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总结.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总结.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总结.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总结.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下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纳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词。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12)相鸣:互相和鸣(13)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看课后注释)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热爱家乡山川,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也流露出一种清高隐逸之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结构和内容分析:A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B、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找出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从视觉来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从听觉来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抓住“清”和“急”的特点,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C、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从山自身写: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D、写作特色 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E、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先总后分。F、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G、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H、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K、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L、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6、 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 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10、根据意思写句子:A总领全文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描写水之“异”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C描写山之“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D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两组对偶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E触景生情句,爱慕自然,鄙弃名利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国标人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阅读 第五单元(一)与朱元思书一、文学常识:1.出处:选自艺文类聚。2.作者是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今存其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粱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骨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二、词语解释:1.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2.古今异义: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3. 一词多义: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4. 词语活用: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三、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1.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2. 翻译: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为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四、文章理解:1.总写富春江的语句是 。2水“异”在何处?其中正面描写水的清澈的语句是 ;侧面表面表现水清的语句是 。3.描写水流湍急的语句是 。这里运用了 、 修辞手法,好处是 。4.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三、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选自 ,作者: ,名: ,字: , 时期著名诗人。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诗歌 。答案:陶渊明集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四、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性嗜酒( ) 造饮zh尽( ) 期在必醉( ) 曾不吝情( )短h穿结( ) 箪瓢屡空( ) 环堵xio然( ) 晏如也( )黔娄( ) 不汲汲于富贵( ) 人之俦乎( ) 衔觞赋诗( )无怀氏之民y( )答案:sh 辄 q zng 褐 dn 萧 yn qin j chu Shng 欤(二)、重点字词解释1、先生不知何许人( ) 2、不详其姓字( ) 3、每有会意( )4、亲旧知其如此( ) 5、造饮辄尽( )( )6、期在必醉( ) 7、曾不吝情去留( ) 8、环堵萧然( ) 9、短褐穿结( )10、箪瓢屡空,晏如也( )( ) 11、以此自终 (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13、兹若人之俦乎( ) 14、衔觞赋诗( )答案:1、处所;2、不知道;3、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4、亲戚朋友;5、往、到;就;6、期望;7、竟不;8、空寂;9、衣服上有洞和补丁;10、经常是空的;安然自若的样子;11、过完自己的一生;12、忧愁的样子;心情急迫的样子;13、辈、同类;14、酒杯(三)、重点句子翻译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4、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6、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答案:1、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2、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有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3、他只要去喝酒就总是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4、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5、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6、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7、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8、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些类的人吧。9、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四)、一词多义1、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曳屋许许声( )口技2、期:期在必醉( )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 期一年,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3、少:闲静少言( ) 宾客意少舒( )口技4、志:以乐己志( ) 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答案:1、处所;上下、左右;答应;拟声词;2、期望;约定;周、满;3、与“多”相对;稍微;4、志向;作标记;标记;(五)、词类活用1、亲旧知其如此2、亦不详其姓字3、以乐其志 答案:1、亲旧: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2、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3、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六)、古今异义词1、造饮辄尽2、赞曰:黔娄之妻有言3、亲旧知其如此4、亦不详其姓字答案:1、造:古义:往、到;今义:制造、创造;2、赞: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3、旧: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4、字:古义: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今义:文字。(七)、文言句式省略句式:1、“因以为号焉”等于“因以(之)为号焉”。译为:因此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号。2、“曾不吝情去留”等于“(五柳先生)曾不吝情去留”。 译为:(五柳先生)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3、“或置酒而招之”等于“(亲旧)或置酒而招之”。译为:亲戚朋友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4、“宅边有五柳树”等于“宅边有五(棵)柳树”。 译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八)、理解性默写1、文中概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的句子是: 2、文中描述五柳先生读书特点的句子是: 3、文中借黔娄之妻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高洁人格的话是: 这句话与传文中的“ ”相照应。答案: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不汲汲于富贵 不慕荣利五、内容及写法理解1、五柳先生性格特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3、隐士形象:安贫乐道、志趣高洁、淡泊名利、抱朴守真4、表达情感: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六、中考链接(2005年)南通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注】大司马:官名。祖:祖父。 适:满足。 融然:和悦的样子。 畜:通“蓄”。徽:系琴弦的绳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B造饮辄尽(到去) C潜亦无所辞焉(告辞) D亦雅咏不辍(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期在必醉 陈太丘与友期 B、博学善属文 忠之属也 C、或置酒而招之 前人之述备矣 D、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写五柳先生姓字不详,表现了作者对门第观念的蔑视;乙文从人物的姓氏、门第写起,符合纪传体文章的一般特征。 B甲乙两文在内容上各有侧重。甲文主要表现五柳先生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运用简笔勾勒人物,虽只寥寥数语,但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D甲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五柳先生的肯定与颂扬之意,乙文则以“为乡邻之所贵”道出人们对陶渊明的厌恶之情。4、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5、乙文中,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并自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你认为陶渊明的“琴中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3分) 答案: 1. C 2. D 3. D 4.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追究;每逢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分。每句1分)5.洒脱不羁,悠闲自得。(意思对即可八下重点文言文知识归纳马说 课内阅读 2009-06-18 17:16:13 阅读45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作者作品: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三、阅读理解: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中心思想)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愚昧和昏庸,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表达了作者痛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愤慨。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名句)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直接原因。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是排比句式。作用: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揭示食马者的昏庸无知。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7、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2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2、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为了献身四化建设,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23、本文的想法全是对的么?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学常识1.出处:选自宋学士文集,2.作者:明初散文家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宋濂的写景散文数量亦不少,且风格近似欧阳修,文笔清新,写景状物生动,不事雕琢,代表作有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等。他亲自经历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故他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往往在生动的描述中包含着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二、词语解释1.