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1).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1).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1).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1).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生态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的生存悖论。 这种现实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期望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 决生态问题的良策。因此,从生态哲学角度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新的研究,发掘 其当代价值,有着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们的哲学思想中却包含着 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因此本文从马克思著作的主要文本入手,梳理其生态思 想的发展轨迹,阐明其生态思想的特点,在理论层面上有助于充实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理解 和把握,使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内在价值和当代意义凸现出来;在实践层 面上,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解决中国社会发展 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提供哲学依据。把马克思博大 精深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运用到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把马克 思一贯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主张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加 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本文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思维原则出发,梳理分析马克思不同时期、不同 著作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寻找出路。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从哲学的视角将人与自然关系的 演变归纳为“原始统对立异化在更高的基础上统一”三个阶段,并详细阐 述了以上三个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特点与变化。第二部分通过对马克思不同 时期著作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深刻剖析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主要内 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本质特征、理论意义 和主要特点。第三部分全面阐发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马克思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理论指导,在这部分,笔者结合中 国国情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提出只有摈弃片面发展观,深入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协 调发展,才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异化;和谐 a b s t r a c t t h ee c o l o g i c a lp r o b l e mi si nt h e2 1 s tc e n t u r ya tt h es a n l et i m ee n j o y t h em a t e r i a lh a dt of a c et h ep a r a d o xo fs u r v i v a l t h es e r i o u s n e s so ft h i s r e a l i t yf o r c e du st or e - e x a m i n et h eh u m a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n a t u r e e x p e c t f r o m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l e v e lt of i n das o l u t i o nt oe c o l o g i c a lp r o b l e m si nt h e b e s tw a y s o ,f r o ma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o nt h ee c o l o g i c a lt h i n k i n g o fn b 4 , ws t u d i e st o e x p l o r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v a l u e s ,h a sf a r - r e a c h i n g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l t h o u g h t h e r ei sn or i g h to fe c o l o g i c a lp r o b l e m ss p e c i a l i z e d e x p o s i t i o n b u tt h e i r p h i l o s o p h y w h i c he m b r a c e sr i c ha n dp r o f o u n d e c o l o g i c a lt h i n k i n g ,o ft h i sp a p e rf r o mt h em a i nt e x tb o o ks t a r t , c a r d i n g e c o l o g i c a lt h i n k 吨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a c k a r t i c u l a t et h e i r t 1 1 j n k i n g e c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t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l e v e l ,t oe n r i c ha n dd e v e l o p m a r x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o fh i s t o r y ,r i g h to ft h ep e o p l et ot h ee c o l o g i c a ln a t u r e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a na n dn a t u r et h e o r e t i c a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 g r a s p ,m a t x i s ma n dt h et h e o r yo fn a t u r a l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i n t r i n s i c v a l u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h ec r i m e ;o nap r a c t i c a ll e v e l ,o f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m a na n dn a t u r e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l l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r i g h to f n a t u r e 。 s o l v ec h i n a s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f a c i n g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f o r c h i n a s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c e p tt op r o v i d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b a s e m a r x i s mp r o f o u n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a na n dn a t u r eu s e dt ot h i n k i n g o f o u r b u i l d i n gs o c i a l i s m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r o a d m a r x i s m h a sa l w a y sb e e nt oa c h i e v et h e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m a na n dn a t u r e ,t h ei d e a o fh u m a nh a r m o n y 耐n lc h i n a sr e a l i t y ,h e l pt os p e e du pt h eb u i l d i n g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 f r i e n d l ys o c i e t y t h i sp a p e rf r o mt h el o g i co fc o m b i n i n gh i s t o r yw i t h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 t h i n k i n g ,c a r d i n ga n a l y s i s o f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d i f f e r e n t p u b l i c a t i o n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a r la n dn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 t os o l v ee c o l o g i c a lp r o b l e m s t of r e daw a yo u t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a na n dn a t u r eo f t h eh i s t o r i cc h a n g e s ,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p h i l o s o p h y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 w l lm a na n d n a t u r ee