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中亚热带加积型红土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变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亚热带加积型红土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变化 摘要 第四纪红土是在中国南方地区开展第四纪研究的重要载体。中亚热带长江中下游 地区第四纪期间红土发育与黄土南侵交锋,气候变化敏感,在该区进行红土与环境变 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皖南、赣北、浙北、浙中等地区选取5 个典型的加积型 红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沉积学方法,对加积型红土在成因类型上的共性、 在沉积特征上的区域复杂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取有效粒度指标,结合典型剖面 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指标,探讨其沉积环境演变,提取古环境变化信息。主要研究结果 如下: ( 1 ) 粒度测试结果显示:5 处加积型红土土质均一,多属粉砂质粘土和粉砂质 亚粘土,粒度特征整体较一致:均以粉砂( 4 - - 6 3 1 t m ) 为第一优势粒级,剖面均值变 化范围为6 2 4 9 - - - 7 1 1 2 :粘粒( 6 3 岬) 含量很小,剖面均值介于o 1 3 3 6 0 之间, 2 5 0 1 x r n 的中粗砂含量剖面 均值不足1 ;颗粒整体较细,粒级混合度较高,分选性差;粒度曲线形态多为单峰 正偏细尾型,部分样品含粗尾。上述粒度特征与北方黄土、下蜀黄土等风成沉积具有 较好可比性;加积型红土中石英颗粒的粒度特征、形态和表面结构指示了风动力搬运 过程和较强风化成土作用的影响。南方存在风成红土,且受到较强烈的风化成土作用 的影响。 ( 2 ) 5 处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与浙江浦江( p f ) 和浙江金华 汤溪( t x ) 红土相比,安徽宣城( x c ) 、浙江安吉( a j ) 和江西九江( 儿) 红土粉 砂含量较高,粘粒含量较低,砂含量较低,颗粒整体偏粗,粒级混合度较低。以x c 、 j l 、p f 、t x 红土为例:自西北向东南,典型风尘粒组和次生粘粒含量分别呈减小和 增大趋势,近源粗粒物质对沉积特征的影响增大:p f 和t x 红土的沉积物源存在由 近程向远程转变的趋势,以上特征反映了自北向南季风强度和风尘沉积作用减弱、风 化作用增强的变化趋势以及冬季风的不断加强和南进对南方风尘沉积的影响。 i 摘要 ( 3 ) 加积型红土剖面的层间粒度特征具有一定区别,自下而上沉积作用增强, 风化作用减弱。同- n u 面中不同层之间、不同剖面同一土层之间反映沉积环境变化的 敏感粒度组分也不同,不同区域剖面间敏感粒度组分在反映沉积环境变化方面的显著 性亦存在差别。 ( 4 ) 分形研究表明,几红土颗粒在2 - 6 3 p m 范围内的体积分布具有显著的分形 特征。不同土层的体积分维值差别明显,网纹红土层体积分维值较大,其上覆黄土一 古土壤层体积分维值偏小;体积分维值与 c l a y ( s a n d ( 6 3 肛1 ) ( o 1 3 t 0 3 6 0 ) ,c o a r s es a n d ( 2 5 0 1 x r n ) g e t st h en e g l i g i b l ec o n t e n to fl e s st h a n l ;a l lt h er e d e a r t hh a ss m a l lp a r t i c l es i z e ,h i g hm i x e dd e g r e eo fp a r t i c l ef r a c t i o n sa n dp o o rs o r t i n g ; g r a i n s i z ef r e q u e n c yc u r v e sm o s t l ya r ep o s i t i v eo f f s e tw i t hs i n g l e p e a ks h a p ea n d :s m a l l t a i l , s o m es a m p l e sc o n t a i nc o a r s et a i l a l l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b o v er e s e m b l en o r t h 1 0 e s sa n d x i a s h ul o e s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q u a r t zp a r t i c l e si na g g r a d a t i o nr e de a r t hi n d i c a t ea e o l i a n f e a t u r e sa n ds t r o n gw e a t h e r i n g i ti sb e l i e v e dt h