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自我控制( s e l f c o n t r 0 1 ) 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是自我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高中生处于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容易出现情绪起伏波动、 行为冲动、思想偏激等现象。如何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行为及思维是高中生面临的一个 较为迫切的问题,因此我们选择对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有 关自我控制的理论和研究进行资料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吉林市四所高中的7 4 4 名 被试进行了下述研究:( 1 ) 运用修订的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和开放式问卷对高中生的 自我控制进行了外显特点的研究;( 2 ) 运用内隐联想测验( i a t ) 对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进 行了内隐效应研究;( 3 ) 依据高中生自我控制的外显和内隐特点,采用实验班、对照班前 后测实验设计进行了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 1 ) 高中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普遍存在自我控制问题,具体表现在“应该做 的而没有去做”和“不应该做的而去做了”两个层面;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受信念、 目标、意志力、自信心和自我放纵等内在因素和环境、外界诱惑、压力等外在因素的影 响。 ( 2 ) 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高 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非住校的 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高于住校的学生。 ( 3 ) 自我效能信念对高中生的自我控制具有内隐影响。 ( 4 ) 实验干预训练,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提高了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自我控制;自我效能;内隐联想测验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 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壹! j日期 阳参“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1 前言 1 1 自我控制的内涵 自我控制( s e l f c o n t r 0 1 ) 是自我心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适应社会的重 要功能。人们对自我控制的思考起源较早,但有关自我控制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至今还 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国外学者的以下几种说法较具代表性:( 1 ) 指目标受阻时,个体抑 制其行为或改变其行为发生可能性的能力( h a r t e r ,1 9 8 3 ) ;( 2 ) 指个人对自己的心理、 行为和生理过程施加影响、调节和控制( b l a n k s t e i n 和p o l i v y ,1 9 8 2 ) ;( 3 ) 不仅指服从 权威及接受他人施加的行为标准,且指根据自我选择的信念和目标行事( s a v a g e ,1 9 9 1 ) ; ( 4 ) 是遵从、延迟或在缺少外部监督时,个体按照社会期待行为的能力( k o p p ,1 9 8 2 ) 。 以上观点虽有所不同,但却没有本质差异,它们都表明了自我控制是自我的一个重要功 能,是自我对个人身心活动的监控和调节能力,它制定或发动特定的行为,以使其符合 社会或个人的期待。国外学者认为,自我控制主要包含以下能力:抑制冲动、延迟满足 或奖赏、容忍挫折、制定和完成计划、采取与社会情景相宜的行为方式等“3 。 我国也有不少研究者对自我控制能力的涵义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刘金花( 1 9 9 7 ) 认 为,自我控制是指儿童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自我控制冲动,忍受挫折,抵制诱惑, 遵守道德规则,学习时不分心,为了将来而牺牲当前利益的一种能力,表现在认知,情 感、行为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3 。叶奕乾将“自我控制能力”简称为“自制力”他认为: 自制力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 面的品质。3 。肖晓滢认为,自我控制指人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情绪以及其它各种活 动,以符合完成某种活动目标的需要“1 。杨丽珠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 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 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 ,每班主试均为心理学 专业硕士。问卷在计算机上呈现,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完毕后计算机自动记录保存数据。 2 2 1 2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应用s p s s l l 5 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2 1 3 因素分析 为了完善问卷及分蜓贪j剥蠹劁新警雕掘li谦湾蠹鋈确籀搿裂臻:明u嚷臻蠢i 妻# ;t 、差j 口 $ 霉i 壶l ;i i 占蘸麓舞酣豁骆钓堑著曼冀l 霹! ;i l i 、自由 意志、决定论等与自我控制有关的概念,对自我控制作了论述和探讨。总体上存在 两种倾向:决定论和自由意志。 应付内心的各轻莉能。蓉穗溺谯艘曜惺;茁基蓠爨籀皑挈“鄹靶坛铂i 拜霎醴希慨i 博 吁基鑫到藉醣;辈烈裂霹珏虿罂擎t 古帚失i 繁啦连嗨曦;嚣稀岸象箝羹硼乖姒? 