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晓庄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目 录一、初中问题学生的界定和类型表现1(一)概念界定1(二)主要表现11.学习问题型12.行为问题型23.心理情绪问题型2二、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解析2(一)个体因素2(二)家庭因素2(三)教育管理体制问题31. 教育体制问题32管理模式问题3(四)社会不良因素3三、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4(一)学校教育41.对初中问题学生的品德教育42对初中问题学生的心理教育53.对初中问题学生的学业教育6(二)家庭教育61赏识教育72警示教育7(三)社会教育81. 在与学校教育配合方面82. 在与家庭教育配合方面9四、总结9n参考文献10浅析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摘要: 初中阶段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包括学习问题型、行为问题型、心理情绪问题型这三种类型。“问题学生”形成原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和社会不良因素。对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共同进行。关键词: 初中 问题学生 教育策略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 students on Junior secondary, including learning problems, behavior problems model, mental model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emotional problems. The causes of Problem students including individual, family,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cial negative factors. The education of the middle problem students should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together.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Problem students Education Strategy一、初中问题学生的界定和类型表现(一)概念界定本文所指的初中“问题学生”并非那些有犯罪经历或精神上有严重疾病必须经过医治才能正常生活的学生, 而是指那些在初中阶段日常生活中不能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漠视校规校纪、法制观念淡薄、是非观念不强,在学业、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偏差或不足,或曾因为某种原因而受过学校各类批评或处分的学生。梁利. 切实加强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1).薛浩. 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 江苏高教, 2005 (3).这些学生的“问题”只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天生愚顽,不可救药。(二)类型表现1.学习问题型 这类学生在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上问题并不明显。能够比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遵守校规校纪,但对学习缺乏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为。其表现为学业不佳,基础差、成绩低、学习跟不上; 进而对学习淡漠、厌倦、逃避。2.行为问题型 这类学生表现为个性太强,行为偏激。主观意识占主导地位,纪律意识淡薄,爱冲动,易产生过激行为,有逃学、打架等不良行为习惯;不能正确地自我剖析,所以对于别人的指正批评,依然我行我素,缺乏对老师同学的理解和尊敬,不会顾及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行事处世往往以自我为中心。3.心理情绪问题型这类学生对自已和社会缺乏信心,不能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往往生活在自己狭隘的生活圈子里,情绪不稳定,往往受到各种情绪的影响,大致表现为易焦虑、紧张、冷漠、抑郁等,不能做到正常的学习生活。阮为文. 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4).二、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解析(一)个体因素学生自身的各种因素包括智力水平、年龄、性别、生理状况以及心理因素,都会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真正形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都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认知容易产生偏差,极易受到外在因素诱惑。有的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没有上进心;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又霸道;有的学生没有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常感到无聊空虚,精神无所寄托,很容易迷失自我,道德观、价值观比较模糊,对自己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正确的评价标准。 (二)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起着启蒙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性格的养成主要依靠家庭内部环境的熏陶。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构成了家庭内部环境,欠理想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学生形成不良性格或是不良道德,缺乏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对于学生在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不良的家庭环境。“问题家庭”是“问题学生”产生的重要根源,大量事例表明,在破裂家庭和家庭气氛紧张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极易产生偏激、玩世不恭、性格扭曲等不良心理和行为。依影响作用的大小,有六种不同的影响因素: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父母打骂式教育;有学前寄养史;单亲家庭;家庭对文化活动少兴趣;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高。可见父母的教育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对于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影响起着关键作用。(三)教育管理体制问题1. 教育体制问题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强调了很多年,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就其效果来看,还远远不够。事实上,中小学基础教育与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距甚远,道德教育十分薄弱,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学生的生活能力、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处于极不被重视的境地。尖子生是学校、老师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关注的焦点。甚至忽视了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任其自由,对他们的教育缺乏针对性。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上海:华东师苑大学出版社2006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国形成了重知识传授、轻心理发展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 ,后续出现的诸如升学压力又接踵而至。