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韩故城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韩故城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韩故城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韩故城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韩故城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郑韩故城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著名的列国都城之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城关一带的双 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故城由春秋时期的郑国始建,韩国灭郑后,即迁都于此。 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对这座故城遗址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考古资料,试对故城进行 初步研究。文章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简要阐述本选题的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 点及现实意义等。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郑韩故城中郑、韩两国的文化遗存,主要从基础设施、 宫殿遗址、礼制建筑、市场与里居、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区等方面分别描述郑、 韩两都的平面形制和布局,并进行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 其中第二章还对韩国迁都新郑前后的都城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 第三部分即第三章,郑韩故城相关问题研究,比较郑、韩两都的异同,并 探讨其原因。通过郑韩故城与东周列国都城的比较研究,总结郑韩故城的特色。 第四部分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概括郑、韩两都的形制和布局。 关键词:郑韩故城形制布局研究 a b s t r a c t z h e n g h a ng u c h e n gi so n eo ft h ef a m o u sc a p i t a l s i ne a s t e r nz h o up e r i o d ,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j u n c t u r eo f s h u a n g j ia n d h u a n g s h u i r i v e r , a r o u n d t h ea r e a o f x i n z h e n g t o w nh e n n a np r o v i n c e i tw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b yz h e n gs t a t e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p e f i o d ,a n dh a r ts t a t em o v e di t sc a p i t a lh e r ea f t e rr e p l a c eo fz h e n gs t a t e t h r o u g h n e a r l y4 3y e a r so fr e m i t t i n ge f f o r t si n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e x c a v a t i o n o f t h i sc a p i t a l ,a r c h a e o l o g i s t sh a v ea c h i e v e da b u n d a n ta c a d e m i c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sa n d o b t a i n e dr a t h e rb r o a da n dp r o f o u n dk n o w l e d g eo fi t sl a y o u ta n df o r m o nt h eb a s i so f f o r e f a t h e r s r e s e a r c h , t h e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d op r i m a r ys t u d yo fz h e n g h a ng u c h e n g , c o m b i n i n gw i t h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d a t u m n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p r e f a c ei s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e x p l m n sb d e f l y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 s u b j e c t , 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a c a d e m i cr 弓s e a “:l la n dt h ec r e a t i v ep o i n t sa sw e l la s t h er e a l i s t i cv a l u e s i ns e c t i o ni i ,t h ea u t l l o rw a n t st oi n t r o d u c et h e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o f z h a n gs t a t ea n d h a ns t a t ei nz