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专业论文)hlab48:22新等位基因的发现和确认研究.pdf_第1页
(病原生物学专业论文)hlab48:22新等位基因的发现和确认研究.pdf_第2页
(病原生物学专业论文)hlab48:22新等位基因的发现和确认研究.pdf_第3页
(病原生物学专业论文)hlab48:22新等位基因的发现和确认研究.pdf_第4页
(病原生物学专业论文)hlab48:22新等位基因的发现和确认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病原生物学专业论文)hlab48:22新等位基因的发现和确认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t l 学位论文作者 导师 签 日期:h j 咖巾 日期:h 戽j 月j | 日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目的: 应用荧光微珠h l ap c r s s o 基因分型技术、h l a 基因测序分型技术和基 因克隆技术,对用直接测序方法不能确认结果、可能携带有未知h l a 等位基因 的样本,开展基因克隆技术分离单个等位基因、测序后获得未知h l a 等位基因 碱基序列的研究,以确认样本中可能携带的h l a 新等位基因。 方法: 本课题应用荧光微珠h l ap c r - s s o 基因分型技术、h l a 基因测序分型技术 和基因克隆技术,采用商品化试剂,对含有未知h l a 等位基因的1 2 6 0 5 号疑难 样本进行研究,获得单个h l a 等位基因序列;与i m g t 专业数据库进行序列比 对,将未知序列在g 锄b a n k 进行注册;向w h oh l a 因子命名委员会申报h l a 新等位基因。 结果: 1 在本实验室建立起用基因克隆技术分离单个h l a 等位基因的研究方法。 2 将单个未知h l a 等位基因的碱基序列,与i m g t 专业数据库比对仍为未 知序列。与最接近的h l a b 4 8 :0 1 :0 1 序列进行比对,在h l a b 位点第2 外显 子( e x o n 2 ) 出现3 个碱基替换。将未知序列上报w h oh l a 因子命名委员会。 结论: 获得的未知h l a 等位基因的碱基序列,已经在g c r m a n k 注册,注册号为 g u 5 7 0 4 2 9 ,于2 0 1 0 年1 月3 1 日被w h oh l a 因子命名委员会确认为h l a 新 等位基因,正式命名为h l a b 4 8 :2 2 。 关键词:h l a 等位基因p c r s s o 基因克隆序列分析 i ? l - f , r e s u l t s ( i ) c l o n i n ga n ds e q u e n c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w a ss u c c e s s f u l l ya p p l i e dt o e s t a b l i s ha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t os e p a r a t es i n g l eh l aa l l e l e ( 2 ) s e p a r a t es e q u e n c eo f t h eu i l k i l o w nh l aa l l e l ew a sa c c q u i r 。da n ds e q u e n c ea l i g n m e n tw a sc o m p l e t o di n t h ei m g tp r o f e s s i o n a ld a t a b a s e t h r e 昭b a s es u b s t i t u t i o na p p e a r e di nt h eh l a - b s e c o n dc x o n ( e x o n 2 ) s e q u e n c e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n e a r e s th l a - b 幸4 8 :0 1 :0 1 s e q u e n c e t h et u l k n o w ns e q u e n c ew a ss u b m i t t e dt ow h o h l an o m e n c l a t u r e c o m m i t t e e c o n c l u s i o n ss c c l u c eo ft h eu n k n o w i lh l aa l l d ew a sr e g i s t e r e di n g e n b a n k t h ea c c e