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张九龄是盛唐开元时期的贤相和著名的诗文作家。张九龄的道德文章,在唐代乃 至今日,都有重要影响,张九龄在政治上守正不阿,辅国忧民,举贤任能,堪为一代 名相。张九龄的诗歌题材丰富,形象脱俗,风格清澹,而又委婉深秀。尤其是他的山 水诗,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之先,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张九龄的文章,情感真挚, 表意畅达,是他道德人格的外化,其淡雅明快的风格。体现了六朝骈文向唐宋散文发 、, 展的趋向。张九龄的诗文创作,有着明确的审美追求,是其“诗言志”与“诗缘情”的高 度结晶,是他以自我人格的基石而呈现给读者的醇美的精神品。探讨、研究张九龄诗 文的思想艺术特征,我们可获得美的享受和审美启迪。 关键词:张九龄曲江集生平事迹诗歌文章审美追求 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2 | h a n gj i u l i n gw a sav i r 七i l o u sp r h em i l l i s t e ra i l dr e n o w n e dp o e t 锄dp r o s ew t i t e ri n t a n gd y n a s t y ,w h o s em o r a lp r o s eh 船t h ei n l p o r t a n ti l l f l u e n c eo nt l l et a i l gd y n 笛t ya 1 1 d e v e n t o d a yh ew a sam a i l o f in t e 鲥t yc 矧n ga b o u t h i sc 0 1 l n 缸_ ya n d p e o p l ed e 印l yh i s p o e 缸ym e m e i sr i c h ,t h ei m a g ei sr e 丘n c d ,t l l es t y l en e wi sp e a c e m l ,b u ta l s ot a c t f i i ld e e p l y e m b r o i d e r s es p e c i a l l y h i ss c e n e r y p o e m0 p e n s t h e g l o o u sa g e o f t a l l g p o e 缸_ ys c e n e r y p o e mi np 删c u l a rp a s t o r a lp o e b t h ep o 曲叮h 船t h ev a r i o u sa r t i s t i cf e a t i l r e s h lm sa r t i c l e , m ee m o t i o ni sr e a l l yd e 印a n ds l l o w sf e e l i l l gs m o o t h l yw i ml l i sm o r a l sp e r s o n a l i t yi 1 1 s i d e t h es t y l ei se l e g a i l t l ys i i n p l ea n d s p r i g h 士1 y ,m a i f e s t sm et f a n s f o n n a t i o n 矗d m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o fs i xr e a l ma g et ot h cp r o s eo f 伽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h i sw o r k s ,植c hh a st h e e x p l i c i te s t h e t i cp u r s u ei sac o m b i n a d o no f1 1 i sp o e 缸_ yi d e a l 卸dp o e t r yf e e l i n g h eh i m s e l f t a k e st h es e l f - p e r s o n a l i t ya st h ec o m e r s t o n et 0p r o v i d ef o rr e a d e r i si n e l l o wb e a u t i f i l ls d 协t t od i s c u s sa 1 1 ds t u d yz h a n gj i u l i n g sp r o s ea n di t sc r e a t i o n ,w em a yo b t a i nm a i l ya e s t h e 虹c a s p e c t sa n de n j o y 丽t 1 1a e s t h e t i c a l l ye n l i 班咖i 1 1 昏 k e yw o r d s : z h a n gj i u l i n g q uj i a i l ga n t h 0 1 0 9 y b i o 铲印h yf a c t p u r s e sp o e t r y a r t i c l e e s m e t i c a l l y 一。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里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方 日期:枷厂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 在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母厂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艿彬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 笔客朝岛 日期:彬年,月 ,日日期:r 年,月 f 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张九龄是盛唐开元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颇具影响的诗文大家。在政治上, 张九龄以岭南寒门布衣,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并以直道而至宰相。他立身正直, 人品高洁、才能卓越;他为官清正、尽忠匡辅,举贤任能,是唐玄宗开元后期的名相。 在诗文创作方面,今存2 0 0 多首诗和2 0 0 多篇文章,其诗歌题材广泛,自然卷舒,然 又委婉深秀,颇具独特之“醇”美;其文章则流畅典雅,骈散结合,情真意浓,显示出 由六朝骈文之绚烂向盛中唐散文之流丽过渡和发展的趋向。 作为有唐一代道德文章的风范式人物,在初、盛两唐之交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张 九龄选择全身持性和兼济天下兼容互补的价值取向,以守正中和、随缘自适的文化心 态面对宦海沉浮。