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魏丧葬制度探讨.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魏丧葬制度探讨.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魏丧葬制度探讨.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魏丧葬制度探讨.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魏丧葬制度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北魏建国初期,由于战事频繁,文化基础落后,加上和汉民族联系较少,丧 葬制度受汉族丧葬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鲜卑族自身和对其影响较大的匈奴的丧 葬习俗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汉民族的联系也曰益频繁,特别是 在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 4 9 3 ) 迁都洛阳以后,摆脱了守旧势力的束缚,各项改 革得以成功进行,丧葬制度也越来越多地吸收了汉魏、西晋之制( 如鼓吹助丧、 监护丧事、帝临其丧、虎贲班剑、赙赠甚厚、沿用“故事”、挽歌送丧、居丧之 礼、合葬、会葬、家族葬、归葬) ,并融合东晋、南朝的丧制,加上自己少数民 族的特点,形成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 如诞生新“故事”、墓志制度的确立、墓 葬形制、族葬、佛教色彩、厚葬风气浓厚、明器制度) 的北魏丧葬制度。 北魏丧葬制度的建立,对北魏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 有利于维 持封建等级秩序。2 有利于汉化进程的顺利进行。3 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促进 了民族融合。同时,不仅对以后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丧葬制度产生了直 接影响,而且对隋唐的丧葬制度及其演变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依据文献和考古材料,运用动态的眼光对北魏丧葬制度进行了分析。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依次为:1 北魏建国前后拓跋鲜卑的丧葬习俗2 北魏对汉晋 南朝丧葬制度的继承与融会3 北魏丧葬制度的发展与时代特征4 北魏丧葬制度 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北魏丧葬制度继承融合时代特征 a b s t r a c t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n o r t h e r nw e id y n a s t y ,t h ec h a r a c t e r o ff u n e r a lc u s t o mw a sa f f e c t e d1i t t l eb yt h a to ft h eh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a p p e a r e dm a i n l yi nt h ec u s t o mo fx i a n b e ia n d x i o n g n u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b e c a u s eo ff r e q u e n tw a ra n db e h i n d h a n d f o u n d a t i o no fc u l t u r et o g e t h e rw i t h 1 i t t l ee x c h a n g e sb e t w e e n x i a n b e ia n d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 a n dm o r ee x c h a n g e sw i t h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e s p e c i a l l ya f t e r e m p e r o rx i a o w e nt r a n s f e r r i n gt h ec a p i t a l f r o mp i n g c h e n gt o l u o y a n g i nt a i h e 1 7 ( a d 4 9 3 ) a n d b r e a k i n ga w a y f r o m c o n s e r v a t i v es t r e n g t h ,k i n d so f r e f o r mw e r ec a r r i e do u t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n o r t h e r nw e i sf u n e r a lc u s t o m ,i n h e r i t i n gi t s 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a s s i m i l a t i n gt h es y s t e mo fh a n ,w e i a n dw e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a sw e li a se a s t e r nj i na n d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y c s l l l e i n t o b e i n g a n ds h o w e d