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关注追求公共环境艺术,通过对艺术的追求和感 知来愉悦身心、提升自我。在此基础之上,设计领域里对于人文主义的关注,使得公共 环境艺术存在于城市环境中而起的作用愈加明显。而在公共环境艺术中,公共环境雕塑 则是人文品质集中体现。它可以提升城市环境品味,有愉悦情志、陶冶情操、教育后人、 树立理想等功能。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于一般的馆藏雕塑,它立足于城市 的公共空间,供千万群众来观看,所以一般来说不太适合放置那种完全只为抒发个人感 受的雕塑作品。因为雕塑擅长表现各种主题形象,所以在公共环境雕塑中占据很大比重 的是具象雕塑。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抽象雕塑开始日益增长起来,并且开始被市民 广泛接受,对比以前很多具象的,政治图解式的作品,广大市民的兼收并蓄的鉴赏能力 也在逐步增强。因为结合了中国的国情以及地方特色、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抽象雕塑 在中国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和呈现形式。 将这些雕塑作品和艺术家们大致可以分为以 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简单的复制。第二种是属于中国本土创作者。他们专注与在自身 的生存环境中发现美,在本民族博大的资源中寻找切入点,从而创作出有本土特色的优 秀艺术品。 我国的城市环境雕塑在经历了种种历练和挫折之后,逐渐走向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作品选题范围更加广泛,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制作手段更加熟练,涌现出大量能够 表现城市张力、精神追求,被群众接受的优秀作品。但是,就整体而言,之前所说呈现 的良好局势并不能代表全国所有城市雕塑的发展状况, 和在此方面发展较为完善的其他 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有的。我国的城市雕塑发展正经历一个逐渐完善,逐渐提高的阶段, 尚不能够和当前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中对于雕塑作品的需求相适应,城市雕塑的建设 在当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弊端。 关键词:公共环境雕塑 抽象雕塑 表现形式 问题 iv abstract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pursuit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art, through the art of pursuit and perception and mind, advancement and pleasure. on this basis, the design area for humanism, makes public environmental art exist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role of ever more obvious. and in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art, public environmental sculpture is the embodiment of human quality. it can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ere is a pleasant taste of emotion, electone, education, set up the ideal. the form also is the variety of, unusual collection of sculpture, it bases on the citys public spaces for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to watch, so they generally dont fit the full only to express ones feelings of sculpture. because sculpture at embody theme image, so the public sculptures occupy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representational sculpture. from the 1990s onwards, abstract sculpture began growing up, and began to be widely accepted, compared to previous many concrete, political graphic works and the general publics appreciation of the diverse sources is also gradually increased. because the chinese national circumstances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many other factors, abstract sculpture in china have their own unique development and renderings. will these sculpture works and artists can generally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first is a simple copy. the second is to belong to local authors. they focus on in their own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nation great look, so as to produce a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outstanding works of art. chinas urban environmental sculpture through various trials and