浏 劈逸习磕酎蓊置蓼群; 戴毯罄爨砑舔爨冀冀掣蓉攒酾甜灌堪崔每砑布兽冀雾嚣浩时生鬻塑委;洲澍舡削 誊剥铲刑嚣鄯篓鬈鞲酯娶蜚烈型盖墼耆芡召堡荔:霎冀生整缨窿豢缓荔嚣酵融蔫爨 攀袭窬箬罩海j 捌增: 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年级差异 注:p 0 0 1 。 由表2 6 可看出,无论是在总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在其三个维度上,一年级学生都 显著高于二年级的学生。 ( 2 ) 高中生自铱刂颇芰某窍绮钜旆治 x 人类的自我系统在人类的适应和行为改变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 统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分别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社会认 知论的核心是主体能动观。按照这个观点,人是自我组织的、主动的、自我反省的和自 我调节的,而不是仅由外界环境所塑造或由潜在内驱力所推动的反应机体。 虽然人们没有独立的自我,但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包括三 个过程:( 1 ) 自我观察。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操作的观察和注意,这是自我控制的初始环 节,这一过程完成得好,人们所得到的信息就多;( 2 ) 判断过程。通过对操作的观察,人 们便开始评价自己的操作,这就是判断过程。人们通过此认知中介来监督、控制自己的 行为;( 3 ) 自我反应。自我反应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人们对行为的积极的或消极 的反应依赖于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的标准。人们的自我强化并非仅依赖于人们所做出的行 为,行为的结果是以认知为中介的,当人的行为达到了此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就会 感到一种自我满足。反之,人的行为没有达到此标准,则会自我指责。 班杜拉认为“,自我控制不是独立的条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是环境、奖励和惩 罚等外在因素和信念、思维、期望等内在的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在因素。外在因素用三种方式影响着自我控制。第一种方式,外在因素为我们 提供判断我们行为的标准。标准并不是产生于内部力量,它是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互相 作用的产物。如孩子们从父母、老师那里习得判断行为的善恶标准等。第二种方式,外 在因素为自我控制提供强化手段,如当人们做完一件满意的工作时,或者去吃一顿美餐, 或者去看一场电影,以此作为自己的强化;第三种方式,通过选择性激活和对自己行为 标准的解除来影响自我控制。班杜拉认为,仅当自我控制激活时,它才影响人们的操作, 而什么时候激活和怎样激活是受自我评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的。 内在因素。自我控制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内在的个人因素也影响 着人们的自我控制。对于一个人来说,强化不是自动的,是以人们的认知为中介的。 自我效能( s e l f e f f i c a c y ) 是一种内在的个人因素,它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在自我控制行为产生之前,个体首先意识到他们自身和环境的某些改变, 他们可能接受到一个信息,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已很好建立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个体 原先思考问题和做出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习惯模式被阻挠。他们面临着既想依赖习惯的思 考和行为方式又希望做出自我改变之间相互冲突的心理矛盾。这时个体需要在不同行为 方式之间做出选择。他们的行为选择决定建立在自我评价过程的基础上。自我评价过程 分两步。第一步,处于评价过程中的个体确定行为改变是否值得。第二步,处于评价过 程中的个体确定他们是否有足够能力改变行为,效能信念在此起到关键的核心作用。哈 特( h a r t e r ,1 9 8 3 ) 曾指出,行为的言语自我调节训练所以有效不仅是因为它传授了自我 控制的某些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传递这样的信息:我是能控制自己的,我应对成功和失 败负责。格鲁塞克( g r u s e c ,1 9 5 2 ) 和卡洛里( k a r o l y ,1 9 8 2 ) 也认为,良好健康的预期是 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还指出,不管实际上儿童多么能控制自己,一旦他们相 信自己的努力只能是招致失败,那么,他们就不会尽力去做。“自我效能感在自我控制 领域和它在其它领域中一样重要( c r u s e c ,1 9 8 5 ) “! e 自我效能( s e l f e f f i c a c y ) 是班杜拉最早于1 9 7 7 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经过2 0 年的 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他在1 9 9 7 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对自我 效能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 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因此,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 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 重要概念。在这一理论中,班杜拉特别强调人是行动的动因( a g e n t ) ,特别强调人所具 有的动因作用( a g e n c y ) ,即人的能动性。自我效能感就是人对自己作为动因的能力信念, 它控制着人们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并通过它控制着人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班杜拉认为, 从发展的角度看,个体自我效能感主要有四个来源:成功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以 及面临某一任务时的身心状态。作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主观信念,效能信念影响人的思 维、情感、行动并产生自我激励。