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阿尔弗雷德·卡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美国社会文化批评家阿尔弗雷德卡津( a l f r e dk a z i n1 9 1 5 1 9 9 8 ) 的批评 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其间经历了美国文学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过渡,文学批评从“鉴 赏式”到“理论化”的转折,美国社会从自由主义到保守主义的变化等等。尽管 卡津的思想在此期间既复杂又矛盾,但他的批评一直以理解人为中心,力求在道 德和美之间寻求平衡。他的批评方法强调个人的感悟和独立的思考,不忘某一文 学作品总是某一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某一历史传统的延续。在他看 来,批评家应当具备理解过去的“历史感”和展望未来的“想像力”,在过去与 现在的基础上重写历史,昌明传统、融化新知、开拓未来,最终能够超越自己所 处文化的限制,写出启发后人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家所得出的结论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文章中蕴含的批判思想,文学研究应当“多一点问题,少一 点结论”。 卡津出生于2 0 世纪初“新自由”的美国社会,却在后半生看到了保守主 义不可遏制的发展态势,他早年的乐观主义思想、社会改革的希望终成泡影。他 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却在大屠杀之后失去了对人的信任;他是一个现代主义者, 却看着现代主义的反叛精神随着“新批评”的泛滥而体制化了。总的说来,卡津 是一个对未来感到失望的进步主义者,一个批判传统的传统主义者。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卡津;道德;美:平衡 a b s t r a c t a l f r e dk a z i n ,t h ea m e r i c a n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c r i t i c ,h a ss u c hal o n gl i f ef o r w r i t i n gt h a th ew i t n e s s e s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a m e r i c a n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m o d e r n i s mt o p o s t m o d e r n i s m ,a m e r i c a nc r i t i c i s m 丘o ml i t e r a r ya p p r o e i a t i o nt o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 a m e r i c a ns o c i e t yf r o ml i b e r a l i s mt oc o n s e r v a t i s m t h o u g hk a z i nu n d e r g o e sp r o f o u n d i n n e rs t r u g g l e ,h i sc r i t i c a lt h i n k i n gr e m a i n st h es a n l e t h a ti s ,t r u ec r i t i c i s mw a n t s n o t h i n gl e s st h a nt ou n d e r s t a n dm e n h i sc r i t i c i s ms e e k st h e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m o r a l i t y a n db e a u t y , e m p h a s i z e so ni n d i v i d u a le x p e r i e n c ea n di n d e p e n d e n tt h i n k i n g ,l i n k s l i t e r a r yw o r k sw i t ht h e i rs p e c i f i c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t r a d i t i o n h eb e l i e v e st h a ta n y c r i t i cw h oi sa n yg o o dh a st ob r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e n s eo fw h a th a sb e e na n dt h e i m a g i n a t i o no fw h a tm u s tb ei n t ot h ei m m e d i a t ec o n f r o n m f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o f w o r k s o f a r ts oa st og ob e y o n do n e so w nc u l t u r ea n de n l i v e no t h e r s i m a g i n a t i o n i nas e n s e , w h a tc o u n t si sc r i t i c a lt h i n k i n gr a t h e rt h a nc o n c l u s i v ei d e a s l i m r a r yr e s e a r c hn e e d s m o r eq u e s t i o n st h a nc o n c l u s i o n s b o r ni n t ot h e n e wf r e e d