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地下空间标识系统设计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地下空间标识系统设计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地下空间标识系统设计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地下空间标识系统设计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地下空间标识系统设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地下空间标识系统设计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 地下空间标识系统设计研究 摘 要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面临人口 剧增、土地紧张、交通拥堵、安全问题突出等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难题。利用地下空间向地下发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城 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 作为承载大量人流的快速轨道交 通方式,现代地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地铁站及相关建 筑,例如地铁商场、过街地道等,已经成为城市地下空间的最主要构 成部分,地铁正带动着城市地下空间高速扩张。 但有许多因素影响制约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地下空间,特 别是在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地下空间中,人们难以确定方位,容易迷路 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因为它往往给人们带来不便,造成时 间和精力的浪费,有的还造成潜在的压力与紧张,使人无所适从,担 心甚至害怕等。 如果遇到一些紧急情况, 还可能造成人们疏散的混乱, 造成较大的损失。 在地下空间中人们的寻路较为困难, 这影响到了人们对地下空间 的积极评价,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就以地 vi 铁站地下空间作为地下空间的主要样本, 对地下空间的定位定向问题 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针对标识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地下 空间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地下空间,地铁站,寻路,标识系统 vii study of sign system design in underground space abstract today, underground spac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more and more major countries hav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is new form of nations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has become a world trend。 underground space provides the solution increasing population, land shortag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raffic congestion and other cris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bway, the subway stations and related buildings have been the main form of underground space。 but it is more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make certain their orientation and direction in underground space,specially in the entering and leaving the underground space。 