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研究.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研究.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研究.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研究.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形成了一大批涌入城市寻求 生存的人群农民工,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且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 庞大群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如何呢?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与他们的适应性水平是否相关呢?本研究选取南京、张家港、昆山的三所民工子弟学校中 的 448 名学生(初一至初三)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 258 名城市户籍学生(初一至初三) 为对照组,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其主观幸福感 进行调查,并分别从学校类型、性别、年级、进城时间长短等维度进行比较、分析,且分 析了其主观幸福感与适应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1)随迁子女和城市户籍初中生的 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城市户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消极情 感除外)均高于随迁子女。 (3)公立学校中的随迁子女体验到的幸福感高于民办学校中的 随迁子女。 (4)在学校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上,女生要显著高于男生,但是,总体来看, 男生的总体幸福感要高于女生。 (5)在总体幸福感、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上,初 一学生明显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在消极情感体验上,初三学生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明显高 于初一和初二学生。 (6)进城时间为 02 年的随迁子女,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进城时 间为 28 年的随迁子女,进城时间为 28 年的随迁子女,其主观幸福感低于进城时间为 8 年以上的随迁子女,并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7)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消 极情感除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此外,在对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培养研究、调查访问一线教师、并查阅相关文献的基 础上,探讨其提升策略,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着手,其中,客观方面包括了学校、家 庭和社会三方面,主、客观结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提升随迁子女的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城市户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随迁子女;公立学校随 迁子女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民办学校中的随迁子女;男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女生;初一年级 随迁子女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初二、初三年级的随迁子女;随迁子女进城时间越长,其主观 幸福感越高。 (2)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 (3)要努力提升随迁子女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关键词: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适应性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when stepping into the 21th century .china has achieved tremendous success in economy. and this made a special group which is called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children also arrive cities too, they are so many. what about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are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have relation to adaption? this paper selected 448 student (junior one to junior two) who are learning in private school from nanjing, zhangjiagang, kunshan, and 258 city children as match group. this paper survey them by happyness scale,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u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for student. then compare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schools type, gender, grade and city times, then analyse whether subjective well-being have relation to adaption. the results as below: firstly, city children and migrant children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above medium. secondly, city children have mor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an migrant children. thirdly, migrant children in public schools have higher subjective well-being than in private schools. fourthly, girls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schools and themselves than boys, but boys have higher subjective well-being than girls. fifthly. the students in junior one have higher subjective well-being, school satisfa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an junior two and junior three. and the students in junior three feel more negative emotion than junior one and junior two. sixthly, the migrant children who have more city time have more subjective well-being. seventhly, adaption has positive relation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but have negative relation with negative emotion. besides, this paper survey their teachers and read more and more documents, and then confer the method to promote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from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his