s s i o nn u m b e ri sg u 5 7 0 4 2 9 t h eu n k i l o w i ls e q u e n c eh a sb e e n o f f i c i a l l yn a m e dh l a b 4 8 :2 2b yw h oh l an o m e n c l a t u r ec o m m i t t e e0 1 1 j a n u a r y3i ,2 0 1 0 k e y w o r d s :h l a a l l e l ep c r s s o g c n ec l o n i n gs e q u e n c i n g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 符号说明i v 前言“”一一”。1 刚吾”“”“”“” 研究现状、成果6 研究目的、方法8 一、h l a b 4 8 :2 2 新等位基因的发现9 1 1 对象和方法9 1 1 1 材料9 1 1 2 方法一”“1 0 1 1 3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软件1 1 1 2 结果”o o oooq “1 2 1 3 讨论一”1 8 二、基因克隆分离单个h l a b 4 8 :2 2 新等位基因2 0 1 1 对象和方法2 0 1 1 1 材料“”“2 0 1 1 2 方法2 l 1 2 结果2 5 1 3 讨论”“2 9 结论“一”“o o o oooo oo mj oo 800 3 4 参考文献3 5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3 8 综述”“3 9 综述参考文献0 00 4 5 致谢“”4 7 l l i g e ne _ b a n k e x o n i v 基因库 外显子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刖磊 h l a 概述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 h c ,m a j o rh i s t o e o m p a f i b i l i t yc o m p l e x ) 是表达于 脊椎动物有核细胞表面的一类具有高度多态性,含有多个基因座位,并紧密连 锁的基因群,负责识别某一组织,是同源的予以接受,是外来的则加以排斥。 m h c 在不同物种中所处的染色体位置不同,其中小鼠的m h c 又称h 。2 复合体, 位于1 7 号染色体上;人类的m h c 又称h l a 复合体,与小鼠h 2 为同源结构, 位于第6 号染色体短臂6 p 2 1 3 1 上,其分布范围大约3 6 0 0 4 0 0 0k b ,利用分子生 物学的手段已经测得该区全部d n a 序列,按其编码产物的结构、表达方式、组 织分布与功能可将这些基因进行分类( 见图1 ) 。 1 1m a 复合体的分类 h l a i 类基因:在i 类基因区内,存在多达3 1 个i 类基因座位,已识别并 命名的有8 个基因座位,其中h l a a 、h l a b 、h l a c 为经典的h l a i 类基 因。 h l a 类基因:在类基因区包括约3 0 个基因座位,经典的类基因一般 指h l a - d r 、d p 和d o ,它们编码的产物均为双肽链( ) 分子。 h l a 类基因:免疫功能相关基因。现已发现h l a 类基因区至少有3 6 个基因座位。其中c 2 、c 4 a 、c 4 b 、b f 座位编码相应的补体成分,另外包括2 1 羟化酶基因( c y p 2 1 a 、b )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 t n fa 、b ) 以及热休克蛋白 7 0 ( h e a ts h o c kp r o t e i n 7 0 ,h s p 7 0 ) 基因等。 非h l a 基因:近年来,还发现了一些位于i i 类基因区的新基因座位,其中 部分基因的产物及功能已清楚,它们包括: a 肽链转运蛋白基因( 即t a p l 和r i = a p 2 ) ,其产物与细胞内的肽转运有关, 已被命名为抗原处理相关的转运蛋白( t a p ) 或抗原肽链转运肽( t r a n s p o r t e ro f a n t i g e np e p t i d e ) 。 b 蛋白酶体相关基因( p r o t e a s o m e - r e l a t e dg e n e ) 即l m p 2 和l m p 7 ,其产物 参与内源性抗原处理和递呈,已被命名为低分子量多肽( l ) 或巨大多功能 蛋白酶。