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当代意义.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当代意义.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当代意义.pdf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当代意义.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iii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引 言 . 1 一、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 . 3 (一)实践概念 . 3 (二)实践哲学 . 8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探析 . 12 (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概括 . 12 (二)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规定 . 27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中国当代意义 . 37 (一)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属性 . 37 (二)创新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动力属性 . 38 (三)人民性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属性 . 40 (四)科学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属性 . 41 结 语 . 43 注 释 . 44 主要参考书目 . 46 致 谢 . 4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9 i 中文摘中文摘要要 实践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更是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重要 内容,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都不同 于其它实践哲学。因此,有必要在梳理和归纳前人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的基础 上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给予定位和研究。 本文立足于当代实践特别是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来探讨 和分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产生、发展、特征及属性,以期用马克思实践哲学来 说明和指导今天的实践,并用今天的实践来检验马克思实践哲学,来推动马克 思实践哲学的完善和发展。 全文由引言、主体和结语组成。其中主体重点分三部分论述。论文的引言 主要是提出课题研究的缘起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 ,或是“人道主义” ,还是“实践哲学”或“实践唯物主义”存在着 不小的争论。但本人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实践哲学”或“实践唯物 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 践规律性必然。 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梳理了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实践概 念的发展大致有三种范式,即伦理政治范式、劳动范式、自由精 神范式。相对应的也就有了思辩的实践哲学、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有限理论 性的实践哲学三种基本形式。 第二部分重点对马克思实践哲学进行探析。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特别是早期 著作的解读和研究,指出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概括。实践 唯物主义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突破和概括,而不是否定。接着 论证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有两个本质规定: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论、唯物论 和辩证法的统一;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三部分指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指导今天中国的实践集中体现在科学发 展观这一重要发展理论上。科学发展观具有实践性、创新性、人民性、科学性 等基本属性,而这恰恰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属性。因此,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实践哲学,在当前就是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 ii 的和谐发展。 结语部分主要是想说明用“实践哲学”或“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 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践哲学”或“实践唯物主义”超越了 过去一切旧哲学片面地执于物质或精神各自一端的狭隘性,克服了过于思辩的 色彩,把哲学置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能动地改造世界而不是仅仅解释世界。 关键词:关键词:实践 实践哲学 科学发展观 iii abstract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huma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history, marxist philosophy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system, is the ess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provisions. however, the practi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philosophy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ractical philosoph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organize and summarize their predecessors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marxism on the basis of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positioning and philosophy to stud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 in particular, chinas current practice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o discuss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marxism the ris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with a view to use marxism to illustrate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and guiding todays practice, and with todays practice