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自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近现代文学研究整体思路的转变,大众传媒与2 0 世纪 中国文学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以往很多学者 在研究2 0 世纪文学的发展问题上,都是立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探讨与研究,而 对于大众传媒方面的影响作用涉及的较少。本论文就以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为主 题,分析了近代中国大众传媒出现以后对文学在传播语言、传播载体、传播方式等几个方面 所产生的影响,说明大众传媒不仅以工具的形式为文学的生产、传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 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力量进入文学内部,促进了它的发展;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中国近 代大众传媒对中国近代出现的一系列文学运动“文界革命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所 产生的影响,说明它们都与大众传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众传播媒介不再仅仅是传播载 体,也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武器。 关键词:近代中国;大众传媒;文学;影响 i l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m i d d l eo f1 9 9 0 s ,w i t ht h eo v e r a l li d e ao fm o d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e x a m i n i n g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m a s sm e d i ah a sg r a d u a l l yb e c o m ea l la c a d e m i c h o ts p o t ,t h e r eh a sb e e nm u c ha t t e n t i o no fs c h o l a r sa n de x p l o r e m a n ys c h o l a r si nt h es t u d y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2 0 t hc e n t u r yl i t e r a t u r ea r eb a s e do nt h e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 ,c u l t u r a la n do t h e ra r e a s , a n dt h ei m p l i c a t i o n so fm a s sm e d i ah a v el e s sb ei n v o l v e d t h et h e m eo ft h et h e s i si st h ei m p a c to f t h em a s sm e d i ao nm o d e r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a n a l y s i n go fa f t e r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t h em o d e r nc h i n a m a s sm e d i ai t si m p a c t so n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r yl a n g u a g e t h es p r e a do fv e c t o r , m o d eo f 仃a n s m i s s i o ne t c ,w h i c hs h o w st h a tt h em a s sm e d i at o o ln o to n l yp r o v i d em o r ea n db e t t e r c o n d i t i o n sf o rl i t e r a r yp r o d u c t i o na n d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b u ta l s oa sa ni m p o r t a n te x t e r n a lf o r c e si n t o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i t s e l f , t op r o m o t e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t h e m ea l s oa n a l y z e st h e i m p a c t so ft h em a s sm e d i ai nm o d e r nc h i n ao nas e r i e s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m o v e m e n t s u c ha s ”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r e v o l u t i o np o e m ”,”f i c t i o ni n d u s t r yr e v o l u t i o n ”,w h i c hs h o w st h a t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m a s sm e d i aa n dl i t e r a t u r ea r ev e r yc l o s e l y , a n dt h em a s sm e d i ai sn ol o n g e r i u s tt h es p r e a do ft h ec a r r i e ro fl i t e r a t u r e ,h a sa l s ob e c o m eap o w e r f u lw e a p o n k e yw o r d s :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m a s sm e d i a ;l i t e r a t u r e ;i m p l i c a t i o n i i i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砷勺年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 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 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 定)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瓢 日期:o zf ,l 老 日期:毒矿7 l f 谚 f 引言 引言 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近些年来逐渐得到了很多学者关注,就文学的发展而言, 学者们也较多的开始从大众传媒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然而很多研究重点都是围 绕大众传媒和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如周海波,杨庆东著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 社,2 0 0 3 年版等。