o m s o c i e t yi nt h ee a r l y2 0 “c e n t u a r y , k a z i ng l o o m l y s e e st h ec o n s e r v a t i v es w e e pi nt h el a t t e rp a r to fh i sl i f e t h eo h m i s mo fe a r l i e r d e c a d e sa n dt h eh o p e sf o rs o c i a lr e f o r mh a v ec o m et on a u g h t h ei sah u m a n i s t u n h i n g e df r o mh i sf o r m e r 艇t i li nh u m a n i t yb yt h eh o l o c a u s t , am o d e r n i s tw h o w a t c h e dh i si c o n o c l a s t sb e i n g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z e db yt h ep e r v a s i v eo ft h en e wc r i t i c i s m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k a z i ni sap r o g r e s s i v e 谢mad e s p a i r i n gs e n s eo ft h ef u t u r e ,a t r a d i t i o n a l i s tf i g h t i n ga g a i n s tt h et r a d i t i o n k e yw o r d s :a l f r e dk a z i n ;m o r a l i t y ;b e a u t y ;b a l a n c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 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孤童 p 砖i “) f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 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舨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 愿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荚之阃 刖舌 美国文化的中心自1 9 世纪后半期以来经历了两次转移,先是从波士顿到纽 约,美国文化摆脱了清教传统的束缚,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2 0 世纪5 0 年 代以后美国文化的中心从城市转向校园,其主要标志是知识分子的活动场所从城 市咖啡屋、街头广场、公共杂志转入了大学校园、课堂讲座和专业期刊,生活场 所改变的同时知识分子的精神也被重新塑造了。“如果说西部的疆土边界线1 9 世 纪9 0 年代就封闭了,那么文化的边界线到2 0 世纪5 0 年代才封闭。到2 0 世 纪6 0 年代时,大学从根本上囊括了一切知识性工作很多年轻的知识分子成 了激进的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女权主义理论家,但算不上是公共知 识分子。”1 这些年轻人大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生存在校园狭窄的学术圈中, 很少关心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良知,也不再为有教养的广大读者写作。他们中思 想激进的人认为只有彻底颠覆现存制度才能有新的生活、新的社会,但他们很少 考虑颠覆之后该如何重建。现代专家们与老一代知识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 生于2 0 世纪最初几十年的知识分子到了2 0 世纪后期仍然是公众心目中的知识精 英。 据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查尔斯卡杜辛教授( c h a r l e sk a d u s h i n ) 1 9 7 2 年所做 的普测,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中,排在前3 0 位的有三分之二的人属于“纽约知 识分子”成员,最后卡杜辛不得不承认2 0 世纪7 0 年代的美国知识精英基本上还 是4 0 年代采5 0 年代初走红的那批知识分子。2 卡杜辛之后又出现了许多对美国 知识分子状况的研究,比较有名的包括艾尔文古德纳( a l v i ng o u l d n e r ) 的知识 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 t h ef u n a ed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a n dt h er i s eo f t h en e w c l a s s ) ,保罗波尔( p a u lb o v e ) 的掌权的知识分子(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加p o w e r ) ,卡 尔博格斯( c a r lb o g g i s ) 的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 i m e l l e c t u a l sa n dt h ec r 西i s o f m o d e r n i t y ) ,丹尼尔贝尔( d a m e lb e l l ) 的美国社会的“科技专家”( t h e “i n t e l l i g e n t s i a ”i n a m e r i c a ns o c i e t y ) 3 ,拉塞尔雅各比( r u s s e l lj a c o b y ) 的最后的 知识分子:学院时代的美国文化( t h