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20 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 专 业: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方向:文化研究 导 师 : 刘 小 林 研 究 生 : 王 万 里 年 级:2005 级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社会主义思潮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一种政治思潮。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研究 社会主义思潮产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总结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经验和教训,具有 以史为鉴的重要意义。针对 20 世纪末出现的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虚无主义观念,本 文试图以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为研究个案,探讨社会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的内在联系,借以挖掘和继承这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化对广西地方史的研究,与此 同时,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简况,分析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传 播的时代背景,并阐述相关理论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深渊。围绕着救亡图存,学习西方,走近代化道路的时代主题,经过比较、鉴别,人们从 众多社会思潮中最终选定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 第二部分论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对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情况,以马君武、孙中山等 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为重点。 第三部分论述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该部分为论文重点部分。文章从 六个方面,论述了广西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探讨。 第四部分对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传播的实践进行检讨,主要论述广西人士对社会主义 的认知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广西的革命实践。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主 要还是一种学理上的探讨,没有能从整体上把它作为救国武器来看待。认为共产党人能够 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观察和解决中国命运的工具,并紧紧围绕社会现实问题探讨科学社会 主义,认识水平较高。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鼓舞了人们与黑 暗势力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而科学社会主义在广西的传播,则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广西地 方组织的建立,推动了革命活动的开展,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开辟了道路。 最后为结语部分。认为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人 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关键词关键词】20 世纪初 ; 社会主义思潮 ; 广西 ; 传播 ii abstract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trend in guangxi in the early of 20th century major: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research orientation: cultural problem tutor: professor liu xiaolin candidate: wang wanli grade: 2005 socialist ideas in the world is a kind of political thinking with tremendous impact in modern history .as a socialist country, to study the general laws of socialist ideas of its origin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f learning from history. against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nihilism on the negative of the socialist road by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spread of cases of socialist ideas in guangxi, explore inherent ties between socialist idea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mining and inheriting of this valuab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would help to deepen the study of local history in guangxi. at the same time, to deepen u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constant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introduced history of the spread of socialist ideas in china. which offer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of socialist ideas spread in guangxi and expound the related issues. after the opium war, china step by step into the abyss of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around the theme of the times of the national salvation, western learning,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after comparison and identification, people selected the scientific socialist from many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end, as saving the people and country the truth.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expounded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party on the spread of socialist ideas, which focused on thinking of ma junwu ,sun sat-sen and other representatives.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expound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n the spread of socialist idea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seven areas. the fourth part of the paper expounded a review of socialist ideas spread in guangxi. it mainly expounded o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and th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in guangxi. the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party explored mainly from theory. it couldnt be looked at as a weapon to save the nation on the whole.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 was looked as a iii weapon to observe and solve chinas destiny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y focused on practical issues. they had a high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socialist ideas by the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party encouraged the people to fight against the forces of darkness with the confidence and courage.