具体地说,这样的信念调节人们选择干什么;在他们 所从事的事业中投入多少努力;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他们能坚持多久;他们的思想模 式是自我抑制的或是自我提高的;在应付困难情景时,他们经受多大压力和沮丧以及从 逆境恢复的活力。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 1 2 4 2 米歇尔的自我控制理论 米歇尔( m i s c h e l ) 是认知革命后除班杜拉外的另一位理论家,与班杜拉一样他的 观点也明显受到认知革命和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影响。米歇尔与班杜拉的个人背景迥然不 同,研究的理论基点也完全不同,但他们的理论重点在很多方面却不谋而合,他们的研 究都很注重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自我延迟满足处在一个范围较广的自我系统的概念范畴之下,并与许多个性特质相 关联,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方面。研究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最杰出代表者沃尔 特米歇尔,以自创的自我延迟满足等待实验为范式,历时3 0 多年,致力于注意机制 对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影响的研究。米歇尔“”假设延迟满足是具有适应性的行为,所以重 点在于组成延迟能力的认知能力。延迟满足是建立在有助于维持延迟的认知技能的学习 的基础之上的( 诸如,有目的地自我分心,转换思维以消除奖励物的情绪特征,间隔分 心) ,只有维持了延迟,才允许获得更大奖励物。米歇尔认为,延迟满足起源于认知能 力,有认知能力的个体被描述为有能力使他们自己分心于即时情境,通过转移他们的内 部注意而远离外在挫折刺激。因此,能够延迟满足的儿童能够成功适应挫折情境。 后来,米歇尔综合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各种观点,并基于自己多年对儿童自我延迟满 足研究的丰富的实证依据,提出了认知一情感个性系统( c o g n i t i v e a f f e c t i o n p e r s o n a l i t ys y s t e m ,c a p s ) 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遇到的环境会与个性系统中复 杂的认知一l 青感单元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行为。c a p s 主要包括编码、预期 和信念、情感、目标和价值、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计划五种认知一情感单元 ( c o g n i t i v e a f f e c t i v eu n i t s ,c a u s ) 。编码( e n c o d i n g s ) 是对自我、他人、事件和 情境( 内部的和外部的) 进行分类或建构的单元。预期和信念( e x p e c t a n c i e sa n d b e l i e f s ) 是有关社会、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结果、自我效能的预期和信念。情感( a f f e c t s ) 是涉及感受、情绪和情感反应( 包括生理反应) 的个性单元。个体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情 6 当前研究的热点。g r e e n w a l d 认为:社会行为通常被看作是在意识控制下发生,然而, 现在己有很多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即社会行为常常是以一种内隐的或无意识的方式在 运作。因而,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 认知加工过程。根据2 0 世纪末北美心理学实验研究己有文献证据,他提出内隐社会认 知主要有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和内隐刻板印象三个方面,但他认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可 以被期望广泛地运用到其他社会现象。 1 9 9 5 年,g r e e n w a l d 和b a n a j i 在正式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时,认为对内隐结构 的测量“迄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形式,可以对内隐认知的个别差异进行规范的探测”。 同时,他们又乐观地预测:“当有了这种测量以后,对人格从内隐认知的角度进行研究 将会接着有一个迅猛的发展”。到2 0 0 0 年,由于内隐联结测验的日见成功和广泛的运用, 他们又在一篇文章中的结尾写道:“这种预期不再像1 9 9 5 年时看起来那么遥远了”。“。 该方法提出之后,受到极大关注,并有新的发展变式,如w i 曲o l d u si a t ( w i a t ) 、 g n a t ( g o n o g oa s s o c i a t i o nt e s t ,g r e e n w a l d ,2 0 0 1 ) 、e a s t ( e x t r i n s i ca f f e c ts i m o n t a s k ,d eh o u w e r ,2 0 0 1 ) 等。总之,内隐联想测验虽诞生才不久,但作为一种新的测 量工具,其实际上反应了现代心理测量的最新发展要求和趋势:实验的方法和测量的方 法相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相结合,动态的过程评估和静态的特质评估相结合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内隐联想测验( i a t ) 的简要介绍: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 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诞生既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需要,又 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研究中应用发展的结果。在生理上内隐联想测验是以神经网络 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 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 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 散。有关内隐态度的研究表明,对评价性的语义内容的加工是一种在视觉基础之上的自 动化过程。