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宋节日比较——以诞节、端午节、冬至节为中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宋节日比较——以诞节、端午节、冬至节为中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宋节日比较——以诞节、端午节、冬至节为中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宋节日比较——以诞节、端午节、冬至节为中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宋节日比较——以诞节、端午节、冬至节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宋节日比较——以诞节、端午节、冬至节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节日比较 以诞节、端午节、冬至节为中心 中国古代史专业 研究生李霞指导教师魏华仙 摘要:唐宋节日从系统结构上说已出现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系统,统 治者已有以王朝( 或国家) 建立节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日为节日的建节意识, 由此设置的诞圣节成为唐宋官方节日最典型的代表,在发展中各具特色,如设 置数量、庆祝规模、经费来源以及对生日礼俗的影响等方面。以诞节为代表的 官方节日的出现是由唐宋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系列变化所推动的,它的创立不仅 完善了中国节日系统结构即官方与民间二元节日体系,更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 唐宋社会的政治变迁情况。诞节虽是君主集权的象征,其整个节日的活动和人 气的集聚实际上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无疑给中国社会增添光彩。 端午节和冬至节是唐宋时期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日习俗活动的继承与 发展、节日礼物馈赠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能够很好的瞥见处于唐宋变革时期人 们的社会生活状况。 关键词:唐宋节日官方节日诞节端午节冬至节馈赠 a b s t r a c t t h e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h o l i d a ys a i df r o mt h es y s t e ms t r u c t u r et h a t , a p p e a r e dt h ef o l l 【t r a d i t i o n a lh o l i d a ya n dt h eo f f i c i a lh o l i d a ys y s t e m r u l e r sh a v e c o n s c i o u st oe s t a b l i s hf e s t i v a l sa c c o r d i n gt h ea d v e n to fs i g n i f i c a n tt h i n g so rt h e b i r t h d a yo fad y n a s t y ( o rc o u n t r y ) ,e m p e r o r sf e s t i v a lm a d ej u s tb e c a u s eo ft h i s ,i ti s t h em o s tt y p i c a lf e s t i v a lo ft h eo f f i c i a lh o l i d a y , d u r i n gt h ep r o c e s s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 i th a so w nf e a t u r e s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a m o u n to ft h ef e s t i v a l si tw a sm a d e ,t h e c o n g r a t u l a t i o ns c a l e ,t h es o u r c eo ft h ef u n d s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 so nt h ec u s t o m so f b i r t h d a y e t c t h ee m p e r o r s f e s t i v a l a p p e a r e d o na c c o u n to fas e r i e so f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o np o l i t i c sa n de c o n o m i c s w h e ni tw a sc o n s t r u c t e d ,o nt h eo n e h a n d i tm a d et h ec h i n e s eh o l i d a ys y s t e ms 饥i c m r e ( t h eo f f i c i a la n dt h ef o l k t r a d i t i o n a l h o l i d a ys y s t e m ) m o r ep e r f e c t ,0 1 3t h eo t h e rh a n d ,i te m b o d i e dt h e s i t u a t i o na b o u t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 p o l i t i c so n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a l t h o u g hi ti st h e s y m b o lo ft h em o n a r c h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o