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研究 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涛 指导教师:李白玲教授 摘要 中国花鸟画由五代徐、黄分宗,历经两宋时期的发展,形成了文人士夫和院体画工 ( 以下简称:文院) 两派花鸟画创作群体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开启了花鸟画领域的两个 基本脉系。在审美理想上,院画画家强调形似格法和绘事功力,文人士夫则是推祟清野 放逸的个性情感表现。在绘事品格的划分上,也存在着文人士夫以“逸品”至上,院画 画工以“神品”至上的分歧。进入元代,在特殊的社会文化格局中,文院之间的分歧逐 渐开始消除,花鸟画从审美观念到绘事法则,出现了一场文人与画工共同参与的艺术变 革。在元初对发展了四百多年的花鸟画,作了一次较为彻底的反思和总结。对文院花鸟 画体系的艺术价值,进行了高度理性的评价和传承,形成了元代文院花鸟画相互融合的 逸笔写实花鸟画。元代的文人士夫阶层,在这一时期自觉地以专职身份入主花鸟画的创 作群体,突出了花鸟画的文化内涵。追求放逸的笔墨意味和强化主观抽象的审美意识, 成为元代花乌画变革的重要特征。同时,传承和发展了五代北宋院体花鸟画“格物致真” 的写实精神,将花鸟画的形似与神似统一于一个新的审美高度。从实践上,使文人士夫 的审美理想居于主导地位,并以水墨图式成就了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新风。 本文从元代花乌画家的文化心态结构和审美理想的演变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分 析元代花鸟画由装饰性向文化性转变,功能性向自娱性转变,自然再现向性灵表现转变 的形式和内涵。从情感与自然、文意与画意、书法与画法、精工与士气等方面,研究和 论证元代花鸟画“逸笔”与“写实”的和谐统一关系。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在审美价值 标准的构建和水墨表现语言的实践上,理性地对待文院花鸟画的艺术成果,是后世花鸟 画发展中值得参照的典范。 在当今中国花鸟画的变革和创新时代,重新认识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的审美价值和 精神内涵,对现代花鸟画的存在方式,以及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前景,具有正本清源意 义。 关键词: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 r e s e a r c h e l e g a n tr e a l i s m f l o w e r sa n d b i r d s p a i n t i n go f y u a n d y n a s t y 4 蟊t h o r :c h e n t a o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l ib a i l i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ec h i n e s e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i so p e n n c d b yx u h u a n g o ff i v ed 3 n a a s t y , i t b e c a m et w os y s t e m s :t h es c h o l a rw i n ga n dt h er o y a lc o u r tw i n g t h e ya r ea n t i n o m yi n e s s e n t i a lv e n a t i o na n dh a v ed i f f e r e n t l yp a i n t i n gs y s t e mt oa p p r e c i a t eb e a u t yt h ev a l u e i nt a s t e p u r s u e ,r o y a lc o u r te m p h a s i z ef o r m sa n dr u l e s b u ts c h o l a rc a n o n i z eu n c o m l t l o na n db a r d i a n s e n s i b i l i t ye x h i b i t i o n i np a i n t i n gs t y l e ,a l s oe x i s td i v e r g et h a ts c h o l a re m p h a s i z ep e r s o n a l i t y p a r a m o u n t c ya n dr o y a lc o u 赡c a n o n i z er u l ep a r a m o u n t c y , e n t e ry u a nd y n a s t y , 主ns p e c i m s o c i a lc u l t u r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f o r m ,t w o s y s t e m s r e s i s t s s t a r te l i m i n a t et h es o l u t i o n g r a d u a l l y t h e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f r o me s t h e t i cs e n s et od r a wt h em a t t e rr u l e ,a p p e a ra s c h o l a ra n dr o y a lc o u r tj o i n t l yp a r t i c i p a t et h ec h a n g e t h e ym a k et o c o m p a r eo n c et o i n t r o s p e c ta n ds u m m a r i z et a l l yu pt h o r o u 醢l yt o w a r d sd e v e l o p p i n gt h e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 p a i n t i n go fm o r et h a n4 0 0y e a r s b a s e do nh i g h e re s t i m a t e