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镶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中文摘要 “策名委质 与东汉政治 门生故吏再研究 中文摘要 春秋时期,君臣关系的缔结需通过一定的仪式,即“策名委质 来确定。这种经 由“策名委质 确定的君臣关系具有某种层级性、具体性和情感性,而非大一统王朝 下统一性、制度性和法理性的君臣关系。然而,时至东汉,“策名委质 又重新出现 在士人的政治观念中,层级性、具体性的君臣隶属关系又开始为人们所接受。这在东 汉主要表现为官员问的人身政治依附,其典型体现就是门生故吏。除了文化性因素外, 门生故吏形成的制度性因素是当时的选官制度。东汉选官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在此种 选官制度下,士人的入仕、升迁主要掌握在老师、长吏手中,而且这两种选官制度的 共同特点是以社会舆论为基础,重视士人的名誉。由于人们对层级性、具体性的君臣 隶属关系的普遍接受,社会舆论推崇门生故吏对老师故主尽忠尽孝,如此一来,门生 故吏先报答举主业师,甚至置公职于不顾的行为就变得合情而又合法。 门生故吏的利益与业师故主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使得东汉社会形成不同的利益 集团,尤其是士大夫集团以其不断扩大的经济实力和对文化资源的绝对掌握,以门生 故吏为人际关系的纽带,成为东汉社会最重要的政治集团。东汉社会普遍的利益集团 化使得党争在所难免。虽然当政者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对门生故吏表现出一定的宽容, 当政者已经认识到对门生故吏在各利益集团尤其是士大夫集团对皇权产生离心力中 的作用,不可能不对他们严加防范,而门生故吏又确实是是结党的重要因素。党锢之 祸实际上是皇权打击士权的一次极端事例,而非单纯的士大夫与宦官之间的“清流 、 “浊流 之争。 关键词:策名委质政治依附门生故吏利益集团党争 作者:孙立英 指导老师:臧知非教授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中文摘要 c e m i n g w e i z h i a n dp o l i t i c so f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r e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n “t h ed i s c i p l ea n df o r m e r s u b o r d i n a t e a b s t r a c t 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t o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r u l e r sa n d m i n i s t e r sm u s tt h r o u g hc e r t a i nc e r e m o n y , n a m e l y c e m i n g w e i z h i ”t h i sk i n do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r u l e r sa n dm i n i s t e r sb yw a yo f c e m i n g w e i z h i h a ds o m ek i n do fm u l t e i t y , m a t e r i a l i t ya n de m o t i o n a l i t y , i n s t e a do fu n i f i e d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a n dl e g a lp r i n c i p l e h o w e v e r , t o t h ee a s t e mh a nd y n a s t y , “c e m i n g w e i z h i ”r e a p p e a r si nt h eg e n t l e m a n p e r s o n s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t h i sk i n do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r u l e r sa n dm i n i s t e r st ob ea c c e p t e d ,r e g i s t e ra sp e r s o n a l p o l i t i c a ld e p e n d e n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g o v e r n m e n to f f i c i a l s ,i t sm o d e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i s r e d i s c i p l ea n df o r m e rs u b o r d i n a t e ”t of o r m e d “t h ed i s c i p l ea n df o r m e rs u b o r d i n a t e ,b e s i d e s c u l t u r a lf a c t o r ,t h es y s t e mr e a s o ni st h ec h o o s i n go f f i c e rs y s t e m t h ep e r s o nw h od e t e r m i n e d t h eg e n t l e m a np e r s o n se n t e r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a n dp r o m o t i o nw a st h e i rt e a c h e ra n dt h e i rs e n i o r o f f i c i a l b e s i d e s ,t h ec h o o s i n go f f i c e rs y s t e mi n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 