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沃尔泽分配正义研究.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沃尔泽分配正义研究.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沃尔泽分配正义研究.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沃尔泽分配正义研究.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沃尔泽分配正义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正义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与时俱进的话题。自柏拉图、亚里多德以来, 人们从未间断对正义问题的追问与探索。在正义问题的研究中,哈佛大学显然走 在世界的前列。当代正义理论大家:罗尔斯、诺齐克、沃尔泽同为该校的知名教 授。中国人对罗尔斯、诺齐克的正义理论颇为熟悉,而对沃尔泽的分配正义理论 则甚为陌生。本文试图对沃尔泽分配正义理论作详细的介绍与深刻的评价,从而 弥补我国学界在此方面的不足。 沃尔泽分配正义理论与罗尔斯、诺齐克的正义观有很深的渊源。其分配正义 的实质是多元正义即在诸善分配领域中,正义的标准是多元的。他倡导的多元分 配正义是为了消除局部领域内的简单平等,去追求所有领域内的复合平等。沃尔 泽分配正义理论立足于成员资格,强调的是共同体价值,奉行的是“公益政治” 。 其分配正义标准是相对于特殊社群的社会意义而言的。他所关注的所有善都具有 社会性、历史性。因此他是社群主义的倡导者,他的分配正义理论具有浓厚的相 对主义特色。 当今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正义,我们 应该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恰逢其时,对沃尔泽分配正义理论的研究既具有理 论价值,又拥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分配正义;复合平等;简单平等;相对主义;和谐社会 ii abstract justice is a topic tha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dvance with the time .since plato and aristotle , there has never stopped to ask and explored the question of justice . in the study of justice . harvard university is walking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contemporary authorities of justice : rawls , nozick and walzer all were weel-known professors for the school .chinese people are quite familiar with rawls and nozicks theory of justice , but they are very unfamiliar with walzers theory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giv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and profound evaluation to walzers theory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order to cover my academic shortcomings in the field. walzers theory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has deep roots in the concept of rawls and nozicks justice . the essence of walzers distributive justice is diverse, i .e .in distributive areas of good , the standard of justice is diverse .he advocated the diverse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order to eliminate simple equality in local area and to pursuit complex equality in all areas .walzers theory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based on membership , emphasis on community values and pursuit a “good politics”. the standard of his distributive justice is said in relation to social sense of a particular community . all the good he concerned have sociality and historicity .therefore , he is a community advocate and his theory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has a strong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ism . today our country is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harmonious social values is just so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 now the study of walzers distributive justice has both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keyword: distributive justice; complex equality; simple equality; relativism; harmonious society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引言 正义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与时俱进的话题,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 人们从未间断对诸如什么是正义,如何实现正义等问题的探讨。