i t so w nh i s t o r i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e s t a b li s h m e n to ft h ef u n e r a ls y s t e mo ft h en o r t h e r nw e i d y n a s t y ,b r i n g sa ni m p o r t a n ta n df a r r e a c h i n g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 s o c i e t y f i r s t l y ,i tb e n e f i t e dt om a i n t a i nf e u d a lh i e r a r c h i e s s e c o n d l y ,i te x p e d i t e d t h ep r o c e s so fn o r t h e r nw e i s a s s i m i l a t i o nt ot h eh a n t h i r d l y ,i tf a v o r e dt h ee l i m i n a t i o n o fs e g r e g a t i o nb e t w e e nn a t i o n a li t i e sa n du r g e dt h en a t i o n a l a r e a l g a m a t i o n f u r t h e r m o r e ,i th a sn o to n l yad i r e c t l yi n f l u e n c e o nt h ef u n e r a lc u s t o mo ft h ee a s t e r nw e i ,n o r t h e r nq i ,a n d w e s t e r nw e i ,n o r t h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b u ta l s oh a sa ni m p o r t a n t e f f e c to nt h ef u n e r a lc u s t o ma n di t se v o v e m e n to ft h es u i t a n g d y n a s t y b a s i n go nt h em a t e r i a l so fd o c u m e n t sa n de x c a v a t i o n s ,u s i n g d y n a m i cp o i n to fv i e w ,t h ef u n e r a lc u s t o mo ft h en o r t h e r nw e i d y n a s t ya r ea n a l y z e d t h ep a p e ri n c l u d e sf o u rs e c t i o n sa s b e l o w :1 t h ef u n e r a lc u s t o mo fx i a n b e in a t i o n a l i t ya r o u n dt h e b e g i n n i n go f n o r t h e r nw e id y n a s t y ;2 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o ft h e f u n e r a lc u s t o mo fh a r ta n dw e s t e r nj i n ,a n dt h ea s s i m il a t i o nt o t h a to ft h ee a s t e r nj i n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3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h is t o r i c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f u n e r a lc u s t o mo ft h en o r t h e r n w e id y n a s t y :4 t h ee f f e c to ft h ef u n e r a lc u s t o mo ft h en o r t h e r n w ei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n o r t h e r nw e id y n a s t y :t h ef u n e r a lc u s t o m ;i n h e r i d i t y a s s i m i l a t i o n :t h eh i s t o r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 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 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金爱翥 w 心年r 月咿日 序言 丧葬礼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历来为历史和考古学界所关注。远古的 先民们由于有了灵魂不灭观念,认为死只不过是灵魂离开的活动,再加上生产力 水平、思维能力和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丧葬现象便萌芽产生了。随着社会 的进一步发展,丧葬礼仪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加。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丧葬 礼仪已有系统化、程序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周代,作为上古重要文献之一的 仪礼十七篇,就有四篇言及丧礼,丧葬礼仪此时已成为一种文明的象征。