el a s t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a m e r i c a nc u l t u r e 加t h e a g eo fa c a d e m 曲,还有爱德华萨义德0 1 d w a r ds a i d ) 的知识分子论 ( 美田) 拉毫尔雅各比t 量后的知识分子 ,洪涪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6 页,第5 页 2 c h 一嚣k | d 惦h 虹t h e a m e r i c a n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e l i t e b 嘞n :l i t t l e , b r o w n , 1 9 7 4 p p 2 6 - 3 2 在美胃,有人把如今的知识分子分为人文学者( u 岫山) 和科技专寒( h 删h 霉协i t ) ,人文学者注重精神、 理想和社舍责任,科技专家喇专攻实务、技术和辩研开发 i 平街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前言 (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o f 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 。从这些有影响的名字和著作中一方面可以看 到大家对知识分子话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掂量出“纽约知识分子”的分量。 他们在2 0 世纪4 0 、5 0 年代叱咤美国文化舞台,他们所倡导的社会文化批评与“新 批评”形成两军对垒之势:6 0 年代的理查德霍夫斯塔德( r i c h a r dh o f s t a d t e r ) 把 他们称为“权势集团”:7 0 年代的卡杜辛把他们看作“知识精英”:8 0 年代的雅 各比把他们视为最后的“非学院的知识分子”:最近十多年来,随着“纽约知识 分子”中大部分人的相继谢世,有关他们的评传和研究专著不断出现,他们显然 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经典的一个部分。 “纽约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学术交流圈,包括了文史哲诸学科的专家,但同 时他们又都是勇于超越学科晃限、善于融会贯通的饱学之士,也就是福柯所说的 普遍知识分子( u n i v e r s a l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 。如今的学者遁入大学校园,大多成了术有 专攻的特殊知识分子( s p e c i a l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 ,形成了“新阶级”,福柯从反普遍主义 的立场强调学科活动往往渗透了权力的影响,知识的专业化是学术体制化的必然 趋势,这种激进思想虽然看到了知识分子在专业分工的条件下仍能够发挥一定的 社会作用,却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这样的事实专业的限制可能会把专家们驯 化为制度的随从,最终失去自己的批判立场。从这个角度看,“纽约知识分子” 当年在被称为“小杂志”( 发行量不大,却具有较大舆论影响力) 的文学期刊上 表明政治立场、发表文学见解、捍卫美国民主的勇气和批判精神着实难能可贵。 今天我们研究“纽约知识分子”的思想,重温他们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的豪气,并不是为了“际旧”,更不是希望回到过去。毕竟已是时过境迁,最近 十几年来美国大学的扩招,研究院的发展,知识分子境遇的改善,尤其是现代专 业化所带来的冲击,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现实,表明了老一辈知识分子曾拥有的 文化空间在现代社会的变化,时空的转换不可逆转,求知的欲望却代代相传,我 们要提倡的是老一辈学者身上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也就是他们对鲁立、良 知、信念和激情的坚持。“纽约知识分子”中以文学批评家著称的阿尔弗雷德卡 津( a j f r e dk a z i n1 9 1 5 1 9 9 8 ) 就是这样一位坚守文学信念、重视独立思想、维 护美国文化传统的公共知识分子。 也许由于二战以后的美国文学批评逐步走向理论化、科学化的道路,卡津缺 乏理论体系的文学评论似乎不合时代的节拍,所以论及他的文章虽多,但专题研 究却仍是空缺。在中国,他的作品常被提及,但尚未翻译成中文,更不用说系统 介绍研究了。本博士论文选取卡津作为研究对象。一来为了填补空白、抛砖引玉, 2 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 以期看到更多相关的研究:更重要的是,笔者认为在文学研究的“理论热”暂时 冷却之际,重读卡津感悟式的文学评论作品,感受他“知识”外衣下的情感内核, 体察他对现代个体化生存的反思,或许能够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而不仅仅把文 本阐释当作营构理论的手段。 1 9 9 5 年卡津荣获杜鲁门凯普特文学基金( t m w a a nc a p o t el i t e r a r yt r u s t ) 颁发的“文学批评终身成就奖”,该奖项用以赞扬“一些著作,它们表现了文学 批评古老的优点:充满睿智、富有洞察力和启发性、具有同情心和想像力,热爱 并普及文学,以此为人类的成长和彼此理解创造可能性。”1 颁奖嘉宾伊丽莎 白- 泰伦特( e l i z a b e t ht a l l e n t ) 认为“当卡津发表观点时,你能感到他喜欢用 真情写作,他最好的批评作品都是出自真情实感。”2 文学批评家、文化历史学 家保罗鲁滨逊教授( p a u lr o b i n s o n ) 说“卡津继承了莱昂内尔特里林和埃德 蒙威尔逊的传统,从事一种我称之为鉴赏式批评的工作。他对作家的政治意识 很感兴趣,但他的批评并不以解构文学因素去表现潜在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结构。 