so ft h ea r tv a l u eo ft w os y s t e m st o t h ef l o w e m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 ,c a r r yo n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h i g hr e a s o n a b l e n e s sa n ds p r e a d t oa c c e p t , b e c o m et h ef l o w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o f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a lr o m a n t i c i s m t h es c h o l m a n d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i ny u a nd y n a s t ya w a r eo fs e l fw i t hac r e a t i o n sc o m m u n i t y ,g oi n t o t h em a i n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 ,t h u sm a k et h ep a i n t i n g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c a l l i g r a p h y p e r f o r m a n c e so ft h e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b l e n d e dm u t u a l l y d o w n p l a ys i n c ef i v e d y n a s t y st w os o n g so f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eo n e s e l fa d o r n m e n to ft h ef l o w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 , o u t s t a n d i n gi t s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n ta n ds p i r i tc o n t e n t p u r s u et h ep e na n di n km e a n i n go fp u tt h e e l e g a n ta n de n h a n c es u b j e c t i v ea p p r e c i a t eb e a u t y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b s t r a c t l y , b e c o m e i m p o r t a n tc h a n g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o fy u a nd y n a s t y a tt h es 锄e t i m e ,s p r e a dt oa c c e p ta n dd e v e l o p e de s t h e t i cp r o p o s i t i o no f ”w r i t et h ea b s o l u t eb e i n gw i t t t h ef o r m ”s i n c ew e ij i n ,a n dt h er e a l i s t i cs k i l lo f ”w r i t et h et h i r dd i m e n s i o nb e i n gw i t h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n o r t hs o n g s ,m a k et h el i k e n e s so ft h e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w i t hl o o k i n g l i k eu n i f yi na na p p r e c i a t eb e a u t yt h eh e i g h tl a t e l y , a n da c h i e v e dt h en e ws t y l eo faf l o w e r s 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w i t ht h ep e na n di n km e a n i n gd i a g r a mt y p e t h i st e x ti sf r o m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e r sc u l t u r a lm i n d s e ts t r u c t u r ea n da p p r e c i a t e b e a u t yo fy u a nd y n a s t yt ot u mi n t oi d e a l l yt w oc o m m e n c et oc a r r yo nt h er e s e a r c h a n a l y s e t h ef o r ma n d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c h a n g eo f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f r o mt h ed e c o r a t et o t h ec u l t u r a l ,f r o mt h ef u n c t i o nt os e l f - a m u s e m e n t ,f r o mt h en a t u r a le m e r s i o nt os p i r i t u a l i s m e x h i b i t i o n i n v e s t i g a t e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d i s c r i m i n a t ea n du n i f o r mr e l a t i o no f p e no f e l e g a n t ”a