内隐联想测验就是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 概念词与属 性词) 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它也是以反应 时为指标,基本过程是屏幕中央呈现一个刺激词,让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 即归于 某一概念词或属性词) 并按键反应,反应时被自动地记录下来。概念词( c o n c e p tw o r d s ) ( 如白人、黑人) 和 x 应速度慢,反应时长;不相容条件下的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即为内隐态度的指标, 称为i a t 效应( i a t e f f e c t ) 。这样,概念词和属性词关系与内隐的态度一致程度越高, 联系越紧密,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因而反应时越短,而不相容条件下, 认知冲突越严重,反应时自然会更长,其间的差就会更大,表明内隐态度越坚定。可见, 内隐联想测验是通过测量概念词一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 a u t o m a t i ca s s o c i a t i o n ) 强度继而实现对内隐态度的测量,或曰i a t 程序是通过测量潜在的自动化评价来寻求对 内隐态度的测量”“。 综上所述,我们对国外的有关自我控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哲学先驱对自由 意志的思辨到心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都试图在揭示一个根本的问题:人类能否有选择 的自由、能否自主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从经典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我们被无意识生 物的和本能的力量所控制,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将控制归因于环境因素,到人本主义极端 的自由意志,强调个人选择的重要性,个人的自由,以及个人成为自己生活主宰的权利 和责任,再到社会认知理论的折中主义取向,主张行为由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决定, 最后到内隐社会认知在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将内在的个人因素从外显层面深化到内 隐层面。可以看出,对自我控制的研究已经超越了要么绝对自由意志要么绝对决定论之 争,变成一种相对自由意志和决定论,已经超越了单一因素决定论,变成了多种因素相 互作用论。 1 3 自我控制的实证研究 1 3 1 国外关于自我控制的实证研究 1 3 1 1 影响自我控制因素的研究 ( 1 ) 惩罚与榜样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惩罚。六十年代前后,研究者就惩罚对儿童自我控制的作用开展大量的实验室研究 和现场研究1 。起初人们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惩罚时间、惩罚强度和频率等 与抗拒诱惑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表明惩罚尤其在适当的时间予以的惩罚能够促进自 我控制。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惩罚时伴有清楚明白的说理对抵制受过惩罚的行为的再发 生更为有效。对于实验室研究中惩罚对儿童自我控制的促进作用,代表人物安冬夫雷德 ( a r o n f r e e d ) ”以条件作用过程予以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情感中介起着核心作用。安冬 夫雷德坚决认为正是焦虑这一介质导致儿童随后对早期越轨行为的抑制,依赖这一机制 使用惩罚是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从而改善其自我控制力。 实验室研究总是显示惩罚对于抑制儿童不良或被禁止的行为有理想的结果,而研究 者们进行的现场研究却表明依赖权力的惩罚会产生不良后果。1 9 6 4 年,贝克( b e c k e r ) 对当时的现场研究进行了汇总,发现这些研究都表明惩罚( 尤其是体罚) 与儿童侵犯和违 法的发生存有联系,高度使用惩罚和拒绝的做法更 种联系又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验证 。p o w e r c h a p i e s k i 3 1 1 1 9 8 6 年对1 3 个月左右幼儿的自控水平及其与体罚之间的关系进 行了研究,发现使用体罚的母亲,其孩子表现出了最 低水平的服从,即最有可能违反母 言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鲁利亚( a r l u r i a ,1 9 5 9 ,1 9 6 1 ) “集中研究了儿 童言语发展与行为控制的关系。研究发现,3 岁以下幼儿还不能对他们自己的自我言语 指导做出恰当的反应,直到5 岁,儿童才能像成人那样对自己的言语做出恰当的反应。 她认为,这一年龄是儿童自我言语调节成为自我控制有力手段的阶段。v y g o t s k y 很早 就指出,在儿童能把成人所提出的标准整合到他们自己的语言中,并用它来指导自我 ( s e l f ) 的行动之前,儿童就不会有真正的自控。随后l u r i a 、v y g o t s k y 等人提出了儿 童以语言控制行为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儿童的行为极大地为照看者的言 语所控制;在第二阶段,儿童的外部言语逐渐成为有效的行为调节者;在最后阶段,儿 童的内部言语承担起自我管理的职能“。 ( 3 ) 父母的控制模式和抚养方式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自我控制与许多其它的气质因素一样,可以被经验所改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经验 就是早期的亲子关系。因此,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父母的抚养方式与自控之间的 关系进行了研究。k r e m e n ,b l o c k 在一项长达2 0 余年的追踪研究中,对抚养方式与自 控( e g o c o n t r 0 1 ) 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指出,相同的抚养方式对 于男孩和女孩的自我控制有不同的影响“。b 1 0 c ke ta 1 、k o p p 、0 1 s o ne ta 1 的相似 研究都表明,适应性的、敏感的抚养方式与儿童较高的白控水平相关。k o c h a n s k a 、m u r r y 等人以父母的反应性为预测因素,发现早期富于反应性的抚养方式和儿童后来较高的自 控能力存在着积极相关。