这就使得中学生心理问题越积越多,最终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出现诸多的情绪、行为问题。齐平,安莉娟. 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探析J. 教育探索, 2006 (2).种种现象表明,对于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2管理模式问题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缺陷也是“问题学生”产生的诱因之一。我国的基础教育自幼儿园开始就都是一种“保姆式”、“监管式”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学校管理常采用“少数人管多数人”的社会企业管理模式,一个学校教师是少数学生是多数,一个班级班干部是少数普通学生是多数。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大多数学生是阶段性处于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从发展学生自我意识的角度来讲,这种管理模式是不符合育人规律的。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面临新的环境,不少学生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方法和人际关系方面等出现了断层。出现了不会生活、不会交往甚至不会学习的尴尬窘况,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由此引发不少问题行为。(四)社会不良因素开放与竞争的市场经济深刻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西方文化思潮强烈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学生许多时候不能独善其身。加之,我国目前法制尚不完善,公平、公开、公正、有序的竞争很难保证,市场上的尔虞我诈、假冒伪劣、唯利是图、钱权交易、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深深地刺激着学生的灵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拉大、网络技术发展中的管理问题、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陈红艳. “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 (11).三、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尽管各学校对于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普遍感到困难,难教育、难管理、成效慢、易反复,然而,抓好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第一,“问题学生”的教育关系着素质教育大计的实现;第二,“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一个班、一个年级 、甚至一所学校学生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第三,教育“问题学生”尽管困难较大且收效甚微,但使学生“成人”与“成才”是各方面的天职和使命,决不能漠视和放弃“问题学生”,应当尽力教育他们,因为转化一个“问题学生”和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初中“问题学生”的形成有不同的原因和背景,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区分不同“问题学生”的类型, 区分学习问题型、行为问题型和心理情绪问题型这三种表现的初中“问题学生”,并且掌握了解不同的原因,才能在教育过程化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鉴于此,本文对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一)学校教育1.对初中问题学生的品德教育品德是社会性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品德教育主要针对违纪型 “问题学生”。薛浩. 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 江苏高教, 2005 (3).(1)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我们要做到:第一,注意和善于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正确的方向,加强他们的道德、法纪教育,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特别要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第二,对品德不良的学生的教育改造要从启蒙开始,逐步提高他们的认识,把他们危害社会的倾向扭转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学校和教师无法限制学生接受大量的社会信息,但我们要重视学校与班级的微观环境建设。积极进取的学校集体舆论和心理环境,能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导向作用,能矫正不良倾向和预防不良倾向的产生。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培养学生形成交流、讨论、分析信息的习惯,对学生接受的信息,要进行正确引导,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2)培养健康道德情感。“问题学生”的道德情感,多数属于可转化或可利用的范畴,如缺乏正义感、好恶颠倒,又如将自己的行乐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要做到:第一,利用他们重感情的特点,加强情感交流,注重以情感人,不和他们造成情感上的对立,让他们体会到善意和温暖,将其情感引向正确的轨道,这是改造有劣迹行为学生的前提。第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控制自的情感,不去故意激怒他们。要善于察觉他们情感上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过激行为发生。第三,要注意“问题学生”的交往,防止他们与社会上违法犯罪青年接触,杜绝“传染源”,以免受到“传染”。教育、矫治“问题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在身体、智力、品德、人格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需要针 “问题学生”的“症结”对症下药。(3)加强日常行为指导。要针对“问题学生”的思想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第一,加强说理引导。即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弄清是非、善恶的标准,提高道德认识水准和道德评价能力。第二,要以情育情。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环境中随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发展,并随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不断深化的。因此,道德教育采取情感陶冶、以情育情的办法,优于单纯的说教并易使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第三,要为人师表。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的言行、举止、性格、气质、仪表、爱好,随时都在感染学生,教师个人必须“美其德,慎其行”,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起榜样,起到楷模作用。2对初中问题学生的心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既有区别又有相互渗透性。“问题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在工作方法、途径上各有所侧重。喻远霖.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J.安徽教育;2001年03期思想教育较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师对学生教育训练的方法,心理教育则更多强调自下而上的学生自主活动、教师辅导的方法。