a ta e o l i a nr e de a r t he x i s t e di ns o u t h e r n i v c h i n a a n d e x p e r i e n c e das t r o n gp r o c e s so fw e a t h e r i n gd u r i n gq u a t e m a r y ( 2 ) s o m ed i f f e r e n c e sw e r ef o u n da m o n gf i v es e c t i o n s a n h u ix u a n c h e n g ( x c ) , z h e j i a n g a n j i ( a j ) a n dj i a n g x ij i u j i a n g ( 儿) s e c t i o nh a sh i g h e rs i l tc o n t e n t ,l o w e rc l a ya n d s a n dc o n t e n t ,c o a r s e rp a r t i c l es i z e ,l o w e rm i x e dc l a s so fp a r t i c l ef r a c t i o n st h a nz h e j i a n g p u j i a n g ( p f ) a n dz h e j i a n gj i n h u at a n g x i ( t x ) s e c t i o n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x c 、j l 、 p f 、t xs e c t i o ns h o w s :f r o mn o r t h w e s tt os o u t h e a s t ,t y p i c a ld u s t c o m p o n e n t sa n d s e c o n d a r yc l a yr e d u c e sa n di n c r e a s e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i m p a c to fn e a r - g e n e s i sc o a r s e p a r t i c l e ss t r e n g t h e n s ;s e d i m e n t a r yg e n e s i so fp fa n dt xh a v ea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 s h o r t r a n g et ol o n g r a n g e ,a11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b o v er e f l e c tt h et r e n dt h a tf r o mn o r t ht o s o u t hi n t e n s i t yo ft h em o n s o o na n d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w e a k e n sw h i l ew e a t h e r i n gs t r e n g t h e n s , a n da l s os h o wt h a tt h ei m p a c to na e o l i a nr e de a r t hc a u s e db yt h ec o n t i n u o u s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a n ds o u t h w a r da d v a n c eo fw i n t e rm o n s o o ni sr e i n f o r e e d ( 3 ) t h eg r a i n s i z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i f f e r e n tl a y e r sa r ed i f f e r e n tt os o m ee x t e n t , w h i c hi sm a i n l yr e f l e c t e db yt h ev e r t i c a lc h a n g e st h a t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s t r e n g t h e n sa n d w e a t h e r i n gw e a k e n sf r o mb o t t o mt ot o p t h es e n s i t i v ep a r t i c l ec o m p o n e n t sr e f l e c t i n g c h a n g e si ns e d i m e n t a r ye n v i r o n m e n ta r ed i f f e r e n tb e t w e e nt h es f l m el a y e r so fd i f f e r e n t s e c t i o n sa sw e l la s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l