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古绝句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古绝句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古绝句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古绝句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古绝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古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关于古绝句的产生,历史上有“截句说 、 “联句说 、“古诗说 及“乐府说”等观点,其中“乐府说 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古绝 句最初产生于民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文人纳入创作范围,至魏晋南北朝 呈现出新的面貌。 古绝句在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其中,五言古绝的发展经历 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从模拟乐府开始,至东晋末年兰亭集诗中的大量出现,五言古绝作 为独立的诗体出现在文学史上。南朝文人大量创作五言古绝,出现了乐府型古绝、文人 拟乐府型古绝和文人自创古绝三种类型,至庾信五言古绝最终完全成熟。七言古绝因其 产生时间较晚,且赶上了诗体律化的梁陈时代,演变的痕迹不如五言明显。 鲍照、谢胱、庾信是古绝句创作的大家,在古绝句发展史上有着坐标意义。鲍照是 试验和创作古绝句的急先锋,在句式上开了唐人绝句的先河。谢胱的古绝句在铸造意境、 写作章法和声调格律上为唐人提供了精美的范本。庾信不仅使古绝句最终成熟,更在艺 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启唐之先鞭”。可以说,魏晋南北朝古绝句不仅在形式上孕育了 唐人绝句,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上为唐人积累了经验,更从诗歌意境和艺术风格上为 唐诗提供了典范。 关键词:古绝句律绝鲍照谢胱庾信 i i i a b s t r a c t t h ea n c i e n tj u e j ui so n ek i n do fj u e j u , b e l o n g i n gt ot h ea n c i e n tp o e t r y a b o u tt h e o r i g i no ft h ea n c i e n tj u e j u ,t h e r ew e r ed i f f e r e n tv i e w s ,s u c h 鹤,“c u t - o f fs e n t e n c e ,u n i t s e n t e n c e ”,a n c i e n tp o e t r y a n d y u e f u a b o u ta l lt h e s ev i e w p o i n t s , y u ei l l i sf i tf o rt h e h i s t o r yf a c t t h ea n c i e n tj u e j ua p p e a r e di nt h ef o l ka tf i r s t , t h e n ,w i m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i m e s ,i tw a sa b s o r b e di n t ot h ew r i t i n gs c a l eo ft h el i t e r a t o r s ,t h e r e f o r e , i th a dan e wf a c e 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w e i j i ns o u t ha n dn o r t h t h ea n c i e n tj u e j ue x p e r i e n c e dah i s t o r yc o u r s ef r o ms i m p l et om a t u r ed u r i n gt h e p e r i o do fw e ij i ns o u t ha n dn o r t h 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i v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c i e n tj u e j u e x p e r i e n c e dad e v i o u sr o a d f r o ms i m u l a t i n gy u e f uo n , t i l lt h em a s sa p p e a r a n c ei nl a n t i n g p o e t r i e sd u r i n gt h ee n do fd o n g j i n , t h ef i v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c i e n tw a ya p p e a r e d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 嬲as e p a r a t ev e r s e t h el i t e r a t o r si nt h ep e r i o do fn a nc r e a t e dp l e n t yo ff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sa n c i e n tj u e j