the causation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is problem can be analyzed and studied from space induction system, and reformed design principl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underground, subway, way-finding, sign system x 插图索引 图 1 文章框架结构图 .6 图 2 地面外部环境的唤醒模拟 .16 图 3 地下环境的唤醒模拟 .16 图 4 上海地铁 2 号线科技馆站出入口 .24 图 5 南京地铁鼓楼站残疾人出入口 .25 图 6 深圳地铁 b 型出入口 .26 图 7 深圳地铁中心区出入口 .26 图 8 南京新街口地下广场出入口 .27 图 9 巴黎卢浮宫地下新美术馆的出入口 .29 图 10 巴黎卢浮宫地下新美术馆的出入口内部空间 .29 图 11 北京地铁 5 号线崇文门站西北出入口 .33 图 12 北京地铁 5 号线崇文门站西北出入口 .33 图 13 巴黎列 阿莱广场 .36 图 14 洛克菲勒中心广场 .37 图 15 上海地铁 1 号线漕宝路站标识系统 .48 图 16 上海地铁 1 号线漕宝路站标识系统 .50 图 17 上海地铁 1 号线漕宝路站标识系统 .51 图 18 上海地铁 1 号线漕宝路站标识系统 .51 图 19 上海地铁 1 号线漕宝路站车站周边示意图 .53 图 20 上海地铁 1 号线漕宝路站站厅平面图 .56 图 21 上海地铁 1 号线漕宝路站方位性指示地图 .56 图 22 上海地铁 1 号线漕宝路站站厅平面图 .58 图 23 上海地铁 1 号线漕宝路站方位性指示地图 .59 xi 图 24 上海地铁 1 号线漕宝路站方位性指示地图 .60 图 25 上海地铁 1 号线漕宝路站方位性指示地图 .60 图 26 寻路试验原始组指示地图 1 .62 图 27 寻路试验原始组指示地图 2 .62 图 28 寻路试验原始组指示地图 3 .63 图 29 寻路试验原始组指示地图 4 .63 图 30 寻路试验原始组出口外部环境 .64 图 31 寻路试验对比组指示地图 1 .64 图 32 寻路试验对比组指示地图 2 .65 图 33 寻路试验对比组指示地图 3 .65 图 34 寻路试验对比组指示地图 4 .66 图 35 寻路试验对比组出口外部环境 .66 图 36 原始组指北标示试验结果图示 .67 图 37 对比组指北标示试验结果图示 .68 xii 表格索引 表格 1 标识的功能分类及寻路决策关系表 .13 表格 2 原始组指北标示试验结果 .67 表格 3 对比组指北标示试验结果 .67 表格 4 寻路试验原始组试验数据 .68 表格 5 寻路试验对比组试验数据 .69 iii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 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龙 日期:2008 年 1 月 17 日 iv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龙 指导教师签名:刘国余 日期:2008 年 1 月 17 日 日期:2008 年 1 月 17 日 1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面临人口剧增、土地 紧张、交通拥堵、安全问题突出等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利用地下空间向 地下发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 势。 作为承载大量人流的快速轨道交通方式, 自 1863 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 敦建成通车以来,现代地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许多大城市陆续修 建了地铁,以地铁的建设为契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步发展起来。我国目 前北京、天津、上海、台北、广州、深圳、南京、香港等大城市地铁已经在城市 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沈阳、杭州、重庆、武汉、西安己开始了地铁 的建设,而长春、大连、哈尔滨、青岛、成都等城市地铁规划已被批准立项。 随着多维交通体系的出现,城市轨道交通建筑成为人流大量集散之地,许 多大城市的地铁站不但与机场,铁路客运站,停车场等有重要的联系,而且还能 通过不同的形式与城市中的主要建筑物相连, 人们可以通过此类空间满足他们的 多种需求。据初步统计,目前,上海地铁形成的有效地下空间已达到 76 万平方 米(通过车站和隧道面积总和折合换算而得),今年年底将达到 148 万平方米, 2010 年达到 326 万平方米。而到基本网络建成时,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形成的地 下空间将达到 417 万平方米。这类空间带来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 用的程度, 促进了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旧区的再开发, 相应地优化了城市的结构, 塑造了新型空间体系。同时地铁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建筑空间类型,具有与一般 公共建筑与交通建筑的不同特点, 它与其附属设施更可提供都市所需要的诸多功 能商业空间、社区中心、展示空间、休闲及会晤空间,它势必成为都市生活的重 心与焦点。 1 地下空间迅猛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对于地铁站地下空间而言,人们的行 为多样性与心理需求的复杂性则是此类空间的特点。 因此有许多因素影响制约着 2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地下空间,特别是在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地下空间中,人 们难以确定方位,容易迷路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因为它往往给人们带 来不便, 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有的还造成潜在的压力与紧张, 使人无所适从, 担心甚至害怕等。