通假字: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句意: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2.古今异义: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表趋向,执经叩问。3. 一词多义: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相当于“而”,俯身倾耳以请;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观。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信,与朱元思书。从: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跟从,当余之从师也。其:他,俟其欣悦; 他的,门人弟子填其室。至:周到。礼愈至; 到,到底,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若:好像,烨然若神人; 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患:动词,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 名词,忧患,无冻馁之患矣。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 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 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 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质:动词,询问,援疑质理; 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4. 词语活用: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县官日癝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名词作状语,每年。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是可谓善学者矣: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三、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1.判断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翻译: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的,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2. 省略句: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又请焉。 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旧又请教。(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翻译:(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游,(向他们请教)。 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词)翻译: 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3.倒装句: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译: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4. 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四、课文理解:1.作者在学习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全文从几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读书之难,求教之难,行路之难,衣食之难。 2. 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突出自己学习的“勤且艰”。 3.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概括了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与专题阅读(一)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宋濂,明代文学家,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朱元璋称之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2、题目含意:送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片赠序。3、重点字词解释:(1)余幼时即嗜学: 嗜 喜欢,爱好.。(2)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3)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4)弗之怠:怠,懈怠,不放松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5)走送之:走,跑。(6)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9)执经叩问:叩问,求教。叩,问.。(10)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11)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12)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15)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16)礼愈至:至,周到。(17)不敢出一言以复:复,这里指辩解.。(18)俟其欣悦:俟等待,等。(19)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20)穷冬:严冬。(21)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22)至舍:舍,学舍,书舍。(23)僵劲:僵硬.。(24)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25)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26)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27)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2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29)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30)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31)右备容臭:容臭,香袋。(32)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33)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34)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3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二、阅读理解:本文内容:宋濂用自己当年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刻苦读书。本文写法:对比。填空:文章开始写(嗜学)与(家贫)的矛盾,解决办法(手自笔录)描述(借书)、(抄书)、(还书)的艰辛,勤奋刻苦导致的结果是(遍观群书)。4.从那些方面写求教不易:、路途远;、师道严5.卒获有所闻的原因:、不辞辛苦;、谦恭求师6.写借书的句子: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7.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8.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9.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穷冬烈风10.写冷冻之苦的句子: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不能动。11.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12.作者与富贵子弟作比较表现了什么?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13.那些句子表现了他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以中有中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4.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目的: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作用:容易让人接受作者所表达的中心。15.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乡求学的艰难。、远学从师之苦。16.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7.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求书难:手自笔录;求师叩问难:趋百里外,谦虚谨慎;从师道路跋涉苦: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衣食生活苦:日再食,缊袍敝衣。18.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19.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20.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21.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三、课后题提示:1、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1)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家贫,但自己却“嗜学”学习上“无书”和“无师”。学艰难,穷冬时节,穿行深山雪谷,“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一日粗茶淡饭只有两顿.。(2)克服的方法::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长趋百里外,从师叩问。(3)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从未动摇求学的意志.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慕,仰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患,害怕。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遇老师叱咄则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因为宋濂从小就“嗜学”,成年以后,“益幕圣贤之道”,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宋濂“以中有乐为足者”故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但是,宋濂的尊师方式,我有些不同意。他尊重老师固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而我个人认为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师错,学生也错,学生没有反驳的机会。所以,我们当遇到老师有错误的时候,应该大胆、有理、有礼地向老师提出,这样,我们才可以和老师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诗词曲五首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烂柯( ) 折戟( ) 宫阙( ) 峰峦( )2.解释加点的词语。暂凭杯酒长精神( ) 折戟沉沙铁未销( )千里共婵娟( ) 伤心秦汉经行处( )3.默写、填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酬”的意思是_,“乐天”是_。沉舟侧畔千帆过,_。_,铜雀春深锁二乔。人生自古谁无死?_。但愿人长久,_。兴,百姓苦;_。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水调歌头苏 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苏轼,_代杰出的_家,号_。他与父亲_,弟弟_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称为“_”。5.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琼楼玉宇:_弄清影:_6.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它的含义是_,在词中,这句词是对_说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表达了_。7.翻译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8.这首词的上阙写_,下阙写_。9.这首词的中心思想是:_。10.词也要押韵,请把这首词的韵脚写出来:_。11.用“/”划分下列词句的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山坡羊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2.本曲作者是_,_朝_家。山坡羊是_。13.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14.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15.仔细品味画线的句子,说说加点的字好在什么地方,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三)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星,比喻灯。风箫,箫的美称。玉壶,比喻月亮。鱼龙,指鱼形、龙形的灯。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女人的装饰。暗香,指美人。他,即她。古时他她不分,通用。16.这首词的“青玉案”是_;“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这首词的_。17.“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_,_”。18.翻译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9.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字_,号_,是_代著名爱国词人。我们在第一册,还学过他另一首词:_。20.这首词的上阙写_,下阙写_。21.这首词的中心思想:_。22.写下这首词的韵脚:_。23.用“/”来划分下面词句的节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总复习:重点知识梳理诗词曲五首(2009-06-13 20:22:24) 转载标签: 教育校园分类: 教学资源 国标人教版八年级下诗歌欣赏(一) 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2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转为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颔联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诗人在这里推开一步,给我们描绘了衣服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画面。一洗前四句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二、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