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类h l a 复合体( 第6 号染色体) : d pd nd ml m pt a p d od q d r m h c - c 4 瞰c 2t n fbceagf l 1 一jl 1 一 m h c m h c i 图1 人 - e , a 复合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 2 等位基因与复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占有相同座位的一对基因,它控制一对 相对性状。在一个群体内,同源染色体的某个相同座位上的等位基因超过2 个 以上时,就称作复等位基因。对某一个体来说一个基因座只有一对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是群体的概念。如乙a 复合体类和类基因位点多为复等位基因。 1 3 皿a 的特异性与命名 根据不同等位基因编码的h l a 分子在抗原特异性上的差异,用血清学和细 胞学方法,检出了大量的抗原型( 表型) ,将之命名为h l a 特异性或称为型。 根据不同等位基因之间的d n a 序列的差异,用各种d n a 分型技术可以直接确 定等位基因。由于许多等位基因可以表现出同一种抗原特异性,因此等位基因 水平的多态性比抗原水平要高得多,等位基因的命名也是与它所属的抗原型联 系在一起的。 w h o 甩a 因子命名委员会于2 0 1 0 年4 月1 日公布了 玎l a 系统等位基因 的最新命名原则。对卸乙a 系统基因的命名,星号( 木) 前为基因座位,星号后 为等位基因( 见图2 ) 。卸l a 命名委员会指出,所有等位基因的命名至少4 位数, 6 位和8 位数的名字只在必要时指定,冒号代表分隔号。图2 中“0 2 ”描述基因组, 2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即血清抗原型别;“1 0 1 代表特异性的h l a 蛋白,即亚型;“0 1 描述等位基 因在编码区同义替换不同的核苷酸;接下来的“0 2 ”指定内含子序列多态性, 内含子或外显子5 ,3 非编码区的不刚1 】;后缀“n 用于注释表达的变化。 图2 h l a 命名 如一a 抗原的命名由w h o 卸二a 因子命名委员会确定,每个特异性抗原均以 其基因位点的字头附以适当的数字( 按抗原被发现或正式命名的顺序) 表示。 标有w ( w o r k s h o p ) 的为暂用名,得到认可后将其去掉;1 9 9 1 年决定:新特异 性的申报要有明确的d n a 顺序,并根据d n a 间关系命名,故取消w ;现在所 保留的w 已非当初实验室暂定名的含义,例如保留c w 以示与补体缩写区别, 保留d w 和d p w 以示其用细胞学方法检测。后面带括弧的表示该特异性由括弧 内的特异性分解而来,括弧内为早期确认的抗原,包含多个特异性。表中d 抗 原不是独立基因位点的编码产物,而是与d r 和d q 广泛相关,是用细胞学方法 检测的抗原。 2 一a 新等位基因的发现进程 在实验室常规h l a 分型中,如检测d n a 样本与多余的探针、引物反应,为 额外反应:与相应的引物或探针未全部发生反应为短反应:或二者兼有之为共同 反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测序,克隆等,有可能发现新的等位基因。h l a 等位 基因数量明显增加与技术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截止2 0 1 0 年5 月,共有46 3 3 个 3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 l a 等位基因被发现【2 】( 表1 ) ,其中h l a i 类基因的b 位点包括本实验室所发 现的h l a b 4 8 :2 2 在内,共有16 0 5 个等位基因( 表2 ) 。 表1 i m g t h l a 数据库对h l a 等位基因的数量统计 等位基因数量 h l a - i 类 h l a 类 h l a 基因 其它非h l a 基因 保密基因 34 1 1 12 2 2 46 3 3 1 1 0 0 表2 h l a i 类各基因座位等位基因的发现 早期分型技术以血清学为主,基因分型应用技术主要是p c r - s s c p 、 p c r i 强l p ,测序非常复杂,加之其它原因,所以1 9 6 8 1 9 9 0 年,h l a 等位基因数 量呈增长缓慢;1 9 8 9 1 9 9 7 年h l a i i 类的新等位基因发现速度高于h l a - i 类, 此阶段h l a 类基因分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常用方法为 p c r s s p 、p c r s s o 测序:1 9 9 8 2 0 0 7 年,h l a i 类新等位基因的数目快速增长, 最高时为发现的h l a i i 类的2 倍,这主要归功于h l a i 类基因分型技术的广泛 应用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1 9 8 7 1 9 9 7 年,人们用近1 0 年的时间发现h l a 等位基因约10 0 0 个,而1 9 9 7 2 0 0 7 年1 0 年间,新发现了20 0 0 多个等位基因,绝 大部分是在2 0 0 5 2 0 0 7 年发现的,这基于世界各国骨髓库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及 相关科技的进步口】( 见图3 ) 。 