ) 【齐牢】旧时婚礼中新郎新娘同牢而食的仪式。牢,肉类制成的肴食。( 7 7 2 2 ) 【共牢】古代婚礼,新婚夫妇共食一牲。牢,即牲。( 辞源3 1 4 ) 【齐牢】古代婚礼中新婚夫妇同食的仪式。( 辞源4 7 5 ) 【同牢】新婚夫妻共享一个盛肉的牢盘进食。( 中国古代文化史2 1 1 6 ) 【牢】指俎或者俎里的食物。(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1 2 1 ) 按,以上有关“牢的词条释义不统一,或谓“祭祀用的牺牲 ,或谓“肉 类制成的肴食 ,或谓“盛肉的牢盘。说文牛部:“牢,闲,羊牛马圈也。 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币也。段注:“牲系牢,故牲谓之牢。 ( 说文解字注5 2 ) 汉语大字典牛部释“牢 为:“1 关牲畜的栏圈。2 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 的牲畜。牛羊豕各一日太牢,羊豕各一日少牢。 ( 第三册1 8 0 2 ) 由此可见,“牢 本义为关牲畜的栏圈,后引申指圈中的牲畜,这些牲畜常用来祭祀或者宴享。礼 记郊特牲:“天子适诸侯,诸侯膳用犊;诸侯适天子,天子赐之礼大牢。 1 4 4 4 “大牢 即“太牢,指牛、羊、豕三牲,此处指天子宴飨诸侯之礼所用之牲。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日少牢。” 4 5 9 此处称牛为“太牢,称羊为口少牢,均用于祭祀。引申之,祭祀之牲被宰杀后 亦可以称为“牢 或“牢肉”。礼记玉藻:“又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肺。夕 深衣,祭牢肉。” 1 4 7 4 由于牲肉须放在一定的食器中,“牢”的词义经关联引申, 可指盛放牲肉的器皿,进而泛指各种盛放食物的器皿。史记平淮书:“愿募 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 司马贞索隐引乐彦日:“牢乃盘名。礼 回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2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5 月,1 1 7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记礼器:“盛于盘,尊于瓶。 郑玄注:“盘、瓶,炊器也。 1 4 3 5 可见,“牢 盘是一种食器。 故以上辞书及文化史对“牢 的释义属于同一词义系统的不同义项。但作为 大型语文工具书,在对同一词语解释时应该保持一致。所以笔者认为“共牢而食 可释为夫妇共享一个食器进食,这样较易理解。 2 详略有别 婚、丧文化词语反映出一些民间风俗习惯,归纳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作为大 型辞书,释义应尽可能具体地阐释词义。以下几组词语在释义时出现了详略的不 同,笔者结合所引书证和文化知识可归纳出来。 【合髻】唐宋婚俗之一。新五代史杂传刘岳:“初,郑余庆尝采唐士 庶吉凶书疏之式,杂以当时家人之礼,为书仪两卷其婚礼亲迎,有女坐 埚鞍合髻之说,尤为不经。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刘岳书仪,婚礼有 女坐塥之马鞍,父母为之合髻之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凡 娶媳妇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疋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 髻。刀( 1 5 0 9 ) 【合髻】新郎新娘各剪下一绺头发,用彩线系在一起,当作信物。( 中国古 代文化史2 1 1 7 ) 【合髻】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作为信物。( 中国礼仪制度 研究3 8 2 ) 按,大词典未对“合髻 做具体解释。