a y e r so ft h es i n g l es e c t i o n t h ee f f e c to fr e s e a r c ho n s e d i m e n t a r ye n v i r o n m e n tc h a n g e sd i f f e r s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s e c t i o n s ( 4 ) f r a c t a ls t u d ys h o w st h a tt h eg r a i n - s i z ev o l u m ef r a c t a lf e a t u r eo fj lr e de a r t hi s n o t a b l eb e t w e e n 2 9 i n a n d6 3 1 a r n d i f f e r e n t l a y e r s h a v ed i s t i n c t i v ev o l u m ef r a c t a l d i m e n s i o n s ,p l i n t h i t i cr e de a r t hl a y e r s f r a c t a ld i m e n s i o n si sh i g h e rt h a nb r o w n - y e l l o wa n d p a l e o s o ll a y e r s ;v o l u m ef r a c t a ld i m e n s i o n sh a v en o t a b l e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 淅t l l 2 r a m 的砾石,与下伏含砾石网纹红土、砂砾石层红土有明显区别;砂砾石 层与基岩之间不整合接触,区别于基岩就地风化发育而成的残积物。( 2 ) 整体来看, 剖面中不同地层单元的红土土体色调存在肉眼可辨的深浅差异,网纹红土、均质红土、 棕黄色土的色调范围分别为2 5 0 7 5 y r 、2 5 5 y r 、7 5 0 1 0 y r ,红土上覆棕黄 色土层性状大致与下蜀黄土相当,表明此类红土序列下老上新。( 3 ) 网纹红土中网纹 的结构和疏密在不同的层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存在斑点状网纹、蠕虫状网纹、水 平网纹i 竖直网纹等形态,有些层段网纹密集,有些层段相对稀疏。剖面中常见粘粒 胶膜或黑色铁锰结核分布,有些层段形成结核淀积层,沉积厚度较大的剖面内常有数 层结核淀积层分布,指示了多个淋溶一淀积阶段。 根据沉积厚度以及红土地层的典型程度,进行了系统的红土样品采集,九江儿 剖面和金华t x 剖面均自下而上按照2 c m 等间隔取样,其它剖面按照地层单元控制性 取样,5 个剖面共采得1 3 5 5 块土样。 1 7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0 2 4 6 e 8 ; l o 1 2 1 4 1 6 圈3 - l 研究剖面地理位置分布围 f i g 3 1l o c a t i o n so fr e de a r t hs e c t i o n s e = 刍 随 瓯。 囫a 囡b 圆c 圆d 团e 目f 圜g 皿h a :基岩,b :砂砾石层,c :粗砾网纹层;d :细砾网纹层;e :网纹红土层;t 均质红土层 g :古土壤层;h :棕黄色土层 囤3 - 2 中亚热带典型加积型红土剖面地层图 f i g3 。2l a y e r so f t y p i c a la g g r a d a t i o nr e de a r t hs e c t i o n s i n m i d s u b t r o p i c s 四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2 2实验方法 3 。2 。2 。1 石英颗粒提取 参考北方黄土研列9 8 】中的焦硫酸钾熔融一氟硅酸溶解法提取红土中的石英颗粒。 首先,利用连二亚硫酸钠一柠檬酸钠一重碳酸钠法( d c b 浸提法) 去除红土样 品中的游离氧化铁,步骤如下:称取过2 m m 筛的l g 烘干土样,置于离心管中,加入 1 9 固体连二亚硫酸钠、0 3 m o l l 的柠檬酸钠溶液4 0 m l 、l m o l l 碳酸氢钠溶液5 m l , 将离心管置于水浴锅中加热( 8 0 0 c 士5 0 c ) ,用玻璃棒不断搅动,直到土样呈青灰色, 然后取出离心管,用离心机将浸提液与土样分离,反复处理数次,直至浸提液变清。 将去除游离氧化铁后的土样在1 0 5 0 c 下烘干,烘干之后加入1 0 9 焦硫酸钾粉末, 与土样混合均匀,然后置于马弗炉中加热( 先设定到3 5 0 0 c ,反应2 0 m i n 后,设置到 6 5 0 0 c ,继续加热4 0 m i n ) ,加热完毕后取出样品,待其冷却。用5 0 m l 去离子水将熔 块移入玻璃烧杯中,然后加入l o m l1 :3 h c l 溶液加热至熔块融解。将此溶液导入离 心管中,用离心机分离数次,直至上层液体变清,然后将剩余固体残渣置于烘箱中烘 干。 将残渣移入2 0 m l 塑料离心管中,加入氟硅酸l o m l ,浸泡3 天,每天搅拌3 次。 处理完毕后,用离心机离心数次,然后将残渣烘干,即得到纯度较高的石英颗粒。 