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试图从苏舜钦的政治情结入手,来考察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论文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谈苏舜钦的政治情结。儒学的复兴、士风的高涨使苏舜钦成为 了一个“奋舌说利害”斗士,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满怀着“出手洗乾坤”的豪情 壮志豪宕率直的个性使他“敢道人之所难言”,放废为民的遭遇使他“愤懑之 气时复蝾舷于胸中”,对理想的执著固守使他“闲困尚有待,不忍沉沅湘”。可以 说,强烈的参政意识成是苏舜钦他一生都排解不开的情结。 第二部分着重探讨其政治情结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苏舜钦不是以文学而是 以政治作为终身之念的,因而他的文学思想的出发点是“文必归于道义”,强调 文学创作的政教使命;在体裁的选择上,他倡导古文歌诗:在表现方法上,他反 对雕琢繁缛的文风;在诗歌的风格方面,他主张“豪迈哀顿”、“宏放”、“劲峭”。 第三部分重在探讨其强烈的政治情结对其创作实践的影响。分三个层面来探 讨。首先,分析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以迸奏院事件为界,其前期创作多数与其政 治活动相关,可以说此期的文学创作亦是其政治活动的一部分;后期创作或抒发 被诬遭逐的愤懑,或流露放意山水的无奈,或表达对重被起用的渴望之情。其次, 从抒情方式、意境营造、语言运用、体式选择等方面来分析其诗歌风格的嬗变。 最后,分析其为宋诗特色的形成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苏舜钦政治情结文学思想艺术特色 a b s t r a c t s us h u n q i np l a y e dab i gp a r ti nt h ep o e t r ya n dp r o s er e v o l u t i o ni n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b e c a u s eo f h j sl i t e r a r yo p i n i o na n dh i sw o r k s 。 r h et h e s i si sc o m p o s e do fi b u rp a n s p a no n ei sa t t e m p tt oa n a l y z et b ep o l i t i c a l m p l e xo fs us h u n q i i i h ew a s af i 曲t e ri nt h eq i n 鲥r e v 0 1 u t i o na n dh ew a i l c e dt o d e d i c a t ea l lh i si i f et 0p o l i t i c s e v e na f t e ro 伍c i a le x i l eh es t i l lc o u l d n td i s r e m e m b e r h i sp o l i t j c a lj d e a l i t y p a nt w oi sf b c u s e do n 也ej n f l u e n c eo fh i sp o l i t i c a lc o m p i e xt oh i s l i t e r a r v o p i n i o n h eo p p o s c dt h es h o w ys t y l eo ft h e ) ( i k u ng e n r ea n da d v o c a t e dm e u t j l i t a r i a l l i s mo fl i t e r a r y 、v r i t i n g n i si sb a s e d0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t h o u g t l t so ft h e r e v i v a lo f0 3 n f u d a n i s m p a nt h c ea i m sa tt h ei n n u e n c eo fh i sp o l i t i c a lc o m p i e xt ot b ec o n t e n t sa 1 1 d a n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 i sw o r k s h i sp o e m sm a l l i f c s t e dh i sc o n c e mt op o l j t j c a l a f f a i r so fh i st i m e s i i sa r t i s t j c s t y l ei s b o l da n du n c o n s t r a i n e d t b i s na l s o i l l u s t 豫t e ss us h u n q i n s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o p e nt h en e w p a t hf b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p o e t r yi nt h es 0 n gd y n a s t y i ( c yw o r d s : s us h u n q i n p o l i t i c a lc o m p l e xl i t e r a r yo p i n i 彻 a n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2 日u舌 苏舜钦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先锋人物,他“挽杨、刘之颓波,导欧、苏 之前驱”。