休谟在谈到正义 产生的条件时,他区别了人的“外在处境”和“自然脾性” ,他认为人缺乏两种东 西:一是物质资源,二是利他主义精神。他强调: “人的生存有赖于某些物质资源, 而这些物质资源的匮乏便构成了正义的最基本的条件,与此相应,正义的基本问 题是如何公正地分配有限的物质资源,于是分配正义成为正义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 分配正义何以实现,必定要有个衡量的标准。芬伯格在总结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 列举出在分配正义方面人们常提出的五个标准:平等、需求、道德、价值、贡献 努力 。在诺齐克看来以这五个方面为标准的分配正义都是模式化原则。他认为, 模式化原则过多地注意接受的一方,而忽视了给予的一方。这样必然会对给予方 的权利造成损害,甚至剥夺。模式化原则是有悖于正义的分配原则,于是诺齐克 提出了非模式化的分配原则权利正义。 正义涉及的内容较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多元的社会中,人们对 正义还是有一些共识的。罗尔斯认为正义产生于合作,在合作的社会中不同等级 的行为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国家之间必定会产生一些相互影响的行为,行为各 方应遵循正义的原则行事,一旦行为主体做出不正义的行为,他们就会受到法律 制裁或受到道德谴责。这就是说在行为主体之间拥有各方共同认可的正义原则。 在正义原则的引导下,行为主体做出各种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正义社会的理 想目标。所以在当代政治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许多领域 中,正义问题依然是其关注的焦点。 当今中国正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 会。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所以在新旧体制的转型时期,正义问题就 凸显出来,有关正义分配问题的讨论就成了热门话题。 在分配正义问题的研究中,哈佛大学显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当代分配正义理 论的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沃尔泽同出于哈佛大学,为该大学的知名教授, 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独具匠心地提出了各自的正义理论。罗尔斯的分配正义 理论以两个原则为核心被称为公平的正义。诺齐克以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为中 心提出了持有正义理论,而出道稍晚于二人的沃尔泽,在他们二人的基础上形成 了多元分配正义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复合平等。在汉语世界中对于前两位大 家所做的译介与研究较多,他们的思想,有很多人耳熟能详,相比较而言,人们 对于沃尔泽的正义理论关注的较少,在目前百花齐放的年代,对沃尔泽的正义理 论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对其正义理论做出系统地介绍与评 析, 从而弥补学界在此方面的缺憾,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建设做出一些贡献。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9. 何怀宏.诺齐克与罗尔斯之争代译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0. 2 第二章 人类对正义问题的追问 2.1 正义问题的溯源 人类对正义问题的追问是一条历史长河,在这条长河中有许多闪光点,而沃 尔泽的多元的分配正义理论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想要廓清其正义观,就必须回顾 其思想渊源。 正义问题自古就有,但系统地对其研究,西方学界一致认为首推柏拉图。柏 拉图的伦理学是苏格拉底伦理问题的继续与发展,柏拉图试图解决正义是什么? 正义如何可能和正义是何种价值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其正义观与他对国家和社会 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了一个有关“正义共和国的学说” 。他认为,正义 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之中,每个公民必须在其所属的地位上 尽自己的义务,做与其本性最相适合的事。他认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应具有四种 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它们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一个系统中整体 与部分的关系,正义是整体,正义是一种善,是国家追求诸多价值目标中的首要 价值。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继续对正义问题进行研究。