如果遇到一些紧急情况,还可能造成人们疏散的混乱,造成较 大的损失。例如,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一些主要地下商场,人们对它们避而远 之,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害怕在里面迷路;日本曾对地下商场进行调查,发现约有 超过 80%的顾客在所调查的地下商场有过迷路的体验。 2 由此可见在地下空间,人们的寻路较为困难,它影响到了人们对地下空间 的积极评价,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就以地铁站作为地 下空间的主要样本,对地下空间的定位定向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针对 标识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地下空间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寻路行为是寻求空间问题解答的行为过程,其包含人们在迷路时的行为反 应,对环境的感应和认知状况,寻路的决策和行动计划,并在适当的地点将计划 付诸行动直到抵达目的地之一连串行为与反应。 寻路说的通俗些就是迷路后怎样 到达目的地。寻路过程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空间概念建立阶段、 决策阶段以及执行阶段。其中,空间概念建构是寻路决策中重要的基础工作,而 影响空间概念建构的重要因素即是空间信息。 空间信息主要可分为原生信息与后 加信息,原生信息是指建筑物或环境的所在位置、形状、色彩或特色所传达的信 息;后加信息是指附加于建筑的设备,如标识系统属之。在空间信息影响空间概 念建构的前提下,如何规划使其与使用者达成良好的互动,建立较为正确的空间 概念,减少寻路行为困扰即为本研究的主要动机。 3 依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以地铁站作为地下空间的主要样本,通过研究地 下空间中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尝试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观点,以行为科学及环境 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针对地下空间与寻路行为(way-finding)之相关课题进行 研究,来分析地下空间在设计中如何减少人的寻路问题,并针对地下空间的标识 3 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地下空间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本研究期以达成下列 之目的: 1了解使用者于地下空间寻路过程时,行为上的共通特征与差异性。 2剖析地下空间的空间特质,并分析原生信息及动线规划对寻路行为的影 响。 3探讨后加信息中标识系统对空间概念建构及寻路过程的影响,以明了标 识系统设置应考虑的问题,让标识系统与空间概念建构过程产生正确的关联性。 4综合分析的结果,解析使用者在地下空间中的寻路行为需求,归纳观察 所得现象,提供未来空间规划的参考以及相关研究的基础。 本文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各大城市轨道交通 建设迅速展开。本课题基于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理论对地铁站地下空间的定位定 向问题进行研究,将为更加人性化、科学的地铁站地下空间的设计建设提供有力 的帮助,因此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二,本文以地铁站地下空间作为地下空间的主要样本,得出的结论同样 可以推广到其他地下空间及具有相似特征的空间中, 例如地下商场, 地下通道等, 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范畴的界定 本研究以地下空间中人的定向定位,即寻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地铁站 地下空间作为地下空间的主要样本,以地铁站地下空间为研究范围,具体包括地 铁站及其相连的地下公共空间。 具体而言, 地铁站地下空间包括有地铁交通空间, 地下商业空间,地下办公空间,地下展示空间等。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与人的 行为关系比较密切,人的行为比较丰富的地下交通及紧邻它的部分地下商业空 间。 4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有: 1调查法 文献研究:着重收集与行为科学及空间设计相关的文献、专著,收集与此 相关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案例等。通过对己有研究成果资料的研究与分析,从 中挖掘出对本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与研究方法。 实地调研:通过对使用者行为观察法,走访调查和实例分析,对资料数据 和现状加以分析与研究,找出其中相应的关键问题,使阐述的观点和研究发现的 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2分析法 定性分析:通过访谈,调查和观察收集数据,在真实的环境中抓住行为的 整体性,对典型的地铁站地下空间做定性的分析和研究。 