u , y u e f ua n c i e n tj u e j u , y u e f ua n c i e n tj u c j uo fl i t e r a t o r s s i m u l a t i o n a n d a n c i e n tj u e j uo fl i t e r a t o r s c r e a t i o n ”m o r e o v e r , i tb e c a m em a t u r et i l lt h e f i v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c i e n tj u e j uo fy u x i n b u tt h ec h a n g i n gp r o c e s so fs e v e nc h a r a c t e r s a n c i e n tj u e j ui sm o r eo b s c u r et h a nf i v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c i e n tj u e j uf o ri t sl a t ea p p e a r a n c ea n d t h ef o r m a to fp o e t r yi nl a n t i n g a st h em o s t f a m o u sp o e t so na n c i e n tj u e j b , b a o z h a o ,x i e t i a o ,a n dy u x i nw a s c o o r d i n a t i o n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n c i e n tj u e j u b a o z h a ow a sap i o n e e r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e x p e r i m e n ta n dw r i t i n g a n dh em a d ean e wc r e a t i o no nt h es t y l eo fs e n t e n c e x i et i a os e ta g o o de x a m p l eo n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r o l eo fw r i t i n ga n dm e t r i c s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p e o p l ei sy u x i nw h oc a u s e dt h em a t u r i t yo fa n c i e n tj u e j uw h i l eb e c a m et h e f o u n d e ro ft h ew r i t i n g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t a n g h i s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t o o ku po nt h ea r t i s t i cs k i l l a n d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a n c i e n tj u e j ui nt h e p e r i o do fw e ij i ns o u t ha n dn o r t h n o to n l yc u l t i v a t e dt h ej u e j ui nt h ep e r i o do ft a n go nt h ef o r m ,b u ta l s oa c c u m u l a t e dm u c h e x p e r i e n c eo nt h ea r t i s t i cs k i l lw h i l es e tag o o de x a m p l eo n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a n d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o fa n c i e n tp o e t r y k e y w o r d s :a n c i e n tj u e j u ;l v j u e ;b a o z h a o ;x i e t i a o ;y u x i n i v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古绝句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孙砀、江钗 纠年占月口日 , 指导教师确认( 签名) :3 _ 匀防 伊刃年月幻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指剥币c :m 游 , 年b 月1 0 日 i i 锹 酾 ) , 釉儿 者 倒障 文多隋,删唧 引言 古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其概念是相对于律绝而言的。与律绝严 格的格律要求相反,古绝句不讲究对仗、平仄、黏对,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古绝句最 初产生于民间,多为歌谣、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人把古绝句纳入创作 范围,使古绝句呈现出新的面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几位古绝句创作的坐标性人物,如 鲍照、谢胱、庾信等人,他们在古绝句创作上为后人积累了创作技法和经验,为律绝的 形成做出了贡献,对唐代诗人影响深刻,在律绝产生之后仍有模拟古绝句之作。