与此同时,他又把这种被人称为“九龄风度”的人格精神艺术地凝聚 和“形象”地外化为诗文创作,既做到“诗言志”,更倡导恢复“诗缘情”,在开启大唐之 音的画面上,以其迥异于前人的价值取向和美学追求,直接影响了盛唐士大夫文人的 审美理想与诗歌创作。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九龄的诗文创作 之贡献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的。 关于张九龄的诗文研究,先辈时贤之高文宏论可谓夥矣。笔者不揣谫陋,拟以下 几个方面对张九龄的诗文进行分析探讨:一、张九龄的生平业绩:主要探讨张九龄的 政治操守和人生取向。二、张九龄的诗歌成就:主要分类探讨张九龄诗歌的特点与贡 献。三、张九龄的文章成就:主要探讨张九龄的散文创作情形与特点。四、张九龄诗 文的美学追求:主要分析张九龄诗文创作的审美取向等。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张九龄 是士大夫道德文章的楷模,作为由初唐诗歌走向盛唐的诗歌的重要诗人,张九龄在诗 歌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具有初盛唐诗歌的两方面的特点;在文章创作方面, 张九龄在使文章由骈到散的进程中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张九龄的生平业绩 张九龄( 6 7 8 7 4 0 )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 今广东韶关) 人。他自纺聪敏, 七岁知属文,广东刺史王芳庆见其文,大为赞叹:“此子必能致远。”。武后神功元年 ( 6 9 7 ) ,乡试名列前茅。长安二年( 7 0 2 ) 擢进士,“考功郎沈俭期尤所激扬,一举高第。” 。长安三年( 7 0 3 ) ,张说坐忤旨流配岭南,对九龄非常器重,“一见文章,并深提拂,厚 为礼敬”,誉之为“后出词人之冠囝中宗神龙三年( 7 0 7 ) ,张九龄三十岁,中“材堪经邦 科”,擢秘书省校书郎。睿宗太极元年( 7 1 2 ) ,玄宗继位,张九龄以道侔伊吕科对策高 第,迁左拾遗。十年之间,张九龄连登三第,立志“致君尧舜,齐衡管乐” 。他任左 补阙期间,吏部试选人及应举者,每令他同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次,都详 正公允。时姚崇为相,张九龄不避利害,上书劝他选贤任能,又上封事,指陈地方吏 治弊端,由此招致姚崇不满。开元四年( 7 1 6 ) ,张九龄以病告归。张九龄返曲江,奉养 母亲,以孝友著称乡里。他见当地交通阻塞便献状朝廷,请求开凿大庚岭。这年冬, 他不畏难险,亲自指挥,开成了大庚岭路,对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交通作出了贡献。 开元六年( 7 1 8 ) ,他奉诏还京。八年( 7 2 0 ) ,迁司勋员外郎。 开元十年( 7 2 2 ) ,张说为宰相,擢张九龄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封两江县男。十三年, 唐玄宗东封泰山,张说趁机多给亲信加官进爵,遭到非议,并于次年被劾罢相。此时, 张九龄已改任太常少卿,因与张说关系亲密,被贬出京城,为冀州刺史,后改任洪州 都督。开元十八年( 7 2 8 ) 转挂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使。他在任上黜免贪宫,提拔贤士, 亲理刑狱诉讼,明察善断,洪、桂二州因之“泽被膏雨,令行祥风。 开元十九年( 7 3 1 ) 春,玄宗召拜张九龄为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后又擢 为尚书工部待郎兼知制诰。张九龄随从玄宗北巡,撰写赦书等,对御为文,无须起草。 玄宗赞为“儒学之士”、“王佐之才。 开元二十一年( 7 3 3 ) ,张九龄丁母丧归乡里,但玄宗很快令他复职,同年十二月 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就任中书令。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开元二十四年( 7 3 6 ) ,张九龄遭谗而被罢相,奸臣李林甫把持了朝政。次年,左 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罢相被贬,是张九龄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唐代 治乱的分水岭。被贬荆州后,张九龄忧愤交集。开元二十八( 7 4 0 ) 春,他告假南归。 同年五月,病逝于曲江私第。 纵观张九龄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动为苍生谋的有胆识、有才华的政治家, 是继张说之后辅佐玄宗继续实观“开元之治”的贤相。 张九龄在为相期间,一直都关心苍生,忧国忧民。开元六年,诗人奉诏入京,有诗 云_ ( 愿酬明主惠,行矣岂徒然”( 初发道中赠司马兼寄诸公) 诗人勉励群臣:“每劳苍生 念,不以黄屋尊。兴化自群辟,择贤守列藩载闻励臣节,持答明主恩。”( 奉和圣 制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以苍生为念,爱抚百姓,为国尽忠,报答君恩。酬周判官巡至 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贻之作兼呈耿广州是一篇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忠心为国思想的 现实主义诗篇:“忽捧天书委,将革海隅弊。朝闻循诚节,久饮蒙瘴疠。义疾耻无勇,盗憎 攻亦锐。葵藿是倾心,豺狼何反噬! 履险甘所受,劳贤恧相曳。揽辔但荒服,循陔便私第。” 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不畏艰辛险阻为国兴利除弊的热忱,又抒发了自己忠心为国,反遭 奸邪排斥陷害的忧愤之情,是诗人忠贞为国的真实写照。 张九龄处理政务,对待同僚,一向秉公持正,不拘私情,为许多大臣所称道。如 每勘公事,他都要于堂前面讯囚犯,分清曲直,口撰案卷。所断刑案,无论轻重,成 服其罪,时号“张公口案”。,且“黜免贪官,引申正人,任良登能,亮贤劳事” ,更 加难能可贵的是对一直器重他的恩师张说,他也不拘私情。张说借玄宗东驾泰山行封 禅之际,提拔亲信,张九龄批评道:“官爵者天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但恐 制出之后四方失望”。这足以说明张九龄处事以社稷为重,不论亲疏。 张九龄在执政期间,忠于职守,、常犯颜直谏,“直如王陵憨,非如宁武愚”,甚至 不惜开罪玄宗。如在用人问题上,张守硅因斩突厥有功,玄宗想迁他为侍中,张九龄 献奏说:“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力劝玄 宗不可用官位作为赏功之物。