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guangxi,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guangxi,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it opened the way for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in china. for the conclusion of the final, to choose the road of socialism in modern china i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is a constant deepening of the process. key words: the early of 20th century ; socialist ideas ; guangxi ; dissemination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 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 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 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 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前言前言 社会主义思潮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一种政治思潮,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 本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研究社会主义思潮产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探讨社会 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总结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经验和教训, 具有以史为鉴的重要现实 意义。 20 世纪末,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失败了, 革命搞错了,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才有前途。针对这种历史虚 无主义观念,本文试图以 20 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为研究个案,探讨社会主义 思潮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探讨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并为中国人民接受和 付诸实践的历史必然。 20 世纪初,是中国思想界风雷激荡的岁月,广西思想界也经历着不平凡的变革。经过 大浪淘沙,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占据社会主导地 位的意识形态。就世界范围而言,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这不 能不说是人类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奇观。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是 20 世纪中国社会 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但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重大转变,而且框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走 向。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则促进了广西人民思想的解放,鼓舞了广西人民改造黑 暗社会的信心和勇气,促进了广西革命活动的开展,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思想界的 主流地位,推动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是广西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挖掘和继承这笔宝贵的精神 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选题为刘小林教授所主持的五四以来启蒙思潮研究课 题中的一个子课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资助项目,项目批号为桂教科 研 2003222 号文。本选题将思想文化史和广西地方史研究结合起来,对 20 世纪初社会主 义思潮在广西传播的状况进行梳理,有利于丰富和深化广西地方史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对 近代广西政治、思想文化的认识。同时,可以使人们从理论上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 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为种种历史虚无主义观念所困扰。进而,推动人 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上更好地坚持改革开放,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使社会主义在两种社会制度的竞赛中逐步取得优势, 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创造条件。 2 (一)学术史回顾(一)学术史回顾 社会思潮是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决定了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走向。关于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逐步受到重视,并 取得了较多成果。这些成果可分为四类:第一,在专题史中涉及社会主义思潮。如吴雁南 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全书共四卷,200 多万字, 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巨著,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多样 性、完整性及其发展演变的轨迹,正确地把握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流和方向。该书揭 示出救亡图存、走近代化道路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中心,爱国主义是原动力,科学社会 主义在各种思潮中最终取得主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社会思潮, 是该 书的重要特点。作者认为,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是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 在一起的,只有科学地认识中西文化,才能正确地解决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问题。高军、 王会林、杨树标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 (华夏出版社,1990 年版)一书,论述 了建国前三十年间具有影响的 20 多种政治思潮,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无政府 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胡适实用主义、第三党政治思 想等。该书阐述了几种主要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过程,而且作了分析、评价。李喜 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其中有两篇论文涉及:在辛 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 一文中, 论述了思潮兴起的原因和资产阶级改良派、 革命派、 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在民国初年的社会主义思潮一文中,围绕社会主义思潮的宣传, 论述了当时的宣传团体、宣传特点,并认为民国初年的社会主义思潮从属于资产阶级、小 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潮流,本质上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第二,在有关人物、党派、政治 制度、政治事件的专题研究或个别研究中涉及社会主义思潮。如茅家琦的孙中山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来源进行了分析,认为当时正 在盛行的社会主义思潮是三民主义的重要政治养料。 沙健孙主编的 中国共产党通史(湖 南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也有这方面的内容。第三,少量试图对社会主义思潮作系统 研究的成果。如张武社会主义思潮史话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是一部普及 社会主义思潮发展史知识的小册子, 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 发展、 演变进行了简要论述, 提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史料。姜义华的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复旦 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 ,是一部收集五四时期发表的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论文集,具有 史料性质。徐行的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与社会改造一书,将社会主义思潮从洋务运 动时期传入中国到至今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19 世纪末以前为发轫阶段,只有来华传教 士和极少数中国人接触到社会主义理论;从 20 世纪初到党的成立为引进阶段,其间掀起 了三次社会主义传播高潮,最终马克思主义在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 1921 年到 70 年代末, 为初步实践阶段, 其间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3 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从 70 年代末到至今为创新阶段, 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将社会思潮与人物思想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是本书的一大特 色。