setback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wider topic selection works, artistic expression means making more diverse, more skilled, emerged a lot to show urban tension, spiritual pursuits, public acceptance of outstanding works. but, overall, previously rendered good situat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ll of the countrys urban sculpture, and in this regard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sophisticated gap or other countries. chinas urban sculpture development a gradual improvement, gradually increase in stages, is not and current social v development, urban construction for sculpture works demands, city of sculpture construction in currently there is a lot of problems and weaknesses. key words: public environmental sculpture abstract sculpture expressions problems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中国公共环境雕塑现状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关注追求公共环境艺术,通过对艺术的追求和感 知来愉悦身心、提升自我。在此基础之上,设计领域里对于人文主义的关注,使得公共 环境艺术存在于城市环境中而起的作用愈加明显。而在公共环境艺术中,公共环境雕塑 则成为人文品质集中体现的标志之一。公共环境雕塑也称之为城市雕塑或者环境雕塑, 公共环境雕塑自从城市的产生以来,始终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始终都是和 城市发展共同前进的艺术体系,其成为衡量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先进程度的一个不可缺 少的参照体系。虽然这种公共环境雕塑的兴起与繁荣也代表了人们整体艺术意识的提 升,现在在我国的很多大小城市都掀起了环境雕塑建设的一股热潮,但是在这样的热情 之下,更多的环境雕塑都是部分城市执政官员的兴起于虚荣而提出的,越来越多的雕塑 是在纯粹的金钱和期望中的政治目的被一个个“生产”出来的。 这样就会出现很多比如 艺术形式上的,选题选材上的雷同;对于材料选取和制作方法的单一性;雕塑作品在创 作过程中与当地的城市历史、文化渊源、民俗民风、地域特点等很好的结合起来,最终 导致这种环境雕塑摆放后的不伦不类。 同时这些城市只顾上轰轰烈烈的建设城市环境雕 塑, 却不善于全局策划, 统一部署, 缺少对城市环境雕塑与城市精神内质的理解和思考, 反而对建设城市环境雕塑做出了很多不积极的行为,导致了很多地方产生众多“城市垃 圾” 。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必须从单纯的城市物质堆砌环境艺术品建设,走向 以人文内涵为主的综合城市建设。 理想中完美的城市应该是对于生态人文的建设。首先应该是生态,其次才是人文, 而城市人文品质的集中体现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优秀的城市环境雕塑。 城市环境雕塑 发展,在很多国家大都能维持一个良性的发展,在艺术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里,城市雕 塑发展水平已经逐渐是衡量一个国家、 地区、 城市艺术发展程度的重要评价角度。 由此, 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在当下这个艺术大同的时代,我国的城市雕塑业界已经急需我们 去全方位的考虑,更加正确的认识,冷静而又理性的定位我国的城市环境雕塑。城市环 境雕塑在发展工程中,首先要确立“求精不求量”的指导思想,粗制滥造的各种复制品 和大量的“几何怪物”凭借其低廉的制作成本以及复杂而又可观的利润分配迅速充斥各 级市场。目前,我国对于公共艺术的评价体系尚未成熟,相关论著也相对较少。因此, 2 我们还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此外,现代城市雕塑已经脱离了传统雕塑的约束,向着更 为宽泛的空间发展,于是雕塑的对象也有原来的实体转向空间,甚至是时间。单一的、 传统的、架上的雕塑已经不能代表环境雕塑发展的趋势,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创作应该引 入更多的元素和理念,成为由空间、环境、人、雕塑共同构建的创作体系。 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现状 此选题主要针对国内大中城市的公共环境雕塑进行研究, 所以国外的研究现状基本 可以不做分析,国内的研究主要有:温洋:著有公共雕塑一书,作者从广义的空间 造型艺术出发分析了具有公民性质的财产作品,并从中总结出相关的特征和联系,以形 式分类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公共雕塑的表现。 书中根据公共雕塑的特征分为主题性与标 识性雕塑、景观性与装饰性雕塑、装置性与互动性雕塑、风格性与建筑性雕塑,分别讨 论了艺术思想的表达、文化意识的影响、形式美规律的运用、环境因素的表现、艺术同 功能的关系、风格形式的发展及相关空间造型的联系等问题。是对公共环境雕塑表现形 式论述较为丰富的一本专著。马钦忠:著有雕塑空间公共艺术艺术,主要研究公共 艺术及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和建筑的关系,特别是对塑造城市个性,提炼城市文脉,面 对城市空间建筑现状,城市雕塑该如何应对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以对中国雕塑 家个案研究的方式论述中国城市雕塑的独特性。此外,陆蓉之的公共艺术的方位一 书、刘茵茵的公众艺术及模式:东方与西方一书,孙振华的公共艺术时代一书、 夏铸九的公共空间 、黄才郎的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一书都是从公共艺术的角 度来谈公共环境雕塑的比较及其批评的。 