paper find these conclusions: firstly, city children have higher subjective well-being than migrant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 in public schools have higher subjective well-being than in private schools; boys have higher subjective well-being than girls; the students in junior one have the highest subjective well-being; city time can influence migrant childrens subjective well-being. secondly, adaption has positive relation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thirdly, we should promote migrant childrens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 words: migrant childr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daption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表格、图表目录 viii 表格目录表格目录 表 4-1 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 17 表 4-2 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 t 检验 . 18 表 4-3 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校际 t 检验 . 24 表 4-4 随迁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性别 t 检验 . 27 表 4-5 随迁子女各年级主观幸福感的均值、标准差 . 30 表 4-6 随迁子女各年级主观幸福感的方差分析. 32 表 4-7 随迁子女各年级主观幸福感的多重比较. 33 表 4-8 随迁子女不同进城时间主观幸福感的均值、标准差 . 35 表 4-9 随迁子女不同进城时间主观幸福感的方差分析 . 36 表 4-10 随迁子女不同进城时间主观幸福感的多重比较 . 38 表 4-11 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初中生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 40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表格、图表目录 ix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图 4.1 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均值比较 . 19 图 4.2 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初中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均值比较 . 19 图 4.3 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初中生具体生活领域满意度均值比较 . 19 图 4.4 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初中生积极、消极情感均值比较 . 19 图 4.5 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随迁子女总体幸福感均值比较 . 25 图 4.6 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随迁子女一般生活满意度均值比较 . 25 图 4.7 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随迁子女具体生活领域满意度均值比较 . 25 图 4.8 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随迁子女积极、消极情感均值比较 . 25 图 4.9 随迁子女男、女生总体幸福感均值比较 . 28 图 4.10 随迁子女男、女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均值比较 . 28 图 4.11 随迁子女男、女生具体生活领域满意度均值比较 . 28 图 4.12 随迁子女男、女生积极、消极情感均值比较 . 28 图 4.13 随迁子女不同年级总体幸福感均值比较 . 30 图 4.14 随迁子女不同年级一般生活满意度均值比较 . 31 图 4.15 随迁子女不同年级具体生活领域满意度均值比较 . 31 图 4.16 随迁子女不同年级积极、消极情感均值比较 . 31 图 4.17 随迁子女不同进城时间总体幸福感均值比较 . 35 图 4.18 随迁子女不同进城时间一般生活满意度均值比较 . 35 图 4.19 随迁子女不同进城时间具体生活领域满意度均值比较 . 36 图 4.20 随迁子女不同进城时间积极、消极情感均值比较 . 36 南京邮电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邮电大学或其它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南京邮电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筹)办理。 研究生签名:_ 日期:_ 研究生签名:_ 导师签名:_ 日期:_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幸福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被提及,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追求幸福是人类所具有的天 赋权利。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幸福,正像霍氏在自然的体系中说的 那样: “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是以怎样能获得我们本性所不断努力追求的幸 福为对象”1。 1.1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从而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也带来了人口结构的变化。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起,出现了民工,到 90 年代,形成了巨大 的民工潮,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国顺利加入世贸组织,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 大型国际性活动,所有这些更能彰显出我国经济较之上世纪发生了更为巨大的变化。城市 化、现代化建设跨出了更大一步,随之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建设者,这就促使我国进城务工 人员的数量与日俱增,形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据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司统计,2009 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 2.11 亿2。而伴随农民工进城的还有 一个更为不可忽视的群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方便书写,下文简称随迁子女) 。 随迁子女大都跟随父母从经济欠发达甚至落后的地方来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其生存的 两个环境,截然不同,农村落后、封闭、思想传统,所能接触到的事物很有限,而城市却 是发达、开放,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物,孩子们来到城市后要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 校环境、新的朋友、同学、老师以及周围的一切。面对如此多的变迁和差异,他们的生活 状况怎么样呢? 到目前为止,对随迁子女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公平以及城市生活现状等方 面。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心理疾病等消极方面来研究,而很少从积极的角度进行研究,尤 其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很少,几乎还是空白。那么,他们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是否能 感受到幸福呢?感受到的幸福水平如何呢?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城市户籍孩子的主 观幸福感会有差异吗?