,在北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称赏苏舜钦 的诗文为“金玉”、“珠玑”、“琼瑰”,赞美苏诗的风格“超迈横绝”、“奔放纵横”、 “雄豪放肆”,并将他和当时诗坛上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梅尧臣并称为“二子”、“苏 梅”,称:“圣俞、子荚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 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 然而历来的文学研究,对梅尧臣研究者众,对苏舜钦研究者则少有深入论述。本 论文的写作意在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苏舜钦在宋诗演进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给予客观的评价。 苏舜钦虽以诗文名于世,但他并不以此为终身之念,他渴求的是建功立业、 报国救民。与同时期的其他诗人相比,苏舜钦的事功精神尤其突出。清人徐饽复 评价他说:“夫子美抱经世之学,怀忠君之心,观其所为诗文,及论时事札子, 虽未见诸实事,然其议论,侃侃慷慨切直,皆有关于社稷生民之故,能言人之所 不敢言,不可以区区文人才士目之矣。”。苏舜钦自觉地直面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 会现实,以诗为武器,指责时弊、表达政见,其诗歌表现出鲜明的政论性特色。 因此,我们探讨研究苏舜钦的诗文,最佳的切入点就是他那郁结于心的政治情结。 以此为突破口,我们才能全面了解和认识苏舜钦,在深入、充分地分析其诗歌的 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孟子关于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原则,即“知人论世” 和“以意逆志”相结合的原则。这两种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大量 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批评的。王国维在其玉髂生年 谱会笺序中曾说:“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 人之志乎? 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故知 这两种传统的批评方法,实为了解作者之内心、正确理解其作品的不二法门。本 文力求以此二方法的结合来“解”苏舜钦其人其诗。 清- 宋荤苏子美文集序,沈文倬校点苏舜钦集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l9 8 1 年2 月,新1 版,第2 5 2 页 欧阳修全集诗话,中国书店,1 9 8 6 年6 月,第1 版,第10 3 7 页。以下所引欧阳修 诗文版本同此 清徐悼复苏子美文集序,苏舜钦集附录二,第2 53 页 第一章苏舜钦的政治情结及其成因 第一节苏舜钦的生平及著作 苏舜钦( 1 0 0 8 1 0 4 8 ) ,字子美。祖籍梓州桐山( 今四川中江) ,曾祖时移 居开封。宋仁宗天圣六年( 1 0 2 8 ) ,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后调任河南荥阳尉。景 祜元年( 1 0 3 4 ) ,登进士第,授光禄寺主簿,历任毫州蒙城( 今属安徽) 、长垣 ( 今属河南) 县令。康定元年( 1 0 4 0 ) ,迁大理评事、监在京楼店务。庆历三年 ( 1 0 4 3 ) ,苏舜钦以范仲淹之荐,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是年,范仲淹由枢密 副使拜为参知政事,杜衍拜枢密使,富弼拜枢密副使,欧阳修、余靖等为谏官。 九月,仁宗召辅臣谋议时政,范仲淹、富弼上十事,颁行全国,号为新政。范仲 淹等的改革措施“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次年 正月,迫于朝廷内政治反对派诽谤的压力,范仲淹宣抚陕西、河东,富弼宣抚河 北,欧阳修出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朝中新政派的力量急剧减弱,仅有杜衍、韩 琦等人支撑。在这样的局势下,反对派枢密使章得象、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人更欲 借机将新政官僚一网打尽。