到 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己基本具备。儒家最为重视的“三年丧”已有一 套完整的程序。秦汉时期,丧葬礼仪除了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的之外,更加趋向 隆重化、奢侈化4 。秦汉时期的厚葬之风是人所共知的。魏晋时期,丧葬礼仪大 体上与汉代相同,但也有损益,只是由于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汉代相比,薄 葬之风渐盛。 北魏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权,早期由于是游牧经济,居无定所,战事频 繁,文化基础落后,丧葬制度方面呈现的原始习俗较多。随着和汉民族交往的频 繁和联系的加强,特别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于是丧葬制度 早期的原始习俗逐渐消失不见,而是更多地呈现汉族( 包括汉晋、南朝) 的特点。 但是,就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来看,以往学者对先秦、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 究者较多,而对北魏丧葬制度的研究就稍显薄弱。除考古发掘报告、简报之外, 综述性的研究较少。像赵超的墓志溯源。和试谈北魏墓志的等级制度。, 唐仲明的试论北朝墓室壁画的内容与布局。,谢宝富的北朝墓葬的地下形 制研究 等文,就是对丧葬制度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阴法曹、许树 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 ,张承宗、魏向东主编的中国风俗通史魏晋 南北朝卷。,陈戍国的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徐吉军、贺云翔的中国丧 葬礼俗,则是从文化、礼制、风俗方面对历代的丧葬制度作了宏观的探讨。而 。以上观点来自徐吉军、贺云翔的中国丧葬礼俗,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i 年版。 。文史第2 1 辑,中华书局,第4 3 - 5 5 页。 o 中原文物2 0 0 2 年第1 期,第5 6 6 8 页。 。山东大学学报( 社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第l 期,第3 4 3 9 史。 o 湖北大学学报i 9 9 7 年第6 期,第6 卜6 6 史。 4 北京人掌m 版礼,1 9 8 9 年版。 。f 海殳岂 f i 版i :,2 0 0 1 年版。 。湖南教育m 版札,1 9 9 5 年版。 1 杨宽先生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王仲殊先生的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和徐苹芳先生的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 都分别历代陵寝制 度,对丧俗和葬制作了精辟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虽然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 对北魏丧葬制度全面系统的研究尚嫌不足。有鉴于此,笔者试着从北魏建国前后 丧葬制度的特点、建国后对汉族丧制( 包括汉晋、南朝) 的承袭和融合以及北魏 丧葬制度的时代特征、作用及影响方面作一探讨。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掌握材料 有限,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北魏建国前后拓跋鲜卑的丧葬习俗 拓跋鲜卑是鲜卑诸部中较后进的一支。他们早期处于原始游牧经济阶段,活 动范围大致在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之间,后向南挺进,到达今 天的辽宁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一带,后又继续迁移至盛乐(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北) 、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 一带,在孝文帝时期又迁至洛阳。所以,我们要以 动态的眼光来看北魏的丧葬文化。宿自先生在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 一文中认为,黑龙江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完工和新巴尔虎右旗札赉诺尔墓群时 期,是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时间大致在公元一世纪前后。这一 时期位于最东北的鲜卑墓葬,当以地处鲜卑部族的发祥地、又具有一定延续性的 呼伦贝尔的完工和札赉诺尔墓群、伊敏河地区的鲜卑墓葬为代表 。许文杰分析 了分布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属于北朝、十六国、东汉晚期和西汉中期以后等 囊括了目前学术界认为与鲜卑活动有关系的考古遗存,得出拓跋鲜卑墓葬有如下 特征:1 使用头宽脚窄的墓穴和棺椁下葬死者,一些墓穴的宽端顶部设有二层台 或一侧设龛,台上和龛内陈放随葬的器物和殉葬的家畜。2 使用牛、马、羊和狗 等家畜殉葬,往往是使用肢解的家畜头和蹄作象征性的殉葬。3 随葬铜釜和铜戒 指等具有草原色彩的器物。4 随葬陶器的表面往往饰有暗纹。赵越在拓跋鲜 卑文化初探一文中也指出,中原古代汉墓及汉以前的其他古代民族的葬具棺椁 o l 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6 月版。 