并且,在2 2 个月时父母的反应性与3 3 个月时的自控水平之间 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u 。 许多心理学家还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m a c c o b y 把父母控制概括为五种基本形式:严厉控制、限制控制、要求控制、干涉控制 和专断控制。p a r k e r 等人认为,除以上五种控制模式外还有三种典型的父母控制模式: 过度保护控制、接受控制、忽视或放任控制。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父母控制模式可由这 些基本的控制模式复合而成,如b a u i i l r i n d 的“权威型”控制是由严厉控制和接受控制 复合而成等。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了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l e w i n ,s e a r s , m a c c o b y ( 1 9 5 7 ) 和b 1 0 c k ( 1 9 7 6 ) 等人对要求控制的研究发现,父母要求少或要求低的儿童 有高攻击性特征。e d w a r d s ( 1 9 7 1 ) 的研究认为,父母要求高的儿童有较好的自我控制。 p a t t e r s o n ( 1 9 8 6 ) 等人通过对过度保护及忽视或放任控制的研究指出,这两类父母控制 下的儿童都有消极的自我控制特征,易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控制问题。但b l o c k 研究认 为,严厉控制下的儿童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自控的特征。b e c b e r 与o j h a 也指 出,限制控制下的儿童多有退缩和攻击性行为;而接受专断控制的青少年罪犯,攻击和 反社会行为显著。另外,s m i t h ( 1 9 9 5 ) 对允许控制的研究也发现儿童有冲动性倾向“。 1 3 1 _ 2 自我控制与不良行为的相关研究 1 9 9 0 年,g o t t f r e d s o n 和h i r s c h i 提出了著名的“一般犯罪理论”,该理论认为 低自我控制是不良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高自我控制者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发生不良 行为的可能性都较低自我控制者低,并认为自我控制是一个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的个体因 素,它由个体的童年期发展而来“。g o t t f r e d s o n 和h i r s c h i 的“一般犯罪理论”自提 1 1 刘金花等1 9 9 7 年的有关“延迟满足”研究表明:对于学前儿童,抵制眼前奖励的 诱惑而有耐心地等待是相当困难的;学龄期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提高。l o 1 2 岁的儿童表现出很强的等待延迟奖励的意愿。一般有自控能力的儿童和能延迟满足的儿 童相对地比较成熟,有责任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遵守 规则。 杨丽珠和徐丽敏1 ( 2 0 0 1 ) 探讨了四种注意情境:两种奖励物同时呈现、呈现即时 奖励物、呈现延迟奖励物、两种奖励物都不呈现,对3 5 岁中等自我控制能力幼儿的 自我延迟满足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都不呈现情境下幼儿平均延迟时间最长;奖励物呈 现的三种情境下,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儿童在同时呈现情境下 平均延迟时间稍长一些。中等自我控制能力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年龄 差异。 陈会昌等人”( 2 0 0 2 ) 的系列研究将礼物延迟任务与陌生情境技术相结合,考察了 2 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状况和情绪调节策略与其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一项研 究结果表明2 岁儿童已具有一定的延迟满足个体差异显著,但是性别差异和情境差异不 显著;他们已经能使用一定的延迟策略,而且,儿童对策略的使用不会因为延迟满足情 境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徐芬“”( 2 0 0 3 ) 等人采用抵制诱惑的礼物延迟任务,探讨了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与抑制控制能力发展的关系。 可以看出,深受班杜拉、米歇尔的理论及国外有关自我控制的实验研究的影响,八 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日渐增多,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 些成果,但总体看来,研究还不够细致,且比较零散,缺乏对自我控制研究的系统把握。 1 4 问题提出 综合国内外有关自我控制的研究可以看到,国外对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 在自我控制的机制、模式、发展趋势和年龄特征、影响与制约因素以及干预等问题上, 研究者开展了相当数量的探讨和研究,获得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发现、成果和结论,并 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同时,国外的研究也更注重实用性,如进行了自我控制与 不良行为的相关研究、a d h d ( 儿童多动症) 与自我控制的研究、自我控制的测量、大学 生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控制与其它因素的相关研究等等。但是,国外的研究中也存在有 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其一,如v a u g h n 、k o p p 【6 ”等人曾指出,由于各个研究者对于自我 控制的定义与结构的理解各不相同,各研究者之间又很少相互借鉴,致使整个有关自我 控制的研究呈支离破碎的状态。这无疑给自我控制研究的综合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阻碍 了自我控制研究的进展。应该指出的是,时至今日,v a u g h n 、k o p p 等人在十几年前指出 的这一问题仍没得到有效的解决。虽然有个别研究者做了努力,但收效甚微,迄今还没 有产生一个公认的自我控制定义与模式,对其机制的探讨,研究者们也仍未达成统一。 