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专业论文)重组植物表达质粒pbith和pbigfp的构建及vcat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pdf_第1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重组植物表达质粒pbith和pbigfp的构建及vcat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pdf_第2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重组植物表达质粒pbith和pbigfp的构建及vcat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pdf_第3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重组植物表达质粒pbith和pbigfp的构建及vcat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pdf_第4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重组植物表达质粒pbith和pbigfp的构建及vcat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一、重组植物表达质粒p b i - t h 、p b i - g f p 的构建 本文利用定向克隆、单酶插入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将绿 色荧光蛋白基因( g f p ) ,及植物甜蛋白( ( t h a u m a t i n ) 基因克隆 至植物表达载体p b i l 2 1 中,成功的构建了重组植物表达质粒 p b i t h 和p b l g p p 。 二、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组织蛋白酶基因( v c a t h ) 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v c a t h 基因是一种病毒的组织蛋白酶基因,其编码蛋白具有 水解肌动蛋白的蛋白酶活性,可能参与病毒感染后期宿主的组织 液化,本文通过p c r 扩增,从a c m n p v 的基因组中获得v c a t h 基 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r s e tb 中,成功的构建了重组原 核表达质粒p r s e t v c a t h 。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利用 s d s p a g e 确定了表达产物的分子量并初步研究了表达量与诱导时 间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甜蛋白基因v - c a t h 基因克隆载 体基因表达报道基因 a b s tr a c t i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r e c o m b i n a n t p l a s m i d sp b l t ha n d p b l g f p b ym o l e c u l a rb i o l o g i c a lm e t h o d s ,t h a u m a t i ng e n ea n dg f p g e n e w e r ec l o n e d i n t o p l a n te x p r e s s i o nv e c t o r p b i 121 r e c o m b i n a f l t p l a s m i d sp b l t ha n dp b i g f pw h i c hc a nb ee x p r e s s e di np l a n tw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s u c c e s s f u l l y 2 c l o n i n g 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 o fv e a t h g e n e f r o m a u t o g r a p h a e a l i f o r n i c am u i t i c a p s i d n u c l e a r p o l y h e d r o s i sv i r u s t h et t e i n 。o d e d b y 诎啊锄啪g e n ec 锄坶出) i y s 器枷n ,a n d m a yi n v o l v e di nt h el i q u e f a c t i o no fh o s td u r i n gl a t e ri n f e c t i o n t h ev c a t hg e n ew a s a m p l i f i e db yp c rf r o ma c m n p v g e n o m ea n dc l o n e d i n t o e x p r e s s i o n v e c t o r p r s e t - b t h e nt h er e c o m b i n a n tp l a s m i d p r s e t v c a t bw a sc o n s t r u c t e da n de x p r e s s e di ne c o l i t h em o l e c u l a r w e i g h t o f e x p r e s s e dp r o t e i n w a sd e f