苏舜钦作为革新派的大力支持者,又是宰相杜衍之婿, 且为范仲淹所举荐,加上他常撰写诗文抨击时弊,遭保守派嫉恨,于是,他自然 成了保守派的标靶。庆历四年( 1 0 4 4 ) 十一月,当保守派窥知苏舜钦举行进奏进 奏院祀神会,便紧紧抓住这一本是“循旧例”的活动大做文章,兴狱治案: 杜衍、范仲淹、富弼等同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 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而舜钦仲淹所荐,其妻又衍女也。少年 能文章,议论稍侵权贵。会进奏院祠神,舜钦循例用鬻故纸公钱召妓乐, 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刘元瑜等劾奏,因欲动摇衍。事 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及( 刘) 巽俱坐自盗除名,( 王) 洙等同时斥 逐。拱辰等喜日:“吾一举网尽矣。”。 王拱辰等的所作所为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据梁溪漫志载: “苏子美奏邸之狱,当时小人借此以倾杜祁公( 衍) 、范文正( 仲淹) 。同时贬 逐者皆名士,奸人至有一网打尽之语。” 这桩冤案的结果是,与会的一帮 年轻官员悉遭贬斥,新政派力量更为削弱。而更深层次上,此案又影响到杜衍、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o ,中华书局,1 9 8 6 年5 月,第l 版。以下所g 版本同此 清- 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 9 9 4 年1 月,第1 版 宋费衮粱溪漫志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8 月,第1 版,第8 7 页。 范仲淹的政治地位,朝政为保守派势力左右。可以说,进奏院事件成了庆历新政 失败的催化剂,而苏舜钦当了这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庆历五年( 1 0 4 4 ) 初春,苏舜钦离开汴京,于四月抵达苏州,筑沧浪亭,“日 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而时发其愤懑于歌诗”。庆历八年( 1 0 4 8 ) ,复官为 湖州长史,末及赴任而病逝。 苏舜钦逝世后四年,也就是宋仁宗皇祜四年( 1 0 5 2 ) ,欧阳修在杜衍家得到 苏舜钦遗稿,编成苏氏文集。其所作苏氏文集序中称:“予友苏子美之亡 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 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日: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 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而其皇祜五年( 1 0 5 3 ) 所作 与梅圣俞书中则称:“近为子美编成文集十五卷,凡述作中人可及者,已削 去之,留其警绝者,尚得数百篇。后世视之,为如何人也! 朋友之间可以为慰尔。”。 由此知苏舜钦著作经过欧阳修的集录精选,有部分诗文没有收录,当已亡佚。宋 高宗绍兴年间,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稍后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均著 录苏舜钦的诗文集为沧浪集十五卷。元人脱脱等修宋史艺文志,著录 苏舜钦集十六卷。清代康熙三十七年( 1 6 9 8 ) ,宋荦校定重刻徐悖复刊印的 苏子美文集十六卷,但其中误字不少。此后校勘苏子美文集者多至数家, 其中以何焯校本为佳。今存苏舜钦诗文集,以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徐悖复刊本苏 子美文集较为完备。1 9 6 2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沈文倬先生校点的苏 舜钦集十六卷。1 9 8 1 年,经沈先生修改后,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排出版新1 版 苏舜钦集。1 9 9 1 年,巴蜀书社出版苏舜钦集编年校注。,计收录编年诗 1 9 9 首,未编年诗2 5 首,拾遗诗9 首,编年文7 0 篇。该校注本资料丰富,校订 精审,颇为学界嘉许。 第二节苏舜钦的政治情结 “情结”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组相关的控制和抑制思想、感觉 和行为的观念和冲动。我们不妨将这个词借用过来,用来分析苏舜钦立身行事、 创作诗文的原动力。苏舜钦有着强烈的参政议政意识,在朝之日,他豪气峥蝾, 壮怀激烈,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被逐之时,他心忧魏阙,渴望重用,壮志难泯。 这种无论在朝在野都渴望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情愫凝结于心,便成了苏舜钦挥之不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三十一第2 2 1 页 欧阳修全集- 居士纂卷四十一,第2 8 7 页。 