他的直谏,曾使玄宗龙颜大怒乃事皆由卿言乎? ,张九 。( 五代) 芏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8 8 圆( 唐) 吕温张荆州画赞并序【a ( 清) 董诰等纂全唐文( 卷6 2 9 ) 【h q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6 3 5 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龄面不改色据理力争陛下不知臣愚,使待罪宰相,事有未允,臣敢不言! 表现出 直言极谏的勇气与风度。武惠妃想为自己的儿子寿王瑁夺皇储之位,曾派富奴牛贵儿 向张九龄示意以求支持,被张九龄斥退,并面奏玄宗。张九龄明确表示- 陛下事臣事 也,臣敢不尽心言之? ”。 总之,张九龄作为大唐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在政治上守正嫉邪,品性高洁, 更敢于犯颜直谏,指斥奸相,因此而被清代的王夫之誉为“开元之世以清贞位宰相者”, 因而“卓然立于有唐三百余年之中”。 张九龄在政治上曾数遭贬黜,但他都能心境平和,随缘自适颇有儒学“全身持 性”的文化心性。而他在面对这种政治上的宦海沉浮所保持的操守,影响了盛唐众多 著名文学家和诗人。 值得一提的是,张九龄作为当时文坛的诗文领袖,十分重视汲弓 才俊,奖掖后进, 他培养、提拔和团结了一大批能诗善文的俊杰,为开元文学的繁荣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开元盛世“道德文章”的代表,张九龄在政治精神品格方面为后人 留下了值得人们效仿、体味的好的精神财富,而他在仕途和政治上的经历,特别是他 在政治、人生方面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文化心性等,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他的诗 文创作,使得他的诗文创作呈现出了不同于他人的新的东西,并对后来的文人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 宋)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 卷2 1 4 )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6 6 8 2 3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张九龄的诗歌成就 张九龄诗歌今存2 1 8 首,其诗歌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纪行诗、酬和寄送诗、 奉和应制诗、咏怀感遇诗。他的诗歌风格清澹自然,其情韵、其景致、其声色,已呈盛 唐风范。 2 1 山水纪行诗 作为唐代最早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张九龄一生创作的山水纪行诗共有4 0 多 首,占其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强。张九龄的山水诗歌大多作于开元十五年到十八年, 即出守洪州和桂州期间,较好的有当鳖界寄裴宣州、江上使风呈裴宣州耀卿、登 郡城南楼、岁初巡属县登高安南楼营跻、临泛东湖、彭蠡湖上、入庐山仰望 瀑布水、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自彭蠡湖初入江、 送窦校书见饯得云中辨江树、江上遇疾风、耒阳溪夜行、赴使泷峡、浈阳 峡、自豫章南还江上作、巡按自漓水南行等等。这几年所作的山水诗,几乎占 张九龄山水诗歌总量的一半,艺术水平也比较高。开元二十四年( 7 3 6 ) ,受李林甫的嫉 恨、谗毁,被罢相,次年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荆州期间,诗人可谓换尽旧心肠, 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台阁气尽除,这与张说谪岳州“诗益凄婉”的情形很是相似。但 此时张九龄诗歌的思想深度较张说更为深入,抒情写景似比张说细腻,在情景交融方 面有所进步,形成独具面貌的“张曲江体”。荆州期间,张九龄的山水诗歌较好的有 荆州作二首、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山寺、三月三日登龙山、九月九日登龙山、 登古阳云台、登荆州城楼、登荆州城望江二首等等。 张九龄的山水诗能够因山水以抒情,较好地解决山水物形与主体神情之间的矛 盾,从整体上超越了大谢体和小谢体,为盛唐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山水 诗创作,是“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之产物,山水摇荡诗人的情怀,使其不得不吐之而 。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l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为快。但因为“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因而山水杨形常常与主体神情产生一定的 矛盾。诗人根据自己对山水的审美意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解决这矛盾,因而形成 自己的山水诗的创作特色。“从初唐四杰到开元前期,山水诗曾有过继承齐梁体和效 仿大谢体的两次复变。唐前期山水诗的表现艺术正是在这两种诗风的反复交替中,逐 渐突破前人,臻于完善,在盛唐形成了风骨与词采相结合的理想风貌。“张九龄以 随缘自适的心态审视山水,因山水以抒情,诗情缘境生发。因而,他能够突破大谢山 水诗或景一情一理,或情一景一理,或景一理情的三段式结构,也突破了小谢山水 诗以景物的客观描写为主、景情两分式结构,形成了“若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 随风卷舒,自然成态”的特色。 张九龄的山水诗,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融情于景,融内心的感慨于外在的自然景物中,从而显得情深意切、韵昧 隽永。张九龄的山水诗是其贬谪时期羁旅行役生活的艺术表现。张九龄笔下的山水, 不仅是诗人眼前的山水,更是诗人心中的山水,如赴使泷峡诗: 溪路r 幽深,寒空入两嵌。霜清百丈水,风落万重林。 夕鸟联归翼,秋猿断去心。别离多远思,况乃岁方阴。 开元十四年( 7 2 6 ) ,天下大旱,刚从中书舍人转为太常少卿的张九龄,奉使祭南岳及南 海。事毕,诗人由南海还曲江少憩,然后北返。此诗即作于诗人乘船离家,溯武水过 乐昌泷峡之时。秋风气凉,霜寒溪水,诗人溯流北上,一路孤清,别绪绕肠。诗歌起 调便勾勒出了深幽狭长的溪路,两岸高耸的山峰。