i n e d b ys d s p a g e t h e o o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e x p r e s s e d a m o u n ta n d i n d u c i n g t i m ew a s d i s c u s s e d k e y w o r d s :g f p g e n e t h a u m a t i n g e n e v c a t hg e n e c l o n ev e c t o r g e n ee x p r e s s i o n r e p o r tg e n e 本文缩略语 b p :碱基对 e d t a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k b :千碱基对 s d s :十二烷基磺酸钠 t r is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a p :氨苄青霉素 k m : 硫酸卡那霉素 x g al :5 - 溴一4 一氯一3 一t 引哚一b d 一半 乳糖苷 i p t g :异丙基硫代一b d 一半乳糖苷 p r s e t :质粒p r s e tb p b l u c :质粒p b t u e s c r i p ts k ( 一) p g e m :质粒p g e m t z f ( + ) t h :甜蛋白基因t h a u m a t i n g f p :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g r e e n f l u o r e s c e n tp r o t c i n ) v - c a t h :病毒组织蛋白酶基因 ( y ir o c a t h e p s i n ) a c m n p v :苗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 病毒( a u t o g r a p h a c a li f o m i c al l l u l t i c a p s i d n u c l e a rp 0 1 y h e d r o si s v i r u s ) p b i :植物表达载体p b l l 2 1 , 前言 一、转基因植物研究现状: 进入8 0 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随着p c r 技术, i ) n a 重组技术的成熟,分子生物学已经渗透到动物、植物、微生 物等各个领域。植物组织培养、目的基因的分离,及载体的构建 和基因转导技术的发展及完善,使将有用的目的基因转入到植物 细胞中,并再生出转基因植株已变成现实。转基因植物在提高作 物产量,增强抗性等各方面的应用已初见成效,有些领域已取得 突破性进展。这些成就大致可分属下述两个方面: ( 1 ) 改艮作物品质: 粮食的营养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贮藏蛋白的氨基酸成 份,而这些蛋白质都是由特定的种子蛋白基因编码的。因此许多 研究者对一些氨基酸含量较高的种子蛋白基因进行克隆并将其转 入一些禾谷类作物中以获得营养价值更高的新物种,或者是将已 有的基因经过碱基突变改造后导入植物指导合成极限氨基酸含量 高的蛋白质,以提高转基因植物种子贮藏蛋白的营养价值【l 。5 】。目 前,部分豆科植物和谷类作物的贮藏蛋白如:麦醇溶蛋白基因、 玉米醇溶蛋白基因和伴大豆球蛋白基因等已被克隆,有关表达调 控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6 】。另外,运用转基因的方法在延长果实 的贮存期,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和固氮效率,以及增强植物抗 虫、抗除草剂及抗逆境的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7 14 1 。到目前为止,已有番茄、水稻、棉花等十多种转基因植物已 经或将要进入市场。 ( 2 )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 传统的药用蛋白的提取方法大多采用从动物的特定器官和组 织中提取。由于这些活性物质在动物细胞中含量甚微,所以提取 过程复杂,产量低,价格昂贵,而且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表达 一些药用蛋白。然而这种方法也仍然存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微 生物多为原核生物,无法完成蛋白质的后期加工;其次利用微生 物生产药物可能会带来有害副产品;再者利用微生物发酵需要大 规模的发酵设备和较高的生产技术。而植物为真核生物,并且植 物的栽培已有数百年的经验,可大面积广泛种植,因此若能利用 植物生产药用蛋白则可从根本上克服上述弊端。随着植物基因i f - 程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把药用蛋白的生产从微生物转向植物,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有些国家 已经利用转基因烟草成功的表达了神经肽、二氢吡啶羧酸合酶、 血清白蛋白、白细胞介素等数种药用蛋白咐日。随着植物表达载体 的逐步完善,药用蛋白纯化方法的逐步成熟,及使表达产物达到 医用纯度和卫生标准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利用转基因植物定量、 定位的表达药用蛋白将不再遥远【1 ”。 