欧阳修全集书简卷六 此书由傅平骧,胡问涛编年校注,以下所引诗文,皆据此校注本,简称苏集 2 去的政治情结。其具体表现为: 其一,胆识超群,抱负远大。 苏舜钦不只是一个诗人、文学家,他首先是一个力主改革的政治家。他自己 也认为“文章竞误身,大义谁周爰”。,说:“予生虽儒家,气欲吞逆羯。”圆他, 自称“读书百车”。,研究“前古治乱之根本”,熟知“当今文武之方略”。他 有着乾坤之志:“念昔年少时,奋迅期孤骞,笔下驱古风,直趣圣所存。山子逐 雷电,安肯服短辕,便将决渤湃,出手洗乾坤。” 他志在“奋舌说利害,以救 民膏肓”,志在“挺身赴边疆,喋血鏖羌戎,胸胆森开张,弯弓射搀枪,跃马埽 大荒”,志在做一番丈夫事以“功勋入丹青,名迹万世香” 。欧阳修很赏识他 的才干,认为他有宰辅之才:“高冠出人上,谁敢揖其膺? 群臣列丹陛,几位缺 公卿。使之束带立,可以重朝廷。况令参国议,高论吐峥嵘。”o 其二,积极建言革新,所至皆有善政。 遭逐之前,苏舜钦虽然官卑职微,但他敢于直接上疏皇帝,议政议军,指责 时弊,积极地参加革新活动。苏舜钦现存奏议九篇:投匦疏火疏乞纳 谏疏论五事疏诣匦疏乞用刘石子弟论宣借宅事乞发兵用银 牌状论西事状9 。 在这些奏议中,他对时弊的揭露不遗余力。天圣七年( 1 0 2 9 ) 六月,玉清昭 应宫毁于大火,“宫凡三千六百一十楹,独长生崇寿殿存。翌日,太后对辅臣泣 日:先帝力成此宫,一夕延燔殆尽,犹幸一二小殿存尔。刘太后、宋仁 宗不顾民力困顿,意欲重建。苏舜钦时年二十二岁,为太庙斋郎,他不顾位卑言 微,登闻献火疏,“不避铁钺而迸谏”:“陛下即位未及十年,数岁连遭水 涝,虽征赋成入而百姓颇甚困乏,若大兴土木之功,则费用不知纪极,财货耗于 内,征役劳于下,内耗下劳,何以济矣! ”他告诫仁宗应罢再造之役,“因灾以 戒奢心”,“采吉士,去佞人,姑务修德,以勤至治,使百姓足给,而宽其征税”。 他希望仁宗“精心念政刑之失,虚怀收刍荛之言”,以求国泰民安、政治清明。 宝元元年( 1 0 3 8 ) ,苏舜钦丁父忧期满,回到京师,上诣匦疏,批评朝 廷“政教昏迷,下受其弊”,指责仁宗“隔日御殿”,“数年以来,多引俳优贱 夏热昼寝感咏。苏集卷三,第19 8 页 吾闻,苏集卷五,第3 2 7 页 苏舜钦对酒云:“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 ”苏集卷一,第2 1 页 上集贤文相书,苏集卷九,第6 7 5 页 同 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苏集卷二,第1 4 2 页 答苏子美离京见寄,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三,第3 6 4 页。 分别见苏集卷六第3 5 6 、3 6 3 ,3 8 8 、4 2 4 页,卷七第4 3 6 ,4 8 8 、4 9 1 ,5 0 5 、5 0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 人于深宫之中,燕乐无节,赐予过度”,并尖锐地指出仁宗若再“政事不亲”, 其结果必将“大可忧也”。他为仁宗提出了两条建议:“正心”和“择贤”。在 “正心”条中,他提出:“臣窃观国史,见祖宗逐日视朝,旰昃方罢,犹坐于后 苑门上,有自事者,立得召对,委曲询访,小善必纳。今陛下春秋鼎盛,实 宵衣旰食求治之秋,而乃隔日御殿,此政事不亲之故也。”在“择贤”条中,他 为范仲淹“以刚直忤奸臣”辩白,弹劾宰相王随“虚庸邪谄,非辅相之器”,参 知政事石中立“物望甚轻,人情所忽”,要求朝廷将他们“即时罢免,别选贤才”。 事后,苏舜钦的建议部分被采纳,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二月) 庚午, 诏自今复日御前殿视事,用苏舜钦之言也。”o 在致君的同时,苏舜钦不忘泽民。他在奏议中为民请命,表现出对百姓疾苦 的极大关心。在诣匦疏中他提出, “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 人民绝非“愚暗不当忧而忧者”,对统治者“诛敛科率殆无虚日”给百姓造成的 苦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与民同忧,在论五事疏中,提出对“多犯赃污”, 使“民皆受苦”的州县的“狡恶”之吏应进行严厉惩治,以使他们“不敢公然作 过”;他针对“京兆之内,丐乞者多,饥寒所侵,往往残废。或自折支体,困入 泥涂,号呼闾里,呻吟道路”的悲惨情景,建议“创置悲田养病坊”,以让“十 岁以下,八十以上无家可归者”充粥食。 他忧心边事,不忘为平定边患献计献策,先后上过乞用刘石子弟乞发 兵用银牌状论西事状等奏议。康定元年( 1 0 4 0 ) ,元昊寇延州,刘平、石 元孙战败被执,朝野悚然。张方平等提出“平戎十策”企图引军深入西夏内境“覆 其巢穴”。苏舜钦以为不可,在论西事状中,他指出“此事至大,不可轻 举”,因为“羌氐之俗,居不常处若垂军绝漠,则跨历险途,被甲裹粮,操 执兵械,外疲而内惧,一日之行有三日之劳,曾未见敌,先已自病,隘而遇伏, 则将不支矣”。所以,宋军不宜急功近利,孤军深入,而应“坚壁清野,勿与之 敌,设伏用奇于险塞之地,待其师老粮尽而反复击之”。 苏舜钦在上疏皇帝的同时,也积极地向朝中大臣建言。 对庆历新政的领袖人物范仲淹,苏舜钦极为崇敬,在诗中称慕其“伊人秉直 节,许国有深谋。大议摇岩石,危言犯采旒”固。