针对国内大中城市这个特定的选题范围进行研 究的书籍并没有发现, 大多数书籍只是从整个公共艺术的角度涉及部分国内大中城市公 共环境雕塑案例,但并作出简要分析,但并没有十分深入的专门针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的专门性著作。同时,针对国内大中城市公共环境雕塑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的论文也十分 稀少,针对“公共环境雕塑”这一主题的论文很多,可以看到很多相关内容的文章,但 确定到本选题这样一个特定的限定条件下的文章几乎没有查找到。此外,针对国内大中 城市公共环境雕塑的批评研究也很稀少,有也是泛泛之谈,少有真知灼见。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当前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创作中,我们首先不仅要从意识上不局限于已有的模式,其 次更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运用更多新鲜的思维方式。那么,当下城市雕塑的创作的设 3 计理念是什么?具体在实施当中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比如说, 如何把城市 精神内质与城市雕塑的主题范畴相结合, 如何从群体意识趋向的角度去影响雕塑作品的 归属性,如何从日趋同化的城市环境中加强作品的地域表现力,如何给作品融入更多的 历史文化元素等等。 又比如现在的国内大中城市中很多公共环境雕塑粗制滥造、相互抄袭,鲜有新意, 对公共环境雕塑的批评研究也必将提到日程上来。此外,在城市雕塑设计上过多的拘泥 于城市长官意志,而使城市本身的文化内涵得以缺失,成为了真正的“四不象”雕塑。 杭州西湖边的“美人凤”雕塑就是这种现象的实例:政府的武断决定,特别是决策者不 尊重艺术,凭个人审美意愿来决定方案,或在实施过程中擅自指点修改。导致了耗资又 耗时的美人凤雕塑的失败,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被拆除的命运。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 应该呼吁有关各职能部门及行业协会更多的为中国城市雕塑创造一个理解的、 宽松的环 境,以便于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搜索整理国内相关文献,运用文献与实例之间的互动方法。在比较 中分析其设计语言,运用分阶段比较,中外比较,综合比较来研究。实证研究法:实 际走访、考察国内大中城市的公共环境雕塑,收集资料。作品分析:对国内大中城市 的公共环境雕塑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进行比较批评。 1.4.2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 公共环境雕塑概况、 公共环境雕塑的表现形式、 抽象雕塑批评、 结语等五章。 公共环境雕塑概况部分主要从公共环境雕塑概念和国内大中城市公共环境 雕塑概况两个方面进行铺垫性论述。为整个文章的主题部分进行先行分析,论述国内大 中城市公共环境雕塑的概况,为文章做基础性铺垫。公共环境雕塑的表现形式部分是文 章的主体部分,主要从抽象趋势与其发展样式、创作体制对抽象雕塑的影响、传统的资 源下的雕塑表现形式三方面来论述,其中又以艺术反对复制品、立足本土的雕塑形式为 代表性形式来论述抽象雕塑的表现形式。 具体传统的资源下的雕塑表现形式又以雕塑与 中国书法和雕塑与音乐两部分展开论述。 公共环境雕塑批评一章主要从发展初期各种误 区、金属材料的特殊性带来的问题、艺术在商业运作中丢失的审美系统三个方面论述。 构成文章的批评研究部分。最后以结论章节结尾。 4 第二章 公共环境雕塑概况 第二章 公共环境雕塑概况 艺术是无法脱离传统而存在的,即使受到一些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是要以表达 本民族的传统精神为主的,这种传统的精神不是体现在一种表面的形式上,而是蕴含与 艺术作品之中的。不同于可以闲情逸致,任意发挥的诗歌、绘画,建筑和雕塑一经确立 便无法轻易改悔,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它是属于公共艺术的,是大众都有意无意 所参与的艺术,它和私密性极强的个人艺术不同,它具有一种公共性的使命,是代表一 种民族文化的视觉呈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特征,从城市 的建筑、雕塑以及环境的规划上就可以明显的体现出来。 2.1 公共环境雕塑概念 2.1 公共环境雕塑概念 关于雕塑, 在 现代汉语词典 中解释为: “雕塑与塑造, 是造型艺术的一个部门。 ” 在辞海中被解释为:“雕塑是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塑、三种做法的总称。它 是充分应用物质材料,综合运用雕、塑、刻、堆、编等各种手段进行加工,所形成的占 有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 1。 对于“公共环境艺术”一词, 各国至今一直都难以确定一个 标准的定义。 二战之后,由于美国在战争中的“生意经”运用得当,使得美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 个领先世界的地步,进而城市出现了。在建设和开发城市的过程中从整体城市设计上就 设立了公共的空地,为了美化其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一些雕塑家的作品被从室内搬到室 外,由此公共环境雕塑逐渐诞生。当然,雕塑作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凡存在于公共 空间中,以供大众共享的所有艺术作品,比如:广告艺术、壁画艺术、装置艺术、市政 设施被统称为-公共环境艺术。 因此延伸得之,公共环境雕塑即指城市雕塑,是指被设置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它 是有别于存放在室内的雕塑作品,强调与所处周围城市公共环境的有机结合,它以协从 城市基本功能构架出发,重在增添公共环境的艺术氛围提升城市的高雅格调,诗化我们 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环境。同时,因为公共环境雕塑是身处城市这样一个区域内 的,城市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所以,公共环境雕塑的终极目的就是通 过不同形式来创造能表述大众精神内质,传达心灵话语,反映所在城市发展历史和未来 象征的作品。