石英 石英 j ii 1 1 4 05 06 07 0 8 0 图3 - 3 典型样品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f i g 3 - 3x - r a yd i f f r a c t i o na n a i y s mo ft y p i c a ls a m p l e 对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的典型样品进行了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衍射峰在 1 9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0 8 9 0 和2 6 6 7 0 处最为突出( 图3 3 ) ,所对应的d 值分别4 2 5 、3 3 4 ,物相分析表明 这两个峰值均对应石英矿物,由此可见,经过处理后的土样为纯度较高的石英颗粒。 x 射线衍射分析完成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用仪器为荷兰p h i l i p s 公司 生产的p w 3 0 4 0 6 0 x 射线粉末衍射仪,射线源:c u 靶;2 0 角扫描范围:0 2 1 5 0 0 : 测角仪器精确度:o 0 0 1 。 3 2 2 2 粒度测试 所有样品粒度测试完成于浙江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实验室,测试仪器为英国 m a l v e m 仪器公司生产的m a s t e r s i z e r 2 0 0 0 型激光粒度仪,测量量程0 0 2 2 0 0 0 1 m a 。 红土全样粒度测试前处理方法为:称取混合均匀的待测红土样品0 2 0 3 9 放入洗 净烧杯,加入2 :1h 2 0 21 0 m l 浸泡1 2 小时,去除样品中的有机质,上电热板加热煮沸 2 0 r a i n 分解多余h 2 0 2 ,之后加满去离子水静置2 4h ,并抽去烧杯上部清液,加入 0 5 m o l l 的n a o h 溶液1 0 m l 作分散剂,并用超声清洗器振荡1 5 m i n 使样品有效分散, 最后上机测试。 红土中石英颗粒粒度测试前处理方法为:称取混合均匀待测石英样品约0 4 9 ,放 入洗净烧杯,加入0 5 m o l l 的( n a p 0 3 ) 6 溶液1 0 m l 作分散剂,用超声清洗器振荡 1 5 m i n 使样品有效分散,然后上机测试。 3 2 2 3 石英颗粒形态和表面结构观察 石英颗粒形态和表面结构观察完成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用仪器为 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s - 4 8 0 0 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二次电子分辨率:1 0 n m ( 1 5 k v ) ,2 0 n m ( 1 k v ) ;背散射电子分辨率:3 0 n m ( 1 5 k v ) ;电子枪:冷场发射 电子源;加速电压:o 5 3 0 k v ( o 1 k v 步) ;放大倍率:3 0 1 0 5 。 3 2 2 4x 荧光光谱分析 文中所用c i a 数据由主量元素测试结果计算求得,主量元素采用x 射线荧光光 谱法( x i 疆) 完成。将红土全岩样品烘干,经研磨机研磨后,压制成样片后上机测试, 分析仪器为p h i l i p s 公司生产的p w 2 4 4 0 型x 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测试完成于江 2 0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苏省地质调查院分析测试中心。 3 2 2 5 红土色度测定 文中所用红化率数据由色度测定结果计算求得,将红土全岩样品在6 0 下烘干, 经陶瓷研钵研磨并混合均匀后,置于标准白瓷比色板上压平,与标准土壤比色卡比色, 测定基于m u n s e l l 颜色系统的色调( h ) 、明度( v ) 和彩度( v ) 值。 3 2 3 数据分析方法 文中粒度数据均由m a s t e r s i z e r 2 0 0 0 型激光粒度仪自带软件- - m a s t e r s i z e r 2 0 0 0 导 出;利用m i c r o s o f to f f i c ee x c e l2 0 0 3 完成数据统计工作,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 别由o r i g i n p r o7 0 和s p s s1 3 0 完成;图5 - 1 0 和5 - l l 中的频谱分析通过3 p b a s e 软件 ( g u i o t ,2 0 0 1 ) 中的最大熵谱法完成,图5 1 3 中的频谱分析由红色噪声谱分析软件 r e d f i t 38 ( s c h u l za n dm u d e l s e e ,2 0 0 2 ) 完成;利用o r i g i n p r o7 0 和c o r e l d r a wx 3 完成所有绘图工作。 