同时,对这位曾引荐自己的上 层官员,他敢于提出批评意见,表现出刚直不阿的胆魄和气度。康定元年( 1 0 4 0 ) , 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苏舜钦在上范希文书中,极论范伸淹以知延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一 事见续资治遁鉴卷四十二 闻京尹范希文谪酃阳尹十二师鲁以党人贬郢中欧阳九永叔移书责谏官不论救而谪夷陵 令因成此诗以寄且慰其远迈也,苏集卷一,第4 2 页。 4 张存不才而自求代张存守延州之失当,以为宜“抚关中之人以示信”,而制敌 机先,提出了主守不主攻的建议。庆历三年( 1 0 4 3 ) ,以范仲淹为核心领袖的改 革派所提出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一些上层官僚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次年 五月,苏舜钦写了上范公参政书。,告诫范仲淹不要“畏缩循默”,并提出 了七条建议:一、培养宗室子,为国之储贰早作准备;二、整顿禁旅纪律,加强 诸营教习;三、改革财政,富国利民;四、减省皇室经费,先从放减宫女开始; 五、征戍边税,先自仕禄之家开始:六、博采众议,取消执政大臣私第不会宾客 之诏:七、执政大臣专职负责,由范仲淹、富弼分管西北二边之事。 对身居朝廷要职的岳父杜衍,苏舜钦也多有辅弼之功。宝元元年( 1 0 3 8 ) 正 月,河东地震。舜钦写信给杜衍,劝其直言进谏,尽忠职守:“今所属有此灾异, 故当忧思本朝,建言时病以箴之,不可怀忠不发,默默缄口,如常常者所为。 君子之为,不畏时王之罚,而畏众人之议:或众议喧哗,不可盖塞,则虽终日九 迁,亦足羞也。苟有献纳,慎无后于他人。”。庆历二年( 1 0 4 2 ) ,舜钦写信给 在朝中受牵制的杜衍,劝其直言进谏,如劝谏无效,则荐贤代己,洁身引退:“今 若能挺然不顾,竭力尽志,使言行策施,则天下被其赐,与夫默默全身而去事万 里矣。苟不得己,则荐贤代已,逡巡而退,亦不失古人去就之道。”。 苏舜钦为官一方,“所至皆有善政”。景祜元年( 1 0 3 4 ) ,苏舜钦知蒙城县, 初到任即“窜一巨豪,杖杀一黠吏”,一邑肃然,离任时“邑民遮道助嗥泣”。宝 元元年( 1 0 3 8 ) ,苏舜钦知长垣县,“益励精力以事事”o ,逾年就取信于吏民。 康定元年( 1 0 4 0 ) 十一月,宋仁宗传旨赐“医卜庸流”两所住宅。时苏舜钦监在 京楼店务,他忠于职守,秉公办事,直接向皇帝上疏,提出“赐第之典,于国体 至重”,“赏罚二端,国之神器,所以驱驾豪杰,示信四方”,认为仁宗此举“轻 重失宜”,应收回成命。此事足见其尽职尽责,敢于逆鳞而行的勇气。 对苏舜钦,我们的确“不可以区区文人才士目之矣”。 其三,虽遭放废,壮志难泯。 苏舜钦所企望的是一条“功勋入丹青,名迹万世香”。的理想之途,但他“未 上范希文书,苏集卷七,第4 9 0 页。 苏集卷八,第5 2 7 页 上京兆杜公书,苏集卷六。第4 3 2 页。 答杜公书,苏集卷八,第5 2 0 页。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三十一,第2 2 1 页 上三司副使段公书,苏集卷七,第4 57 页。 同上。, 论宣借宅事,苏集卷七,第4 9 7 页。 清徐悖复苏子美文集序,苏舜钦集附录二,第2 5 3 页 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苏集卷二,第14 2 页。 尝一施胸中之才”便衔恨含冤,被削职为民,过着“漂然江海之上,出则鬼揶 揄而见笑,居则鹏闲暇以相窥,不及虫鼠之生,仅与草木为伍”圆的生活,心中 充满了愤激之情,为此而“莽不知所为大叫欲发狂”9 。结案后,苏舜钦写信 给欧阳修,自辩道: 国朝本以仁爱抚天下,常用宽典,今一旦台中蓄私憾结党,绳小过 以陷人,审刑持深文以逞志,伤本朝仁厚之风,当途者得不疾首而叹息 也。舜钦年将四十矣,齿摇发苍,才为大理评事廪禄所入,不足 充衣食。性复不能与凶邪之人相就,近今得脱去仕籍,非不幸也。自以 所学教后生,作商贾于世,必未至饿死。故当缄口远遁,不复更云但 以遭此构陷,累及他人,故愤懑之气不能自平,时复嵘m 右于胸中,一夕 三起,茫然天地问无所赴诉。天子仁圣,必不容奸吏之如此,但举期无 一言以辨之,此可悲也! 。 在放废幽居期间,他承受着含冤受辱的委屈和除籍为民的痛苦,试图以“穷 经交圣贤,放意狎鱼鸟”。的生活来化解心中的痛苦和愤懑,但是,郁结于心的 政治情结又使他执著地固守着自己的理想。他未屈从于现实,也未完全放浪于山 水间,他时刻提醒自己“休使壮心摧” ;他相信“剑埋犹有气,蠖屈尚能伸”o ; 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闲困尚有待,不忍沈湘沅”9 ,等待着“贤路自肃爽, 朝政不复浑” 时重申壮志。苏舜钦在上集贤文相书中更是明确表达了其再 登鹤版的愿望,他说:“某绝不酬应,且止其说,然内实有所待耳。”又说: “岂其含冤恨,困处无人之墟,以终此身乎? ”他极力向文彦博推荐自己,称: “潜心策书,积有岁月,前古治乱之根本,当今文武之方略,粗通一二。” 可 以说,自放废幽居之日起他就一直渴望着重新被起用的那一天。 欧阳修在读蟠桃诗寄予美中称赞苏舜钦:“其人虽憔悴,其志独昂昂。”“宋 代刘敛亦赞美苏舜钦说: “穷途诗语尤慷慨,暮年笔力加豪逞。2 二人都正是 从苏舜钦后期的诗作中体会到了他对政治理想的执著精神。庆历八年( 1 0 4 8 ) , 上集贤文相书苏集卷九,第6 7 5 页。 