“日幽深”写出了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入两嵌”写出了泷峡“岩岭干天”的险峻,天地是如此狭小,仿佛有一种压迫之感。若 联系此年张九龄因张说罢相而受入诬陷,由中书舍人的要职转到太常少卿的闲职,并 立即出使祭南岳及南海的遭遇来体会理解这首诗,那么,这首诗不但写出了诗人与亲 人乍聚又离的苍凉,也暗示出诗人对前途难以预测的怅惘。一个“寒,字,点出了诗人 北返的时令,化入了秋空、秋山、秋水,凉透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也为下文描绘秋 色作了铺垫。“霜清百丈水,风落万重林”一联,写出了水国南岭一带无边落木萧萧下,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 芝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 9 9 3 9 厉志白华山人诗说卷一引赤薰氏语 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秋风摇落露为霜的萧条景象。夕鸟归窠,而人却远别;秋猿的凄叫,更是揪断了游子 的愁肠。与亲人的离别已使诗人心凉意冷,更那堪还遇上寒意袭人的深秋! 至此,诗人 的离愁别恨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完全透露出来。 又如自湘水南行: 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间。虽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闲。 瞑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中流澹容与,唯爱鸟飞还。 此诗为张九龄奉使南归途中所作。诗人在夕阳晚照中航行,以悠闲舒缓的心情领 略山水的自然温馨,而山水的自然温馨又诱发出即将与亲人团圆的喜悦。张九龄这类 山水诗善于抓住特定环境中山水的特性,缘情体物,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形成了一 种自然清澹的风格,从整体上超越了小谢体。如“归舟宛何处? 正值楚江平。夕逗烟村 宿,朝缘浦树行。于役己弥岁,言旋今惬情。乡郊尚千里,流目夏云生”( 使还湘水) , 将羁旅情思融入山水之中,情景交融,自然成态。又如“江路与天连,风帆何淼然。 遥林浪出没,孤舫乌联翩。常白干钧重,深思万事捐。报恩非徇禄,还逐贾人船”( 江 上使风呈裴宣州耀卿) ,邢防唐风定卷十二评此诗“闲淡幽远,王、孟一派,曲 江开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王维的山居秋 瞑、渭川田家、终南山等诗,显然都受到了张九龄“闲淡幽远”诗风的影响。胡 应麟诗蔽内编卷二指出:“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 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澹,而益以风神者也”。 第二,气象阔大,表现了诗人不计浮沉得失、进退从容的豁达襟怀。如江上遇 疾风: 疾风江上起,鼓怒扬烟埃。自昼晦如夕,洪涛声若雷。 投林鸟铩羽,入浦鱼曝鳃。瓦飞屋且发,帆快樯已摧。 不知天地气,何为此喧胚。 此诗分别用比喻、夸张、渲染的手法,把无形的江上疾风挥洒得声势磅礴,形神会通, 心物无间。这对岑参走马川行送奉封大夫出师西征写“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写“雪”有直接的影响。又如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 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照虹蚬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诗人抓住日光中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特性,分别从视觉、听觉和意觉等角度,运用夸 张、渲染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庐山瀑布的生动气韵。张九龄这类山水诗紧紧抓 住山水的个性,“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回。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无论是格调还 是表现手法,显然都受这种诗风的直接影响。 又如白彭蠡湖初入江一首: 江岫殊空阔,云烟处处浮。上来群噪鸟,中去独行舟。 牢落谁相顾,逶迤日自愁。更将心问影,于役复何求。 此诗作于开元十六年( 7 2 8 ) ,诗人开篇便展现了一幅大江空阔、云烟浩渺、风平浪静的 气象。“上来群噪鸟,中去独行舟”二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上的飞鸟尚且成群结伴, 而诗人却是形单影只的在孤舟上漂荡,可见诗人被贬的孤寂心情。在这个地方,没有 人想起诗人,陪伴诗人的只是心中那从早到晚一天天延续着的愁绪。结尾诗人突然笔 锋一转,荡开一笔:“更将心问影,于役复何求”。回过头来问问自己的影子,面对这种 难得的悠闲,自己还有何求呢? 一下子使此诗的意境高昂起来,也体现了诗人豁达开 阔、不计得失的襟怀。 除在诗中表达清拔孤高的气质和深沉的人生感慨外,张九龄的山水纪行诗更以其 风格清新颇得后世赞赏。胡应麟诗薮曾评张九龄五言古诗唐初承袭梁隋, 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 清澹,而益以风神者也。”唐初诗坛承袭梁陈,一派绮靡雕琢之习气。虽然有个别 作家如王绩呈现出质朴清新面貌,但毕竟影响不大。到了陈子昂,以汉魏的古拙来矫 拔绮靡之习,便又有矫枉过正之嫌,其诗略显质木无文。直到张九龄出,才以清澹自 然的风格【幅起诗坛,“首创清澹之派”。其清淡之风,表现在诗中常用“清,字。在他的 笔下,天、地、风、月、霜、江、泉等无一不清,试看下列诗句: 闲情多感叹,清景暂登临。一一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 暝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一一自湘水南行 同照虹蜕似,天清风雨闻。一一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司空图诗品雄浑,历代诗话本 。胡应麟诗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5 8 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节往来苦,壮容离另衰。使还都湘东作 乘流坐清旷,举目眺悠缅。临泛东湖 霜清百丈水,风落万重林。赴使泷峡 片云自孤远,丛绦亦清深。