2 1 4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4 1加积型红土沉积特征的相似性 4 1 1 全样粒度特征 4 1 1 1 粒度组成 激光粒度测试结果显示( 表4 1 ) :( 1 ) 单个剖面的不同土层之间,不同剖面之间 样品的粒度组成结构整体上较为一致。5 处红土均以粉砂组分( 4 - - 6 3 p m ) 为第一优势 粒级,全剖面含量介于4 9 5 5 0 o - - 7 7 5 7 之间,均值变化范围为6 2 4 9 - - - 7 1 1 2 ;网纹 红土层含量4 9 5 5 0 , 7 7 51 ,均值6 0 3 2 6 9 10 ;均质红土层含量5 9 6 5 0 o - - 6 1 8 2 , 均值6 3 8 4 0 0 , - - 6 4 4 8 ;棕黄色土层含量6 4 2 2 7 7 5 7 ,均值6 6 2 0 0 , - - - 7 3 2 7 ;粗粉 砂( 1 0 - 6 3 1 m a ) 含量高于细粉砂( 4 - - - l o g m ) ,全剖面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 3 4 7 4 q 7 0 0 、2 3 3 6 - - - 2 7 7 5 。粘粒组分( 6 3 9 m ) 含量很小,最高为7 8 5 ,全剖面均值小于5 ,介于o 1 3 3 6 0 之间, 2 5 0 9 i n 的 中粗砂组分含量最高为4 0 6 ,全剖面均值不足1 。( 2 )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 6 3 1 t i n 组分在粒度组成中占主导地位,就每个剖面而言,这一组分内不同粒级的变异系数均 较小( 表4 1 ) ,大部分小于0 1 ,指示了5 处红土质地的整体均一性。 4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4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从粉砂一粘粒一砂含量构成的粒度组成三角图来看( 图4 1 ) ,5 处红土样品在图 上的投影范围较为二致,也表明5 处红土的质地整体相似,多属于粉砂质粘土和粉砂 质亚粘土。 4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图4 - 1 红土粒度组成三角图 f i g 4 - 1s i l t - c l a y - s a n dt r i a n g u l a rd i a g r a mo f r e de a r t h 5 处红土的上述粒度组成特征与北方黄土、下蜀黄土等风成堆积具有可比性,且 富含1 0 5 0 i t m 组分,剖面均值介于3 4 2 7 - - 4 6 2 2 ,这一组分易浮动、易分散,在 北方黄土研究d o t 4 1 被称为“风尘基本粒组”。有所不同的是,加积型红土的粘粒含量 较为突出, 2 i t m 次生粘粒组分的剖面均值介于1 5 6 4 - - 2 0 9 6 ,远高于洛i i 黄土 ( l c ) ( 8 2 7 , 9 4 5 ) 和西安黄土( t e p ) ( 8 4 9 0 - 9 4 5 ) ( 表4 1 ) : 1 0 0 9 ( ( 1 岫1 ) 的次生粘粒组分,形成显著的细尾。第二类曲线( 图4 2 b ) 与第一类盐线在 4 q 的主体部分上形态相似,有所不同的是,第二类曲线粗粒端较为 突出,部分曲线自4 如( 5 0 p r o ) 向粗粒端继续平直延伸,部分曲线则在0 弘3 如 ( 6 0 0 1 0 0 1 1 m ) 之间存在相对显著的粗尾,体现了粗颗粒混入对粒度分布的影响。 囤4 0 红土和黄土粒度援旱曲线 f i g , 4 - 2 g r a i n s i z e f r e q u e n c y c u r c e $ o fr e de a r t ha n d l o e s s 加积型红土的这种粒度频率曲线形态与北方黄土( 图4 - 2 c 、d ) 、下蜀黄土嗍均 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有所不同的是,加积型红土粒度曲线的第一众数粒径较洛川和西 安黄土( 47 55 q ) 、镇江下蜀黄土( 5 6 q ) ) 偏细;自众数粒径向粗细两端的变化较 缓慢粒级分布范围广,分选程度较差;粗颗粒端粗尾相对显著,体现了近源粗粒物 质对粒度组成的影响:细颗粒端细尾尤为突出,最细颖粒可超过1 2 ,指示了较强风 化作用下的颗粒细化。由此可见,帽较于北方黄土和下蜀黄土,加积型红土的沉积作 用可能较弱,风化成壤条件较优越,颗粒分靠具有更高的复杂度。 