n d ”r e a l i s t i c ”i ny u a nd y n a s t yf r o mt h ee m o t i o na n dn a t u r e t h et e x ti d e a sa n d p a i n t i n gi d e a ,c a l l i g r a p h i e sa n db m s h w o r k t h e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o f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a l r o m a n t i c i s mi ny u a nd y n a s t y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e r i o di nt h ec h i n e s e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i sam o d e lt h a ta f t e r t i m e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d e s e r v e n o w a d a y st h ec h a n g ea n d c r e a t eo ft h ec h i n e s e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i nt h em o d e r n e a r , r e k n o wt h ev a l u eo fa p p r e c i a t eb e a u t ya n dt h es p i r i tc o n t e n t so ft h e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 p a i n t i n go f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a lr o m a n t i c i s mi ny u a nd y n a s t y ,i th a st h ep u r es o n r c em e a n i n go f o r i g i n a l ,t ot h ee x i s t e n c em e t h o dt h a tm o d e m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r e g r o u n do fc h i n e s em o d e ma r to ft h ew a s hp a i n t i n g k e y w o r d :y u a nd y n a s t y e l e g a n ts p i r i t r e a l i s m f l o w e r sa n db i r d sp a i n t i n g 1 1 1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嚣:磊煎鎏簦蓬塞蕉墨羹受塞 本人声明所呈交麴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帮指导下滋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粱。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毽含麓获褥嚣赢大学或萁毽教育枫掏黪学位或证书蠢使鼷过魏 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嗣志对本研究掰傲的任何贡献均融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锥者:陈涛签字毯裳:2 0 0 6 年4 舞2 0 嚣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夔论文捧耆宪全了瓣嚣南大学有关僳餐、使鲻学位论文薛 规怒,有权保留并向豳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 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豳南大学研究生婉可以将学 健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瘁进行检索,可以采震影 印、缭印竣扫撵等复捌手段傈存、汇编攀位谂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髑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毯傣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戥弋气陬翩挠乍哮 签字翳期:弦礴年蝤月善日签字日期:口占年弘月2z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王传单位:塞塞堂熬 电话: 通讯地址:塑趔垒塞塞童壹盔整2 量 邮缡: iq ! = ! q ! 1 6 4 4 0 0 7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研究 1 绪论 1 1 元代花鸟画的研究价值 中国花鸟画自唐以来形成独立的画科,历经五代两宋近四百多年的发展,创造了辉 煌的艺术成就,尤其在五代至北宋中期,是花乌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应该指出这一 高峰,是中国花鸟画的院画高峰。在花鸟画的艺术创作活动中,坚持“外师造化,中得 心源”的审美观照方式,强调“格物致真,形似生意”的绘事法则。这一时期的花鸟 画体现其写实性、生动性、趣味性、装饰性的艺术特征。在花鸟画的体裁、技法、意境、 构成、艺术理论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成果。总的来说,作为功用性和饱含现实意 义的花鸟画,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则和理论体系。就花鸟画的创作主体而言, 元代以前的花乌画领域是画工画一统天下的时期,以院体画风为主流,文人士夫画尽管 在不断地褒扬其“高人逸才”的美学精神和超凡脱俗艺术境界,但却没能成为花鸟画 领域的主流力量,逸情于书画尚是文人的余事。 