如果有差异,是一个什么样的差异状况呢?如何提高他们的主观幸 福感呢?带着这些问题,本研究尝试着选取处于初中阶段的随迁子女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 了研究和探讨。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 第二章第二章 研究综述研究综述 2.12.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况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况 2.1.12.1.1 中西方中西方历史上历史上的幸福观的幸福观 幸福是个古老而常见的话题,富有深刻的含义。在中西方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众 说纷坛,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至今没有能对幸福做一个系统的、完整科学的概述, 但是, 在中西方历史上关于研究人性的哲学思想中, 可以窥探出很多有关幸福的重要观点, 这些重要观点对我们现今研究主观幸福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发挥着智慧的光芒。 2.1.1.12.1.1.1 中国历史的幸福观中国历史的幸福观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说乎?”孟子说: “父母具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里的“说”和“乐”就是一种满意的生活状 态,是一种幸福。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只有一切顺其自然,遵循自 然规律,不强求,去掉欲望和智慧,才能过着“无知无欲” 、 “小国寡民” 、 “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初民的幸福生活。 春秋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人们认为这些学习这些内容, 可以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利于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所以,人们比较容 易对音乐、诗词歌赋等产生爱好之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等 才能得以永世流传,经久不衰。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描述的情感其实也是一种幸 福,这种幸福是一种更崇高、更广阔的幸福,因为它是建立在别人快乐的基础上,是站在 国家、社会和人民这一高度上的幸福。 时至近代,我国著名的学者梁漱溟曾说过“西洋近百年来的经济变迁,表面非常富丽, 而骨子里其人苦痛甚深中国人的一切起居享用都不如洋人,而中国人在物质上所享用 的幸福,实在倒比西洋人多,我们的幸福乐趣,在我们能享受的一面,而不在所享受的东 西上穿锦绣的未必更快乐,穿破衣的或许很乐,中国人因其与自然融合得到了快乐, 有一点就享受一点,而西洋人风驰电掣地向前追求,以致精神沦丧苦闷,所得虽多,实在 未曾享受”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粱漱溟认为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简单质朴,而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研究综述 3 精神生活却并不贫乏,因为中国人很享受眼前拥有的,很安分知足,不做过多的奢望1。 2.1.1.22.1.1.2 西方历史上的幸福观西方历史上的幸福观 苏格拉底说“追求知识有着极大的重要意义” 、 “使一切人完美所需的就是知识” 。在 幸福的问题上,强调理性作用,贬低感性和情感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追求道德上的完 善和精神上的幸福。柏拉图认为幸福是“善”的理念,他说 “善不是本质,而且在尊严 和威力上要远远高出于本质之上” 4,他认为,人们摆脱了现实世界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 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是世间最优美、最高尚、最快乐的事,他认为最高尚的事情就是公 正,最优美的事情就是健康,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欲望得到满足,他眼中的幸福不仅包括精 神生活的幸福还包括物质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幸福3。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具体内容或目的,所以快乐是人类天生追求的,他 说“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 ”那么伊壁鸠鲁说的 快乐又是指什么呢?他认为“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5” 。 在近代的幸福相关理论中,弗洛伊德对幸福的观点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认为人类最 大的幸福来自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满足。他说 “本能的心理能量是幽闭在本我之中的, 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心理能量不断聚集、增长,以致机体内部的紧张度太高而不能忍受, 因此本我的要求会要求能量的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下降,人随 之能体会到快乐感6” 。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具有辩证性的幸福观。他认为幸福和不幸的观念不是人的意识和感 情中固有的,而是从人们对生活条件的比较中产生的,是同人的自觉行为的目的和理想相 联系的;在个体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这两个不同层次幸福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人们只 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7。 2.1.2 2.1.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幸福是什么?这是个很简单也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不一样,对幸 福的理解和观念也不一样,幸福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主观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评 判标准,各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花园,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只有自己清楚。而且随着各学 科的不断发展,幸福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语言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内 容, 各个学科有都根据各自学科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都提出了本学科内的幸福概念和模型。 难怪周国平说“把幸福作为研究课题是一件冒险的事 8” 。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研究综述 4 概括来讲,对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以外界为标准界定的幸福。这种观点 认为幸福是建立在个体以外的其他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上,而不是个体本身的自我判 断。以内在情绪体验为标准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就是个体自身体验较多的积极情感和 较少的消极情感。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的幸福,即认为幸福是评价者根据自己 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综合评价9。第三个观点已被研究者们普遍认同,并将个体的 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的幸福定义为主观幸福感。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不断发展,目前, 主观幸福感已成为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心理学领域对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界定也经历了一个 由单一、片面到综合化、全面化的过程。 