期刊文章如:赵允芳的大众传媒在当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 传 媒观察,2 0 0 7 0 2 ) ;丁国强的理性地看待现代传媒对文学的作用,( 中华读书报, 2 0 0 8 0 i 0 2 ) 等。 而关于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的内容不多,期刊文章只有蒋晓丽的副刊: 不独立的文学大众传播方式论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文学传播方式的嬗变,( 四川 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0 5 ) 和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文学言述样 式的演迸,(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 0 0 3 1 1 ) 等少数几篇。书籍方面的材 料更是凤毛麟角,而蒋晓丽教授的专著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 巴蜀书 社2 0 0 5 年6 月版) 无疑是其中的皎皎者。书中包括上述两篇文章的内容,即近代中国 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传播方式的作用与影响和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出现与发展,促使文 学语言由文言转化为白话。此外,书中还对西方文学的译介、近代文体的产生、作家群 体、文学流派、文学运动等方面对此做出了详尽的阐述。 在晚清社会的剧烈动荡中,外国传教士将西方的近代大众传媒的理论与实践带到了 中国,揭开了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序幕。随着近代报刊的不断发展,其与文学的关系与 越来越密切。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使中国文学的传播载体更为多样,传播的速度更 快,使中国文学的传播语言由深奥难懂的古文一变而为简洁的白话文,并促使了新的文 学样式的出现。近代文学史上所出现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是与当时的大众传媒联系在一 起,也可以说,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和发展对近代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近代中国新文 学思潮风起云涌、文学界新旧观点的论战交锋、新文学观点方法的传播推广、新的学术 群体的形成凝聚及其代表著作的问世、文学大家的名满天下、文学新秀的崭露头角以至 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文学运动的不断向前发展,都与近代大众传媒有着不可忽视的关 系。 所以,本论文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这一论 题的,一是从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传播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对传播载体、传 湖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播语言、传播形式等方面的影响,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分析中国近代大众对近代中国出 现的一系列文学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所产生 的作用与影响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从大众传媒这一角度勾勒出近代文学发展 的脉络,进一步透视出大众传媒在推动近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 一一、概述 一、概述 ( 一) 大众传媒的概念及中国近代的主要传媒 1 大众传媒的概念 如今,我们提起大众传媒,它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和通讯社四大传统传播媒介, 以及网络、手机等多种新兴的高科技传播媒介。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处于不断 变化发展中的,大众传媒亦然,它发展到今天之庞大的系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也 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壮大完善的过程。在近代的中国( 1 8 4 0 年1 9 1 9 年) ,大众传媒在社 会上只出现了报纸和期刊两种形式。 要研究大众传媒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一下大众传媒及相关的概念。媒介是 指社会生活中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传播媒介就是用来表示含义的静态或动态 的任何物体或物体排列,也称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而大众传媒,它是大众传 播媒介( m a s sm e d i a ) 的简称,西方也称之为新闻媒介( n e w sm e d i a ) ,它泛指所有用以向广 大受传者传递各种信息的技术手段,是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 视、图书、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兴的高科技传播媒介的总 称。