晨出郡舍林下 潭清能彻底,鱼乐好跳波。登临沮楼 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自豫章南还江上作 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气清。一一林亭咏 这些诗中写到清景、清晖、清天、清节、清霜、清竹、清潭、清泉等等,可谓从天地 宇宙到山水风月无一不清,尽管是从其山水诗中剪出来的片断,但与六朝乃至初唐诗 坛绮丽的山水景物诗相比,尤显得清新脱俗,别具一格。有些诗虽然不用这类“清”字 字眼,但写景疏朗,意态澹荡,仍给人清朗疏淡的感觉,如: 篷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一一登城楼望西山作 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登襄阳岘山 日落青岩际,溪行绿藤边。一一自始兴溪夜上赴岭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于寻。一一浈阳峡 两边枫作岸,数处橘为洲。一一初入湘中有喜 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 远林天翠合,前浦日华浮。一一候使登石头驿楼作 乔木凌青霭,修篁媚绿渠。一一南山下旧居闲放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一一耒阳溪夜行 湘流绕南搬,绝目转青青。一湘中作 对张九龄这种清澹的风格,后世诗论家多有评述曲江清而澹,“唐以澹名者,张、 王、韦、孟四家”。,“张九龄清而淡,孟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 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充分体现了清淡之派一脉相承的关系,肯定了张九 龄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在诗歌语言运用上,张九龄自觉地反对浮华,他的诗语言清新质朴,不饰雕琢, 。胡应麟诗薮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5 8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崇尚自然,达到了“随风舒卷,自然成态厕的境界。例如登临沮楼,“潭清能彻底, 鱼乐好跳波”旬,诗人写水清,如口语一般未加雕饰,却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这 种看似平淡无奇的写法,显示出张诗返朴归真,洗尽铅华的更高艺术境界。诗人怀抱 闲淡的心境,以冲淡虚静的心境体察物情,即景会心,然后遣词造色,以朴实无华之 笔状物写情,才会有清淡的诗歌。这些都是张九龄在诗歌创作中自觉追求朴实的效果, 是张九龄诗歌清淡风格的形成原因。 张九龄之后,清澹自然之美逐渐成为唐代诗人普遍追求的一种美学思想,王维 日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青溪) 、孟浩然日:“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万 川潭作) ,两人追求“心素”与“清川”的清淡意境并出之以简淡如画的语言,这正是对 张九龄诗歌清淡风格的继承和发展,由此形成了风格清淡的山水田园诗派。杜甫称赞 王维“最传秀旬寰区满”,赞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解闷) ,“秀旬”、“清诗”正是 指“清淡”之风格。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王维的 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终南山等诗,显然受到张九龄“闲淡幽远”诗风的影响。 足见张九龄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伟绩。 张九龄还继承大谢、小谢山水诗的创作经验,将同时期的山水画风运用于山水诗 创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指出山水之变,始于吴( 道子) ,成于二 李( 思训、昭道父子) 。”开元初,李思训曾在大同殿画嘉陵山水掩障,唐玄宗称赞他的 画夜闻水声,是通神之佳手。天宝初,吴道子亦在大同殿壁画嘉陵山水。玄宗将李、 吴二入的画作了比较后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李、吴二 人都是与张九龄大致同时的著名宫廷画师。李思训的嘉陵山水,色彩浓重,描绘精工, 形成以形写神的画风;而吴道子的嘉陵山水则大笔挥洒,离形得似。如果说张九龄的 临泛东湖、彭蠡湖、入庐山仰望瀑布水等山水诗风,与李思训以形写神的山 水画风共趋合流,那么,他的江上遇风疾、湖口望庐山瀑布泉等山水诗风则与 吴道子离形得似的山水画风同源异步,因此其山水诗从整体上超越了大谢体。 在陈子昂与盛唐诸子的诗歌之间,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那就是张九龄。 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的业绩自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其文学主张对齐梁以来诗 :堕查一皇竺坐堡塑! ! ! 查蔓垦避! 幽郭绍虞 皂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 m 3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2 2 7 9 1 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歌的绮艳柔靡之风给予了有力的扫荡,为唐诗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艺术上仍 存在着缺点。主要的表现是:诗歌形象还不够丰富,艺术技巧尚未臻成熟,表现形式也 不够多样,而张九龄的诗歌基本上克服了初唐陈子昂诗歌中所存在的局限于模拟、缺 乏“自己真气”、还没有形成“自家体段的缺点,重新确立了诗缘情发,诗情缘境发的 创作取向,独立成为一家。故皎然读张曲江诗说:“体正力已全,理精识何妙 才兼荆衡秀,气助潇湘秋。羡荡子山匹,经奇文畅侍。沉吟未终卷,变态纷难数。” 杜甫在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诗中亦说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 省。绮丽玄晖拥,笺诔任畴骋。、启我一家则,末缺只字警。千秋沧海南,名系朱 鸟影。”张九龄为盛唐诗人开辟了诗品“正”与“醇”诗歌境界,他的诗歌已经走进了盛唐。 