4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41 2 石英颗粒粒度特征、颗粒形态与表面结构 对加积型红土中提取的石英颗粒进行了粒度测试,结果显示5 处红土中石英颗粒 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具有相似形态,呈典型的单峰正偏分布特征( 图4 - 3a 、b 、c 、d 、 e ) :众数粒径分布在1 0 2 0 9 r l a 之间,或2 0 9 i n 附近,自峰值向粗细两端的曲线变化 较陡直,曲线形态较尖窄,体现了较为集中的颗粒分布:从粒度频率曲线上来看( 图 4 - 3a e ) ,石英颗粒与全样粒度体积百分含量大致以i o g m 为交点呈现此消彼长的 变化特征,在 2 5 0 器 4 01 “m “o 4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用扫描电镜对加积型红土中石英颗粒的形态与表面微结构的观察显示:( 1 ) 石英 颗粒形态多为不规则棱块型,磨圆度较差,多为棱角、次棱颗粒边缘棱角分明( 图 4 4a - h ) ,颗粒袭面古机械撞击形成的碟形凹坑( 图4 4d 、g ) ,贝壳状断口较为清楚 ( 图4 _ 4e ) ,可见呈阶梯状分布的平行解理面( 图4 - 4 i ) ,为颗粒互相撞击和机械风化 的结果,以上特征指示了风动力作用下的颓粒搬运过程【i ”】。( 2 ) 化学结 j 在石英颗 粒表面典型发育,s i 0 2 溶蚀和沉淀所形成的次生硅质淀积物普遍分布于颗粒表面( 图 4 4 f 、h 、i ) ,呈鳞剥状( 图4 - 4j ) 、蜂窝状( 图4 - 4k ) ,常遮蔽颗粒表面机械作用所形 成的结构特征此外,在较细颗粒中还可见到化学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凹坑( 图4 41 ) , 以上特征表明红土母质在沉降之后经历了较为强烈的风化成土作用。 4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4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图4 0 石英颗粒形态和表面结构 f 堙4 - 4s h a p ea n ds u r f a c e 蛔t u 峭o f q u a r t z g r a i n s 综上所迷,本文所选取的5 处红土的全样粒度特征、石英颗粒粒度特征和微结构 在整体上较为一致,且与其它地区的风尘堆积具有可比性,此类红土为具有风成特性 的加积型红土,这表明第四纪期间南方地区存在以风尘沉积为母质发育而来的红土。 但这5 娃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也显示,它们竹风尘沉积作用不及黄土高原以及北亚 热带风成堆积显著,且在芨育过程中经历了较强烈的风化成土作用。 4 2 加积型红土沉积特征的复杂性 尽管风成加积型红土在沉积特征上整体一致,沉积类型相似但由于南方地区在 红土发育期内气候湿热、水动力条件优越,不同区域环境亦存在差异。因此,此类红 土在沉积、发育过程中可能多少受到了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区域 问加积型红土在沉积特征上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3 4 4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单就本文中的5 处红土而言,它们在沉积特征上存在一些差异。依据粒度组成特 征,5 处红土剖面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x c 、a j 、j l 红土,一类是p f 、t x 红土。 两类红土在粉砂和粘粒含量上具有一定区别:如图4 - 5a 所示,x c 、a j 、几红土的 粉砂含量非常接近,全剖面均值较高,介于7 0 0 8 0 o - 7 11 2 之间:租粉砂和风尘基本 粒级含量的全剖面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4 60 3 0 旷- 4 7 、4 47 9 - 4 62 2 ;粘粒和 2 p m 组分含量接近,全剖面均值分别变化于2 87 5 2 90 8 和1 56 4 0 巾1 62 2 。与前一类 红土相比,p f 和t x 红土的粉砂、粗粉砂、风尘基本粒级含量均较低,全剖面均值 分别为6 24 9 、3 47 4 、3 42 4 和6 2 7 6 、3 84 9 、3 73 4 ;粘粒、 6 0 u m ) 的部分 存在明显租尾( 图4 2b ) ,体现了近源粗颗粒混入对这两地红土粒度组成的影响。两 类红土在m 值分布范围上也存在一定差异,x c 、a j 和j l 红土多分布在 7 m 的区 域,p f 红土的m 值较小集中于6 9 t t m 之间,t x 红土m 值进一步变小,多小于7 p a n , 相较于x c 、a j 和儿红,p f 和t x 红土颗粒较细:p f 和t x 红土粒度频率曲线的 第一众数粒径较其它三地红土偏小,多位于6 - 66 0 ( 1 5 l o “m ) 之间;大于66 中 ( l o u m ) 的细粒端曲线波动较为显著,尤其火于l o o p ( 1 u m ) 组分突出( 图4 2a 、 b ) :这表明p f 和t x 红土母质本身可能较细、发育过程中经历的风化成土作用较强。 ” _ _ 1 f t f r i ! m q m 网j _ t 泪五 赣二 、 习强h 一懈寸 等掣崔鞋 f 1 j 【一 图 6 红土粒度参数散点图 f i g 4 - 6s e a t t e r i n gd i a g r a m so f g r a i n - s i z ep a r a m e t e r so f :e de a r t h 3 6 4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不同粒度参数组合而成的粒度参数散点图常用于沉积环境判别,区分不同类型沉 积物。