定量分析: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分,确定地铁站地下空间相关的功能和 尺度。 比较分析:对国内外设计实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借鉴先进的研究 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刻把握此类空间的特点,探索出合理的设计方法。 3归纳法 对国内外大量运用行为科学方法进行空间设计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出通 用的设计手法。 5 1.4.2 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一下几个方面: 1地下空间的方向诱导设计。主要从地下空间的原生信息和后加信息这两 个方面来探讨,地下空间的设计对寻路的影响,即地下空间的方向诱导设计。 2地下空间标识系统的设计。后加信息主要是标识系统,本文特别把标识 系统设计作为单独一章来重点研究。 3地下空间方位性标识的设计。标识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方 位性标识,即地图,本文也特别把方位性标识设计作为单独一章来研究。 6 1.4.3 研究框架 图 1 文章框架结构图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per 资料来源:自绘 结论和建议 7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地铁站地下空间定义 本研究以地铁站地下空间为研究范围,具体包括地铁站及其相连的地下公 共空间。 地铁站地下空间的多重属性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分类标准。 首先, 该空间的功能构成强调的是城市功能与建筑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 而非单一的建 筑功能。其次,该空间的空间构成也是依据城市和建筑的综合需要,表现出复杂 的特点。因此,对于这种具有城市和建筑双重属性的建筑中的城市空间而言,我 们无法单从建筑自身这个狭义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而必须以城市为背景,从 它在城市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来进行区别。 具体而言,地铁站地下空间包括有地铁交通空间,地下商业空间,地下办公 空间,地下展示空间等。然而,我们在城市中的地下空间,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解 决城市交通问题,其次才是商业开发。实践证明,地下空间不能孤立存在,只有 很好的配合城市交通网络。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与人的行为关系比较密切,人 的行为比较丰富的地下交通及紧邻它的部分地下商业空间。 地铁站,首先,从空间的角度理解,人们通过地铁网络完成他们的出行,串 联起了其他的城市活动。其二,由于其中有大量人流的存在,使得地铁站空间不 再仅仅作为担负连接地铁系统的独立存在的元素,而是作为城市的要素而存在, 是位于地下的人们愿意探访的城市节点。同时,一些大型的换乘枢纽成为的新的 地下市民广场,如位于巴黎的密特朗车站的中央大厅就颇具市民广场的风范。这 个巨大的弧形大厅可以俯瞰整个车站, 那些匆忙或悠闲的人及疾驰而过或停靠的 列车均成为戏剧性场景的一部分。第三,从时间和精神层面上来看,人们乘坐地 铁游历城市,停靠或经过的地铁站,感受一个个城市片段,形成对一个城市的印 象,读出不同时期的城市和其中的人。地铁站是城市精神风貌的体现。 1 8 2.2 寻路的起源与定义 2.2.1 寻路的起源 “way-finding”这个名词第一次被使用是在1960年由kevin lynch著作的 “都市意象”这本书当中,kevin lynch是一个建筑和城市设计师,他用这个 “way-finding”来说明一个人需要有了解都市环境的能力和洞察力,lynch的书 普遍引起学者对内心意象研究或空间表现研究的喜好。lynch是第一个让我们了 解“way-finding”内涵的人,而他所谓的意象概念也使得路径寻找变得更为容 易,lynch解释环境意象是每个人面对外在物质世界时所产生的广义心智表现, 而知觉记忆的产生除沿自于过去的经验外, 并也结合了当前指示信息的说明和行 动指南。在这本书中,lynch不仅建立了都市观察的方法论,并也给予我们许多 新的观念, 这对于现今有关寻路行为研究和相关设计议题之探讨上均有着极大的 帮助。 4 他在针对洛杉矶、泽西城及波士顿等三个城市之居民进行都市意象的研究, 他藉由受测者之手绘地图进行共同因素的辨识与分析。研究中他除了指出自明 性、结构和意义是环境意象形成的主要因素外,他针对研究结果将促成都市意象 形成的共同要素,称之为通道(path)、边缘(edges)、地域(districts)、 节点(nodes)和地标(land mark)。所谓的通道可以想成走廊或能作为人、车 行进的道路;边缘是一种线形的成份,不能视作道路,是两个地区的分界线,如 同墙壁、 海岸等; 地域是指市区的大块土地, 这些土地或区域无论在建筑、 景观、 标识上均有一些明显的共通性或使用上的特征; 节点是典型通道的交叉口或具特 性的集中处;地标具有特殊的特征,为实在的物体,通常被视为是一个外向的参 考点,在距离内经常是显而易见的。最后他并藉由空间(space)、结构 (structure)、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穿透性 (penetration)及自明性(identity),说明都市空间的组合及避免于都市空 间迷失的要素。 