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使大学生个体的力量在共同的目标上凝聚起来,形成结构合 理,优势互补的团队,增强竞争的实力,产生 1 加 1 大于 2 的增倍效应。大学生在相互合作中, 交流信息,增长知识,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即合作能力。在知识从综 合到分化,分化到综合的时代,合作能力是大学生人生成长与发展的利器, 在当前市场经济“供 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更为社会上用人单位所欢迎与青睐。 大学生合作能力的要求与培养,具有其时代背景及理论和社会依据。大学生合作能力是指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或社会关系中,为追求共同的目标,享受共同活动带来的快乐,或为了加 深彼此的关系,以一种协调的方式一起行动而表现出来的各种个性特征的总和。 大学生合作能力由合作意识、相关知识、合作技能以及合作品质等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 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合作能力的整体,其中合作意识是先导,相 关知识是基础,合作技能是关键,合作品质是保障。 问卷实证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合作意识有必要加强,知识储备尚显不足,合作技能与合 作品质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而意识观念、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是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主导因 素。 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策略围绕合作意识、相关知识、合作技能、合作品质四个维度展开。 培养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其他有效途径包括协作型教师的榜样示范,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熏陶,大 学生社团的组建,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关键词: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ii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cultivate cooperation, can the power of individual students in a common goal to gather together to form a r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team complement each other,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competition, resulting in one plus one is greater than two times the effect of the increase. college students in cooperation with each other, exchange information, knowledge, the schools long and make up for our own short, this is an important capability, that is,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in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from the division, the division of the integrated era, cooperation is the ability of college life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weapons. in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y to meet supply and demand, two- way choice under the employment policy, in cooperation with more capable people in society welcomed by employers and favor. the requirements and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operation ability, with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ory and the social basis.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cooperate is the students in learning, living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pursuit of common goals, common activities to enjoy the happiness, or in order to deepen mutual relations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act together and shown all kinds of personality traits combined. cooper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y the cooperation awareness, knowledge, and cooperation skills, as well as the quality of such cooperation elements. these four factors are associated with organic, and they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and jointly form the overall capacity of co- operation, which is co- pilot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is the basis for cooperation is the key skills, is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cooperation. empir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 questionnaire: awareness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knowledge is still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reserves, cooperation skills and quality in different levels of deficiencies. and awareness of the concep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ersonal factors 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operation ability. cooperation in capacity- building strategy for college students around the sense of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knowledge and quality start in four dimensions. the other effective means of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operation ability, including teacher demonstration exampl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associations, as well as the social practice and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development training.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oper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strategy 承诺书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通过合作, 人类完成了原始采集、渔猎农耕畜牧工业社会的发展进程。21 世纪,人类已步入了知 识经济和高科技信息时代,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人类合作将显露 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统计,从 1901 年到 1972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有 286 人,其中有 185 人的研究都是合作的结果,占获奖者人数的三分之二左右。