其实,这二者都必须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知、自评、自控和自主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学生”由于受成长、家庭、社会、交友、师生关系等挫折的影响,导致了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其实他们貌似坚强的外表下内心十分脆弱,在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追求快乐,保存个性的要求。他们不能在传统的价值观中建立自我价值,又受周围人群的漠视和反感,因而不自觉地通过各种反常表现来宣泄不满,表达诉求。针对这些特点,要想“问题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让他们感受到同学、老师对他们真诚的关心和真诚的爱,让他们曾受到伤害的心灵感受到教师、学校的关爱和温暖,这正是我们工作的关键。在心理教育活动中要做到:第一,“有教无类”,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教育,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教育者不能存在任何歧视行为。同时我们也要公平对待每一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因人而别,不能厚此薄彼。第二,尊重学生,注意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数有较重的猜疑心,如果不能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他们的思想疙瘩很难解开。要做到相互信任,老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兄弟姐妹,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这些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三,正常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由于初中“问题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加强。事实证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能有效地帮助“问题学生”恢复心理健康,重新树立起信心,开始美好生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是开展针对性辅导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普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建立重点学生档案,这样工作就更有针对性。我们在矫治这些学生过去创伤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让他们能面对将来。“问题学生”虽有问题,但与他们的同龄人一样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潜能。教育工作者必须是“问题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者和人格引导者,以其自身的人格美,融化“问题学生”的心灵之冰 3.对初中问题学生的学业教育“问题学生”除了行为失控、心理失调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学业不佳。中学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对人的成长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相对小学阶段变得繁重了许多,课目的增加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的学生没有能够很好的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学业不佳,久而久之,形成畏学、厌学情绪和逃避学习的行为。因此,在“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中,学习动机激发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外部动机激发可以通过奖赏、惩罚、创设课堂气氛等方法给学生以适当的动力,它是教学中常用的激励手段。内部动机激发着眼于内部各种心理因素,如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等等。“问题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知识断裂层,理解能力差,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点要低,步伐适当,分解知识难点时,坡度要小,台阶要多;在教学形式上,要分层转化,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要多鼓励,多练习,多指导,多提问,补缺补差。(二)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完整的家庭结构,和睦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的好习惯的基本保证。武桂英,张国栋.不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智力和行为问题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6):212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补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家庭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家庭的血缘关系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有着深厚的感情;家庭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水准,文化水平,生活态度,处事方式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孩子今后的成长。因此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如运用赏识教育和警示教育,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1赏识教育老百姓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古语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这也许就是赏识教育的起源。家长与问题学生之间的血缘关系使两者有着较深厚的感情基础,在家庭教育中使用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欣赏和表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赵淑华. 赏识教育及其应用原则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8).这种方式主要是用肯定、欣赏、赞扬、微笑、宽容等言行,按照受教育者的心理成长规律唤醒和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诱发学习动机,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希望,使其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从而主动去学习、奋斗,自尊、自爱、自强,并最终取得成功,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赏识教育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赏识教育中使学生的长处得到发扬,缺点得到改变。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思想具体贯彻到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中。事实证明,赏识教育能够对“问题学生”的矫正、转化起到巨大的作用。因为“问题学生”对监工式的教育管理比较反感,对空洞的说教特别厌倦,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非常渴望赏识和尊重、理解和友谊。因此,针对“问题学生”的这些特征和心理需求,家长通过富有人情味的赏识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尊重、指导、教育和转化学生。通过赏识教育来预防、矫正和转化“问题学生”。2警示教育家长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仅仅靠赏识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适当的惩戒来约束。