4 9 2.2.2 寻路研究的演变与定义 60年代lynch的所发展的“way-finding”理念,主要是针对都市的意象做研 究与探讨,但对于较小尺度的建筑内部,及使用者“寻路”问题产生的过程与反 应方式却未再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于是在70年代初期“寻路”问题延伸至一个新 的领域,一些研究认知的学者,roger downs、steven kaplan及david stea等关 注于环境心理学的方向人们在迷路时他们如何反应, 是如何找到路的及知觉 (perceptual)、认知(cognitive)与路径选择的决策过程,因此将融入了环 境心理学这些概念的寻路一词,重新命名为“way-finding”。 3 在环境心理学的“寻路”研究领域中,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于环境使用者对于 空间的认知、寻路行为、空间方位及认知地图,心理学家evans认为寻路是“一 个复杂的认知性工作”,环境行为学者downs认为寻路在于“人们如何了解其所 处的环境状态,以做成决定”。在空间特质的分析方面,多数研究者主要藉由空 间的平面复杂度, 空间的区位, 来分析容易使人们产生迷路的空间特质与共通性, 其中authar认为: “寻路是寻求空间问题的解答, 其包含了对环境的感应和认知, 将环境信息转变成寻路的决策和行动计划,并在适当的地点将计划付诸行动”。 8 2.2.3 空间概念与寻路决策过程 一般而言,寻路的过程中使用者经由空间认知后建立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ion),以决定寻路策略,并依其预定的各参考点的方向前进,由各参考 点所连成的序列,即成为“路径”,而路径的选定则依其“概念化”下空间做决 定,经由路径中的参考点的确认,以到达其所要前往的目的地。其内容上大致可 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空间认知建立阶段、决策阶段及执行阶段。在空间认知阶 段中passni认为空间方位(spatial orientation)的认知为建立空间概念最重 要的因素,“方位”亦即“方向”(direction)及“位置”(location)的总 称,其中方位的判断能力与方向的判断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它是一种维持前进方 向的能力,前进过程中依其相对关系进而分辨出目前所在的位置。简而言之,就 10 是“人能将现在的位置与欲前往的方向作粗略性的连结”,因此在寻路决策的过 程中,空间概念上的“方位”认知与建构过程极为重要。 综观上述,为解决使用者的寻路困扰,在环境规划之初需将环境信息的提供 作整体性的考虑,除在适切的地点提供完整而概观的空间信息外,在各空间或地 点上也应能经由设计的途径或设施的协助以确立空间的自明性及清楚的界定, 以 减少寻路困扰。 2.2.4 影响寻路行为的因素 本节主要参考台湾学者陈格理,国外学者passini、m.oneill等人的研究 论述,将影响寻路行为的因素整理归纳为个人因素及环境条件等两个部分,其内 容分述如下: 一、个人因素 1生理与心理的特性 寻路能力的表现,是一种综合各感官与环境互动的总合,会依视觉、听力、 嗅觉及温度感应力而有所差异。因此,对于感官较为敏锐者及各感官协调整合能 力较佳者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心理因素中,动机、情绪、理解能力及应变能力等个人上的差异,亦会影响 思考及决策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性,例如焦虑感的增加会造成认知能力的降低, 而挫折感与耐性往往亦决定了判断的正确性。 2学习的影响 陈格理视寻路为 “一种学习的过程” , 其将学习的方式分为两类, 分别为 “无 向度学习”及“向度学习”。其中有向度的学习有着较多的优点,但受环境提供 条件的影响,有些空间条件并无法提供较佳的条件以利向度的学习,因此“有些 人是透过环境特征(如地标)来完成其寻路工作,其它者则透过认知地图和环境 信息(如标识),来寻路或了解空间状况”。 5 11 3认知上的差异 在人的感官中对于方向及角度的掌握通常都在一定的值之内, 往往并无切确 的数据,然而这些细微的差异便足以构成影响空间认知的重要因素。passini在 有关角度与感官的研究中即说明了6个体感官差异对于认知建构的影响。此外, 对于容易产生迷路的空间、地点虽可经由空间的联结密度来做初步的审视,但实 际产生寻路困扰的地点,依然需视个人因素及实际观察才能得知。 6 4智力 人类对于事物的记忆能力与处理效率, 对于空间信息的吸收有着决定性的影 响,对于分析信息以得到的“寻路策略”也因各体而有不同,对空间结构性的认 知也因年龄而产生差异,大体而言成年人较幼童在空间认知上的成熟度较高。 二、环境条件 1平面上的特征 在oneill的研究中指出, 当楼层平面配置增加时, 寻路错误不一定会增加, 但是当不同建筑物平面作比较时,平面复杂度较高的建筑物,相较于较不复杂的 建筑平面,其寻路错误率将会增加。 7 2“决策点”的数目 决策点即为寻路过程中的参考点, 决策点过多时增加了使用者判断的不确定 性,易产生抉择的困扰,增加寻路的困难度,而决策点的多寡定于平面的复杂程 度 3环境信息不足 “环境信息”意指一切由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其中可分为“原生”与“后加” 两种, “原生信息” 是指建筑物或环境在设计时即安排好的, 如建筑物设施楼梯、 窗户、 厕所及出入口等设施所在位置、 形状、 色彩或空间特色所传达的信息。 “后 加信息”是指另外附加于建筑的设备,如指示牌等用以协助引导使用者辨认方向 12 或选择路径等装置, 因此在环境中缺乏完整的信息将无法让使用者建构对空间的 完整概念,导致使用者无法做认知与分析,而做出较正确的寻路决策,增加寻路 的困难度。因此,标识系统为后加信息中主要提供使用者空间概念建构的信息来 源,本研究即以标识系统与使用者的互动情形为主要观察、探讨的内容。 4动线规划 动线的规划往往在设计阶段多着重于机能与便利性, 在空间中适度而直接的 便利性有助于减少寻路困扰,但当路径交会点过多造成“决策点”数量增多反而 容易产生困扰,动线过于复杂,则环境中的“后加信息”的规划则愈显的重要。 2.3 标识系统之设计与分类 标识系统是为环境中众多信息提供来源之一环,属“后加信息”的一种。 “标识”为一种透过可被感官察觉的途径以表明或传达信息的工具,标识的形式 通常以色彩、图案、记号、文字等方式呈现,而经由整体性的标识计划,有系统 的应用与配置于适当的空间及位置,有助于解决寻路问题的产生。当产生寻路困 扰时通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寻标识系统的位置, 期待标识系统能提供寻路决策 过程的解答。虽然标识系统为解决寻路困扰的众多环节中的一个项目,但在进行 “寻路”这一议题的研究时,标识系统的功能亦被列为重要的探讨项目。 arthur在有关视觉信息传达中标识系统的论述中, 认为在建成环境中标识系 统通常与使用者的寻路决策有关, 并说明了标识是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为判 别的要件,诸如帮助使用者辨识自己的方向、所在位置及目的地在哪,以提供决 策的参考、选择及执行,以下将其功能归纳于表格 1。 8 13 表格 1 标识的功能分类及寻路决策关系表 信息的种类 信息与寻路决策的内容 举例 方位性标识 及主要信息 让使用者知道现在所处的位置,在方 位上的关系,主要提供使用者对空间 在结构与形状概念上的认识 地图、楼层平面图、爆炸图及模型, 且标识出“你的位置”。 目的地的引 导标识 提供使用者达到目的地选择,依据规 划好的路径或者使用者预定的路径 以箭头方向或者简单直接的传达方 式,如方向标识;以颜色线条或者色 块标识于地板或者天花板的引导线。 目的地的识 别标识 标识及提供空间界定 与空间入口处以空间名称或符号标识 出空间名称。 标识设计在国内,目前并无一定的规范,通常标识系统设计都因个案的不同 需求而定。所谓的标识设计即是藉由文字、图案、色彩之组合,将事物之内容以 明确具体之造型、图案,提供具有识别、引导、说明、警告等功能之视觉设计。 而依标识的功能和传达信息的内容,将标识归纳为六种类型。 6 1识别性(identification)标识 表示对象物本身的标识,载明对象物名称,称为名称标识,能提供使用者对 特定目标的辨识及认知,通常以“点”的方式分布。 2引导性(directional)标识 具有将使用者引导至特定目标或方向的标识,大多以线条、线标、箭头指标 方式呈现,对环境中的序列性连续性作引导。 3方位性(orientation)标识 将环境或建筑物中相对关系、整体状况及相关设施,以平面图或地图的方向 呈现,一般而言多出现于空间入口处、交通节点等地点,以提供使用者大概的整 体空间认知。 4说明性(informational)标识 14 说明事物的主体的内容、操作方法、相关规范、活动内容及预告。 5管制性(regulatory)标识 用以提醒、禁止或管理使用行为的规范及准则,具维系安全及秩序的机能。 6装饰性(ornamental)标识 修饰或强调环境中的各别元素,并具有外观美化的功能,如牌楼,壁饰等。 综观上述分类,标识系统中的各项标志并非单独使用,通常以相互搭配的方 式以达成引导的目标, 而其原则主要也须依循寻路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方式呈现才 能达到预期的功效。空间标识信息中应首先呈现主要的环境信息,以便于使用者 建立有关方位、相对位置等空间概念,再利用方向指示达成连结特定目的地的路 径及空间序列,标识出空间名称以明示所处地点以兹寻路参考。 15 第3章 地下空间的方向诱导设计 3.1 地下空间中人的心理及生理特征 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7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 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人的需求层次是以环境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刺激作为 前提的。人的行为规律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只有当客观环境提供了足够的外来刺 激时,才会产生动机,进而导致行动的发生。人的前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 才会产生后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 人无论年龄与职业, 他们对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是既要在物质和精神生活 上丰富多彩,又要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满足,即人们不仅要求舒适的室内空间, 而且更需要有良好的室外公共环境。 众所周知,地下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人们在地下活动时,由于与户外隔 绝,地下建筑与地面环境只能由有限的洞口联系,造成没有自然光照,空气不流 通,湿空气难以排出等,人们对地下建筑常有一种恐惧心理,当他们进入地下建 筑工程后,难免会产生压抑感。 