h e n g - h a ng u c h e n g t i l i sp a r tm a i n l yd e s c r i b e st h ec a p i t a l s p l a n ef o r m a n dl a y o u to f z h a n gs t a t ea n dh a r ts t a t e ,s u c ha se l e m e n t a r yi n s t r u m e n t s ,p a l a c es i t e s , c e r e m o n ya n dp r o p r i e t yb u i l d i n g s ,m a r k e ta n dr e s i d e n t i a l8 1 - e a s ,h a n d c r a f tw o r k s h o p s , g r a v e y a r d sa n ds oo n i nt h el a t t e r , t h ep a p e rc a r r i e so nt h ei n i t i a lr e s e a r c ho fo t h e r r e l a t i v e q u e s t i o n s n l i sp a r tc o n c l u d e sc h a p t e ria n di i m o r a y s , t h ea u t h o r c o m p a r e sc a p i t a lo fh a ns t a t ei nx i n z h e n gw i t hi t so t h e rc a p i t a l sb yc o m p r e h e m i v e 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 s e c t i o n i sa l s oc h a p t e ri i i 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o fr e l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 sa b o u t z h e n g h a ng u c h e n ga n d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d i f f e r e n c ea n di d e n t i t yb o t hc a p i t a l s o fz h e n ga n dh a n , a u t h o ri n q u i r e si n t ot h er e a s o n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o t h e rc 印i t a l - s i t e s o fe a s t e r nz h o up e r i o d , t h ea u t h o rs u m su p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z h e n g - h a n g u c h e n g s e c t i o ni 、,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 t h e p a p e r i nt h i ss e c t i o n , t h ea u t h o rs u m m a r i z e s 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a n dd e s c r i b e sf o r ma n dl a y o u to fz h e n ga n dh a i l s t a t e k e yw o r d s :z h e n g - h a ng u c h e n g :f o r m ;l a y o u t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前言 郑韩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先后建都的地方,并因此而得名。水 经注洧水详细记载了郑韩故城的地理位置,“洧水又东径新郑故城中。 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径郑城南城之南门内。洧水又东与黄水合。” “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之东北与黄水合。”建国以来通过考古调查和发 掘,在今新郑市城关一带,发现了位于双洎河( 即洧水) 和黄水河之间的三角地 带的新郑故城遗址,同水经注记载的郑韩故城地望基本相符。 据史记记载,郑桓公始居械林,在今陕西风翔南,后迁拾,可能在今陕 西华县西北。郑武公四年( 前7 6 7 年) 迁都于此,为了区别于陕西的“郑”,后 来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新郑”。至郑康公二十一年( 前3 7 5 年) 韩哀侯灭郑, 郑在新郑更替二十二君,都于此三百九十四年。此后,韩把国都自阳翟( 今河南 禹州市) 迁于此【l 】,于韩王安九年( 前2 3 0 年) 秦灭韩止f 2 】,韩都于新郑时间长 达一百四十六年。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著名的都城之一,郑韩两国以此为都时间长达五百四十 年之久,在东周列国都城中为都时间仅次于齐都临淄,也是同时期唯一的经武力 征伐而改朝换代的都城。郑韩两国留下来的史料较少,只有史记、左传、 战国策、国语等史书中略有记载,给后人研究郑国、韩国的历史带来了很 大的困难。而郑韩故城又是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因此要研究郑 韩两国的历史就必须从郑韩故城入手。 郑韩故城内外地上地下文物古迹众多,布局个性鲜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 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国务院于1 9 6 1 年公布郑韩故城为全国第 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9 6 4 年下半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河南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的前身) 根据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指示,开始对郑韩故城进行调查和 试掘工作,拉开了故城科学发掘及研究的序幕。