与之相反,他的批评主要是文学化的,他总是被文学深深震撼并不断为之感到惊 奇。”3 尽管2 0 世纪后期的美国文学批评出现了理论化、科学化的倾向,卡津却 坚持特里林和威尔逊等“纽约知识分子”的传统,重视批评的文学性,但“理论 化”与“文学性”的争论或称哲学与文学的对抗是古已有之,卡津的批评方法魅 力何在? 本论文力图说明卡津的文学研究以人为本,努力在道德和美之间寻求平衡, 他提出“批评应当关注人的理想,关心人们追求的未来和注定的命运。只有把想 像力和历史感对已然发生、当下发生、理该发生的一切都融入到对艺术作品 的分析之中,这样的评论才有意义。”4 卡津以文学的使命感和价值论来对抗理 论的侵袭,他的努力是有效的,如今批评的钟摆又回到了文学的一边,卡津在 9 0 年代获得终身成就奖无疑说明了这一点。此外,于1 9 9 0 年出版并在1 9 9 4 年 和1 9 9 8 年再版两次的希思美国文学文选在前言中说明其编辑宗旨是“要将 文学和文学研究重新与社会和文化联系起来突出在美国文化中特定文学表 现的历史发展过程。”5 作为一部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美国文学文选,它充分说明 h t t p :p c o p l e b n i n d c j s e d l b 叫“k 世面l r o v i e 砒t i d f h 却洲p p i 矗h l n d c k o 由v 二h 玎叫k 田由l 酬c 砒p d f 脚:p 娜i 厶h n 由妇。山t 瑚n m 出由删i o 砒p d f a i f r e d 磁画j l 力i | f a r t e r o n 酽c e g 缸a mr o d , w , i ac 讲站朗叩讲锄憾,b o 姗:l i r a , b r o w n c o m p a n yl i m i t 耐, 1 9 6 2 p 4 9 8 , p 5 0 0 p a u l l s l t t c t , g c a c r n lo d t h e h e a t h a n t h o t o 舒, o f a m e b e a n 厶妇九m 限慨h t n m t t $ :d c h t m ha n d c o m p a n y , 1 9 9 4 p p x :c c , “x x x v i i 3 平街的寻求:在道麓和羹之间 了当代文学研究与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卡津早在3 0 年代就开始思考这 一问题。 卡津的文学使命感并不是空洞的口号,泰德索罗塔洛甫( t e ds o l o t a r o f f ) 认 为他是“爱默生式的美国学者:具有强烈的公民责任、坦诚的言行举止、自立的 精神以及炽热的情怀。2 0 世纪3 0 年代是卡津最得益的成长背景,正如6 0 年代 对于他儿子的意义一样。”1 卡津自己也声称他是“属于3 0 年代”的。21 9 2 9 年 l o 月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以及其后长达l o 年的经济萧条期,使得3 0 年代的美 国知识界具有普遍的激进主义倾向,知识分子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道德判断把人 类带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卡津在这一时期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必然会受时代影 响,年轻时他就提出“艺术、真理和希望能够融为一体,只要一个真正的作家能 把它们结合起来。” 卡津的学术生涯始于1 9 4 2 年发表的扎根本土( o n n a t i v eg r o u n d ) ,其副 标题明确指出它是对美国现代散文的研究( a n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m o d e ma m e r i c a n p r o s el i t e r a t u r e ) 。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来本书是对美国现代文学的探讨,二来 这一研究不包括诗歌。副标题对研究领域的限定使这本书在当时显得非常抢眼, 因为这一时期美国大学的英语系仍遵循传统的研究方法,即认为文学研究的重点 应放在1 8 0 0 年以前的英国文学,那些经典之作才值得认真严肃地探讨,而美国 文学主要是用英语写的,至多只能算是英语语言文学下设的分支学科。4 卡津在 这本书中专治美国现代文学,挣脱了传统英语文学研究方法的束缚,确立了美国 现代文学及批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卡津把诗歌排除在自己的文学研 究领域以外,旗帜鲜明地与流行的“新批评”分道扬镳。“新批评”的活动领域 主要在诗歌,而卡津则认为小说以及报刊时文才是在当代生活中发挥独特作用的 文学形式。在他看来,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在于它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强烈的使命感决定了他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美国现代散 文。 卡津将文学研究与自己茑信的价值观念结合在一起,通过深入细读美国文学 作品,看到了美国西部开发、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时也 阐述了巨大的社会变化对美国文学创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从方法上看,这种结 t e ds o k r a u , o f f e d i t c d , a l f r e d 盖曲i f l l f r i c q :c h 打c 口,辨d p e r a o n a lw 附i n g s n e w y c f k :h 叫戚o l l i n s p u b l l s h c 巧i n k 2 0 0 3 p p - x l v i i , x x 2a l f r e d x 蛭h 黼y 钟k j c r c t l a n d m :m m i n s o 妇怠w 缸h ,曜l i m i t e d , 1 9 7 8 p 4 3 3 转引自t e ds o i 咖m i f 甜耐。