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s o , t h ed i s c i p l ea n df o r m e rs u b o r d i n a t e p l a c ee x t r ae m p h a s i so nt h e i r t e a c h e ra n dt h e i rs e n i o ro f f i c i a lw a sf a i ra n dr e a s o n a b l e t h eb e n e f i tb e t w e e n t h ed i s c i p l ea n df o r m e rs u b o r d i n a t e ”a n dt h e i rt e a c h e ra n dt 1 1 e i r s e n i o ro f f i c i a lw a sv e r yu n i f o r m ,i tc a u s e dt h ee a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t of o r md i f f e r e n t s p e c i a li n t e r e s tg r o u p ,a b o v ea l l ,t h e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b e c o m e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o l i t i c a l g r o u pb yu s eo f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i c a li n f l u e n c ea n dc u l t u r er e s o u r c e s ,t ou t i l i z e t h e d i s c i p l ea n df o r m e rs u b o r d i n a t e ”a sl i g a m e n t t h eu n i v e r s a lb e n e f i tc o l l e c t i v i z a t i o ni nt h e 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e n a b l e st h ef a c t i o n a ls t r i f et ob eu n a v o i d a b l e t h e r e f o r eb e i n g i np o w e ra l r e a d yr e a l i z e d t h ed i s c i p l ea n df o r m e rs u b o r d i n a t e h a dc e n t r i f u g a lf o r c e f u n c t i o ni nv a r i o u ss p e c i a li n t e r e s tg r o u p ,p a r t i c u l a r l yt ot h e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g r o u p ,n o tt o g u a r da g a i n s tt ot h e ms t r i c t l yw a si m p o s s i n e a n di nt h ep a r t ym e m b e r , “t h ed i s c i p l ea n d f o r m e rs u b o r d i n a t e w 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a t t r i b u t et r u l y t h ed i s a s t e ro fd a n g g ui nf a c tw a sa l l e x t r e m ec a s et h a tt h ei m p e r i a la u t h o r i t ya t t a c k st h eg e n t l e m a np o w e r , b u tn o tt h ec o m b a t b e t w e e nt h e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a n dt h ee u n u c hm e r e l y k e yw o r d s :“c e m i n g w e i z h i ”p o l i t i c a ld e p e n d e n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ed i s c i p l ea n d f o r m e rs u b o r d i n a t e i n t e r e s tg r o u p p a r t i s a nc o m b a t w r i t t e n b y :s u nl i y i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z a n gz h i f e i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幽二竣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豳二逸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 导论 一、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导论 本文主要是从“策名委质 这种缔结君臣关系的特殊方式入手,来分析东汉政治 生活中的独特的人身政治依附现象,并进一步探讨此种人身政治依附对东汉政治结构 的影响。东汉时期政治依附的典型体现是门生故吏,故而本文着重分析了门生故吏形 成的政治根源和文化根源,并就其在东汉政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及对东汉政治所产生 的影响做一探究。 东汉史早已是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思想文化的研究都已经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到门生故吏,也早已是治史者所熟知的问题,并且对其在东 汉政权覆灭中所起的作用也多为人所道。