to test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full text of the preamble, the main component and the conclusion, one main focus on three parts .the main thesis is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research of the origin and purpose. marxist philosophy i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r humanitarian or practical philosophy or practical materialism, there are no small controversy. but i think that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s practical philosophy or practical materialism i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logic inevitable,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practice of law inevitable. the main thesis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carding a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at generally there are three paradigm, that is ethical - political paradigm, and labor - paradigm, freedom - spiritual paradigm. corresponding to the practice of thinking will have a philosophy,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and pragmatism, limited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and theory of the three basic forms. iv the second part focused on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conduct. through the writings of marx in particula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arly writings and research, pointed out that the practice of marxist materialism is a summary of his philosophy. practic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 breakthrough and generalized, rather than negative. then demonstrated practical materialism of marxism has two essential requirements: practical materialism and materialism on practice is the unity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is the practice of the world,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unification. the third part of that practical materialism of marxism in china today,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i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this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theor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practical, innovative, people, science and other basic attributes, and this is precisely the basic practical materialism of marx attributes. therefore,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m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in the present is to carry out and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i think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practical philosophy or practical materialism to summarize the marxist philosophy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practical philosophy or practical materialism beyond all the old philosophy of the past and bailiffs in the one-sided substance or the spirit of their end of the narrow, too overcome thinking colors, the reality of philosophy at the soil, and dynamically transform the world and not merely interpret the world key words: practice; practical philosophy;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实践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更是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重要 内容,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在目前中国国内哲学界,实践概念及实践哲 学无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讨论主题。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践哲学已为不 少学者所赞同和接受,但也存在不少争论。 把马克思实践哲学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发展史上流传最广、持续最久和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今天许多人依然沿 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一是为 了突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历史观上和在唯物主义方法论上所做上的重大变 革,二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唯物主义传统,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 旧唯物主义的扬弃。 但有人认为, “辩论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称, 是马克思之后给加上去的,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所以有 人认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模式和体 系,已逐渐不能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了。 