随着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的辛勤 工作,郑韩故城考古资料不断面世,研究工作也愈发全面深入。 目前,郑韩故城的平面形制比较清楚,城墙、宫殿区、礼制建筑( 郑国祭祀 遗址、韩国宗庙遗址) 、手工业作坊区、高级贵族墓葬区和中小型墓葬区等位置 和范围已基本探明,而城门、排水设施、隔墙的始建年代、王陵墓的归属、故城 布局的演变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学者们通过仅有的文献资料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对故城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多 角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就全国都城的研究现状来看,郑韩 故城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作为郑、韩两国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载体,仍有许多问 【1 】史记韩世家:。( 韩) 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灭郑,因徙都郑一” 1 z t 史记韩世家:“( 韩王安) 九年,秦虏王安进入其地,为颍川郡。韩递亡” l 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 曲英杰先生在先秦都城复原研究【l 】一书中对郑韩故城进行了复原研究, 主要通过文献记载复原了故城的城门和道路,并认为西城的建造时间早于东城。 史念海先生的郑韩故城溯源1 2 是从历史背景出发全方位地研究故城,把 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探讨郑国迁都的背景和韩国迁都的过 程,对故城的布局也进行了综合研究,包括城门、道路、宫殿区、市场、手工业 作坊、礼制建筑等方面,他提出了中行祭祀遗址应为韩国的社稷遗址等观点。 马俊才先生的郑、韩两都平面布局初论f 3 j 把郑、韩两都分别进行研究, 并且通过相互比较,总结了各自布局的特点,方法比较新颖。文章通过对郑国、 韩国故都新郑的城垣、城门及城内各设旌的考古勘查、发掘,结合文献史料,分 析了郑国、韩国两都城各自的特点,认为郑邦墓、仓廪、社稷、宫殿、太庙呈南 北直线布局于都城的中央,而韩国灭郑并沿用其都城,对其城形制作了很大的改 交,在中央筑隔墙,使韩都形成西宫城、东郭城的布局。 蔡全法先生从多方面对郑韩故城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论述考古材料的基础 上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其中奠及其都邑考 4 3 仔细研究郑的始封缝之所在, 认为其位于扶风、风翔一带的宗周畿内以西的郑井国旧地,都邑械林。而且新郑 一名是为了区别郑武公东迁郑父之丘后的旧郑才出现的。郑韩故城与郑文化考 古的主要收获 5 1 和郑韩故城韩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f 6 j 主要介绍多年来郑韩 故城的考古发掘成果。郑韩故城在我国古城中的地位1 7 j 从故城的地理环境、 城墙的规划设计、城市的方向、社制遗址、手工业等方面讨论郑韩故城在中国古 代都城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李玉洁先生的郑国的都城与疆域【s l 主要研究郑国的建国史、郑韩故城的 城门与宫庙,以及郑国的疆域等。 此外,杨宽先生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g j 、刘庆柱先生的古代都 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1 0 】、许宏先生的先秦城市考吉学研究【1 1 1 、许卫民先 f l l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1 0 月:4 1 9 4 2 3 。 【2 1 史念海:郑韩故城溯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8 年4 期:i 3 6 。 【3 】马俊才:郑、韩两都平面布局初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9 年2 期:1 1 5 1 2 9 。 【4 1 蔡伞法:奠及其都邑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 0 0 5 年1 0 月:3 3 0 。 f 5 】蔡全法: 郑韩故城与郑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河南博物院编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 版社,2 0 0 3 年4 月:2 0 2 2 t l , 【6 】蔡全法:t 郑韩故城韩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河南博物院编( 群雄还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版 社,2 0 0 3 年4 月:1 1 7 1 2 3 , 【7 1 蔡全法:郑韩故城在我国古城中的地位,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 十五) ,三秦出版社,2 0 0 4 年8 月:1 2 3 1 3 1 。 【8 】李玉洁:郑国的都城与疆域,中州学刊2 0 0 5 年6 期:1 6 2 1 6 4 。 【9 j 杨宽: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6 月n 【1 0 】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7 月。 【1 1 】徐宏: 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0 年8 月。 2 生的秦都城研究1 1 】等诸文中都涉及到了郑韩故城。 