m ( p o 、o k g 散点图中,绝大多数红土样点的投影范围集中,指示5 处红土的 沉积特征整体上较一致( 图4 6 ) 。s 娜k g 、m ( p s 脚散点图中,样点在偏度( s 脚) 对应的轴方向上呈条带状分布,其中,p f 和t x 红土样点自点群集中区向小偏度值 方向延伸,表明这两处红土颗粒整体偏细。特别地,从s k ( p - k g 散点图中可以看出儿 红土和t x 红土样点呈相反的分布趋势,几红土的偏度和峰态正相关 ( f 1 7 9 2 + 1 4 1 6 x ,r = 0 7 1 2 ,p 6 3 9 r n ) 含量略偏高,近源 粗粒物质对粒度组成的影响相对较大。 3 7 4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7 x q 。墨器; 矗 ;, l 耗p r o 弋一” - 议二 灭r 。 “ 。 i 粒释,邮、1f 油 。 矧 o , 1 牲张瓮m 1 1 ” a - x c 红土;b - a j 红土;“几红土;d p f 红土;e - t x 红土 图4 - 7 粒级一因子载荷分布曲线图 f i g 4 - 7c u r v e so fp a r t i c l ef r a c t i o n s - l o a d i n go nc o m p o n e n t s 为了进一步分析红土沉积过程中的细节特征和差别,利用s p s s 统计分析软件对 5 个剖面的红土粒度组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主成分按照贡献率由大到小保留,且所 保留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超过8 5 。图4 - 7 为经过方差极大旋转后的粒级一因子载荷 分布曲线图,图中显示了不同主成分所对应的粒级,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粒级颗粒在红 土沉积中的显著性。 3 8 4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表4 4 粒度组成主成分的相关粒级和贡献率 t a b l e4 - 4p r o p o r t i o na n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p a r t i c lf r a c t i o n so fp r i n c i p l ec o m p o n e n t s 由分析结果来看( 表4 4 ) ,x c 和a j 红土两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粒级结构相对简 单,主要集中在0 3 1 岬的次生粘粒组分、2 l o p m 的细粒组分、1 0 6 0 9 r n 的风尘搬 运组分,反映了加积型红土的风成沉积过程以及风化成土作用对红土发育的影响。有 所不同的是,x c 红土的1 5 6 0 9 m 组分较1 0 - - - 1 5 9 m 组分和0 3 l g m 组分突出,而a j 红土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 4 9 2 6 ) 稍高于第二主成分( 4 3 1 2 ) ,l o 1 5 p m 组分和 o 3 l l , u n 组分较1 5 6 0 1 x m 组分稍突出。 儿、p f 、t x 红土的主成分数量增加,主成分对应的粒级较为丰富。与x c 和a j 红土类似,儿红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三节 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发展前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2024)北师大版(2024·郭玉英)
- 合同更名收费协议范本8篇
- 桥梁工程方案评审(3篇)
- 钱江杯工程创优方案(3篇)
- 旗台拆除工程方案(3篇)
- 纺织印染新质生产力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必背100题带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内江基坑工程监测方案(3篇)
- 南京景区改造工程方案(3篇)
- 民生工程完工结账方案(3篇)
- GB/T 44421-2024矫形器配置服务规范
- 磷酸哌嗪宝塔糖的毒理学研究
- 【课件】2025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策略研讨
- 灵芝培训课件
-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
- 妇科医生进修汇报课件
- 《科室管理方案》课件
- 农业机械操作安全的培训课程
- 综合医院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发生意外情况应急预案
- 电镀行业环境保护现状课件
- 最全看图猜成语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