fs t a t ep o w e r , a l lt h ef e s t i v a la c t i v i t i e sa n d t h ea s s e m b l e dm o o d si sak i n do fv a l u a b l er e l i c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 r ei s1 1 0d o u b tt h a t i tf l o u r i s h e dt h ew h o l e s o c i e t y t h ed r a g o n sd a ya n dt h ew i n t e rs o l s t i c ef e s t i v a la r et h ei m p o r t a n tf 0 1 k t r a d i t i o n a lh o l i d a yo n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f e s t i v a la c t i v i t i e s ,r i t e sa n dc u s t o m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e x c h a n g i n gg i f t s o nh o l i d a ya n ds o c i a lm o b i l i z a t i o n ,w h e nw ek n o wt h e s e ,w ew i l lk n o wp e o p l e s c o n d i t i o n sb e t t e rt h a ne v e r , e s p e c i a l l yd u r i n gt h es p e c i a lt i m eo ft a n ga n ds o n g d y n a s t y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h e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h o l i d a y ;t h eo f f i c i a lh o l i d a y ; e m p e r o r sf e s t i v a l ;t h ed r a g o n sd a y ;t h ew i n t e rs o l s t i c ef e s t i v a l ;e x c h a n g i n gg i f t s i i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煎垩 ,山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 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 检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 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查霞 签字日期:2 p f d 年4 - b2 2 日 翩躲磁弘 签字日期:加,啤宰月z 2 ,日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节日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商贸集会、文化娱乐、休闲舒泄、会友社 交等都有各自的表演。节日风俗是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和世风民俗的综合反 映,它既包含了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意志、趣味风尚和宗教信仰,又 有一般平民百姓的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唐宋时期是节日发展的繁荣时期,对 唐宋节日进行比较研究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和影响。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 瞥见唐宋所共有的某一具体节日或盛或衰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了 解唐宋节日活动的基本概况、以及隐藏在这些活动背后的深层意义人们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及人际交往关系等等,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唐宋变革的认 识。 由于自身学术水平的限制,至今,我还无力对唐宋节日进行全面系统的比 较研究,只选择其中的诞节、端午节和冬至节等三个节日来作比较分析。唐宋 是官方节日创立和发展时期,诞节则是官方节日最典型的代表,唐宋时期是怎 样创立这一节日? 有何意义? 其庆祝活动又有何不同呢? 端午节和冬至节是 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唐宋时期,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继承和发展呢? 等等 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二、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有关唐宋节日的研究概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拨开冬雾走进了春天。此前躺在民俗 学角落里的岁时节日研究也抖抖尘埃,稳稳的站了起来,走出角落,来到人们 面前。随着1 9 8 5 年国家确定每年9 月1 0 日为教师节,1 9 9 8 年国家调整法定 假日,出现“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及2 0 0 7 年1 2 月国务院公布全国年节 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增加了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假期等政策 的出台。