进入元代,由于蒙汉易祚,社会政治文化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元蒙统治者推 行民族歧视政策,废除了科举,裁撤了画院,致使大批文人、画工无法在仕宦途中寻求 出路,纷纷归隐或散流社会。蒙元王朝依靠武力加强了政治和军事统治,却忽略了文化 统治,形成了元代文化思想领域上闲散、野逸、自由的局面。因此,影响元代绘画的发 展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南宋遗民画家于悲愤和哀怨之中,借助笔墨挥写亡国之痛、民 族之志,花鸟画的艺术形态以表现刨作主体的内心情感为审美理想,审美主体的主观性 上升为艺术活动的主导地位;另一种是文人雅集自娱,沉醉于隐逸生活,不问时势风雨, 潜心艺事,着力于绘事本身的艺术修炼,花鸟画从现实的社会功用性向表现艺术主体的 自娱性过渡。元代文人与承袭院体画风的职业画家共同的人生遭遇和困境,使长期以来 文人对画工的贬抑逐渐消除,并以专职身份进入花鸟画创作队伍,促成花鸟画融合了书 法、诗文的艺术精神,表现文人审美旨趣和个性情感,实现了元代花鸟画主客体的和谐 统一。在中国花乌画史上,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花鸟画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法则。 然而,元代以后的某些花鸟画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观念,却是元代花鸟画家们始料不 及的。文人花鸟画在元代以后的兴盛继而泛滥,脱离现实生活,否定花鸟画形似写实的 审美价值,以及“中国画就是写意画”、“写意画才是民族艺术的传统”等认识,片面夸 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一张璨图画见闻志 苏东坡集前集卷三十一净因院画记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研究 大写意花鸟画的艺术地位,以致游戏翰墨,粗制滥造之风大盛。在书画关系、诗画关系 等问题上,流于形式上的组合。尤其是清代乾嘉以后,题诗、题跋愈发肆意,以诗书充 斥画面,在视觉上掩弥了绘画的本来意义。在建国后的极左文艺思潮中,认为写意画才 是高雅的艺术,才是民族传统艺术的典型,将五代宋元的花鸟画统统归于没有艺术性的 “工笔画”,横加贬抑。这些误区都严重影响了当今花鸟画的发展,据有的学者批驳是 中国花鸟画艺术质量的严重滑坡。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一批老艺术家开始着力探 索中国花鸟画的发展道路,或坚持民族传统,或是中西融合。近百年来对中国花鸟画的 存在方式和创新前景的思考,方兴未艾。 审视元代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管窥中国花鸟画演变历程的精要,元代花乌画在谨严 与放逸,诗书与绘画的关系上,继前代的艺术成就作了进一步的融合与发展,拓展了一 个新的艺术高度。从元代逸笔写实花乌画的研究中,得以重新客观再现传统花鸟画的本 来面目,去伪存真,以资传承。 元代花鸟画的变革和发展,经历了初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元初花鸟画的革新,主 要是在审美观念上的变革。首先,对五代两宋花乌画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正负价值的评 价,由元代画坛领袖赵盂颊率先倡导的“古意”说开始,围绕着绘画的“近世”和“古 意”进行思辨,其核心则是画工与士夫;自由与法则;精工与士气;诗书与绘画等审美 意识形态和艺术价值取的探讨。其结果,矫正了南宋以来画工画家的萎靡、妍丽、工细 之风和文人画家的随意、草率的墨戏之风。在绘画发展的方向上,明确了两个发展方向。 其一,承袭北宋中期以前谨严不拘的院体法则,推崇徐熙、边鸾、赵昌、崔白等工笔意 写一路。其二,弘扬个性,崇尚文人主观抽象的审美理想。花鸟画开始由南宋以来的工 丽纤巧,风格妍丽,刻画板滞转向萧散简逸、率真典雅,表现文人的审美旨趣。将文人 士夫的超逸脱俗、诗书修养的精神内涵,与院体格物以周、形似写实的绘事法则共同作 为艺术品位高下的价值衡量尺度。钱选、赵孟叛、李衍等在这一观念的转变与构建中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 元代中后期花鸟画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文院两大花鸟画体系在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 上的相互融合,即“逸笔”与“写实”的统一。随着北宋黄休复对“逸品”风格的定位, 元代倪瓒的“逸笔”美学思想的成熟,以及文人士夫在梅、兰、竹、石等题材上对用笔 探索,吸取书法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将院画的拘谨进行萧散,实处转松。使绘画主 体的审美情感与用笔精妙的写实致真相互转化,即情感的物化和自然物象的情感化。在 图式语言上,以水墨逐步取代色彩,增强了花鸟画的主观性和抽象性,更见文人的审美 精神。以水墨图式为主流的逸笔写实花乌画,在元代后期空前活跃。在诗画融合的关系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研究 上,元代花鸟画将自顾恺之、王维、苏轼等文人的诗画美学思想,在花鸟画领域进行了 有机的结合,如诗词歌赋的意境与画意的和谐转换,“通感”等文学艺术手法在花鸟画 中的借鉴和应用。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追求空灵、静寂、高逸的文人审美趣味,开创了 水墨花鸟画的新时代,暗合了先秦艺术哲学的“以素为贵”的审美思想,启导了花鸟 画以“水墨为尚”的新风。正是“绚烂归平淡,真放本精微”的艺术本质规律的再现。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只有物质的感性材料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其精神内容才能达到最 高的表现程度。” 从今天的视角审视,在激烈变革的当今艺术时代,依然存在着对传统花鸟画认识上 的某些模糊概念,其实,无论是文人画还是院体画,无疑都是传统中国花鸟画的重要组 成部分,各具优势和利弊。正确认识文院花鸟画体系的艺术价值,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首 要前提。回顾中国花鸟画的历程,五代北宋的花鸟画究竟是不是今天所谓的“工笔画”? 画工花鸟画与文人花乌画之间有没有融合的可能? 