上执政启,苏集卷九,第6 8 2 页 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苏集卷二,第1 4 2 页 与欧阳公书,苏集卷九,第6 0 9 页 答章傅,苏集卷四,第3 1 5 页。 淮事小饮,苏集卷三,第1 8 4 页 寒夜十六韵答子履,苏集卷四,第2 4 6 页 夏热昼寝感咏,苏集卷三,第1 9 8 页 同上。 上集贤文相书,苏集卷九,第6 7 5 页 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二,第1 5 页 柬刘敛和扬十七伤子美,彭城集卷八,四库全书本。 on 对京师望眼欲穿的苏舜钦终于被复官为湖州长史,然而可惜的是,他还没来得及 赴任就病逝了。 第三节苏舜钦政治情结的成因 一、社会背景:儒学复兴士风高涨 天圣元年( 1 0 2 3 ) ,宋仁宗登基( 在位凡四十二年) ,时苏舜钦2 0 岁,故 可知其政治活动及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仁宗朝前期。 仁宗即位之初,赵宋王朝己建国八十余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得到 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在承平稳定的社会表象下,内外矛 盾却正在潜滋暗长。宋统治者对辽、夏的转攻为守,特别是以重金换来休战局面 的策略,加重了宋朝的经济负担和政治威胁;而其大兴土木、增设官吏、扩充军 队、滥施恩荫的措施,又导致了官冗、兵冗、费冗这些新弊端的形成。据宋史食 货志载:“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佛老外国耗蠹中土, 县官之费数倍于昔,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内外的大量耗费使 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面对危机四伏、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以范仲淹为首 的仁人志士,强烈呼吁变法图强,他们怀抱儒家积极有为的社会责任感,“言政 教之源流,议风俗之厚薄,陈圣贤之事业,论文武之得失”圆,开创了一代积极 有为的士人风貌。 另一方面,宋代统治者“重文抑武”政策的实施、科举取士名额的急剧增加, 使宋代士大夫的现实境遇得到了空前的改变,其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在这样的 时代背景下,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以气节相高”“以天下 为己任仕以行道”的儒家入世精神空前高涨。诚如余英时所言,与西方加尔 文教徒把“宗教精神转换为对社会的责任感”不同,宋代士大夫则把对以天下为 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为宗教精神”。 试举几例。天圣五年( 1 0 2 7 ) ,陕西同州、华州旱灾、蝗灾前后相继,谢绛 引用儒家灾变说,要求皇帝“下诏引咎,损太官之膳,避路寝之朝,许士大夫斥 讳上闻、讥切时病,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勿崇私恩,更进直道”o 。其讥 切时病,毫无隐讳。明道二年( 1 0 3 3 ) ,仁宗欲废皇后,不听劝谏,御史中丞孔 道辅“手扶铜环大呼日:皇后被废,奈何不听台谏入言! ”固其直言敢谏的精神 元- 脱脱等宋史* 卷一七九,中华书局,19 7 7 年1 1 月,第1 版以下所引版本同此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范文正集卷七,四库全书本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l9 8 7 年,第l 版,第5 0 2 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 明-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四,中华书局,19 7 7 年5 月,第1 版。 7 气凌霄汉。再如石介“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 讳忌”。,鲁宗道“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 鱼头也”。,赵丰i :“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韩琦 “明得失,正纪纲,辨忠良,击权幸,时人所不敢言,必昧死论列之”。仁宗朝 前期士人的这种敢于犯颜直谏、敢作敢为的精神,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苏舜钦正是这个时代大潮中的急先锋,他积极地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以其 宏大的抱负、凌云的壮志希望大有作为,青史留名。 二、家世和交游:名门之后豪杰之友 苏舜钦出生于世代仕宦的书香门第。其先公墓志铭日:“隋唐之际多伟 人,六叶之内,四至大丞相,袭封邳、许。”。