正因为“大众传播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 通过科学手段( 如报刊、广播、电影等) 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 播符号的内容,【1 】是“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不确定人群 传递信息的活动”。【2 l 大众传媒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2 中国近代大众传媒概述 我国近代的大众传媒主要是报纸和期刊,其所从事的活动就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 印刷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并且大众传播产品的对象是 社会上的一般大众,而不是特定的某个阶层或群体,它具有广泛的开放性。这也正是所 谓的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 j 、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的传播活动。本文中 的大众传媒主要是指以传播新闻为主的近代新闻报刊。 中国近代传媒的兴起,是和外国人在中【t i 办报的影响分不开的。1 8 1 5 年,英国传教 士马礼逊和他的助手在南洋的马六甲创办了笫一个中文版近代化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计 传,这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始。 【1 】甘惜芬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第5 5 页。 2 1 【美】马克波期特,( 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8 4 页 3 湖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一些重要的近代报刊有 报名 出版地点创办时间创办人语种特点 中国第一份近代中文报、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马六甲 1 8 1 5 年 马礼逊、米怜中 教会报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 雅加达 1 8 2 3 年 麦都思中教会报 传 天r 卜新闻马六甲1 8 2 7 年纪德中教会报 蜜蜂华报澳门 1 8 2 2 年 巴波沙葡萄牙中国境内第一份外文报 广州记录报广州1 8 2 7 年 马地臣、伍德英中国境内第一份英刊 中国差报与广州钞 广州1 8 3 1 年伍德 英商报、周刊 报 中国丛报广州1 8 3 5 年裨治文英 商报、月刊 各国消息广州1 8 3 8 年麦都思中第一份石印的中文刊物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 广州1 8 3 3 年郭立士中 传代报 中国之友澳门 1 8 4 2 年 台f r :特英周报 中国领土出版时问最长 德臣报香港 1 8 4 2 年 肖瑞德和德臣英 的英报 孑7 = 剌报香港 1 8 5 7 年 莫罗、茹达英中国境内第一份日报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 香港 1 8 6 3 年 德臣报馆英中国境内最早的晚报 报 士蔑西报( 香港电讯 香港 1 8 8 1 年 史密斯英1 9 1 5 并入南华早报 报) 遐迩贯珍香港1 8 5 3 年马礼逊教会中 月刊香港第一份中文报 北华捷报上海1 8 5 0 年奚安门英商报上海最甲的英文报 上海出版时问最k ; i - 文 字林两报上海 1 8 5 6 年 奚安门英 报 人合丛谈 上海 1 8 5 7 正 伟烈弧力中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 上海新报上海1 8 6 1 正 北华捷报馆中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 旧中国出版时间最k 的 tj 申报上海1 8 7 2 年 美查等4 人合办 中 报纸之一 新闻报上海1 8 9 3 年丹福士中 商业报纸 时报天津 1 8 8 6 矩 德璀琳中日报大津第一中文报纸 4 一、概述 从1 9 世纪5 0 年代起,中国资产阶级的近代报刊,在参考和借鉴外国报纸中也渐渐 起步了,这是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最早的有中外新报、华字日报等。到了8 0 年代末,在上海、广州等地又陆 续出现了中国人办的报刊,艾小梅主编的昭文新报1 8 7 3 年7 月创刊于汉口,容闳于 1 8 7 4 年6 月1 6 日在上海创办了中文日报汇报,广州第一家中国人办的中文日报述 报,其他中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还有新报、维新日报、广报、奥报等。 从7 0 年代到9 0 年代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渐起,循环日报1 8 7 4 年创办于 香港,是大型日报,主编为王韬。它是中国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铅印报纸。 维新派创办还创办了中外纪闻、强学报。中外纪闻是在1 9 8 5 年由维新派 办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改名而来的,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 党的报刊的萌芽,它是维新派北方的舆论代表。强学报是维新派南方的舆论代表。 这两个报纸宣传维新变法,呼吁救亡。1 8 9 6 年8 月9 日创办于上海的时务报是改良 派的机关报,另外还有知新报、湘学报、湘报、国闻报等影响较大的报刊。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受到慈禧为首的后党政府通缉,逃亡国外,改良派开 始在海外创办报刊。1 8 9 8 年1 2 月2 3 日清议报创刊于日本横滨。清议报停刊后 一个月,改良派又在横滨办起了新民丛报,梁启超是主编。改良派还在檀香山办了 新中国报,在新加坡办了天南新报,在旧金山办了文兴日报等。 在资产阶级发育派所办的这些报刊中,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梁启超,他是著名维新派 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 0 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 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 7 年;创造了“时务文体”,并在时务文体的基础 上更上一层楼创造了“新民体”,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也更加减少。他被称为“舆论 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一生著作合编为饮 冰室合集。