这样,在公共环境雕塑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其本身的材质以外,还要考虑 1 辞海第 52 页,商务出版社,1979 年版 5 许多雕塑本身以外的因素,比如:地域风格、民族特色、文化背景、建筑特点、历史渊 源等等方面。公共环境雕塑的作用就是更加全面的诠释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作为公众生 活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城市的景观得到了增强,并且对它的受众在感官上的 反复作用逐渐影响着他们的精神层面。优秀的城市雕塑,代表着所在城市的精神气质和 人文风格。很多经典的城市雕塑,以其材质的耐久性,用世纪为跨度,伴随着城市的发 展,温润的熨帖着沉浸在其环境中人们的艺术神经,安抚人们的心灵,提升和调节观众 的视觉感知。 城市雕塑按其各种切入点不同可以分不同的类别, 有时一件雕塑作品可以有多种分 类方法的名称,首先,城市雕塑归属于城市,属于城市功能区块的一部分,从其城市功 能属性区分大体可分为:广场雕塑、商业区雕塑、交通枢纽雕塑、社区雕塑和园林雕塑 等。作为公共环境雕塑,它既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以与建筑物结合在一起,因此,按其 的设置地点就可以分为:建筑环境雕塑,街头环境雕塑,临水环境雕塑,绿地环境雕塑 等等。若按其功能效用来说,则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主体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 能性雕塑、陈列性雕塑、标志性雕塑等等。在材料上则有:石雕、木雕、陶瓷雕塑、金 属雕塑、水泥雕塑、玻璃雕塑、沙雕、冰雕等等。雕塑重要的在于其如何表现出它所具 有的文化和艺术气息来,所以不可免谈的就是它的表现手法,按其表现手法来分,则主 要有具象雕塑、抽象雕塑、意象雕塑等形式。 2.2 国内城市公共环境雕塑概况 2.2 国内城市公共环境雕塑概况 公共环境雕塑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文化历史、雕塑艺术的 演变这三方面共同孕育的。我国的公共环境雕塑,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五十年代初、刘开渠、王朝闻等老一辈艺术家将西方现实主义艺术引入国内,开创了我 国公共环境雕塑艺术的先河。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环境雕塑作为城市规划 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 并形成了几个建设高潮阶段。 改革开放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相应的公众文化需求不高,公共环境雕 塑也处于一种缓慢的发展阶段。此时的公共环境雕塑主要是一些重点建设项目,一些历 史性、纪念性雕塑和大型公共设施的雕塑。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 十大建筑的配景雕塑等,并且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当时雕塑的审美取向更多的是作品本 身所带来的艺术美感和对城市的添枝加叶的装饰, 基本不考虑与其所处城市环境及多方 面的创作元素,以至于当时的城市雕塑的水平整体都比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成为 6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经济的发展又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动 力。近二十年是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非同寻常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城市化和城市现代 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雕 塑建设工作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前所未有的重视,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1982 年 5 月 14 日,刘开渠先生、曹大澄、王克庆同志联名就成立全国城市雕塑管 理机构等事宜致函中宣部。中宣部于 7 月 12 日做出批复: “同意你们的报告和名单,请 即按照计划开展” 。根据中宣部批复,随即正式成立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下设城市雕 塑艺术委员会。负责全国城市雕塑的规划、筹备、协调及创作工作,从此中国的城市雕 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年时任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 学院雕塑系主任潘鹤先生受深圳市政府的委托为深圳市政府广场创作的拓荒牛(图 1),他认为“拓荒牛”蕴涵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义,于是,深圳市领导为该雕塑 揭幕,一座代表凝聚着特区开拓精神的铜雕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潘鹤设计“拓荒牛” 时, 以“牛的无畏把世间旧习俗连根拔起, 再以牛作为拓荒的原动力”作为创意的来源, 尽管当时对于“拓荒牛”还有些争论,但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如今“拓荒牛”已经成为 深圳创业精神的象征。之后,各种城市雕塑展览、城市雕塑大赛、城市雕塑论坛等各种 展览大赛接踵而来,城市雕塑界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局面。主要表现在:雕塑组织日益增 多,雕塑队伍快速壮大,城市雕塑大量涌现,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历史性人文特色及城 市名片的优秀城市雕塑和公益环境城市雕塑。如: 98 年大连举行98 中国城市雕塑论 坛与首届中国城市雕塑博览会; 98 年 “槐花杯”环境城市雕塑大赛; 98 年 8 月长 春市举办98 中国长春国际城市雕塑作品邀请展 ,该市还将投资 2000 万元,3 年内邀 请 100 名城市雕塑家创作 100 件城市雕塑作品,建一个国际城市雕塑公园。