还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确立为一种“人道主义”或“新型的人首 主义” ,主要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人类未来 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 而全面的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但有人认为人道主义的确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主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思想资源。 “实践哲学”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实践哲学”或“实践唯物主义”为主题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和“人道主义”主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理论逻辑的必然,而 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践规律的必然。 本文试图在梳理实践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对实践概念及实践哲学认真作 出梳理和归纳,目的是要说明马克思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与别的实践哲学的异 同,以及对别的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的扬弃。并从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当代意义 2 角度探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质、内涵。最后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基础出 发来审视一下中国现实和实践的发展,以期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发展来指导中 国的发展。 一、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 3 一、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一、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 (一)实践概念(一)实践概念 要谈论实践哲学,首先要明确界定“实践”的定义。 “实践”不但是一个哲 学概念,而且也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词。但人们在从事哲学思考, 甚至在谈论实践哲学时,往往对“实践”一词的日常意义和哲学意义不加区分, 反而被它的日常意义牵着走,把一切人类行为、行动和活动都理解为实践。实 际上作为哲学概念的“实践”虽然并不完全与日常语言使用中的“实践”无关, 但还是有严格规定的。不顾“实践”概念的严格规定,不明确界定它的哲学意 义,那么实践哲学也会失去它自己的特殊意义。因此,在谈论实践哲学时,首 先必须界定作为哲学概念的“实践”的意义。 “实践”一词在古代中国已经出现。如宋代吴泳“上邹都上书”中说: “执 事以天授正学,崛起南方,实践真知,见于有政。 ” (1)宋理宗淳元年诏举文武才, 诏曰: “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后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 ” (2)上述两例中“实践”都是“践 履” 、 “实行”的意思。作为哲学概念的“实践”和“哲学”概念一样,是舶来 品,也是从日本人那里挪用过来的。日本人一开始用“实际”这个佛教术语来 翻译英语 practice 这个概念。但在佛教中, “实际”指完全现实的真理和不变的 “真如” , 是不同于非现实、 假象和本身变化的现象。 这无论与 practice 还是 praxis 都相去甚远。因此,后来有人用“实践”来译 practice 或 praxis。1912 年, 东 方杂志一篇译自日文的文章德国社会党之胜利第一次把西方意义的,即 与理想和理论对立的“实践”概念带到中国。但作为哲学概念, “实践”直以上 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才被中国人认识和使用。可以说,我们今天使用的“实践” 概念,基本上是一个来自西方哲学的概念。 实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发展过程中,大体形成了这样几种定义范式 1、伦理政治范式: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理士多德把人的行为分为理论(theoria) 、生 产(poiesis)和实践(praxis)三种。与“生产”不同的是, “实践”趋向的目的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当代意义 4 不在自身之外,而就在其自身,其自身就是目的;而“生产”的目的却在它产 生的结果,而自身不构成目的。与“理论”不同的是,实践活动总是在人际展 开,不像理论的沉思是人独对真理。但在自身即是目的这一点上,二者是相同 的,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论是最高的实践。从亚里士多德对人三种基本 行为方式的划分来看, “实践”最根本的规定有二:一是自身就是目的;二是它 不是人维持物质生命的生物活动和生产活动,不是人与自然间的活动,而是人 与人之间的广义的伦理行动和政治行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生产(创制)活 动虽为人类存在所必需,但不是自由的活动,因为目的不是生产自身,因而是 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这种活动或者应由奴隶承担,或者有可能的话可由 自动的工具来承担,以便雅曲公民能够从事自由的活动。但是随着基督教的兴 起,人们的生产观发生了变化。基督教改变了希腊人对生产劳动的鄙薄态度。 在修道院中,由于人人都必须从事劳动, “奴隶式劳动与自由闲逸之间的旧式古 典对立已不复存在。 ” (3)这就为近代进一步崇尚劳动的创造意义做好了铺垫,实 践概念也相应进入了另一种不同于伦理政治的范式,即劳动生产范式。 2、劳动生产范式 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就开始重视劳动、生产的意义,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已将劳动视为财富的唯一源泉,威廉配第更是明 确地说出了“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的名言,而黑格尔则进一步 对生产劳动的积极意义给予了高度,他将利用工具的生产劳动称之为“理性的 机巧” 。他在精神现象学主奴辩证法部分中对于劳动的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 在这样的观念的背景下,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再推进一步, 把生产劳动视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而把劳动的目的变成的它自身,把劳动 对象视为“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认为通过劳动,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 观自身” ,甚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既 然生产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将它将作为实践概念的一路范式便不难理 解了。 3、自由精神范式 康德关于实践问题的思考,不再停留在自然的、天生的人性层面上,而是 一、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 5 在人为的、本质的人性层面上拷问人的自由何以可能的问题。他在实践领域发 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不再让人的自由意志与人的自然本性一致,而是 相反,让人的自然本性围绕着人的自由意志旋转,正是在康德那里,西方传统 实践哲学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得以完成,从而也形成了康德对实践概念理解的独 特范式即自由精神范式。康德主要通过下面几条渠道论证了他的实践概念, 第一是实践法则的纯粹性。