二、植物甜蛋白基因( t h a u m a ti n ) : 自从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在多种植物中发现并分离了多种甜 蛋白如:从西非一种灌木( t h a u m a t o c o c c u sd a n i e l l i i ) 果实的 胶质假种皮中分离出的甜蛋白( t h a u m a t i n ) ;从中药马槟榔 ( c a p p a r i s m a m a i k i l e v l ) 成熟种子中分离的马槟榔甜蛋白 ( m a b i l i n ) 【1 踟;从p e n t a d i p l a n d r ab r a z z e a n a 中分离的一种被 称作b r a z z e i n 的热稳定甜蛋白【1 引,及另外一种从c u r c u li g o l a t i f o l i a 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具有味调节功能的仙茅甜蛋白 ( c 1 1 f c h l i n ) i 1 引。对于这些高甜度且不含糖的新型甜味剂的研究 正不断发展,其中对t h a u m a t i n 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早在八 十年代就已经有了商品化的天然纯化的t h a u m a t i n ,其商品名为 t a l i n 。t h a u m a t i n 做为一种甜物质、软饮料的增味剂及动物的饲 料添加剂在欧洲和日本占有一定的市场。事实上在目前所发现的 甜蛋白中仅有t h a u m a t i n 已做为一种低热量的甜物质和增味剂进 入市场“9 】。开拓t h a u m a t i n 商品市场的同时,人们对t h a u m a t i n 的结构等其它生物学性质也有了相当广泛的研究 2 0 1 。并且许多国 家都在积极探索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t h a u m a ti n 的新途径希望能 够获得大量廉价的t h a u m a t i l 3 产品。t h a u m a t i n 先后被克隆到大 肠杆菌、酵母及植物中进行表达。而1 9 9 0 年,w n t y m 1 9 1 应用毛 根转化技术将t h a u m a t i n 在马铃薯中进行了成功的表达,表达产 物的浓度约为3 x 1 0 - s m ,并且整个马铃薯植株都是甜的,使 t h a u m a t i n 成为第一个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的甜蛋白。 t h a u m a t i n 是从西非热带雨林中一种属竹竽科灌木 ( t h a u m a t o c o c c u sd a n i e l l i i ) 果实的胶质假种皮中分离出的一 种甜蛋白f 2 。该蛋白被认为是世界上已知的最甜的物质,浓度达 2 x 1 0 。8m 即可感受其甜味,比同一摩尔单位的蔗糖甜10 万倍,比 同一重量单位的蔗糖甜数千倍。t h a u r e a t i n 由一基因家族编码, 已知最少存在5 种( 或6 种) 关系相近的蛋白产物:t h a u m a t i n i 、 i i 、i i i 、b 、c 、a 。其中t h a u m a t i n i 及i i 是含量最多的主要两 种,各占假种皮干重的2 0 以上。它们的分子量均为2 2 k d a ,都由 一条2 0 7 个氨基酸的多肽链组成。该蛋白是等电点为1 2 左右的碱 性蛋白,且其等电点及甜味活性按着c 、b 、a 、i 、i i 、i i i 的顺 序依次增加 2 0 j 。多肽链中有15 个二肽及二个三肽含有相同的残 基。含8 个二硫键。对t h a u m a t i nt 晶体结构分析表明,t h a u m a t i n i 蛋白晶体分子包含三个结构域。其核心结构域是一个平滑的b 一折 叠桶,含有1 1 个b 一折叠片层。除n 端片层和c 端片层相互平行外, 其它片层皆为反向平行。与其相连的是两个富含二硫键的结构域 当其二硫键部分还原后,t h a u f l l a t i i l 会有一种快速的自我消化 作用,在合适的底物存在的情况下,还原的t h a u m a t i n 显示出蛋 白酶、酰胺酶及酯酶活性。t h a u m a t i n 中赖氨酸残基的一氨基的 乙酰化会导致其酶活性的增加。由于t h a u m a t i n 可被还原剂激活, 因此可将其归于半胱氨酸蛋白酶类,但t h a u m a t i n 缺少存在于半 胱氨酸蛋白酶活性位点的组氨酸,且t h a u m a t i n i 与植物组织内的 半胱氨酸蛋白酶类如木瓜蛋白酶的氨基酸顺序无任何相似性。亦 有研究者认为t h a u m a ti n 的自消化活性可能是与其一起纯化的半 胱氨酸蛋白酶的作用而非t h a u m a t i n 的作用1 2 3 。t h a u m a t i n 具有 一独特的序列为r - l c u g l u - l c u g l u - a s p - g i u - - c o o l l 的羧基肽,该 羧基肽的酸性残基可能会在碱性的t h a u m a t i n 前体分子的成熟过 程中产生一些重要影响,切除羧基肽密码子会导致t h a u m a t i n 的 合成从每个细胞2 0 0 0 0 个分子减少至不足10 个分子。在 t d a n i e l l i i 内,t h a u m a t i n 前体蛋白除去一段2 2 个氨基酸的信 号肽即成为成熟的t h a u m a t i n ,该信号肽的切割住点位于2 2 2 3 位的a 1 a - a l a 之间。t h a u m a ti n 的甜味是由该蛋白质高级结构中 的特定基团与舌上的甜味受体结合而产生的味觉效应。所以,当 温度、p h 等因素破坏了它的二硫键,影响其高级构象时会对该蛋 白的甜味活性产生明显影响旧。对其分子的化学修饰表明赖氨酸 残基及10 1 位的天冬氨酸残基对t h a u m a t i n 的甜味活性有重要影 响,赖氨酸残基可能参于t h a u m a t i n 分子与甜味受体的结合。 