由此可见,每一个重大的科学成果, 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冲杀的结果,而需要众人的精诚合作。加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取得更大成功。一切创新的研究都将是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团队的合作,共同的创 新,这是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 指出 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 共存(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其中的“学会共存”也就是“学会和 睦共处” ,强调教育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互依赖性,学会 在共同生活中与人合作,和谐相处。 目前,虽然社会十分重视培养人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求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 能力,但是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由于种种原因,如独生子女学生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 升,而独生子女家庭培养子女合作精神、与他人协调能力的先天不足;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对合作能力的忽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校园中的学业竞争的加剧等等,大学生个体的合作意 识和合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加强,这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多年前,就有研究者对同宿舍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作了调查,他们用社会测验法调查了陕 西师范大学 124 个男女生宿舍。调查以好友(a 级) 、一般关系(b 级) 、不能合作(c 级)作为 关系级别标准,把同宿舍整体关系结构类型划分为和谐型、弱和谐型、友伴群型、独立单个成 员型和失控分裂型五类。 调查结果显示, 和谐型仅占3.2%, 弱和谐型占24.2%, 其余3种占72.6%, 其中独立单个型(宿舍存在某一成员无 a 级关系,也被 40%以上成员排拒)占 22.6%,失控分 裂型(宿舍中成员最多有两对独立的 a 级关系,其余表现为 c 级关系)占 4.6%。1如果说这项 研究因为时隔多年年代久远而欠缺说服力的话,那么另一项调查对这种状况的说明更加直接。 1孙西军大学生同宿舍学生人际关系结构及形成原因j青年研究,1989(4):32- 36 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2 2003 年,一家权威机构向众多的用人单位就“我国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这个问题作 了广泛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的一些偏差。用人单 位对大学生的评价是,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较满意,而认为部分大学生敬业精神较差,不能很 好给自己定位,用人单位建议大学生应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在做事方面,用人单位普遍对 大学毕业生的业务能力表示满意,但也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学校教育做的比较少,合作能力较低。 这些调查结果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方面存在的一些 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1.1.2 选题意义 (1)合作能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 多德到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都曾断言:人是社会性动物,这表示在人的生活中,个人的行为要 受到群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反过来其行为也影响群体的其他成员,并由此对社会发生作用,使 整个社会充满人与人之间协同合作的行为。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更需要人 际之间的合作。当今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人将有更多的机会进入 人际、团体、行业、区域和国际间的竞争。在这个竞争过程中,个体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有限, 更多的是群体和团体之间的比较和较量,而群体之间的竞争则意味着更广泛的协调与合作,需 要群体内部和外部更广泛的协调和配合。可以说,在未来的社会里,任何领域、任何工作的开 展和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将不可能是一个人所能为,都是人们通力合作的结果。 (2)合作能力是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客观要求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学会与不同的人共事,即学会与人 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要教会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是高等院校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 为随着社会各种组织中知识型员工的增多,以及工作内容中智力成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作 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与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相比,团队协作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团队更加强 调其中个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团队整体的协同工作。团队协作模式对个人的素质有较高的 要求,成员除了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合作能力, 有时甚至比成员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要。高等教育培养的各方面专业人才,他们的工作环境大都 是在一个组织当中,工作行为经常是联系着的群体活动,而且他们往往是技术人员群体的参与 者乃至领导者,这就更加要求具有很强的合作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 径。 (3) 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性人格。 培养合作能力要求大学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要诚实守信、理解宽容、负责任肯担当,这 些对大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以及认同自己社会角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 生良好个性的要求。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会合作的学生的道德更高尚,生活技能更强,解决问 题的能力更高。倘若说素质教育的理论具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那么,合作能力的 培养,则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有效措施。 (4)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从我国的特殊情况来看,当今来自城市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我们说培养大 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作为独生子女的这部分大学生尤有意义,是因为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 受到较多的关爱,因而具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而自我中心意识极易膨胀,发展为任性 自私,唯我独尊,缺乏自我角色认知。这便使他们缺乏与他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的习惯,从而 产生了一系列因独生子女与他人的协作关系不够充分而引起的学生道德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 的攻击性需要比较强烈,主要表现为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 往、喜欢报复等。