然而,我也不想再去重复思考某朝代“何以 兴? 何以忘? 的问题,因为我不认为朝代兴亡对现实有任何的借鉴意义。我始终认 为,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刻在我们祖辈心灵中、融入我们血液中的那一部分,以及其 对于国家、社会甚至整个民族所产生的影响,因为这才是诸多当代政治问题答案之所 在。这一部分,借用一个现代政治学的概念来说,就是政治文化。本文所探讨的正是 一个政治文化问题。 政治文化( 这里指涉及政治和文化交界面上的、兼有政治和文化性质的有关问题, 尤适用于政治和文化关系密切的中国古代) 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重 视的课题,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有着发达的官僚制度的国家里, 其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必然对现代政治、社会结构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因此, 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涉及到政治文化问题的诸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探索就显得格外重 要。西周以来,君臣关系的缔结需通过一定的仪式,即“策名委质”来确定,而并非 自然而然就具有君臣的名分。这就为多重君主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上的条件。大一统 政权建立以来,虽然“普天王臣”的观念在不断的得以强化,然而传统的影响不会因 为政治制度的确立而彻底的改变,“策名委质”依旧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秦朝短祚,六国余韵流长,其政治文化尚未来得及整合,西汉实行郡国并行 制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到东汉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政治。所以在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放吏再研究导论 这一前提下,我们讨论“策名委质”这一传统礼制思想对东汉政治的影响才显得更有 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有关“策名委质”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杨宽先生的“贽见礼”新探,文章 叙述了“质 的本意及其演化过程,释委质为“委贽礼”,释册名为“赐命礼”,认 为“当时君臣关系的确立,有策名委质的制度。 并通过一系列分析,认为:川委 质为臣之礼,不仅表示在政治上确立了君臣关系,臣下必须效忠于君上;同时还表 示在经济上确立了贡约关系,臣下必须按规定贡献于君上。同时,小辈对长辈行“委 质”之礼,不仅表示确立了长幼的亲属关系也还表示对尊长负有侍奉和服役的责任。 即使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弟子对老师行“委质”之礼,以束惰7 献给老师,不仅表 示确立了师徒关系,也还表示要为老师服劳役,和承担纳学费的责任,所以束惰 就成为学费的名称。 晁福林先生的先秦社会形态研究第六章第五小节春秋战国时期的“质子 与“委质为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委质为 臣”的社会现象,认为“委质为臣 是一种与盟誓有关的社会礼俗。文章分析了“质 的起源以及其所含有的诚信之义,并介绍了春秋时期以委质作为贵族间依附、主从关 系确立标志的情况。 郭政凯“委质为臣 仪式初探( 史学集刊,1 9 8 7 年第3 期) 对“委质为臣 仪式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委质”仪式应用于确立君臣关系的场合,但 只是针对异族人,异族人不经过“委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诚洁,确定各种义务,是 很难得到信任的。而由于规定“君前臣名”,所以委质为臣时要“书名于策 ,同时 委质者还要立誓。 项晓静、任建库的“册名委质”新探( 安康师专学报,2 0 0 5 年第5 期) 则 认为:先秦文献中常见的“册名委质”在理解上常有歧义,“册名委质 实际是对会 盟、盟誓的概括性指称,其中的“委质”是盟誓的一个环节,是由礼俗变化来的政治 礼仪,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尊卑明显的君臣关系是历史地形成的,并没有特别的仪 式来确立这种关系,或“册名委质”是确立君臣关系的仪式是不准确的。 2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 导论 以上研究都是仅仅围绕“策名委质”本身进行的,着重探讨“策名委质”的起源 及其所蕴含的政治意义。 另外还有考察讨论春秋以后“策名委质 在政治上的作用的,如甘怀真皇权、 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一书第六和第七部分专门讨论了汉代以后君 臣关系确立上“策名委质”的作用,并以此来解释汉末六朝时期的“二重君主观”成 立的原因。认为君臣关系的建立要经过“策名委质”的仪式,故只有经过皇帝亲自主 持的称臣仪式,才算是天子之臣。相对的,由幕府所辟召的官员则与府主缔结某种形 式的君臣关系,他们虽在理论上亦属天子之臣,但不是纯臣,并不需要尽臣子之责。 此说有其合理性,然细究之,亦有不妥之处。此文涉及东汉,却忽略了东汉与六朝的 不同之处。在东汉,社会舆论普遍倾向于特重与故主的私恩,如果一个人一开始是受 长吏辟召进入仕途的,后来又进入中央,经过了皇帝的“策名委质”,成为天子之臣( 所 谓“纯臣”) 了,那他在皇帝( 公) 和故主( 私) 之间产生矛盾时将何去何从呢? 按照 当时门生故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他们还是会舍公就私。一些人弃官服丧就是证明。 侯旭东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 历史研 究,2 0 0 5 年第5 期) 一文通过分析如何使用人“名”来从内在脉络认识中国古代 国家( 中国古代在这里是泛指先秦至唐代) 的形态。