第四,有关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传播的论述。散见于钟文典广西通史 (广西人民 出版社,1999 年版)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和 黄茂田中共广西地方史稿(1919-1949)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等,对社会主 义思潮的介绍不多,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因特网上搜索,全国期 刊论文数据库(知网)显示,共有涉及社会主义思潮的论文 9 篇,大多从宏观角度进行论 述,论文内容涉及国内外。对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传播的状况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较少。 (二)关于选题的设想(二)关于选题的设想 1.相关概念界定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一种思想体系、一种社会制度,意即 用社会化方法来解决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社会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欧洲。 在英文 中,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 socialis,原意是“同志” 、 “同伙” 、 “同伴” 、 “善于社交”等等。据欧洲人考证,1753 年,德国神学家安塞尔姆德辛在与人论战时 使用了 “社会主义者”一词,当时的意思主要是指人的社会性而言,与后来的“社会主义” 的含义有所不同。1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 “社会主义” 一词才作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 一种思潮和制度在欧洲使用。当时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资本主义产业革命 所代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诸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严重对立,工人失业,小生产者破 产,周期性经济危机等等,提出了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建立一种社会化的新型社 会制度的设想, 它是资本主义内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和阶级矛盾运动的产物。 社会主义是 一个综合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人类理想和社会价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运动 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与社会制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三重含义。据说,社会主义的定义有 160 余种,至今没有一种统一的标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包括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 济三要素,其优点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弊端是效率低、浪费严重、配置资源随意性大、 分配上的绝对平均主义。当代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包括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民主政治、 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四要素。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2)社会思潮是某些个人、群体、阶层、阶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围绕社会重大问 题抒发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主张、观点、意愿的总和。2一种社会思潮常常包括各种不 同层面人们的思想、主张、意愿和心态,是一个历史时期席卷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一代人乃 至许多代人的、反映较大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倾向。社会主义思潮是反 1 高放,黄达强.社会主义思想史(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 2 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 1 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 4 映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利益及其追求无剥削、 无压迫、 实现人人平等愿望的一种思想倾向,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种政治思潮。 2.选题意义和价值选题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 从目前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现状来看, 对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大多侧重于 宏观性、全国性的研究,区域性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至于对 20 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 广西传播历程的整体性研究,尚属空白。本选题试图从地方史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思潮在 广西传播的主体、内容、特点、意义及其实践进行梳理,把 20 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广 西传播的情况, 放到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整个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 结合 学界最新成果进行思考,力争有所突破,有所研究。本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 义。首先,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是广西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挖掘和继承这笔宝贵 的精神财富, 助于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 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其次,社会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 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的传播,有助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本土化、 民族化、中国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发展和丰富社会主义理论。 3.论文框架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论文框架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文章分前言、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前言,主要论述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价值、论 文的基本内容、创新与不足之处、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文主体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社 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简要概况, 提供社会主义思潮在广西传播的时代背景, 并阐述相 关理论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以代表人物的思 想研究为重点; 第三部分论述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第四部分论述社会主 义思潮在广西传播之检讨。最后为结语部分。 本选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历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的 研究成果,坚持史论结合,研究方法为文献法、比较分析法。本选题从社会思潮与社会变 革的角度,对近代广西社会进行研究,将思想文化史研究与地方史研究结合起来,研究角 度新,研究问题新。文章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理论分析水平低,史料搜集困难。由于本人 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5 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略论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略论 (一) “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一) “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社会主义”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 19 世纪三十年代的英法两国,1832 年圣西门派 的门徒乔西叶尔是该词的首先使用者。 