v o l v e di n t ot h e ”o r i g i n a lu n i f i e d - o p p o s i t i o na l i e n a t i o n a ta h i g h e ro nt h eb a s i so f r e u n i f i c a t i o n ”3s t a g e ,a n dad e t a i l e de x p l a n a t i o no f t h et h r e es t a g e so f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a na n dn a t u r eo f t h ed i f f e r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c h a n g e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w o r k so f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o fe x c a v a t i o na n di n - d e p t hs y s t e ma n a l y s i s , d e p t ha n a l y s i so f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a r la n dn a t u r ea st h em a i nt h e o r y ,a n do nt h i sb a s i s f u l t h e rr e v e a l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n a t u r ea n dh u m a nn a t u r eo f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t h e o r e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m a i nf e a t u r e s t h et h i r dp a r to f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x p o s i t i o n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n l a na n dn a t u r e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 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a na n d n a t u r et h e o r yt os o l v ee c o l o g i c a lp r o b l e m so ft h e o r e t i c a lg u i d a n c e ,i np a r t , t h ea u t h o ro fc h i n a sn a t i o n a lc o n d i t i o n st os o l v et h ee c o l o g i c a lp r o b l e m o fe f f e c t i v ew a y st og e tr i do n l yo n e s i d e d c o n c e p t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d e p t h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t h e s t r a t e g y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p e r s i s t e dw i t ht h en a u l i 面h a r m o n ya n d a c h i e v ec h i n a ss o c i a l ,p o l i t i c a l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 ,i no r d e rt o s p e e du p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r 鹤o u r c e s a v i l l g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l yf r i e n d l ys o c i e t y p a c e k e yw o r d s :m a r x ;m a na n dn a t u r e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a l i e n a t i o n ;h a r m o n y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 签章) :罗仅传 2 0 0 7 年) - 只 琶b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引言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与它息息相关,人与自然构成矛盾的 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正如 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 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攫取自然资源能力的提高以及高度膨胀的消费欲望,极大 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曾自豪于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醉心于对自然的统治和支 配权力。但是,人类在展示自己征服力量的同时,忽视了这种征服力对自然界的破坏作 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继之而来的是粮食、人口、自然 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直接冲击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与辉煌成就伴随而 来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等恶果,逐渐地从局部扩展 到全球,越来越明显地威胁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未来。可以说,迄今人类所经历 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所以,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 代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面对生态危机全球化的趋势,严峻的生态环境迫使人们反思传统的自然观、发展观,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在为此殚精竭虑、献计献 策,各种思潮与学派层出不穷,纷纷关注或试图从不同角度与层们面去解答这些问题。 但是,更多的人将视线集中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上,努力挖掘他们理论中蕴涵的人与 自然关系思想的精华,解读最能体现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自然观理论,解读马克 思思想中我们曾经误解,忽视或强调不够的部分。 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自然观的理论是颇为丰富和深刻的。我们应该看到,在马 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里,生态问题只是初露端倪,并没有今天这样突出与严重,加上当 时特殊的历史实践的限制,马克思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然而,即使是如 此,零散在马克思各种著作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也是富有前瞻性的,当我们回过头重 新体味这些高屋建瓴的思想时,我们内心仍然可以感受到深深的震撼与折服。“这些思 想的星辰有的人们已经熟悉,而有的人们还比较陌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询它的奥秘。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3 0 1 页 1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即使我们过去较为熟悉的星辰,当社会出现新的问题而迫使我们重新观察它们时,我们 会发现,从新的角度仰视这些星辰时,他们的另一面同样是星光灿烂。”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既不同于古代有机论的神化自然观,又不同于近代机械 论的物化自然观。他们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主要体现在(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 意志意识形态和 资本论等著作中。在这些经典著作当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与论述。比如人与动物作用于大自然的方式与手段 的异同,人的“类存在”与尊重他人、关爱动植物等其他“类”的生存的关系,怎样理 解“自然界是问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再生产整个世界”, 。社会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 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很有现代意味,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红( 社会革 命) 与绿( 生态革命) 相结合的思维理念的理论先声。” 马克思很早就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类要谨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考虑 到人的活动对大自然“往后”和“再往后”的影响。他们认为社会异化是自然异化的真 正原因,解决人与自然异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克服社会和人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只有 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统一起来。这就是说,生态问题决不是一个单 纯的自然问题,而是一个深刻而全面的社会问题,必须将这一问题放在从资本主义过度 到共产主义的总体的历史进程中来考虑。 我们知道,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正是从人对 自然的关系和人对社会的关系这两个角度出发,来考察人的解放和发展问题的。深入探 讨马克恩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本质特征、新的内涵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理清马 克思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发觉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内蕴,对当今社会的 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发掘并整理马克思自然观中蕴涵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发展史的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透析马克思 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内在价值和当代意义,有助于当代生态哲学的建构与发展。 