前人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绝句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对唐绝句的影响四个方面。 其一,关于古绝旬的定义。古绝句之名首次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 卷十古绝旬四首,他以选本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古绝句的理解,至于徐陵为何把这 四首诗称为“古绝句,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可以确知至少在陈代就已经有了绝句这 个名称,这为后文论述绝句的起源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傅懋勉在从绝句的起源说到杜 工部的绝句一文中说:“此所谓古绝句者,因此诗较早,且既非古乐府,亦非吴歌西 曲,内容系艳情,而形式为绝句,故亦收入玉台而名之谓古绝句。i 1 】罗根泽在其论 文绝句三源中如此解释:“汉魏间的行行重行行没有题目,齐梁的著录家无以 名之,以其性质为诗,时间甚古,遂名为古诗;汉魏间的皑如山上雪没有题目, 齐梁的著录家无以名之,以其性质为乐府,时间甚古,遂名为古乐府或乐府古辞; 同样汉魏间的藁砧今何在没有题目,齐梁的著录家无以名之,以其性质为绝句,时 间甚古,遂名为古绝句 【2 】。傅、罗二入都指出了古绝句之名的得来是因为这四首诗 形式为绝句且时间甚古,同时也指出古绝句不同于古乐府和古诗。但是两位先生均未对 古绝句的定义进行清晰界定。对古绝句做出进一步界定的是王力和葛晓音,王力认为符 合用仄韵和不用律句的粘对、平仄的就是古绝句,律绝如果押仄声韵也属于古绝句。葛 晓音则认为仄韵律绝不属于古绝句,齐梁调也不属于古绝句。二者在仄韵律绝的问题上 产生了分歧,葛晓音先生还提到齐梁体的问题,她将齐梁体单独列为一类,既不属于古 绝句也不属于律绝。齐梁体不属于律绝毋庸置疑,但是应该属于古绝句的范畴,因为齐 梁时期虽然在声律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无暇顾及通篇声音的谐协,还不符合格律 严格的律绝的要求,所以应该把它划为古绝句范畴之内。古绝句概念的界定,应建立在 对具体作品特征的分析和提炼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古绝句的概念,为进一步的 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关于绝句的起源。前人对此问题探究较多,形成了几种影响较大的说法:最 早也最具影响的说法为截句说,此说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得来,或截取前四句, 或截取后四句,或中间四句,或前后四句,代表人物有北宋梅尧臣、元代杨载、范柠、 明代徐师曾、清代施补华等;其次为联句说,代表人物为明代杨慎,他认为绝句是把每 人四句的联句分之而得来的,现代学者李嘉言、罗根泽、傅懋勉也持此说;再次为古诗 说,此说认为绝句由古诗发展而来,属古诗的支派,主要有杨载、胡应麟、王夫之、吴 乔、董文涣等人;最后是古乐府说,即认为绝句来源于乐府,持此论的有高棵、宋荦、 李唆、徐荩山。他们各抒己见,对后人也各有影响。截句说已被前人推翻,但驳论还欠 全面、充分。联句说似乎已成定论,但其立论根据还欠考究,仅由吴迈远的“联绝 并 称而推出绝句来源于联句似乎还欠妥当。古诗说则混淆了古诗与绝句的体制问题,没有 注意到绝句和古诗在押韵问题上的区别。乐府说最为可信,葛晓音先生的分析较为透彻, 她把古绝句四首和汉代五言四句的歌谣、乐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古绝句四首 有许多和歌谣、乐府相同之处,由此,她认为五言绝旬来源于汉代的歌谣、乐府。同理, 她提出七言绝句源于西晋的北地谣辞之说。 其三,关于古绝句的发展历程。古人未曾有专著论及此问题,直到近代,葛晓音先 生才在其论文论初盛唐绝句的发展兼论绝句的起源和形成中作过论述,她 提纲挈领地阐释了古绝句的发展,将其划为魏晋的模拟、东晋末年的独立、南朝的发展 和北朝的成熟四个阶段,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葛先生的观点有些还有待补充,部 分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其四,关于古绝句对唐代绝句的影响。前人所论只是针对某篇具体作品而言,这些 资料较零碎,散见于诸多文论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本文在梳理前人资料的基础 上,把古绝句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进行论述,力求将古绝句对唐人的影响落到实处。 本文内容由“古绝句概说”、“古绝句的发展历程和“古绝句对唐人绝句的影响” 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释古绝句的特征和类型,重点阐释古绝句区别于律绝的特征, 给古绝句一个清晰的界定,继而考索绝句的来源,希冀从众多的说法中得出较为可信的 一种;第二部分试图阐述古绝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变化的过程,将五言古绝句和七 言古绝句在此进程中出现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并探求其成因;第三部分重点对鲍照、谢 眺、庾信三人作品进行分析,考察古绝句对唐人绝句的影响。 2 第一章古绝句概说 第一节古绝句的特征和类型 古绝句之名首见于 玉台新咏,而古绝句作为一种诗体则首见于杨士弘唐音, 此书中古绝句始别为一目日“古绝句 ,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云:“七言绝句之 法,与五绝同,亦分三格:日律、日古、日拗。”杨伦杜诗镜铨引邵长蘅批注云: “有古绝,有律绝,此黄河二首,皆古绝也。 