人们对嗅觉的作用机理已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2 4 - 2 5 1 ,然而对产 生甜味的感觉机制却还知之甚少。由于t h a u m a t i n 与味觉受体有 极强的亲合性,极低浓度的( 1o - * m ) t h a u m a t i n 即可产生甜味, 所以检测味觉受体的研究中t h a u m a t i n 可以用做探针拉。有趣的 是:许多植物诸如樱桃2 引、烟草、蕃茄j 、马铃薯勰】、大麦2 引、 小麦 3 0 1 在压力的诱导下会产生一些与t h a u m a ti n 有很高的同源性 却无甜味的t h a u m a t i n l i k e 蛋白。这些蛋白多是一些与发病机理 有关的蛋白。且w e s t e r n 分析表明成熟妁果实中存有t h a u m a t i n li k e 蛋白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3 “。 t h a u m a t i l l 作为一种高甜度低热量叉不易被细菌所利用的甜 蛋白,所制成的食品适合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患者食用,并 能预防龋齿n 8 l 。由于低于味觉闽值的t h a u m a t i n 能选择性的增加 其它物质的味觉强度,因此t h a l 1 l l l a t i n 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用以 改善糖果、香烟及干海产品的味道以及作为饲料添加荆促进增重 也有一定的应用【3 2 1 。t h a u m a t i n 在微生物中的表达研究以及其在 马铃薯中的成功表达都说明t h a u l n a t i n 在作为食品添加剞以及用 以改良蔬菜及水果的营养品质和风味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 景 2 1 1 。 三、绿色荧光蛋白( g r e e nf l u o r e s c e n tp r o t e i n ,g f p ) 基因及 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发光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生物学现象,据统计,在动 物界的2 5 个门中,有13 个门2 8 个纲有发光动物,如鞭毛虫、水 母、鱼等n 引。六十年代初期s h i m o m u r a 等首先从多管水母属 ( a e q u o l i av i c t o r i a ) 中分离出管蛋白( a e q u o r i n ) 3 4 1 。该蛋白 与c a 2 + 结合后可发蓝光。尽管管蛋白体系本身发蓝光,但水母的 整体发光及其颗粒提取物均为绿色,因此推测其提取液中还有一 种蛋白,即绿色荧光蛋白( g r e e nf 1 u o r e s c e n tp r o t e i n ,g f p ) 口钔。 m o r is e 等 3 4 1 对其进行了分离和纯化,研究结果表明g f p 的荧光发 射峰在5 0 9 n m ,最大激发波长为3 95 n n l ,并在4 7 5 n m 处有一肩峰。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g f p 的研究 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 9 9 2 年p r a s h e r 等5 1 根据g f p 的氨基酸 序列合成一寡核苷酸探针从a e q u o r e av i c t o r i ac d n a 文库中筛选 出a v i c t o r i ag f p 基因并测出其全序列。g f p 基因编码23 8 个 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 7 k d 。研究表明g f p 是由两个相当规则的1 3 一 桶状结构组成的二聚体。b 一桶状结构直径约为3 n m ,高约4 n m ,由 1 1 个b 一折叠链包围一个一螺旋组成。该桶状结构结构致密,外围 的b 一折叠链彼此紧密结合,保护着位于其内的仪一螺旋( 生色基因 即位于此螺旋) 。这种结构决定了g f p 具有稳定、抗热和抗变性剂 的性质好3 。 最初由s h i m o m u r a 所提出的g f p 的生色基圃的化学结构现亦 已公认( 图1 ) ”引。 图1 :绿色荧光蛋白的生色基团的化学结构 构成生色基团的2 个氨基酸位于第6 5 - 6 7 位。生色基团的形成过 程如下:翻译后,前体g f p 在有0 :的条件下,g l y 6 7 与s e r 6 5 羧 基环化形成c 5 位碳原子上的咪唑基,新的n = c 双键促其脱氢连接 生成生色基团,c 5 上的咪唑基再自身氧化与c 4 形成c = c 双键构成 完整的生色基团。生色基团在各种苛性条件下都很稳定,月酸、 碱或是用盐酸胍处理后,一旦恢复中性p h 环境,或除去变性剂则 荧光可以恢复,并有和原来一致的发光光谱f 3 9 】。基于g f p 的晶体 学证据和g f p 生色基团结构等研究成果,y o u v a n 等“提出了g f p 荧光发生机制的简单模型( 图2 ) 。 h o o h h + ;= 曼 h + 图2 :绿色荧光蛋白荧光发生机制 o 0 h 该模型认为在高p h 或在生色基团刚近引入突变时,t y r 6 6 处于酚 盐形式;在低p h 下贝4 处于酚羟基形式。生色基躅通过t y r 6 6 的脱 质子状态( 酚盐) 和质子化状态( 酚羟基) 的转换决定荧光发射。 由于酚的激发态酸性远大于其基态,故仅脱质子态的类型发射荧 光。 1 9 9 4 年c h a l f i e 等n 鲫在大肠杆菌和线虫体内表达了g f p ,表 达产物保持了天然g f p 的光谱特性,且发光不需特殊的辅助因予。 