虽然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古都研究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做了不少的工作,取 得了不少的成果,但由于文献资料的欠缺和故城只进行了局部的考察和发掘工 作,因而在郑韩故城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不揣冒昧,把故城历年来的 发掘收获集中起来研究,并和同时期的列国都城进行有限的比较研究,从而找出 故城自身的特点。 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下,本文拟从掌握的考古材料入手,充分利用学术界已有 的研究成果,对郑韩故城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古学分析,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 对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所反映的社会历史意义作初步的探讨。本文主要是把郑都 和韩都分别进行研究,进丽将二者互相比较,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郑韩故城与 其他东周列国都城的异同,找出其自身的特征,以期能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学术 问题。对于笔者来说,复原故城的旧貌只是迈开了研究工作的最大一步,面研究 的宗旨是为探讨郑韩故城的历史个性及其在中国古都史上的地位,以期最大限度 地正经补史,为进一步保护利用创造条件,为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l 】徐卫民: 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1 2 月 3 第一章郑都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 郑国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春秋初年,郑庄公为周王室的卿士,挟 天子以令诸侯,扩张疆土,称霸中原,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渚侯国之一。 第一节郑国迁都新郑的时代背景 郑国是周代姬姓封国。史记郑世家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 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 前8 0 6 年) ,友初封于郑。”世本:“桓公 居械林,徙拾。”郑的始封地位于扶风、风翔一带,在宗周畿内以西的郑井国旧 地,都邑械林。械林因凤翔及临近的山上多械橙而得名。械林,过去多以“咸林” 代之,非是“1 。 郑国第一代封君郑桓公是有为的诸侯国君,“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 【2 】。而周幽王的昏庸无能导致周王室日趋衰微,招致周边游牧民族的侵袭,同时 自然灾害不断,人民苦不堪言。周幽王继位之初,即遭遇千年不遇的严重旱灾, 诗经大雅云汉和召曼中记述了这次旱灾的惨烈景象,当时大小河流 以及湖泊泉池滴水不见,草木庄稼一片焦黄,国内赤土千里。而幽王二年,首都 镐京及泾水、渭水、洛水流域又发生了强烈的地震。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在记述这次地震的情况时说:”百川沸腾,山冢翠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山崩川竭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种亡国的征兆。当时身为司徒的郑桓公,也认识 到了形势的危机,问太史伯日:“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 ”太史伯对日:“独 洛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 公为司徒,民皆爱公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接着,太史伯又分析了“南 之江山”和“居西方”的不利之处。桓公接纳了此良策,“东徙其民洛东,而虢、 郐果献十邑”d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桓公只“徙其民”而未迁都,以致其被 犬戎杀害一j 。 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内容,所发现的西周晚期文化遗存集中在今小 高庄、仓城、五宅村一带。以中行遗址中发现的面积最大、遗迹最为丰富,其中 灰坑5 2 座,水井7 眼,出土有较为丰富的陶器、骨器等文化遗物。文化特征和 春秋早期形成的郑文化特征既有较明显的区别,又有一定联系,并和洛阳西周文 【l 】蔡全法:奠及其都邑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t 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 0 0 5 年1 0 月;3 3 0 。 【2 1 国语郑语:。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a ” 3 1 国语- 郑语:“( 桓公) 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 1 4 史记郑世家:。( 前7 7 1 年) 犬戎乐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 4 化的发展一脉相承,这种文化特征应是西周晚期郑文化东渐和当地的郐文化尚未 交融阶段的遗存。西周晚期文化遗存都是小区域分布,而且比较零散,因此新郑 不会是西周晚期郐国的重要里邑【l j 。 郑国的举国东迁并徙都,应是郑武公完成的。史记郑世家集解引韦 昭注日:“后武公竟取十邑地而居之,今河南新郑也。”关于武公取十邑后,建 都的具体地望,左传隐公十年载郑庄公日:“吾先君新邑于此。”杜预 注:“此今河南新郑。”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 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守敬按:因先封西都畿内之郑,故称 郑氏,自郑东徙此,而施旧号于新邑。”宋代朱熹诗集传载:“郑本在西周 成林之地。武公得虢郐之地,始徙封而施旧号子新邑,故日新郑。”但考古发现 的两个铭刻“新郑”的陶器,皆为战国之器。