中国花鸟画传统所遵循的“形神兼 备”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是如何得以实现的? 这是本文研究中将解决的向题,其关键是 对文院两大花鸟画体系的审美价值,作出客观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理解文院之间的 对立统一关系。在花鸟画发展的历程中,元代花鸟画的演变和革新正是文院融合的典型 时期。因此,本文选择了元代的花鸟画作为研究对象。 元代花鸟画的历史,尽管短短几十年,却在花鸟画的创新和发展上,具有特殊的意 义。这一时期是文院合流,并共谋发展的时期,建立了花鸟画全新的审美价值体系。实 现了由五代北宋的工笔意写向逸笔写实的转变,使文人审美理想从实践的意义上,居于 花鸟画审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搭建唐宋和明清花鸟画的重要桥梁,是一个极其重 要的转折点。在元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目前对元代绘画的研 究,也大多集中在山水画方面,对花鸟画在元代的创新和拓展,在许多论著中没有得到 更深入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逸笔写实花鸟画的审美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现代水墨花鸟画的发展中,仍然是围绕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沟通和演变展开的, 水墨花鸟画的创始原点和盛行正是在元代这一特殊时期,而逸笔写实的审美内涵,贯穿 了这一时期水墨花鸟画演变和创新的始终。本文从元代花鸟画家的文化心态结构和审美 理想的演变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史实梳理、理论研究和图式分析。对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 这一时代创格作系统的阐释和论证,揭示文院花鸟画在审美观念与艺术实践上的共通之 处。重新认识元代花鸟画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价值,对现代花鸟画的发展和水墨艺术 礼记札器 陈佩秋徐建融中国晋唐宋元传统上海画报出版社2 0 0 1 年6 月 朱光潜译黑格尔美学第二卷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研究 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和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1 2 元代花乌画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的研究尚不充分,其直接原因是花乌画作品传世甚少 ( 相对五代两宋和明清而言) ,而大量的传世作品以山水画为重。其次,由于元代画家 大多散流社会,相关的生平记载大多失考,记述零星,资料收集比较困难。此外,长期 以来认为元代花鸟画的艺术成就不如五代两宋和明清花鸟画,其发展形态尚不成熟,对 元代花鸟画的变革和创新重视不够。在艺术形态上,也仅仅是以墨花墨禽的形式类别来 定位,缺乏对其文化精神和审美内涵的深入研究,对其逸笔写实的双重审美价值没有得 到足够的肯定和认同,更没有将其水墨花鸟画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水墨画艺术的精神内涵 和共同之处联系起来思考。 就近现代的绘画论著中,对元代绘画成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人山水画部分。对元 代花鸟画在逸笔写实等方面的创造性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许多中国画论著中谈 到元代花鸟画的章节,记述、论述很少,都比较简略。刘海青的文人工笔花鸟画的基 本特征一文中主要对宋、明两代的工笔花鸟画进行了比较,总结在图式、审美等方面 的差异。薛永年的梅竹风行水墨兴元代的花鸟画一文中对元代的花鸟画中水墨 意味的“静气”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苏百钧的试论“意”是工笔花乌画的灵魂一文 中对“意”在工笔花鸟画的表现中具有灵魂的价值作用,强调要有创造性地用新的富有 个性的艺术语言去表达作者本人的“意”等等。 目前,对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审美理想的艺术渊源、审美特征及图式语言的系统研 究并不完善。这一重大变革时代的花鸟画仍具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1 3 元代花鸟画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有关文献记载,研究元代社会文化的变革及其时代文化特征,剖 析元代花乌画家的创作心态,论证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形成的主观条件。 比较研究分析比较元代与前代文人价值观念的转变,揭示元代文人价值观念的 新特征。比较元初花鸟画与五代两宋花鸟画的审美和形式上的异同。揭示逸笔写实花 鸟画的变革过程。 理论研究通过对古代画论的解读,研究晋唐宋元时期有关形神关系的美学理 4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研究 论,归纳元代花鸟画对形神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成就。研究文院艺术体系中有关绘 画艺术品格划分的标准和审美理想,论证其在审美价值标准上的共通之处,揭示逸笔 写实花鸟画的美学理论基础。 图像研究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直接反映在花鸟画作品 的图像信息之中,通过对花鸟画家及其作品画面的分析研究,论证元代花鸟画“逸笔” 与“写实”的和谐统一关系,以及水墨语言的审美价值。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的概述 中国花鸟画自唐代独立成科,发展至五代经由徐、黄开宗,有史记载:“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耳目所习”。自此,出现了花鸟画领域的两个基本脉系, 形成了文院两派花鸟画体系的审美价值观。在审美理想上,院画画家强调形似格法和绘 事功力,文人士夫则是推崇清野放逸的个性情感表现。