随后g f p 基因分别在酵母、果蝇、昆虫细胞和c o s 细胞内表达成 功。这说明g f p 的生色基圉可在异源细胞式自发形成是一个普遍 现象。它标志着g f p 做为一种全新的标记物将有着广泛的应用。g f p 做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记物有着许多优越性:( 1 ) 分子量小,只 编码2 3 8 个氨基酸:( 2 ) 对细胞无毒害,不干扰标记蛋白的功能 和定位;( 3 ) 在异源细胞中表达后自发产生荧光,不需任何辅助 因子;( 4 ) 检测手段方便;( 5 ) 甲醛试剂固定后活性不丧失,可 用于切片显微镜观察。因此目前g f p 已广泛应用于病毒学、微生 物学争昆虫学等生物学领域。为使g f p 应用于植物学领域人们对 来自水母的g f p 进行了一些改造:( 1 ) 更换g f p 生色基团氨基酸, 将6 5 位的s e r 突变为t h e ;( 2 ) 添加植物内含子;( 3 ) 换用强的 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 5 s 启动子;( 4 ) 调整密码子;( 5 ) 剪除隐蔽 型内含子t 4 1 - 43 。改造后的g f p 在植物学领域中的应用得到了迅 速发展,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1 ) 用作报道基因:g f p 不需任 何辅助因子,可自发产生荧光,用其作报道基因可以克服目前常 用的报道基因所带来的弊病。 ( 2 ) 用于研究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定位:g f p 与一种新的双香 叶基焦磷酸合酶基因在烟草b y z 细胞系中成功的融合表达为g f p 在这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模型【4 圳。 ( 3 ) 研究植物与微生物的关系:利用g f p 可直观、简便的实 现对病原等微生物侵入活细胞的实时实态观察。利用g f p 融合标 记研究了多种致病微生物蛋白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动h 5 1 。 ( 4 ) 研究植物细胞器的相互作用:通过将g f p 导入细胞器,借 助g f p 的绿色荧光可以用来研究细胞器之间的物质和信,g - 交换 4 8 】 ( 5 ) 转基因植物的生态监测:运用g f p 的标记作用可以检 测转基因植物是否稳定遗传,是否由于传粉等因素而造成基因漂 夥。 四、杆状病毒生物学: 世界上昆虫种类多达一百万多种,可以感染昆虫的病毒大约 有1 2 0 0 种。这些病毒主要分属四个科:杆状病毒科 ( b a c u l o v i r i d a e ) ;呼肠孤病毒科( r e o v ir i d a e ) ;虹彩病毒科 ( ir i d o v ir i d a e ) ;和痘病毒科( p o x v i r i d a e ) 。其中杆状病毒科 为数最多,目前所发现的杆状病毒已超过6 0 0 种。主要感染鳞翅 目、双翅目、膜翅目和鞘翅目昆虫。杆状病毒的基本毒粒呈杆状, 病毒粒子由包埋在单一囊膜内的一个或多个杆状核衣壳组成。核 衣壳含有病毒基因组,基固组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超螺旋d l q h , 大小在8 8 - 2 0 0 k b 之间 3 9 1 。杆状病毒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某些 杆状病毒对昆虫有显著的杀灭效果,对人畜和其它植物无害,因 而可以作为生物杀虫剂在农业上用于生物防治。随着基因工程技 术的迅猛发展,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得到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独特而优越的杆状病毒高效表达载体系统。并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 五、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其v - c a t h 基因: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h u t o g r a p h ae a l i f o m i c am u l t i c a p s i d n u c l e a rp o l y h e d r o s i sv i r u s ,a o y n 叫) 属杆状病毒科( b a c u l o v i r i d a e ) 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属( n u c l e a rp l o y h e d r o s i sv i r u s ,刖) 【删。该病毒可 交错感染3 0 多种鳞翅目害虫【5 ,是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上研究 得最为广泛深入的一种杆状病毒。1 9 8 2 年建立了a c n p v 的物理图 谱。19 9 4 年英国牛津病毒研究所a y r e s 等首次报道了a c n p v 的全 序列,该环状双链d n a 含有13 3 8 9 4 个碱基对t 5 1 - s z l 。对其中7 2 个 基因进行了定位,其中有3 4 个基因的功能得到确定【5 3 】。在a c b l p v 基因组中g p 6 7 基因的下游7 9 8 到8 1 。l m u 之间存在一9 6 6 b p 的开 放阅读框,该阅读框所编码的一种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家族的组 织蛋白酶有显著的同源性,被称作病毒组织蛋白酶( v - o a t h ) h 引。 