其中专门论述了春秋以后出现 的通过“策名委质”将隶属关系固定化,用以建立稳定的统属关系,在后代则具体 表现为百官“名籍”。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为“约始于战国,君臣间 因策名而结成的关系也逐步扩展到了庶民 ,产生了普遍户籍制度。因为此文着 力点在人“名 的使用,于“策名委质”方面并未多做深入研究,但对以后的研究 却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关门生故吏的研究则比较多,两汉以后多有治史者对门生故吏问题指陈点评。 宋代洪适隶释虽重在荟萃汉魏碑碣,然亦多进行考释,甚至议论。后汉碑碣多为 门生故吏所立,故隶释为后世研究门生故吏及当时社会政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 料。清代赵翼对此问题亦多有论述。陔余丛考卷十六“郡国首相得自置吏”言: “观史策所载,属吏之于长官已有君臣分谊,降及后世,若行之不变,未有不成党援 f 7 p 、背公向私者。又举春秋时家臣殉其主而忘公家诸例,“降及东汉,气节相矜, 并至有甘以身殉者。 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尚名节”条对东汉推崇节义原因分析 说:“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 3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导论 风俗”。下分举数例证明轻生尚气的风气,最后总结说:“盖其时轻生尚气己成习俗, 故志节之士好为苟难,务欲绝出流辈,以成卓特之行,而不自知其非也。然举世以此 相尚,故国家缓急之际,尚有可恃以揞拄倾危。昔人以气节之盛,为世运之衰,而不 知并气节而无之,其衰乃更甚也”。 近代以来,治汉史的专家学者们在这问题上多有提及,如吕思勉先生说:“秦 汉去封建之世近故其民犹有各忠其君之心,为三公九卿郡国守相所辟置,即同家臣, 故其风义尤笃。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两重的君主观念 条中指出:“地方察举 权任太守,无客观标准,因此易于营私,一面是权门请托,一面是故旧报恩。因郡吏 由太守自辟,故郡吏对太守,其名分亦自如君臣。 “当时的士大夫,似乎有两重的君 主观念,依然摆不脱封建观念的遗影,国家观念之淡薄,逐次代之以家庭;君臣观念 之淡薄,逐次代之以宗派。”余英时先生亦云:“东汉之门生故吏与其师长、故主之 关系极深,而末流有君臣之名分。” 后又有学者就门生故吏问题或就其中的某个方面 专门做深入研究,如张鹤泉东汉故吏问题试探(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9 5 年第5 期) 指出,故吏同举主、府主的联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牢固性,并且表现出故吏 对于举主、府主的卑微化倾向。因此,这种关系是以君臣之义为表现特征的主从关系。 随着故吏对举主、府主的依附性日益加深,直接影响到当时社会的选举,并且促使了 以府主、举主为中心的大小不同的政治集团的出现。特别是东汉后期,故吏成为各分 裂集团发展势力的重要依靠。因此在皇权衰微的社会条件下,故吏与举主、府主的主 从关系也成为促成分裂的重要因素。孙生( f - j 生举主之关系与汉室覆亡( 西北民族 学院学报1 9 9 9 年第4 期) 认为,汉室覆亡与门生与举主之关系密切相关。这种关 系,恰恰沉潜着后汉社会大动乱之离心力。作者以衰氏家族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这 一问题,并进一步论证以衰氏为代表的汉末豪强之具不臣之心,蓄谋已久。高凯略 论两汉时期“门生故吏”制的形成( 秦汉史论丛第6 辑,1 9 9 4 年) 文中,较 系统地考察了两汉门生故吏产生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以及历史作用。 亦有从师生关系方面进行考察的,如刘厚琴论儒学与两汉师生关系( 山东大 学学报,1 9 9 4 第1 期) 一文认为,从先秦到两汉,儒学变迁对两汉师生关系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师生关系在汉代由先秦儒学师生双向关系转化为单向。范志军东汉弟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5 2 4 页。 口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版,第2 1 8 页 o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第2 5 9 页 4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导论 子为师重服议( 史学月刊,2 0 0 6 年第2 期) 一文分析了东汉弟子一改为师无服而 心丧的旧制,进而为师服重丧的原因:一是汉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关系,使他们 形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二是汉代已形成了尊师爱师、师尊生卑的观念和 风习:三是社会的浮伪风气也助长了东汉时期弟子为师服重丧现象的发生。赵沛汉 代儒学入仕到门阀垄断( 甘肃社会科学,1 9 9 9 年第3 期) 一文认为,汉代儒学入 仕必然衍变为汉末到魏晋之际的门阀垄断。作者指出其原因在于:一、是儒学入仕中 的门弟观念使然;二、是儒学入仕的选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经师与门生、 故吏集团的形成并逐步把持选举的结果。 亦有从其他角度分析门生故吏问题的。朱子彦论先秦秦汉时期的两重君主观 ( 史学月刊,2 0 0 4 年第2 期) 一文认为,先秦秦汉社会的忠君观念具有多元化的 特征,并缕述了西周、战国、两汉时期的多元化君主关系的原因、表现及后果。其中 有关两汉时期的论述实际上就是对东汉时期的论述。作者认为东汉的君臣名分多元化 的原因在于当时的选官制度使大官僚手中握有用人之权,故府主、举主与门生故吏有 了变相的君臣关系。此论承袭了以往吕思勉、钱穆等人的观点,自有其合理性。然似 过于强调制度对社会意识的影响,不免流于片面。