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大力创办报刊的时候,革命派也积极创办报纸进行舆论宣 传。1 9 0 0 年1 月5 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陈少白主编,它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 级革命的报纸。革命派还于1 9 0 4 年1 月2 7 日创办了世界公益报,1 9 0 4 年3 月3 1 日创办了广东日报,这两报都是由郑贯公主编。郑贯公他主编的开智录是中国 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其他留日学生所办报刊还有译书汇编、 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ii :潮、江苏等。革命派人士在其他东南亚各国所创 办的报刊,如新加坡的图南f 1 1 报,檀香山的民生日报、自由日报等:旧会山 5 湖北大学硕+ 学位论文 的少年中国晨报等。 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有章士钊创办的国民f 1 报和苏报、林獬办的中 国白话报、蔡元培办的警钟日报、陈仲甫办的安徽俗话报等等。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1 9 0 5 年创刊于东京,它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 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 义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 论的中心。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是1 9 0 7 年4 月2 日在上海创刊的神 州日报,这是也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此后,他又创办了著名的“竖三民”,即民 呼日报( 1 9 0 9 年5 月) 、民吁日报( 1 9 0 9 年1 0 月) 、民立报( 1 9 1 0 年1 0 月) 。其 他革命派报刊在武汉有商务报、大江报等;广州有人权报、平民报等。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和封锁舆论,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 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 9 1 3 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 3 9 家, 比1 9 1 2 年初的5 0 0 家少了2 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 4 人被杀, 6 0 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办报高潮也就此到了另一个低潮。 ( 二) 文学概述 1 文学的概念 关于文学的定义中外学者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 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艺术作品,有人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有人说文学是社会生活 的反映。综合而观之,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 情的一种艺术。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 式( 称作体裁) 表现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 态之艺术的范畴。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2 近代大众传媒产生前后的文学概述 ( 1 ) 近代大众传媒产生之前的文学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 列出。按表达体裁具体划分的话,文学作品可以细分为诗歌、散文、小说、词、赋、剧 本、民间传说、寓言、报告文学、笔记小说、野史、童话、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等。 诗歌和散文是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诗文。在中国文 6 一、概述 学的各种文体中,诗和文是基础。到了魏晋南北朝才有了初具规模的小说,唐代中期才 有了成熟的小说。而到了宋金两代,出现了宋杂剧和金院本,才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 骈文是魏晋以后才形成的,词到唐代中叶才形成, 在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出现以前,文学也有很多的传播方式,主要可分为语言传播和 文字传播两种形式。语言传播主要是指题赠、宴集、歌吟、说唱等;文字传播主要指的 是题壁、结集、选本、传抄、刊刻、评点、翻译等。 近代大众传媒出现以前,无论是语言传播的文学作品还是以文学形式传播的文学作 品,大多是采用的艰涩难懂的文言,而且在创作时也要遵循很多固定的格式,很少采用 普通百姓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通俗语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文学具有在文人雅士甚至 权贵的小圈子里自我欣赏的贵族身份。 ( 2 ) 近代大众传媒产生之后的文学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大众传媒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也对文学的发展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传播 方式及媒介变革对文学传播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近代大众传媒( 当时在社会上只出现 了报纸和期刊两种形式) 出现以后,文学类的信息便与之形影不离,这就为文学提供了 新的传播载体( 手段) 。十九世纪以后,在大众传媒上刊登文学作品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近代报人出版商往往将文章先刊载在报刊上,然后再编成书籍出版。王韬的驶园文录 外编就是由报刊文章汇编结集成书的较早的一本。 晚清著名的四在谴责小说都是先刊载在报刊之上的。