v - c a t h 阅读框的上游( 一2 9 至一2 5 ) 病毒的晚期启动子区域有一 “t a a g ”框,该框可能是v c a t h 基因表迭的起始位点。v - c a t h 基因为晚期基因,该酶的表达要到病毒感染的后期才能检查到。 v - c a t h 蛋白酶主要发现于含有核酸、线粒体、及溶酶体的细胞部 分” 。a c n p v 感染的细胞内检测存有3 2 k d a 及3 5 5 k d a 及2 7 k d a 的v - c a t h 多肽,且当v - - c a t h 过量表达时,2 7 k d a 肽的积累的增加 会导致3 2 k d a 及3 5 5 k d a 肽的显著增加。初步认为3 2 k d a 及3 5 5 k d a 是v - c a t h 蛋白的前体形式,经过在p r 0 1 l3 位点翻译后切割形成 成熟的2 7 5 k d a 的v c a t h 蛋白,该蛋白的p i 值为5 o 。与之相 类似的是:当用杆状病毒载体系统表达2 4 5 k d a 的木瓜蛋白酶时 也发现有4 1 k d a 及3 6 k d a 的前体形式【5 卜5 ”。运用n 端糖基化抑制 剂证实了3 2 k d a 的v - c a t h 蛋白在a s h l5 8 位处发生n 一糖基化形成 3 5 5 k d 的形式1 5 扪。c y s l 3 6 及h is 2 6 9 被认为是v - c a t h 蛋白酶的催 化位点残基。通过对底物特异性、反应条件、对蛋白酶抑制剂和 激活剂的敏感性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的研究认为:v c a t h 蛋白酶 是一种类似于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组织蛋白酶b ”。实验表明虽然组 织蛋白酶的最适蛋白质水解活性要求酸性p h ,但亦可在中性p h 附近降解细胞骨架蛋白,说明v - c a t h 既可在中性p h 附近作用于 细胞内蛋白,也可在酸性环境下作用于细胞外蛋白”引。病毒感染 后期v - c a t h 的表达有助于宿主的组织液化。v - c a t h 具有水解肌 动蛋白的蛋白酶活性,并可能参与诱导细胞内肌动蛋白细胞骨架 的重排及崩解】。v - c a t h 能够优先结合于丝状肌动蛋白亲合柱, 但对于该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通过其它未知 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进行的尚不清楚。丝状肌动蛋白是昆虫组织 细胞内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v - c a t h 对这些连接的降解会导致宿 主昆虫的液化。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 1 、菌株- 大肠杆菌t g l ,b l 2 1 均来自武汉大学分子病毒实验室。 2 、质粒:p g e m 7 z f ( + ) ;p b l u e ;p u c 一1 9 ;p r s e tb ;来自武汉 大学分子病毒实验室;p b l l 2 1 由马小军教授惠赠。 3 、化学试剂:所用的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4 、常用贮存液: 5 t o o l ln a c l :l m 0 1 lt r is c l ( p h 8 o ) : 0 5 m o l le d t a n a 2 ; 1 0 m o l l n h 4 a c ; 5 m o l lh c l :1 0 m o l l n a o h ; 1o m g m l 溴化乙锭;8 m g m l i p t g ; 2 0 m g m lx - g a l ( 溶于二甲基甲酰胺) 5 、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它工具酶: ( 1 ) d n a 限制性内切酶及反应缓冲液为华关生物工程公司、 p r o m e g a 公司、及g i b c o 公司产品。 ( 2 ) t 。d n a 连接酶为华美生物工程公司产品。 ( 3 ) 溶菌酶为华美生物工程公司产品。临用前用1 0 n m l o l l t r i s c 1 ( p h 8 0 ) 配成1 0 m g m l 溶液。 ( 4 ) r n a s e a 为华美生物工程公司产品。溶于l ( h t n o l lt r i s - c l ( p 1 1 7 5 ) 1 5 l n n o l ln a c l 中,配成1 0 m g m l 浓度,于1 0 0 0 c 加 热1 5 分钟,缓慢冷却至室温,分装成小份保存于- 2 0 0 c 。 6 、培养基- ( 1 ) 细菌l b ( l u r i a - b e r t a n i ) 液体培养基 每升含:b a c t o - 胰蛋白胨】o 克; b a ct o - 酵母提取物5 克; n a c l10 克; 用5 m 0 1 ln a o h 调d i l 至7 2 ( 2 ) l b 固体培养基: 每井l b 液体培养基加l5 克琼脂,灭菌备用。 7 、常用缓冲液: ( 1 ) t e 缓冲液:1 0 m m o l lt r is - c l ( p h 8 0 ) :l m m o l le d t a n a , ( p h 8 0 ) ( 2 ) 电泳缓冲液t a e ( 5 0 ) 每升含:2 4 2 9y r is 碱;5 7 1 m l 冰乙酸;1 0 0 m le d t a n a , 使用缓冲液为l xt a e ( 3 ) 凝胶加样缓冲液( 6 x ) : 0 2 5 溴酚蓝:4 0 蔗糖水溶液 8 、碱法提取质粒所用溶液: s t e :0 1 m 0 1 ln a c ls 0 1 i :5 0 m m 0 1 l 葡萄糖 10 m m 0 1 lt r is c 1 ( p h 8 0 ) 2 5 m m l l t r i s - c l ( p 腿0 ) 1 m l n o l le d t a ( p h 8 0 )1 0n n d l l 团r a ( p h & o ) s 0 1 i i :0 2 m m o l ln a o hs 0 1 i i i :铀l l 乙酸钾6 嘶l 1 s d s冰乙酸1 1 5 m l 、加双蒸4 蛭琶林积1 0 咖 9 、d n a 片段回收洗脱液: 低盐洗脱液:5 0 m m o l lt r is - c 1 ( p h 8 。