论文系统梳理了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挖掘了其中的生态哲学内涵,揭示了 马克思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具体途径,努力试图走出以往学术界就马克思思想中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 o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页 2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的个别观点展开考察论述的局限,欲在系统性与整体性上有所创新。此外,论文突显时 代性,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探讨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于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人与自然关系的历时性分析 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就开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过 程也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逐步完善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几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关 系经历了“原始统一一对立异化一在更高基础上统一”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 的认识也渐趋成熟、完整和科学。 1 1 人与自然的原始统一 浩渺的远古时代,天地万物混沌未开,。人类”也是从自然中应运而生。在原始社会, 人们对自然界感到无比敬畏和依赖,只能凭借自己的有限的力量与自然抗争,靠一些简 单的工具维持自己的生存。自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然也就是。自然的自然”。马克思 称此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狭隘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 全异己,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他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 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畜牲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一种纯粹的动物 式的意识。”因此,人们也就更加依附于自然,崇拜自然,表现出对自然的亲和、友 善,这就使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的原始状态。从认识论上讲。此时人与自然关系还 处于原始的模糊的主客体相融状态。由于当时人作为主体还处于一种。自在”的阶段, 无法支配自然,只是自然的奴隶。因此,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了尊重自然,不破 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人类此时主要依靠自己的肌肉力量与自然环境抗争,以获取自然界现成的产品,满 足人的生存需要,加上人类对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的认识水平有限, 人类生存强烈地依赖于自然,因而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原始时代人类对自然物的图 腾崇拜就真实的反应了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可以说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原始的协 调、低层次的和谐关系。 1 2 人与自然的对立异化 o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 第一卷) 1 口北京:人民出版杜,1 9 9 5 年航第2 3 4 页 3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 也在加剧,这时,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慢慢地破碎和消失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越 来越清晰化。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大大增强,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人类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而 是不断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肆意掠夺自然的欲望也无限膨胀,随着人类主 体能动性的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便不可避免地走向不和谐。此时的人类已不再是 原始社会的原始人,他们拥有新的工具,又进一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可以根 据自己的需要,认识自然,拥有自然,取得对自然统治、支配的权力,成为自然的主人。 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状态”发展成为“对立、分裂。”这一阶段,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主体的人,已经有了充分的意识和辨别力,可以清晰的分辨出 主客体,人类和自然界。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主体本身不断得到满足,实现了自身 的价值。在这种实现的过程中,主体意识也得到了“物化”。人类每征服一次自然,就 获得一些阶段性的自由,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主体对客体的“绝对力量”,逐渐地把自然 看作是僵死的、被动的、纯粹的客体。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人们的能动性、创造 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人们在一次用理性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已是人类 的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人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人类中心论”也就应运而生了。这 也就成为几百年来指导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成为造成人与自然“分裂状态”的重 要因素。 1 3 人与自然在更高基础上统一 人类在享受文明的同时,文明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人们为了自己的需要,破坏了人 与自然的整个结构与秩序,一切危机都降临到人们身边,当人类面临这些危机的时候,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企图恢复和谐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很早就提出了 人与自然的和解,“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问题。在自然辩证法 中指出,人们会重新感觉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 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不可能存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和自然 的协调性,一致性,他们主张在强调主体性的同时,不能排斥否定外部世界的优先地位和 客观性。在改造自然客体的时候,要考虑到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双重关联性:不仅 要考虑到人类自身,而且要考虑到外部环境。人们对自然界的“统治”不是盲目地破坏 4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自然环境,而是正确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达到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目的。要知道, 人类离不开自然界,“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我们对于自然界 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这些规律。”。 因此,人类迫切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崇尚和谐”已经成为当代人的呼声。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破坏自然环境等于破坏我们自己,所以,人们应当认真对待 自然。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要想使自然正常地存在下去,其自身也要在必需的 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与自然共存。因此,人类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在最大的 限度内发挥主体效用的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这些呼声都告诉人们,要高质量 地生活下去,就应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关系。我们要重新认识自然,看待自然,把自然看 作是人类不可分割的朋友,在人类自我发展的同时,更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这一 关系,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以人为 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这可以看作是我们党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法。所 谓。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 观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 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 就是社会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 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见,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时代的呼声,体现了人们的要求。