4 考古1 9 8 1 年第5 期,第4 4 9 4 5 8 页。 。考古1 9 8 1 年第6 期,第8 2 2 5 2 7 页。 。文物1 9 7 7 年第5 期,第4 25 4 页。 * 齐晓光:巴林右旗塔布敲包石砌墓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火百科令书h j 版社1 9 9 4 年版,第4 5 4 4 6 1 抓 鲜卑遗存的考古学剐察,北方文物1 9 9 3 年第4 期第3 - 1 7 负。 2 都是矩形,而拓跋鲜卑的旧俗木棺为前宽后窄的形制。这一时期的墓葬除了本 民族的特征之外,还发现有不少其他民族的器物特征。如札赉诺尔墓群中受匈奴 的影响就很突出:双耳铜腹和各种动物形铜饰,都具有明显的匈奴器物风格;较 多的马具和武器,形制上和匈奴同类器物相接近。而规矩镜、“如意”锦片和木 胎漆奁则明显为中原的输入品。南杨家营子时期的墓葬除了在形制、尸体位置、 殉牲的风俗和手制陶器和札赉诺尔相同或相似之外,整体上比札赉诺尔时期有了 很大的发展,这些是在与匈奴混合和同益邻近汉族地区以后发生的,这是拓跋部 进入较高级的部落联盟阶段逐渐发展的新情况。 三世纪中叶至四世纪中叶,拓跋鲜卑的活动范围大致在河套东部、内蒙古和 林格尔、凉城一带。北魏早期皇陵金陵,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这里 是北魏都城盛乐的所在地。自拓跋琏于天赐六年葬“盛乐金陵”,此后,拓跋嗣、 拓跋焘、景穆太子、拓跋溶均葬于此。但金陵至今仍然未得到发掘。考古工作者 于盛乐古城北2 0 公里处发掘了一座大型壁画墓,人物装束显示当时已经接受汉文 化,但仍然有浓厚的鲜卑遗风。另外,和林格尔西沟子村发现的另一座北魏墓, 此墓虽然没有明确纪年,但根据墓葬结构和葬式可知,应为迁都平城之前的墓葬。 此墓为洞室墓,由墓道、洞室两部分组成。洞内置木棺,木棺平面梯形,头大尾 小,“长1 8 5 米,前宽o 9 5 米,后宽o 8 米”,木棺前面平铺4 块石板,上面放置羊 腿骨1 块。可知这一时期的墓葬保留了很多拓跋旧俗,但也有汉族的影响在内, 使用铁棺钉、轮制的泥制灰陶应是受到了汉族的影响。 北魏从道武帝建国至太武帝以前,战事频繁,和蠕蠕、高车及其他部落经常 发生战争,无暇顾及文教之事。及文成、献文之时,虽然社会安定,也较注意礼 仪之事,但“丧葬嫁娶,大礼未备”,丧葬礼仪继承拓跋氏旧的习俗仍多。例如: 俯身葬是一种较原始的葬式,夏商时期颇为流行。但殷商以后,俯身葬渐趋衰弱, 到春秋、战国时此葬式基本上消失。在锦州北魏早期墓葬中出现有俯身葬,考古 工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北魏拓跋氏的葬俗之一。又如人殉是奴隶社会很流行的极 o 内蒙古文物考古,1 9 9 4 年第1 期。 。郑隆:札费诺尔古墓群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年版。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的遗址和墓葬,考古1 9 “年第1 期,第3 6 4 3 页。 ”宿白:盛乐、甲城一带的拓跋鲜卑北魏遗迹,文物1 9 7 7 年第1 1 期r 第3 8 4 6 贞 。罗宗真王编:魏晋南北朝文化学林版 l 2 0 0 0 年版。 “李兴盛:内蒙古和林格尔两沟了村北魏簋,文物1 9 9 2 年第8 期,第j 2 - 1 4 负。 - 刘谦:锦州北魏墓清理简报考古1 9 9 0 年第5 期,第4 2 9 4 3 2 _ ! j a 其落后残暴的埋葬习俗,商代最为流行,西周以后就逐渐衰落,至秦统一六国后, 又盛行一段时间。西汉以后,人殉似被法律所禁,但人殉现象并没有完全绝迹。北 魏早期作为代北旧习依然存在。叔孙俊于泰常元年( 4 1 6 ) 卒,明元帝命其妻桓 氏曰:“夫生既共荣,没宜同穴,能殉葬者可任意。” 王洛儿永兴五年( 4 1 3 ) 卒, 明元帝“亲临哀恸者数四焉。乃鸩其妻周氏,与洛儿合葬”。烧葬也是拓跋氏传 统习俗,即把死者生前所用的衣服嚣物烧毁,北魏前期依然盛行。史载:“高宗 崩,故事: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百官及中宫皆号泣而临之。 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苏。”。又宋书索虏传称:“拓跋死则 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枢,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 送亡者。”魏书高允传也称:“今国家营葬,费损巨亿,一旦焚之,以为灰 烬。”三者互相印证,说明至少在文成帝时,虽筑陵寝,但烧葬仍然盛行。另外, 北魏前期随葬品差别十分悬殊,但或多或少总有石雕器物,似为北魏墓葬的一个 特点。 如上所述,在拓跋鲜卑建国前后,北魏丧葬主要的表现为鲜卑族自身和对其 影响较大的匈奴的丧葬习俗特点。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和汉族的差异,受汉族的 影响有限,加上经济、战事和守旧势力的影响,这一时期丧葬方面,汉族丧葬礼 制的影响显得极为有限。 二北魏对汉晋南朝丧葬制度的继承与融合 北魏在建国前后,受汉族丧葬礼制影响较小。然而,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 进,随着拓跋鲜卑封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北魏也越来越多地承袭和沿用了汉晋 以来的丧葬制度,如鼓吹助丧、监护丧事、帝临其丧、虎贲班剑、赙用甚厚、沿 用“故事”、挽歌送丧、居丧之礼、合葬、会葬、家族葬、归葬等。特别是孝文 帝迁都洛阳后,北魏的丧葬制度也具有更加浓厚的汉化特色,并逐渐形成定制。 以下即分别叙述: 鼓吹助丧。鼓吹本是用于军队作战及与战争有关的礼乐。北堂书钞卷 。以上观点源于黄展岳的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文物出版社,1 9 9 0 年版n 。魏书卷2 9 叔孙建附了俊传,第7 0 6 页。 ”魏书卷3 4 f 洛儿传+ 第8 0 0 负。 “魏书卷1 3 文j 茂史删皂后冯氏传,第3 2 8 负。 * 火问市博物馆、山两省文物t 作委员会:人m 方山北魏永周陵,文物1 9 7 8 年第7 期,第2 9 3 3 负a 4 一三。引西晋孙舀觚东宫鼓吹议:“鼓吹者,本是古之军声,振旅献捷之乐也。 施之时事,不常用。后因以为制,用以道路焉。”魏晋以来,“封建军事割据统治 者,出行仪卫必多具鼓吹,由封建主颁发,赐者用示恩宠,笼络部下,得者可壮 观瞻,祷耀同辈,威嗡人民”。作为一种丧仪存在,在皇室、贵族、大臣的丧 葬中常用鼓吹助丧,以表示丧礼规格之高,礼遇之隆。晋书礼志中:“汉魏 故事,将葬,设吉凶卤簿,皆以鼓吹。”桓温、石苞葬时,亦有此礼。北魏时期 也沿用了这一丧仪,凡宗室诸王、身份等级较高的贵族、大臣死后,朝廷皆赐以 羽葆鼓吹,以示优荣。如尉元于太和十七年( 4 9 3 ) 薨,“葬以殊礼,给羽葆鼓吹、 假黄钺、班剑四十人,赐帛一千匹”。刘昶于太 l j - - 十一年( 4 9 7 ) 薨,“给前 后羽葆鼓吹”。彭城王勰于宣武帝永平二年( 5 0 9 ) 薨,“给銮辂九旒、虎贲班剑 百人、前后部羽葆鼓吹、韫椋车”。另外勰子劭、子正,河南王筒子平原,章 武王子融,安定王休,广陵王羽、崔光、甄琛( 各见本传) 等都受到鼓吹助丧的 礼遇。 监护丧事。监护丧事即国家派遣使者为丧家经护丧事。凡诸侯王、贵戚 大臣死后,皇帝多委任官吏或使臣持节护丧。这种制度从西汉中期至魏晋沿用不 废,北魏时亦加继承。如太武帝的保母窦氏于太平真君元年( 4 4 0 ) 崩,诏:“天 下大临三日,太保l 盏鲁元监护丧事,葬崞山。”阳平王熙长子他,太和十二年( 4 8 8 ) 薨,当时孝文帝有事于宗庙,为之废祭,诏令有司“监护丧事”。王肃于景明二 年( 5 0 1 ) 薨时,“宣武帝专遣一人监护丧事”。太昌初,废帝五盱门下外省,出 帝派“大鸿胪监护丧事”,葬以王礼。另外,南安王桢、任城王澄、广陵王羽、 崔光、杨滓、王龊卒后都由皇帝派遣使者护丧。甚至宦官张祜、刘腾薨,也有鸿 胪或鸿胪少卿典护丧事。 帝临其丧。皇帝亲临臣下丧事,是古制也是一种殊荣,魏晋以后多不行 此礼。其时贵戚、大臣薨,则改由东堂哭之,只有皂室宗王、当朝宠臣才能受此 礼遇。北魏时沿袭此礼,皇帝亲临其丧的现象较为常见。如长乐王处文于泰常元 。沈从文:南北朝邓县画像砖妇女和部曲鼓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2 年版。 o 魏书卷5 0 尉元传,第1 1 1 6 页。 8 魏书卷2 1 下彭城l 。勰传,第5 8 3 页。 a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 符考,l :海古籍版 ,2 0 0 0 年版,第1 5 41 5 5 页。 。魏书卷1 3 太武太后窦氏传,第3 2 6 页。 5 年( 4 1 6 ) 薨,自小敛及葬,明元帝“亲临哀恸”。长孙翰神虐三年( 4 3 0 ) 薨, 太祖深见悼情,为之流涕,“亲i 临其丧”。安定王休太和十八年( 4 9 4 ) 薨时,自 薨至殡,孝文帝“车驾三临”。广陵王羽薨于府,“世宗亲临哀恸,大敛,帝亲临 之。及葬,亲临送之”。如果死者的地位或受宠程度极高,那么帝和后都亲l i 缶其 丧。王毅薨时,“高祖、文明太后亲临哀恸,赐温明秘器”。另外,虚鲁元、王洛 儿、车路头、地干、谷浑、杜超、张祜、穆观、穆亮薨,帝和后都“亲临其丧”。 关于帝临其丧的次数,太和中也有明确的限制。太和十九年( 4 9 5 ) ,孝文帝诏日: “欲令诸王与帝有期亲者为之三临,大功之亲者为之再临,小功缌麻为之一临。” 至于其它的贵族、官吏大臣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虎贲班剑。班剑“本是用于仪式之木剑,以虎皮花纹为饰,引申而称执 班剑之人亦日班剑”。汉晋时期已有之。北魏亦加沿用。考古工作者认为, 发掘出土的扶剑俑即为班剑,其职务是仪式和保卫。如尉元薨时赐“班剑四十 人”。彭城王勰薨时给“虎贲班剑百人”。勰子劭薨时也给“虎贲班剑一百人”。 安定王休太和十八年( 4 9 4 ) 薨时,诏给“班剑六十人”。崔光薨,孝明帝“敕加 后部鼓吹、班剑”,元晖、元劭、广陵王羽等都受到虎贲班剑之赐。虎贲班剑之 制在北魏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约在孝文帝前后。 赙照甚厚。赙赠作为一种送财物助丧的行为,至迟在春秋时已有之,春 秋毂粱传载:“隐公三年( 前7 2 0 年) ,归死者日娼,归生者日赙。”以后历代 均予继承,北魏也不例外,贵族大臣死后,朝廷往往向丧家赙赠。赙贝目的种类一 般为丝织物、粮食、金钱等,数量也依官位品级的高低而不等。车伊洛于兴安二 年( 4 5 3 ) 卒,“赐绵绢杂躲五百匹,衣二十七袭”。于栗碑太武帝时卒,“赐东 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高允太和十一年( 4 8 7 ) 卒时,孝文帝诏:“给 绢一千匹,布二千匹、绵五百匹、锦五十匹、杂彩百匹、毂千斛以周丧用。”。安 o 魏书卷2 7 广川i 王谐传,第5 2 7 页。 o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班剑条,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4 7 0 4 7 1 贞。 。晋书舆服志卷2 5 页7 7 1 载:“汉制,白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j e 后惟剃带剑。晋世始代之以术 贵者犹用玉首,贱者犹用蚌、金银、玳瑁为饰。”东晋成帝成廉五年,王导死时,给虎赍班剑百人。 。河北省文管:河北景县北魏高氏墓发掘简报,文物1 9 7 9 年第3 期,第1 72 5 负。 。魏书卷3 0 车伊洛传,第7 2 3 页。 “魏书卷3 1 十柴碑传,第7 3 6 负。 o 魏书卷4 8 岛允传第1 0 9 0 负。 6 定王休于太和十八年( 4 9 4 ) 薨,“蝠帛三千匹。将葬,又赠布帛三干匹”。彭 城王勰薨时,宣武帝给“东园第一秘器、朝服一袭、赙钱八十万、布二千匹、蜡 五百斤”。此外,接受朝廷赙飓的例子还有很多,像王洛儿、毕众敬、冯熙、 冯诞、李冲、游明根、赵郡王斡、王肃、刘葆、尹挺、源怀、司马悦、薛真度、 孙惠蔚、甄琛( 各见本传) 等等。不光贵戚大臣就是其家属也可以得到朝廷的赙 赡。