“假日经济”“节日文化 等成为一个又一个社会热点。对历史上尤其 是唐宋节日的研究更是越来越受到民俗学、文学、文化史、历史学等研究者的 关注,研究成果十分喜人。 ( 一) 有关唐宋节日的全面探讨 张泽成唐代的节日一文,用了近3 万字的篇幅对唐代十七个节日的 成因、活动事象、饮食等作了一一阐述。这是全面探讨唐代节日的一篇力作。 他指出唐代节日数量明显比汉魏六朝时增多,传统节日增添了某些富有时代特 色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民情风俗复杂多变的新气象。 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一书,其中岁时节日篇把节俗 与文学相结合,对唐代节俗作了全景式的概述,并由此揭示出我们民族的心理 素质、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 其它还有史忠文等著中国全史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唧,李斌城等著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陈高华、徐吉军主编,吴玉贵著中国风俗通史隋 唐五代卷 、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 、徐杰舜主编、万建中等著汉族风 俗史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等书都有关于唐代节日的章节,都对唐代的 节日进行了全面的叙述。 对唐诗的民俗价值、史料价值的重视是这一时期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他 们有从唐诗中了解一个地区的节日风俗的,如武复兴唐代诗人笔下的长安节 日风俗( 上、下) 读唐诗札记 一文,探讨了长安一年里所过的灯节、 寒食、清明、上巳、端午、七夕、重阳、除夕、元旦等重要节日。一方面反映 了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见到当时节日风俗绚丽多 彩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动人的活动内容。也有从一个具体诗人的诗作中来了解唐 代节日风俗的,如李霞锋、李桂英试析杜诗中的唐代节日民俗一文,从 杜甫的节日民俗诗中来看唐代各种节日的主要活动。林弘则进一步对杜甫节日 诗的数量及其描写的主要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指出杜诗中涉及重阳节的诗有 1 4 首,是他所咏一年所有节日中最多的诗,而真正反映唐人在八月十五赏月 锄载文史第3 7 辑,中华书局,1 9 9 3 年版。 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固史忠文:中国全史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 瓣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固陈高华、徐吉军主编,吴玉贵著: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啷李斌城:唐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徐杰舜主编、万建中等著:汉族风俗史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学林出版社,2 0 0 4 年版。 霉载人文杂志,1 9 8 2 年第6 期,1 9 8 3 年第1 期。 哪载e f t 甫研究学刊,1 9 9 5 年第2 期。 2 习俗的诗仅3 首,而且也没有关涉唐人在此日除赏月外,还有其它何习俗,由 此他认为唐人重九日而轻中秋。在他另一篇文章杜甫与唐代节日习俗研究 中,还指出:从杜诗中能清楚的看到唐代节日风俗由原来的表现禁忌、迷信 的神秘气氛向着开放、娱乐、礼仪甚至奢侈享乐方面转变的痕迹。 张勃则从白居易的诗作中探讨俗民个体的节日生活要素,节日实践活动在 节俗传承、变异中所起的作用,如自居易的节日生活兼及俗民个体实践 与节俗传承、变迁的关系一文。刘欢从刘禹锡的诗中阐述唐代地方节日民 俗,如论刘禹锡笔下的民风民俗诗固一文。 还有的则从唐诗中全面探讨唐代的节日文化,如张浩逊认为唐诗里描写最 多的节日有元日、元宵、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他对每个节日的 习俗活动、主要诗篇都作了叙述,如从诗歌看唐代的节令文化固一文。 该时期对宋代节日较早进行全面探讨的是朱瑞熙。他在宋代节日 一 文中,将宋代节日分为帝、后的“圣节 、官定的重要节日、节令性和季节性 节日、带有宗教迷信性质的节日四类,并逐类加以论述,展示了宋代节日的全 貌。其全面描述宋代节日的还有徐吉军著中国风俗通史( 宋代卷) ,姚瀛 艇主编宋代文化史,杨渭生等主编两宋文化史研究 ,柯大课中国 全史中国宋辽夏金习俗史 等等。 从诗词中探讨宋代节日的论著也很多。黄杰宋词与民俗 统计,全宋 词中广义上的节序词有2 4 3 2 首,狭义的节序词有1 4 0 6 首,书中有专章探讨 节日民俗。吴邦江在宋代节令诗繁荣原因探究1 1 一文中,分析了宋代节令 诗繁荣的七个原因。张秋娟在宋代节序词繁荣探究1 2 一文中,则探讨节序 词繁荣原因,认为这与当时统治阶层对岁时节令活动的提倡、社会上宴游、享 载杜甫研究学刊,1 9 9 6 年第4 期。 罾载民间文化论坛,2 0 0 6 年第4 期。 锄载东北师大学报,1 9 9 7 年第3 期。 枷载吴中学刊,1 9 9 8 年第3 期。 载上海师大学报学报,1 9 8 7 年第3 期。 徐吉军:中国风俗通史( 宋代卷) ,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6 1 3 哪9 6 页。 毋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5 3 6 5 4 9 页。 杨渭生:两宋文化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2 1 一1 3 8 页。 留柯大课:中国全史中国宋辽夏金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l o 5 4 页。 