这说明在文学史上古绝句是作为一 种和律绝相对的独立诗体存在的。关于二者的区别,王力在诗词格律中说: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 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 1 ) 用仄韵 ( 2 ) 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的,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的,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 认为古绝n 1 此种解释有不当之处,沈约提出声律论之后,有些古绝句的句子已经是律句了,但这些 绝句不完全符合律绝的要求,因此仍是古绝句,不能算是律绝。 葛晓音所下定义为: 凡是用仄韵( 极少数仄韵律绝除外) ,有不对或不粘的声病,又不属于齐梁调 者,都可认为是古绝。”【。】 对比二者的界定,在仄韵律绝上产生了分歧,王力认为仄韵律绝属于古绝旬,而葛 晓音认为仄韵律绝属于近体绝句,二者都提到了古绝句用仄声韵的特征,但并非判定古 绝句的唯一条件,用了仄声韵的律绝还是律绝,只是一种特殊的律绝,不能归为古绝句 的范畴。葛晓音认为齐梁调不属于古绝句,是介于古绝句和律绝之间的一种新体绝句, 她列举了齐梁调的四个特点: ( 1 ) 有水浑病( 第一与第六字用同声) 。 ( 2 ) 有木枯病( 第三与第八字用同声) 。 ( 3 ) 有三平调。 ( 4 ) 有折腰体( 不粘) 。 。【清】簧文涣撰声调四谱图说,清同治三年刻本,第六册,卷末第7 页。 。【唐】杜甫著、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7 2 3 页。 3 凡合于以上四种情况之一的就是齐梁调。齐梁调虽然讲究声律,但还无暇顾及通篇声音 的谐协,尚未探索出全诗稳顺声势的法则,还不符合近体绝句的要求,也应该认为是古 绝句。 在前人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归纳出古绝句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每首四句( 同近体诗中的绝句) 。 第二不讲究平仄、粘对( 不同于近体诗中的绝句) 。 第三不讲究对仗( 不同于近体诗中的绝句) 。 第四可押仄韵( 不同于近体诗中的绝句) 。 以上四个特征都是相对于律绝而言的,每一首都是四句,这和律绝是一样的,这也是绝 句最基本的标志。关键就在于后三条,“不讲究平仄、粘对,对仗,可押仄韵 这才是 古绝句被称为“古 的原因。唐代近体绝句产生以后还有人模拟其体制进行创作。所以 古绝旬的定义应该为:“不讲究平仄、粘对和对仗,可押仄声韵的四句古体诗。主要指 唐代以前的绝句诗,也包括后人模拟的韵律较自由的绝句诗。 古绝句的类型可分为乐府型绝句、文人拟乐府绝句和文人自创绝句。乐府型绝句 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谣、民歌、乐府等形式的绝句,其中南朝主要是吴歌和西曲。 乐府绝句数量很多,因来自民间,故语言较直白,缺乏含蓄和蕴藉,保持了民歌活泼、 清新、轻快的特色。文人拟乐府绝句就是文人模拟乐府创作的绝句,在乐府民歌的基础 上进行加工,在保留着民歌风味的同时,增添了文人的雅致和蕴藉。文人自创绝句则是 文人脱离民歌独立创作的作品。南朝文人注意到绝句这一新的诗歌体裁,开始尝试脱离 民歌走独立创作的道路。鲍照可以说是进行绝句创作的急先锋,数量为同时代人所未有, 但他的尝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功;其后的谢胱成就斐然,达到了唐人绝句的高境,成 为唐人极力追摹的对象。至庾信,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当时最高水平,为古绝句 创作积累了很多经验。文人自创绝句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数量上从寥寥无 几到蔚为大观,语言上由凝滞到流畅、直白到含蓄,风格上由浅俗到高雅,最终趋于成 熟。 第二节绝句之由来 关于绝旬的由来,众说纷纭,较具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截句说。据现存资料记载,最早提出截句说的是宋代的梅尧臣,见于明代杨慎 绝句衍义笺注:“梅都官金针诗格云:绝句者,截句也。四句不对者,是律诗 4 首尾四句也;四句皆对者,是截律诗中四句也。 范柠:绝句者,截句也,或前对或后对,或前后皆对,或前后皆不对,总是截律之 四句。 傅若金诗法正论:绝句者,截句也,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四句,前两句对者 是截律诗后四句,皆对者是截律诗中四句,皆不对者是截取律诗前后四句。虽正变不齐, 而首尾布置亦四句自为起承转合,未尝不同条共贯也o 徐师曾文体明辨:绝之为言截也,即律诗而截之也故凡后两句对者是截前四 句,前两句对者是截后四句,全篇皆对者是截中四句,皆不对者是截首尾四句故唐人 绝句皆称律诗,观李汉编昌黎集,绝句皆入律诗,盖可见矣。 施补华岘慵说诗:五言绝句,截五言律诗之半也。有截前四句者,如“移舟泊 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也;有截后四句者,如“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是也;有截中四句者,如“白日依山尽,黄河 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也;有截前后四句者,如“山中相送罢,e 暮掩 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是也。七绝亦然。 截句说在古代最为流行,影响也最大,上述几人的说法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后者在前 者的基础上更为详细而已,都认为绝句之“绝 就是“截”,绝旬即截取律诗的一半而 得。 