其二,尽管社会认知研究既摒弃了行为主义取消“意识”和内部心理活动的传统,又改 变了精神分析学派只强调人的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研究道路,认为意识和无意识( 潜意 2 高中生自我控制的外显层面研究 2 1 开放式问卷调查 2 1 1 调查目的 从描述层面来了解高中生自我控制问题的主要表现、影响因素以及信念在高中生自 我控制中的作用,并为修订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积累资料。 2 1 2 问卷设计 依据调查目的,本问卷共从四个方面形成了6 道题。首先,我们把自我控制问题的 表现分为两类:一类是应该做的而没有去做;一类是不应该做的而去做了,形成两个问 题( 1 题和2 题) 。其次,对于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也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影响自我控 制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形成两个问题( 4 题和5 题) 。最后,从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和 自我控制信念在自控中的作用两方面各形成一个问题( 3 题和6 题) 。问卷具体问题详见 附表一。 2 1 3 问卷的施测 ( 1 ) 被试 从吉林市四所高中随机抽取高一、高二两个年级3 0 8 名学生( 男1 4 8 人,女1 6 0 人) , 年龄在1 6 1 9 岁之间,被试平均年龄为1 8 1 岁。共回收问卷3 0 8 份,删除无效问卷2 2 份,有效问卷2 8 6 份。 ( 2 ) 施测方式 问卷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以班为单位,分别进行团体测试,每班主试均为心理学 专业硕士。问卷为纸笔自陈式,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完毕问卷当场收回。 2 1 4 结果分析 从总体来说,高中生自我控制的问题主要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应该做的而 没有去做,另一方面是不应该做的而去做了。有自我控制方面问题或表现的个体占总人 数的9 1 6 ( 2 6 2 2 8 6 ) ,自我控制问题往往会同时表现在两个方面,问题一和问题二都有 的占7 2 4 ( 2 0 7 2 8 6 1 ,不能开始做一件事,往往是因为正在做另一件不该做的事。此外, 仅有问题一的占1 6 4 ( 4 7 2 8 6 ) ,仅有问题二的占2 8 ( 8 2 8 6 ) ,前者比后者要高很多, 这可能提示制定了一个目标,要去执行做,相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比要求自己不做某 事更难,因为目标总是高于现状的。 从“应该做但没有去做”这个问题的表现分布来看,学习方面主要表现在想认真学 习( 课上集中精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 ( 1 2 3 ) ,却做不到;想坚持计划( 1 1 5 ) ,却 半途而废;想及时完成作业( 7 6 ) ,却不能启动。生活方面以早起( 1 0 1 ) 最为突出,生活 有规律( 7 9 ) 、锻炼( 6 5 ) 、收拾房间( 5 4 ) 等。 从“不应该做但做了”这个问题的表现分布来看,生活方面以吃零食( 1 3 1 ) 和睡 1r 懒觉( 9 7 ) 最为突出,其次是乱花钱( 8 9 ) 和对父母发脾气( 5 6 ) 等。娱乐方面主要是看 影视剧( 1 2 6 ) 、上网( 1 0 7 ) 、打游戏( 6 2 ) 等。 上述两个问题的结果表明:高中生的自我控制问题表现比较普遍。在频率上,“经 常”的约占5 0 ,不能自控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自责、悔恨、内疚、烦燥、焦虑等负性 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和健康等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从影响自我控制的积极因素来看,高中生主要强调自我的因素,如意志力、信念、 目标、自信心、毅力、自我约束等;其次是环境、压力、父母、老师监督、其它因素。 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2 1 影响高中生自我控制的积极因素频数 从影响自我控制的消极因素来看,突出的因素依次是外界诱惑、环境、自我放纵、 惰性、他人影响、其它因素。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2 2 影响高中生自我控制的消极因素频数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受内在的和外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与 我们的预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来看,8 3 2 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 2 3 8 ) ,1 5 7 的学生认为重 要( 4 5 ) ,只有1 1 的学生认为不重要( 3 ) 。总的来说,高中生普遍认为自我控制能力 是成功和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这为我们后面的训练研究 提供了可能。 从自我控制的信念来看,9 4 7 的学生有自我控制信念,对其在自我控制过程中的 作用,6 3 6 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 1 8 2 ) ,1 8 2 学生认为有用( 5 2 ) ,1 2 9 的学生认为 没多少用( 3 7 ) ,只用5 3 的学生没有用过这种信念( 1 5 ) 。说明信念的激励作用是因 人而异的,但绝大多数的高中生认为自我控制信念很重要。 由各个因子上的题项可以看出,3 个因子既为原问卷的三个维度,分别为行为自控、 情绪自控和思维自控。 2 2 1 4 信度分析 为了检验问卷是否可靠,我们对最后余下的3 5 道题进行了信度分析。首先用分半 信度法分析了问卷的同质信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o 9 2 3 。在间隔三周后我 们抽取了原被试中的1 1 0 名学生进行了重测,两次测试的相关系数f o 9 0 2 ,根据心理 测量学要求,信度系数达到o 7 0 以上即可接受,本问卷的信度系数分别为o 9 2 3 和0 9 0 2 , 问卷的信度很高,表明问卷的测量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2 2 2 问卷的形成 正式问卷共由3 5 个项目组成,其中正题1 3 个,反题2 2 个。每一项目都有五个判 断等级,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别用数字5 1 表示。记分时正题选5 得5 分,选1 得1 分;反题反之,选5 得1 分,选l 得5 分,被试在回答问卷时,可从中选 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等级,问卷的得分范围在3 5 1 7 5 分之间,得分越高表明 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好。 