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 1 2 4 0 意思是已经婚配的女子要在头上系丝绳,“示有从入之端也”。仪礼士 婚礼:“主人( 婿) 入,亲脱妇之缨。 9 6 7 直到成婚之夕,新郎才亲自解掉丝 绳,以示女子成为其妻,可见缨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之礼就是在此基础 上发展为“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结发仪节的 记载。“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重”( 曹植种葛篇3 9 8 ) 、“结发为君妻,席不 暖君床 ( 杜甫新婚别1 1 7 ) 。至唐中、后期,婚礼中的“合髻 仪式逐渐取 代了“结发 。到宋代时,“合髻 的婚仪更为流行,大词典中所引孟元老的 例证即是。大词典虽引用了诸多例证,但没做具体解释,参照中国古代文 化史2 和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可将其词义解释为“古代的一种婚俗,即新婚 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系在一起,作为信物”。 【徒从】o 古代服丧的从服之一。礼记大传:“从服有六:有属从,有 徒从。”孔颖达疏:“有徒从二也与彼无亲,空服彼之支党。”( 1 8 5 5 ) y g :从】 指按亲属关系而从其丧服。礼记丧服小记:“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 孔颖 达疏:“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此明属从也。属者,骨血连续以为亲也,亦有 三:一是子从母服母之党;二是妻从夫服夫之党;三是夫从妻服妻之党。此三从 婚嫁丧葬文化词语研究 虽没,犹从之服其亲也。”( 2 1 7 4 ) 【从服】o 为姻亲或君上的亲属服丧。礼记大 传:“服术有六六日从服。郑玄注:“从服,若夫为妻之父母,妻为夫之党 服。( 1 8 6 9 ) tt 按,“徒从”释义不明确。“从服属于丧服制度的原则之一。礼记大传: “服术有六:日亲亲,二日尊尊,三日名,四日出入,五日长幼,六日从服。 郑注日:“从服,若夫为妻之父母,妻为夫之党服。 1 5 0 7 “从服 即随从某 亲属而为某一服丧对象服丧的原则。由“徒从”所引书证知,从服有六种,包括 属从和徒从。孔颖达疏e l :“属谓亲属,以其亲属,为其支党。郑云子为母支党 是也。郑举一条耳。妻从夫,夫从妻并是也。 1 5 0 7 可见,“属从”是指服丧者 与服丧对象只有间接亲属关系的从服,其大致有子从母、妻从夫及夫从妻三种。 大词典“徒从 条释义过简,从书证才知“与彼无亲,空服徒之支党”。孔颖 达疏日:“徒,空也。与彼无亲,空服徒之支党。郑云臣为君之党。郑亦略举 一条。妻为夫之君、妾为女君之党、庶子为君母之亲、子为母之君母,并是也。一 1 5 0 7 一t 5 0 8 可见,“徒从”是服丧者与服丧对象之间无直接亲属关系,而有一定 从属关系的从服。“徒从”的服丧者一般都是臣、妻、妾、子、庶子等处于从属 地位的人。 3 注释不全 这种类型又可以分为条目不全、义项不全及释义不全三种情况。 【三踊】古代丧礼,向死者跳脚号哭,以示哀痛。凡初死、小敛、大敛皆哭 踊,谓之三踊。礼记杂记上:“公七踊,大夫五踊,妇人居间,士三踊。郑 玄注:“公,君也。始死及小敛、大敛而踊,君、大夫、士一也,则皆三踊矣。 ( 1 0 3 ) 【哭踊】丧礼仪节。边哭边顿足。( 1 5 9 6 ) 【成踊】丧礼之一。哭者捶胸顿 足表示极度悲哀。( 2 8 2 0 ) 【袒踊】袒左与跳踊。古代丧礼仪节。( 5 3 2 3 ) 【辟踊】 捶胸顿足。形容哀痛至极。辟,通“擗”。( 6 7 1 3 ) 按,大词典漏收“五踊 、“七踊”,属于条目不全。“踊,跳也”。“哭踊 是古代丧礼的一种仪节,即守丧者对死者边哭边顿足,表现出极度的哀痛。有时 还伴有捶胸的动作,如“辟踊”,孔颖达疏:“抚心为辟,跳跃为踊。孝子丧亲, 哀慕至懑,男踊女辟,是哀痛之至极也。若不裁限,恐伤其性,故辟踊有算为准 节。准节之数不一,每一踊三跳,三踊九跳为一节。 礼记檀弓下1 3 0 1 可见“踊 是有一定节奏的跳跃。由“三踊所引书证知,对于社会不同阶层的 人,哭踊的次数多寡也不同。