二、联句说。最早是清代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提出此说:“联旬有各赋四句,分之 自成绝句,合之乃为一篇,谢眺、何逊、范云、江革辈多有此体。 5 1 李嘉言绝句起 源于联句说云:“联句由汉朝到南朝是由一句、二句,渐次增加到四句。而萧梁时期 又出现所谓绝句者,也都是四句,则绝句一名似乎就是针对着联句而说。 联句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合作的。如果只有一人作了四句,其余的人连续不上,那第一个 人所作的四句就叫做绝句。因为这次联句未得成功,从此便告断绝了。 罗根泽、傅懋 勉等众多学者也持此说。 三、古诗说。 o 【明】杨慎著,王仲镛、王人厚笺注绝句衍义笺注,四川人民 i ;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0 3 页。 o 李嘉言李嘉言古典文学论文集中所附傅懋勉从绝句的起源说到杜工部的绝句)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1 9 3 页。 【元】傅若金撰诗法正论,明刻本,第5 页。 【明】徐师曾著,罗根洋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第1 0 8 页。 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f f 版社1 9 7 8 年版,第9 9 4 页。 o 李嘉言著李嘉苦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9 7 页。 5 杨载:五言绝即五言古末四句,所以包涵无限。 胡应麟诗薮: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五言短古,杂见汉 魏诗中,不可胜数,唐人绝体,实所从来。七言短歌,始于垓下,梁陈以降,作者 坌然。 王夫之薹斋诗话: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 吴乔围炉诗话:七绝是古诗之短篇,以李、杜之作,一往浩然为不失本体。 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绝句实古诗之支派也,至唐而法律愈严,不惟与律体异, 即与古体亦不同。 四、乐府说。 高楝唐诗品汇:五言绝句作自古也,汉魏乐府古辞则有白头吟、出塞曲、 桃叶歌、欢闻歌、长干曲、团扇郎等篇,下及六代,述作渐繁。回七言绝句 始自古乐府,挟瑟歌,梁元帝乌栖曲势,江总怨歌行等作皆七言四句,至唐初 稳顺声势,定为绝句。d 宋荦漫堂说诗:五言绝句起自古乐府,至唐而盛。 李唆诗筏橐说:五言绝句,始自汉魏乐府,原非近体,后人以绝句为绝律,误 矣。七言绝句,亦起自古乐府,与古诗同。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五言绝句发源于子夜歌,别无谬巧。取其天然,二十字 如弹丸脱手为妙。o 徐荩山汇纂诗法度针:五言绝句,起自汉魏乐府,如出塞曲、桃叶歌等 篇;七言,如乌栖曲、挟瑟曲等篇,皆其体也。“ 四种说法各有侧重,也都有待进一步探讨,现对四说进行分析,以期在此基础上追溯古 绝句的渊源。 ( 一) 截句说 截句说自宋代产生以来,影响甚大,追随者甚众,但这一说法极不确切。从明代开 【明 胡戍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2 3 9 页。 圆f 明1 胡j 避麟诗薮,一二海古籍:i j 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0 5 页。 国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 l ;版社1 9 7 8 年版,第1 9 页。 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j :海古籍 i :版社1 9 8 3 年版, 囝 溃】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清同治三年( 1 8 6 4 ) 刻奉,卷末,第2 页。 【清1 高楝唐诗品汇, 上海古籍f l ;版社1 9 8 1 年版,第3 8 8 页。 f 清】高搡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4 2 7 页。 丁福保辑清诗话,j :海古籍 f 版社1 9 7 8 年版,第4 1 9 页。 f 清1 李睃诗筏橐说, 清乾隆醉古堂刻本,第l 页。 圆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f i j 版社1 9 7 8 年版,第9 2 5 页。 转弓i 自姜书阁诗学广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8 6 页。 6 始就有人提出异议,首先发难的是明代的杨慎,他在 绝句衍义笺注云:“梅都官金 针诗格云:绝句者,截句也。四句不对者,是律诗首尾四句也;四句皆对者,是截 律诗中四句也。此言似矣,而实非也。余观玉台新咏,齐、梁之间,已有七言绝句, 迥在七律之先矣。一杨慎此说甚是, 玉台新咏卷九所选录的和萧子显春别诗之 “桃红李白已经是七言古绝句了,而此时还无律诗。继杨慎之后,胡应麟亦云:“绝 句之义,迄无定说,谓截今体首尾或中二联者,恐不足凭。他首先否定了截句说,继 而又云:“五言绝,防于两汉,七言绝,起自六朝。五言绝句始自二京,魏人间作, 而极盛于晋、宋间。一圆他说五言绝句在汉代就已经存在了,在晋宋时期达到极盛,七 言绝句在六朝时期也已出现,“梁简文别诗桃红李白、别观葡萄,及题雁天霜河 白三首,皆七言绝也。王筠元唱衔悲掩涕一首亦同。湘东日暮徙倚渭桥西,正 见浮云与月齐。若使月光无远近,应照离人今夜啼,意度尤近,但平仄多同,粘带时 失耳。挟瑟歌,北齐魏收作,亦相先后,则七言绝体缘起,断自梁朝,无可疑也。 胡 氏所举的这些例子,除了“别观葡萄”一首不符合七言绝句的要求外,其他几首都是七 言古绝句,这就说明了七言古绝句在梁朝时确己出现,但律诗此时还没出现。 