删j g 咖i 一删岫c r t c a a n d p m s o n a w r a n g s e 取 j o s e p hj f k w i 吐a n d m | r y c t m p i e , e d k 岛如,i n a n 螂, i c a n c v 1 t u m :d o m i r , w l d e a t a n d i m a g e s m i n n e a l b :u n i v e r 墨i t yo f h a n n 皇i o 健p r s 毫1 9 6 0 p 2 0 7 4 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关之问 合社会学、历史学的评论脱离了传统按图索骥式的传记批评,把文学放到社会一 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结合了文学的想像力与历史的道德观,发掘了美国自身 文化的特点。卡津并不仅仅把美国现代文学看作是对绅士传统的反叛,他从中看 到了具有美国文明特点的文化形象和价值观念,他的阅读也并不仅限于美国文 学,而是试图理清美国现代文学与欧洲传统的种种关系,继而重新发现了美国现 代文学的独特之处。泰德索罗塔洛甫把扎根本土视为“美国文学史上里程 碑式的著作,堪与派瑞米勒( p e r r ym i l l e r ) 的新英格兰思想( t h en e we n g l a n d m i n d ) 、fo 马赛森( f o m a t t h i e s s e n ) 的美国复兴似m e r i c a nr e n a i s s a n c e ) 以 及理查德蔡斯叫e h a r d c h a s e ) 的美国小说及其传统( t h e a m e r i c a n n o v e l a n d i t st r a d i t i o n ) 等作品相媲美。”1 二战后卡津如愿以偿地成为美国的中产阶级,成了“纽约知识分子”的一员, 他是精英文化的代表、权威观点的持有者,但他的批评仍然浸透了历史意识和批 判精神。他体察到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变化,对当代美国文学的评论显示了他对“后 现代”社会的困惑与失望,扎根本土中的激进主义、进步主义的光芒逐渐暗 淡下去。晚年的卡津依然笔耕不辍,但泰德- 索罗塔洛甫对卡津后期的作品并不 看好,希尔顿- 克莱默( h i l t o n k r a m e r ) 也认为卡津后期的作品变褥“自我陶醉、 自我欣赏、多愁善感。”2 还有批评家认为他后期的两本专著美国的进程( a n a m e r i c a np r o c e s s i o n ,1 9 8 4 ) 和上帝与美国作家( g o d a n d t h e a m e r i c a nw r i t e r , 1 9 9 7 ) 缺乏逻辑性,不少地方重复了以前的观点,没有太多新意。 也许西方的评论家自有他们的评判角度,然而从一个外国人的眼光来看卡津 后期的作品,如果说那是一种“多愁善感”,它起码也是“真情实感”,而且还是 敢想敢说的肺腑之言。美国的进程明显是早期里根时代的产物,卡津把这一 时期视为美国政治的低谷,这使他接受了亨利亚当斯的影响,对美国的权力持 悲观和怀疑的态度,这本书其实是卡津对自己早期进步主义思想的再思考。8 0 年代对“自我意识”的关注以及9 0 年代对“上帝与美国作家”关系的研究,都 表明卡津对当代美国社会中教条化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判,当他说“美国 作家没有继承统一的宗教传统,美国人一贯的信念就是不受限制的自由”3 时,他的语气是讽刺而又无奈的。 本论文在细读卡津作品的基础上,把他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中去解读,论证 1 t 酣s o l o m r o f f e d i t e d , a f r e d 局嘲 a m e r c a :o 恻a n d p e r s o m :d 肼柏晒ex x v i h u p w w w , n c w c r i t e r i o n c , o m m c h i v e f 2 2 e l x , 0 4 r m m n h u n 3 a l f r e d k e 咄g o d a n d t t w a a u n l c a n w i l l , n e w y o r k :心a k n o p f , i n c 。1 9 9 7 p 2 5 9 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闻前言 他以“疏离者”的身份对美国文化所做的批判,表明他的文学批评以关注人的生 存状态为最终目的,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在道德和美之间、思想和激情之间寻求 平衡。第一章主要分析卡津的批评观形成的背景,论述犹太身份对他的影响,着 重探讨2 0 世纪初期的社会文化批评家和同时代的对立思想给予卡滓的启发。把 文学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做法在美国早已有之,从爱默生、惠特曼到豪威尔斯, 美国文人一直重视文学的现实作用。到2 0 世纪初期,进步主义的沃侬路易帕 灵顿、理想主义的范威克布鲁克斯、激进主义的亨利路易门肯和独立自 由的埃德蒙威尔逊进一步开拓了文学研究中的社会历史范畴,从不同的视角或 批判或维护美国文学的传统,卡津从他们的研究中得到灵感,扎根于本土的社会 文化,并以此作为文学批评的出发点。3 0 年代的美国经历了大萧条的巨变,左 倾思想在知识界颇为流行,文学批评受其影响,试图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纳入文学 研究的视域,但大多数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并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思 想的精髓,而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使文学成了政治武器,失去了文学赖以存 在的审美价值。