这四位丞相分别为苏绰( 侍北周 为度支尚书,卒,隋追封邳国公) 、苏威( 隋左仆射,炀帝嗣位进封房公) 、苏 壕( 相唐中宗、睿宗,封许国公) 、苏颞( 相唐玄宗,封许国公) 。 祖父苏易简( 9 5 8 9 9 6 ) ,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 年( 9 8 0 ) 举进士,太宗擢冠甲科。雍熙三年( 9 8 6 ) 充翰林学士,俄参知政事, 以礼部侍郎出知邓州,移陈州。至道二年( 9 9 6 ) 卒,年三十九岁。“易简常居 雅善笔札,尤善谈笑,旁通释典。所著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二十 卷。”。 父苏耆( 9 8 7 1 0 3 5 ) ,易简之次子,累官至集贤院工部郎中、陕西转运使。 耆工诗文,有才名,未弱冠,谒见王旦( 与易简为同年进士) ,旦赏之,妻以次 女,即舜钦之母。 兄舜元( 1 0 0 6 1 0 5 4 ) ,字才翁,精悍任气节,为歌诗亦豪健,尤善草书, 舜钦不能及。皇祜元年,任扬州知州事,仕至三司度支判官。天圣中,兄弟二人 从穆修游,不顾流俗,作古歌诗杂文。 苏舜钦之母为王旦之次女。外祖父王旦,真宗景德三年( 1 0 0 6 ) 拜相,在相 位十三年。王旦拜相前已先任枢密使、参知政事五年,掌政凡十八年,极为太宗、 真宗所信任,盖为人方正,品格清廉也。旦卒时,舜钦十岁。 舅父王雍( 9 8 8 一1 0 4 5 ) ,王旦之长子,历官京醋转运使、淮南转运按察使。 苏舜钦称:“予自幼出入公之家,接侍公之起居,迄于今三十年。” 舅父王冲, o 欧阳修徂铼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三十四。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 宋史卷三百十六 韩琦谏垣存稿序,安阳集卷二十二,四库全书本。 苏集卷七,第4 6 6 页 据苏集附录年谱,第7 1 2 页。 o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 两浙路转运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苏集卷七,第6 3 1 页。 8 旦次子,仕至太子赞善大夫。舜钦称其字量闳厚,伟人也。舅父王素( 1 0 0 7 一1 0 7 3 ) , 王旦少子,以职方员外郎为兵部员外郎,与欧阳修、余靖并知谏院,遇事敢言, 擢天章阁待制淮南转运按察使,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 姨丈韩亿( 9 7 2 1 0 4 4 ) ,天圣八年为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景 右四年授参知 政事,康定元年知毫州,庆历元年迁尚书左丞。亿八子,以次子综、三子绛、五 子维与舜钦往来较多。维娶舜钦之妹。韩维对雨思苏子美诗记他们兄弟与舜 钦少年时代充满欢乐的生活情景,俨然同胞手足,亲密无问。 苏舜钦妻原配郑氏。郑氏父郑希甫,仕至屯田郎中。继配杜氏。杜氏父杜衍 ( 9 3 6 一1 0 5 7 ) ,景祜二年为御使中丞,三年为工部侍郎,康定元年知枢密院事。 庆历二年,宣抚河东,三年四月为枢密使,四年九月拜相,五年正月罢,为尚书 左丞知兖州,七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舜钦交游颇广,且大都为当时革新派的领袖人物及其支持者。如庆历新政的 领袖人物范仲淹及其支持者富弼,诗文革新的领袖欧阳修及支持者尹洙、尹源、 梅尧臣等j 前文已述及苏舜钦向范伸淹进言献策的情况,这里对二人的交游情况再稍作 补充。苏、范二人的交往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从二人现存作品看,最早提及的 是景祜三年( 1 0 3 6 ) 苏舜钦所作闻京尹范希文谪鄱阳尹十二师鲁以党人贬郢中 欧阳九永叔移书责谏官不论救而谪夷陵令因成此诗以寄且慰其远迈也o 一诗, 同年,苏舜钦又作乞纳谏书。,为范氏的被谪鸣不平。范氏也很欣赏苏舜钦 的政治才能,庆历三年( 1 0 4 3 ) 六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两次推荐苏舜钦,苏 以此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苏、范二人的交往基础是二人相近的政治观点,从 范仲淹上台后的改革措施和苏舜钦在上范公参政书。中提出的七条改革朝政 的意见( 前文已述) 来看,二人的政治主张在很多方面是不谋而合的。 欧阳修是一个“行不忘身不为忠,言不逆耳不为谏”。的忠臣,他“天资剐劲, 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而触发之不顾”。苏舜钦对欧阳修极其钦慕,称:“永 叔经术深,烂熳不可既,虽得终日谈,百未出一二。”。欧阳修对苏舜钦亦有极高 的评价,称其政治才能:“高冠出人上,谁敢揖其膺? 群臣列丹陛,凡位缺公卿。 使之束带立,可以重朝廷。况令参国议,高论吐峥嵘。”二人无论在政治观点还 是文学思想方面,都颇有相通之处,堪称“同志”。 韩维南阳集* 卷一,四库全书本。 苏集卷一,第4 2 页 苏集卷六,第3 3 8 页 苏集卷八,第5 2 7 页 欧阳修上仁宗论小人欲害忠贤必指为朋党,宋名臣奏议卷七十六,四库全书本。 宋史卷三百十九 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苏集卷一第3 7 页。 