在最初的研究阶段,研究者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只是个单一的维度。诺伊格腾(1961) 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生活境况的整体性评价,是个体对生活环境 的认知10。他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体现在生活满意度上。布拉德伯恩(1969)认为,主观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总体各个不同侧面的自身情感状态所做的评价,这里的情感包括积极 情感和消极情感两种相反的成分,总体主观幸福感是这两种情感之间平衡的整体结果11。 以上阐述可以看出,这两位研究者分别是从认知和情感两个单独的维度来定义主观幸福感 的。这种看法是比较单一和片面的。 近年来,研究者倾向于将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都吸纳到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中。麦克内 尔(1980)明确指出,主观幸福感由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组成,情感成分与个体在当时的 经历中的感受相联系,主要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认知成分指的是生活满意度12。 edmunds diener(1981)认为,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 性评估,包括情感和认知两部分,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3。 edmunds diener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多层次结构模型。他 将主观幸福感分为三个层次四个领域,其中,总体幸福感是最高层,它反映了对人们生活 的总体评价,第二层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一般生活满意度和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 四个部分之间是中等相关的,且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对独立的。第 三层部分分别是具体的可操作成分14。edmunds diener 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和维度划分得 到了其他研究的实证, 本研究将采用 edmunds diener 的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作为研究的理论 基础。 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特点是: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不是短期的幸福感状 况,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值;主观性,是以个人自己的内定标准来评价而不是他 人的标准;整体性,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包括认知的判断和情感的体验15。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研究综述 5 2.1.32.1.3 主观幸福感相关概念的区分主观幸福感相关概念的区分 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过程中, 出现了几个可以和主观幸福感交互使用的用语, 事实上, 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概念:心理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社会幸 福感,积极和消极情感。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 ,是人本主义理论传统的核心,主要指 一个人全部心理潜能的实现,主要探索人类追求幸福发展的法则和存在的生命挑战等16。 瑞福是这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心理幸福感包含六个维度:自 我悦纳,对以往的生活感到满意;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善于建立热情和信任的关系; 自主性,能够按照自己的标准做决定;环境控制,有能力管理环境因素,善于选择和利 用机会;目标性,生活中有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发展方向;个人成长,不断发展,随时 间推移取得成就6。有研究表明: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都随着年龄、受教育程度、情 绪稳定性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心理幸福感高于主观幸福感的人会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 高、对外经验更为开放17。 生活满意度 (life satisfaction) , 是人们基于自己的评判标准对生活质量做出的评价18。 在最初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其实很多研究的就是生活满意度,可以说,最初的研究 里,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是同一内容,但是在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中,生活满意度只 是其中的一个维度。 社会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 ,是指由于个人能乐观自信地完成自己对社会关系网 络和人际沟通的功能而表现出的积极状态。社会幸福感的问卷通常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 社会整合、社会贡献、社会一致、社会真实、社会接受19。社会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有明 显的差异。 积极情绪(positive affection,pa)和消极情绪(negative affection,na)是人们对 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20。近期很多研究发现,积极情感和 消极情感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个体积极情感体验较高时,并不 一定消极情感体验就低。二者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1.4 4. .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由于其研究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也产生了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研究综述 6 不同的理论模型,虽然目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比较分散和多样,还没有很好的整合和 统一,但是,无论是何种理论模型,都对我们认识和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性质和本质起到了 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理论模型:比较模型、目标模型、适 应理论模型和期望值理论模型。 2.1.2.1.4 4.1.1 社会社会比较比较理论理论模型模型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自身的现实条件同某一标准进行比较判断时能够体验 到主观幸福感21。这里的比较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可以是自身的,也可以是 外界的。当自己的现实状态优于比较的标准时,就会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反之,若自己 的现实状态低于比较的标准时,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就会下降。也有很多研究表明,比较 理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人格,比如乐观的人在和比自己状 况好的人比较时,并不一定会导致主观幸福感的下降,乐观的人倾向于关注比自己更差的 比较标准,悲观的人倾向于关注比自己更优秀的比较标准。而且,比较理论对个体主观幸 福感的影响并不是长久的,而是短暂的,只有当比较的结果能够决定个体的目标是否实现 时,比较才会显著地预测主观幸福感的获得情况22。 