康德认为,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探讨,就是对人的自 由意志的探讨。他接过了“自由意志”这个概念,深化了它的内涵,通过对自 由意志行为所遵循的普遍实践法则的探求,从中分离出一种先验的,因而是变 的道德法则,使有限的理发存在者完全的了同于自身的道德法则而行动,努力 做到扬善避恶。因此把握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首先应区分开人的实践理性 活动所遵循的两种不同实践原理:一种是只对个别主体意志有效的实践规则, 即主观的实践规则;另一种是对每个理发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实践规则, 即客观的实践法则。唯有后者才是基于纯粹理发之上的意志动机,前者则是基 于感性欲望,因而不具有普通性。 第二是实践理发的自主性。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只不过是同一理性的两个 方面,而不是两种理性,换言之,它们只是同一理性在不同方面的运用,因此, 它们是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的同一理性。理论理性批判所研究的是人的思维, 什么是思维的普遍规定;实践理性所研究的是人的意志,什么是意志的普遍规 定。它们一切运用的标准都只能在纯粹理性自身中,不同的地方在于:纯粹理 性在理论运用中,理性与对象发生关系时,对象必须是被给予的,理性自己给 予自己的对象不具有真理性;相反,纯粹理性在实践运用中,意志自身的活动 不再受任何被给予的对象的束缚,完全自己决定自己,它所遵循的规律也不再 是异己的自然规律,而是自身确定的实践法则。因此,纯粹理性自身的活动就 不再是对象性的构造活动,而是自主性的创造活动。 第三是实践目的的完满性。康德认为,实践的终极目的是指“至善” , “至 善”就是至高的善。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即至上的善和完满的善。前者是 指在至善中始终作为至上的条件而存在的德行,道德律是纯粹意志的唯一的规 定和根据。后者是指幸福完全精确地按照与德行的比例来分配所构成的一个可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当代意义 6 能世界的至善,它是作为完善无缺的整体而存在的至善,因此它是完满的至善。 趋向完满性的实践终极目的就是指趋向这一完满的至善。 以上考察的是实践概念的几种范式或理解角度,那么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中,马克思是怎样理解实践概念的呢?或者说应该把马克思的理解归为哪种范 式呢?近 20 年来,主张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的观点 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观点。然而,对于马克思的“实践” 概念本身,人们往往不去深究,满足于一般的“感性活动”或“对象性活动” 的定义,这就使得人们实际上是在极为宽泛和模糊的情况下使用这个概念的。 并且,人们往往又从上述一般定义和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中得出实践首 先是指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 质活动,一句话,实践主要是人对自然的活动。由于把实践主要理解为人的自 然活动(即使自然的世界变成属人的世界) ,人们有时甚至在经验主义的经验概 念上使用“实践”这个概念。而实践首要的人际行动(社会的和政治的)定义, 却常常被人忽视们传统的“实践”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这种流行理解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没辨析马克思对“实践”一词的使用。应该指出,马克思对“实践”一 词的使用并不十分严格,他从来没有给过“实践”的定义。更让人吃惊的是, 相对而言很少使用这个概念。在不多的使用中,我们可以发现,实践概念在他 那里似乎含义非常宽泛,从最低级的身体劳动到政治革命。它可以指人类改变 自然从而也改变自己的任何活动。有时马克思甚至在与“所思之事”相对的“所 做之事”的意义上,在与理论相对的意义上使用“实践”这个概念。但这不能 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没有自己的(作为哲学概念的)实践概念,充 其量我们只能说,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既在日常语言的意义使用“实践”一词, 也把它作为哲学概念来使用。我们这里的任务,就是考察马克思的后一种使用。 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马克思的关于费合巴哈的提纲 ,这部“包含着新世 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份文件” (恩格斯语)开头第一句便说: “从前的一切唯 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 理解。 ” (4)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批评费尔巴哈只是把理解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 一、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 7 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界定” , 而不了解的“革命的” 、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当他提出“环境的改变和 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时,他实际上是 提出了他自己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首先是 “革命的实践” , 是 “使 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而不是一般的人的维持物 质生命的的生物活动。 “感性活动”在马克思那里是“实践”的另一种说法。这 是一种容易引起误解的说法,即把“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的纯自然活动。而马 克思“感性活动”的思想刚好相反。 “感性活动”不是一个自然的概念,而是一 个社会的、历史的和政治的概念。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把人看作是“感性活动” , 而只是看作“感性的对象”即自然对象,是因为他“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 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 ”在马克思那 里, “感性”不是像在传统哲学中那样,或是人的一种先验(被动)的认识能力 (观念论) ; 或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感官功能 (机械唯物论) 。 对于马克思来说, “感 性”不是一个认识论或生理学的概念, “感性活动”也不是人意识的主观活动, 而是客观的、历史的、社会的活动,作为“革命的实践” ,它又是政治活动。这 种政治活动便是“革命的实践” 。在提纲中马克思强调: “环境的改变和人 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5)在这里, 马克思的实 践概念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环境的改变”即物质生产活动(改造自 然界的活动) , 前一种实践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后一种实践涉及人与人的关系。 但马克思并没有把它割裂开来,而是把它统一于“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认为: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 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 物质生活本身。 (6)这是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 (7)因为“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 ”(8) “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 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 ” (9) “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 践,而是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 ” (10)因此,在马克思那里,物质生产劳 动不可能不属于实践的范畴。