孔疏:“士合死日三日而殡,凡有三踊。初死日袭, 袭而踊。明日小敛,小敛而踊。又明同大敛,大敛又踊。凡三日为三踊也。大夫 五踊,合死日四日而殡。初死日一踊,明日袭又一踊,至三日小敛朝一踊,至小 敛时又一踊,至四日大敛,朝不踊,当大敛时又一踊,凡四日为五踊。诸侯七踊 王九踊。 礼记檀弓下1 3 0 1 大词典仅收“三踊”,未收“五踊 9 硕士学位论文 “七踊 ,当补。 【虞祭】古祭名。既葬之后的祭祀。( 5 0 8 4 ) 【再虞】古丧祭名。死者葬后于 殡宫举行的第二次祭祀。仪礼士虞礼:“始虞,用柔日再虞皆如初,日, 哀荐虞事。”新唐书礼乐志十:“( 虞) 祝跪读祝,主人哭拜,内外应拜者皆 哭拜间日再虞,后日三虞,礼如初。 ( 2 2 0 ) 【三虞】 - - 次虞祭。仪礼士 虞礼:“三虞,卒哭。他用刚日,亦如初。一郑玄注:“虞,丧祭名。虞,安也。 骨肉归于土,精气无所不之,孝子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 礼记杂记下: “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 ( 1 0 2 ) 。 按,词条“三虞 义项不全。按儒家的观点,死者下葬以后,骨肉归土,但 灵魂尚无归处,“虞”有安之意,“虞祭 是葬后举行的祭祀仪式,用以安定死者 的灵魂。按古礼,虞祭要举行三次。第一次称“始虞”,在下葬当天举行,礼记檀 弓下:“葬日虞,弗忍一日离也。” 1 3 0 2 第二次称“再虞”,由仪礼士虞礼 知“再虞”在始虞后第一个柔日举行。第三次虞祭应称为“三虞”。而大词典 “三虞”释为三次虞祭,其后所引书证礼记杂记下中“三虞确为“第三 次虞祭 之义。仪礼士虞礼中“三虞 释为“第三次虞祭 更为妥当,因 为第三次虞祭是在再虞后的第一个刚日举行。由“再虞 词所引书证新唐书礼 乐志“再虞”“三虞 前后相承,亦可知“三虞 有“第三次虞祭之义。大 词典应补充此义项。 【明器】o 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从 宋代起,纸明器逐渐流行,陶、木等制的渐少。明代还有用铅、锡制作的。( 2 9 9 6 ) 【冥器】古代殉葬的器物。后多指焚化给死者的纸做的器物。( 9 3 2 ) 【虚:器】 即明器。古代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 5 0 7 7 ) 【鬼器】指随葬品。( 7 3 0 9 ) 按,“明器 释义不全。释名释丧制:“送死之器日明器,神明之器异于 人也。 4 2 3 书仪日:“明器,刻木为车马、仆从、侍女,各执奉养之物, 象平生而小,多少之数依品官。 5 0 4 又礼记檀弓下:“其日明器,神明之 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1 3 0 3 涂车即泥车,刍灵是“用茅草 扎成的人马”。可知明器是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据目前考古资料看,萌芽于旧 石器时代晚期,多用竹、木或陶土等做成。新石器时代的随葬品,以陶制器皿最 为普遍,其次是石制或骨制的生产工具,装饰品也偶然有之。据学者统计,在殷 墟妇好墓的青铜器中,礼器占一半左右,按它们的用途可分为炊煮器、食器、酒 器和水器四大类,这些随葬品大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可见,明器除了专为随 葬而制作的器物外还应包括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器物,如生产工具、饮食器、装饰 品等。故大词典“明器 条应补充此释义。 【帷堂】o 古代丧礼,小殓前设帷幕于堂上。礼记檀弓上:“曾子日: 。参见徐吉军、贺云翱中国丧葬礼俗,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3 8 5 页。 1 0 婚嫁丧葬文化词语研究 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日: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 帷。朋左传文公十五年:“声己不视,帷堂而哭。