稍后,胡震亨附和胡应麟观点,云:“五言绝始汉人小诗,而盛于齐梁。七言绝起 自齐梁间,至唐四杰后始成调。 二者都认为五言绝句起自汉代,七言绝句起自梁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云:“然何不云汉人已有绝句,在律诗之前,非先有律诗,截 为绝句,不尤明白乎? 五言绝句始于汉代,最为确凿的证据就是玉台新咏之古 绝句四首,最早的七言绝句学术界认定为南朝刘宋时期汤惠休秋思引,而当时还没 有律诗。王夫之的反驳尤为尖刻: 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律诗从此 出,演令充畅耳。有云:绝句者,截取律诗一半,或绝前四句,或绝后四句,或绝 首尾各二句,或绝中二联。审尔,则断头刖足,为刑人而已不知谁作此说,戗人 生理! 自五言古诗来者,就一意中圆净成章,字外含远神,以使人思;自歌行来者, 就一气中骀宕灵通,句中有余韵,以感人情。修短虽殊,而不可杂冗滞累则一也 五言绝句,有平铺两联者,亦阴铿、何逊古诗之支裔。七言绝句,有对偶如“故乡 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亦流动不羁,终不可作“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 【明】杨慎著,王仲镛、王大厚笺注绝句衍义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0 3 页。 圆【明】胡心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0 5 页。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0 7 页。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1 页。 囝【清】永珞四库全书总目,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第3 5 1 5 页。 7 云接地阴”平实语足知绝律四句之说,牙行赚客语,皮下有血人不受他和哄。1 在古诗评选中重申自己的观点: 小诗之制盛于唐人,非唐人之独造也汉晋以来所可传者,适于陈隋,亦 云富矣。世或谓之绝句绝者谓造句极简,必造其绝云尔不知何一老经生为之说云: 绝句绝去律诗之半也,或绝前四句,或绝其首尾,或绝其中幅。审尔,则是本有而 绝之,鹤胺其可截乎? 且近体之制开于沈、宋,然则在唐以上,又将谁绝邪? u 王夫之从绝句的源流、体制、风神等各方面说明了绝句的特点,以证明其并非截取律诗 之半。他又借评价江总怨诗时再次批判此说: 以歌行体为之自是本色,虽有偶句终不凝滞,谓五言绝句绝四句律诗犹可使绝 半截。七言律作绝句乃以半截死蛇耳七言小诗如一枝两枝柳,通体皆似腰肢方得。 o 他用假设的口气说假设五言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尚可成立,七言绝句绝不可能是截取 律诗的一半,否则犹如“半截死蛇,不会有任何美感可言。由此逆推,不管是五言绝 句还是七言绝旬都不可能是截取律诗之半而得。 费经虞雅伦云:“绝句之名,未详所始,至绝者截也,则求其解而不得,遂为 此臆说耳。考古词多四句,藁砧今何在四首,已题为绝句,则岂待近体既成之后乃 截之耶? 8 1 费氏亦认为绝句产生早于律诗,故绝句不能由截取律诗而得来。 上述诸人从时间上进行反驳,皆认为绝句的产生早于律诗。五言绝句产生于汉代, 这在学术界是不争的事实,但汉代还没有五言律诗产生。七言绝句以鲍照夜听妓为 滥觞,但此时亦无七言律诗,因此,“绝”何以言“截呢? 即使截句说中的绝句,指的是绝句之名产生后的绝句,是由截取律诗得来,也不确 切。吴乔围炉诗话云:“诗家常言有联有绝,二句一联,四句一绝。宋孝武言:吴 迈远联绝之外无所解是也。古人多有是语,四句之诗故谓之绝句,宋人不知,乃云是 绝律诗首尾,目不识丁之入妄为诗话,以误后学,可恨之极如此,议论亦非一事也。 意指宋明帝认为吴迈远只会写联句和绝句,则绝句的名称,刘宋时期已经有之。赵执 信声调谱亦云:“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始于六朝,元非近体。后入误以绝句为绝 律诗,故致多此一问。 再次证明“绝 和“截 毫无关系。李挟诗法易简录又云: 两句为一联,四句为一绝,其来已久,非始唐人。汉无名氏古绝句云:“藁 回【清】f 夫之古诗评选,太平洋书店1 9 3 5 年版,第l l 页。 圆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一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4 9 3 页 圆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3 4 4 页。 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 破镜飞上天一“断”字系古“绝”字,是绝 句之名,已见于汉矣。宋文帝见吴迈远日:“此人联绝之外,无所复有”亦一证也 又按宋文帝第九子刘昶封义阳王,和平六年,兵败奔魏,在道慷慨为断句云:“白 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一。断”或系。”字之误是 绝句之名,原在律诗之前,何得有截律诗之说,宋人妄为诗话,以绝句为截律诗, 因有前四截,后四截,中四截,前后四截之说,甚至并易绝句之名为截句,何其谬 也! 9 1 玉台新咏之古绝句四首,确为汉代作品,但绝句之名并非在汉代就已有之,而 是徐陵首次使用,所以李镆说“绝句之名,已见于汉矣是错误的。除他所举的古绝 旬这一实例外,亦有吴均杂( 新) 绝句,纪容舒考异云:“目录作新绝句, 然题仍旧格,不应云新,当由字形相近而误。 纪氏意在 玉台新咏作新绝句 是错误的,因为“题仍旧格 ,不应题为“新绝句”,盖为字形相近所误,应作“杂绝句 。 其实纪氏所云亦非,古绝句和新绝句不是诗体的名称,而是时代的先后,同为绝句,只 是时代不同,时代在前的为古绝句,当时的为新绝句。