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发表 在繁华报上;刘鄂的老残游记发表在绣像小说上;金松岑、曾朴的孽海 花发表在小说林上;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是先在小说丛报上 发表的。正是依靠传媒的刊载、评论、传播,文学才得以保存、流传和发展,才能对人 民、对社会、对美学观念与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广泛影响。 正是由于大众传媒对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使文学的阅读对象也逐渐向广大市民阶 层拓展,所以为了满足他们的阅读和接收信息的需要,必须使用广大市民都熟悉的口语, 而不能再是艰涩的文言和枯燥的八股文。于是,报刊的语言风格出现了由文言文向f i 话 文转化的趋势。1 8 9 7 年,演义白话报在上海创刊,此后,全国各地白话报纸陆续出 现,到1 9 1 9 年在全国大约有2 0 0 余种白话报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白话文在全 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范围内的使用和推广。 随着近代大众传媒的兴起与发展,它不仅对我国的传统文学进行了开发、改造和创 造性运用,如长篇小说的连载;它还催生孕育了新的文学样式,如杂文、小品文、讽刺 文等。长篇小说的连载是以往文学传播方式中所没有过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故乡、 阿q 正传等作品曾在晨报的副刊上连载。可以说,没有近代大众传媒,就没有 文学传载方式的改变,就没有文学言述方式的改变,就没有文学观念的改变,也不会有 新的文学形态的产生。 明清之时的小说虽然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当时的文学主流始终认为小说是不 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末技,甚至说它是“诲淫诲盗”的邪宗。到了近代,随着大众传媒的 发展,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渗透和影响,小说才逐渐成为大众传媒传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多进步文人的努力和影响下,终于将小说推入了文学的宝殿之中,并占据了重要的 位置。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梁启超,还有“文界革命、“诗界革命的口号也都是由他提 出来的。戊戌政变后,他流亡国外,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更加热情地宣传 资产阶级文化思想,致力于开通民智的“新民 工作,这都促使他立意使文学成为思想 启蒙的工具,因此他成为诗文小说戏曲革命的全面倡导者。他所创造的“新文体”散文, 成为我国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桥梁,在近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 二、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 中国近代传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了文学运动的发生与发展,这也是我国 近代大众传媒与近代文学两者关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点。中国近代大从传媒出现以后,对 文学传播方式、文学语言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一) 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文学传播方式的影响 1 近代商业报纸对文学传播的推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近代报刊出版的又一个中心,在报刊的种类和数量上 都远远超过香港,到十九世纪末,上海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商业报纸、国际性报刊的出 版中心。 在上海出现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是1 8 6 1 年1 1 月1 9 日创办的上海新报,它是英 文字林西报的中文版,传教士伍德和林乐知担任主笔。该报是一份商业性报纸,最 初主要刊登轮船航班和商情消息,自1 8 6 7 年以后才慢慢开始刊登一些随笔、寓言鼍游 记、图书、故事、杂文点缀、聊语证对、诗词唱和、海外珍闻、风物小志等。可以说, 在其出现后的十年中,上海新报是一直称霸上海中文报坛,而十一年后,也就是在 1 8 7 2 年,另一个中文商业报纸,同时也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民营报纸申报 的出现打破了上海新报一统天下十年的局面,并由于不敌对手年底停刊。 1 8 7 2 年4 月3 0 日出现于上海的申报,是由英商人美查等4 人合股创办,既然是 商业报纸,就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因此,为了应对与上海新报老牌中文报纸之 间激烈的竞争,提高销售量,申报从第二期开始出现文学文艺性文字,刊有署名为 南湖衡梦庵主的观西人驰马歌等,以后这样的文字越来越多。1 8 8 3 年某日的申报 足有两个整版近四千字的文艺文学性内容,其中有长篇游记连载,还有一些诗词杂咏等 文学作品。1 1 j 当时申报的经营者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分析和研究 受众了。申报开办之初,“彼朝野清平,海隅无事,政界中人,咸雍容榆扬,润色鸿 业,为博取宝贵功名计,对于报纸既不尊崇,亦不甚忌嫉,而全国社会优秀分子大都醉 心科举,无人肯从事新闻事业。唯落拓文人,疏狂学子或借报纸以抒发其抑郁无聊之意 兴。 1 2 1 所以,为了抓住在社会上为数众多的旧式文人的眼睛,申报非常重视刊载文 【1 】冯并,中国丈艺副刊史,华丈出版社,2 0 0 1 年,第5 1 页。 【2 】转引自蒋晓丽( ( 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 0 0 5 年,第9 0 页。 9 湖北大学硕+ 学何论文 艺作品,使文艺作品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并使之有相对固定的版面,以登刊竹枝词为 主,以后也连载小说。也就是从申报开始,文学文艺类内容成为报纸不可或缺的主 要内容之一,进而形成了由新闻、言论、文艺和广告由在要素组成的我国近代报纸的基 本模式。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申报确意想不到地为近代文学、文艺性作品找到了报 纸这一大众传播媒介。从而使文学、文学作品通过大众传媒被更多的读者所阅读。而大 众传媒广泛、普遍的特性又必然要求刊登的文学文艺作品要通俗易懂,要有可读性、娱 乐性,必然给文学作品带来某种深刻影响。