4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gilgg lli l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n nnn n 几几几n y e i r0 s 旺m a r 嘲o i ,l o 图3 1 9 6 8 年2 0 1 0 年4 月h l a 新等位基因发现的趋势图 3 目前申报h l a 新等位基因的条件川: ( 1 ) 必须进行正向、反向双向测序。 ( 2 ) 源自c d n a 的序列和p c r 产物被克隆,应选择多个克隆产物测序。 ( 3 ) p c r 扩增产物直接测序,须用来自于2 个不同p c r 反应的产物进行测序。 ( 4 ) 对于杂合子,若其中一个等位基因可能是新等位基因,则这个新等位基因 必须与另一个已知等位基因分离后进行测序。因此,那些由直接测序得出的杂 合序列不能成为正式命名h l a 新等位基因的依据。 ( 5 ) 扩增用的引物序列不应被加入提呈命名的序列中。 5 姗 珊 珊 姗 姗 砌 黼 跚 硼 姗 姗 姗 脚 姗 啪 鲫 枷 抛 。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有时新序列应该用诸如p c r s s o 或者p c r - s s p 的基因分型方法,这个新序 列或者包含一个新的变异,或者存在个原来没有发现的核苷酸序列组合( 序列 模序) ,这些须用d n a 分型技术证实,需要应用新设计的探针或者引物以便能扩 增新变异的序列,这些新设计的探针或者引物同样被要求呈递。 ( 7 ) 必须向如下三个数据库之一提交未知序列,获取1 个准入号码,序列可以 由下面给出的地址在线提交。 e m b l :h t t p :| w w w c b i a c u k s u b m i s s i o n s i n d e x h t m l g c n b a n k :h t t p :l w w w n c b i n k n n i h g o v g e n b a n k | i n d e x h t m l d d b j :h t t p :| w w w d d b j n i g a c 。j p | s u b 2 e h t m l ( 8 ) 如果有条件,以呈递全长基因序列为佳,提呈序列的基本要求是:对于 h l a i 类序列至少要提供第2 和第3 外显子序列,h l a i i 类至少要提供第2 外 显子序列。 ( 9 ) 如果该新序列在内含子或者是基因非编码区,那么必须呈递全长序列,必 须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如果与新等位基因最接近的等位基因序列缺少全长 基因序列,在新基因被命名之前这个相近基因同样需要被测序并呈递。 ( 1 0 ) 关于描述新等位基因的文章应该发表,文章的手稿可以用e m a i l 呈递给 数据库( i m g t h l ac o n t a c td e t a i l s ) 。 ( 1 1 ) d n a 或者其它材料,最好是细胞株,如果可能,保存于一个公开的可被获 取的库中,最少应保存在原始实验室中,相关文件应该保存在w h o 命名委员会。 ( 1 2 ) 向命名委员会申报h l a 新等位基因需要应用h t t p :帆c b i a c u k i m g t 小l a s u b s s u b m i t h t m l 提供的在线工具,研究人员需要提供新等位基因序列 的相关信息、新等位基因序列和已知最接近的等位基因序列的比对结果,假如不 能用在线网页提供的工具呈递序列,可直接联系i m g t h l a 获取其它呈递序列 的方法。目前,如果所提呈的资料和数据完全符合以上要求,新等位基因将很快 获得正式命名。 研究现状、成果: 目前,确认h l a 新等位基因主要有三条途径:1 直接测序2 基因克隆后测 序3 使用单倍型特异性分离方法分离单倍型特异性d n a 后测序。本研究所在实 验室有1 个疑难标本( 1 2 6 0 5 号标本) ,在完成p c r s s o 中低分辨基因分型和高 分辨直接测序后均不能确定结果。