他在尼各马科伦理学 第五卷专门讨论了正义(justice,公正) ,在政治学里也多次谈到公正。他的 普遍正义就是所有公民权利的平等分配,他说: “在公正的事情上价值上的平等占 据首位,而数量上平等居次要的地位 ”。所以他主张分配公正的总原则是按照所值 来分配“公正是灵魂的德性,在于它按照价值来对每人分派” , “所谓的公平 合理就是对方所受到的报酬与他所提供的利益相当,或者他所得的快乐与他所付 的代价相当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已涉及到了分配正义根据各取所值的原 则, “这是很显明的,没有人不同意应该按照各自的价值分配才是公正的” 。根 据所值的要求,分配性的公正是平等对平等,不平等对不平等,也就是说相等的 东西给予相等的人,不相等的东西给予不相等的人,其衡量标准是价值与公民的 美德。按照所值分配,必然会产生不平等的情况,比例平等原则就是处理此种情 况的具体原则要求。个人情况是按照比例分配的依据,分配比例平等参照的是个 人的等级、身分、地位、贡献等具体情况。所以他的分配上的比例平等实质上是 等级上的不平等。他极力反对完全不顾实际差别的平等分配即简单平等。他认为 看似完全平等的简单平等恰恰是极度不公正的,违背了所值的总要求是对于有才 能者的打击。在这一点上类似于沃尔泽的复合平等,他也是极力反对没有差别的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75.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92.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00. 3 简单平等。 说到分配正义,我们不能不提及休谟,休谟从人性的角度阐释了正义的起源 与作用。按照休谟的看法,使正义感成为必要的条件是物质资源的缺乏和人天生 的自私贪欲。他指出“正义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及自然为人类的需要所 提供的资源之不足。 ”休谟认为,人类生活主要需要三种东西“我们心灵的内在 满足、我们外在享受以及我们对通过勤奋和幸运所获得财物的占有 ”而最后一种 需要最有可能受他人的侵夺,而使其所有权变得很不稳定,再加上这种财富的不 足,使二者成为社会的主要困境。对休谟来说,正义的主要作用是解除这一困境, 给“财产权以稳定性,使每个人能够安心地享受用他通过幸运和勤奋所获得的财 物 ” 。所以休谟称正义为“人为的”的美德,其目的是确保财产的所有权不受侵 犯。诺齐克主张的权利正义与休谟的理论有很大的关联。他认为正义的持有是不 可侵犯的,就连国家为实现公平而实施的再分配,他也认为“的确是一件涉及到 侵犯人们权利的严重事情” 。 在当代正义理论中,休谟的观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他们大都从善 的观念的多样化出发,并试图以此为基础重新界说正义的条件及其功能。在普希 尔看来正义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不同善的观念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单纯的个人 利益之争。罗尔斯、布坎南、哈贝马斯三人的正义观内容上虽然有很大的不同, 但其出发点都是主体的平等尊严,有别于休谟的财产中心正义论,故可以称为主 体中心正义观。哈贝马斯认为使正义成为必要的是: “人是易受伤害的,并在道德 上需要关切。 ”叔本华也有类似的看法,正义的基本原则“不伤害人”不仅是不 伤害人的肉体,而且也不伤害人的自尊。所以哈贝马斯指出“在现代意义上,正 义首先涉及每个人不可剥夺的个体的主体性自由。 ”沃尔泽的正义理论中也是非 常注重尊严的平等,他指出“财富和商品问题可以得到再分配,由国家来聚集并 按某种抽象的原则再次分配;但承认是一种无穷的更为复杂的善。在某种深层意 义上,它完全依赖于个人得到荣誉和蒙羞、被尊重或不被尊重的行为。 ” 哈贝马斯与罗尔斯的正义观虽然有共同的出发点,但二者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前者是程序正义观,而后者是实质正义观。所谓“程序正义”就是正义是一种程 序的结果,即“什么是正义”不是先定的,而是由公民之间对话、交流、讨论、 协商之后所达成的程序原则决定的。所谓实质性正义则意味着对某些价值(自由、 平等或权利等)的承诺,正义的结果是对其承诺的实现。尽管罗尔斯在正义论 中一再强调他的理论是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但哈贝马斯却批评罗尔斯的正义观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三联书店,2001:67. 慈继伟. 正义的两面m.北京:三联书店,2001:67 页. david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oxford:clarendon press,1978:489.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三联书店,2001:83. 慈继伟. 正义的两面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86.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341. 4 表面是程序的正义,而实际是实质的正义,因为它最终是想通过正义的两个原则 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公平。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齐名的诺齐克的“持有正义” 却是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 “如果一个人按获取和转让的正义原则,或者按矫正不 正义的原则(这种不正义是由前两个原则来确认的)对其持有是有权利的,那么 他的持有都是正义的。如果每个人的持有都是正义的,那么持有的总体(分配) 就是正义的。 ”由此可见他的理论重在程序,即持有的获取原则、持有的转让原 则、持有的矫正原则的正常运行,而不在乎其最后的分配结果如何。深受罗尔斯、 诺齐克思想影响的沃尔泽的分配正义理论则是一种实质性正义理论。因为其最终 目的是想通过多元的分配来实现社会上的复合平等。