广州也在近 年完成了城市雕塑公园第一期工程, 这是国内唯一的大型城市雕塑工程; 上海 1998 年 5 月召开了“中国城市雕塑国际研讨会;北京长安街的“新世纪的希望”、重庆解放碑市 中心的城市雕塑群已呈现在人们面前(图 2),青岛东海路上的一系列城市雕塑与环境的 协调所产生的影响,也己成为一个典范(图 3)。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的公共 环境雕塑,经历了迅速发展快速扩张,已具一定规模的快速发展阶段。虽然大量的优秀 城市雕塑作品仍然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城市, 但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城市雕 塑在一些中小城市涌现出来,可喜的是,这些中小城市的雕塑作品不但数量上有长足进 步,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在内容上作品的表现类型和选题选材上也更加多种多样。和 7 原有的单一叙事的模式去突出政治教化不同, 能够反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表述 的多样化创作元素日渐增多。表现形式也从传统的写实主义向风格多样的抽象的、装饰 性的无主题雕塑转变。同时,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雕塑的方式方法、材料手 段、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提高,以及雕塑与环境日益的密切结合,出现了很多新风格、新 形式的城市雕塑作品,不论从色彩上还是材质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 使得更多的材质和视觉元素供雕塑家们选择。这些众多内涵丰富、技艺精湛的公共环境 雕塑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表现区域特色,从而使人们的审美素养逐渐提高,也成为了 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雕塑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充分表现出我国经济生活重大 发展和时代的文明进步。 8 第三章 公共环境雕塑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 公共环境雕塑的表现形式 公共环境雕塑在城市环境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环境雕 塑不同于一般的馆藏雕塑,它立足于城市的公共空间,是让千万人来观赏的,所以一般 来说不太适合放置那种完全只为抒发个人感受的雕塑作品的。 因为雕塑擅长表现各种主 题形象,所以在公共环境雕塑中占据很大比重的是具象雕塑。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 抽象雕塑开始日益增长起来,并且逐渐被广大市民广泛接受,对比以前很多具象的,政 治图解式的作品,广大市民的兼收并蓄的鉴赏能力也在逐步增强。众所周知公共环境雕 塑是座落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因此,城市的建筑就与雕塑有着协调发展密不可分的亲 密关系。在西方古典建筑与大量的具象雕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有很多人体雕塑 在西方古典建筑中的镶嵌和浮雕装饰;而在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中更多的强调了简洁、 明快的线条感,有很多抽象构成的因素,因此更容易与抽象的雕塑搭配协调。可以说, 具象雕塑与精工装饰的古典建筑相匹配,抽象雕塑则正好与体块简约的现代建筑相结 合。 3.1 公共环境雕塑的抽象趋势与其发展样式 3.1 公共环境雕塑的抽象趋势与其发展样式 中国当代的公共环境雕塑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从最初的政治图解式的雕塑,到后来 的具象雕塑,再到现如今更多的抽象雕塑,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当代城市中的公共环境 雕塑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抽象雕塑越来越多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抽象的雕塑作品无 论是在学院的教学中,还是在公共艺术空间的体现上,都成为一种物质力量的体现,一 种戏剧化的哲学陈述,一种材料的沉思。这样从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考,带动了整体 环境的艺术气氛,整个城市的环境空间,也呈现出雕塑般的审美意味。但是在中国当前 的情景中,公众的审美习惯、艺术的市场价值、艺术批评的导向都没有对抽象雕塑的审 美价值和美学意义、雕塑与环境、公众的参与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就导致了抽象 雕塑虽然具有很大的魅力,以及深远的发展空间,但在中国当代城市的公共空间中,陷 入了一种尴尬。自改革开放以来 20 多年,中国公共环境雕塑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其中 与当下的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距离则是一直存在的。 因为中国公共环境雕塑的创新速度 要慢很多,城市的环境雕塑,尤其是其中的抽象雕塑存在着很多社会性的问题,这些问 题远远超过了基于雕塑本身的艺术问题,中国众多的雕塑家都不应该忽视这些问题。但 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更具功利性的社会里,充斥着很多的功利主义,这些都有可能使雕塑 9 艺术家的创作方式,过度的转向个人经验的简单陈述和社会批评中去,而那些精神层面 上的深度探讨,也因为转向其他的表现形式而被搁浅,很多偶尔出现的抽象形式的雕塑 也会因为更多的“实用性”考虑,而变成了急于求成的照搬,逐渐沦为一种伪劣的复制 品。中国的现代城市是发展的很快的,其中居住人群属于不同的阶层,拥有不同的受教 育程度,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在审美判断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 城市的公共环境雕塑而言, 任何一种具体的形式都无法满足所有层面的观赏要求。 然而, 我们不能因此而降低公共环境雕塑的优秀作品的标准, 以及追求优秀雕塑作品数量的决 心。 