中低分辨不能给出确切分型结果,测序结果 6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显示有不可调碱基替换,与i m g t 专业数据库比对后发现有可能存在h l a 新等 位基因。这种情况下直接测序的应用受到局限,可选择后两条途径之一对h l a 新等位基因进行确认研究。其中第3 条途径需要由一套自动化的专业设备来完 成单倍型特异性的d n a 的提取,本研究所在实验室还不具备这种条件。另外, w h oh l a 命名委员会规定,命名h l a 新等位基因序列的条件之一就是:对于 带有杂合基因的个体,得到两个基因的序列应该是独立的;两个杂合基因的序 列在一起分不开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基因序列不能作为正式命名h l a 新等位基 因的依据。因此,本课题针对h l a 命名委员会的上述要求及实验室现有的科研 条件,拟对该疑难样本采用基因克隆后测序进行h l a 新等位基因的确认研究。 通过建立用基因克隆技术分离单个h l a 等位基因来研究未知h l a 等位基因的 研究体系,获得碱基序列,确认h l a 新等位基因。 以往申报h l a 新等位基因的基本要求是:h l a i 类序列要提供第2 和3 外 显子序列,h l a i i 类要提供第2 外显子序列,这有可能造成模棱两可、难以命 名的情况:同时,近年来发现新的h l a 等位基因出现在基因的非编码区有逐渐 增多的趋势,在我国目前发现的h l a 新等位基因中约1 0 出现在基因的非编码 区,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比例将倒置,故要准备 好提供全长序列技术,建立h l a 新等位基因的细胞株非常重要,以便为今后的 研究做好“铺垫 ,如对全长序列分析后有可能提出新的等位基因等【3 j 。目前大 部分实验室测序局限于片段测序和某位点的基因组测序、或某等位基因的片段 测序,克隆技术也常为基因片段克隆测序,全长e d n a 测序较少,这也相对制约 了我国发现h l a 新等位基因的步伐,如果有条件可在大的h l a 室建立全长基 因测序或e d n a 测序。 本研究所在实验室早在2 0 0 6 年发现了2 个h l a 新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 组织w h oh l a 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b 1 5 :1 1 8 ( 2 0 0 6 8 公布) 、b 5 4 :1 1 ( 2 0 0 6 1 2 公布) 。到目前为止,包括本课题发现的h l a b 4 8 :2 2 在内,本实验 室已累计发现1 0 个h l a 新等位基因。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通量测序、e d n a 测序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样本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华骨髓库少数民族入库量增加,以及我国发现h l a 新等位基因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研究的越来越深入,有关对所发现的新等位基因 的数量、对发现h l a 新等位基因的思路,将会有长足进展。同时也会推动与 h l a 密切相关的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与h l a 相关疾病、人类学等多领域的 7 比对 所含 8 一一_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h l a - b * 4 8 :2 2 新等位基因的发现 一、h l a - b * 4 8 :2 2 新等位基因的发现 s s o ( s e q u c e s p e c i f i co l i g o n u c l e o t i d c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t y p i n g ) 、 s s p ( s c q u e n c e s p e c i f i cp r i m e rt y p i n g ) 和s b t ( s e q u e n c i n g b a s e dt y p i n g ) 是国际主 要相容性组织委员会( m w g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e o m p a t i b i l t yw o r k i n gg r o u p ) 所 推荐的三种标准h l a 基因分型方法隋1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h l a 分型方法是 前两者。