沃尔泽的正义理论与罗尔斯 与诺齐克的正义观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在分析其理论之前,有必要对罗尔斯与诺 齐克之间的争论作一些介绍。 2.2 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 罗尔斯与诺齐克分别于 1971 年和 1974 年出版了他们的代表作正义论和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从而确立了他们在分配正义领域内的领军地位。罗尔 斯的公平正义理论由两个原则组成:平等自由的原则与民主平等的原则。由于基 本权利平等、基本自由优先的原则在西方社会并无多少争议,所以罗尔斯与诺齐 克二人之争不在于罗尔斯的第一原则,而在于第二原则中差别原则,也就是说二 人的分歧不在政治领域中,而在经济与社会领域中,自由与平等谁处于主导地位。 当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 “自由”与“平等”作为反封建专制的两面旗帜, 它们在内容上是一致的。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巩固,随着各种自由权的扩 大,财富分配方面的不平等状况便日益令人注目,自由与平等的矛盾也就日渐显 露。如何缩小贫富差距,达到财富和利益的平等分配,可以说是当代西方社会正 义研究的主题。是不惜牺牲某些人的个人自由权利来达到较大的社会经济平等; 还是宁可让某种不平等现象存在,也要全面捍卫每个人的自由权利。对于自由与 平等的矛盾,不同的学者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有的偏执一端,有的取道中庸。 罗尔斯就是后者的代表,他的两个正义原则各有侧重。第一原则倾向自由,第二 原则青睐平等,所以说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有一个强烈的倾向:自由优先,兼 顾公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罗尔斯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攻讦: “更激烈平等主 义者嫌其不够平等,而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则抱怨其损害自由。 ”诺齐克则是后者 的代表,他只要自由的程序,而不顾不公的后果。沃尔泽的观点倾向于罗尔斯, 他允许在不同的善的分配领域中存在着分配上的差别,但国家必须进行再分配来 实现诸善分配的复合平等。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译.北京:科学社会出版社,1991:159. 何怀宏.诺齐克与罗尔斯之争代译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 5 自由与平等的矛盾,是罗尔斯与诺齐克二人之争的背景,也是他们争论的焦 点。面对现实中经济分配不均的现象,罗尔斯提出了差别原则,通过对处境最差 群体的特别关照而表现出对平等的偏爱。而诺齐克则毫不含糊地把政治领域内的 自由优先、权利至上的原则继续贯彻于社会和经济分配的领域。个人的持有权利 神圣不可侵犯,国家除了在政治上的保护性功能之外,即在政治上保障所有人享 受尽量广泛的权利,再无其它功能。这种国家被诺齐克称为“最弱意义国家” ,即 古典自由主义所谓的“守夜人”式的国家。如果国家还有像罗尔斯所说的具有一 种经济利益分配方面正义的功能,那么国家就必然侵犯到个人的权利。因为要想 改善最不利者的最差处境,就必须使其他人放弃一部分正义的持有。他们可以自 己决定给予的问题,但不能被强迫,否则就是侵权,就是有悖于正义。在诺齐克 看来个人权利在此成为国家行为的一种根本道德标准和道德约束。 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的焦点是差别原则,其分歧主要是在如何实现经济分配 上的正义。其具体争论有如下几点: 一、立论依据: “差别”是集体资产还是个人持有。罗尔斯指出,社会合作是 分配正义问题出现的前提,由于每个人的幸福都依赖于一种合作体系,没有这种 合作,所有人都不会有一种满意的生活,因此在人们进行合作时有必要以正义原 则在他们合作后的集体利益分配中进行调节。作为个体的人由于自然资质和社会 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在分配上的差异。他把自然资质和社会条件看作是一种共 享的资产,一种共享的可分配的利益。因此罗尔斯所说的差别应是一种合作者共 享的集体资产上的差别。而诺齐克则认为 “人们对其天赋是有权利的,对来自其 天赋的东西也是有权利的 ” ,因为它符合洛克的获取理论: “对一个无主之物的占 有,是否使他人的状况变坏 ” 。人们之间确实存在天赋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必 然带来持有上的差别。只要来路正当, “差别”就是正义上的个人持有的差别。 二、逻辑特征:持有正义是历史原则,差别原则是即时原则。诺齐克认为: “如 果一种分配是通过合法手段来自另一个公正的分配,那么它也就是公正的,从一 种分配转到另一种分配的合法手段是由转让的正义原则规定的。合法的最初运动 则是由获取的正义原则规定的。无论什么,只要它是从一个公正的状态中,以公 正的步骤产生的,它本身就是公正的。 ”因此诺齐克的“持有正义”只问来路是 否正确,而不管结果是否可嘉。与历史原则相对的是正义的即时原则: “一种分配 的正义决定于事物现在是如何分配的,而这种分配方式又是由某种或某些结构性 的正义分配原则来判断的。 ”诺齐克认为功利主义者、福利经济学家大都是持其 原则的,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就是即时原则的代表。 何怀宏.诺齐克与罗尔斯之争代译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0.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80.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57.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59. 6 三、价值取向:持有理论取向于自由,而差别原则倾向于平等。罗尔斯的两 个正义原则处于词典式的次序中,平等自由的原则,优先于第二个正义原则,只 有在自由的主张被满足后,其它原则才能发挥作用。