不管“杂绝句抑或“新绝句 , 总之它是绝句。他如何逊南苑、秋闺,考异云:“南苑一首,本集作苑中 绝句,秋闺一首,本集作闺怨绝句第二首。 圆正是这些有争议的题目为后世研 究绝句提供了反面证据,说明此时绝句已经产生,只是年代久远,原有题目也已遗失, 所以编者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产生了矛盾心理。 赵翼有云: 杨伯谦云:“五言绝句,唐初变六朝子夜体也七言绝句初唐尚少,中唐渐甚 然梁简文夜望单雁已是七绝”云云今按南史,宋晋熙王昶奔魏在道慷慨为断 句诗日:“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斗梁元帝降魏,在 幽逼时制诗四绝其一日:“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 日断句日绝句,则宋梁时已称绝句也柳恽和梁武景阳楼篇云:“太液沧波起, 长杨高树秋。翠华承汉远,雕辇逐风流。”陈文帝时,陈宝应起兵,沙门慧标作诗 送之,曰:“送马犹临水,离旗稍引风好看今夜月,当照紫微宫。”隋炀帝宫中侯 夫人诗:“饮泣不成泪,悲来翻强歌庭花方烂熳,无计奈春何。”萧子云玉笥山 诗:“千载云霞一径通,暖烟迟日锁溶溶。鸟啼春昼桃花坼,独步溪头探碧茸。”虞 。【清】纪容舒玉台新咏考异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5 7 页。 【清】纪容舒:玉台新咏考异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5 6 一1 5 7 页。 9 世南袁宝儿诗:“学画鸦儿半未成,垂肩大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宠,长把 花枝傍辇行。”其时尚未有律诗,而音节和谐已若此,岂非五、七绝之滥觞乎? n 砌 除赵翼所举之例,南史梁简文帝本纪亦载:“有随伟入者,诵其联珠三首,诗 四篇,绝句五篇,文并凄怆云 。其“绝句五篇 中,现有确切记载的只有夜望浮 图上相轮绝句、咏笼灯绝句,其余三篇无从知晓。由此可知,绝句之名的出现最晚 不晚于梁代,而梁代却无律诗之名。董文涣则从声律的角度来否定此说: 世所谓分律诗之半即为绝句,非也,盖律由绝而增,非绝由律而减也。绝句云 者,单句为句,句不能成诗,双句为联,联则生对;双联为韵,韵则生黏,句法平 仄各不相重,无论古律,黏对联韵,必四句而后备,故谓之绝。由此递增,虽至百 韵可也,而断无可减之理诚以诗必和声。独句不能为联,独联不能为韵,故必四 韵为准。而黏对由之以生,一经一纬,诗学大端不外是矣。 诗学发展不能背离文学发展的规律,绝句产生早于律诗,这也是诗歌发展的事实。 南史之中多有关于“绝 的记载: 南史张彪传说:“彪被劫杀,彪友昊中陆山才,嗟泰等翻背,刻吴阊门 为诗一绝云。”。 南史元帝纪:“在幽逼求酒饮之,制诗四绝。 。, 南史临川静惠王附“萧正德传”,说他奔魏“初去之始,为诗一绝,内 火笼中。”o 对照“绝 这一称呼和其作品,可以看出,“绝 就是“绝句 的省称,绝句之名在此 时已很普遍。陈徐陵玉台新咏卷十把四首五言四句的汉代民歌题作古绝句,这 表明绝句在当时不仅存在,而且作为种诗歌体式的观念已经体现于总集编纂之中了。 综上所述,“谓绝句是截律诗之半者,非也。 正如王士祯在师友诗传续录所 云:“今人或竟以绝句为截句,尤鄙俗可笑。”在此借用元代杨载的话“七言若可截作 五言,便不成诗。 同样律诗截成绝句,也不成诗。正如谢榛四溟诗话中批判七言 律诗截作五言律诗时所云:“如冶人当造五寸之钉,而强之七寸,虽长而细,不利于用 【唐】李延寿南史,二 。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8 页。 儡【清】簟文涣声调四谱图说,清同治三年( 1 8 6 4 ) 刻本,卷末,第卜3 页。 曾【唐】李延寿南史, - - 十五史,上海古籍f ;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7 3 页。 田【府】李延寿南史,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9 页。 【唐】李延寿南史,二十五史,卜海古籍j l :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4 0 页。 【清1 钱木庵唐音审体,清康熙4 3 年( 1 7 0 4 年) 刻本, 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1 5 7 页。 谚【元1 杨载诗法家数,明胡氏文会堂刻格致丛书本,第3 页。 l o 也;如圬者筑七尺之墙,五尺之砖,二尺以坯,然遭久雨,转则无恙,而坯自颓矣。 【】 截句说若针对的是绝句的格律,尚可有一点道理,若是说成绝句的起源,未免本末倒置。 ( 二) 联、绝、联句、绝句及联绝 持联句说王士祯云:“联句有各赋四句,分之自成绝句,合之乃为一篇,谢眺、何 逊、范云、江革辈多有此体。 意即每个人作四旬诗,把每个人的四句诗独立出来就是 绝句,合在一起则为联句,绝句即分开来的联句。到底“联句和“绝句”有没有关系, 清初吴乔围炉诗话云:“诗家常言有联有绝,二句一联,四句一绝。宋孝武言:吴 迈远联绝之外无所解是也。 意思是,每两句为一联,不管对不对,只要每两句之末 押同一个韵,就是一联,每四句,即两联两韵,就是一绝,联和绝是作诗的基本功,因 此,“联绝 并称就成了诗的代称。吴迈远酷爱作诗,所以宋明帝耻笑他只会写诗,别 的什么也不懂。考据史料,吴迈远没有和他人一起作过联句诗,所以这个“联”和王士 祯所说的众人一起作联句诗之“联 ,不是同一个概念,前一个“联 为名词,而联句 诗之“联 为动词。在吴迈远之前,陶渊明、鲍照都写过联句,为什么绝句之名不从他 们那里得来,却是从一个从未写过联句的吴迈远处得名。故吴迈远之“联绝 正如吴乔 所云,都是诗歌单位,联绝并称亦是诗歌的代称,并非联句和绝句。吴迈远之“绝不 可能是把只有仅仅两句的联句分之而得名。且吴迈远已入齐,紧承刘宋之后的萧齐文献 中没有“绝句”这一称谓,而是称“短句”,如南齐书卷三十五列传第十六: 武昭陵王萧晔“与诸王共作短句诗,学谢灵运体,以呈上。报日:“见汝二十 字,诸儿作中,最为优者。但康乐放荡,作体不辨有首尾。