作为中国当前的公共环境雕塑, 在当下的国情、 制作人员所受的审美教育程度不同, 设计、创作城市雕塑会有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专业权威来决定抽象雕塑的 取向,就会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些审美偏差。不可否认的是,那些优秀的公共环境和其中 的雕塑作品,确实在提升人们的审美眼光,激励并促成越来越成熟的审美判断标准。作 为中国的雕塑家,承担着很重要的艺术责任,不仅要学习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成熟体制 下的公共环境雕塑形式,更要从中学会把握时机和力度,更要充分把握中国环境和艺术 的特点,要足够了解中国式的互动,从而以每件城市空间中的抽象雕塑为契点,提升大 众的审美观点,并带动整体环境的审美质量。因为结合了中国的国情以及地方特色、经 济条件等众多因素,抽象雕塑在中国的发展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和呈现形式。将这些 雕塑作品和艺术家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简单的复制。这一类雕塑制 作者们,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西方从古至今的审美规律,只是经过简单的学习和了解之 后,对其进行“参考”,并直接将其抽象的表现形式进行复制移植过来,完全没有自己 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这样的复制品在城市中占据了大量的空间,从而侵占了很多本该属 于优秀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的地盘,使其没有办法得以展现魅力。第二种是属于中国本 土创作者。这一部分艺术家们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欧美抽象艺术的教育,完全凭借自己的 兴趣和能力自学成才的,他们专注与在自身的生存环境中发现美,在本民族博大的资源 中寻找切入点,从而创作出有本土特色的优秀艺术品。这样的雕塑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大 陆地区,例如出生于 50 年代的夏肖敏、王克平、包泡,还有活跃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 出的隋建国、傅中望以及李秀勤、张永见和施慧等,他们都是现在我国雕塑界的中坚力 量。 3.1.1 雕塑艺术应拒绝复制 3.1.1 雕塑艺术应拒绝复制 中国雕塑 1979 年以前,一直受到法国模式、苏联模式的影响,1979 年以后,中国 10 进入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情景,新的时代渴望新的视觉经验和新的雕塑样式。于是,那些 千篇一律、沉闷乏味的老套路只会让人感到心烦,这种渴求变化的心理哪怕有些刻意的 标新立异,都似乎是可以让人理解的。从 70 年代末期开始,中国的雕塑家们有些开始 走出国门,他们对国外的所见所闻,通过文章、讲座和课堂教学散发开来;一些在西方、 在国外或许是已经陈旧的东西,在中国却有着崭新的意义。在创作上,一部分雕塑家开 始形成自己的语言方式,逐渐出现比较成熟的个人化的符号;一部分雕塑家则超越了形 式主义,开始面对个人、社会的问题,进行具有当下性的创作。 80 年代开始, 又比较集中地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 西方现代雕塑在形式上是对 西方传统雕塑的反叛,内容上充满了现实主义和新鲜气息。然而,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 出现,是有着必然的文化逻辑、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时代特征。而中国的社会历史条 件不同,面临的文化情景也是不同的。我们先前引入了西方传统雕塑模式出现了问题, 又试图引入西方现代主义的新的雕塑模式来消解传统雕塑,这时候,我们就感到了一种 错位。在中国雕塑的整个形式革命的时期,西方现代主义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参照系。热 衷也罢,拒斥也罢,有保留的借鉴也罢,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对这一时期的中国雕塑的影 响是显而易见的。凡是不同于西方古典雕塑的画册和著作,都被一律看做现代主义的经 典加以解读,在这个时期,雕塑家们熟悉西方现代主义的每个流派和各种样式,这对于 他们是一种新的知识形态。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雕塑家开始更多地产出自己的独立意 识,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中国雕塑的文化地位。中国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也就是从 这个时期,有了更具体的形式和方法的区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从 80 年代以来的 艺术发展中, 真正关注纯粹的形式语言的艺术, 始终是很少的, 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中国艺术 “文以载道”的传统,以及“形似”与“神似”关系的辨证思想, 对于抽象的雕塑形式的一种阻碍;其二,则是中国公众长期以来,在生活中所形成的审 美阅读的习惯,与这种现代独立意识所产生的自由的审美意识之间的矛盾性。 与此同时,这种艺术形式的改革,对于日渐提升的群众的审美素质,还不能够满足 其精神层面的需求。并且,由于存在于社会中很多不利因素的干扰,使得两者之间的矛 盾日渐加剧。我国的城市雕塑艺术发展历程中,一开始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 化过程中,大众的注意力并没有太多的集中在艺术这一相对而言比较脱俗的表现形式 上,对其也没有太多可交流意见的空间。因此就有了很多对于“公共艺术”这个概念的 种种解释和理解方式,而在大规模、大踏步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知所谓的城 11 市雕塑作品。在这种单纯是为了一种政治心态和功利作用的推动下,城市环境中的抽象 雕塑急剧增多,甚至到了一种需要订件的地步。 集中于江苏一带的大大小小的雕塑公司就负有盛名,那里盛产出的“几何怪物”在 短时间内迅速占据了全国所有的雕塑市场,为了“雕塑”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将雕塑产 品化、一律化,以便于集中生产和批发。