黄杰:宋词与民俗,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 “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7 期。 ”载黑龙江史志,2 0 0 8 年第1 2 期。 3 乐之风盛行、商业文化、市民文化的兴起密切相关。程伯安在苏东坡百诗百 俗解:节日风俗部分一文中,则专门探讨苏东坡诗中的节日风俗。 ( 二) 对唐宋某一节日及其习俗的探讨 这部分成果最多,不能一一举来,兹检举其重要者述之。简涛在其立春 风俗考一书中,立有专章专节讨论唐宋时期的立春迎气礼俗,认为唐代是 迎春礼俗的鼎盛时代,尤其是立春迎气更是恢宏盛大。唐后期立春施土牛,耕 人的礼俗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唐代不仅产生了鞭春礼俗,而且出现了抢 春习俗,形成了关于土牛的民间信仰。马新在唐代出现的寒食扫墓之俗嘞一 文中,认为扫墓之风在我国古已有之,但作为祭奠先人的寒食扫墓在唐代以前 并未发现,从唐代开始,寒食扫墓方成风气。唐川子在试论唐代诗人笔下的 寒食节民俗锄一文中,也认为将拜扫祖墓固定于寒食节期间,是唐人的发明。 王赛时在唐代的寒食风俗 一文中认为唐人重寒食,他探讨了寒食节的放 假、饮食以及多种娱乐活动。 张庆捷在杜牧( 清明) 诗与扫墓风俗无关 一文中认为,唐代清明与 寒食节是两个不同内容的节日,决不可混为一谈,扫墓习俗唯独见于寒食节而 不见于清明节。宋以降,清明节始与扫墓之俗联系起来。罗时进也持相同见解。 如孤寂与熙悦唐代寒食题林诗歌的二重意趣阐解o 一文。曹海东唐 代清明节与扫墓风俗问题辨证锄一文则对寒食与清明在唐代是否开始汇成一 节以及唐代清明节是否与扫墓习俗相关的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唐代人们对清明 与寒食两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开始出现混一相并的趋势;扫墓不仅限于寒食 曰,清明亦可为之。但唐代清明扫墓的方式推广的程度则没有涉及。张勃清 明作为独立节日在唐代的兴起 一文则从清明日在唐人生活和意识中的状态 锄载咸宁师专学报,1 9 9 2 年第1 期。 简涛:立春风俗考, 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6 0 一7 6 页。 鼬载民俗研究,1 9 8 8 年第1 期。 钳载广西民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s 2 。 露载民俗研究,1 9 9 0 年第3 期。 唧载文学遗产,1 9 9 3 年第1 期。 o 载文学遗产,1 9 9 6 年第2 期。 嚣载文学遗产,2 0 0 1 年第1 期。 锄载民俗研究,2 0 0 7 年第1 期。 4 入手,认为中唐时期,这已成为独立节日,并不是寒食节的一部分,并从寒食 节的盛行、改火制的复兴、节假目的设置等方面,解释了清明节之所以成为独 立节日的原因。其它有关寒食节的文章还有:罗时进( 寒食即事) 诗寓意辩 误:兼论唐代寒食清明风俗及其文化意义;戴怡唐诗寒食考述圆;何海 华从寒食清明诗看唐代风俗四。 聂济冬在中后唐时七夕乞巧心理之社会考固一文中指出,中晚唐时, 七夕乞巧十分热闹,参与活动的阶层之多,人数之众,都是空前的。这种热闹 的背后,并非只是从众、游戏的心理,还应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当时开放、 拘谨并存的社会形态密切相关。 孔国辉认为唐以前重阳节泛称九日,唐代定名为重阳节。唐及后代则重阳 与九日并用。宰相李泌提请确定上巳、中和、重阳为一年之三大节庆,获准, 皇室加入,使重阳节活动在唐代盛况空前。唐诗中主要描写了重阳节的登高、 饮菊花酒、簪菊、赏菊等活动,如唐代诗中的重阳节 一文。前揭林弘的 文章中也提到杜甫描写重阳节的诗歌最多,唐人特重九日。李晖在唐代茱萸 风俗考略 一文中则专门探讨了唐代重阳节用茱萸的风俗。 , 中和节是唐代新创立的节日。朱红从中和节的设立背景、中和节俗的文化 内涵、中和节的流风余韵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中和节的出现在频繁的兵 灾战乱之后,中唐社会心理趋于安定,风习偏向娱乐有关,因此其设置的游乐 目的决定此节宴游歌舞的场面。不过中和节的农书、中和尺等节物均体现了唐 代对顺时重农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吸收。如从中和节看唐代节日民俗。一文。 张弓中古盂兰盆节的民族化演变四探讨了一个外来节日盂兰盆节的本 土化过程,可以说是节日个案研究的一个成功范例。在文中他将盂兰盆节的发 展衍变分为两个阶段:东晋至唐末五代( 4 世纪初一1 0 世纪中叶) :盂兰盆节 由佛寺进入民间、宫廷,道教的中元节吸收其“救拔宗亲”的主旨,以盂兰盆 脚载中州学刊,1 9 9 1 年第6 期。 罾载广东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3 期。 勘载菏泽师专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姆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四载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 9 9 7 年第2 期。 。载广西民院学报,1 9 9 7 年第1 期。 载史林,2 0 0 5 年第5 期。 锄载历史研究,1 9 9 1 年第1 期。 5 节为主,两节并行于寺观和上层社会。北宋南宋时期( 1 0 世纪中叶一1 3 世纪 末) :传统文化内涵更加深厚的“中元 节称取代外来的“盂兰盆 成为孟秋 望日的专用节称,传统民间节祀礼俗大量融进共盆行事,使之更具民族气派, 外域色彩进一步淡化,中土风格形成,民族化历程也基本形成。但在该文中没 有具体涉及到盂兰盆节与中元节的关系,以及盂兰盆节俗对中元节发展的意 义。 美国学者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 以中世纪( 唐代) 的七月十五日( 鬼节) 为核心,分析了围绕这一节日的各 种民俗活动及其思想渊源,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唐代人的信仰和社会生活。作 者视野开阔,在历史学的历时研究中融汇了共时的视角,将宗教形态置于整个 社会背景下分析,节日习俗也放入了整个宗教背景下进行研究。 至于唐代端午节的研究,黄珍已写过文章,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端 午节俗研究述评一文。