1社会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罪恶,探讨人类幸福 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代表了早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工人的利益,是一种新思想、新制度, 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 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意即用社会化来 解决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是资主义内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和阶级矛盾运动的产 物。关于社会主义的含义,以下列两种观点为典型: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制 度,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1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提倡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社会管理或生产资料所有制, 强调社会和社会的整体福利, 认为人类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决定自己的社会制度和社会 关系, 强调社会和有计划的社会变革。 认为马克思著作中的三个基本学说已成为世界事务 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可与民族主义相匹敌。2 第一种观点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通用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回避阶 级性,在资本主义世界较流行。二者都含有以社会干预为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蕴。 社会主义思潮是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利益及其追求无剥削、 无压迫、 实现人人平 等愿望的一种思想倾向,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种政治思潮, 是思想家们为解决资 本主义贫富不均、两极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等重大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主张。它具有广 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自形成以来,世界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社会主义运动,并形成了种 种社会主义流派, 主要有空想社会主义、 无政府社会主义、 行会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议会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等派别。 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不成熟的无产阶级独立运动的理论表现,出现于 18 世纪,代表 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制定 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主张废除私产,建立人人劳动、平等互助的社会。但认识 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般都否认阶级斗争,企图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无 政府社会主义, 是一种反映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黑暗现实表示愤懑的社会思潮, 正式形 1 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科学社会主义百科全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419 2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361. 6 成于 19 世纪 40 年代,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宁、克鲁泡特金,主张个人 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主张建立平等互助、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 会。行会社会主义,源于英国,主张劳资调和,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潮,1920 年,唯心主 义哲学家罗素曾到中国进行宣扬,得到中国文化界名人张东荪、梁启超的呼应。议会社会 主义,代表人物有德国人伯恩斯坦,主张和平实现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西方马 克思主义派,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人本主义化,认为人的地位高于一切,一切 社会活动均应以人的需要为转移, 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要服从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 目标。其观点有部分的合理性,但割裂了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突出了价值原则, 丢掉了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而仅仅诉诸于道义、价值、理性等原则对现实 进行批判。西方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主张自由平等、经济民主、实行社会福利和 保障,实质是一种改良资本主义。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社会民主化等方面发 挥了某种积极作用。生态社会主义,即绿党社会主义,出现于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主张 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建立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社会, 反对人们无限制地追求高消费、 把消费同幸福等同起来的传统观念。主张非暴力,实行基层民主。它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 度,但用生态危机论代替经济危机论,即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 致了取消革命论,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无科学认识。 其观点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 有借鉴意义。1市场社会主义,20 世纪 80 年代由英国工党正式提出,主张社会主义与市 场经济相结合, 认为市场是一种中性机制, 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利用的经济手段; 主张混合所有制,认为公有制并非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仅仅是实现社会主义自由、平等、 民主等根本原则和核心价值的手段; 强调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经济基 础。实质上它含有许多空想成分,但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 不可忽视的一页。 2新社会主义, 当前俄罗斯的主要社会主义思潮之一, 主张走中间道路, 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 强调以人为本, 经济民主, 社会平等, 和平共处, 市场经济,改革开放。3 1848 年,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 主义学说中的一种, 是实现世界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正确的思想武器, 它的诞生是社会主 义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社 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阐明了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暴力革命方式, 找到了变革社会的主体的力量工 业无产阶级。 从此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为 基础,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种理论学说,又是一种社会实践运动。科 1 李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231-235. 2 李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225-231. 3 李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204-206. 7 学社会主义阐发了一种宏观的历史发展观, 主张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整体, 从生产方式人 手来观察、分析、把握社会的发展。广义上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狭义上科学社会主义是指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即科学社会主义。本文侧重于广义方面。 (二)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概述(二)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概述 1.