与以往实践哲学家不同的是,在马克思那里并没 有一个与人截然对立的自然,自然总是“人化的自然”或者“历史的自然” , “感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当代意义 8 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 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 “樱桃树只是依靠一 定的社会在一不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可靠的感性所感知。 ” (11) “人化的自然”其实是社会化的、伦理化的、历史化的和政治化的自然。人的 物质生产活动本身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因为它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 亦即社会尽管如此,马克思始终认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12)当然也就制约着“革命的实践” 。因此在 马克思那里,原来对立着的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自然与历史就走向了统 一,统一于“革命物实践” 。那我们现在就可以说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同于上述 任何一种花式,它是三者的统一,在这个统一过程中,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现实 的东西,现实的物质的东西也转化为观念的东西;实践既消除了精神的片面的 主观性,也消除了自然物质的自在的客观性,精神被物化了,物被精神化了, 由此形成了一种人化的自然物和一种新的主观精神,既在主观与客观、精神与 物质,从而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了新的更高的统一关系。定是在这个意 义上。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二)实践哲学(二)实践哲学 作为最一般的哲学思维范式意义上的实践哲学,所要面对的问题,仍是实 践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但这里所要解决的不是在存在 论层面上是否将实践活动视为第一性的人类活动的问题,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 是否承认理论活动的有限性的问题。换言之,在承认实践活动为第一性的人类 活动的前提下,仍然有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从事对于实践的研究。一种方 式是承认理论本身的有限性,包括研究者本身理论的有限性,即不认为理论活 动能够将人类生活实践全然作为理论的对象而使之理论化,在理论世界中将生 活世界全然构造起来,从而只将理论活动视为生活实践的一个构成环节,一个 组成部分。另一种方式则是虽然承认实践活动对于理论活动的优先性,承认实 践活动的第一性地位,但在方法论上却认为理论将能够完全地把握实践活动, 把握生活世界,将实践活动或生活世界在理论中完全地构建起来。在第一种方 一、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 9 式中,其方法论与存在论是一致的,即无论在存在论层面还是在方法论层面都 承认实践活动的第一性、无限性和理论的第二性、有限性。而在第二种方式中, 其方法论与存在论则是不一致的,虽然在存在论上肯定了实践活动的第一性, 但却在方法论层面上背离了这一点,或明或暗地承认了理论对于实践的独立性, 承认了理论能够在实践活动之外有自己的阿基米德点,能够据此将实践活动完 全地在理论中构建起来,或者说,至少暗中预设了研究者自身理论的非有限性、 对于实践的独立性。但承认了理论对于实践的独立性,在方法论上就已经背离 了实践哲学,事实上是以一种理论哲学的方法在从事实践哲学研究。在西方哲 学史上,从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划分开始,中经芝诺、苏格拉 底对辩证法的初步探讨,于柏拉图的辩证法,就已经发展出了一种贬低并试图 脱离生活世界、脱离实践和经验的思辨方法去掌握真理。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 这在西方哲学中已形成一种极其强大的传统,强大到即使与之完全对立的实践 哲学也往往无法完全摆脱它,往往不知不觉中在其支配下从事哲学研究。如果 我们把理论哲学或形而上学的方法称之为一种思辨的方法的话,那么,受这种 方法支配而从事实践哲学的研究,便可称之为一种思辨的实践哲学。而与之相 对立,在方法论上坚持理论的有限性、坚持理论为现实生活世界之构成部分的 实践哲学研究便可称之为一种现实的实践哲学。 但依据对待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不同态度,在现实的实践哲学之中还可再作 进一步的区分。在方法论上肯定理论有限性的前提下,对于理论活动本身,仍 然有可能采取两种不同的立场:一种是全然否定理论的任何独立性,将理论全 然归结为实践的工具,另一种则是在否定理论绝对独立性的前提下,承认理论 的相对独立性。如果一种哲学全然否定了理论的相对独立性,那么理论便只有 一种工具的作用,判别一种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也便只能诉诸实践活动,诉诸 实践中的功效,而在理论活动本身,则全然没有任何判别标准。这样一种实践 哲学,可称之为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实践哲学。而如果一种实践哲学承认理 论的相对独立性,则由于实践哲学一般的肯定理论是对于实践的从属性的,这 一相对独立性便不能是对于人类实践总体的独立性的,而只能是相对于具体时 空中个别实践活动的独立性的。于是,这种相对独立性的依据便在于理论思维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当代意义 10 所据以进行的逻辑规律根源于人类实践之总体,这一总体性实践是超越于具体 时空中的个别实践活动的。这样一种实践哲学,由于肯定了理论的相对独立性, 亦即相对于思辨的实践哲学对于理论理性的绝对肯定,肯定了理论理性的相对 独立性或有限存在,故可称之为有限理性论的实践哲学。至此,我们便有了三 种实践哲学,即思辨的实践哲学,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实践哲学,有限理性 论的实践哲学。 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实践哲学的代表自然是实用主义哲学。在实用主义 看来,理论不是与实践完全分离的,而是实践的一个环节。杜威写道: “按照这 个理论来说, 概念是当我们对存在采取行动时在理智上所运用的工具。 ” (13)这样 一来, “理论上的确定性和实际上的确定性合二为一了,和安全、和相信使用工 具的操作的可靠性合而为一了。 ” (14)据此, 杜威批评希腊哲学把理论与实践完全 分割了开来: “理性的与必然的知识是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认为这种知识乃是 自创自行的活动的一种最后的、自足的、自包的形式。它是理想的和永恒的, 独立于变迁之外,因而也独立于人们生活的世界,独立于我们感知经验和实际 经验的世界之外。 ”而“实践活动,不同于自我旋转的理性的自我活动,是属于 有生有灭的境界的,在价值上是低于实有的。 ” (15)而实用主义在哲学上的革 命,就是要废除唯物主义的错误,改变这种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况。 无疑,有限理性论的实践哲学当以马克思哲学为典范。这首先是因为马克 思从其哲学活动开始,就致力于反对肯定理论绝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或理论哲 学。早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没有 想到迄今为止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虽然只是 观念的补充。 ” (16)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 “理论的对立 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 此,这种对立的解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 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是理论的任务。 ” (17)在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则进一步指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 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 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 (18)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 一、实践概念和实践哲学 11 世界。 ” (19)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进而指出: “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 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 ”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 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 “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 史的、 暂时的产物。 ” (20)马克思进一步的结论是: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 ” (21)这些话语清楚地表明,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将理论从属于实践的现实的实践哲 学,而决非一种思辨的实践哲学。但是,马克思哲学又是与实用主义的实践哲 学有着根本区别的实践哲学,这种区别就在于马克思并未像实用主义那样否定 理论的相对独立性,而是对理论活动的相对独立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当代意义 12 二、马二、马克思实践哲学探析克思实践哲学探析 由以上关于实践概念和实践的论述可知:由于实践的引入,马克思实践哲 学具有其他传统哲学不同的本质规定和特点,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其它哲 学的革命性意义上的特点。那么,我们应该来怎样界定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呢。 在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理论界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 学中起着基础性的、核心的作用。但究竟如何论定马克思哲学的性质,则存在 着不同的看法,如“实践唯物主义” 、 “实践本体论” 、 “实践元论” 、 “物质 实践论” 、 “实践主义”等等。堪谓见仁见智,迥然各异。本文无意对这些看法 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深入的论究,而是强调:马克思哲学的性质既不能以引证 马克思的片言只语的方式去论定,也不能以阿尔都塞所批评的、黑格尔式的“分 析目的论”的方式去论定,更不能从当代人的某些主观的、随意的倾向出发去 论定,而应当从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去认定。正是从这一逻辑出发,我 们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概括(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概括 1、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是马克思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马克思早 期哲学探索的重要结晶,凝聚着马克思哲学思考的方方面面。它初步形成于马 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正式提出,正 式形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成形态 。 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思想从何而来?来源于马克思对黑 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 人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说法不能算错。但是如果把这种结合理解为黑格尔的辩证 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简单相加,得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按照辩 证法的规律运动着的,这样的结论,那就不对了。实际上,实践唯物主义是用 劳动实践对我们所面对的整个世界的形成过程所作的说明,它是对黑格尔哲学 的唯物主义颠倒。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探析 13 这一颠倒工作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完成的。在这里, 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整个世界,自然界、人、人的社会、观念等一切, 都是绝对观念演化的不同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外化和对这种外化的克服的 产物。自我意识通过外化设定了自己得到丰富和发展。在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 程中,自我意识通过不断地外人和克服外化,一步步走向绝对观念,人本身和 他所面对的自然界也因此而日益复杂、丰富,得到发展。马克思认为,黑格尔 实际上是抽象地、思辨地表达的人和人的世界的形成过程。他说: “由于黑格尔 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 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 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 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 人的发生的历史” 。 (22) 马克思认为, “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 ” (23)因 此黑格尔所说的自我意识的外化和外化的克服,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活动,实 践活动。于是马克思进一步说: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 确证的本质;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 ” (24) 通过以上分析,马克思得出的结论是: “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 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 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 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 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 (25) 由此可见,就主要内容而言,实践唯物主义是从黑格尔哲学演化而来的。 马克思自己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用现实的、物质的人取代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 神性的自我意识,用人的现实的劳动取代了自我意识通过外化设定对象和对外 化及它所设定的对象的克服。马克思说: “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 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 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