人们习惯的外部空间实际上是人与自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必不可少 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最佳刺激效益,感到舒适,从而使人处在最适于机体生理需 要的环境,情绪唤醒水平最佳,如图 2所示。而在地下空间环境中,只能引起消 极心理作用,如图 3所示。 9 16 图 2 地面外部环境的唤醒模拟 the waken model on the ground 图片来源: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 图 3 地下环境的唤醒模拟 the waken model underground 图片来源: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 3.1.1 地下空间中人的心理特征 从建筑环境设计的角度出发,建筑可看作一个环境因素的过滤器,即建筑 过滤器模型。此过滤器对外部的各环境因素按室内环境的需求有选择地予以排 斥、吸收和通过,并对其不足部分以人工的方式由建筑设备系统主动提供补偿。 地下空间的封闭型环境对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排斥和吸收特性, 一般 而言,封闭型空间对外界的热、声环境有很强的抵御能力,是较为有利的,但同 时亦把有利的视觉环境因素全部排斥了,这是其不利的一面。 17 1在地下空间中,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最主要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下建筑物 被封闭在地下,往往给人阴森、封闭、压抑等不良印象,会使人心中产生压抑、 不安、反感、枯燥乏味、与世隔绝、不安全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种“无意识” 心理反应非常复杂。大部分人不愿意在地下环境中长时间居留或工作。 2人们在地下空间中的方位感较差。方位感也叫定向感,即人对其所处的地 理或空间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人类在自然光照射下能正常的确定其在空间的方位 位置, 在地下空间中往往依赖于室内光线的方向和强弱的变化作为确定方位的参 照系,不正确的视觉信息会歪曲人的定向感,在室内失去定向感,往往会使人知 觉发生困难感觉不适。 3人类同大多数生物一样,内部的生物钟保持着昼夜的韵律。生物钟的变化 在人们预测和估计光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下空中,一般全部采用人工照 明,它能满足工作的生理要求,但对人的心理要求,特别是对白天而言是远远不 足的。使用者在白天会感觉处于夜间的状态,人长时间在内工作,往往会导致人 的消极反应,会感觉单调而疲劳,从而影响情绪和降低工作效率。 4地下工程中的个人空间往往比较狭小,人们在拥挤的高密度人群刺激下可 能会感到心理难以承受。 从心理学角度看, 密度高会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 从而引起拥挤感。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他感到他能对环境加以控制, 则他的拥挤感会下降。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 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3.1.2 地下空间中人的生理特征 地下环境在生理方面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生理环境与心理环境即相互作用, 又相互影响,这使得人在地面建筑物中感觉不到的生理影响被夸大,而这又会加 重在地下的不良心理反应。 1人对阳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观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满足某些生理 机能的需要。例如紫外线对人体吸收维生素及钙是很重要的条件,而且对防止 疾病、杀死细菌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光的强度和光线成分对细胞的再生作用、人 18 体活动、体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光还能诱发出一种神经激素,影响新陈代谢。 现代科学证明环境阳光有足够的光能可穿越哺乳类动物的颅骨, 使大脑组织中的 光电细胞活跃起来,并能扩张血管,增强人体内循环和增加血红蛋白,同时紫外 辐射还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人类已经适应了自然光的作用,虽然在较低的人工 照明环境下也能生活和工作,但却会为此付出健康状况下降和寿命缩短的代价。 2无窗的地下建筑物往往很难做到自然换气,空气的流通性也差,致使新鲜 空气量不足。 地下建筑内重要的空气污染物质是从地下的土和岩石及混凝土中释 放出来的放射性氡气,其他污染物的来源有燃料、人的活动(吸烟、呼吸气)、 建筑材料及室外污染等。 它们所导致的污染气体包括: 一氧化碳、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甲醛、臭氧及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等。地下 建筑内这些气体浓度比地面要高,氧气负离子也要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对人 体的健康影响很大。