南安王桢母薨,“高祖亲幸临慰,及葬赠布帛缭五百段”。另外,对于朝廷 的赙鼯,丧家既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崔挺为官二十余年,死后“旧故 多有赠鼯,诸子推挺索心,一无所受”。裴佗,永安二年( 5 2 9 ) 卒。“遗令不 听请赠,不受赙褪。诸子皆遵行之”。且赙娼之物并不都是用来陪葬的。 沿用“故事”。故事,是两汉时期形成的一种比较重要的、不见于经典记 载、随时建立、以为定制的制度。汉代也被称为旧事、旧制、旧典、旧义、典故、 典章、先祖法度、旧家故事等等。内容包括比较广泛,律令、仪制、君臣理事等 方面。丧葬故事也是其中之一。汉书、后汉书有较多的记载。这种故事之 制在北魏亦加沿用。魏书中常见“汉魏旧制”、“汉晋故事”,即指此意。刘昶 于太和二十一年( 4 9 7 ) 薨,孝文帝为之举哀,赙赠甚厚,“依晋琅邪王仙故事, 谥日明”。任城王澄薨,“加以殊礼备九锡,依晋大司马、齐王攸故事”9 。按: 司马仙的丧仪晋书记载不详。司马攸薨,丧礼依安平王孚故事,而安平王孚 依汉东平献王苍故事,“庙设轩悬之乐,配餐太庙”。凡此均是直接继承汉晋丧 制甚明。 挽歌送丧。挽歌,即生者为死者而作的歌。一般认为,挽歌源于西汉, 本为出殡时的执绋( 引棺之绳) 挽枢者唱之,故名。一般大丧或大臣之丧,执绋者 挽歌。因声音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颜氏家训文章篇说:“挽歌词者,或 云古者虞殡之歌,或云出自田横之客,皆为死者悼往者告哀之意。”北魏时亦用 此制。冯诞薨,孝文帝亲为作碑文及挽歌,词皆穷美尽哀,事过其厚。元义墓志 载,葬时给东园辆车,挽歌十部”。刁冲的曾祖刁雍作行孝篇以诫子孙 。魏书卷1 9 下安定土休传,第5 1 7 页- 。魏书卷2 l 下彭城王勰传,第5 8 3 页。 。魏书卷l 9 下南安上桢传,第4 9 4 页a 。魏书卷5 7 榉挺传,第1 2 6 6 页。 o 魏书卷8 8 裴佗传,第1 9 0 7 页。 “魏书卷1 9 中任城i 罐 传,第4 8 0 负。 1 赵万单:汉魏南北朝丝忠集释,科学出版社,1 9 5 6 年版- 7 “敛以时服,靳车止用白布为幔,不加画饰,名为清素车。又去挽歌、方相、并 盟杂器物”。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中也有记载:“有挽歌孙岩者,娶 妻三年,妻不脱衣而卧。”以上均可说明挽歌在当时比较流行。 居丧之礼。居丧,或称“丁忧”,或称“值丧”,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 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有严格禁忌的守丧制度。两汉时期, 居丧制度已有向法律化转移的趋势,如严禁居丧求仕、婚嫁等等。晋书郑默 传载:“默寻拜大鸿胪,遭母丧。旧制,既葬还职。默自陈恳至。久而见许, 随改法令,令听大臣终丧,自默始也。”可见,晋时曾用法律手段强制实行大臣 终丧。北魏和汉晋一样,居丧期间严禁嫁娶、饮宴、求仕,违者要受惩罚。如赵 郡王谧在母丧,“听音声饮戏,为御史中丞李平所弹”。居丧仕宦更是严加惩 处,且入于刑律。通典卷一o o 引北魏违制律称:“居三年之丧,而冒哀 求仕,五岁刑。”而对于居丧期间,能够恪守孝道的人,则给予褒扬与表彰。如 韩麒麟,“父亡,在丧有礼,邦族称之”。韩子熙父亡,“居丧有礼,为元怿 所眷遇,遂阙位,待其毕丧后复用”。韩麒麟及其孙子熙因为居丧有礼而受到 褒扬,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居丧之礼的重视程度。魏书中因为父母丧而离 职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崔游、杨津、范绍、高道穆、樊子鹄、房亮、路恃庆、贾 思伯、李谐、袁翻、王椿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与死者关系越是亲近,居丧期间 行为限制就越严厉。因此,历代统治者对三年之丧最为重视,限制范围也最大。 合葬。原来是指夫妻( 妾) 及家庭内部成员同墓( 或同域) 的埋葬方式 , 而本文探讨的则为夫妻合葬这一形式。夫妻合葬形式出现较早,新石器时代已有 异穴合葬,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合葬方式更加普遍。直到西汉前期和中期夫妻合 葬仍是采取这种方式。西汉中期以后,除帝陵外,一般都流行夫妻同穴合葬。东 汉及以后各代,遂成定制。北魏时期,夫妻合葬的情况仍很普遍。孝文帝时, “始平公主薨于宫,追赠平城为驸马都尉,与公主合葬”。另外,考古发掘也 o 魏书卷8 4 刁冲传,第1 8 5 8 页。 4 魏书卷2 1 赵郡王斡子谧传,第5 4 3 页。 o 魏书卷6 0 韩麒麟传,第1 3 3 1 贞。 o 魏书卷6 0 韩麒麟传附孙子熙传,第1 3 3 4 页。 5 韩目蛐: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陕两人民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1 9 负n 。1 仲姝:中固古代墓葬概况,考古1 9 8 1 年第5 期,第4 4 9 4 5 8 负。 。魏书卷2 7 穆崇传,第6 7 3 负。 8 表明,夫妻合葬是很正常、普遍的现象。如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贾思伯夫妇 合葬墓。,元淑墓。也是夫妇合葬。1 9 5 7 年山西曲沃县秦村发现的北魏墓,从棺 床上的两付骨架及墓志铭“太和f l - - - 年十二月五日征平郡曲沃县故民李钹安邑令 砖室墓两讴墓田周遛五百步”可以看出是一座合葬墓。1 9 5 6 年,在河北省河间县 境内发现的一座北魏墓,为男女三人合葬墓,经专家确认为邢伟与其夫人封氏及 后夫人房氏 。辽宁朝阳市发现的几座北魏墓几乎全是合葬墓。合葬应是生前稳 定的夫妻关系的表现,“生则同室,死则同穴”,又与当时的伦理道德有关,社会 上倡导为死去的双亲合葬。更是与魏晋以来合葬的历史习惯有关。 会葬。会葬即葬之日,会于葬所。东周时兴起,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礼制 。 