独生子女强烈攻击性需要的存在,说明独生子女缺乏和谐的协作性关系,不 能在协作过程中产生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也缺乏对他人的不幸所应有的关怀、怜悯等心理和 行为。这样的独生子女面临着与人共处的尴尬,社会适应困难;一部分独生子女在自我接纳方 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也表明独生子女在社会上缺乏合作能力,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时 常获得他人或社会的肯定,其自我接纳程度自然不会高; “娇气” 、 “任性” 、 “懒惰”是目前独生 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独生子女社会关系、协作关系的缺陷,因为是“独生子 女”才被娇惯、被放纵,才使得独生子女的父母放松了对他们的道德要求。从这个特殊意义上 说,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1.2 研究综述 合作是一种古老的观念和实践。纵观洋洋华夏文化,在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合作的理论。其 最早见于各种哲学、伦理学著作中。如周易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 如兰。 ”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史记中说“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 情相成,同利相死。 ” 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 ”这些都从不同角度阐 述了合作的重要性。 教育中的合作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 。 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率。在西 方,早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 在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中,我国对于合作问题的研究主要热点是关于合作行为的测量 和分析,且样本大多局限于儿童,主要研究情景因素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例如李晓东等人对 6- 9 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4 岁儿童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实验研究;谢晓非等人关于价值观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关 于合作意识的认知成分分析; 郑建成等人关于系列协作游戏对幼儿协作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合作概念和合作行为的认知理解,也为以后合作能力问题的研究提 供了理论支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培 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研究大都聚焦于学习的层面。系统研究合作能力的专著并没有。从已有的研 究来看,合作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合作能力内涵的研究 对于合作能力的内涵,在所参考的文献中,主要观点有三种:第一,合作能力通常是指与 人共同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 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合作能力的强弱,除了与先天生理素质有关 外,也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有着极大的关系。 1第二,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张勉在他的硕士论 文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中认为合作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游戏、生活中, 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表现出的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 协调关系的能力,而且他认为合作能力是一种以协调的方式一起行动的心身能量。第三,合作 能力是个人在人际互动作用中,以协作方式展开社会活动,最终达到彼此共同目标的意图和技 能表现。2 以上三种观点分别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合作能力的内涵,各有合理之处,但是笔者认为头 两种观点把合作能力认定为一种本领或者心身能量,这样定义比较模糊。相比之下,第三种观 点是笔者比较认同的,但是这种说法还不是很全面。 (2)合作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 合作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不多,吕晓俊与苏永华在合作能力测验的编制研究一文中, 他们根据心理测量学的研究思路,设计完善了合作能力测验,经过测验的预试及项目分析,将 不合格的项目删除或者修改,获得了正式施测的量表。然后将正式测验的有效数据进行信度和 效度检验,证实各项指标均达到统计上可接受的水平。最后他们对合作能力的构想模型进行了 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合作能力的 6 个心理维度进行了检验,认为合作能力包括合作意识与合作 技能两个方面,其中合作意识包含信任感和集体性两个心理维度;合作技能包含资源分享、责 任担当、多元容纳、合作- 竞争导向 4 个行为维度。另有学者研究了全球视野下的大学生合作与 竞争能力培养,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合作能力的构成要素,但是提出了培养在校大学生合作与竞 争能力的内容:把握社会和时代的能力、情商能力、创新和超越能力、语言交际和运用法律的 1丁菁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培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20(3) 2吕晓俊,苏永华合作能力测验的编制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5,1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能力。1 (3)大学生合作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比较缺乏的。詹星通过对江 西省几所高校就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调研,指出当代大学生中一部分人的合作精神已经相 当匮乏,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有些人甚至产生极端个人主义,他 认为原因主要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因素;对竞争的片面理解;心理压力以及高校传统的 人才培养方式和管理模式。2陆琰也认为当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合作意识,不能善待合作伙伴,不 懂合作技巧,他分析的合作能力缺乏的原因与瞻星提出的有类似之处,也认为是由于传统文化、 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的影响,但是他还提出了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专业的因素。因为他主要研究 的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他认为设计专业的学习本身带有相当成分的特殊性,具备一定程度个 体劳动的特点,一般在专业课程修习阶段,除理论授课外,同班绝大多数学生在一起学习交流 的时间较为有限,沟通机会欠缺,从而造成合作能力不强。 3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是笔者比较认 同的。 (4)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许多学者都论述了培养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必要性及意义,因此更应该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 的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策略。为此,学者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上,论述了如何培养 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具体的培养措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第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要注意采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而且要经过实际锻炼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 力。