( 1 7 5 9 ) 按,词条释义不全。古代在人死后,将尸体停放在堂中小敛,因小敛时要动 摇尸体,为了不让他人看见,就在堂上用帷幕隔开,称为“帷堂 。释义仅言小 敛需帷堂,而事实上包括大敛时也需帷堂。孙希旦在礼记集解中指出:“帷 堂有二时,一则将袭帷堂,既小敛而彻帷;- n 将大敛帷堂,既敛而彻帷。此据 袭、敛时帷堂而言也。”胡培晕在仪礼正义中对此亦有论述:“曾子与仲梁 子俱云:小敛而彻帷也。然小敛大敛,俱是饰尸,故将大敛复帷矣,及大敛讫 云卒敛彻帷,以后不更帷堂矣。檀弓经言小敛,而注云:敛者动摇尸, 帷堂,为( 或作“恐 ) 人亵之。实兼大敛言之,郑氏之于礼精矣。大敛后所以 不更帷堂者,以尸己敛于棺,殡于殚也。“帷堂 一事,一则用于将袭( 准备 为死者加衣衾) ,一则用于将大敛。大词典释义不够全面。 ( 二) 文化史求证法 古代礼仪方面的词语与一定的礼仪制度和仪式活动相联系,训释时应结合特 定的文化制度。以下几组词条释义时即存在不明古代礼制的问题,用文化史求证 法可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 【合卺】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剖一瓠为两瓢,新婚夫妇各执一瓢,斟酒 以饮。后多以“合卺”代指成婚。( 1 5 0 6 ) 【合卺】旧时婚礼饮交杯酒,把瓠分成两个瓢,叫卺,新夫妇各拿一瓢来饮 酒。又称合瓢。( 辞源第一册4 7 9 ) 按,“合卺 是古代婚礼中新妇进入夫家后与新郎进行的一项仪式,以上两 词条释为“饮酒 ,不够准确。礼记昏义“合卺而醑”孔颖达疏:“卺,谓半 瓢,以一瓠分为两瓢,谓之卺。 1 6 8 0 夫妇各执一瓢用以斟酒,礼毕两片瓢合 在一起仍为一个瓠,体现出夫妇一体,相亲相爱之意,后以之代指成婚。因合卺 之仪在饭后,古人饭后要“酯”。孔疏:“醑,演也,谓食毕饮酒,演安其气。” 1 6 8 0 “醑 即是用酒漱口,目的是为了清洁口腔和安食。“酯有三次,称为“三醑”。 婚礼中三醑的酒器,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卺。因而用瓢斟酒目的在于漱口, 并非喝进腹中。此* l n 宋代演变成喝“交杯酒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 妇:“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 1 4 5 宋吴自牧梦 梁录:“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 1 6 5 大词典和辞 源释义未能反映词语产生之初的涵义。 孙希旦( 礼记集解上册,中华书局,1 9 8 9 年,2 2 2 页 胡培晕【仪礼正义第3 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1 6 5 0 页。 l l 硕士学位论文 【释服】o 除去丧服。谓除丧。( 6 4 7 3 ) 【除丧】由着丧服变着吉服或由着重 丧服改着轻丧服。( 6 9 2 5 ) 【变除】0 指古丧礼中变服除丧。( 2 9 5 9 ) 【受服】犹持 服。谓穿丧服,守孝。( 1 1 1 2 ) 按,“释服”与“除丧 词义并非完全相同。在服丧期间,为表示悼亡者的 哀思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递减,需依次减低丧服服饰的等级,即为“变除 。它包 括两种情形:一是改重服为轻服,即为“变 ,又称“受或“受服”;二是完全 脱除丧服,即为“除”。通典卷八七“五服制度变一引西晋贺循云:“夫服缘 情而制,故情降则服轻。既虞,哀心有杀,是故以细代粗,以齐代斩耳。若犹斩 之,本生于始死之服,以名其丧耳,不谓终其明不变也。” 1 6 5 虞祭卒哭之后, 祭祀由凶祭变为吉祭,每逢大的仪节都要祭祀,每祭一次几乎都要使丧服某一项 变为轻服。礼记间传第三十七载斩衰三年、齐衰三年也有受。“斩衰三升, 既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为母疏衰四升,受以成布七升,冠八升, 去麻服葛,葛带三重。期而小祥,练冠、缧缘,要经不除。男子除乎首,妇 人除乎带。又期而大祥,素缟、麻衣。中月而禅,禅而纤,无所不佩。 