另外,该文虽认为先秦秦汉时期一 直存在君臣名分多元化现象,并力图证明之,但分析西周、战国、两汉时期形成多元 化君主关系的原因截然不同,似乎割裂了历史的延续性。方建春秦汉时期幕府制度 的形成( 宁夏社会科学,2 0 0 5 年第6 期) 一文认为,幕主自主用人的幕府制度在 秦汉时期正式形成并广泛地存在于行政系统,其标志就是辟署制度的确立。秦汉时期 的辟署制,在辟主资格和辟署范围、辟署标准和辟举对象等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辟主和被辟者一般遵循自愿原则,并形成相对固定的隶属关系;辟署制度尽管存在一 些弊端,但在封建国家机器运转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幕友制度重要表 现形式的游士宾客在这一时期也较为活跃,成为幕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所列只是主要的有关研究论著,虽然限于学识,难免挂一漏万,但大致能够 反映出关于门生故吏研究的概貌。以上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门生故吏”是一 个对于治学者来说耳熟能详的问题,也不断的在各种著作中被提及,然而学术界对于 门生故吏问题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要么是在专著中几笔带过,要么是就其中的某一 个侧面来研究,要么是为研究某一其他问题而涉及到,真正专门研究门生故吏的专论 则很少。就前人的研究来说,至少是有两点不足:一是对门生故吏的产生根源分析较 5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导论 弱,多是归结于当时的选官制度,而没有人从更深的文化层面、价值观念方面进行分 析。制度自然是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却不可能是其根源。二是前人研究多是就 门生故吏来谈门生故吏,而对门生故吏于东汉政治结构的影响很少有深入的考察。 三、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内容如下: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是探讨“策名委质”在东汉的重现。首先是对“策 名委质”这种确定君臣关系的特殊方式进行阐释,分析经由此种方式结合的君臣关系 的特点。然后用史料罗列的方式表明了“策名委质”在东汉重现的客观情况,并重点 分析了这一传统政治理念在东汉重现的原因。 第二章是对东汉时期人身政治依附的典型门生故吏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门 生故吏形成的制度性因素,并阐述了门生故吏在东汉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对东汉 政治结构所产生的影响。门生故吏的形成除了由于士人价值观念、政治道德观念的变 迁以外,还有更加现实、也更加重要的制度上的原因,尤其是与士人利益息息相关的 选官制度。东汉选宫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在此种选官制度下,士人的入仕、升迁主要 掌握在老师、长吏手中,而且这两种选官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以社会舆论为基础,重视 士人的名誉,而由于人们对层级性、具体性的君臣隶属关系的普遍接受,社会舆论推 崇门生故吏对老师故主尽忠尽孝,如此一来,门生故吏先报答举主业师,甚至置公职 于不顾的行为就变得合情而又合法( 因为它符合了“礼”) 。门生故吏对于其业师故主 的超越国家、朝廷的这种私义使得东汉社会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尤其是士大夫集团 以其不断扩大的经济实力和对文化资源的绝对掌握,以门生故吏为人际关系的纽带, 成为东汉社会最重要的政治集团。东汉社会普遍的利益集团化使得党争在所难免。 第三章主要是探讨门生故吏在东汉党争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指出,虽然当 政者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对门生故吏表现出定的宽容,但同时也认识到对门生故吏在 各利益集团尤其是士大夫集团对皇权产生离心力中的作用,不可能不对他们严加防范,而门 生故吏又确实是是结党的重要因素。党锢之祸实际上是皇权打击士权的一次极端事 例,而非单纯的士大夫与宦官之间的“清流”、“浊流 之争。 6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 导论 四、创新与不足 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用长时段眼光,从“策名委质 这一缔结政治隶 属关系的传统礼仪在东汉的复活这一历史现象入手,探讨在君主专制发达的条件下官 僚政治生态特点,认为古文经的兴起是东汉官僚之间政治依附关系的价值基础;以此 为前提,重新分析门生故吏关系的形成原因和途径,揭示东汉时代所谓多重君主观的 形成机制和历史作用。本文认为,刘秀重儒,试图以儒家伦理巩固刘氏江山,后人对 东汉后期的士风也赞赏有加,固然有其历史依据,但是,必须看到东汉官僚士大夫将 师门故主之“私恩”置于国家“公义 之上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君权的解构,而这种“解 构”并非如人们所称许的那样是出于对儒家伦理的实践,而是现实政治利益诉求的结 果。 本文的不足仅仅是提出问题,限于学力和时间,许多问题没有展开,如两汉今文 经和古文经伦理实践特别是关于“忠”的内涵即实践差异问题、两汉士人价值观念变 迁及其基础问题等,都没能展开和深入。这些只能留待以后探索了。 7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 第一章 “策名委质”及其在东汉的重现 第一章“策名委质 及其在东汉的重现 第一节“策名委质” “策名委质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九月,晋惠公卒。怀公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 耳在秦,弗召。冬,怀公执狐突,日:“子来则免。”