可见,自郑在新郑建都,已有新邑 之名,但史书所证,多简称为郑,“新郑”一名应起于战国。由此可知,武公东 迁伊始即于新郑建都,而且郑自武公东迁,至韩灭郑,未闻再迁之事。 新郑在西周时期属于郐国所统治,其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新密、新郑、郑州、 禹县一带。关于郐国都邑的地望,旧有二说f 2 】:其一为密县说,郑世家裴胭 集解引徐广语谓在密县。禧三十三年传杜注谓密县东北,清一统 志、读史方舆纪要和毛诗类释以为在密县东北五十里;其二为新郑说, 郑世家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均谓在新郑县东北三 十二里。有学者认为郐城位于新密市东南3 5 公里的古城寨【3 】,但是考古工作者 已经确认这是一座保存较好的龙山文化晚期城址,没有发现西周时期的遗存1 4 l 。 因而有人认为古郐城不可能在新郑县东北,而只能在今新密市以东或东北、新郑 县之西北,括地志、元和志记载有误【”。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苑陵 城即是郐城1 6 。 郐城究竟在哪里? 由于文献记载混乱,方位不易确定,但可以认定就在新郑、 新密一带。西周时期的新郑即为郐国都邑的近畿之地,故郑国于此修建都城应在 灭郐之后,否则很难保证筑城的顺利进行。经考。武公灭郐是在周平王二年( 前 【l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3 6 3 3 8 4 。 1 2 1 郐城的方位, 括地志:“故郐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二十二里。”史记郑世家正义引作“敌郐城在 新郑县东北三十二里。”t t g 经洧水注:“洧水又南迳郐城南。”杨守敬疏:“括地志,在新郑东北 二十二里。元和志,在新郑东北三十二里。二志东北疑西北之误,在今密县东北五十里”左传僖 公三十三年说郑公子瑕死后,“文夫人敛而葬之郐城下“。丰 _ 预往:。郐城。故郜城。在案阳幂县东北。”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载:“郐城在( 峦县) 东北五十里,周邻国也。”大清统一志卷一百五十云:。郐 城在密县东北五十里,接新郑县界,周初封国,诗有郐风。” f 3 】马世之:新密古城素城址与祝融之墟问题探索,中原文物2 0 0 2 年6 期:2 3 2 6 。 【4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t 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 0 0 2 年2 期:5 3 s 2 。 【5 1 许少华:祝融八姓之虹姓、曹姓诸族历史地理分析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2 期:1 5 。 【6 】寇玉海薛红:西局时期的郐国故城在哪里,中原文物2 0 0 1 年2 期:8 6 。 5 7 6 9 年) f 1 】。时隔两年( 前7 6 7 年) ,武公灭虢后即把都城迁到新郑,此时都城 应初具规模。由上推测,郑韩故城的始建应在武公灭郐至迁都的两年间。 第二节郑国选址新郑建都的原因 郑武公选址于新郑建都不是偶然的,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只有融合 了人为因素,自然环境才能更好地和军事、政治、经济互相密切配合,最大限度 地发挥其优势。新郑之所以能够成为郑国的都城,自然环境、军事、经济以及社 会基础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自然环境应是形成都城的首要条件。关于郑城周围的环境,诗郑风溱 洧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句,国语郑语有“主苯魏而食溱洧”的记载。 洧即洧水,溱是洧水支流,洧水现名双洎河,是颍水的支流,其发源于登封市阳 城山( 又名马岭山) ,流经新密、新郑、长葛、鄢陵、扶沟与贾鲁河汇流入颍河。 溱水就是今郑韩故城东的黄水河 2 】,在新密与新郑交界处,东南距新郑市约! o 千米。茉飘。又名大隗山,位于新郑、新密、禹州三市交界处,主峰风后岭( 今 名始祖山) 在新郑一侧,距故城西南1 5 千米。( 图1 一1 ) 郑韩故城依两条具有 沉重历史载荷的河流而建,这不仅有利于解决都城的给排水问题,而且河流还具 有天然防御和方便交通等功能。 新郑地区还是当时的交通要塞。诗经桧风匪风云:“顾瞻周道,中 心怛兮。”“周道”是周原、镐京至成周的大道。由诗句所云可知,“周道”应 该延至郑地。而秦人向东,魏人向西,必经郑地,故称“韩为秦、魏之门户”, 秦人经郑、梁又可达齐鲁之地。可见,新郑地理环境优越,位置适中,陆水路交 通便利,为四方往来必经之地。 所有王朝和政权无不期望能够永保权力,亿万斯年,郑国亦不例外。为了达 到这样的奢望,都城的安全尤为重要,应尽量保证不为外力所侵扰。新郑在军事 防御上就有所依托,除两条河流可以作为天然屏障外,其西南三十里有陉山要塞, 西北有成臬之固,东北有圃田大泽和马陵险道口】。这样凭恃险要的地势可以大大 增强都城的军事防守能力。 都城是人口聚集的地方,一般也是全国( 诸侯国) 人口最多的城市,为保卫 都城的安全,屯兵自是很多,军糈民食就成为都城的最基本问题。虽然可以靠陆 路和水路运输由外地供应,但解决问题最捷近的方法是就地解决,也就是说在都 【l 】邵炳军:郑武公灭郐年代补证,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1 期:3 5 ;李峰:西 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文物2 0 0 6 年9 期:7 0 7 8 。 【2 】薛文灿:溱水在新郑,新郏日报,1 9 9 4 年1 0 月2 4e l 1 3 】马俊才:郑、韩两都平面布局初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9 年2 期:1 1 7 6 城的周围或附近的地区增加粮食的生产。溱、洧交汇形成的冲击平原,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农业相对发达,而且裴李岗文化至西周各个时期的原始农业聚落遗址 在新郑地区分布密集,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最普遍的地区,悠久的开发历史和 肥沃的土地为郑都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图1 1 郑韩故城位置示意图 ( 新郑市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5 年9 月) 武公迁都新郑与郑国的对外策略密切相关,郑在取十邑,灭郐、虢后,不断 对周围小诸侯国用兵,扩展其领土。