在两宋时期,对绘事品格高下的 划分上,也存在着文人画以“逸品”至上,院画以“神品”至上的分歧,文院之间的对 立日趋明显而相互贬抑。 进入元代,社会政治文化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废除科举,裁撤画院,文人与 画工都面l 临新的抉择,文院之间的对抗逐渐开始消解,花乌画从审美观念到绘事法则, 出现了一场文人与画工共同参与的艺术变革。在元初对发展了四百多年的花鸟画,作了 一次较为彻底的反思和总结。对文院花鸟画体系的艺术价值,进行了高度理性的正负价 值评价和去伪存真的传承,形成了文院花鸟画相互融合的逸笔写实花鸟画。元代的文人 士夫阶层,在这一时期自觉地以专职身份进入花鸟画的创作群体,从而使花鸟画的绘画 性与文学性、书法性、表现性相融合。淡化了五代两宋以来,花鸟画本身的装饰性,突 出了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追求放逸的笔墨意味和强化主观抽象的审美意识,成为元 代花鸟画变革的重要特征。同时,文人随着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改变,其审美观念也发生 了根本性的转变,转而正视院画的绘事法则,传承和发展了魏晋以来“以形写神”的美 学命题,以及五代北宋院体花鸟画“格物致真”的写实精神,使花乌画的形似与神似统 一于一个新的审美高度。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从主观上,承袭了魏晋以来文人士夫的人格精神以及“逸气”、 “士气”的审美观念。随着艺术规律的发展向前推进,有关书画作品的审美标准,即品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研究 位划分的基本定格。“逸笔”概念经由魏晋而唐宋等画家和理论家的发展和演变,至元 代倪瓒上升为美学范畴。将“逸笔”精神发扬至物我同一境界首先是山水画,而后花鸟。 元代画家几乎都是兼工山水、花鸟,如高克恭、赵孟颊、钱选、倪瓒、王渊、陈琳等。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的演变中,将五代北宋时期院体花鸟画的工笔意写风范沿袭下来, 寻求“逸笔”的美学思想与院体花鸟画的写实精神之间的和谐均衡。在艺术实践中,实 现了对前代的超越。 2 1 逸笔的美学内涵 “逸”的美学内涵是由最初的人之逸向文之逸,继而画之逸的转化而来。就绘画而 言“逸”的审美观念也是由对人物画的品评,而后山水、花鸟的扩展。因此,对花鸟画 中“逸笔”的概念及其美学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形成的,是 审美领域的范畴。 “逸”最初是用于对人品的品评。“逸”是指人品的超逸。据论语微子记载: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 齐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其身矣,言论中,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 身中清,废中权。 何晏在对论语的这段话的注解中说:“逸民者,节行超逸也。”,而“超必以性 格的高,生活的清,为其内容,所以“高”、“清”、“超”都是逸的内容和态度”,是 指的人品格之超逸。 “逸”作为审美概念最早是在文学艺术中被使用,是超逸的人格精神在文学艺术作 品中的转化和表现,即由人之逸向文之逸的转化。早在魏晋时期曹丕已经将“逸”作为 品评艺术的一个美学概念。在与吴质书中曹丕说:“历览诸子之文公( 刘桢) 有逸气,但未道耳”。这里所谓“逸气”是指文风的一种类型,也是主体人格精神的表 现,曹丕对文赋中的“逸气”尤为赏识,其审美意味和后世的文人画所推崇的“士气”、 “逸气”在艺术精神上是一致的,。“高”、“清”、“超”作为“逸”的精神内涵,被文学 艺术以审美理想加以崇尚。文学作品所观照的对象是客观自然世界和人的现实生活,是 人生与人格的艺术化。在主体的创作源泉上与绘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审美观照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逸的把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2 月 6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研究 方式是相通的,由人之逸向画之逸的转化也反映了这种观照方式。“逸”作为对人品格 高下的品评扩展到对绘画艺术作品品格高下的划分。 “逸”的观念在中国画中提出来始于唐人张怀璀,而“逸品”概念则是唐代李嗣真 提出来的,他在书后品中将“逸品”置于其他九品之上。但这些对“逸品”的概念 都比较模糊,还没有明确作为艺术品位的批判标准来运用,几乎都是用于对文人书画作 品的赞美之词。如“今有名卿士大夫之画多求简易而取清逸,出于自然之性,无一 点俗气”,“逸品非画之本法,盖前古未有之,故书之”,这些都是对文人画不拘常 法,精神超逸不俗的赞词。 品格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中,用于对书画作品进行艺术品位、审美价值高下的批评标 准由来己久。早在南朝时期庾肩吾就在书品中将书法艺术的格调高下分为九品。之 后唐代张怀瑾在书断和画断中将书画艺术分为“神”、“妙”、“能”三品。张彦 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绘画艺术作品分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个 等级。由此可见,关于中国书画的品位等级划分是长期演变而来的,但各家对品格划分 的阐释却众说纷纭。其实,对品格的划分自两汉以来,由于文入画与画工画盼相互贬抑, 就存在两个对立的价值评价标准。在宋代形成了文人士夫以“逸品”为至上,院体画史 以“神品”为至上的两个审美价值体系。 北宋黄休复将绘画艺术的品位划分定格为“逸”、“神”、“妙”、“能”四格,将“逸 格”列居为首,并对四格的定位作了详尽的阐释。黄休复的“四格”划分和定位为中国 画的艺术价值批评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是中国传统“逸品”美学的演进和成熟 的结果。黄休复对绘画艺术的品位划分,以及对“逸格”的阐释和界定比前人更加完备, 更加准确。 