他指出“自由的优先性意味 着自由只有为了自由本身才能被限制 ” ,由此可见他的第一原则价值取向依然是 自由,但他又承认社会上存在着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为了实现在社会、经济领 域中的正义,他提出了差别原则。这一原则目的是为了保障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 益,尽量排除社会历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因素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由于出身 和天赋是不应得的,这些不平等就应或多或少给予补偿。罗尔斯强调“差别原则 当然不是补偿原则,它并不要求社会努力去抹平障碍 ” ,但差别原则却是要达到 补偿原则的某种目的,从而缩小因偶然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差别原则强调一种补 偿、互惠和博爱,允许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在一种很严格的条件下的存在。表现 出较强的平等主义的倾向,他主张自由优先,兼顾平等;强调平等,达到平等的 自由。诺齐克并不反对罗尔斯的平等自由的原则,反而将自由优先的原则作为一 个普适的原则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自然资质的差别将导致持有的差别,持有 的差别是应得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诺齐克指出“不管人们的自然资质差 别从道德观点看是否是任意的,人们对其自然资质是有权利的,对来自自然资质 的东西也是有权利的 ” ,而且诺齐克还说: “我们找不到任何有说服力的论据来帮 助证实由天赋差别产生的持有差别应当被排除或尽量缩小。 ” 国家保护个人权利, 是作为正义的执行者行事的;国家不可以用它的强制手段来迫使一些公民帮助另 一些公民,也不能用强制手段来禁止人们从事推进自己利益或自我保护的活动。 个人自由的权利是一种道德标准,用它衡量个人和国家的行为,同时又把人作为 一种道德边际约束。他人的自由权利确定了对你的行动的边际约束,对你的边际 约束,反映了康德式原则“个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他们若非自愿,不能 被牺牲或被使用来达到其它的目的。 ”诺齐克指出,存在着不同的个人,他们分 享有不同的生命,因此没有任何人可以因为他而被牺牲这正是道德边际约束 存在的根据。因此在诺齐克看来社会正义是权利正义,而非差别原则下的分配正 义,他以权利立论,主张自由优先,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是分配正义领域中的两种观念之争,由于二人思想之深 邃,体系之完整,范围之广阔,他们的正义观点,在当今的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引起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 领域内的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沃尔泽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是很出色的一位。 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42. 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101.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28.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29.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9. 7 第三章 沃尔泽的分配正义的实质 3.1 沃尔泽的生平及思想概述 迈克尔沃尔泽 1937 年出生,是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复合平等的倡导者, 以对分配正义的研究而蜚声于世界。他于 1956 年在 brandeis university 获得 b.a, 1956-57 年在 cambridge university 取得 fulbright fellowship,1961 年在哈佛大学 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62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开始任教,1966-1980 年又转到哈佛 大学当教授。在大学里他教过多门科程:现代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哲学问题、 契约正义战争、十七世纪的政治与文学、社会思想问题,民族主义的政治理论等。 从 1980 年以来他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学院终身研究员,另外他还担任了其它一些 职务: 不同政见杂志的编辑, 新共和国杂志的撰稿编辑。沃尔泽是个多产 的哲学家,他的著作颇多,主要有圣徒的革命 、 义务 、 政治行动 、 弑君 与革命 、 正义与非正义战争 、 激进原则 、 出国与革命 、 阐述与社会批评 、 批评家公司 、 文明社会与美国民主 、 正义诸领域 、 宽容 、 厚与薄等。 他的书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畅销。诸如: 圣徒的革命被译成法文、 意大利文。 义务一书则在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等国都有各自语言的译本。 政 治诸领域是沃尔泽的代表作,使其成为继罗尔斯、诺齐克之后研究正义问题的 大家。意大利、德国、瑞典、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葡萄牙等国都曾翻译 过此书,中国也有了自己的中文译本。沃尔泽的著作大都以其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以及对政治观念与原则的细致分析,参与到当代重大政治与思想的讨论之中。