郑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东至滑( 今河南睢县) , 东南至桐丘、鄢,即今扶沟、鄢陵;西北可达今沁阳、济源;南至临颖,西南至 7 鲁山,向西可抵巩县【1 】。而新郑正是其统治区的腹心之地,恰好应了选择“天下 之中”作为都城的概念,在此立都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郑国。这也可谓是郑武公及 其谋士积虑已久的结果。 郑桓公是比较有作为的国君,使得“河洛之间,人便思之”,因而郑国在新 郑地区有着牢固的社会基础。新郑之所能成为郑国的都城,涉及到诸多因素,归 结起来就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新郑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统治阶层的明智之 举,使郑国在此立都三百九十四年,更不徙都。 第三节郑都的布局与形制 郑韩故城是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物质载体,包含了都城考古学的 基本要素,如城墙、城门、城壕、道路和给排水工程等城市基本公共设施;王室 和政府机构的各类宫殿、礼制建筑、官署;手工业遗址、市场和里居以及墓葬区 等等。这些都是郑韩故城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包括城墙、城门、道路、给排 水设施等部分。 ( 一) 城墙及都城平面形状( 图l 一2 ) 郑韩故城里不规则的长方形,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依双洎河和黄水河 两岸附近的地势筑成。东西长约5 0 0 0 、南北宽约4 5 0 0 、周长1 9 0 0 0 米左右。中 部有一道南北向的隔墙,新郑县志山川志称作“分国岭”或“分国城”,当 地群众称之为“分金岭”。这道隔墙就成为一道分界线,将城址分为西城和东城 两大部分,东城面积大于西城近一倍1 2 j 。 西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西起双洎河东岸,东到竹园村北,长约2 4 0 0 米, 除几个自然大缺口外,几乎全保留于地面上,墙高1 0 1 9 、基宽4 0 6 0 米。隔 墙北头与北墙东端相接,南到前端湾村南,长约3 5 0 0 、残基宽1 0 4 0 米,保存 较差,仅有几段墙体残存,绝大部分墙基埋于地下。南墙和西墙保存较差,大部 分墙基至今还未找到【3 】。西墙仅在双泊河西岸与东岸的北墙相照略偏南处有一段 夯土墙,形如墓冢,东西长1 2 、南北宽1 0 、高4 5 米,由此处往西南的地下, 还有5 4 米长的墙基与地上墙体相连,推测是西墙的残留。西城南墙在双洎河以 【1 1 李玉洁:郑国的都城与疆域,中州学刊2 0 0 5 年6 期:1 6 4 a 【2 】马世之:新郑郑韩故城,河南文博通讯1 9 7 8 年2 期:5 4 。 1 3 】河南省博物馆斩郑工作站: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简报,文物赍料丛刊3 期文物出版 社1 9 8 0 年:5 6 。 8 南,大部分无存,仅在双洎河南岸的风台寺南百余米许,残留有一断夯土墙,俗 称“望母台”,长2 0 、宽1 0 、高4 米。在此东南的侯家台村下,也埋有一断夯土 墙基,长约3 5 0 米,推测是西城南墙的残留”。 1 城市信用社遗址2 中行祭祀遗址3 金城路遗址 图l 一2 郑韩故城郑文化遗存分布图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9 年2 期) 东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北墙西起竹园村北,东到边家村西,长约1 8 0 0 米。东墙比较弯曲,东墙与北墙东端相接,至裴大户寨村西折向东南,在豫新药 厂东北又南折,沿黄水河西岸直抵双龙寨村南,至黄水河与双泊河交汇处止,长 约5 8 5 0 米。南墙大部分在双洎河南岸,东起双龙寨,西到前端湾村南长约2 9 0 0 、 基宽约2 0 、残高3 5 米不等。除南墙部分墙基埋于地面下外,北墙和东墙大都 1 1 1 蔡全法:郑韩故城与郑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河南博物院编 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 版社,2 0 0 3 年4 月:2 0 4 。 9 遗留在地面之上,保存较好l l l 。 通过对东城东墙的解剖发掘可知,墙基是由粘和黄色砂土层分层夯筑形 成,墙基未挖基槽,缘岗脊分段夯筑。墙体下部为春秋夯层,圆形圜底夯,其上 为战国夯层,圆形平底夯。结合出土物推断,城墙始建年代在春秋时期,战国时 期对其进行修补【2 】。东城南墙亦建于春秋时期,战国时废弃【3 1 。 关于隔城城墙的始建年代,目前存在争议。多年来的传统观点认为,此段城 墙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郑国【4 】。但马俊才先生明确指出,韩国在战国中期建造了隔 墙1 5 】。隔墙的建造方法为先挖基础槽,然后层层打夯1 6 ,这与东城东墙不挖基槽的 构建方法明显不同,据此推测两者不是同时建造的。在历年对城墙的解剖资料中, 春秋夯层均为圆形圜底夯,战国夯层皆为圆形平底夯。隔墙墙基的夯层为春秋时 常见的圆形圜底夯。 春秋早期,各诸侯国所筑都城都受到周礼所记公城之制的限制,左传隐 公元年载:“郑庄公使其弟共叔段居京城,郑大夫祭仲日:都城过百雉,国之 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营国制度也是如此, 它在春秋时就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据公羊传定公十二年载:“孔子行 乎季孙,三月不违。日: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于是帅师堕郧、帅师堕费。” “十有二月,公围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堕三都”。孔子之所以指出“堕三 都”,正在于三都违反了旧制,大到可以敌国的程度。经曲英杰先生考证,西城 的大小正合祭仲所言“先王之制”。西城东墙( 隔墙) 的修建年代又与东城东墙 有先后之别,因而西城应为郑迁都后先修建的,遵“方七里”的诸侯之制而建。 但在礼制崩坏的大势所趋下,郑国随后增修了东城。 ( 二) 城门与道路 城门是都城的坐标,确定城门的位置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城门遗址在城墙上 留有缺口,因此,寻找城墙缺口,然后通过对城墙缺口及其附近的勘探确定路土 的存在,就成为究明城门遗址的基本方法。城门是城内外主要道路的必经之地, 以城门门道路土为基点,亦可寻找都城主要道路。 史记、左传等文献中所记郑都有1 4 个城门之多,分别为东门、渠门、 桔秩之门、师之梁门、i l i - 、西门、郭门、皇门、旧北门、墓门、闺门、南门、 【1 1 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 期,文物出版 社,1 9 8 0 年:5 6 。 f 2 】法定堂革:新郑县郑韩故城,( 中国考古学年鉴1 9 8 9 年:1 8 2 。 f 3 】蔡全法马俊才:新郑市四桥路京周遗址和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 9 9 7 年:1 7 3 1 7 5 。 【4 j 蔡垒法:郯韩兹城与郑文化考吉的主要收获,河南蹲物院编群雄逐鹿两周捌国文钫瑰宝,大象出 版社,2 0 0 3 年4 月:2 0 4 。 【5 】马俊才:郑、韩两都平面布局初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9 年2 期:1 2 4 。 【6 l 蘖全法;新矩郏韩故城,中国考古学年鉴i 9 9 1 年:2 3 0 2 3 2 。 1 0 仓门、时门。但目前考古发掘所能证实的城门仅有4 个,分别位于西城北墙中部、 隔墙北段和中部、东城东墙北段裴大户寨附近,这些城墙缺口均发现有古代路基 通过。因此,很难把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城门逐一对应。 西城北墙之门应为郑城:i l l 3 ,东墙:1 1 6 f - 为郑东门,这是目前学者们所公认的 两座城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秦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 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北门直接临于外,内即为郑公朝寝所在, 故掌其门锁,开门入师,可得其国。 而文献中的另外1 2 座城门,学者们争议很大。曲英杰先生在先秦都城复 原研究一书中,详细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南门应为西城正门,位于南垣正中。 左传昭公十九年载:“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由水经注所 载可知,洧渊在城西,而内城西垣直接临于外,时门当为西城西垣城门。桔秩之 门为郑南远郊之门;纯门为东城南垣城门;仓门为隔墙中门:闺门为隔墙北门; 渠门为东城东垣城门,可能在东垣南部;皇门为外城郭西垣城门;鄂门为东城北 垣城门,与纯门相对;师之梁门位于东城东垣北部;墓门当为东城西南部城门【2 l 。 李玉洁先生则认为,鄢门、师之梁门、北门、时门分别为郑城东、西、南、 北四座城门,再加上东南的仓门,郑城共有5 座城门。皇门和闺门分别是郑君所 居公宫的南门和= l f - 3 。桔秩之门、纯门、时门是郑国南郊从远郊至城的三重城门。 渠门、鄂门则为郑东郊的两重城门。郑城西郊亦有双重城门为墓门和师之梁门, l 刚l f - 3 为郑城北部远郊之门1 3 j 。 马俊才先生的观点是,桔秩之门可能为远郊门,闺门、仓f - j 、旧北门、南门 为宫门或建筑物之门,墓门为水门,另8 个为城门。郭门为东城北墙东门,渠门 为东城南墙东南门,纯门位于东城南垣上,皇门在今望母台与候家台之间,扼西 南至楚要道之咽喉,时门在新郑市南环路一带,师之梁门在今褚庄村以西双洎河 东岸f 4 】。 由以上三位学者的研究来看,文献记载郑国都城这么多的门,并非都是城门, 有的是郭门,有的是郊门,有的还为宫门,不能一律看待为城门。尔雅释宫 载:“宫中之f - j i 胃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可见,闺门应为宫门,且是富中小门。 目前所发现的四座城门中,只有隔墙北门的结构比较清楚。其门道宽1 5 米, 门两侧的墙体向西拐出数十米,内侧西端又突出一段城墙。这样的设计,东西加 长了门道的长度,突入路中心的墙体具有瓮城的性质,有着积极的防御意义。城 1 1 史念海:郑韩故城溯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8 年4 期:2 1 ;马俊才; 郑、韩两都平面布局初 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9 年2 期:1 1 9 ;李玉洁:郑国的都城与疆域,中州学刊2 0 0 5 年6 期: 1 6 3 。 【2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t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1 0 月:4 1 9 4 2 3 1 3 1 李玉洁:郑国的都城和疆域,中州学刊2 0 0 5 年6 期:1 6 3 。 【4 】马俊才:郑,韩两都平面布局初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9 年2 期:1 1 9 门西北部发现地下夯筑台基两处,南北长1 4 0 、东西3 2 0 米,可能与守卫城门营 房基址有关【”。这种建造城门的方式亦见于齐l 临淄城,其小城北门的门道外口的 两侧城墙向前凸出,里口两侧有夯土基址与城墙相连,当为城门的附属设施f 2 1 。 ( 图1 3 ) 图1 3 齐l 临淄小城北门平面图 ( 文物1 9 7 2 年5 期) 诗郑风出其东门载: “出其固阁,有女如荼。”毛传: “固,曲城也。阁,城台也。”孔 疏:“圈是门外之城,即今之i - j # l 曲城是也。”所谓城曲重门,当是 指城门外的瓮城设施无疑。据此可 知,“固”类似瓮城口】。我们从诗 句的涵义可以推测出,郑城东门外 应有瓮城或类似瓮城的设施。在城 门外加筑瓮城,至晚于宋代已成制 度。瓮城最早产生于何时,至今未 成定论,但早在商代早期已经出现瓮城设施 4 1 。这样看来,郑城出现“固”是可 能的。 瓮城在城市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它变相地加长了门道的长度,增加敌人攻城 的难度,这在军事防御上相当有益。这样的设施可以从正面屏护保卫门户,限制 敌人的进攻方向,便于内部据守,可从几个方向夹击敌人。