它迫使这些文学作品从宫廷深闺走向社会, 从为贵族欣赏变成为平民欣赏,给近代的文学观念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迫使文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传播形式下去寻求自身的新的生长点。可以说,申报为 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史写上重重一笔的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传播形式产生的标 志。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上海的中文报刊进入了繁盛时期,出现了字林沪报和 新闻报等影响较大的报纸,形成了“申、沪、新 三个日报鼎立的局面,它们都效 仿申报的经营模式和体例,把文艺作为版面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刊上开名为“花团 锦簇楼诗集”等文学文艺专版。 字林沪报开始连载长篇小说野叟曝言和王韬的小品文集老饕赘言,另 外随报送阅,同时还在该报上刊载玉馆锈新一书,所写的都是本月的故事和历史掌 故,成为第一家连载国内创作小说的报纸,初步形成了诗词、掌故笔记、小说三个栏目, 突破了以诗词内容为主的局面。 2 这一时期的副刊对文学的传播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各大报刊竞不约而同地都选择用文艺类的内容来吸引读者的 眼球,而读者也对小说、小品等文艺作品也表现出了异乎平常的兴趣,这就导致了文艺 类的内容越来越多,于是专i - j t w j 载文学、文艺类内容的版面副刊出现了。1 8 9 7 年 1 1 月2 4 同,消闲报以字林沪报附张的名义面世( 同出一张,随正报附送) ,由 于消闲报有自己固定的刊名、固定的体裁、固定的出版r 期、固定的版面,这在我 国传播史上是第一次,所以它被认为是我国报纸第一个副刊。 副刊的出现,使文学、文艺类内容有了自己专门刊载的版面,这标志一种新的文学 传播方式的产生;此外,它还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这就是近代中国大众传媒产生以来文 学和新闻的第一次划界即大众传媒首次有意识地对文学与新闻进行区分。 1 0 二、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 消闲报发刊于1 8 9 7 年1 1 月2 4 日,主编是高太痴,它原是字林沪报的副刊。 1 9 0 0 年,字林沪报由日本人“同文会 接办,消闲报改名为同文消闲录,编 辑为周病鸳。1 9 0 3 年同,再改为消闲报。 关于“消闲 ,消闲报第2 号有释消闲报议一文,文中说道:“一篇入目, 笑口既开,虽非调摄精力之方,要亦可为遣闷排愁之助也。此可为当道诸公消闲者也。 或者高人韵事,酒阑灯熠煜,苫茗既熟,有约不来,走马王孙,倦游既返,深闺才友, 刺绣余闲,既无抵掌之良友,复乏知心之青衣,得此一纸,借破岑寂,或可暂作良友青 衣观乎? 此可为高雅诸君消闲者也。甚或读书童子,读史传不得其门者,谈聊斋志异 乃足启其聪明,读毛诗不知其义者,诵元人曲本乃适以开其智窍。此无他,诙谐易入耳。 此则后来之秀,于正课之暇,亦可借此以消闲者也 。可见它是给读者调节业余生 活的副刊,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启其聪明”、“开其智窍”,以其“诙谐易 入的特性,将读者对象拓展到所有人群。 1 9 0 0 年( 农历庚子年) ,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义和团运动也随之失败:次 年,清政府与俄、英、日、德、法、美、意、奥等十一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 条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彻底暴露了出来,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愤慨,也引发了众多爱 国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消闲报的内容也随着变化,出现了许多富有思想性的作品, 如江东旧酒徒的庚子新乐府,它分为种祸水、酿干戈、哭朝市、镇长江 诸题。此外还有感事和潘兰史、欧阳巨源、乌木山僧的一些诗作。如酿干蝴中j 有这样的字句: 拳祸开,联军来,枪林炮雨动地雷。夺我北洋之战舰,占我津沾之炮台。 津城继以陷,华军如潮溃。英用绿色炮,玉石尽劫灰。血随水流海波红,尸如 山积高崔巍。乌鸦啄肠狗食之,残肢断骨纷成堆。文明之国仁义师,战祸若此 况他哉? 令我北望失声哭,谁其酿此兵凶灾。【1 】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心,面对遭受欺辱的祖国和为国牺 牲的众多将士,无限悲痛之情! 后期的消闲报还发表了官场动物表,丘菽园的论小说的文字和陈蝶仙 的花木兰传奇1 7 出等文学文艺性作品。 总之,消闲报的出现,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对以后报纸副刊的发展 【l l 埋r 5 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 0 0 1 年,第8 5 页。 湖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固定了最早出现的副刊类型普通副刊的格局:以文艺为主,兼及 新闻,灵活多样,重视知识性和趣味性。 时报也是我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报纸,1 9 0 4 年创刊于上海,其实际创办人是狄楚 青。时报首创短评这种新闻文体形式,在其时评栏中,经常刊登配合最近重大 新闻发表议论的文章,篇幅短,时效性强,很引人看。另外,时报还改横式报为直 式,一如现在f 1 报的四大版面,并且增添了许多固定的文艺栏目。在其发刊词“右 分栏中有这样一些文字: “第十一,本报每张附印小说两种,或自撰,或翻译,或章回,或短篇, 以助兴味而资多闻。惟小说非有益于社会者不录。” “第十四,本报设介绍新书一门,凡新印各书,每礼拜汇录其目,及出版 局名,定价数目,其善本,加以评论,以备内地之学者之采择。” “第十五,本报设有词林一门,诗古文词尤雅者随录焉。” “第十六,本报设插画一门,或寓言讽事,或中外名人画像,或名国风景 画,或与事实比附之地图,随时采登” “第十八,本报设口碑丛述一门,其有近也轶事,虽属过去,亦予甄发, 以供史料而资多识。” “第十九,本报设瀛谈零拾一门,凡世界之奇闻琐记,足以新我辈之耳目 者,京间录焉。”【1 】 上述六个门类其实就如我们当今常见于各版的六个副刊栏目,即小说栏、书评栏、 诗词栏、美术插画栏、笔记文栏、海外珍闻栏。 广东日报的副刊无所谓是由著名的革命家郑贯公创办的。他是一个具有激 进革命精神的宣传家,所以他主持的副刊也肯有很强的革命性,所刊登的作品慷慨激昂, 具有强烈的鼓动力。后来,无所谓改名为一声钟,继续发表与现实结合紧密的作 品。一声钟的内容比无所谓更为丰富细致,包括文界( 杂说) 、白话、谐文、谐 说、小说、传记、琐闻、艺闻、格致、谈丛、班本、龙舟、粤讴、诗界等。 