他 曾在不同政见杂志上发表过很多评价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文章,他指 出自卫是正义战争的典型事例,正义的依据是生命和自由不受剥夺,谴责了美国 发动的战争是不公道的。他与泰勒、麦金太尔等人一起提倡社群主义,反对当时 在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自由主义,在当代思想界,对共同体价值的复活起到重要 的作用。 西方世界自诩是自由、民主的世界,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学界对正 义的追问和探索就从未间断过。在当代,美国的哈佛大学在正义研究上走在世界 的前列。哈佛大学的三大教授:罗尔斯、诺齐克、沃尔泽先后出版了他们有关正 义的巨著正义论 、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和正义诸领域 。三部书交相辉 映,把关于正义的讨论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公平的正义,诺 齐克的正义论是持有的正义,而沃尔泽的正义论则是多元的正义。其正义理论的 多元是为了实现复合平等,他反对简单平等。沃尔泽指出: “这种简单平等不会持 续很久,因为转换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自由交换必然会将不平等带入它的运行 8 轨道。 ”由此可见沃尔泽也看到了自由与平等的矛盾,而这一矛盾正是罗尔斯与 诺齐克之争的焦点,为了解决此矛盾,罗尔斯精心设计出照顾最不受惠者的利益 的“差别原则” ,以此来兼顾公平。而诺齐克则将自由优先的思想贯彻到底,只要 程序是正义的,不管差别的结果。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上,沃尔泽提出了自己的 观点,在他看来解决此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多元分配正义下的复合平等。他说: “复 合平等的论点,在我看来仍然像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写这本书时一样具有 说服力。 ”他放弃了各个分配领域内的简单平等,捍卫的是所有领域中的复合平 等。可以说“自由平等的有序社会”是罗尔斯思想之核心所在, “乌托邦之社会理 想”正是诺齐克的思想寄托,而沃尔泽所精心构思出的“复合平等”则是他发展 正义理论所系的目标。 如何实现目标,如何分配正义,沃尔泽与罗尔斯、诺齐克是有分歧的。沃尔 泽与罗尔斯之间的分歧在于是否存在着一种贯穿于各个领域的正义原则,罗尔斯 的回答是肯定的,他的两个正义原则可以应用于政治、经济、法律与伦理等所有 领域,而沃尔泽的回答则相反:在任何社会中,正义存在于社会诸善的分配之中, 不同的物品应有不同的分配原则。他指出: “物品的多样性(diversity)需要多样 的分配程序,分配的决定者以及分配的标准与之相配” , “从来不曾有过一个普遍 的进行交换的媒介,从以物易物的经济消亡后,货币就一直是最普遍的媒介物, 但是总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这条古训不仅在道理上,而且在事实上也是对的” , “最后也从来不曾有过适用于所有分配领域的单一标准或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标准 的单一系列 ” 。尽管自由交换、应得和需要这三个标准似乎可以作为贯穿于各个 领域的正义原则,但沃尔泽认为没有一个有跨越所有分配领域的力量,它们只是 正义分配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此沃尔泽指出分配正义的标准不能是一元的,它 只能是多元的。 如果沃尔泽与罗尔斯的正义之争是多元与一元之争,那么沃尔泽与诺齐克俩 人的分歧焦点则在于国家是否应该接受和贯彻分配原则方面。诺齐克认为国家有 两种权利: “一是它拥有一种必要的在这个地区对使用强力的独占权,一是它保护 这个地区内的所有人的权利。 ”个人权利是个人和国家行动的道德约束和道德目 标。 “国家在履行其防止偷窃、凶杀和欺诈等功能时,是没有侵犯个人权利的,而 且是在保护个人权利,是作为正义的执行者在行事的。但当它越出此范围要干预 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利益分配时,它就越权而侵犯到个人的权利了,因而就是不正 义的。 ”所以诺齐克主张的国家是“最弱意义的国家” ,也就是一种管事最少的 国家,最低限度的国家。诺齐克认为这种国家是道德上可取的国家,道德上唯一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年:15.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中文版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1. 沃尔泽.论复合平等j.李剑译,哲学论丛j2001:1.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18. 何怀宏.诺齐克与罗尔斯之争代译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8. 9 合法的国家,道德上唯一可以忍受的国家,正是能最好地实现无数梦想家和幻想 者的乌托邦渴望的国家。反对国家接受和贯彻分配公平原则,因为“从一种权利 理论的观点来看,再分配的确是一件涉及到,侵犯到人们权利的严重事情(那种 属于矫正不正义原则的再分配是一例外。 ) ,从别的观点来看,它也是严重的 ” 。 而沃尔泽的回答却不同,现代国家的概念意味着主权、政治命令、有权威的决策 的恰当使用,国家是最终行使强力,禁止别人不正义行为的机构。国家作用有双 重地位: “一方面,它与其他社会物品一样是一种社会善,有它自己的意义,并且 有它自己的分配机构和标准。另一方面,是维护、修订和捍卫所有分配领域的边 界的必要工具 ” , “它是分配正义至关重要的代理人,它警戒着每一种社会善在其 中得以分配和配置的领域的边界 ” 。沃尔泽的正义致力于复合平等,达到并维护 复合平等,要求国家权力的恰当使用,国家必须回到它正当的领域中。尽管如此, 沃尔泽还是指出: “不论必要的限制是什么,我们同样需要一个能够充分发挥积极 作用的国家 ” 。