安仁、士衡深可宗尚, 颜延之抑其次也。” 从“见汝二十字 可以得知为五言绝句。又钟嵘诗品:“许长于短句咏物。 许瑶 之的咏物诗也是绝句体制。绝句之名到底从何而来,南史宋文帝诸子列传载: 晋熙王昶( 4 3 5 4 9 5 ) 宋文帝第九子知事不捷,乃夜开门奔魏。弃母妻, 唯携妾一人,作丈夫服,骑马自随。在道慷慨为断句曰:“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力因把姬手,南望恸哭。 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三如此解释说:“宋刘昶入魏,作断句诗云。此即今绝句也。绝 句之名当如此,以仓促信口而成。止于四句,而篇足意完,取断绝之义,因相沿为绝句 。【唐】李延寿南史,( - - - - f - h 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6 9 页。 圆【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l 页。 【唐】李延寿南史,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7 1 4 页 耳。 这种说法最为可信。因为作者在生死未卜的前提下,是不会关心诗作是否有人 来续,只是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抒发自己的感受而已。还有其他的史料可以作为辅证, 如南史临川静惠王附萧正德传,说他奔魏“初去之始,为诗一绝,内火笼中 ; 南史张彪传载:“彪被劫杀,彪友吴中陆山才,嗟泰等翻背,刻吴阊门为诗一绝 云 ;南史元帝纪云:“元帝避建邺则都江陵。外迫强敌。内失人和。魏氏至,方 征兵四方,未至而城见克。在幽逼求酒。饮之。制诗四绝。 几则史料所载,这些“绝 作都是作者在生命无法保障,或者命运悬于一线的危急时刻,甚至临终前所作。在这个 命运未卜的时刻还会有人在乎自己的诗作有人来续吗? 这个“绝”就有了“诀别”之意, 即告别人世,生命不再的意思,和“联 是没有关系的。另有北周庾信和侃法师三绝 之“绝”也是诀别之意。这三首诗作于侃法师返归南方,与庾信道别之际,一南一北的 差距足以阻隔有生之年的再次重逢,所以这一别就是永别,是不会再有别后的重逢了。 此外,成倬云在评价谢眺同王主簿有所思时云:“词尽意不尽,断句正宗。”这说 明在后人的观念里“断旬”就是绝句的另一个称谓,而“断句之名就是从刘昶的“在 道慷慨为断句而得来,绝句之名正是从“断句之名演变而来。王达津曾说:“绝句 的产生多在仓促之间和不得己的情况下。”【1 2 】与胡应麟的解释颇符,由此可知,绝句之 “绝”就是“断”,即断绝之意。故绝句之名由联句而来这一说法欠妥。 ( 三) 古绝句与古诗 古绝句和古诗确有相似之处,它们都不要求对仗,不要求平仄,可押平声韵,亦可 押仄声韵。然古体诗在一篇诗中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几次韵,古绝句则必须一 韵到底,不得中途换韵。所以古绝句和古诗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元代杨载云:“五言 绝即五言古术四句,所以包涵无限。” 胡应麟亦云:“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 风雪中,古人从此去,截汉人前四句,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 穷已时,截魏人后四句。”前一首诗是截取汉代无名氏步出城东门:“步出城东门, 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 还故乡 的前四句,后一首是截取汉末徐干室思第三章:“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 词。飘飘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 。【明】胡心麟诗薮,卜海古籍 版社1 9 7 9 年版,第2 8 2 页。 。【南胡齐】谢跳著、曹融南校注集说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3 5 6 页。 【清】费经虞雅伦,清康熙四f 几年刻本,第1 8 l 页。 固【明】胡心麟诗薮,f :海古籍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0 5 页。 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3 3 6 页。 1 2 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的最后四句。谢榛四溟诗话又云: 徐干室思日:“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飘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 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宋孝武拟之曰:“自君之出矣,金翠暗无精。思君如日月,回迁昼夜生一暨诸贤 拟之,遂以自君之出矣为题,杨仲弘谓五言绝句,乃古诗末四句,所以意味悠 长,盖本于此。 杨慎所说“诸贤拟之,先唐的拟作如下: 颜师伯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芳帷低不举思君如回雪流乱无端绪。 鲍令晖题书后寄行人诗: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砧杵夜不发高门昼恒关。 帐中流熠耀庭前华紫兰物枯识节异鸿来知客寒。游用暮冬尽除春待君还。 王融奉和代徐诗二首: 自君之出矣。芳萁绝瑶卮。思君如形影寝兴未曾离 自君之出矣。金炉香不燃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 范云自君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