这种新型的科学 发展观,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注重城乡各 区域的协调发展,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理性和谐相处”的理念。我想,随着这一理念的深 入贯彻,我国一定可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们能够更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社会 能够更加和谐地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深刻本质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z1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十世纪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出现危机,生态问题已成为二十世 纪乃至二十一世纪和更长时期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都是把人与自 然的关系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曾多次深刻地、 辩证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作为理想目标,从而形成了极 其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思想是建立现在实践观点之上的,其基本内容集中 体现在 1 8 4 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晚年笔记 等著作中。 2 1 1 人与自然的分化 ( 1 ) 人是自然之子 同费尔巴哈一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首先看到的是人为自然所孕育这一 重要内容。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人是自然之子。马克思指出:“本身是自然界 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 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经历了大约4 6 亿年的 演变和进化,3 5 亿年以前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现象的,人类的出现至今大约只有3 0 0 万年 的历史。也在自然辩证法中阐释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界生成为人的思想,并指出,物 质依据一定的规律在一定阶段必然地在有机物中产生思维着的精神,自然在运行中由物 质生成为人及其精神。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马 克思曾鲜明地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 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自从有了人这种有自觉意识的高级生命形式之后,整个世界才 分化为两大相互区别的部分:人与自然。 ( 2 ) 自然具有优先性、客观性 任何唯物主义者都必须承认自然界是先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的客观存在物。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马克 思认为,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4 2 卷) h i 北京:人民出版杜,l 6 年版第1 2 3 页 。马克思,1 8 4 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 岫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5 4 页 6 马克恩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1 8 4 4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自然 界的先在性:。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不是 自然界依赖于人,而是人依赖于自然界,“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 自然界不仅具有优越性,而且还具有客观性。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有着其自身独立发 展的过程,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存在的性质,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是按照自身固有 的规律运动变化的过程。在自然界中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 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无论 在表面上看得出的无数表面的偶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性内部的规律性的最 终结果中,都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 ( 3 ) 人具有能动性、自觉性 人是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作为特殊的存在形式,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 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人和自 然界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是世界上唯一有理性的存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当自然不能 满足他们的时候,就会被淘汰。然而人并不屈从于自然,人不像动物那样直接生存在自 然界,人具有属于人的本质力量,他带着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能动地面对自然。 马克思认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也认为,。如果说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也是无意发生的,而且对于 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但是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 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x 在生存和发展中, 首先萌生出内在自觉的需求和欲望,这种需求和欲望形成一个价值系统:然后在价值的 推动下发展出实现需求的手段,并且不断地提升、超越自己。人的这种自觉性、能动性 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2 1 2 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既承认人与自然相区别,又认为人与自然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的内在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其结果表现为人的自然主义 和自然的人道主义。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8 5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0 4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3 6 4 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l 卷) 蝴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4 7 页 马克恩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 1 ) 人的自然主义 人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甚至创造性。但人的能动性不是 没有任何限制的。人的自然主义所强调的是人的自觉性,能动性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 自然在人的面前不是向近代机械那论、人类中心主义所说得那样完全被动,人不是自然 界的主人,人对自然并不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支配和征服,人不能作为绝对主体处于 自然之上。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当然也是自然界这个大家族中 的一个成员,因而人也就必定有自己的自然规定性。人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 在于自然界,其发展受制于生物学规律。“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 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置身于自然之中, 自然要受到其他自然物的制约。在马克思看来,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 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这些力量是作为禀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的;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有形 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人和动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 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其他自然物有着共生共存 的关系。 其次,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看到了人的自然限度,承认人是有死性的存 在。为了生存,人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 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 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界世界, 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 生产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9 人类在生产中经过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变 换,把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部分的变成了自己的有机身体,维系和延伸着人类的物理存 在;“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 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最后,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劳动和创造受自然制约。