2.1.2.1.4 4.2.2 目标目标理论理论模型模型 主观幸福感的目标理论最早是由 edmunds diener 概括总结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主观 幸福感的产生取决于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但是这一目标必须要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 要相一致,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否则,即使目标达成也无法提升主观幸福感23。一个目 标的特征,比如目标的种类、目标的层次以及目标的实现情况,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通 常,实现具有内在价值的目标(比如个体的自尊、理想、信念等)比实现外在的目标(如 金钱、荣誉、地位、外貌等)更能使人产生主观幸福感。 2.1.2.1.4 4.3.3 适应理论模型适应理论模型 适应理论认为,当外界刺激不断地作用于个体的生活时,个体会对有关刺激的认识进 行重新构建,并获得对刺激的进一步解释24,慢慢适应这一刺激。在一开始,个体的情绪 会对某一新的刺激产生强烈的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适应这一刺激,不会再产生 更强烈的反映,当积极事件刺激时,人们会调整情绪,不会过于高兴,当消极事件刺激时, 人们也不会过于悲伤。比如,当人们的成就不断增加时,所体验到的快感也会增加,但一 段时间后,人们会适应取得的成就,所体验到的快感保持在一个水平上,当遭受磨难时, 也会适应这一状态。这种适应能帮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 使自己的幸福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生活事件对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研究综述 7 比较小,但人们并不能彻底、迅速地适应所有环境,比如对贫困和丧偶的适应相当慢,而 对生活事件中的收入增加、被监禁等能很快适应,对噪音和饥饿等几乎难以适应25。 2.1.2.1.4 4.4.4 期望值理论模型期望值理论模型 早期的期望值理论认为,过高的期望值会对个体的幸福感构成威胁。正如中国的古语 说得那样, “知足常乐” ,期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正所谓“爬的越高跌的越重” 。随着研 究的发展,当前的观点认为,不仅期望值的大小会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期望值和实际 成就之间的差距更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获得26,差距过大会使人灰心丧气、缺乏信心,差 距过小则会使人动力不足、感到厌倦。期望值本身并无法预测主观幸福感,而期望值、现 实条件和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外在资源和内在资源是否一致,可以很明显地影响主观幸福感 的获得,其中外在资源主要包括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名望地位,内在资源主要包括容貌 和气质。 还有研究表明,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能影响主观幸福感,个体对内在期 望(如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估计越高,越能获得主观幸福感;对外部期望(如名望、金钱) 的可能性估计越高,则越不利于获得主观幸福感27。 2.1.2.1.5 5. .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作用 幸福是人人都追求的,拥有幸福的人是令人羡慕的,因为幸福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的成 长、帮助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有助于其长寿。 2.1.2.1.5 5.1.1 促进成长促进成长 幸福的人更可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容易体会到更多的积 极情感,以正向的思维来看待很多事件,更愿意去努力尝试,改变自己现有的水平,促进 自己的进一步成长。而且幸福的人更愿意同别人交往,这样也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社会外在 支持,为自己的成长获得更多的帮助。而认为自己不幸福的人却总是以消极的心态看待很 多事物,比较倾向于以自我防御的方式拒绝和别人交往,这样就更容易把自己封锁起来, 不利于社会交往,更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幸福感的获得。 2.1.2.1.5 5.2.2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幸福的人往往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积极情绪引发的思想和行为更富有创造 力和灵活性,积极情绪有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密歇根大学的 barbara fredrickson教授 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来解释这一结论。他指出,积极情绪能扩展个人的即时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研究综述 8 思维、扩展人的行动范畴,这种思维和行动的扩展使人可以调用更多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而这又反过来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形成一个情绪认知行为的螺旋模式,促进人们 更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8。 2.1.2.1.5 5.3.3 长寿长寿 幸福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甚至会影响人的寿命长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 以发现,那些幸福的、心态平和的、知足常乐的、端详的老人总是更容易长寿,而那些频 繁生气、恼怒、抑郁的人更容易引发各种生理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美国心理学家 richard danner 曾对 180 名修女做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纵向研究, 结果发现, 在最幸福的 1/4 修女中, 有 90%的人寿命超过了 85 岁;而在最不幸福的 1/4 修女中,只有 34%活到了这个年龄。也 有其他研究发现,65 岁以上的老人中,幸福者能够活下来并能够生活自理的概率是不幸福 者的 2 倍;乐观者比悲观者的平均寿命长 19%29。可见,幸福对人的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2.1.2.1.6 6 主观幸福感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主观幸福感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2.1.2.1.6 6.1.1 国外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国外主观幸福感的发展 wanner wilson于 1969 年撰写了 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 , 标志着近代西方意义上幸福 感研究的开始。近三、四十年来,西方对幸福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达到了一个较 高的水平,有了一个较系统的研究。1997 年, edmunds diener 在其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 元一文中,把西方的幸福感研究分为描述比较、理论构建和测量发展三个阶段30。 描述比较阶段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的角度,对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观进行比较,从而试 图推断出不同群体幸福感差异的原因。但由于研究者采用的多是单项目测验的测试方法, 所以很难解释出不同群体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到底是什么。所以,研究策略渐渐由人口统 计学的角度转移到人格特质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比如个人的目标、应对策略、气质特征等 方面。 理论构建阶段开始于 edmunds diener 关于加强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和理论研究的倡议。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深化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人格理论、目标价值理论、期望值理论、比较理 论、适应理论等。 