p c r s s p 分型操作简便快速,但不适于批量操作,易出现结果不易判 读现象。流式反向s s o 技术将流式细胞技术与传统s s o 技术相结合,并在此基 础上加以改进,具有高效、快速、准确的优点。我们采用p c r s s p 和流式反向 s s o 技术对中华骨髓库天津分库的捐献者标本进行h l a 中低分辨基因分型,不 能确定结果的疑难标本进行测序,确认分型结果,寻找、发现h l a 新等位基因。 首先经d n a 快速抽提试剂盒抽提样本基因组d n a ,p c r 扩增h l a o a ,b ,d r 基因外显子,使用流式反向s s o 技术检测各基因位点,发现1 2 6 0 5 号标本h l a - b 位点不能给出确切结果,可能存在新的等位基因。w h o 要求命名新的h l a 基 因型时,必须提供d n a 测序结果。我们随后进行测序,以期得到确切结果。 1 1 材料和方法 1 1 1 材料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静脉血标本1 例,使用5 ( w n ) e d t a - k 2 抗凝剂0 5 m l 采集患者肘静脉血5 m l ,摇匀,编号1 2 6 0 5 ,备用。 1 1 1 1 仪器l u m i n e x1 0 0i s 分析系统( 美国l u m i n c x 公司) ,a b i 一3 1 0 0 a 序 列分析仪( 美国a b i 应用生物公司) ,高速低温离心机( 德国h e r a u s 公司) ,p e 9 6 0 0 p c r 扩增仪( 美国p e 公司) ,核酸检测仪( 美国b e c k m a n 公司) ,净化台( 苏净 集团安泰公司) ,m i l l i q 超级纯水器( 日本m i l i p o r e 公司) ,水浴摇床、气浴摇床、 干燥箱( 哈尔滨市东联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加样器,( 法国g i l l s o n 公司) 。 1 1 1 2 实验耗材9 6 孔上样反应板( 美国a b i 应用生物公司) ,各种量度的吸 头,8 联扩增反应管,1 5 m l ,1 5 m l ,5 0 m l 离心管( 美国q s p 公司) ,快速纯化 柱( 德国p r o t r a n s 公司) 。 1 1 。1 3 试剂 1 - 1 1 3 1d n a 抽提试剂:购自天根生物技术公司。 1 1 1 3 2s s o 分型试剂盒:购自美国o n e l a m b d a 公司 1 1 1 3 3 测序试剂:购自德国p r o t r a n s 公司。 9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h l a b 4 8 :2 2 新等位基因的发现 1 1 1 3 4p o p 6 胶、含e d t a 的1 0 倍测序电泳缓冲液:购自美国a b i 公司。 1 1 2 方法 1 。1 2 1 基因组d n a 的抽提:将6 0 0 1 t d 全血加入2 0 m l 微量离心管中,加8 0 0 p 1 红细胞裂解液,震荡混匀至透明, 1 05 0 0r p m 离心2 r a i n ,弃上清,共裂解2 次, 管底可见白色微带红色的沉淀物;分别加入2 0 0 1 a lg s ,g b 溶液,2 3 i _ t l 含蛋白酶 k 的核裂解液,混匀后放入5 6 。c 水浴1 5m i n ,在此期间混匀2 - 3 次,使沉淀完 全溶解。取出后加入2 8 0 i a 冷无水乙醇,轻轻颠倒试管6 1 0 次,d n a 絮状沉 淀析出,将所得溶液和絮状沉淀转入放有吸附柱c b 3 的收集管中,1 20 0 0r p m 离心3 0s ,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c b 3 放回收集管中,加入5 0 0 i d 缓 冲液g d ,1 20 0 0 r p m 离心3 0 s ,同样倒掉废液,再加入7 0 0 i _ t l 漂洗液p w ,1 20 0 0 r p m 离心3 0 s ,倒废液,将吸附柱c b 3 放回收集管中,1 20 0 0 r p m 离心2 r a i n ,室温晾 干吸附柱残余漂洗液,将吸附柱c b 3 转入干净离心管中,悬空滴加1 2 0 i - d 预温 的m i l l i q 纯水,室温放置5 r a i n ,1 20 0 0 r p m 离心l m i n ,将溶液收集到离心管中。 用前4 保存,用后8 0 冻存。 1 1 2 。2d n a 纯度( o d 2 6 0 o d 2 8 0 ) 及浓度( ug m 1 ) 测定:取7 山基因组d n a ,用 b e c k m a n 核酸检测仪测定2 3 0 r i m 、2 6 0 r i m 、2 8 0 r i m 和3 2 0 r i m 的吸光度值,纯度 一般为1 6 1 8 ,浓度约1 0 0 p g m l 。 