对日:“子之能仕,父教之忠, 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 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 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 臣闻命矣。”乃杀之。 在这个故事中,狐毛和狐偃跟随公子重耳逃亡于秦,晋怀公收执其父狐突,想借 此要挟狐毛和狐偃。狐突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既然已经“策名委质”于公子重耳, 就不能背叛他,否则就是不忠。 “策名”,也写作“册名”,一般认为是“名书于所臣之策”,即称臣之人把名字 写在所臣之人的“策 上,以示自己依附隶属于他。而此种“策 ,有学者认为“实 即载书之类”,可从。山西侯马出土的春秋时期晋国的一部分“载书”上均有某某“自 质于君所”旬,这类载书被整理者称为“委质类”。杨宽先生则释“策名”为“策命 礼 ,亦称锡命礼,所谓策命、锡命、之礼,是西周王朝在继承、分封诸侯、任 命官职、赏赐臣下或浩诫臣下时所行之礼,但是,以策名为“赐命礼”的观点尚存在 一点疑问。“重耳出逃前只是晋国的公子,年龄不足二十岁,尚未行冠礼命字, 更不可能举行只有天子、公室与诸侯才有的策命礼去策封卿大夫,有的也就是家 臣。 圆故而不从其义。“委质”,杜预注为:“屈膝而君事之”,孔颖达正义则发挥 为:“质,形体也。拜则曲膝而委身体于地,以明敬奉之也。 ,不可取。杜预本 意可能只是想说建立起君臣关系,孑l 颖达进一步的把“质”解释成形体,把“委质 解释成“委身体于地 ,近乎臆断。现代学人大都认可“质原意为“贽”,起源于原 始社会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赠送的礼物,后来随着阶级的产生,不同身份的人所持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5 9 5 页。 。候旭东,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历史研究,2 0 0 5 年第5 期。第1 0 页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第一章 “策名委质”及其在东汉的重现 之贽有了明确的等级之分,礼记曲礼下日:“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 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妇人之挚棋、榛、脯、惰、枣、栗。”杨宽先生指出, 因贽有财物的性质,委质等同于贡献,弟子见师长、晚辈见长辈、臣见君都须委质, 在政治领域,委质具有表示臣服的用意,这样就形成了委质为臣制度。“委质为臣 之礼,不仅表示在政治上确立了君臣关系,臣下必须效忠于君上;同时还表示在经济 上确立了贡约关系,臣下必须按规定贡献于君上。同时,小辈对长辈行“委质 之礼, 不仅表示确立了长幼的亲属关系也还表示对尊长负有侍奉和服役的责任。即使师生关 系也是如此,弟子对老师行“委质”之礼,以束惰献给老师,不仅表示确立了师 徒关系,也还表示要为老师服劳役,和承担纳学费的责任,所以束惰就成为学费 的名称。” 在西周春秋时期,“名”不仅仅是人的一个代号而己,它的使用还具有一定的政 治意义。礼记曲礼日:“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称名与不称名是可以体现和确 认交往双方的地位尊卑高下的。同时,人们还相信“名”与“所名,即代号与实体 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圆质”,在当时人们交往并建立各种关系时是表达诚、信的标志。 白虎通文质说:“臣见君有贽何? 贽者,质也。质己之诚,致己之悃缠也。” 在“委质”的时候,贽是作为信物被献于主人的,表明的是委质者对主人的忠诚。所 以,“策名委质 所体现的政治含义是称臣这借助某种媒介使自己与所臣之人建立起 一种稳定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又是以忠诚信义为基础的。 “策名委质”所确立的人身隶属关系是层级性和具体性的,委质之人只对委质的 对象尽忠,这在家臣制度中最能体现。在权力层层分割,等级鲜明的宗法贵族制度下, 家臣必须绝对听命于主人,且只听命于主人,而对主人的上级却没有忠诚的义务。如 左传昭公十四年载,( 南蒯) 奔齐,齐景公对他说:“叛夫? ”南蒯辩解说:“臣 欲张公室也。 大夫子韩皙却批评他:“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 春秋时代, 私门和公室矛盾是各国普遍现象,并且日渐激烈,各国的卿大夫都千方百计地扩大私 家势力,削弱公室力量,导致公室衰微。站在公室立场,当然希望私门力量削弱,其 家臣反叛正是削弱其力量的最佳时机和方式。而齐鲁矛盾重重,南蒯背叛季氏,必然 导致鲁国力量削弱,客观上对齐国有利。齐景公身为国君,应该对南蒯持欣赏态度才 。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3 6 页。 o 候旭东,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历史研究,2 0 0 5 年第5 期,第6 、9 页。 9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 第一章 “策名委质”及其在东汉的重现 对。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南蒯自以为有功于公室、有功于齐国而敢于直面齐景公。出 乎南蒯意料,齐景公直斥南蒯为“叛夫”。南蒯很委屈,辩解说自己不是为了私利, 而是出于“张公室的目的。公室固然要“张 ,但是家臣对主人的绝对忠诚更为重 要,家臣忠于主人是无条件的,如何张大公室是主人的事情,不是家臣的职责。“家 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齐景公斥南蒯为“叛夫 。南蒯在遭到韩皙的批评以后, 无言以对,羞惭而退。可见“策名委质”所确定的君臣关系的性质。 战国时期,“策名委质”仍然被用于建立君臣关系的场合。如张仪委质于楚,乐 毅委质于燕,苏厉委质于齐等,但是仅仅是形式而已,那种“质己之诚 的内涵已被 破坏。尤其是此时已建立起以符玺为基础的官僚制度,“策名委质”自然渐渐消退于 历史舞台。 第二节“策名委质在东汉的重现 上己指出,这种经由“策名委质”确定的君臣关系具有某种个人性和情感性,而 非大一统王朝下制度性、法理性的君臣关系。故而,在大一统政权建立起来以后,它 必然为专制皇权所排斥。