o ) ; 10m m o l le d t a ( p h 8 0 ) 高盐洗脱液:5 0m m o l lt r i s c 1 ( p h 8 0 ) ; 1 0f 1 1 1 1 l o l l e d t a ( p h 8 0 ) 0 。15 m o l ln a c l : l m 0 1 ln a c l : 1 0 、从核酸样品中去除蛋白使用的有机试剂 ( 1 ) 平衡酚:将市售酚重新蒸馏,加入羟基喹啉至终浓度为 0 1 ,用0 5m o l lt r is - c 1 ( p h 8 0 ) 平衡酚 至酚相p h 大于7 8 ,再用0 。1m 0 1 lt r i s c 1 ( p h 8 0 ) 平衡2 次。最后用0 1 倍体积含有0 2 6 一巯基乙醇的0 1m o l lt r is c l ( p h 8 0 ) 覆盖酚相,装棕色瓶4 0 c 保存。 ( 2 ) e k :氯仿:异戊醇按体积比2 5 :2 4 :1 混合平衡酚、氯 仿和异戊醇,放于棕色瓶中,并处于1 0 0 r m o l l t r i s - c 1 ( d & o ) 缀中液覆盖之下,置4 0 c 保存。 1 1 、s d s - p a g e 电泳所用溶液: 1 0 m l1 0 分离胶:水4 0 m l 3 0 丙烯酰胺溶液3 3 n 1 1 1 5 m 0 1 lt r is ( p h 8 8 )2 5 m 1 1 0 s o s0 1 m l 1o 过硫酸铵0 1 m l t e m e do 0 0 4 m 1 5 m l5 浓缩胶:水3 4 m l 3 0 丙烯酰胺溶液0 83 m l 1 0 t o o l lt r is ( p h 6 8 ) 0 63 m 1 10 s d s0 0 5 m 1 1o 过硫酸铵0 0 5 m l t e m e d0 0 0 5 m l ( 甲叉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摩尔比为1 :2 9 ) 2 x s d s 凝胶加样缓冲液:1 0 0m m 0 1 lt r is c 1 ( p h 6 8 ) 2 0 0m m 0 1 l 二硫苏糖醇( d t t ) 4 s d s 0 2 溴酚蓝 20 甘油 5 t ris 一甘氨酸电泳缓冲液: 9 0 0 m l 双蒸水中溶解l5 1 克t r is 碱和9 4 克甘氨酸,然后加 入50 m l1o ( w v ) 的s d s 贮存液,加双蒸水定溶至1 0 0 0 咄 染色液:在9 0 0 m l 甲醇:水( 1 :1 ) 和10 0 m l 冰乙酸的混合液中 溶解2 5 克考马斯亮蓝,过滤以除去颗粒状物质。 脱色液:9 0 0 m l 甲醇:水( 1 :1 ) 和1 0 0 m l 冰乙酸。 1 2 、抗菌素均为市售产品 ( 1 ) 氨苄青霉素( a p ) :用无菌水配成2 0 m g m l 母液,一2 0 。c 保存,使用浓度5 0 9 g m l ( l b 液体培养基) 或1 0 0 g m l ( 固体培养基) ( 2 ) 硫酸卡那霉素( k m ) :用无菌水配成1 0 m g m l 母液,一2 0 保存,使用浓度5 0 “g m l ( l b 液体培养基) 或1 0 0ug m l ( 固体培养基) 。 实验方法 l 、质粒d n a 的提取 碱解法小提质粒: ( 1 ) 用高压灭菌的芽签挑单菌落接种于加适当抗菌素的l b 液管内培养过夜,取1 5 m l 菌液于e p p e n d o r f 管内( 剩余 菌液存于4 0 c 备用) , 12 ,0 0 0 r p m 室温离心3 0 秒,彻底除去上清。 ( 2 ) 加s t e 2 0 0v tl 洗一次,加1 0 0 “l 冰预冷的溶液i ,重 悬细菌。 ( 3 ) 加2 0 0u1 新鲜配制的溶液i i 上下颠倒5 次,冰浴5 分 钟再加15 0 l 冰预冷溶液i i i ,上下颠倒l o 秒,冰浴5 - 1 0 分钟。 ( 4 ) 1 2 ,0 0 0 r p m 室温离心1 0 嗡。钟,弃沉淀。 ( 5 ) 上清用等积体酚氯仿异戊醇抽提一次。 ( 6 ) 小心吸取上清液,加2 5 倍体积无水乙醇,- 2 0 。c 放置 2 小时以上,1 2 ,0 0 0 r p m 室温离心10 分钟沉淀d n a 。 ( 7 ) d n a 沉淀用70 乙醇洗一次、燥后溶于2 0 “1t e 备用。 质粒d n a 的大量制备: ( 1 ) 将10 0 m l 培养过液的菌液置于2 5 0 m l 离心管中,4 0 c 下 4 ,0 0 0 r p m 离心5 分钟。 ( 2 ) 沉淀用5 m l 溶液i 充分悬开,加溶菌酶至终浓度l m g m l 混匀溶解,室温作用l0 分钟。 ( 3 ) 加1 0 m l 新配的溶液i i 轻轻混匀,室温放l o 分钟至溶 1 4 液澄清。 ( 4 ) 加上7 5 m l 溶液i i i 混匀,有大量絮状沉淀产生,8 0 0 0 r p m 4 0 c 离心10 分钟。 ( 5 ) 取上清加0 6 倍体积异丙醇混匀,室温放置l5 分钟, 8 0 0 0 r p m 离心1 0 分钟,弃上清。 ( 6 ) 沉淀用2 m lt e 溶解,加等体积5 m o l i 五c l 混匀,室温 放1 0 分钟,1 0 ,0 0 0 r p m 室温离心1 0 分钟,取上清加等 体积异丙醇沉淀,1 2 ,0 0 0 r p m 离心15 分钟。 ( 7 ) 沉淀溶于l m lt e 中,酚氯仿异戊醇抽提一次。 ( 8 ) 取上清加0 1 倍体积3 t o o l l 乙酸钠、2 5 倍体积无水 乙醇沉淀d n a ,70 乙醇洗涤后重溶于2 0 0u1t e 中, - 2 0 0 c 保存备用。 2 、溴化乙锭荧光法测定d n a 含量: 制备1 含溴化乙锭( o 5ug m 1 ) 的琼脂糖凝胶,取2ul d n a 样品与2u1 的一系列标准d n a 溶液( 2 5 、5 、10 、2 0 “gk d n a m a k e r ) 一起进行电泳在短波长紫外光照射下,通过比较样品和d n a 标准 品的荧光强度,推算出样品中d n a 的含量。 3 、d n a 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 1 ) 单酶消化: 反应一般在2 0 “l ( 小量检测) 或50 “l ( 制备回收) 体积中 进行,加合适的1 0 倍酶切反应缓冲液,每“gd n a 用3 5 单位内 切酶进行消化,轻弹小离心管壁以混匀内容物,稍离心后置适当 的温度下适时保温。 ( 2 ) 双酶消化: 用两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 n a 时,若两种酶能在相同的缓冲 液中反应,就可以周同上方法同时进行酶切反应。若不能在同一 缓冲液中起反应,首先用一种内切酶消化,灭活后用无水乙醇沉 淀d i q a ,将d n a 沉淀重新溶解后再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4 、d n a 片段的回收: ( 1 ) 用d e - 8 1 膜回收d n a 用适当浓度的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 n a 片段,在长波紫 外灯下对此目的条带进行定位,用手术刀在紧靠目的条带前沿切 一比目的条带稍宽的切口,将活化( i0 m m o l l ,p h 8 0 的e d t a 中 浸泡5 分钟,换0 5 m o l l 的g a o i l 浸5 分钟,用无菌水漂洗5 次) 后的d e 一8 1 膜插入裂缝中,继续电泳直到d n a 条带全部迁移至膜 上。取出膜,先用低盐缓冲液漂洗,然后将膜移入小离心管中, 加入高盐洗脱液4 0 0 “i ,于6 5 。c 水浴l 小时,用酚:氯仿:异 戊醇抽提洗脱液一次,将水相转入另一离心管,加0 2 倍体积 1 0 m o l l 乙酸铵和2 倍体积无水乙醇,一2 0 0 c 沉淀过夜。次日离心, 用7 0 乙醇洗涤核酸沉淀,将d n a 溶于适量灭菌双蒸水中。 ( 2 ) 低熔点琼脂糖法回收d n a 用适当浓度的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至d n a 片段分离,在需回 收的目的d n a 片段前切去一小块凝胶,再加入低熔点琼脂糖,电 泳至目的d n a 片段进入低融点凝胶后,在紫外灯下切取含欲回收 片段的凝胶,放入小离心管中加2 倍体积t e ,6 5 。c 水浴1o 分钟 后加等体积饱和酚抽提一次离心后取上层水相再用酚:氯仿:异 戊醇抽提一次,收集上清加0 2 倍体积的1 0 m 0 1 l 乙酸铵和2 倍 体积无水乙醇沉淀,离心,用7 0 乙醇洗沉淀一次,风千后溶于 适量灭菌双蒸水。 5 、d n a 片段的连接: 按常规方法进行,一般在2 0 l 反应总体积中进行。对于粘 端连接载体与外源片段按1 :3 加入,每ug 载体使用卜3 单位t 4 d n a 连接酶,平末端连接时载体与外源片段按1 :5 加入,并加有 i3 的p e g 8 0 0 0 的连接酶缓冲液,每“g 载体使用3 - 5 单位t 4d n a 连接酶。16 0 c - i9 0 c 连接过夜。 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用加以改进的冷c a c l ,法小量制备感受态细胞。挑取在l b 培 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单菌落接种于5 n 1 1l b 中,3 7 。c 培养约2 - 4 小 时至o d o 2 - 0 4 ,取l m l 转入小离心管中,10 0 0 0 离心3 0 秒,倾 弃上清。每管加l m l 冰预冷0 1 m 0 1 l c a c l ,溶液轻悬细胞,10 0 0 r p m 离心,弃上清。每管加2 0 0 肚l 冰预冷0 1 m o l lc a c l ,溶液轻悬 细胞,冰浴3 0 分钟后即成为感受态细胞。 转化时将一定体积的连接产物或质粒d i q a 加入感受态细胞中 轻轻混匀,冰浴3 0 分钟再转入4 2 0 c 水浴9 0 秒,再冰浴2 分钟, 加8 0 0 “ll b 培养基,于3 7 0 c 摇床1 0 0 r p m 培养4 5 分钟,取1 0 0 2 0 呱l 涂布于含有相应抗菌素或有x - g a l i p t g 的l b 平板,筛选 转化子。 7 、重组质粒的筛选 ( 1 ) 显色平板 适用于l a c z 7 作筛选标记的克隆载体。在a p 平板上涂布4 魄1 x g a l ( 2 m g m l 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中) 和1 0 0 “g i p t g ( 8 m g m 1 ) , 待平板表面液体消失后,涂布转化后的细菌悬液。3 7 。c 培养1 2 - 1 6 小时,白色菌落为阳性,蓝色菌落为阴性。 ( 2 ) 电泳法 将小量提取的待筛选质粒用1 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设置小 量提取的载体d n a 作对照。经溴化乙锭染色后观察,泳动率慢,d n a 带位高于载体d n a ,可能是有外源片段插入的阳性重组质粒。带 位特别高的是双片段插入或双载体连接的重组体。 ( 3 ) 酶切鉴定 方法( 1 ) 和方法( 2 ) 筛选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