春秋毅粱传载:“文公元年( 前6 2 6 年) ,天王使叔服来会葬。葬日会,其 志重天子之礼也。”皇亲国戚、宠幸的大臣死后,公卿百僚多行会葬。两汉时, 会葬之风兴盛。汉书、后汉书有较多的记载。魏晋时期,更是炫耀门第的 重要标志。晋书中多有记载。如索袭去世,敦煌太守“阴澹素服会葬,赠钱 二万”。曹摅死,“故吏及百姓并奔会葬,号哭即路,如赴父母焉”。北魏政 权建立后,诸侯王、大臣死后,皇帝有时也下诏会葬。崔玄伯泰常三年( 4 1 8 ) 卒,明元帝“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令拜送1 。熙平二年 ( 5 1 7 ) ,“元怀薨,及葬,皇太后御驾亲临,百官赴会20 任城王澄神龟二年( 5 1 9 ) 薨,孝明帝“诏百僚会葬,百官会赴者达千余人”。胡国珍薨,葬日,“百官 会葬”,乘舆送于郊外。有的逸士在死后,赴葬者也不少。如眭夸,“葬日,赴会 者如世”“。会葬能显示皇帝的恩宠,起到炫门耀祖的作用。 家族葬。魏晋时期,门阀大族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特权,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 9 7 2 年第3 期,第2 0 2 9 页。 。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北魏贾思伯墓,文物1 9 9 2 年第8 期,第1 5 1 9 页。 。大同市博物馆:大同东郊北魏元淑墓,文物1 9 8 9 年第8 期,第5 76 1 页。 。杨富斗:山西曲沃县秦村发现的北魏墓,考古1 9 5 9 年第1 期,第4 3 4 4 负。 。盂昭林:记后魏邢伟墓出土物及邢蛮墓的发现,考古1 9 5 9 年第4 期,第2 0 92 1 0 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市发现的几座北魏墓,辽海文物学刊1 9 9 5 年第l 期。 。陈成国: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 。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8 5 页。 。晋书卷9 4 索袭传,第2 4 4 9 页。 8 晋书卷9 0 曹摅传,第2 3 3 5 页。 ”魏书卷2 4 崔玄伯传,第6 2 3 页。 12 洛m 市文物局:洛阳 h 十北魏墓志选编,科学m 版社,2 0 0 1 年版。 n 魏书卷1 9 中任城1 澄传,第4 8 0 负。 ”魏书卷9 0 眭夸传,第1 9 3 0 虫。 9 为确保其家族地位世代不坠,在丧葬制度方面,家族墓地十分流行。世族之家, 生前讲究门第,死后则要入葬祖茔,即使死在他乡,也要不远万里归葬故土。北 魏时期,家族葬依然盛行。如张谠于延兴四年( 4 7 4 ) 卒,“子敬伯,求致父丧, 出葬冀州清河旧墓,不久被许”。其中,清河旧墓当为清河张氏家族葬墓地。 另外,史载“丧归旧茔”、“旧墓”、“乡里”亦应为此意。考古发掘的河北景县封 氏墓群。( 是从东汉时期延续下来的) 、无极县甄氏墓群、山西闻喜裴氏墓群, 景县北魏高氏茔域。,河问北魏邢氏茔域。都为大型的家族葬墓地。另据参加发掘 司马金龙墓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在该墓附近发现司马氏或其它大型墓葬的可能性 是很大的。 归葬。即归先人之墓或旧茔,是家族墓地兴起后种葬俗 ,魏晋较为盛行。 北魏时期,战事频繁,人民客死他乡,殁于战乱的事情是司空见惯的,但中国人 向来安土重迁,所谓“叶落归根”、“狐死首丘”,这种观念反映在葬俗上为归葬 之风盛行。归葬既有死后直接还乡葬的,也有二次迁葬的。一般由子女负丧还阳 莹,也有朋友负丧而归的。如崔承宗,齐州人,“其父于宋世仕汉中,母丧,因 殡彼。后青徐归国,遂为隔绝。承宗性至孝,万里投险,偷路负丧还京师”9 。 赵琰,时为淮南府长史,“时禁制甚严,不昕越关葬于旧兆。琰积三十余年不得 葬二亲。及蒸尝拜献,未曾不婴慕卒事。每于时节,不受子孙庆贺。年余耳顺, 而孝恩弥笃。慨岁月推移,迁窆无期,乃绝盐粟,断诸滋味,食麦而已。年八十 卒。迁都洛阳,子应等乃还乡葬焉” 。赵琰为北魏前期人,至北魏孝文帝迁都 洛阳后,才由子赵应等了却其葬父归乡的夙愿,前后长达五、六十年,可谓矢志 不谕。马八龙的友人武遂县灵哲,“在军丧亡,八龙闻即奔赴,负尸而归,以家 财殡葬,为制缌服”。另外,死后归葬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张彝千里徒步只为 归葬。胡小虎死于敌方阵营,魏子建为其节义所感慨,“启以世澄购其尸柩,乃 o 魏书卷6 1 张谠传,第1 3 6 9 页。 。张季:河北景县封氏墓群调查记,考古通讯1 9 5 7 年第3 期,第2 8 3 7 页。 8 盂昭林:无极县甄氏诸墓的发现及其有关闻题。文物1 9 5 9 年第1 期,第4 4 4 6 页a 。顾铁符:晋南文物的宝库,文物参考资料1 9 5 6 年第1 0 期,第2 z2 4 页。 。河北省文管处:河北景县北魏高氏墓发掘简报t 文物1 9 7 9 年第3 期r 第1 7 2 5 直。 。盂昭林: 己后魏邢伟墓“ 十物及邢蛮墓的发现t 考古1 9 5 9 年第4 期,第2 0 9 2 1 0 负。 。山西省大冈市博物馆、山硒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大蚓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r 文物1 9 7 2 年第3 期,第2 0 - 2 9 页。 8 韩田河;牵汉魏晋丧葬制度剐究,陕西人民l n 舨杜,1 9 9 9 年版,第7 8 页。 “魏书卷8 6 吴悉选传附榷承宗传,第1 8 8 5 页a ”魏书卷8 6 赵琰传,第1 8 8 2 负。 “魏书卷8 7 马八鹿传第1 8 9 3 伙。 1 0 获骸骨归葬”。 北魏的丧葬制度除了吸收汉魏、西晋之制外,也有融合东晋、南朝制度者。 如据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一o 三丧葬部记载,北魏的“哭声欲似南 朝,传哭挽歌,无破声,亦小异于京师焉”。这显然是受到了南朝的影响。