总而言之,副刊的出现,为文学、文艺的传播在大众传媒上辟开了一块相对独立的 园地。 文学作为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共同组成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创作的文体还是接受的 【1 】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 0 0 1 年,第7 2 页 1 2 二、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 主体都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必须要靠特定的传播媒介来联合、来组合。 离开了传媒,文学的接受就不可能实现,离开了传媒,文学可能就会像流沙一样消失。 在古代,我国文学传播方式主要是靠手抄和口头传播,印刷技术出现以后,有了手工印 刷的书籍,但传播的时空还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和印刷传播技 术的运用,再加上大众传媒利用了最丰富、最深厚的文学资源,把它作为传载的主要内 容,所以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改变了文学以往在文人雅士甚至权贵的小圈子里自我欣赏 的贵族身份,使之走向了通俗,让广大的平民百姓都成了它的阅读对象,“旧时王谢堂 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二) 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文学语言的影响 近代大众传媒产生以后,慢慢以其广泛性、普遍性对中国数千年传统的、僵化的、 书面文言言述方式形成了挑战之势。 维新派知识分子为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竭力提倡报章语言要浅显易懂,报章文体 要灵活自由,“犹恐文义太赜,不能尽人而解 。梁启超对当时传统文人圈中的文学与口 语分离、桐城八股独霸文坛的状态给予了激烈的批判,提出针对当时中国国民受教育素 质低下的情况下,应该寻求一种一般民众都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对他们进行“西 学 与“新学 的普及教育,从而起到“开民智、“育人才”的目的。他在给通俗类报 纸蒙学报、演义报写序时这样说:“日本之变法,赖俚歌与小说之力。盖以悦童 子,以导愚泯,未有善于是者也。他国且然,况我支那之民,不识字者十人而六,其仅 识字而未解文法者,又四人而三乎! 故教小学教愚民,实为今日救中国第一要义。”1 1 l 正是这种利用报纸作广泛启蒙宣传的动因,白话报由原来的点点星火发展成了燎原之 势。 中国近代第一份白话报刊,是1 8 7 6 年3 月由上海申报馆附出的民报,它是一份 以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底层人民为读者对象的通俗小报,但是它没出几期就停刊了。 1 8 8 7 年,黄遵宪提出了较为通俗、生动的语言与文字合一的问题,呼吁近代通用文体通 俗化,以适应逐渐发展起来的传媒的需要,这在我国文学史和新闻史上都是具有首创意 义的。 1 8 9 7 年1 1 月演义白话报在一卜晦创刊。它是由章伯初、章仲和等人主编的份 小型文艺日刊,它在第一号白话报小引中道出了白话报的宗旨:“中国人要想发奋 【1 】转引自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四,i | 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 0 0 5 年,第8 3 页至第8 4 页 1 3 湖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求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 头,方才明明白白。【1 】就是说,为了中国民族不受欺凌,必须让中国人了解世界情形; 而要了解天下大势,就必须要有报纸进行信息传播,而在进行信息传播,就必须用民众 都熟悉的口语,才能让民众准确掌握和理解信息。这也基本反映了白话文报产生的动因。 关于该报的内容,在其章程中有所介绍,包括“通商原委小说 、“各种q u 夕b d , 说、“国 中生意场中一切紧要事情 、“中外各种希奇新闻”、“各处紧张案情”、“各种歌谣图表 、 “各行业行情”、“轮船进出1 :3 单 等。其中长篇连载作品通商原委演义中的一段原 文如下: 却说洋兵到了镇江,那时洋船中新到的一名大将名叫璞鼎查,原想就此停 战,差人到天津议和,不料洋将中有一个叫马礼逊,尚在中国居住,很熟悉中 国情形,此番向璞鼎查说道:镇江一带原是中国漕连的要地,我们趁此进兵, 断住他的喉咙,那时再行议和,中国自然条条答应了。璞鼎查点头称是,便下 令前进,一面把瓜州、仪征一带所有的( 查资料找这个字) 船放火烧去,登时 烧得长江上下一片通红。1 2 】 这段对英军侵犯长江、强追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行了史实性的描写的文字非常 口语化,普通百姓很容易阅读。 1 8 9 8 年5 月无锡白话报创刊,这张报纸仍是以宣传启蒙为主旨的。其内容分为 前后两部分,前而是以新闻为主,后面也是报刊的重要部分,是用白话演译的书报文章, 此外还有海外奇闻和文艺小品。无锡白话报从第五期开始改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 该报的创办人裘可桴是一位白话文的积极倡导者,他不仅创办白话报,还组建白话学会、 白话书局,并撰文列举白话的好处省目力、除娇气、免枉读、保圣教、便幼学、练 心力、少弃才、便贫民,力陈“白话为维新之本 的观点,深化和发展了黄遵宪倡导的 口语与文字合一的理论。 1 9 0 1 年创办的杭州白话报,注重对文艺作品的刊登,刊有庐居士救劫传、医 俗道人的俗语指谬以及小说黄天录,另有若干杂文,如大家想想歌、醒国 民曲等。1 9 0 3 年创刊的中国白话报分议论、历史、传记、新闻、事业、实事回答、 小说、戏曲、读瀛、选录等曾登载有白话道人的玫瑰花、娘子军、黄帝传、新 儒林外史等白话文学作品。另外,还有平湖白话报、通俗报、女子报、中国 【1 1 :8 - 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一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7 8 6 页。 【2 】转引自蒋晓丽( ( 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 0 0 5 年,第8 5 页。 1 4 二、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 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等白话报刊。据史料统计,到1 9 1 9 年全国约有2 0 0 余种白话 报刊,“遍布全国近3 0 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僻处边陲和世界屋脊的拉萨,也在1 9 0 7 年就创办了西藏白话报 1 1 】在这种形势的冲击下,文言报刊逐渐消失,开始了白话报 刊一统天下的历程。 