如果人停留在地下太久,容易出现头晕、烦闷、乏力并使记 忆力下降等不适现象。在某些条件下,空气污染可引起消极心情和侵犯行为。而 且地下建筑由于通风不良,在相同条件下与地面建筑相比,排除空气污染源更加 困难。在自然状态地下建筑内湿度很大,影响人体蒸发散热。湿度过大还会促进 霉菌的生长,加重人的风湿类病症。 3在地下建筑中,非正常噪声会出现两种典型情况。一种是地下空间内的 机械噪声,其强度如果很高,会对身在其中的人直接造成损害如听力损伤等;另 一种是与外界噪声源完全隔绝,缺少正常生活中应有的声音,造成绝对安静的环 境,从而令人感到不安。研究表明,强噪音引起的生理反应会干扰正常工作,虽 然有时人们也能适应这种噪音,但这并不意味着噪音对他们没有影响了。在此环 境中工作会使人的注意力变得狭窄,对他人需要变得不敏感,在噪音被消除后的 较长时间内仍会对认识功能发生不良影响, 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 影响更明显。 3.2 地下空间的设计原则 1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对地下建筑的偏见和恐惧感,在进行地下建筑 设计时常采用各种办法来削弱这种心理,尽可能地接近地上建筑的感觉。出入口 部处理、内部空间层高的变化、布置分隔的变化、中庭的设置、色彩的设计以及 19 自然景观的引入等都可以影响这一人工环境的效果, 其中出入口部处理的好坏将 直接影响人们进入地下空间前的心理感觉。人的“无意识”状态是潜伏在人的大 脑底层的,一旦受到刺激就会转化为意识“跳”出来。人们对地下空间的这种消 极的“无意识”,如果缺少诱因刺激就不会“跳”出来,因此控制诱因刺激,关 键的一步就是地下空间的出入口处理。出入口设计需解决的问题有三个:(1) 建立空间过渡的秩序感、场所感。(2)处理好地下与地面环境的联系。(3)减 轻或消除对地下的恐惧。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可以有多种做法,主要取决于建筑所 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和使用功能等。如把地下出入口设计成与地面建筑相同形式 的出入口,此类建筑一般建在斜坡上,建筑把主出入口设在坡底,进出建筑可以 不必上下坡而很方便的进出,有效地削弱了进入地下的恐惧感。最常见的是把地 下出入口设计成一个小的地面形式, 此类建筑一般建在平坦地带, 全部置于地下, 为了消除进入地下的这种消极影响常把这种小的地面形式设计得小巧而富有动 感,并用醒目的颜色、夸张的体形吸引外部人流的进入。再者就是在地下建筑外 部设置下沉式广场或庭院,人们通过室外踏步或自动扶梯到达室外庭院,然后水 平进入建筑物,这一方法保持了传统出入口的很多特色,能够部分地消除消极的 联想,由于下降是在室外地带的空间中逐渐进行的,并且通过室外庭院得到了一 定的释放,所以消极心理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2在地下建筑中能正常提供行为暗示的方法如外部景观等已经消失。因而, 必须综合应用各种设计手段,尤其是通过建筑语言与人对话来做好空间导向设 计。空间导向性设计思路有: (1)增强空间结构的明确性,利于人的知觉判断和人流的导引。 (2)将行进中的空间变化作为导向手段。如利用墙面的质感、色彩、肌理、 图案变化和墙体形态变化改善视觉环境;利用天花的形态、色彩、质感、材料等 不同,以及天花在第三维空间和照明变化上做文章,结合地段文化特点,增强空 间的趣味性;利用地面高差、材质和色彩的变化作为有力的暗示手段;利用柱列 很强的导向性与柱装修突变的强烈暗示作用,有效的吸引人们的视线;利用空间 形状变化、通透性变化、楼梯、扶梯、踏步来暗示空间。 20 (3)利用视觉要素引导人流。人眼偏爱复杂的刺激,可利用形式适度复杂 的建筑形态,吸引人的注意,正确引导人流。通过对灯具的有效安排,用光线来 引导人流。墙、天花、地面、柱、空间形态和视觉符号等也是视觉导向要素。如 视觉符号导向,包括文字图形和图案等有抽象意义的符号。文字是最直接、最不 易误解的符号导向要素;图形符号具有直观明了的优点,效率很高。视觉导向要 素应设计成注意的行人目光注意的中心,要有良好的可见度。 (4)听觉导向。人耳可以从声音中感知空间的方向和广阔度。设计时应注 意克服噪声,形成正确的空间定向感。 (5)嗅觉和触觉手段:气味可唤起人对地点的记忆,是识别环境的辅助手 段;墙、地面材料质感的变化引起触觉的变化,也是空间划分、引导和实施行为 暗示的有力手段。 3易识别的环境有助于人们形成清晰的表象,易识别性对于定向、寻找路 径、交往都能起积极的作用。在易识别的环境中,人们感到情绪上安定并有行为 的自由,对环境有种控制感。环境是否容易识别和人们对环境是否满意存在某种 程度的正向关系。人流路径结构明晰,路径结构简明才易于理解,且易于形成整 体意象。注重节点设计,交通转换元素如大厅、通道、天桥、扶梯(楼梯)等都 可看成节点,不同功能区域的交接处也可看成节点,节点的数目不宜过多,而且 宜成为空间中的图形以加强易识别性。强化地下空间的标志物,设置表达明确的 指示牌, 加之足够的照明, 并充分利用墙、 天花及地面的特殊处理来形成标识性。 指示牌的位置和高度都应在人眼视线易于到达的地方,避免设而无用。 4无窗的封闭型空间隔绝了自然光。但人工光源与日光在在照度水平和频 谱上有很大差别。由于长时间在地下建筑内的工作人员缺乏与自然光环境的接 触,因此在设计中除了应注意到视觉工作条件外,还应充分注意到人的健康方面 的反应。选取照度水平时应注意到心理满意度的要求并适当提高标准。选用光源 时除了满足视觉工作要求的色温和显色性指数外, 还应尽可能地使紫外辐射与可 见光辐射之间有合适的比例,以满足健康的要求。大面积地实现这种要求或许是 不经济的, 有时也不大可能, 但至少应在如休息室等小区域加以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