无论何时,在诸善的分配领域中,如果内部的努力不能实现正义, 国家就会介入其中,所以沃尔泽强调“尽管我更喜欢一种多元化的非中央集权的 政治我也仍然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者,对强权国家和对民主公民资格的强烈 理解有着坚定的立场。 ”国家必须为全球市场对公民们的影响设定界限,它必须 保卫它自己的福利、教育和政治过程。由此可见沃尔泽心中的国家具有很多社会 功能,在分配公平上是大有作为的,绝不像诺齐克所说的“最弱意义的国家” 。 3.2 多元正义与复合平等 正义往往和平等联系在一起,在很多哲学家那里,平等是正义的核心内容, 正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平等。沃尔泽在他的多元正义理论中也提到了平等,但他 的平等不是简单的平等,而是复合平等。沃尔泽认为: “平等的根本含义是消极的, 平等主义就其起源来说是一种废弃主义的政见,它并不在于消灭全部差别,而是 消灭特定的一套差别,以及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消灭不同的差别。 ”奴隶社会 的贵族特权,封建社会的官僚权力,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的优越性,都是平等要 消灭的特定目标。沃尔泽多元正义的目标是实现政治上的平等主义,即不受支配 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一种物质与社会资源如金钱、地位 、权力可以统治 支配一切。他认为,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但当没有或控制了支配的手段时,差别 也是平等的。支配的行使往往以某些社会物品为中介,在平等主义的社会中,没 有一种社会物品充当或能够充当支配的手段。人们期望的简单平等在现实社会中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73.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中文版序,译林出版社,2002:3 页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377.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褚松燕译.中文版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4.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中文版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4.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英文版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3. 10 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实现,也不会持续很久,因为“简单平等要求国家不断的 干预来打破或限制刚刚出现的垄断,并压制新的形式的支配,但那时,国家的权 力自身将成为竞相争夺的目标 ” 。这样政治权力无疑是最危险的善,从而支配整 个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了。沃尔泽认为简单平等不是 正义目标,正义追求的目标应是复合平等。复合平等的社会尽管在一些物品分配 领域内有许多小的不平等,但不平等不会通过转换过程而增加,也不会在不同的 物品之间累加。简单平等只是一种简单分配状态,而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复 杂关系,它并不是财产的等价物。复合平等中,个人品质和社会品质各有自己运 作的领域,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中自由地、自发地发挥着作用。沃尔泽指出: “复合 平等意味着任何处于某个领域或掌握某种善的公民可以被剥夺在其他领域中的地 位或其他的善。 ”也就是说公民在某一个领域中的地位不会关系到他在另一领域 中的地位。比如一个公职,可能是由公民 x 而不是公民 y 来担任,于是这两人在 政治领域内是不平等的,但只要 x 的公职没有在其他任何领域内,使他的利益超 越 y,那么一般而言他们并不是不平等的。只要公职不是一种支配性的善,公职 持有人就会与他们所治理的人处于平等的关系中,这就是沃尔泽所提倡的复合平 等。 沃尔泽所提倡的复合平等是通过他分配正义标准的多元来实现的。他指出: “任何一种社会的善都不能这样分配:拥有社会善 y 的人不能仅因为他拥有 y 而 不顾 x 的社会意义占有 x。 ”人类社会是一个分配的社会,人们聚集在一起、合 作生产就是为了分享、分割和交换。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各种物质与社会资 源(如官职、财富、荣誉、教育、卫生、成员资格、安全等)应该如何分配的问 题。正义与否,只要涉及分配的范围和参与分配者的数量,这种判断就不容易做 出。历史上有关正义的争论,大都是在分配正义上,比如说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 之争,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分配正义是一种丰富的思想,它在哲学反思所及的 范围内绘制了整个善的世界。 功利主义在分配上主张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西季维克认为“如果 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够达到总计所有属于它的个人而形成的满足的最 大净余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被正确地组织的因而也是正义的 ” 。哈奇逊也在探 讨一书中清楚地叙述过功利原则:那给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的行为是最好的 行为;反之那以同样的方式带来的悲惨的行为是最坏的行为。