2 2 感遇诗 “感遇”一词源于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和陶潜的感 士不遇赋,三篇赋抒写了士人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之情。正因为赋长于抒情,与 悲士人不遇这一特定主题很容易在诗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失意文人便以此为抒 情重心,才出现了具有连续性和相似性的同题创作。 张九龄的咏怀感遇诗继承了古 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继承阮籍的咏怀、左思的咏史,以及陈子昂的感遇诗, 体现了风骚及建安风骨,表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抱负,对扭转齐梁以来的浮艳 文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九龄的咏怀诗,包括感遏十二首、杂诗五首,以及其它政治抒情诗一 百多首,大部分创作于外贬时期。他的咏怀感遇诗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书写其政 治情怀的优秀篇章。在题材上,张九龄的感遇诗围绕文人士大夫的苦闷、得失成败咏 写个人情怀,虽然选取的是日常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小事但却是他本人亲身体验 到的、最适合展示士大夫情怀的代言物:“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 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反映着特定历史时代文人士 。高洪岩张九龄感遇诗审美理想的确立【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 9 9 9 。王逸:离骚经序引自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进( 第一册) 第1 5 5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夫的情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容易引起士人的共鸣。在艺术形式上,多采用隐晦 曲折的比兴手法,托物寄意,讽喻时政,虽有感慨之辞,但怨而不怒。尤其是晚年遭 贬之后,情致深婉,感慨颇多,诗风趋向于质朴简直。 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 。它的源头可溯及到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比兴作为一种形象思维和审美意象创造的表现手法,其长处就在于有所指而不 明言,让欣赏者自己从形象的描述中去体会作者的心境。这与陈子昂的激烈抨击、大 胆讽刺相比,显然减弱了战斗力,但更符合统治者乃至文人们的欣赏口味,也符合张 九龄的宰相身份。张九龄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秀传统,将比兴手法自觉运用 于其创作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感遇( 其一1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人以拟人手法咏物言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兰、桂,通过写兰桂“本心”,道 出作者自己的本心。春兰秋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秋与春便自然成为佳节。tc 林栖 者”与“美人”比当政者。束尾喻贤者品行高洁,不是为了博取名声,求人赏识,正如草 木散发芳香不是为了求人折取。作者以兰桂自比,以美德自励,抒发洁身自好、孤芳 自赏的情怀。 感遇( 其四) :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四年为李林甫、牛仙客所陷,被贬为荆卅i 长史。这首诗抒发了遭谗 被贬后的情怀a 诗人以孤鸿自喻,表达报国的忠心。1 池潢比朝廷;“三株树,比高位: “金丸”弹弓所发射的弹子,喻宦途险恶。比兴的手法贯注全篇,诗人对官场黑暗的体 l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悟,对宦途不平的郁愤,都含蕴其中。 刘熙载说:“曲江之感遇出于骚。神屈原由于对时局的担心而做离骚,张 九龄的感怀诗也可看作唐朝的“离骚”,它的根沉淀于屈原的离骚中。张九龄对屈 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屈原借离骚抒发爱国热情 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样,忠贞率直的张九龄为革除弊政费尽心思,然而玄宗当时 已无心朝政,张九龄一腔热血不为所用反遭谗被斥,因而采取了比兴手法以抒发忧国 忧民的情怀和对朝廷的愤懑之情。张九龄被贬遭谗之后情怀郁悒,眷恋君国有类屈原。 张九龄的诗作依离骚取兴,以美人、飞龙、游女喻君子;以孤鸿、兰桂、丹橘、 凤凰喻贤者:以高鸟、双飞鸟喻使者;以蜉游子、双翠鸟、燕雀喻群小。比兴手法的 运用使张九龄的诗作像屈原的离骚一样含蓄而悠远。 值得注意的是张九龄继承了屈原的比兴寄托方法并加以发展,比兴寄托手法在他 笔下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如汉上有游女篇,诗中寄托与抒情相结合,诗中“紫兰”、 “白云”等形象,既是作者寄托忧思的工具,又是他借以抒情的手法。通过诗中所展示 的形象,读者可以感受三幅生动的画蔺:永日离忧的诗人,抱影中夜的诗人,岁暮叹 息的诗人,主人公形象鲜明而生动。比兴形象和自然景物巧妙结合并与主人公的心境 融为一体,熔写景、抒情、言志为炉。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叉含蓄蕴藉,情味隽 永,构成天然浑成的诗歌意境,这正是张九龄诗歌比兴特色的独特之处。 如果要全面评价张九龄咏怀感遇诗的成就,还必须联系文学史上初盛唐诗歌发 展的轨迹作一番考察。初唐诗坛沿袭六朝的浮靡文风,诗篇内容不外是歌功颂德、吟 风弄月,不能反映现实生活的广阔性与丰富性,也不能展示个人的精神品格,词句更 加靡丽a 面对初唐诗坛盛行一时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浮艳诗风,初唐四杰对此曾作过 批判。陈子昂则高举革新大旗,提倡汉魏风骨。他的感遇诗、蓟丘览古、登幽州 台歌等,语言雄浑,格调自由,情感慷慨悲凉,意境豪放高远,不着意于铺陈绘句, 使浮艳、空洞的六朝诗风迅速为之一变。