所以我们看到,在秦和西汉,此种确立君臣关系的做法及由 此形成的政治道德观念已不见于史。然而,到了东汉末年,“策名委质”又重新出现 在士人的政治观念中,如胡伊为汝南太守虞放掾属,后虞放因故去官,“郡以伊为郡 主簿,迎新太守。( 伊) 日:我为宰士,何可委质于朝乎? 胡伊奉命迎新太守,为 他所拒,因为他不愿意“委质于二朝”,即向两位君主称臣。胡伊离开汝南,“系名籍 于陈国”即为陈国之吏。再如,荆州牧刘表欲遣从事中郎韩嵩去曹操那里探虚实,韩 嵩对刘表说: “圣达节,次守节嵩,守节者也。夫事君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质, 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以嵩观之,曹公至明,必济天下将军能上顺天子, 下归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国实受其祜,使嵩可也;设计未定,嵩使京师,天子假嵩一官, 则天子之臣,而将军之故吏耳。在君为君,则嵩守天子之命,义不得复为将军死也。唯将军 重思,无负嵩” o 应劭著,吴树平校释, 风俗通义校释卷十五十反,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 下引同此) ,第1 9 4 - 1 9 5 页。 o 陈寿,三国志卷六刘表传傅子注,中华书局,1 9 7 1 年版( 下引同此) ,第2 1 3 页。 l o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第章“策名委质”及其在东汉的重现 韩嵩说的很清楚,他现在是“策名委质”于刘表,那么必当是忠于刘表,惟命是 从。但是,如果刘表放弃了这种君臣隶属关系,且让他去京师为官,这就让他和天子 建立起了君臣关系,那么就要对天子尽忠,而不能顾及刘表了。 当时的人还拿“策名委质”来比附公府州郡辟除掾属,通典卷六十八“被召 未谒称故吏议 条:后汉孔融上三府所辟称故吏事日: 三府所辟,州郡所辟,其不谒署,不得称故吏。臣惟古典,春秋:女在其国称 女,在途称妇。然则在途之臣,应与为比。谷梁传日:天子之宰,通于四海。三 公之吏,不得以未至为差。狐突曰:策名委质,贰乃辟也奉命承教,策名也昔 公孙婴齐卒于狸蜃,时未入国,鲁君以大夫之礼加焉。传日:吾固许之,返为大夫。 延陵季子解剑带徐君之墓,以明心许之信,况受三公之招,修拜辱之辞,有资父事君 之志耶! 臣愚以为礼宜从重,三公所召,虽未执职,便为故吏 经过秦、西汉及东汉初年的种种努力,应该说大一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东汉 的忠君观念也已经得到了极大加强,“忠”的内涵是忠于国家、忠于君主。“策名 委质 这种确立层级性和具体性人身隶属关系的君臣结合方式在东汉末出现显然和西 汉儒学独尊以来统治者所宣扬的价值观念是矛盾的,的确引人深思。本文认为,这和 东汉对儒学的尊崇及古文经学的繁盛有极大关系。 刘秀微时,在“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 即位以后,祭祀孔子, 并封其后为“褒成侯”,并多次幸临太学、辟雍。还“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 夜分乃寐”。 以后诸帝也大多好儒。如明帝“十岁能通春秋”,且“师事博士桓荣, 学通尚书 ,国“学道九载”,“通明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若 此者” 。章帝“少宽容,好儒术” 。其他王公贵族甚至后妃学儒重儒的事迹亦屡 见记载。 除了上层贵族的重视外,儒学在社会上亦得到了实质性的广泛传播。首先是作为 。这从东汉末年一系列的忠贞义士身上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出来。种拂在李健、郭汜作乱时,长安城溃,百官多避 兵劫,种拂挥剑而出日,“为国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凶贼兵刃向宫,去欲何之。”遂战而死。李谴借献帝之 名召朱倘,军吏以为有危险不能去,他则认为“以君召臣,义不俟驾,况天子诏乎! ”乃就征,结果被李、郭等 人活活气死。刘虞为汉室宗亲,任幽州牧,为人施仁义,深得民心,关东盟军想拥立他为皇帝,他严辞拒绝,“今 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 邪? ”。可以说,正是因为忠君观念的强化使得东汉长期保持了“倾而未颠,决而未溃”的局面。 o 范晔,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下引同此) ,第l 页。 o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8 5 页。 回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9 5 页。 毋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第1 2 5 1 页。 o 后汉书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1 2 9 页。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第一章“策名委质”及其在东汉的重现 伦理控制制度依托的教育的发达。东汉甫建立,就着手学校的建设。“建武五年,乃 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中 元元年,初建三雍。 除了中央太学,各地方郡县亦依例建学。郡国日学,县、道、 邑、侯国日校,皆置经师一人。乡的学校日庠,聚的学校日序,都置孝经师一人。班 固两都赋云:“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国虽语涉夸张,但也说明东汉 时学校教育之盛。除了官学以外还有私学。赵翼在陔余丛考卷1 6 “两汉时受学 者皆赴京师 条说:“然经义之专门于一名家,惟太学为盛,故士未有不游于太学者。 及东汉中叶以后,学成而归者,各教授门徒,每一宿儒门下著录者至干百人,由是学 遍天下。”这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所载:张兴“既而声称著闻, 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为梁丘家宗。”牟长“自为博士及在河内,诸生讲学者常 有千余人,著录前后万人。”