与此同时,“新批评”派则“悬置”影响文学的外部力量,专注 于文本的细读与解剖式分析,使文学研究成了毫无感情的正误判断。卡津在深入 阅读的基础上,吸取了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新批评”对 文本的细读,形成了他以人为本的批评思想。 第二章论述了卡津的批评观,卡津的文学研究结合了智慧与激情,强调批评 的目的是为了人。他把自己文学研究的领域定位在美国现代文学,这并不是说他 只关心美国文学的发展,或以美国文学为最优秀的民族文学,恰恰相反,卡津阅 读了大量欧洲文学作品,深知美国文学不过刚刚“步入成年”。卡津当年之所以 会“爱上”并不出众的美国现代文学,这是因为卡津与之出自同样的社会文化背 景,他熟知其中反映的美国现实,体察其中蕴藏的美国思想,看到这样的文学中 “美国特色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 a m e r i c aw a se v e r y w h e r e ,i ne v e r y t h i n g ) ” 卡津与这样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他认为唯有如此才可能从事批评工作。好 的文学评论是历史感与想像力的结合,批评家应当从文学中看到人的努力他 们对未来的希翼和注定的命运。正因为卡津的批评关注美国人的过去、现状与未 来,深入探讨了文学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所以他的研究让人感受到文学的力量 所在。 卡津把他以人为本的批评观运用到对美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本论文第三章 梳理卡津画出的1 8 9 0 1 9 4 0 年代美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卡滓在写作扎根本土 6 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前言 之前不仅研究主要作家,还阅读了大量不知名的小说、宣言、小册子等,他为自 己的发现而震惊,感到不得不为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孤独的反抗者”说句公道 话。在他看来那些杰弗逊主义者被一个陌生而冷漠的美国所折磨,其中一些人没 有太多文学创作的潜力,但却有着说真话的激情。他们发出了独特的美国的声音, 为自己的土地而奋斗、为失去土地而悲伤,这一根本的民族主义实现了爱默生的 预言把文雅传统连根拔起,为新作家的出现做好了准备,使他们能够以更大 的优势塑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卡津画出了美国现代文学与现实主义并行发展的轨 道,概括了美国现实主义的四次发展高潮:第一次以德莱塞、诺里斯、辛克莱等 作家为代表;第二阶段出现了揭露黑幕小说家和杰克伦敦、厄普顿辛克莱等 社会主义小说家;第三阶段以安德森和刘易斯为代表:最后是3 0 年代的新现实 主义,包括多斯帕索斯、法雷尔、福克纳和托马斯沃尔夫等作家。卡津把这 些作家看作新式民主的先驱,他们大胆地指出了工业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混乱和野 蛮。 通过对卡津著作的深入阅读与“感悟”,本文第四章考察卡津的研究方法, 揭示他以“文学性”对抗“理论化”批评方式的独特性,指出他的文学批评关 注人的命运,力求在洞察道德思想和体验艺术美之间达到平衡。卡津的文学批评 结合时代特点,出自真情实感,在文学作品中捕捉到社会变化对美国人耩神的震 撼,塑造了美国的“现代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以表现矛盾思维之间的 张力为其基本特征,强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先锋派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 文学的审美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卡滓一生坚守对文学的信念,努力在批评中 激发新的思想、为人服务。卡津的文学批评标准从根本上来说是现实主义的,尽 管他对现实的认识复杂多变,他的文学评论却始终“扎根本土”,反映了活生生 的美国生活与美国文化。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学评论才是具有活力的上乘之作。 7 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问第一章犹太青年步入城市的旅程 第一章犹太青年步入城市的旅程 每一个重要的批评家都有自己关注的批评对象或研究领域,这是他们的标 志,也是他们的成就所在。“纽约知识分子”虽然是一个群体,但每个人都有自 己独特的批评主题,其中特里林强调“自由主义的想像”,欧文豪欣赏“社会 小说”,埃德蒙威尔逊重视“现代主义”,而卡津则痴迷于“对美园的感悟( t h e a m e r i c a ns e n s i b i l i t y ) 。”1 他经过寒窗苦读,从纽约犹太人聚居地布朗斯维尔区 ( b r o w n s v i l l e ) 步入纽约市大学,从边缘人到名教授,从社会弃儿到主流精英,个 中滋味唯其自知。生活的历练赋予卡津独特的感悟力,也使他特别关注美国文化, 因为正是美国的大环境造就了他的成功。2 0 世纪初期暴发户似的美国迫切需要 能同欧洲人并驾齐驱的文化精英,第一代“纽约知识分子”如门肯、埃德蒙威 尔逊、特里林等人在美国的文化沙漠里拓荒开垦,试图营造美国的文化氛围。第 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文化中心的衰落,巴黎、柏林、维也纳、彼得堡的文人墨 客纷纷逃往美国避难,一时间纽约成了“适于建造灯塔的地方”。3 0 年代美国的 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以及蓬勃开展的左翼文化运动,培养了一批思想斗士和办报 才子,推动了美国知识阶层的形成。