选格: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 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神格: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厨已走,拔壁 而飞,故目之日神格尔。 妙格: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类运斤于忻鼻。自心付手,曲尽 玄微,故目之日妙格尔。 能格: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结岳融川,潜鳞翔羽,形象生动者,故目之日能格尔。9 韩拙:山水纯全集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7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研究 黄休复提出并阐释其内涵的“逸格”,是指主体审美创造的高度自由。这种自由表 现为一种“得之自然”的自由状态,所谓“自然”,并不是指自然事物,而是指自然无 为境界,即庄子思想中“此四六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 而无不为也。”抛开一切世俗欲念的虚静状态。这与孙过庭、张怀瑾的书法理论中的 “同自然之妙有”、“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的思想是一致的。这一定格要求主体在 审美创造活动中要进入纯粹的自然状态,并且不显露人为的技术痕迹,即不见“造物之 迹”。而做到“形具”,是无意而为之的状态。在对“逸格”的阐释中,有的学者认为黄 休复将“逸品”的绘画风格特征与其他三格是对立的,尤其是与“能格”的对立关系。 这显然是片面地站在文人画的立场,为贬抑画工而言的。历代对绘画作品的审美价值尺 度,与主体的文化观念和立场身份是相关的。如邓椿在画继卷九论远中记载: 自昔鉴赏家分品有三,目神,日妙,日能。独唐朱景真撰唐贤画录,三品之外,更增选品。 其后黄休复作益州名画记,乃以逸为先至徽宗皇帝,专尚法度,乃从神、逸、妙、能为次。 显而易见,在院画重视形似的法度中,对重形似着色,尤重精工的“神品”列为首, “逸品”次之。其实,黄休复的品格划分倾向于文人画的立场,而赵佶的划分是推崇院 画法度的立场。也就是说“逸品”属于文人画至高标准,而院体画则以“神品”为首, 这两种划分显然出于文院分歧的产物。苏轼认为神与逸“其间相去不能以寸”,难于分 辨其高下,这应当是较为客观的态度。从“能”、至“妙”到“神”、“逸”是三个层级 关系,是由“形象生动者”上升为“笔墨精妙,不知所然”,继而达到“天机迥高,思 与神合”的境界。从“能”上升至“神”,而“神品”就绘画表现手法而言已经达到了 最高水准,然而从创作主体的精神追求来说,艺术的最高级形态是永无止境的彼岸,这 种追求与文人精神内涵的“高”、“清”、“超”是一致的。因此,在“神品”的层面上, 进一步向文化理想的高级层面迈进,则是“逸”的升华高度。徐复观先生对“神”、“逸” 扁 品格划分,作了这样的综合论断:“逸是神的最高的表现”。这一论断说明了在唐宋绘 画的品格划分中,既肯定了“逸品”作为绘画风格的最高艺术特征,又认为“逸品”仍 然属于在绘画法度之中的上乘之作,是神品之中的上品。直至元代,随着文人专职画家 商 入主画坛,在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中“逸品”才真正独立一格,成为“不拘常法”的 放逸品格,独尊于其他品格之上。 庄子- 庚桑楚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2 月 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吉林美术出版社1 9 9 8 年7 月 丞垡姿簦星塞垄皇匦婴塞 品格的划分是针对绘画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征而言,作为绘事品质优劣的价值评价 体系。而“逸笔”在中国传统画学中,则是作为文人绘事的美学思想。由文人人格精神 转化而来的“逸笔”美学思想,在元代逐渐成熟。 “逸笔”最早是宋代刘道醇提出的,“喜作诡怪,自擅逸笔”是他对石恪减笔画 的品评言论。这里的“逸笔”仍然是作为绘事用笔风格的评价,但指出了追求超逸,突 破常法的“诡怪”特征。之后,在元代倪赞等文人画家的继承和发展中,上升为中国画 艺术的美学范畴。 “逸”、“逸气”从最初的人品品评,被沿用作为诗文、书品、画品的审美价值尺度, 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脉相承的。随着各个时代审美理想的演变,“逸”在各个历史时期 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如“魏晋之状逸,唐代之俊逸,宋代之淡逸,元代之高逸”。 由此可见,“逸”作为历代中国书画所崇尚的艺术精神,作为中国画艺术的高级形态, 在历代都有其不同的审美内涵。 在元代之前,无论是李嗣真、朱景玄还是黄休复,他们都将“逸”仅仅作为一种“不 拘常法”的绘画风格,没有作为美学范畴而揭示“逸”的精神实质。直到元代,在 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以文人士夫为主导的文院合流,将文人特有的审美情怀、人格 精神追求与绘事融通起来,促成了元代“逸笔”美学思想的成熟,发展成为元代绘画美 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元代绘画审美本质的最普遍的反映,渗透到山水、花鸟画的领域。 元人倪瓒则是“逸笔”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倪瓒关于“逸笔”的美学思想,主要 体现在他的跋画竹和诗文中: 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阜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 倪瓒的“逸笔”与唐宋的“逸笔”之不同,在于是指“写胸中逸气”,他把“逸笔” 作为艺术的本体,属于审美意识的范畴,而不是归结为笔墨简洁的技巧和风格,他强调 “逸笔”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精神和心性的表现。