近代大众传媒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引起信息环境的对应调适,作为信息环境的一 个组成部分文学,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变更。 近代传媒从产生到后来从上至下,从小到大的扩展趋势,其传载新闻信息和文学作 品的语言及言述方式必然要尽可能做到“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之不学”;再加上 当时近代中国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开启民智,启蒙思想的历史任务刻不容缓。政治改良 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轮番登场,这都需要通过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警醒和发动大众,通 过大众传媒来吸引和影响大众,自然用大众最熟悉、最亲切、最贴近的语言去言述,才 最具有直接性,最富感染力。 中国白话报刊在短短的3 0 多年的时间里,得到长足的发展,正说明改变以诗讧那种 广大民众难以阅读和接受的文言而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形式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民众 需要的,所以文学也紧随潮流使用白话形式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那些以往不登大雅之 堂,却能在广泛的意义上引起人们的阅读欲求的文学信息和文学信息的表达方式,自然 在普遍性、大众化这一根本上与大众传媒高度契合,因而能取得“流行”的胜利。因此 可以说,大众传媒是促使文学弃文言而用白话的重要阵地。 【1 l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一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7 9 2 页。 1 5 湖北大学硕十学侮论文 三、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近代文学革命的影响 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 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 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 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 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 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与此相应,诗词文创作也流派纷呈,新旧交错,并出现了一 系列的文学运动。在本时期成就比较显着、反映了时代的新变化,并对后来产生了深远 影响的是异军突起的一些经世( 治理世事) 派作家,他们以符合时代前进步伐的新思潮 和高度的爱国激情,在诗词文各方面都唱出了新声,改变了文坛旧貌,翻开了近代文学 的新篇章。从“文界革命到“诗界革命”,从“小说界革命”到“戏剧改良 ,这一系 列的文学运动都与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史实证明这每一次运动都是以新闻报刊为 舞台,以大众传媒为阵地的。因此可以说,近代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的文学革命运动中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 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文界革命的影响 1 “文界革命”的概念 所谓“文界革命”,主要是针对中国正统的以文言文为表述方式的散文文体的革命。 梁启超( 1 8 7 3 年一1 9 2 9 年) 既是“文界革命 口号的提出者,又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 者。他在戊戌前追随康有为,大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流亡国外,创办清 议报、新民丛报等,更加热情地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思想,致力于开通民智的“新民” 工作,这都促使他立意使文学成为思想启蒙的工具,因此他成为诗文、小说、戏曲革命 的全面倡导者。而就其创作实绩来说,贡献最为突出、影响最为广远则在“文界革命 方面。 2 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对“文界革命”的影响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维新派丌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晨光文具店营销方案策划
- 提供建筑方案设计流程
-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五年规划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方案
- 员工培训管理实施细则
- 建筑方案设计前期分析论文
- 营销推广方案服装店文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CPA)考试 企业并购重组科目冲刺押题试卷及重点解读
- 精密机械行业分析报告
-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九年级数学代数教学方案
- USCAR培训资料完整版经典培训教材课件
- 涂漆检验报告(面漆)
- 制药工程专业导论03.中药制药课件
- 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及护理-课件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对》课件
- 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 Unit 2 Assessing your progress(34张)
- 液压传动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基础统计》教学案例“郑州市大瓶装纯水市场调查”统计应用案例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解读课件
- 南瑞继保后台监控使用厂家培训版本
- 高中美术 《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产品设计 1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