初出茅庐的卡津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大潮中登 上纽约文坛,以扎根本土一举成名,并跻身第二代“纽约知识分子”的行列。 出人意料的是,对美国有着深厚情感的卡津却来自说意第语的犹太家庭,他 出生于纽约,父母都是俄裔犹太人。作为贫穷的犹太移民的后裔,卡津对自己的 出生地繁华的纽约大都市总有一种陌生感,喜欢读书的他也从书本上看到人 与人之间的差别,所以他从不奢望自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扎根本土发表后, 卡津应邀成为新共和2 杂志的编辑,他和妻子搬入曼哈顿区的第二十四大街, 一切都像做梦一样,卡津“兴奋得不敢相信已经拥有的一切,难以想像将来还会 有怎样的发展。”3 其实他从少年时期就不断地思考“为什么总要想着他们属于 这个城市,而我们不属于? ”4 此后他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超越这样的差别,努力 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终于成为文学批评领域的佼佼者。他以一个犹太人的眼光阅 读美国文学,看穿现代作家对美国文化的疏离感以及他们身上独特的悲剧感。 t e ds o 正e d t 一曰 b d 局嘲i 一肭”自? c r f t e c a a n d p e r s o n a w f f t i n g s , n e w y o r k :h m p e r c o l l i n s p u b l i s h e r s i n c ,2 0 0 3 m x v 2 新共和) 创刊于进步运动蓬勃开晨的时期,在此后的2 0 年中运淅成为重要的田寨级杂志,专门探讨艺 术中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话置卡津1 9 岁时就在新麸和) 发表白己的第一篇文章,并运浙在这里形成了 自己的批评风格,此后他一直相信文学批评应当是维护人共精抻的社会批评 3a l f r e d k a 衄n e w y o r k j a w l o n d o n :m b r d n s e e k e r w h b l l 礓l i m i t e d 1 9 7 8 m3 4a l 矗叫k a z i n , 一w a k e r 加j c 鞔n e w y o r k :a h m v e s * - m j b o o kf l m r , e u l t b r a c ej o v 柚o v i c h , 1 9 5 1 p 1 7 3 8 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闻第一章狁太青年步入城市的旅程 卡津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甚至连读过一遍的书都不愿再翻,生怕失去了从 前的感觉。他对1 9 世纪末期的美国历史很感兴趣,在他看来,现代社会太平庸, 而1 8 世纪又太遥远、太盎格鲁一萨克逊化了,1 9 世纪末期正值工业革命之火燃 烧美国大地之际,也是卡津的父母弃船登岸开始新生活的起点,剧烈的社会变化 使卡津为之着迷。过去深埋在地下,到处都是孤独的美国人,他们虽然人已逝去, 但他们的事业却超越时空织成完美的弧线,与现代生活连为一体。黄昏中,煤气 灯下,卡津坚信自己能够找到那条所有美国人都曾走过的交叉道口。打开1 9 世 纪末期的历史。卡津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和美国有一种疏离感,他不停地读 书,希望能借此填补这一距离,最终进入布朗斯维尔地区以外的地方,并使他对 美国的过去的追寻合法化。 第一节艰难的历程:从落魄青年到纽约文人 1 、成长的道路 “我们身在这座城市,却不知怎的并不融于其中。“少年时的卡津总是远远 地望着曼哈顿的摩天大厦,觉得那是另外一座城市。 他们是纽约的高雅人士,美国人;我们住在臭名昭著的布朗斯维尔,据一曾 老歌说是有钱的犹太人聚居地,这儿的人衡量成功的标准是一些雕虫小技,最后 反而使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远2 卡津难以理解为什么书中描写的犹太人都是精明的商人或银行家,因为他的 父母和邻居都是贫困的犹太人,他们要么从早到晚在工厂里劳动,受老板的剥削, 要么长期失业,一旦有份工作就打心眼里感谢老板给他受剥削的机会。因j 比,在 布朗斯维尔的商业文化中心皮特肯大街,卡津总有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虽然这 条街离他家只有一个街区,但贫富差距之大,使他每次到那儿都有种惊奇的感觉。 读中学的时候,卡津的老师和家人都认为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可 耻,这倒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在家里说不同的语言或礼拜天要缺课,而是 因为学校要求他们能说一口漂亮、优雅、正确的英语,这些孩子却不能做到天生 如此,虽然在学校接受了这方面的训练,但今后是否能一直坚持说这样的英语, 老师们心中也没底。纯正的英语是通往成功的重要阶梯,年轻的未来律师都得用 这样的语言,而卡津恰恰在这方面缺少天赋,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话,他总是有 点结巴。只有一个人在街上散步时,卡津才能尽情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让他 1 a 嘲k 衄4 蹄h 胁i n 妇c u y , h e w y o r k :a 1 4 m v e s t ,h b j b o o k u r t b r a c ej o v a n o v i c h , 1 9 5 1 p 1 1 2 a l f i e d k a 五n , j w a k e r i n t k e c 饥n e w y o r k :a h m v e s “1 4 b j b o o k 枞b r a c ej o v a n o v i c h , 1 9 5 1 p 1 2 9 平衡的寻求z 在道德和荧之间第一章犹太青年步入城市的旅程 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他从这时就感到自己与流利英语世界的隔膜。 