主体的性灵、气质、和感情在自由释放 的状态中,通过笔墨的形式得以表现,强调主观精神,从“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 览者何”,说明主体对“览者”的看法不以为然,而在于“写胸中逸气”的独立自我精 樊波:t 中国书画美学史纲- 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吉林美术出版社1 9 9 8 年7 月 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1 2 月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潘运告:元代书画论云林论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 0 0 2 年1 1 月 9 元代逸笔写实花鸟画研究 神。这是极为自由放逸的主观精神,首先体现在主体精神上的极度自由和超越;其次是 运用高度概括和精炼的笔墨语言,将主客观融合在心与物同构对应的基础上,进入超逸 的境界。倪瓒独立的人格精神还体现在答张藻仲书中: 瓒比承命俾画陈子桎剡源图,敢不承命惟谨。自在城中,汩汩略无少清思。今日出城外闲静 处,始得读剡源事迹,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盖我不能之若草草点燃,遗其骊黄牝牡之形 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近于游偶来城 邑,索画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鄙辱怒骂,无所不有。冤矣乎! 讵可责寺人以髯也, 是亦仆自有以取之耶? 这段话中的“聊以自娱耳”,表现出主体纯粹自我精神和自娱心态,“不求形似”是 超越了世俗的审美观念,不以“为图之意”来约束自己放逸的审美理想,故“盖我不能”, 其实,倪瓒之说“不能”,并非没有能力,是不愿为之,以扭曲自我的独立人格。因此, 倪瓒“逸笔”美学思想体现了“超逸以性格为高”的“逸”的精神内涵。值得强调的是, 倪瓒在答张藻仲书中所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并非后世某些画家所误解的, 不重视形似,随意草草,这显然是断章取义。从书中最后两句话:“索画者必欲依彼所 指授,又欲应时而得,鄙辱怒骂,无所不有。冤矣乎! 讵可责寺人以髯也,是亦仆自有 以取之耶? ”可以看出所谓“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仅仅是倪瓒为推诿“索画者” 的借口托词。同时,表露出倪瓒不愿受托而作、应时而作的艺术个性。倪瓒在元代的成 就卓著,为世人共识。在元代晚期,收藏倪瓒作品已成为时尚。为拒求画者,以“不求 形似难图求画者之意”而推脱。今日观倪云林之画,无论竹石枯木绝非草草之作而 欺世钓名。其用笔造型之精妙,绝非随意草草之作。恰恰相反,从中明显体现出倪瓒对 画面经营之精心考究,一枝一叶,枯湿浓淡,用笔用意之精到,绝非草率之作,其绘事 功力之精深,表现之精微,正所谓“精而造疏,简而意足”。毫无后人误解的草率之 意。倪瓒绘画的平淡天真,用笔简率放逸,以“简而精”胜出当世,与黄休复“逸品” 阐释的“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的艺术特征完全吻合。其自称“逸笔草草”表明了其在 艺术态度上,纵横放肆,出于法度之外的放逸精神而不拘一格,正所谓“拙规矩于方圆, r - & 鄙精研于彩绘”的逸品风范。 元代绘画的“逸笔”美学思想是文人画审美观念中的普遍特征,影响深远。实质上, 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 宴0 学箕书画传习录吉林美术出版社1 9 9 8 年7 月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l0 元代逸笔写实花乌画研究 是对院体绘画禁锢思想的解放,但又没有抛弃院画严谨的艺术态度,正所谓“真放本精 微”。然而,在文人写意花鸟画的风行中这一思想被误读,而出现肆意放纵,不求形似 的草率作风,是倪瓒始料不及的。 有关“逸笔”的定义,后来清代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给“逸笔”下了一个 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定义:“所谓逸者,工意两可也意不太意,工不太工,合成一法, 妙在半工半意之间,故名日逸笔”。尽管这一定义,仅仅是局限在对逸笔的技巧运用进 行说明,没有触及到“逸笔”的美学内涵,更不是一种艺术思想,然而在认识和理解“逸 笔”的技法层面上是较为准确的概括。由于画之本法不可能脱离“技”而存在,其“妙 在半工半意之间”的界定对技巧而言是可取的。这一阐释恰好说明了“逸”在绘画技法 中的转化尺度,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 元代“逸笔”美学思想的成熟,成为逸笔写实花鸟画演变的精神支点。花鸟画创作 由侧重再现自然的审美观念演变为“写胸中逸气”的主观情感表现,由受“为图之意” 而作转变为自娱性。元代逸笔写实花乌画,一反五代两宋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广西南宁伊岭壮乡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年郑州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平语进心课件
- 2025年安康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平衡常数的测定课件
- 2025年储能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储能电池寿命评估报告
- 平移课件制作
- 农发行运城市夏县2025秋招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农发行邢台市隆尧县2025秋招群面案例总结模板
- 斯蒂芬金英语介绍
- 秋天的雨 省赛获奖
- JJF 1015-2014计量器具型式评价通用规范
- GB/T 95-2002平垫圈C级
- GB/T 8332-2008泡沫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水平燃烧法
- GB/T 38597-2020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涂料产品技术要求
- GB/T 21073-2007环氧涂层七丝预应力钢绞线
- 压力管道特性表
- 胸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课件整理
- DB45-T 679-2017城镇生活用水定额-(高清可复制)
- 储能型虚拟电厂的建设与思考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