传播的时代背景传播的时代背景 1840 年,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强行纳入世 界体系, 中国一步步陷入灾难深重民族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面对灾难深重贫 穷落后的中国, 一代又一代不甘屈辱的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救亡图存、 振兴中华、学习西方,走近代化的道路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共识。而学习西方,引进和传播 各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则是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途径的思想先导。 近代中国是中国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代, 也是社会思潮最活跃的时代。 社会思潮是某 些个人、群体、阶层、阶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抒发并产生较大影响的 思想主张、观点、意愿的总和。围绕着救亡图存走近代化的道路的时代主题,清末民初中 国相继出现了经世致用思潮、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潮、立宪思潮、民主革命思潮、无政 府主义思潮、实业救国思潮、社会主义思潮、改造国民性等思潮。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洋 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造船造炮,实现富国强兵;资 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 主义为指导,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主张改 造国民性,重铸民魂,实现人的近代化。从文化发展轨迹看,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到制 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是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对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不断深入的过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在中国思想舞台上竞相争锋,继而实验, 但都一一败下阵来,无法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救国理论。社会主义思 潮正是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的。作为西方社会新思潮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于 19 世纪末 传入中国,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由于社会主义思潮派别众多、思想体系庞杂,当时人们还 分不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派别的异同。 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 是社会主 义思潮中的一种, 是社会主义思潮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之 间既有交叉和重叠的一面, 又有高于其他社会主义派别的一面。 如科学社会主义与无政府 主义都主张公有制, 反对黑暗统治, 两者形式上具有相似性, 因此某些时期可能合作并存。 但实际上本质并不相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强调民主与集中相统一, 按劳分配;无政府主义则反对一切政权,要求个人绝对自由,分配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其基本特征是超越现实的空想性, 因而无法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 其他社会主义派别 也都存在着本质的缺陷,无法指导无产阶级获得彻底的解放。 8 伴随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 使得自辛亥革命以来在困惑苦闷中探索的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也使得 他们有了选择中国未来发展道路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新的参照系。 这一切都为科学社会主义 的传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不过,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只是作为众多社会思潮中的一 种学说传人中国,无多大影响。十月革命后,由于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 积极宣传,到五四运动前夕,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成为和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实用主 义、三民主义等一样重要的几大救国思潮之一,并有很强的上升趋势。1917 年,俄国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五四运动的爆发,更使得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迅速流传开来。 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高潮, 参与者不仅 有像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有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改良派、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政治学说、各种学术流派激烈 交锋,竞相争鸣。在中西文化论战融合和各种思想文化政治学说辨析的大历史背景下,科 学社会主义脱颖而出, 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 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锐利思想武器。 1 2.传播的简要历程传播的简要历程 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 最初是通过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时间大约在 19 世纪 90 年代。 此前,一些出使国外的中国人如张德彝、王韬、郭嵩焘等,虽零星提到过一些有关西欧国 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但误解很多。如 1873 年至 1882 年江南制造总局编译的西国近 事汇编刊物中,曾提到共产主义,有“康密尼党” “欧罗巴大同”等名词,但主要介绍 均贫富的主张。 21898 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委托胡贻谷翻译了英人克卡拉所著的社 会主义史 ,以泰西民法志之名由广学会出版。书中第一次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及 其学说: “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史中最著名和最具势力的人物,他及他同心的朋友恩格斯都 被大家承认为 科学的和革命的 社会主义派首领” 3, 不过, 该书当时影响并不大。 1899 年 2 月至 5 月,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连载了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 学一文,文中称马克思为“百工领袖著名者” ,称马克思学说为“安民新学” 、 “养民学” 、 “主于资本者也” “贫民联合以制富人” “用以安民而救世” 。4该文的刊行,使中国人对 马克思及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了解又进了一步。 庚子事变后, 中国留日学生逐年增多, 他们通过与日本社会主义者的接触以及阅读有 关社会主义著作, 较系统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学说, 引起了他们对中国社会问题的 深刻思考,从而开始向国内介绍这种社会思潮及其学说。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 播者,既有维新派、民主革命派,也有早期无政府主义者,他们的介绍和解释往往带有主 1 刘小林.思潮 观念 范式 20 世纪前后的文化思索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252. 2 姜义华.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13. 3 上海党史办党史信息 ,1987 年. 4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第 3 册)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533. 9 观臆断的色彩。不过,仍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思想界 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之外的无产阶级学说。 (1)资产阶级改良派对社会主义的介绍)资产阶级改良派对社会主义的介绍 资产阶级改良派是最早向国内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一批人, 是中国人接受科学社会主 义的重要阶梯,梁启超是其代表。 戊戌变法前后,有关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已有维新 派的思想家片断地介绍到中国。如汪风藻翻译的英国人法思德的论制产主义与均富之 说 ,介绍了欧文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蓝图。1896 年 11 月 3 日时务报刊载题为 社会党万国大会的译文,概括地介绍了第二国际伦敦大会的情况。次年, 时务报 刊载题为弹压虚无党议的译文,则介绍了欧洲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与活动。5 梁启超是最先在中国人自办的刊物上介绍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戊戌 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在认真总结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新民”的 主张。