罗尔斯对功利主义 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功利主义最少有两个方面的缺陷: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可 以损害少数人的利益,为了较大的利益,可以损害较小的利益。自由主义在分配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年:17.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3.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24. 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2. 11 正义时强调以自由为准则,但由于对自由概念的不同理解,就形成了许多名同实 异的自由主义派别。贡斯当将自由分为“古代人自由”与“现代人自由”两种, 伯林也将自由分为两类,即“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诺齐克强调的是个人自 由神圣不可侵犯,指出实现公平的再分配实际上就是对自由的侵犯,因此是不正 义的行为。格林却心仪黑格尔,大力提倡“集体主义下的自由” ,他认为“没有社 会,就没有个人” ,自由“不仅仅是免除限制或强迫而已” ,它应该是“一种积极 的权力或能力,可以使人从事或享受值得他去做的事” ,因此“真的自由的理想是 全人类社会所有成员都能有最大的权力,去使自己尽善尽美” 。 诺齐克反对罗尔斯的公平正义主要是不同意他的差别原则。罗尔斯在社会经 济分配内丢掉了他在政治领域中奉行的自由优先的原则,而转向追求公平。他说: “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们所从属的各种岗位和职位 应在机会公平均等的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第二要最有利于那些最不利的社会成 员。 ”差别原则是罗尔斯在分配诸善中奉行的正义原则,而这一点正是诺齐克等 人攻击的焦点。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实际上就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与政治上的自 由主义之争,二者是自由主义内部的不同意见。 如果说罗尔斯、诺齐克等人的分配正义是在坚持一个或几个标准的基础上是 一元的分配正义,那么沃尔泽的分配正义则是多元的。比较而言,从柏拉图开始, 绝大多数哲学家在就正义著书时,都有着一个最深层的假设:哲学能够正确地成 就一种并且是惟一一种在分配系统中寻求一致性的分配正义。沃尔泽认为“寻求 一致性误解了分配正义的主题 ” ,因为多元的社会必然存在分配上的多元主义。 物质的分配不仅是人维系生命和自由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人们在经济上的 地位,在政治上的级别,在朋友中的声誉等的象征。今天许多哲学家常常假想一 种理想状态: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有理性的,但他们对自己的地位却一无所知, 于是他们就会选择惟一一种或几种分配系统。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就是其中的代表。 沃尔泽指出他们都忽视了他们的观点立足的基础是一种假设的理想社会,而现实 社会存在的问题在于历史变化和成员资格的特殊性。沃尔泽认为在任何社会,正 义都存在于社会诸善的分配中,社会诸善就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品。 不同的物品各有自己运作的领域,在不同的领域中物品的分配应遵循不同的原则。 他强调“正义原则本身在形式上是多元的,社会不同的善应当基于不同的理由, 依据不同的程序,通过不同的机构来分配;并且,所有这些不同都来自对社会诸 善本身的不同理解历史和文化特殊主义的必然产物。 ”由此可知他的分配正 义理论所关注的所有事物都具有社会性,分配标准及其安排都与社会属性有着内 在的关联,由此他认为分配原则来源于社会意义,而社会意义有其历史属性的,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 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 12 因而正义与不正义的分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简而言之,在他的理论中, 分配正义是相对于某个特殊社群的社会意义而言的,自然这种相对主义的正义理 论有助于维护各个领域内的不平等,对此沃尔泽本人也不否认,不过他认为“否 认正义的相对性本身也会导致不正义行为的出现” ,这是正义的悖论之一。所以沃 尔泽分配正义的实质是多元正义即坚持正义标准的多元性,它追求的不是局部领 域内的简单平等,而是整体上的复合平等。 13 第四章 沃尔泽分配正义的多元性 4.1 分配正义施行的前提与保证 沃尔泽的分配正义是多元的正义,是在各个不同的社会物品分配领域内施行, 是相对于某个特殊社群而言,并非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其中。这就是说,你 要想获得参与正义的分配,你必须首先拥有进入该领域的成员资格。要保证各个 领域的分配在自己的领域中,自觉、合法地进行就必须有一个外力来保证,这就 是权力或者国家权力。沃尔泽分配正义的多元性首先就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成员资格与国家权力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的善,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分配原则。 在讨论分配正义时,必须有一个有边界的分配世界,有一个确定的群体和固定的 人数。沃尔泽说“这个世界是政治共同体,其成员互相分配权力,并且如果可能 的话,避免与别的人一起分享权力” ,这里就牵涉到成员资格。 “在人类某些共同 体里,我们互相分配的首要善(primary good)是成员资格” ,因为“我们在成员 资格方面所做的一切建构着我们所有其他的选择 ” 。只有拥有了资格,我们才能 参与其中的其他物品的分配。所以沃尔泽的分配正义理论是从对成员资格权利的 理解开始。 “因为人只有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