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称他: “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但由于缺乏相 应的政治地位,他的改革要求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传播。玄宗朝,在张说、张九 。( 清) 刘熙载艺概【m 上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5 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龄的辅佐下,玄宗倡导“恶华好朴”、“去伪存真的文风,下诏禁止“绮罗珠翠”、“广 张华饰”。的奏章,使文学改革成为“开元之治”的一项内容,形式主义的文风才得到根 本性的扭转。在这个过程中,二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张说利用他在集贤院知院事的 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提倡“风雅”、“风骨”,反对“袱华”,还创作了大量风格刚健高 昂的文章,极力矫正隋唐的浮靡文风。张九龄继张说之后担任集贤院知院事的职务, 成为开元后期真正的文坛盟主。他不但提出了“去华务实”( 集贤书院奉敕送学士张 说上赐燕序) 的鲜明主张,更重要的是他后期的诗歌创作,上承陈子昂,在唐诗革 新的过程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陈子昂是理论革新的先行者,但是相对说来他的诗歌创作“古直”、“古奥”有余, 但诗歌的美感特征与隽永的韵昧稍显不足。在写法上,陈子昂的感遇往往借助对 史实的叙述、咏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左恩的一些咏史诗相似。而张九龄的诗 歌创作,不仅继承了“比兴”、“寄托”的优秀传统以托物言志,而且有别于陈子昂的质 朴古简,更注重诗歌的文采与韵致。他在诗中很少用事用典,不以追求比象的形似为 审美目的,也不以史实的概括直抒胸臆,而是将比兴形象和自然景物巧妙结合并与主 人公的心境融为体,创造了平澹清远、天然浑成的诗歌意境。张文娟在张九龄与 初盛唐之交的诗文风尚中,对二者作了如下比较:首先,张九龄的诗很注重诗歌的 抒情特质。例如感遇之八、九、十等三首,都是利用“香草美人”作比来寄托对君 王的思念。在张九龄这里,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是与抒情紧密相连的,诗中的“美人”、 “青鸟”、“自云”等形象,既是作者用来寄托幽思的手段,又是他借以抒情的工具。而 在陈子昂的感遇诗中,很少出现这样浓郁的抒情氛围。陈诗偏重气骨,对诗歌的 形象性有所忽视。一些诗歌阐释哲理、宣扬天命术数,以抽象的议论代替了生动的描 绘,显得枯燥无味。其次,张九龄比较善于提炼与创造形象。为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 与深沉的忧思,诗人塑造了如丹橘、春兰、秋桂、孤桐、孤鸿、湘水灵妃、汉水游女 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形象,这使得他的诗歌避免了单调枯燥,充满了诗的韵味。张九 龄诗中的形象既富于美感又含蓄深远。以“丹橘”为例,诗人用“丹”修饰“橘”,在常青 的橘树林中加入累累硕果,画面鲜明而含蓄,不禁使人想到作者政绩卓著的一生。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昂的感遇诗也不乏形象蛉塑造,但与张九龄相比就显得质直而缺乏变化。例如 他抒写内心苦闷的诗,常常借助道家的意境来表现,如“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之 类的句子,在陈诗中比比皆是,在诗歌形象上缺乏新意。陈子昂强调诗要有兴寄,主 要是对诗歌内容的强调,而张九龄在注重诗歌表现充实内容的同时,更注重感情的艺 术表达,逐渐向缘情方向转变。与陈子昂相比,张九龄笔下的形象更具有自己的特色。 如同为写“兰”,陈子昂在感遇之二中写出了“幽兰”的命运,“岁华尽摇落,芳意竟 何成”,用来象征怀才不遇、美人迟暮的哀伤。李白承其意,在古风( 3 8 ) 中写到 “孤兰”的命运:“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而张九龄却写欣欣向荣、生机昂然的兰。 它与“桂”同调,自具芳洁,自有本心,无意求人赏识。诚然,张九龄后期诗歌创作也 存在些许不足。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其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层面还不够广泛,这也 是他作为一个封建政治家的局限性的表现。从艺术形式上来说,虽然比较重视诗歌的 艺术特征,但与李白、王维等盛唐诗人相比,仍显“质直”,在韵律、句法方面还有初 唐的痕迹。他的诗歌显示出初盛唐过渡时期的特点,是为盛唐诗坛的先行者。 综上所述,张九龄的感遇诗主要继承了屈原的托物言志抒情的审美传统,温文尔 雅、怨而不怒;内含蕴藉,别有所托,其审美特征正是兴寄一路。在唐诗发展史上, 陈子昂开辟了唐诗美学的兴寄之路,以其审美创作实践显示其地位,张九龄则是承传 并有所发展、突破。后起者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在这条风雅之路上进一步前进, 并有很多拓展和突破,因此,张九龄便成为唐诗风雅美学之路上陈子昂与李白之间的 中介人物。 2 3 奉和应制诗 张九龄一生仕宦,以制诏诗赋魍名,早年是皇帝近臣,后来位及宰相,大部分时间 在玄宗左右,常常应诏奉和,所以张九龄写了不少应制诗。这些应制诗多为张九龄陪 玄宗巡视途中,或因朝廷重大政治活动应诏奉和所作;或因宫廷宴会应酬而作。 长期以来,人们对应制诗这种典型的宫廷文学很少关注。客观上,这种应命而作的 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乃至用韵等各个方面,都要受到诸多的约束。如宋人葛立方韵语 阳秋卷二所云:“应制诗非他诗比,自是一家句法,大抵不出于典实富艳尔”。因此, l s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人的个性才情很难自由地发挥。主观上,鉴赏者往往宥于陈见,以为这类诗歌无非就 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声色娱兴而已,没有什么价值。雨事实上,每个朝代的应制之 作都是一时风气的反映。从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到帝主朝士们的活动指向与价值取向, 又可以看出主流文坛的艺术趣尚。在某种程度上,张九龄的应制诗确受初唐时期宫廷 诗的影响,显得章法严谨,复古之味浓郁。如奉和圣制登封礼毕洛城醣宴: 大君毕能事,端宸乐成功。运与千龄合,欢将万国同。 汉脯歌圣酒,韶乐舞薰风。河洛荣光遍,云烟喜气通。 春华顿觉早,天泽倍知崇。草木皆沾被,犹言不在躬。 诗人首联就点明事由:玄宗东封泰山归来,庆祝太平盛事的成功。