4第二,把课堂教学作为合作教育的主阵地,并且提倡在大学生课程中开设合作精神的专题 教育,另外要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5第三,注 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小组合作促进学习;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 合作;引导学生课后探究,提高合作能力。6第四,合作与竞争能力的培养要从充分发挥广大教 师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进行。7 第五,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愉快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教学 组织工作为合作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8第六,武汉理工大学的魏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 生的团队精神中着重论述了课堂教学中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的放矢的给学生布置一些需 要小组完成的“大作业” 、实验教学中重视设计由小组完成的实验项目,这些措施一方面培养了 1江文芬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合作与竞争能力及其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24(8) 2詹星论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6(4). 3陆琰论现代设计教育中合作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4张洪,张燕提高素质应注意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2(4) 5傅如良,伍贤锋当前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几点思考j长沙通信职业学院学报,2006,5(1) 6陈江波谈课堂教学中合作能力的培养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15 7江文芬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合作与竞争能力及其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24(8) 8苏长滨浅谈职业院校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途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2) 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6 学生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以上这些策略是国内一些学者所阐述的观点,虽然比较零散,但是很有借鉴意义,对于形 成系统的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策略是有所帮助的。 另外,美国的教育十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着对学生合作精神 的培养。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美国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分小组或独立承担一两个小 型研究项目。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 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最后,学生还要在课堂上介 绍自己的研究情况,互相交流,并训练表达能力等。这种项目教学法,或称基于项目的学习在 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各专业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受到这种训练,所 以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比 较强,而我国的学生普遍缺少这种训练。 不得不提的是我国的德育改革也在大力进行,从时代要求看,我国的德育内容正在拓宽。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际交流与合作要求大为提高,目前我国的德育也在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 培养,使其树立合作精神。 目前有关大学生合作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其相关研究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 团队精神的方法研究。还有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如高校 体育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对高校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还不足,没有什么具体的著作,只是有部分 学者发表一些期刊文章。他们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内涵以及构成要素更没有深入的研究,培养 途径也比较局限。因此,本课题将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的阐述合作能力的构成 要素,并针对构成要素提出系统的培养策略。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合作问题的文献,合作问题的研究大都聚焦在学习的层面,研究合作 学习,提出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并且对这种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 学,对于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尚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具体表现为: (1)对大学生合作能 力的内涵和构成因素缺乏明确的界定。 (2)缺乏对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指导性理论。 (3)没 有形成系统的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途径。 因此,本论文就是针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研究的空白,构建了大学生合作能力的模型,并详 细解释构成模型的各个要素,分析影响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1.4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著作,选择与合作行为有关的理 论进行梳理,并及时了解最新的前沿信息和研究动态、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提升论文的深度。 (2)比较研究法 通过多种渠道,如图书馆、中外文电子数据库、internet 等,查阅关于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团队合作的研究论文,对各种思想和观点进行比较,吸取有益的成果, 为论文的创新打下基础。 (3)调查法 对目前在校大学生进行以“大学生合作能力现状调查”为主题的一系列的问卷调查,收集 相关数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8 第二章 大学生合作能力要义阐释及其理论、社会依据 2.1 合作概念辨析 对于什么是合作,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进行了阐述。 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 “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 平的行为。 ”1方晓义和周宗奎等人认为, “合作是为了共同利益而愿意和别人结合在一起,以共 同达到目标的行为或态度情感。 ”国外的心理学家如多伊奇认为, “合作是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 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协同行为。 ”瑞文和鲁宾则认为, “当相互交往的个体共享一个共同的目标, 并且取得了一个共同的达到目标的途径时,合作行为才会出现。 ” 2尽管上述语言表述有所不同, 但从一些共同内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关于合作的基本内涵: (1)合作首先要有一种合作意识,心态应是开放的,持宽容的态度,个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 和谐,内部形成一种和谐、坦诚的组织氛围,彼此间充分信任。 (2)共同目标是合作的出发点,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才会有共同的了解,有共同的信念,彼 此之间才会相互帮助,共同目标是合作的基础。合作就是为了共同完成某一目标,实现某一共 同利益。 (3) 合作就是要追求 “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 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 ” 实现共同目标的途径,是合作个体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因此,实现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两者 并不矛盾。 以上这些阐述,表述各有不同的侧重面,但有一点却是共识的,那就是目标的一致性。其 次就是合作行为出现时的协调性、配合性,没有协调和配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基于 以上观点分析,笔者认为合作就是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利益、目标,而进行的 协调、有序的社会性行为。合作可以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2 能力概念辨析 能力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真正将能力解读清晰并非是件易事。关于能力的定义,目前有 几十种之多,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能力是熟练的技能。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能力是指驾驭活动本领的大小和熟练程度, 在这种活动中,复杂而协调的动作和理智问题的解决要达到统一。 (2)能力是人体先天就有的“潜能” ,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能力是指人的生理活动的“能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 10 2庞丽娟,陈琴儿童合作的发展与影响因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1(3):43- 4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量” ,是人在某种活动中所能发挥到最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受人各种身体组织的限制。 (3)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点, 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能力。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认为能力有三个特征:一是能力是指一个人 不同于另一些人的那些个性心理特点;二是能力所指的不是一般的个性特点,而是跟某种或多 种活动的顺利执行有关的那些个别特点; 三是能力这一概念不能归结为某个人已经形成的知识、 技能,能力这种个别特点却能使人容易而迅速地掌握这些知识并使之熟练。 以上三种定义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的阐释了能力的定义,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 通常“能力”就是驱动个人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 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 能力培养则是对能力的发现、挖掘、补充、提升的过程。能力具有渐进性、综合性、稳定 性的特点。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潜能,能力的培养则是对这种潜能进行有效的激发的过程。在 这种过程中,要通过外界的力量对人所表现出来的潜能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提高。人的能力是多 种智力、体力、主观意识综合而成的,它的培养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但某种能力一旦形成,在较长的时间内都会存在。 2.3 大学生合作能力要义阐释 通过以上对“合作”以及“能力”的解释,笔者认为“大学生合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 习、生活或社会关系中,为追求共同的目标,享受共同活动带来的快乐,或为了加深彼此的关 系,以一种协调的方式一起行动而表现出来的各种个性特征的总和。 合作能力是合作意识、相关知识、合作技能、合作品质的总和,是为了共同目标合作个体 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行为中所蕴藏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合作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从这四个方面来 进行。 2.4 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2.4.1 群体动力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考卡夫曾经指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 体。 ” 勒温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第一,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 的成员之间的互赖(这通常是由共同目标而形成) ,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 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第二,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成共同预期目标。 1 勒温的学生道奇在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了合作与竞争的理论。他认为,在合作性的社会情 境下,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 ,也就是说,个体目标与他人目标紧密相 1johnson, d.w, johnson, r.w., &holubec, e.j,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1993: 5- 8. 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10 关,且一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方目标的实现。而在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个体目标 则表现为“排斥性相互依赖” ,虽然个体目标之间紧密联系,但一方目标的实现却阻碍着另一方 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消极的相互作用关系。勒温还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合作性群 体中,个体具有较强的工作动机,能够相互激励、相互体谅,个体间的信息交流也比较畅通, 合作性群体的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 约翰逊兄弟将道奇的理论拓展为“社会互赖理论” 。 社会互赖理论假定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 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依次也决定着活动结构。积极互赖产生积极互动,个体之间相互激励 和彼此促进。消极互赖产生反向互动,个体之间相互妨碍和彼此敌视。没有互赖存在的情境下, 则无互动现象,无相互影响,彼此互不干涉。约翰逊兄弟经过多年研究,建立了竞争与合作的 理论模型。模型显示,合作的目标会导致人际吸引,能促进相互作用,能提高心理接纳感,形 成动态的、多样化的、现实的合作观。而竞争的或个人主义的目标结构则会导致人际回拒,彼 此阻抗,有限的觉察力,以及对未来互动的失望等。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集体动力” ,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 。对这一问题可以从 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在合作 性的交往团体中,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大家能深刻体会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在成员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自身才能进步 的更快。因为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次,合作有利于成员自尊、 自重情感的产生。实践研究表明,成员的成绩与他们的自尊自重有着明显的正相关,而成员自 尊自重情感的产生与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关。