这些“雕塑”已经忽略了雕塑作品它作为艺术 品的艺术性, 就连质量也完全取决与这些加工厂的利润。 作为公共环境艺术的雕塑作品, 与其公众的、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已经被完全忽视了,这里的雕塑已经 不能称其为艺术品,而仅仅与低劣的、伪制的案头装饰等同而语了。这种公共环境雕塑 毫无美感可言,完全是一种图解式的雕塑,充满了“看图说话”式的说明性,是为了宣 扬一种政治态度、实施一项市政府的报告、或者成为企业的策划报告。总之,不再是为 了真正的美化城市的环境,不是为了张扬雕塑的抽象艺术性。这样的环境雕塑都是一些 应景工程,只能算是粗制滥造的装饰品,而不能算是艺术品。但就是这样的装饰品,却 占据了很多本应该为社会提供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和美化装饰的城市雕塑空间。 但又因为 各种原因而无法拆除,从而成了城市空间中的许多“城市垃圾”。(图 4) 这些所谓的抽象艺术,其实都是建立在一种简单的抄袭,复制的基础上的,与西方 现代主义城市雕塑所具有的承载社会、历史、文化、人文的雕塑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些雕塑制作者们总是急功近利的想出成品, 简单的把自己的资源寄生在别人的成果之 上,只注重从表面上获得一种雷同感,而没有关注其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内涵和灵魂,这 样所得出的作品只能是没有灵魂的复制品。在如此这般的大环境中,人们忽略了艺术本 身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只是一味的复制,互相的“借鉴”参考,如此这般,缺乏原创的 优秀的本土的公共环境雕塑作品,只会出现更多的复制品,一个复制一个,如此延续蔓 延。这样的抽象艺术的复制品无法对抽象雕塑有深入的铸造,只能更多的污染城市的环 境空间,使更多的人对公共环境雕塑的抽象艺术产生更多的误读。这样只能离现代雕塑 的距离越来越远。 3.1.2 雕塑艺术应立足本土 3.1.2 雕塑艺术应立足本土 中国的现代概念上的城市雕塑是外来的,与油画一样是外来的艺术种类,从而衍生 出来的城市里的公共环境雕塑也是外来雕塑观念的一种延续。 这种背景对于雕塑界来说 一直有着重要的潜在影响的,舶来的雕塑形式和本土文化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引进 西方的雕塑体系之后,如何处理与民族以及民间雕塑传统之间的关系,将是中国的雕塑 12 家们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从上个世纪之初到 1949 年,雕塑的创作和教学基本上 都是对法式雕塑体系的临摹和照搬,那个时候要解决的是学的好不好,学的像不像的问 题,而不是如何学如何取舍,如何消化的问题。到了 1949 年以后,苏式雕塑席卷全国, 在推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余,雕塑界的前辈们也开始尝试寻找民族、民间的资源,这 当然是对丰富雕塑的语言, 开拓雕塑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遗憾的是, 这种努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还是很难演变成一种文化上的推进, 而是更侧重在意识形 态方面的作用。民族、民间的资源在当时更是一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主义 的强心剂,是口号,也是口头上的,付诸实践的很少。只是反帝、反修的一种利用工具 而已。真正从文化本体出发,解决外来雕塑形式与本土文化关系的实质问题,批判的学 习,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是在 1979 年以后了。 1979 年至 1992 年之间,本土化的问题,主要是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抽象形 式的学习 、引进的过程进行的。鉴于对外来文化的审慎的态度,以及对于民族传统文 化的重视,不少雕塑家都感觉到,舶来的西方雕塑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都必须经 过中国文化的整合,创造性地转化为一种有中国自己文化特点的形式。所以,这一批雕 塑家在形式革命的时期,能致力于本土化的探索。但是,这种雕塑的本土化的努力并不 排斥外来的雕塑样式,许多人是并行不悖的,同时进行两种方式的探索,也有不少的雕 塑家尝试着在西方现代雕塑与中国传统雕塑之间找到一种结合点,进行中西结合的努 力。不管怎样,他们的学术态度是很鲜明的。机械的学习、盲目的照搬国外雕塑的方式 是不利于雕塑本土化的发展方向的, 雕塑艺术必须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而成为本土化的艺 术, 而从民族、 民间的雕塑艺术中吸取养分是他们本土化努力的一种主要的手段。 不过, 在这个时候,这种本土化的努力更多还是从风格、样式以及造型语言和手段等方面来进 行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主要吸收、借鉴的是中国民族、民间的雕塑语言和雕塑样式。 母体文化对于雕塑家的巨大吸引力,证明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 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并没有丧失其自身的魅力, 从中国传统艺术中获取资源也是雕塑家们 形式创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 80 年代,不少雕塑家在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形式革命的 同时,也开始注意中国的雕塑传统,并试图进行一种语言的转化,其中出现了一批令人 注目卓有成效的雕塑家。曾成钢即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在青铜器艺术的启发之下,连 续做了几组让人刮目相看的作品: 动物系列 (图 5)对青铜器的吸收、借鉴较为直接, 如夸张、变形、结构的对称,纹饰线条的装饰意味、体面之间突兀刚直的转折、尖锐犀 13 利的尖角,都具有一种鲜明的青铜意味。以石头作为创作材质的张永见,是以现代主义 外观和抽象理论包装自己的,但其实应该更多的对中国古代哲学密切相关的,是和中国 传统的玉雕工艺中的“因物象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图 6) 。