2 2 3 高中生自我控制的现状和特点 ( 1 ) 被试 从吉林市四所高中随机抽取高一、高二两个年级4 9 8 名学生( 男2 3 6 人,女2 6 2 人) , 被试年龄在1 6 1 9 之间,平均年龄1 8 2 岁。共回收问卷4 9 8 份,删除无效问卷1 6 份, 有效问卷4 8 2 份。 ( 2 ) 施测 采用修订形成的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对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以班为单位,分别进行团体测试,每班主试均为心理学专业 硕士。问卷在计算机上呈现,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完毕后计算机自动记录保存数据。 2 2 4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应用s p s s l l 5 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2 5 结果与分析 2 2 j 1 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总体情况 如自订所述,内隐联想测验是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反应任务来测量概念间的联系的。选 择反应任务的特点决定了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都必须是成对的。这样,内隐联想测验中 就有两个维度的概念( 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 ,每个维度上都应该根据明确的标准分成两 个相对的概念。对每一个概念选取一定数量的样例( c x 锄p 1 砌用作刺激材料。大多数研 究中所用的刺激材料都是词汇( g r e e n w a l de ta 1 ,1 9 9 8 ) ,有时目标概念也常用i 訇形来表示 ( d a s g u p t ae t a l ,2 0 0 0 ) ,但属性概念使用图形的场合很少,不过也是有效的材料( m “c h e l l , b 1 a i r ,& b a n a i i ,2 0 0 3 ) 。根据i a t 测验的特点,于国庆等人【7 l l 在设计中选择了5 个自我 和非我词对、7 个积极和消极的自我效能信念旬对和1 3 个自我控制行为方式词对,一方 面用它们来设计三个内隐联想测验:“信念行为i a t ”、“自我信念i a t ”、“自我行为i a t ”。 另一方面,同时将这些句对和词对组成1 l 点的l i k e r t 量表,用于外显测量。我们的实 验选用的就是这个材料,但考虑到南方和北方的差异,我们把表示“自我概念”中的“自 家”一词改为了“俺”,依据预实验的情况,删掉了1 3 个自我控制行为方式词对中的两 个,7 个积极和消极的自我效能信念旬对没有变化,最后的词句材料为: 自我一非我:有五对 自我:我、自己、自个、本人、俺 非我:他、他人、人家、别人、外人 积极信念一消极信念:有七对 积极信念的词句: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君子当自强 不息、人有无限潜能、人有选择自由、失败是成功之母 消极信念的词句:人算不如天算、一切命中注定、人生就是赌博、人要知足常乐、 人的能力有限、环境决定一切、失败是失败之母 积极行为一消极行为:有十一对 积极行为的词句:独立自主、目标明确、计划行事、专心致志、办事利落、不怕挫 折、持之以恒、严于律己、抵制诱惑、勇于说不、知错就改 消极行为的词句:依附盲从、稀里糊涂、盲目行事、三心二意、懒惰拖延、一蹶不 振、半途而废、随波逐流、意志薄弱、没有原则、执迷不悟 同时将每一对信念、每一对行为,组成l i k e r t 式“点量表,用作干预训练研究中 的外显测量。具体词语见附表。 3 。1 实验目的 通过考察高中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和自我控制行为方式是否存在i a t 效应,来验证高 中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对自我控制是否有内隐的影响。 3 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共包括三个i a t 分测验。( 1 ) 信行i a t 测验,自变量:辩别任 务( 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两个水平) ,因变量:信行i a t 效应值( 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 务的反应时之差) :( 2 ) 自信i a t 测验,自变量:辩别任务( 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两个水 平) ,因变量:自信i a t 效应值( 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之差) ;( 3 ) 自行i a t 测 2 6 4 高中生自我控制的干预训练 高中生自我控制的外显层面研究表明:高中生的自我控制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且给 高中生的学习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是高中生当前面临 的一个迫切问题。而从梅臣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坎普的发声思维方案、瑞内的自我控 制干预理论模型,到国外学者现在进行的儿童自我控制培养训练,再到各种自主学习能 力和自我效能信念的培养等等,都说明了人为的干预训练对提高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 水平是有效的。 4 1 研究目的 揭示自我控制的训练方法,帮助高中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时为教 育工作者对高中生自我控制的培养和指导提供心理学依据和方法上的帮助。 4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干预训练( 有干预训练和无干预训练两个水平) , 因变量有5 个,分别为:外显信念量表得分、外显行为量表得分、信念彳亍为l a t 效应 值、自我信念i a t 效应值、自我行为i a t 效应值。 4 3 研究假设 经过训练处理,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均有提高。 4 4 实验程序 4 4 1 被试 被试。吉林市一中高一十班自我控制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4 0 人( 依据高中生 自我控制能力问卷调查结果筛选) ,平均年龄1 7 8 岁。其中实验组2 0 人( 男1 0 人,女 1 0 人) ,对照组2 0 人( 男l o 人,女1 0 人) 。