1 6 6 1 小祥以后戴练冠,但男子不能除去腰间的葛经。大祥之后服饰基本恢复正常,戴 缟冠,禅祭是大祥后的除服之祭,从此正式脱丧。大词典“释服 条与“除丧 并非完全义同,“释服 仅是除去丧服,不含“由着重丧服改着轻丧服 之义。 【陶俑】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 6 9 4 8 ) 【刍灵】用茅草扎成的人马,为古 人送葬之物。( 8 1 9 ) 按,“陶俑”释义不确。“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 汉语大 字典人部1 6 8 俑作为中国古代丧葬中用以随葬之物,属于明器。它大约起源 于商周时期,是人殉制度演变的产物。据学者研究,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束 而成,称为“刍灵 。礼记檀弓下:“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 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 1 3 0 3 俑不仅仅做成人形,还做成 动物之形。春秋战国时期,用俑殉葬的习俗开始流行。据目前考古资料表明, 山东临淄博郎家庄一号墓出土的成组陶俑当是这一时期时间最早的陶俑。这组陶 俑形体很小,有男、女俑。在湖北、湖南的楚墓中,多发现木俑。秦始皇统一时 期,用俑随葬的习俗得到空前的发展,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最好的见证。汉代的 墓中不仅有陶人、陶马,还有家畜、家禽模型的俑。如河南淅川东汉墓中出土的 陶水榭,其中多为反映地主庄园生活的模型明器,其中不乏动物模型的俑。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除了随葬武士俑、牵马俑,还有陶制的镇墓兽、牛车及家畜、 家禽模型等。可见,“俑”不仅仅是人俑,还应包括家畜鸟兽等动物模型。大词 典和汉语大字典应予以补充。 【经l 】o 古代丧服所用的麻带。扎在头上的称首经,缠在腰间的称腰经。 。参见徐吉军、贺云翱中国丧葬礼俗,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4 1 4 页。 1 2 婚嫁丧葬文化词语研究 ( 5 6 4 7 ) 【腰经】旧时丧服上系于腰间的麻带或草带。( 3 9 5 0 ) 【要经】o 缚在腰间 的麻带。古丧礼服制之一。( 5 0 4 7 ) 【麻经】服丧期间系在头部或腰部的葛麻布带。 ( 7 6 5 7 ) 按,“腰缍 释义不确。仪礼丧服斩衰章:“斩衰裳,苴经,杖,绞, 带。”郑注日:“麻在首在要皆日经,经之言实也,明孝子有忠实之心,故为制此 服焉。首缍象缁布冠之缺顶,要经象大带。 1 0 9 6 经带是丧服所系之带,分经 与带两种。缍一般以麻制成,在首日首经,在腰日腰经。故古代未见草制的“腰 经。 , “经 释义不全。经以麻片编制而成,但各级丧服之缍所用之麻不同。“斩 衰裳,苴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钢结构施工防水与排水方案
- 消防设施消防系统数据同步方案
- 氢能产业园氢能产业市场的供应与需求分析
- 建筑工程项目临时用水与排水系统方案
- 混凝土施工中的原材料质量检测方案
- 施工人员培训方案
- 水电站安全知识培训课件讲座
- 知识点2.2熟悉色彩的体系设计构成设计色彩60课件
- 水电师傅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二零二五年园艺绿化苗木种植与养护合同样本
- 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暑假数学作业-58套计算
- 驾考题库及答案大全
- 医疗废物与污水处理培训
- 康复科疾病护理
- 4S店员工职业卫生培训
- 地下通道水泵房管理制度
- 溺水患者急救培训
- 2026版步步高大一轮高考数学复习讲义第十章 §10.1 计数原理与排列组合含答案
- 人力公司营销策划方案
- 医院医疗用房管理制度
- 股权代持协议终止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