为了开启民智,梁启超积极引进西方文化,以为启蒙,社会主义学说是其中的一部 分。1902 年 10 月 2 日, 新民丛报发表了梁启超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 文章指出: “麦喀士(马克思)日耳曼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 “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 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尼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 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 。1并认为, “社会主义即人群主义, ”为“社 会主义”一词的中文译名拟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新大陆游记 (1904 年 2 月) 、 中 国之社会主义 (1904 年 2 月)等文中,他还指出: “社会主义万不可以已也”即社会主 义革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他把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概括为“土地归公” “资本归公” “专 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源泉” , 2说明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深度。但 1903 年以 后, 他又倾向于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 认为社会主义发生的原因是基于经济与分配问 题,产业落后的中国只能实行改良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必不可行,即行亦在千数百年 之后” 。3说明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真正地认识与理解。 (2)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社会主义的传播与探索)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社会主义的传播与探索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把引进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加强其理论建设的重 要举措,因此较为重视社会主义学说的宣传。民主革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大大充 实了自身的革命理论, 推动了民主革命纲领的传播和实践, 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 展。以辛亥革命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9001905 年,中国留日学生形成了研习和翻译社会主义著作的热潮。1900 年 12 月,湖北留学生主办的译书汇编创刊号上,刊载了日本贺长雄近世政治史的译文, 叙述了社会党的由来、第一国际的历史及工人运动中的不同派别,还介绍了马克思、拉萨 5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第 3 册)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533.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 12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影印版:86 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 22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影印版:531-583. 3 梁启超: 社会主义论序 , 新民丛报第 89 号. 10 尔等人的情况。1903 年, 浙江潮 、 江苏等杂志都撰文介绍了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党 人的主张,还翻译出版了日本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著作,如幸德秋水的广长舌 、 社会主 义精髓 ,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等等。 社会主义精髓一书是这一时期日本有关 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此书以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依据, 论述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 社会主义的主张与贡献等, 较系统地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 基本观点。 近世社会主义一书则较系统地介绍了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和各国社会主义 概况。这些著作的翻译和出版,使国人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并了解马克思所创立的科 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区别,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这一时期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主要有孙中山、马君武、朱执信、宋教 仁、廖仲恺、胡汉民等人。在这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中,孙中山是最早接受社会主义学 说的。1896 年在伦敦时,孙中山就曾接触到英国的社会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学说,孙中山 的三民主义就吸收了社会主义思想,并自称其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认为只要实行“平 均地权” “节制资本” ,就可以防止资本垄断、贫富悬殊问题的发生,防止社会革命。他试 图超越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故孙中山的主张是一 种主观社会主义。 朱执信对于社会主义有较广泛的了解并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评价, 对传播 社会主义的贡献最大,被毛泽东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拓荒者。 ”1906 年至 1908 年,还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便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 论社会革 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等文章,阐发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思想和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在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中,朱执信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并 对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作了重点介绍,转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充分 肯定了共产党宣言的巨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宣传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 值学说,指出剩余价值学说揭穿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在文章中,他第一次向中国人 介绍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口号,并首先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表述1。 宋教仁也在民报上发表译作和文章,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学说,尤以 1906 年 4 月发表 的译作万国社会党大会史略最有影响。这是一篇简要综述国际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 义运动历史的文献,有助于中国读者对社会主义思潮做更多的了解。 民报和民主主义 革命家对社会主义的大力宣传, 充实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 推动了民主革命纲领的传 播和实践, 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同时也使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影响。 当然,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宣传较为杂乱, 他们对社会主义的 了解、认识和介绍也仅仅是零星的,肤浅的,甚至是歪曲的,但毕竟为中国人认识社会主 义提供了一定渠道。 民国初年,社会主义的宣传升温,中国思想界开始出现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孙中山 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民生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弊病, 绘制民生大同社会蓝图, 但实质上仍 1 邱树森林,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535. 11 是空想社会主义。刘师复主张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党党员王缁尘的作用比较突出,他是 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第一人。在答亚泉一文中,他指出中国一切社会弊病 并非改良所能医治,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会归于无效,故只有废除私有财产,合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