1 1 2 3 流式反向s s o 法基因分型:将样本d n a ( 稀释至2 0 - 4 0 n g l a l ) 、含有 d n t p 的缓冲液、t a q 酶、引物混合,加入扩增板。p c r 反应循环参数为:9 6 。c 3m i n 9 6 2 0 s 、6 0 2 0 s 、7 2 2 0 s5 个循环9 6 l o s 、6 0 1 5 s 、7 2 2 0 s 3 0 个循环一7 2 1 0m 证_ 4 保存。按操作说明进行杂交、染色和读板,取2 5 m d n a 扩增产物,加入1 5 i t l 变性缓冲液,室温孵育1 0 r a i n ,再加入2 5 m 中和缓 冲液,吹打混匀,颜色由紫色变为浅黄色,加入1 9 1 x l 包被寡核苷酸探针的磁珠 进行p c r 杂交,6 0 ( 21 5 m i n ,用洗涤缓冲液洗3 遍后,加入2 5 ml x s a p e 荧光 缓冲液,p c r 仪6 0 c1 5 m i n 进行标记反应,再置入l t t m i n e x 流式仪自动检测、 读取数据,由l a b t o o l s 软件分析结果,获得h l a 人b ,d r 的特异性。 1 1 2 4 直接测序分型: 1 1 2 4 1p c r 扩增反应:在1 5 m l 的离心管内加入2 8 0 i - dp c r 反应缓冲液p s d 和3 0 mt a q 金酶,取出1 5 山作阴性对照,在其余的混合液中加入2 0 m 浓度在 5 0 1 0 0 n g i d 的基因组d n a ,混匀后加入到各个反应孔中进行p c r 扩增。p c r 反应循环参数为:9 5 2 r a i n - - - , 9 6 4 0 s 、6 4 l m i n 、7 2 2m i n1 5 个循环一9 6 1 0 中,3 7 1 5 r a i n ,降解残余引物和d n t p s ,然后8 0 1 5 r a i n 灭活酶,冷却至4 备用。 1 1 2 4 4d n a 测序反应:使用商品化的h l a bs e q u e n c i n gk i t s 进行测序反应。 实验在冰浴条件下进行,反应管中加入2 mb i g d y e 染料混合液,6 山测序反应引 物,2 山p c r 纯化产物,总体积1 0 山。封盖后放入p e 9 6 0 0p c r 扩增仪上进行测 序反应,9 6 l m i n _ 9 6 1 0 s 、5 0 5 s2 5 个循环一6 0 4 m i n - - - 4 c 保存。 1 1 2 4 5 纯化测序反应产物:使用葡聚糖凝胶s e p h a d e xg 5 0m e d i u m 和 p r o t r a n sd y e p u r 纯化柱。 1 1 2 4 5 1 制胶和制柱:按1 9 葡聚糖凝胶加1 2 m l 水可分配给1 6 个离心柱计 算,根据测序反应孔数,取适量的葡聚糖凝胶和水加入到带盖的1 5 “或5 0 m l 的 离心管中,放置3 0 r a i n ,期间摇晃数次。然后将d y e p u r 纯化柱置入2 m l 接收管 上,把制备好的胶分装到柱中,每只柱加至约3 4 处,51 0 0r p m 离心2 r a i n ,去 掉柱中水分。弃掉滤液,保留接收管以备再用。 1 1 2 4 5 2 测序反应产物的纯化:按照测序反应的顺序标记1 5 m l 的反应管, 把纯化柱放在管上,依次将测序产物加到纯化柱葡聚糖凝胶的斜面上,35 0 0r p m 离心2 5m i n ,洗脱液就是纯化的测序产物,避光保存,用于d n a 测序仪上样。 1 1 2 5 运行测序仪进行毛细管电泳: 1 1 2 5 1 在9 6 孔反应板中,每孔先加入1 8 m1 8 2 兆欧m i l l i q 纯水,然后按照 测序反应格局依次加入2 m 纯化测序产物,密封反应板,组装反应架,放入测序 仪的自动加样器中。 1 1 2 5 2 设置毛细管电泳条件:毛细管长3 6 e r a p o p 一6 胶含e d t a 的1 缓冲液 荧光染料组e 电泳温度5 0 电泳电压1 2 2k v 注入电压2k v 进样时间3 s 或 1 0 s ,根据荧光信号强度调节进样时间。 1 1 3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软件: 点无结果。 1 2 2 直接测序分型: 1 2 21 组特异性引物扩增产物电泳图谱( 见图4 ) :结果显示1 组,1 5 组阳性, 参照p r o t r a n s s e q u e n c i n g 试剂组特异性引物表( 见表3 ) ,1 2 6 0 5 号标本的两个等 位基因恰巧同在第一组。 1 2 22d n a 序列分析:将第1 孔和1 5 孔产物纯化后,分别进行第2 外显子反 向和第3 外显子正向测序,仍没有得出确切的分型结果。