1 总之,从群体动力角度来看,合作的核心可表述为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 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共勉,愿意做 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互助,使小组每个成员成功;互爱,人们都喜欢帮助别人达到共同目 的。2 2.4.2 交往理论 马克思曾从人的本质属性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交往的需要,认为这种需要是人类独有的真正 需要。因为人只有在社会共同生活和与他人联系的前提下,通过了解和掌握他人的信息,才能 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也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需要,以此在满足他人需要的活动中获取自己的需 要,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与欠缺。对于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中的人来说,与人交往的需要都 是普遍性的和社会性的需要。反之,个人一旦脱离他人、群体和社会,无论是心理方式还是行 1吴也显著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09- 210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4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为方式均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危及其生存。因此,人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同时,人与人之间 相应地还必须以某种方式联合起来,以使这种相互作用得以进行。1雅斯贝尔斯认为, “交往” 指的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自我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极为必需 的。 “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 ”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人是社会的 存在。人注定要在交往中,使自我成为现实的自我。如果失去交往,自我必将丧失自身,交往 是自我形成发展的根本途径。2他们的交往思想有相通之处:首先,他们认为真正的交往是人与 人的相互作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相互作用(虽然他们对人的本质理解是不同的);其次,他们 都赋予了交往以极大的意义与价值,在交往中,交往的双方在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同时也使 对方得以完善;再次,他们都把交往看作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存在着必然就交往着,孤立的 个人是不存在的。3 如果没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合作能力,一个人在社会上是难以立足的,更难以取得 重大成功。交往是合作的前提,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从封闭的单子式个人 走向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每个人都需要向他人、社会开放,这也要求教育由个体劳动走向多方 协作,由封闭走向开放。所以交往理论倡导学生之间展开广泛的交往,在交往中主体打破了自 身的封闭性,在交往中进行知识、情感、态度、观念的交流与对话,以形成相互“视界融合” 。 2.4.3 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源于希腊语,早在 19 世纪中叶就已提出。共生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 家德贝里(debary)在 1879 年提出的,因而作为一种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生物学的“共生” ,它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为满足各自的需要(捕食、防卫、繁殖等)而组成 的互利联盟。现代汉语词典将“共生”定义为: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 此都有利,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共生。在这里,本文借鉴了张婷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道德共生: 品德课程开发的价值选择一文中对共生的界定,主要从人的主体性存在的角度来理解共生, 其内涵基本可以表述为:异质因子借助交互作用而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生存样态。其中包括以 下要点:异质因子,即承认异质因子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固有价值为前提和基础;交互作 用,每一个独立的异质因子并非作为孤立的原子化的存在,而是处于整体的、系统的框架之中; 共同发展,交互作用的实质不在于异质因子的融合,而在相互依存的过程中协调改进和发展; 和谐生存样态,是指异质因子在交互作用中保持一种相对平衡性的张力。这种和谐生存样态 既具有实存的性质,同时因为平衡性张力的存在又使其具有生成的特性。 4共生发展观拒绝“排 斥”思维和“不破不立”的观念,兼容差异和优化协调的统一,容许差异的存在,着眼于事物 1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6(5) 2周宏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探析j现代哲学,2000(1) 3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1 4张婷道德共生:品德课程开发的价值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9- 10 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12 双方相互作用中优化协调与创新,并由此达到共同发展。在思维方式上,它强调超越自我,既 注重自我、也关注对方,既发展自己、也使对方得以发展。 共生理论的提出有助于学生从狭隘的恶性竞争中走出来,这与我国传统儒家“和而不同” 的思想不谋而合, “和而不同”既反映了个人的主体地位,也反映了主体之间相济相合的作用。 它关切的是生命的个体价值存在和群体生命价值存在,表达了人作为生命共同体在处理各种关 系中相济相合氤氲化生,生生不息的生成发展过程。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实现 顺利成长,大学生要学会“走向他人” ,学会与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共融于一体,走到对他人的尊 重、宽容、关怀和理解,通过对话、沟通,克服狭隘的价值偏见,从而能“各美其美,美人之 美” 。 2.4.4 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哥拉斯学院的创建者和校长哥拉斯于1996年提出的。选择理论 原称控制理论。1996 年,哥拉斯将他自1979 年就开始倡导的控制理论改称为选择理论。哥拉 斯指出: “我过去把选择理论称为控制理论 ,是因为它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只有我们自己才 能控制。我发现选择理论是一个更好、更积极和更完美的名称。 ”鉴于这种原因,在此可以 将选择理论与控制理论视为一种理论。 哥拉斯指出: “控制论是建立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的,即我们是被内在动力所推动的,是被 我们的各种需要所驱使的。我们一出生,就必须去奋斗。我们为生存,为获得一些爱、一些力、 一些乐趣和自由,我们只有靠争取,别无选择。这些需要,我们经常满足到什么程度,也就是 我们控制自己生活的效力能达到什么程度。 ” 2哥拉斯认为: “我们都被潜伏于基因中的四种心理 需要所驱动,它们是:归属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如我们必须靠食 物和住所来生存一样,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需要。满足其中的一种或几种需要都会使人感到愉 快。实际上,快乐的生物学目的就是告诉我们一种需要正在得到满足。痛苦则告诉我们目前的 所作所为无法满足我们非常想满足的那种需要。我们之所以痛苦,原因就是我们无法找到怎样 才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办法,如果这种失败的痛苦持续不断,几乎可以肯定地说,约翰(实际上 是指学生)两年内就会离开学校。 ”3他还指出,虽然今天的学校教育过于压抑,不够愉快,但 这不是问题的焦点。学生懂得在一个群体情境中不可能让他们自行其是,需要遵循规则和纪律。 另一方面,如果有了归属感和影响力,愉快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问题就集中到了归属的需 要和影响力的需要上面。 哥拉斯相信,学校的失败不在学术成绩方面,而在培育温暖、建设性的人际关系方面,这 1翟双萍先秦儒家的“和而不同”文化观与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和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