所谓警示教育,就是通过宣传过去发生的危害事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及其根源,以告诫人们今后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的一种教育方式。崔福生. 警示教育在中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警示教育明确指出应该怎么,不该怎么,否则怎么。家长定期对问题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将片面的事后处罚转变为事前预防和事后警示,充分利用身边的违纪事件作为教育问题学生的反面教材,向他们讲清违纪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及其发生的根源,警钟长鸣,使问题学生做到三思而后行。警示问题学生不以恶小而为之,鼓励问题学生不以善小而不为,提醒问题学生蚁穴虽小,可以毁堤,引导他们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警示教育能够对问题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起到震慑作用,可避免问题学生心存侥幸而得寸进尺,使他们在对待违纪等不良行为上很自然地形成一种防御抵触心理,在关键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做到自警、自省,从而防患于未然,有效预防甚至杜绝类似违纪现象的发生。对于已经有问题行为的问题学生,家长可以对其运用适当的惩罚措施,并告知其这样做的危害,使他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指学校、家庭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大众传媒等给儿童的影响。李继秀,汪昌华,陈庆华主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3教师编制考试指导用书,2008就社会教育而言,一方面,整个社会逐渐步入法制化社会,这些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尤其是学生家长自身存在的腐败现象,会直接造成学生心理困惑,使其产生心理疾患。学生每天都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体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一些色情、暴力等糟粕内容也渗透其中,给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致使更多“问题学生”的产生,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这些现象,均反映出社会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还有诸多不利的影响,社会教育的自身矛盾现象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性要求。全社会成员应均树立起“ 三结合”育人的观念, 发挥社会在育人方面的优势, 配合学校和家庭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1. 在与学校教育配合方面 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与其配合以补学校在教育问题学生方面的不足。因为学校在育人方面毕竟有其局限性,社会教育恰能在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等多方面弥补其不足。因而有意识地创建优化育人的大环境就很有必要并应成为可能。 张中田. 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J.教育探索, 2003 (5).首先应配合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便利条件, 如富于教益的青少年宫、科普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对学生优待的影剧院、展览馆、图书馆、内容健康的游乐场等等。其次是花大气力净化和整顿文化娱乐场所及学校周边环境, 坚决取缔毒害青少年的黄赌毒, 紧扣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初中问题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在寓教于乐上动脑筋。再次是社会成员的举止言行要有所规范, 要从对下一代的言传身教这个高度去考究, 杜绝不良习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才身边的小事做起,为青少年尤其是初中问题学生树立榜样,使初中问题学生获得较好的社会风气的感染,进而端正自己的言行,起到教育的效果。2. 在与家庭教育配合方面对问题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 这需要依靠社会力量, 首先要形成科学家庭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 大家都来关心、探讨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途径等, 全员参与, 成果共享其次是建立家长教育的培训基地,这可由学校组建, 或挂靠在学校, 为此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 在配合家庭教育方面, 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主要是更新观念、提供培训条件,社会教育应当配合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传授好的教育方法、途径等,为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共享教育成果。四、总结学生的成长受制于社会、学校、家庭、老师、同学等诸多因素,对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单靠学校及老师的力量很难实现其教育目标。有时,社会、家庭的作用力还强于教师主战场的影响力,甚至有可能抵消学校与老师的教育与引导。因此,为了使教育保持一致性,学校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内部,还应对来自校内外的各种影响初中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以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对家庭教育应进行指导,使家庭、学校、社会目标一致,相互支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可通过家访、建立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与家庭建立联系。学校对社会教育进行指导,学校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福建省莆田市荔城法院招聘2名速录员模拟试卷有答案详解
- 2025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幼儿园招聘合同制教师3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企业年度总结与下一年度计划表
- 2025湖南益阳市安化县五雅高级中学春季教师招聘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安全教育培训方案执行承诺书5篇范文
- 2025年开封杞县消防救援大队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春季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招聘模拟试卷及一套答案详解
- 湖北省武汉市九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 2025北京市朝阳区区管企业年轻人才“培优”计划招聘23人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知识产权成果维护责任书5篇
- 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2023年高考物理命题趋势及复习备考策略
- LY/T 1145-1993松香包装桶
- GB/T 9114-2000突面带颈螺纹钢制管法兰
- 领导干部要学点哲学
- GB/T 17245-1998成年人人体质心
- 华为公司校园招聘个人简历标准版
- 学校结核病防控培训课件
- 【精品】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课时练(一课一练)(含答案)
- DBJ50T 043-2016 工程勘察规范
- 八年级美术下册《弘扬真善美》优质课件
- 《流行病学》第十六章 分子流行病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