独自在城市的街头散步后来也成为卡津思考问题和探索学术的方式。尽管他 自2 7 岁成名后就进入了纽约市中心,但他仍怀念自己独自一人在图书馆读书奋 斗的日子。卡津每天在纽约公共图书馆3 1 5 室读1 2 小时书,每周只休息一天, 这样奋斗了近5 年才写出扎根本土,他的成功靠的是自己对文学的阅读和体 验,是独自一人在文学街头的徜徉和思考,而不是凭老师传授的文学评论技巧去 “审视”文学,所以他一直强调文学批评中个人感悟的重要性。 与个人感悟不同的是犹太民族有着很强的集体感。布朗斯维尔区有一个破旧 的犹太教堂,虽然很小却有着相当的凝聚力,所有的犹太教徒好象是历经苦难的 一家人,他们彼此依靠,共同守护心中的上帝,坚持自己的传统。卡津觉得他好 像被强行拉入一个神秘的远古部落,无论愿不愿意或信仰与否,他都属于这个集 体:无论流浪到天涯海角,他仍然属于这个集体,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因为 他是犹太人。只要是犹太人,别人就把他看成是犹太传统的一分子,不管他是否 了解犹太人的信仰或读了多少异教的书。 卡津暗地里并不喜欢犹太教的上帝,因为卡津觉得上帝总是高高在上,不停 地接受犹太人的膜拜,却不了解他们的疾苦,也没有向苦难者伸出援助之手,上 帝只是冷漠地监视着他们,让他们不得安宁。然而,卡津在内心深处又从未放弃 过对上帝的信仰,他自己也感到很难为自己的矛盾心理进行辩护。卡津对上帝存 有畏惧之情,甚至为之神魂颠倒,因为上帝把守着一块清幽之地,卡津需要时常 拜访,那个地方给他的感觉不是宁静的心绪,不是切实的生活,也不是上帝的仁 慈,而是心灵的深切感悟,好象只有在那儿卡津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他不希望 宗教的清静受世俗政治的搅扰,不愿意看到精神家园被党派纷争所玷污。 在犹太人的家庭中孩子就是父母全部的希望。卡津的父母都是来自俄国的犹 太移民,一个是油漆工,一个是缝纫工,他们结婚只是为了找个伴,谈不上什么 幸福不幸福。在异国他乡,他们的新婚之夜没有任何亲友的祝福,妻子出门买了 些食物,回来却看到丈夫伤心地哭了。因此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庭的份量要比组成 它的每一个人重得多,家庭的意义也就在于永不厌倦地维护家庭的团结,孩子是 父母生存的唯一目的,他们拼命工作就为了让孩子能够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进 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可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美国。孩子也是人类的未来,卡津 在着眼于未来的家庭中长大,他很自然地关注文学作品对来来的想像和对后人的 启示,关注文学中蕴含的历史厚度和现实使命。 1 0 平衡的寻求:在道蕾和美之间第一章犹太青年步入城市的旅程 少年时代,每个星期五的晚上,卡津都会和姨妈苏菲及她的两个朋友聚会, 他们一起讨论文学、艺术、爱情和人生,这不仅培养了卡津对文学的兴趣,更重 要的是卡津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古老的社会主义观念,认为全人类都能超越 种族、国家、语言,甚至阶级的限制,有望成为团结友爱的人类共同体。”。不 过卡津对走上街头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并没有多少好印象。他认为“社会主义者都 不太深刻,他们嘲笑读了太多书的人。不过,他们虽然比较懒惰,但也渴望美好 的生活,且为人和蔼可亲。”2 卡津读大学的时候,正是美国左翼民主运动蓬勃开展的时期,由于他出生于 贫寒的犹太移民家庭,自然比较容易接受激进主义思想,不过他并没有像埃德 蒙威尔逊、詹姆斯法雷尔、欧文豪等激进的文人那样参与社会运动,而是 保持他一贯的风格,在一丈开外认真观察与思考。由于卡津自己有独立思考的习 惯,所以他很赞赏特里林对阿诺德的研究,他认为在庸俗马克思主义批评盛行的 时代,特里林却敢于逆潮流而动,依然坚信文化对社会的指导作用,这对卡津的 思想有极大的启发。与此同时,卡津也看到自己与特里林的区别,特里林比卡津 大十岁,特里林是2 0 年代的产儿,而卡律则属于3 0 年代。3 特里林吸收了二十 年代那种随意的绅士化的写作风格,卡滓则更多地吸收了三十年代下层人对社会 的愤怒;特里林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受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人的影响,而卡津的 文学研究则扎根于美国这片并不富饶的文化荒原。 二战后,卡津和其他“纽约知识分子”一样成为美国的文化名人,他到哈佛、 伯克利以及剑桥等大学讲课,接受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展台搭建咨询方案
- 咨询公司表格配色方案
- 建筑标识亮化方案设计
- 水暖管道施工环境评估分析报告
- 大连开业活动方案策划招聘
-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考核
- 2025版司法局《终止重整程序申请书》民事破产重组类文书(空白模板)
- 学校捐赠活动仪式方案策划
- 在高铁线上的营销方案
- 旅游路线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 基础护理学第七版题附有答案
- (正式版)HGT 20593-2024 钢制化工设备焊接与检验工程技术规范
- 200个句子涵盖高中英语3500词汇
- 光线传媒公司章程
- 二手车产品目录
- 弹塑性力学讲稿课件
- 护坡工程竣工汇报
- 急诊科护士的病人家属安抚与沟通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 心怀国防梦争做好少年中小学生国防教育日主题班会课件
- 《运动的快慢》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