她从端午节的起源、民俗事象、节俗的整体性观察、 对研究现状的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述评,兹不赘述。在他之后主要有王利华 从生态环境史的角度对端午节的起源、流播与演变的自然生态基础作了探讨, 让人耳目一新。如端午习俗中的人与环境基于社会生态史的新考察 一 文。 诞节也是唐代新增的节日。张泽咸唐代的诞节二文,对唐五代时期 以皇帝生日为节的诞圣节的设置原因、庆贺情况、对当时民间以及后世的影响 作了细致的论述。此外,还对四月八日的佛诞节、二月十五日( 道诞曰) 的降 圣节也分别进行了论述,这也是一篇较早较全面论述唐代诞节的文章。其后, 周冉冉唐代皇帝圣节考 一文,从唐代圣节概况、圣节产生原因、圣节庆 典的变化、圣节的影响四个方面对唐代圣节进行了全面探讨。认为唐代圣节产 生有皇帝自生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前者主要是皇帝希望自己长生不老,能 立下千秋伟业,让全天下都唯自己独尊。但社会原因却语焉不详。圣节庆典经 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 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3 期。 鼬载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8 年第2 期。 田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辑) ( 第1 l 辑) ,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 载达县师专学报,2 0 0 6 年第4 期。 6 历了随儒、释、道三教的兴盛,逐渐转变为三教讲论和由广宴天下逐渐转变为 禁止宰杀这样的变化过程。圣节时各地官员竞相进献,进献物品越来越讲究, 数量越来越大,导致吏治大坏。 张勃政策过程视角下的唐玄宗诞节一文,则从政策学的角度,以政 策制定过程为视角,专门探讨唐玄宗诞节的生成、盛行、衰亡与政策过程之间 的关系。认为唐玄宗诞节自开元十七年( 7 2 9 ) 设置一直到安史之乱前( 7 5 5 ) 这段时间,在社会上非常兴盛,主要原因有政策本身的正当性和可行性、强大 的国家能力和较高的行政效率、政策中损益关系的合理化、适宜的政策环境。 后来所以衰亡除了安史之乱的外在因素之外,最根本的是这个节日缺乏公共 性。 对节日某一节俗的研究,这时期主要有:王赛时唐代的节令游乐一 文,对唐代除夕、元日、上元、寒食、清明、上巳、端午、七夕、中秋、重九 等十个节日的游乐活动进行了展述。他还对除夕、人日、寒食、清明、七夕、 中秋、重阳、诞圣节等节日期间的官私宴会情况作了探讨。认为诞圣节官方所 办宴会规模在其它宴会之上。如唐代的节宴固一文。张宝强等则专门探讨 了唐代节日期间的体育活动项目及其对今天的借鉴意义,如唐代节日体育及 其借鉴一文。 对宋代具体节日的探讨:前揭简涛认为宋代立春时的鞭春礼俗在唐代的基 础上进一步发展。北宋时鞭春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礼仪,而且鞭春的场所发生 了变动,春牛已经进入了宫廷,进入官府,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都要举行鞭春 礼,整个鞭春礼仪要持续两天,民俗活动丰富。 傅伯星、胡安生两宋都城的元宵盛景 一文,着重描绘了汴京、临安 元宵节时官方与民间开展的活动,认为元宵节是宋代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豆 敏在宋代都城元宵节习俗o 一文中,也认为宋代二京所过元宵节最为热闹、 脚载民间文化论坛,2 0 0 7 年3 期。 固载唐都学刊,1 9 9 4 年第2 期。 9 载烹饪史话,1 9 9 9 年第1 l 期。 姆载咸阳师院学报,2 0 0 7 年第4 期。 田立春风俗考,第8 1 8 2 页。 田载旅游天地,1 9 8 1 年第1 期。 载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1 期。 7 最为平民化的节日,是十二三世纪中国的狂欢节,并分析了其原因。 伊永文对宋代端午节时丰富多样的节物、节食习俗作了探讨,从中可见两 宋此节俗的差别和特点,详见其宋代端午习俗琐谈一文。孙家骅在宋 代的粽子圆一文中则专门探讨宋代粽子的原料、形制、特点等。前揭黄珍之 文中对宋代端午节时的龙舟竞渡、饮食习俗、区域特点等问题作了述评。 刘春迎等对北宋东京所过的重阳节的起源、重阳佩茱萸的原始意义及其在 宋代的变化、登高、赏菊、秋游以及食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进行了描述, 显示了东京重阳节的全貌,详见其北宋东京重阳节习俗固一文。 魏华仙专门探讨了宋真宗、宋徽宗时期新设立的节日诸庆节,指出这 些节日到南宋时,宋徽宗时新设六个节日只保留了开基节。而宋真宗新设的五 个节日则全部保留下来。它们是宋真、徽二朝特定政治环境的产物,在性质上 属于官方节日,对后世以致我国现代节日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详见其诸庆 节:宋代的官方节日固一文。 对某个地区的节日风尚的探讨,主要有:林正秋对南宋都城临安一年所过 节日进行了一一分析,详见其南宋都城临安的节日风尚一文。陈世松宋 代成都游乐之风的历史考察 一文,对宋代成都的游乐之风的时代背景、活 动内容及其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其中节日游乐是主要内容。夏日新认为宋代商 品经济的繁荣,使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从祀神求鬼、祈年求吉的束缚中解脱出 来,更多的具有普天同乐的欢庆因素,节日也变得更具有综合性、全民性特点。 o 还有对宋代节令体育活动的探讨,如张永秀宋代节令中的体育活动 一 文;王俊奇试论宋代节俗体育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回一文;刘慧宋代节 庆旅游活动初探 一文则探讨了宋代的节庆旅游活动,认为上至中央下至地 。载华声报,1 9 8 6 年6 月1 7 日。 圆载农业考古,1 9 8 9 年第2 期。 8 载中州今古,1 9 9 4 年第3 期。 鲫载安徽师大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4 期。 