1921 年以后,国际文 化的大的语境发生了变化,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这个时候世 界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文明的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成为后殖民文化所关注的主要问 题。这个时候,文化的身份,文化的策略问题都提了出来,这种文化情景由过去一味地 学习、吸收外来文化转变为: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作为接受者的弱势一方如何保 持自己的文化个性,获得自己文化生存空间的问题。这期间,本土化的问题由重视表现 形式变为更重视其中蕴含的文化观念、文化的生态,更着重于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来回 答一个具有紧迫性的当代文化问题。 由于本土化的努力, 跳出了过去的仅仅从民族形式、 语言等方面进行吸收、探索的局限,将雕塑的本土化问题提升到了文化本体的意义上来 加以认识,将雕塑变成了一种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成为了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 表现, 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傅中望在“85 美术运动”中创作了一批 金属焊接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语言的原创性上似乎还不够独到,只有到了他创作出“榫 卯结构”的系列作品(图 7)之后,他才找到了他自己比较独到的形式语言。傅中望这 种由西方向东方的转变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传统的资源中找到与今天的生活经验相吻合 的东方的文脉,成为艺术家们从西方形式主义中出走后的一个重要选择。傅中望把中国 古典文化中最富于暗示性和涵盖力的符号物质化, 即榫与铆所对应的阴与阳成功地转化 为契入当代文化问题和生存问题的现代视觉词汇。在这种意义的转换图示中,傅中望尝 试把这种榫铆进一步语言符号化,运用在不同材质的意义挖掘中。他的拓展一方面体现 为木质材料继而推进到金属等其他材料的运用中, 另一方面试图以易经阴阳对立和互补 的二元结构为基础,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化为不同方面的表述,力求做到像易经符号 那样,以最简单的符号陈述最复杂、最有深度的人文内容。从 1995 年开始,展望的假 山石系列作品(图 8)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展望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变化,也展现了中国 城市公共环境雕塑一个新的变化。假山石系列作品实际上面向社会提出了一个问题,当 我们把山石、太湖石等以现代材料重新加以复制,而替代传统的假山石之时,会是什么 样的情形呢?表面上看来,展望似乎从具象,综合手段,又回到了材料,仿佛和隋建国 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反向的过程。 实际上, 展望的假山石系列是对材料的超越, 在他看来, 重要的是观念的呈现,假山石仍然只是一个媒介,利用山石和不锈钢材料,展望做了很 14 多方面的尝试。展望以不锈钢材料代替真正的装饰园林的山石,而又通过雕塑手段加以 逼真的仿制,这样的作品再特定的公共环境中衍生出多种语义。一方面,人与自然的联 系日益被工业和现代文明的中介物所隔开,它促使我们思考人和自然,现代文明和文化 传统之间的关系;而另一方面复制的假山石具有金属反光和镜像的功能,当它们仿制在 生活环境中时,既把其环境的种种特征尽收其中,又使我们对文明保持着警觉,对自然 和人文的关系保持着清醒。 我们从以上雕塑家的创作中看出, 在这些年以来对雕塑形式与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 决方式:1、从中国古代文化和民族雕塑中寻找借鉴其资源,积极探索与之结合的中国 民族雕塑文化的出路,力求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艺术体系;2、注重雕塑的形 式结构,广泛的吸收各种雕塑文化资源,同时从中注重观念的表达,强调雕塑作为一种 社会文化形态的批判力量。 3.2 公共环境雕塑的创作体制对抽象雕塑的影响 3.2 公共环境雕塑的创作体制对抽象雕塑的影响 在我们现、当代的城市雕塑中,很多事情的决定权集中在政府官员或者商家手中, 艺术家更多的担当的是按指令施工的角色。东西一大众化,就会变成符号,但是老百姓 还不太能够完全接受这种雕塑的抽象形式。对当代公共抽象艺术创作中凸现的体制问 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近远期雕塑布局设想。雕塑的放置随 意性很大。二是,雕塑作为专业性艺术性很强的社会文化形态,没有被领导层面,社会 的多个阶层,包括广大市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导致了按长官意志,投资者意愿而出现 的简单抄袭、快速复制、看图说话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办公室安全知识选择题及答案
- 2025年律师事务所法务员招聘面试预测题
- 2025年AI兽医面试题库大全
- 2025年安全管理资格证考试重点题库
- 水路运输考试题库多选题及答案
- 2025年政府面试模拟题集及高分技巧
- 三支一扶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三门核电考试题及答案
- 三级铣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三次元考试题及答案
- 口腔实训室管理制度
- 2024年海南省琼海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22人试题带答案
- 2025年企业管理师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
- 重庆一中高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数学(含答案)
- DR操作常规文档
- 试管婴儿医院协议书
- 运输咨询服务合同协议
- 2025-2031年中国咖啡豆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4版原醛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解读
- 草坪补种合同协议
- 教师名师笔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