第三个阶段主要集中在测量, 研究者们运用了已有的测量理论, 整合了各种研究方法, 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包含用来更好理解而形成的路径的纵向设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研究综述 9 计、潜在过程的测量,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和多种测量方法的运用31。 2.1.2.1.6 6.2.2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国内主观幸福感的发展 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起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落后于 西方大约 30 年,相对来说研究还比较薄弱。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主要 与老年精神卫生有关,90 年代至本世纪,其他人群的研究也逐步展开。例如,郑雪、王玲 (2003)等人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人格特征的关系32;肖昕华(2007)分析了研 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提升策略33;熊婧(2009)做了影响警察主观幸 福感的相关因素研究34;等等。 理论构建上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研究综述,如魏卿、李瑛(2009)等人的主观幸 福感研究综述及其进展综述 35;邹琼(2005)的主观幸福感与文化关系研究综述36; 丁新华、王极盛(2004)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37;等等。二是对主观幸福感 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例如,刘艳(2008)在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生活事件和主观 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指出,心理一致感在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的各因素之间起着中介 的作用。其中心理一致感在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生 活事件和总体幸福感、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8。吴捷(2008)在老年人社会支 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指出,不同工作状况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孤独感及主 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不同社会支持水平老年人的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显著相关39。等等。 我国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引进、修订国外量表,也有 少数研究者自编了针对不同人群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刘仁刚和龚耀先(1999)对纽芬兰纪 念大学幸福量表(munsh)进行了修订与试用;段建华(1996)引进修订了总体幸福 感量表 ;李靖和赵郁金(2000)修订的campben幸福感量表 40;田丽丽、刘旺(2005) 修订了 huener 的 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41; 陈文峰等 (2004) 修订了 norman bradburn 的积极、消极情感量表42;程灶火等(1998)编制的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量表43。 2.1.2.1.7 7 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的的研究趋研究趋势势 回顾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仍然 有很多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或者说某些领域研究的并不够深入,如果换个角度和方向, 或许可以得出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章 研究综述 10 首先,可以尝试着扩大研究群体的范围。目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老年人和大学生群体 上,这些群体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尝试对其他群体进行研究,选择更大的群体范围可 以有利于扩大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如军人、一般企业员工、智障人员、医生、教师、干部、 领导等各行各业的人。也可以将研究群体扩展到更小的年龄范围,做更广泛的实证研究。 其次,努力探求更精确有效的测量方法。目前,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还比较单一, 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自陈法,这种方法容易受到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问卷的题目、 题目顺序、被试答题时的心情、试验者的目的等,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测量结果 的不精确自然会影响整个研究的结果,因此,应该探求更为有效的测量方法,努力减少诸 如上述因素的影响。比如可以使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测量方法,如情景试验法,可以通过 被试反应的快慢和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来判断其主观幸福感,而不是仅仅凭借被试的回 答。 最后,研究结果的更加细致化和具体化。目前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大都是研 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但这些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以及各 种因素间是否是交互综合作用,相互之间的交互程度有多高,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研 究。事实上,幸福感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综合考虑内部的个体因素及外部环境因 素,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整合模型44。 2.22.2 我国我国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 2.2.12.2.1 我国我国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前文中已经提到,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初始阶段,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上, 但随着研究的发展和不断深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象也越来越广泛,其中,对青少年人 群的研究也已经展开,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目前,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涉 及人口学变量、家庭因素、控制感、自尊、神经质和内外向等方面的因素。比如,张兴贵 (2003)在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中指出,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 具有层阶关系45,并且编制了国内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 ;张瑞娟(2007)在成 都市城市中学藏、汉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中指出,藏族学生对生活满意的评 价远高于汉族中学生46;刘影(2006)在城市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 指出,城市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中等水平以上,其影响因素有:性别、年级、父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