。载徐规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十周年纪念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载文物,1 9 9 8 年第3 期。 毋夏日新: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湖北教育出版社,第2 3 页。 。载民俗研究,2 0 0 0 年第2 期。 嚣载山东体育科技。2 0 0 3 年第4 期。 圆载开封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1 期。 8 方官吏以至庶民百姓热衷庆典、醉心游娱等,使宋代节庆旅游活动呈现出民众 广泛的参与性、在时间、地点上鲜明的集中性特点。这种节庆旅游活动对社会 经济、市民文化生活都有积极影响,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宋代的节假:朱瑞熙宋朝的休假制度,他在文中的第一部分就探讨 了宋代官员的节假时间,及长短变化等。然而,这种描述是笼统的,没有对节 假日在有宋一代进行具体的分类研究。对于宋代节日的整体性综合研究还有待 进一步的深入。 对节日经济功能的研究:沈端民中国古代的节日消费圆一文,是这一 时期少见的直接以“节日消费”为题的文章。惜其不是侧重宋代,所据材料又 主要是文学作品,不过这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视点。吴晓亮认为,节庆消 费首先是一种精神消费,但又与物质消费密切联系。她认为唐代的节日消费还 带有乡村经济那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特点:而宋代的节日 消费则具有消费日益社会化、市场化、都市化特点,详见从城市生活变化看 看唐宋社会的消费变迁 一文。魏华仙北宋东京节日消费一文对北宋东 京的节日消费市场、消费特征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是从史学角度对宋代节日 经济功能的一次尝试性探讨。她还分析了两宋都城的节日商品市场及其特征, 指出节日市场属于定期市场,具有商品种类丰富、买卖兴盛、短暂性和周期性 等特点,是平常市场的开拓和创新、升华和亮点,详见其两宋都城节日商品 市场 一文。日本学者丸山裕美子从唐令拾遗、敦煌所出s 6 5 3 7 v 和大 唐( 元和) 新定吉凶书仪中的假宁令以及新发现的北宋天圣令和南宋庆 元条法事类中的假宁令中对唐宋节假的记载,清楚的勾勒出唐宋节假制度的 变迁情况,详见其唐宋节假制度的变迁兼论“令”和“格敕 一文。 ( 三) 有关争论及评价 本时期对唐宋节日的研究,大的争议并不多,主要有: 锄载学术月刊,1 9 9 9 年5 期。 圆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 0 0 0 年第5 期。 学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 0 0 5 年第4 期。 蛳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3 年第3 期。 留载宋史研究论文集( 宋史研究会第1 2 届年会)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3 6 5 - - 3 8 4 页。 衄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 卷,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 9 1 唐代寒食与清明是否合二为一,扫墓是否已为清明节俗? 其观点和文章已 见前述。 2 关于节日分类 对唐代节日的分类,目前主要有一下一些分类意见:张泽咸主张划分为“官 方规定和民间传统的二大支派”( 前揭唐代的节日) 。即官方节日和民间传 统节日两大类。吴玉贵则主张分为三类:岁时节日、纪念性节日、宗教性节日 ( 前揭中国风俗通史( 隋唐五代卷) ) 。张勃则主张划分为新兴节日和传统 节日两大类,其中传统节日又细分为消亡的节日和继续传承的节日;新兴节日 又细分为建构性节日和自然性节日,详见其唐代节日研究一文。我们认 为在唐代节日分类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张泽咸的观点。 关于宋代节日的分类,目前所见分歧主要有:朱瑞熙的四类分法( 前揭宋 代节日) 。姚瀛艇的三类划分法:传统节日、圣节、诸庆节( 前揭宋代文化 史) 。我们认为朱先生的四类分法交叉重复部分较多。姚先生的三类分法中诸 庆节和圣节实际上都是官方节日。他们这样的划分法最大的缺点是不能突出宋 代节日的特点:官方新设节日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还是主张划分为官方节日 和民间传统节日比较恰当。 3 、中秋节作为全国性的民间节日究竟出现于何时 这可能是这一时期争论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唐以前及唐代 根本不过中秋节。周一良在中秋节看中日文化交流 一文中早就提出“中 国人在唐以前及唐代根本不过中秋节”。前述林弘之文也从杜甫诗歌中所展现 出的八月十五除文人赏月外,民间没有形成有影响的习俗活动。 二是唐代说。张泽咸认为中秋节在唐代已成为民间节日,只是没有官定节 日隆盛。熊飞中秋节起源的文化思考 一文,认为中秋节是唐代从新罗引 进的一个节日。杨琳中秋节的起源固一文,批驳了宋代说的无据和新罗引 进论的不合理,提出“自初唐以来,社会上就流行着一种习俗,它有固定的时 西张勃:唐代节日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7 年。 。载周一良集第4 卷日本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3 6 页。 奄载文史之识,1 9 9 6 年第l l 期。 曲载寻根,1 9 9 7 年第4 期。 l o 间,即每年八月十五日;有特定活动内容,即合家团聚,玩赏明月;并具有全 民认同、普遍参与的特点,完全符合节日的性质”。但对这一结论,并没加以 论述,而其对新罗引进论的驳斥又难以令人信服。朱炯远中秋赏月习俗渊源 考辨回一文从唐代赏月诗的发展线索考察中秋赏月习俗的渊源,提出中秋赏 月习俗应在初盛唐形成,中晚唐得以推广和流行。而赏月是中秋节的主要内容, 所以可推知中秋节形成于初盛唐、至中晚唐逐渐定型。 