测序软件的碱基注释 图谱显示,多数为蓝色,说明碱基识别的可信度高,实验成功( 图5 - 8 ) 。h l a s e q e n e ep i l o tv 2 2h l a 分型软件列出了多组可能的分型结果,其中包括:当只 有第2 外显子的第2 4 位碱基发生替换时,结果接近于b * 0 7 :2 9 和b , 4 8 :0 1 :0 1 ; 当第2 外显子的第2 4 、3 0 ,3 3 位共3 处发生碱基替换时,结果接近于b * 0 7 :0 2 :0 1 和b , 4 8 :0 1 :0 1 ( 见图9 ,1 0 ) 。 图4 1 2 6 0 5 样本应用p r o t r a n sh l a s 4 试剂进行直接测序时目的片段扩增产物电泳图 m a r k e rd n a 分子量标准是1 0 0b p 、2 5 0b p 、5 0 0b p 、7 5 0b p 、1 0 0 0b p 、2 0 0 0b p 1 2 2 $ 4 8 2 0 8 ,4 2 13 0 0 3 $ 4 8 3 1 3 10 0 0 4 $ 4 8 4 1 5 ,4 5 ,4 6 ,4 9 ,5 0 18 0 0 5 $ 4 8 5 1 8 ,3 7 12 0 0 6 $ 4 8 6 2 7 ,4 0 0 2 g r u p p e ,4 7 ,8 2 0 1 12 0 0 7 $ 4 8 7 3 5 ,4 8 0 2 ,5 1 ,5 2 ,5 3 ,5 6 0 6 , 14 0 0 5 8 ,7 8 8 $ 4 8 8 1 4 ,3 8 ,3 9 ,6 7 0 1 11 0 0 9 $ 4 8 94 0 0 1 g r u p p e ,4 1 9 0 0 1 0 $ 4 8 1 0 4 1 13 0 0 1 1s 4 8 1 1 4 2 4 2 0 2 13 0 0 1 2s 4 8 1 2 4 4 ,8 3 0 1 4 4 1 5 ,4 4 1 8 9 5 0 1 3 $ 4 8 1 3 5 4 ,5 5 ,5 6 ,5 9 0 1 5 6 0 6 15 0 0 1 4 $ 4 8 1 4 5 7 9 5 0 1 5 $ 4 8 1 5 a l lh l a b 21 0 0 1 6 $ 4 8 1 6 一 塑竺翌璺 三竺一一一 1 3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h l a b 4 8 :2 2 新等位基因的发现 。i i l i i illli i l l l l l l l l li l l l l l l l l li l l l l l l l l ll l l l l l l l l li l l l l l l l l li i i i l l l l1 1 i , , l l l 。i i l l l l1 1 1 i , l li l l l l l l l l li l l i l l l l l i l 川l l l l i 嘲l i l i i i l i i i i i i i i 嘲i i i i i l l i m | l i i i l i j j j l | i i j j i | i l | i i i i i l i i i i j im | l l i i j i j i j i i i | i i i j l l “:i i j l l i i l 虬:脚州l r w 吖f 仃胛仃胛胁阿f c r 踟c 6 跚咄c1 c i c g e l i gc c 6 c g ? c cl c 跚c c l 咖泓6 c 踟cc c g c 6 6 c c g g 哪龇脚册2 8 0 i i i j i j i i i ti i i i m i i im i i i i i i ii i i i i i i k li i l m l i 2 8 l删吣礅6 f 6 6 6 i 卿脚6 1 6 6 i 6 6 6 6 c 础c c i3 2 8 。i i i i i i i i i ii i i i ih i i i i i i i i , i i i i i ii i i i i i i i i ii i i i i i i i i ih i i i i i i i ii i i i i i i i i ii i i i i , , ii i i i i i i i i ii i i i i i i i i ii i i i i i i i i ii i i i i i i i i i lt i 啊m i fr ”眦盯佗比胛比胛丌l r l r r mr l 阻盯i 啊i c g g c t g c g ic 脚c c 66 l c 6 6 6 c 6 c c ? c c c c g c g gg c 必c c i g1 i c c l c t i c 6i c 6 6 c a i 啦耵l c 砸6 f c 黜c 髓6 6l 舶 l i i i i i i i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