自然界,无论是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2 卷) 1 i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3 0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 3 卷) 蝴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3 4 2 页 8 马克恩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观的还是客观的,都不是直接的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通过劳 动和人周围的自然发生着关系。“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 物质变换。”人改造自然的活动既有主动的一面,又有被动的一面。我们不要过分 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 出乎预料的影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 之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 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 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人在实践中只能尊重自然,按照自然显现出来的规律来改 造自然。人的目的的设定必须从属于自然物质的规律性,。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 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 2 ) 自然的人道主义 自然虽然具有先在性和客观性,但对人和社会具有现实意义的自然界,不是那种与 人无关的、孤立存在的自然界,而是与人密切联系的成为人的对象世界的自然界在马 克思的视野中,自然界和人一样也不是孤立的抽象物。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 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如果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 们所理解的自然界是与人的劳动无关的。抽象的自然界”的话,那么马克思则从人的类 本质一劳动出发,把自然界理解为是与人的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的自然界”、 。人本学的自然界”。“在人类历史中生成着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 过工业而生成的那种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一方面自然作用于人, 人的生存和活动离不开自然界,没有对自然界的就会使人失去立足生存之地。另一方面 人又作用于自然,自然界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没有人和人的活动,自然界就会停留在 原始状态。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 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人在自然面前并不 是像古代有机论、现代非人类中心主义所说的那样无能为力、没有主观能动性,只有自 然作用于人,认为自然具有无限的潜能的灵性,人只能怀着恐惧或敬畏的情感,对自然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2 3 卷) 蝴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9 0 页 。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8 3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 5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0 8 页 o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 第3 卷) i i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2 1 页 9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项礼膜拜。人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在实践中,自然已经不是抽象的自在 的自然,而是。人化的自然”。这种“人化的自然”与自在自然虽有共同的物质属性, 但却有了重点的差别,这就是它确实带有一种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人道主义”的品格, 因为在“人化的自然”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人必然把自己情感的关怀、理智的技巧、知 识的力量和意志的努力投向自然,从而使自然成为人的生活世界,自然被赋予了真善美 的属性。同时人的“肉体自然”也“人化”着,不断生成“人”的感觉器官,形成人与 人的关系,从而不断的生成作为真正的主体的“人”。 2 1 3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和解 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与人的冲突和斗争。马克思一方 面致力于社会矛盾的研究,另一方面它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的矛盾,并认为人与人的矛 盾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依赖于人与人矛盾的解决。 ( 1 )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描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 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 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做 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了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 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同样,马克思也注意到了自己生活时代的生态环境 问题,“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相比之下,对森林 的护养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 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 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资源的进步。资本主义“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 一方面又破坏着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 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了 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从社会角度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建 立在合理的实践的基础上的,在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劳动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便从 统一走向了对立。“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掠夺了他 o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 卷) 劬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7 9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4 2 卷) 蝴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5 0 页 1 0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 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资本家对自然的占有,不再是为了自然界的 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自然可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自然界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追逐利 润的工具。从而因人与人关系的破裂使人与自然之问的关系变成相对敌对的异己世界的 关系。自然与劳动者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者改造自然界的成果不属于自己,而且作为异己 的力量剥削着自己;自然与资本家的异化是因为自然界在他那里丧失了其丰富的内涵, 而被抽象化为仅为他带来利润的商品。“从人那里把自然界异化出去”,“最终导致” 违反自然的满目创痍,日益败坏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 要生产能为自己带来剩余价值,哪怕洪水滔天,寸草不生,资本家也在所不惜。“在各 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 最直接的结果。一个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创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通的利 润,他就满意了,而不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将是怎么样的。人们看待这种行为的自然影 响也是这样。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用为肥料足够最 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是世纪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 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 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资本主义 生产,其生产方式必然是不断地扩大生产,大量的生产要求大量的消费,大量的消费就 伴随着大量的废弃。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不断从自然界索取 大量资源和能量,另一方面又不断向自然界排放各种废弃物。这样,人与自然之间正常 的物质变换就被破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也导致了科技发展模式同 自然的对立。马克思说“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 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的 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作为那些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