三是宋代说。持这一观点的人占多数。最早是由尚秉和在1 9 3 8 年初出版 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3 9 唐宋之端午中秋中,提出宋太宗定八月 十五为中秋节,以后人们多沿袭。但杨琳指出尚氏所引材料太宗记并无此 文。萧放认为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习俗已成为文人的时尚。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 一文又认为中秋 节是在北宋形成的。熊海英认为把中秋节作为独立条目叙述的最早可见于东 京梦华录,此后都城纪胜、梦粱录、岁时广记等均有中秋节条目。 而从宋朝律令法典来看,在公布的天一阁所藏北宋天圣令及其后的元丰 令中均无中秋放假赏月。直到南宋嘉泰三年( 1 2 0 3 ) 颁布的庆元条法事类 中的“假宁格”才增加了中秋休假一日的内容。不过不见于岁时书和未经法令 确认,并不等于该节日不存在。通过对中秋节流变的分析,她指出,中秋节俗 的重心由纯粹的文人趣味成为社会性的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准节日。大约在北 宋中期仁宗朝。到北宋后在山河破碎、骨肉离散的背景下,中秋月的“团圆 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中秋节俗除了娱乐宴赏外,又加入阖家团圆 的内涵,这是中秋节作为全民性节日地位确定的关键,详见其中秋节及其节 俗内涵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与流变一文。 由上可见,有关唐宋节日的研究各有侧重,各具特点,已有非常深厚的学 术积累。但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一是关于宋代节日的研究。无论从广度和深 度上都不如唐代节日研究。都城节日风俗关注较多,其它地区、其它阶层的节 日生活关注较少,尤其是农民阶层的节日生活至今阙如。这主要是对史料的应 。载沈阳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4 年第3 期。 。萧放:岁时一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1 8 4 1 8 5 页。 载文史哲,2 0 0 3 年第6 期。 。载复旦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6 期。 1 1 用、挖掘还很不够。二是研究方法上有待突破。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还是停留在 对各个节日的渊源、节俗、流变的考察上,即对节日本身的关注。而没能结合 社会经济、政治背景、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探视当时社会经济、人们生活情况。 同时也缺乏把一年的岁时节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把握的新视角、新方法。 三、本文结构及拟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学、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主 要探讨唐宋诞节、端午节、冬至节及节日馈赠里的变化和特点,全文共分为四 大章节: 第一章,唐宋官方节日比较以诞节为中心。从数量及祝寿礼仪、经费 来源上来比较唐宋诞节,进而揭示诞节对唐宋生日礼俗的影响,及其自身存在 的特殊作用。 第二章,唐宋民间传统节日的比较( 一) 以端午节为中心。从称呼方 式、习俗种类,节俗物品、饰品方面的变化,平民百姓的关注程度等来突出端 午节在宋时的特殊地位。 第三章,唐宋民间传统节日的比较( 二) 以冬至节为中心。主要阐述 冬至节节俗活动、服饰着装,节日饮食方面在唐宋时期的变化,更进一步了解 冬至节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情况及其与唐宋政权正统性之间的特殊关系。 第四章,唐宋时期的节日馈赠。节日是人们交往的日子,节日里的各种社 会活动都渗透着特殊的情感因素和动机,特有的节目馈赠让唐宋社会流动更加 活跃。 1 2 第一章唐宋官方节日比较 以诞节为中心 圣上和圣人是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所以皇帝的生日又称为诞圣日。以 此日为节日,又名圣节、诞节、降诞节。自唐玄宗设立之后,经五代至宋代, 逐渐正规化、制度化,并成为新皇帝即位仪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官府依仗 统治权力所设的官方节日的代表。 一、以诞节为代表的官方节日的出现及其原因 现今学者们对于节日分类一说各自持有不同见解,其中主要有着这样几种 不同的分类方法:官方节日和民间传统节日的二类分法;传统节日和新兴节日 的二类分法;岁时节日、纪念性节日、宗教性节日的三类分法等等。在这里采 用官方节日和民间传统节日的二类分法能更加有效的突出唐宋节日的特点。 官方节日一说乃唐代首创,并在宋代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 宋在继承唐原有节日的基础上,又新创官方节日“诸庆节”,官方意识更是 逐步增强。官方节日是与民间传统节日相对立的一种节日类型。是统治者根据 一些政治事件的重要性程度而将其发生日确定为节日或者将一些重要人物( 如 皇帝或皇帝所推崇的人物) 的生日确定为节日,节庆活动的参加者主要是全体 官吏( 或国家公职人员) ,这种节日类型最早出现在中唐以后,它们是以皇帝 的诞辰日命名的诞节、以二月十五日道教始祖老子的诞辰日命名的降圣节以及 二月一日中和节等。留 以诞节为代表的官方节日的出现是由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系列变化所 推动的。