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实验,对电脑的有关 操作均熟悉。 4 4 2 材料 内隐测量:自编的“信行i a t ”、“自信脚”、“自行i a t ”三个i a t 测验。 外显测量:采用于国庆的自我控制信念及自我控制行为1 1 点l i k e n 量表( 量表中 的每一对信念和行为同时也是内隐测量中的词对)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前测和后测 间隔时间很短( 四周) ,信念改变是可以发生的,但实际的行为改变还没有时间完全表现 出来,所以主要是从行为方式的选择态度上来测量。而且这样就和内隐的行为态度测量 对应起来。因此我们在前测和后测指导语上做了一点变化,在前测量表中指导语要求被 试选择“过去到现在”所信奉的信念或通常采用的行为方式的位置,在后测量表中指导 语要求被试选择“现在及将来”所信奉的信念或拟采用的行为方式的位置。详细的量表 指导语可参见附录。 干预训练:自评分析、游戏体验、影视欣赏等干预训练所需要的航模、v c d 等素材。 4 4 3 程序 前测。首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进行自我控制的内隐和外显测量,考察其在各 自在5 个因变量上的表现,并进行t 检验,若两组无显著差异,证明其实验前具有同质 性,方可进行培养研究。 实施干预训练。对实验组进行预先设计好的“以培养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为主题” 的一系列活动,每周进行l 2 次。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除了进行“以培养高中生自 我控制能力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外,其他一切活动都要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因为研究中,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来自同一个班级,所以比较容易控制其活动的一致性,可减少额 外变量的干扰作用。具体于预训练如下: ( 1 ) 自评分析。通过本部分训练希望学生能够做到“自我分析明情况,自我设计定目 标,自我监督促行为”。具体操作是:要求每名被试对自己的自我控制现状进行分析, 如主要在哪些方面难以自控、原因是什么等;为自己设定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目标主要是小目标,经过努力容易实现,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每名被试每天一张 “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监督检查表”,要求被试认真填写,表中包括学生的自我计划和时 间安排,以及每日的自我监测记录。 ( 2 ) 游戏体验。希望在直接操作活动中,被试可以从中体悟学习,建立某种信念。我 们选择的是航空模型安装活动。活动主要分为两阶段,一是组装模型,二是试飞。在第 一阶段,学生开始都兴致勃勃,但因安装很困难,在做的过程中,大家几乎都说装不上, 当大家都觉得不可能时,如果有一个被试经过努力安装成功之后,会给其他被试以非常 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借此可以让被试建立“人有无限潜能”、“有志者事竟成”、“失败是 成功之母”等信念,将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就会将注意的焦点放在寻找解决 的方法,而不是找借口或怨天尤人。在试飞阶段,被试体验到经过努力后成功的喜悦, 进而会更加坚信积极的信念。游戏结束后,要求被试写心得。 ( 3 ) 影视欣赏。主要是想发挥替代经验中榜样的作用。选择的电影是阿甘正传, 在1 9 9 5 年的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传一举获得 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 大奖。这部电影为什么如此深受喜爱? 这是因为,虽然阿甘的智商只有7 5 ,但在他身上, 我们看到了忠诚,守信,执着,友善这些人性中最为熠熠生辉,优秀可贵的品质,看到 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平凡的生命,不平凡的人生。在影片 中被试能体会到,人有选择的自由,人有无限潜能,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 力,生命中终有属于自己的辉煌。要求被试写观后感。 ( 4 ) 主题班会。虽然叫主题班会,但整个过程我们创设的是类似于团体辅导的氛围,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主试也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讨论,共进行三 次。在第一次中,每名被试都要陈述自己对自我控制能力的看法,自己所面临的自我控 制问题,以及所做过的努力和效果。通过这一环节被试了解到自我控制是每个人都会遇 1 1 到的问题,可以减少学生因缺少自控而给自己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其次,每名被试说明 自己设立的目标和计划,这能起到外人对自己的监督作用,以便更好的切实的执行计划。 第二次、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组长自我总结模版
- 全铝家居合同范例
- 医疗信息化背景下的电子健康记录培训教育
- 年度个人思想总结模版
- 医疗大数据分析在药物研发中的价值
- 供应部采购合同范例
- 医疗设备租赁服务的供应链优化
- 上海商场绿植租赁合同范例
- 业主别墅出售合同范例
- 一年级上册语文《四季》教学设计
-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论文
- 2025年正式的劳动合同模板
- 2025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带答案)
-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 2025年高考数学复习(新高考专用)第04讲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2022-2024高考真题)特训(学生版+解析)
- 《智能媒体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3章 单元综合测试卷(北师陕西版 2025年春)
- 小学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策略与实践
- 2024年公司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展望-以ChatGPT 系统为例
- 中医临床诊脉教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