接着,用“河洛荣 光遍,云烟喜气通”,“春华顿觉早、天泽倍知崇”等句,来歌颂封禅盛世的大喜情况。 最后,则用“草木皆沾被,犹言不在躬”一句来表明玄宗谦虚、谨慎,面对封禅这样的 封建社会的“盛事”,仍不居功自傲,直接歌颂了玄宗本人,表明了作者对皇帝的赞赏、 颂扬。全诗首联是点题,中间部分是对事物的描绘,尾联则是诗人的感情抒发。结构 明显可分为三部分,清晰明了。就结构而言,这是一首典型的宫廷应制诗。 但是,张九龄的应制诗与初唐时期的宫廷诗有较多的不同之处。初唐时宫廷诗多 有阿谀奉承、内容空虚、浅薄之作,有些甚至是纯粹的华丽词藻的堆砌。而张九龄的 应制诗固然有一些作品套话较多,台阁气较浓,但多数作品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政治观 点,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是有些颂圣之作,也由于张九龄所处盛唐,玄宗确 为一代明君( 特别是早期的玄宗君臣同心、奋发有为、励精图治) ,所以有些颂圣奉承 的内容也不可完全视作初唐时期宫廷诗的阿谀诌媚之作,而是有着他真实的情感思 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张九龄的应制诗真实反映了开元后期经济繁荣、礼乐文教兴盛的盛唐气象, 可以说是生动、形象的历史文献。张九龄的很多应制诗是为配合玄宗的文教政策颂扬 政教而产生的。开元十六年,玄宗亲择群臣为诸州刺史,并作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以教诲群臣“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张九龄和诗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圣制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他根据玄宗关于爱民“如子”、“讲学”、“劝耕”、教民“有 常,等要求,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加以发挥,阐述君临一方的法度和整理政务的门径, 并称颂玄宗的“降鉴”有如日月之光,无所不照,从而勉励各人谨奉“成宪”,“治理”归 “根”,以兴教化,以立“臣节”,持答“主恩”。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无疑是记录当时 唐玄宗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将精选州县官吏作为其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珍贵 历史文献。 其次,张九龄还善于借助奉和应制这一诗体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如奉和圣 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奉和圣制初出洛城等,都借应制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 的政治观点,并对玄宗进行了委婉的劝谏,突破了旧有应制诗内容空虚的套路。在他 看来,一个清明有作为的朝代,理应是君明臣贤、官清民顺、睦邻安邦。开元十三年, 他在奉和唐玄宗的诗中,提出明君要实行仁德政治,恩泽人民;大臣要忠君惜民、推 行教化。玄宗送张说巡朔方诗云:“命将绥边服,雄图出庙堂”。张嘉贞云:“山川 看是阵,草木想为兵”。卢从愿云:“伫闻歌杖杜,凯入系名王”,徐知仁:“由来词翰 手,今见勒燕然”都取取胜之意。张九龄则云:“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天与三台 座,人当万里城。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山甫归应 疾,留侯功复成”(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借奉和以讽谏,反对穷兵黔武, 希望皇帝偃武修文,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意见。 再次,张九龄的应制诗体制宏大、气势壮阔,语言流畅俊爽,折射出一种欣欣向 荣的鼎盛气象。其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 羽卫森森西向秦,山川历历在清晨。 晴云稍卷寒岩树,宿雨能销御路尘。 圣德由来合天道,灵符即此应时巡。 遗贤一一皆羁致,犹欲高深访隐沦。 清人金圣叹曾评点日:“看他写山川,只用历历二字;看他写山川历历,只用在t 在 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药理学试卷及答案
-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与生活、环境(安徽专用)5年(2021-2025)中考1年模拟《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 2025至2030医用低温冰箱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2030无机复合涂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玛卡提取物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旧塔吊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手机防水袋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自由空间光学(FSO)通信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评估规划研究报告
- 林业企业上市辅导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经营会计述职报告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技能大赛(植物嫁接)赛项考试题库
- 《江姐》教案-中职语文高一(高教版2023基础上册)
- 公司中小型会议策划方案
- T/CCT 017-2024中低温煤焦油
-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佛教思想及其人生模式
- 医师多点执业协议书
- DB65∕T 3952-2016 反恐怖防范设置规范 学校
- 城市路灯照明节能改造技术方案及案例分析报告
- 风电居间协议合同协议
- 2025-2030中国偏头痛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南宁市隆安县辅警考试试卷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