首先得益于唐政府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国富民殷的经济环境:唐朝自 建立以来,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吏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等社会安定局面, 后来虽经历了“武周革命 、“中宗复辟 、“韦后之乱”、“太平公主之乱”,但 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他励精图治,广开言路,选贤任能,先后起用姚崇、宋 璩、张嘉贞、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人为相,改革武周以来的弊政,裁减冗员, 精简官僚机构,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唐朝的社会经济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魏华仙:诸庆节:宋代的官方节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 0 0 7 年4 月。 圆魏华仙:官方节日:唐宋节日文化的新特点,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9 年3 月。 1 3 达到高峰,无论手工业或是商业,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也就是历史上的“开 元之治”。杜甫所作忆昔诗最能说明开元时期的繁荣面貌了,“忆昔开元全 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 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 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锄此时国家掌握着大量的财 富,这使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有充足的财力庆祝自己的诞辰并推恩及众。其次, 得益于唐政府强大的国家能力:在中央行政体制方面,唐代沿用和完善了隋朝 的三省六部制度,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唐朝实行州县两 级制。唐太宗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 0 道,唐玄宗时期又将全国重新划分为1 5 道, 并时常派遣巡察使、按察使等官员对地方官吏的工作进行监督、协调和控制。 在土地制度上,实行国家授田的均田制,由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在军事制度上, 实行府兵制,国家能够自己控制强大的兵力。在法律法规典章制度方面,形成 了一个相对完备的体系,如开元格、开元后格、开元令、唐六典、 开元礼都已形成。所有这些都表明唐朝在玄宗统治初期具有强大的国家能 力。再者,唐朝特定的文化习俗的影响,庆诞习俗的流行以及佛道诞节的影响。 在唐玄宗之前,宫中就有宴会大臣为皇帝庆生日之举。据封氏闻见记载: “中宗常以降诞宴侍臣贵戚于内庭,与学士联句柏梁体体。然则国朝以来此日 皆有宴会。”全唐诗卷二中还存有当时联句的具体内容。参与联句的有李 峤、宗楚客、刘宪、崔浞、郑情、赵彦昭、李适、苏颈、卢藏用、李义、马怀 素、薛稷、宋之问、陆景初、上官婕好等人。后来,玄宗令群臣百姓为自己过 生日也较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了。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信徒日增,隋唐时 期人们谈论佛祖生日大都是四月八日。玄宗个人虽然比较倾向于道教,对佛教 有所压抑,但四月八日确立为法定的佛诞节极有可能就是玄宗时。唐代宗和唐 德宗时的诗人顾况说:“四月八日明星出,摩邪夫人降前佛,八月五日佳气新, 昭成太后生圣人” 就是其一例证。张说等大臣在请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 中说“孟夏有佛生之供,仲春修道祖之艨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二气含神, 九龙浴圣。清明德于玉露,爽朗冠于金天。月惟仲秋,日在端五,恒星不见之 ( 清) 曹寅、彭定求:全唐诗卷2 2 0 ,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第2 3 2 5 页。 留( 唐) 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4 ,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 固全唐诗卷2 6 5 ( a n 五日歌,第2 9 4 4 页。 1 4 夜,祥光照室之期,群臣相贺日,诞圣之辰也,焉不可为嘉节乎。 正是把玄 宗比作佛祖,将人间圣人和天上圣人提到了相同高度,进一步体现了君权至高 无上的思想。最后,玄宗的个人主观意愿。如全唐文中千秋节宴群臣制 载:“自古风俗所传,岁时相乐,亦合因事,大小在人。朕生于仲秋,厥日惟 五,遂为嘉节,庆感诚深。今属时和气清,年谷渐熟,中外无事,朝野义安, 不因此时,何云燕喜? 卿等即宜坐饮,相舆尽欢。”就其玄宗当时的心理而言, 对于自己所统治的盛世王朝是相当骄傲的,理所当然希望得到全天下人的敬 仰,也就继而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这种情绪和愿望。正是玄宗这样的 心理状况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诞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了。 二、唐宋诞节设置情况及祝寿礼仪 ( 一) 唐代诞节数量 皇帝生日置节祝寿,自北宋以来历代史家公认始于唐玄宗,“玄宗以垂拱 元年八月五日生于东都,开元十七年( 7 2 9 年) 八月癸亥,以降诞之日大置酒 张乐宴百寮于花萼楼下张说率文武百官等上表臣等不胜大愿请以八 月五日为千秋节。( 臣钦若等日诞圣节名始于此) 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 宴乐,休假三日,群臣以是日献甘露醇酎,上万岁寿酒。( 臣钦若等日上寿自 此始) ,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丝结露囊更相遗问,村社作寿酒宴乐名 为赛白帝报田神 固唐朝共有十个诞节( 有节名者为之) ,具体情况见表1 。固 表1 唐代诞节一览表 诞节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