左传载,隐公四 年( 公元前7 1 9 年) ,宋公、陈侯、蔡入、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东 门被围五日,敌军未及城池,“固”在实战中的防御效用可见一斑。 道路是都城的“骨架”和分区布局的界线。郑城内发现的道路很少,除已确 定的城门两段道路外,在今市政府北发掘一段东北西南走向宽6 米的道路i5 1 。由 于故城地势的影响和后期的严重破坏,现在发现的道路多是分散的小段,难以形 成交通网络。 “逵”是郑城中见于文献记载最多的一条道路。左传隐公十一年载: “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及大逵,弗及,子都怒。”左传桓 公十四年载:“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焚渠门,入及大逵。” 左 传宣公十二年载:“春,楚子围郑。入自皇门,至于逵路。”由以上文献 记载可知,逵路是郑城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 【1 1 马俊才:郑、韩两都平面布局初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9 年2 期:1 2 5 。 【2 】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文物1 9 7 2 年5 期:4 5 5 4 。 f 3 j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 9 9 1 年9 月:1 9 6 1 9 7 。 【4 】4 董琦:瓮城溯源垣曲商城遗址研究之一,文物季刊1 9 9 4 年4 期:4 9 。 【5 】马俊才:郑、韩两都平面布局初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9 年2 期:1 1 9 。 1 2 路,二达位置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 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杜注:“逵,道方九轨。”汪中释 三九云:古人常“约之三以见其多”,“约之九而见其极多”。故“九”,只表虚 数,并非实指。郝疏:“楚辞天问注:九交道日衢。淮南缪称篇注: 道六通谓之衢。据楚辞、淮南注,是道四达以上通谓之衢。”俞樾 在群经平议中亦云:“左传于鲁国多言衢,于齐国多言庄,于郑国多言逵。” 郑城中的道路以衢相称,仅见“周氏之衢”一条记载【l 】。故“逵”无非是言其四 通八达罢了。而经曲英杰先生考证,逵路为南北向的大道。位于东城中部,横贯 东城【2 】。 诗郑风子衿载:“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城阙 的最早记载。郑韩故城的城门及道路因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保存很差,故发现较 少,也不好按名定位。郑城的城门及道路是故城考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限制 和阻碍了城市布局的研究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 三) 给排水设施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都城是人口聚集的地方,水资源 的利用和处理成为都城的头等大事。 郑城位于双洎河与黄水河的交汇处。水经注洧水:“今洧水自郑城西北 入而东南流,径郑城南城之南门内。”西城北墙外发现有宽5 0 米左右的护城河【3 】。 此外,在东城外的裴大户村西头、西距东墙约3 0 米处发现一条壕沟,沟口现宽 近3 0 、深4 米左右1 4 l 。隔墙东侧亦有宽1 0 余米的内壕【5 】。两条大川及护城河( 壕) 不仅是故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也构成了郑城大型的给排水系统,便于解决城市 的用水问题。 郑城内给排水设施发现很少,仅在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及大型建筑基址周 围有局部零星的发现,很难连接起来组成系统。文献中有关于排水设施的记载, 左传僖公十五年载:“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汪,池也。既然说祭 仲投其婿尸于周氏之汪,则周氏之汪应为一污水排放池。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谓:“( 楚伐郑) 门于桔秩之门,瑕覆于周氏之汪。”周氏之汪应与桔秩之门相近, 而且两次见于左传,则是郑城中较大的排水池,属于排水设施的一个重要的 组成部分。 f 1 】左传- 昭公二年载,公孙黑将作乱,为子产所发现,公孙黑自缢而死,子产陈其尸于周氏之衢。 f 2 】曲英杰:先秦部城复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9 91 年l o 月:4 2 1 。 【3 】蔡全法;郑韩故城与郑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河南博物院编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 版社,2 0 0 3 年4 月:2 0 2 。 1 4 】资料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提供,待刊。 【5 】马俊才:郑、韩阿都平面布局初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9 年2 期:1 2 4 。 1 3 二、宫殿区 郑国的宫殿基址应位于西城西北部的“梳妆台”一带。在今阁老坟村西南, 发现郑城内惟一高出地面的春秋时代大型夯土台基,新郑县志作“梳洗台”, 俗称“梳妆台”。此台基为南北长方形,长1 3 5 、宽8 0 米,面积1 0 8 0 0 平方米, 原高8 米。因2 0 世纪7 0 年代在台基上发掘,现存高度6 米余。发掘证实整个台 基为夯筑,在台基上发现用并圈构筑的水井和埋入地下的陶排水管道,证实是一 座春秋时期大型高台建筑基址。韩灭郑后,台基上的建筑被毁,韩曾在上面进行 铸铁手工业生产活动,这是典型的政治报复行为i l j 。 左传襄公十年载,尉止“攻执政于西宫之朝,杀子驷、子国、子耳, 劫郑伯以如北宫。”杜预注:北宫,“公宫”也,是国君的居所。西宫,群臣治事 之所。现在的梳妆台应是当时的西宫1 2 】,而北宫的遗迹尚未确定位置。 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