楼望“教授不倦,世称儒宗,诸生著录九千余人。”蔡玄 “学通五经,门徒堂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后汉书杨厚传亦言:( 杨 厚) “修黄、老,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余人。”故范晔论日:“若乃经生所处;不 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 专相传祖,莫或讹杂。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 说。囝东汉私学之盛,可见一斑。 儒学的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必然使得其核心观念迅速成为东汉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儒学言忠言孝,讲求礼仪,尊师重道,这些都深深的影响着东汉士人甚至普通百姓的 一言一行。“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所谈者仁 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东汉对儒学的重视自然带来经学的繁荣。这在经学在入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可 以看出。东汉入仕途径主要有察举、征辟,任子以及博士弟子科。其中除任子制外, 都需要士人有一定的经学水平。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日:“世祖诏: 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 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 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 。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第2 5 4 5 页 o 后汉书卷四十班彪列传,第1 3 6 8 页。 曲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第2 5 8 8 页。 o 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第2 5 8 8 - - 2 5 8 9 页 1 2 “策名委质”与东汉政治门生故吏再研究 第一章 “策名委质”及其在东汉的重现 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聂,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 邑,务授试以职。”这“四科”是丞相从九卿属吏中之同秩官员里选拔丞相府属的标 准,但在一种引申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东汉政府的总体选官标准。圆其中“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 就是对经学水平的要求。 察举制中本就有有明经一科。东汉明经科的员额增多,元和二年,章帝下诏:“郡 国上明经者,口十万以上五人:不满十万三人” 。明经的人数众多,贡举率也远在孝 廉之上,而且明经者所获得官职都很高,这也是经学与仕途关系最明显最直接的一科。 博士弟子科更是以经学水平作为考核内容。东汉桓帝时直接取消了博士弟子取官名额 的限制,以通经多少作为录用升迁的标准。“学生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 其不能通二经者,须后试,复随辈试之,通二经者,擢其高第为太子舍人。其不得第 者后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为太子舍人。已为太子舍人,复随辈试,第复高 者亦得为郎中。满二岁试,能通五经者,推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其不得第者后试, 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补吏。”呵以说,要想入仕,学习经学是必须的。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用户体验设计原则总结
- 婚内财富约定协议书怎么写5篇
- 财会模拟面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律师考试面试试题及答案
- 拜城民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莘县社工考试题目及答案
- 今天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疫情期间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神经科癫痫病例分析与治疗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眼科学理论知识应用测试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抗逆境生理
-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不同持股比例的“母、子、孙”结构的合并报表处理
- GB/T 1871.1-1995磷矿石和磷精矿中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磷钼酸喹啉重量法和容量法
- 第五节 重力流输水管线设计计算
- 元数据教学讲解课件
- CCP与备货0403 (华为培训)课件
-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四年级上册二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综合练习PPT
- ASCVD时代总体心血管风险评估工具的更新ppt参考课件
- GB 15579.3-2014 弧焊设备 第3部分:引弧和稳弧装置
- 世界经济史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