另据 考古资料来看,在宣武帝景陵中出土的一些器物,如方形四足陶砚和龙柄口壶、 龙柄鸡首壶、四系盘口壶、钵、唾盂等青瓷器,也是具有浓厚南方风格的青瓷器 物。,表明这些随葬品至少受到了南朝随葬品组合的影响。而沁i j e i ;i l 魏墓发现的 瓷碗,作者认为其“日”字形底,在做法上很可能受到了南方瓷器的影响。陈 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认为,北朝后期的丧葬制度在很大程度上 受到了王肃、刘芳等人带来的南朝制度的影响。王肃在孝文帝时受到重用,主要 原因是因为王肃熟悉并能提供南朝典章制度的最新发展状况,从而满足了孝文帝 汉化的需求,丧服制度也包括在内的。固而刘芳在孝文帝及宣武帝时都受到礼遇, 不仅由于他在孝文帝在世时可供各种典章制度的咨询,在孝文帝崩后,“高祖自 袭敛及于启祖、山陵、练除,始末丧事,皆由芳定。出除安东将军青州刺史。还 朝议定律令。芳斟酌古今,为大义之主,其中损益,多芳意也。世宗以朝仪多阕, 其一切诸仪悉委芳修正。于是朝廷吉凶大事皆就咨访焉”铀此可见,王肃、刘 芳都由于本身是南朝人且熟悉本朝的典章制度而受到重用,崔光、崔休也是如此。 陈先生在同文中亦指出:“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 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问所发生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模仿采 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制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 及,不止限于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这一道理同样适应于北魏 的丧葬制度: 总之,北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于摆脱了平城时期守旧势力的束缚,处 于中原文化的中心位置,易受汉文化的熏陶,再加上他个人“用夏变夷”的决心 及雄才大略等等,促使汉化及丧葬制度改革得以成功进行。汉族地区自先秦、秦 o 魏书卷8 7 胡小虎传,第1 8 9 5 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洛阳古墓博物馆:北魏宣武帝景陵发掘报告,考古1 9 9 4 年第9 期第8 0 1 8 1 4 页。 。邓宏墼、蔡令法:沁阳县西发现北朝墓及l 卿像石棺床,中原立物1 9 8 3 年第1 期,第41 2 页。 m 三联 ;店,2 0 0 1 年版,第1 5 负。 j 魏书卷5 5 刘芳传第1 2 2 2 _ ! ; 。 w 三联书店,2 0 0 1 年版,第3 4 负。 1 1 汉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有严格规定的对统治极为有利的丧葬制度,孝文 帝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深谙此道,借助改革的有利时机,抛弃鲜卑旧有的丧葬习 俗,采用汉族的丧葬制度是必然的。但是,北魏并不是简单恢复和摹拟汉魏丧葬 制度,而是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这在下面详加论述。 三北魏丧葬制度的时代特征 北魏丧葬制度虽是承袭汉魏、西晋之制而来,并融合了东晋南朝的一些特点, 但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 诞生新“故事”。北魏在模仿汉、晋“故事”的同时,也诞生了许多新 “故事”,成为此后某些丧制模仿效法的依据。长孙翰于神鹰三年( 4 3 0 ) 薨,太 武帝亲临其丧,“礼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穆崇、崔玄伯葬礼也都“依叔孙俊故 事”。据魏书叔孙建附子叔孙俊传载,俊于泰常元年( 4 1 6 ) 卒,“赐温明 秘器,载以韫辕车,卫士导从,陪葬金陵”。是长孙翰、穆崇、崔玄伯等人的丧 礼皆依此制。又如车伊洛于文成帝兴安二年( 4 5 5 ) 卒,“葬礼依虚鲁元故事”。考 虚鲁元太平真君年间薨,“丧礼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蕊鲁元以叔孙俊为故事, 车伊洛复以硝治元为故事,可见上述诸人的丧礼皆依叔孙俊为例。又乌侯于兴安 年间卒,丧礼“依其伯父弘农王故事”。总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故事,同一时 期由于官爵、等级及受宠幸的程度不同,依据的故事也是不同的。 墓志制度的确立。墓志,清代粱玉绳志铭广例中认为,凡刻石显立 墓前者日碑、日碣、曰表,惟纳于圹中日志铭。近代学者马衡在他的凡将斋金 石丛稿中认为,冢墓之文,有墓志,有墓裁。墓志记年月、姓名及生平事迹, 系之以铭,故又被称为墓志铭。另外,清代龚自珍说碑,赵翼陔余丛考墓 志铭及明代徐师文体明辨墓志铭中也有近似的说法。因此,总结前辈的 看法,可以认为墓志是指埋于墓中刻有墓主传记的石刻,往往于安葬时和棺椁一 起埋于墓内。上面刻有墓主人的出生年月、生平梗概,主要是姓氏、世系、官阶 事迹等。志和铭又有一定的区别。所镌文字多以散文记载死者的姓名、籍贯、郡 望、官爵、生平及生卒年月,称之为“志”,而文术多有数句四言韵文加以概括 1 2 并加表达悼念之意,称之为“铭”。有的有志无铭,大多数铭志兼有,我们称之 为“志”。墓志是汉魏南北朝以来出现的一种重要的随葬品,也是种重要的 古代文字材料,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演变进程。对于墓志的起源问题,学术界 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赵超总结归纳了前辈学者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合理 的解释,指出,南北朝时期基本定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