9 苏舜钦与其他仁人志士的交往在此不再赘述。 家族的濡染和熏陶、挚友的同声相和是苏舜钦一生耿耿于政治上有所作为的 另一因素。 三、气质和才情:慷慨雄豪胸胆开张 欧阳修在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中称苏舜钦:“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 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 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对于自己的形貌,苏舜钦曾作有一首览照诗: 铁面苍髯目有棱,世问儿女见须惊。心曾许国终平虏,命未逢时合 退耕不称好文亲翰墨,自嗟多病足风情。一生肝胆如星斗,磋尔顽铜 岂见明! “铁面”、“苍髯”、“目有棱”,仅七个字,却从三个细节刻画出一个相 貌伟岸、个性坚执的壮士形象。这位“世间儿女见须惊”的伟男子有着“心曾许 国”的政治情怀,文学才华出众,可偏偏“命未逢时”,怀才不遇,他不禁质 问铜镜:我这个有着忠肝义胆、刚直个性的人何时才能得以重用? 诗中抒情主人 公外在形貌和内在精神的叠合,成为苏舜钦人格的生动写照。 苏舜钦有着刚正的气节,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 当一粒铜豌豆”。式的人物,城南归值大风雪一诗就是极好的例证: 一夜大雪风喧鹰,未明跨马城南回,四方迷惑共一色,挥鞭欲进还 徘徊,旧时崖谷不复见,纵有直道令人猜。低头抢朔风,两眼不敢开, 时时偷看问南北,但见白羽之箭纷纷来。既以脂粉傅我面,又以珠玉缀 我腮,天公似怜我貌古,巧意装点使莫偕,欲令学此儿女态,免使埋没 随灰埃。据鞍照水失旧恶,容质洁白如婴孩,虽然外饰得暂好,自觉面 目如刀裁。又不知胸中肝胆挂铁石,安能柔软随良媒? 世人饰诈我尚笑, 今乃复见天公乖。应时降雪故大好,慎勿改易吾形骸。 此诗以寓庄于谐的手法,夸张浪漫的笔调,暗示出作者愤世嫉俗的隐衷,表 现出其傲岸不屈的顽强性格和旷达不羁的落落风貌。 苏舜钦生性慷撅雄豪,著名的“汉书下酒”的故事最能说明其性格的豪宕。 据中吴纪闻载: 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 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 误中副车,遽抚案日:“惜乎击之不中。”遂满引一大白。又读至良日: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日:“君臣相 关汉卿 南吕- 一枝花 不伏老 苏集卷二,第1 4 0 页 1 0 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正献公知之,大笑日: “有如此下物, 一斗诚不为多也。”。 读史读到关键处会心处即“抚案”而叹,并“饮一大白”,足见其人之冲天 豪气。 苏舜钦也曾对自己的性情有过评价,他自称“舜钦性不及中庸之道,居常慕 烈士之行”圆,这正是他本人的性格特点。他生性耿介,常常触怒那些奸邪小人: “自颥屯钝姿,出语少姿媚。”。因而,“低摧朝市问,所向触谤怒”。但他 不改初衷,坚持自己的刚正态度:“鄙性背时向,处世介且迂。自固以为节,人 皆指为愚。”国诗人的这种“介且迂”的态度是和他对政治革新的坚定立场分不 开的,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决不逢迎媚世,决不向邪曲小人低头。读苏舜钦 的作品,我们常能感受到那从他肺腑中流淌出的雄豪之气。如和淮上遇便风: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诗 人那冲决羁绊、背负青天作逍遥游的胸怀跃然纸上。再如其奉酬公素学士见招 之作:“夕霜惨烈气节劲,激起壮思冲斗杓,岂如儿女但悲感,御唧吟叹随螳 蜩,拟攀飞云抱明月,欲踏海门观怒涛。”诗人那铮铮铁骨的壮士形象凛然眼 前。 欧阳修祭苏子美文称:“子之心胸,蟠曲龙蛇,风云变幻,雨雹交加。” 刘 克庄称苏舜钦诗:“轩昂不羁,如其为人。” 正道出了苏舜钦的凛然风骨和豪 宕个性。 柬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苏子美饮稻”条,四库全书本 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苏集卷六。第4 0 0 页 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苏集卷一,第3 4 页。 答梅圣俞见赠,苏集卷二,第1 6 0 页。 送关永言赴彭门,苏集卷三,第2 2 2 页。 苏集卷三,第1 7 6 页 苏集卷三,第2 0 3 页 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四十九,第3 3 6 页 宋- 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中华书局,19 8 3 年12 月,第1 版以下所引版 本同此。 第二章苏舜钦的政治情结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个时代的文学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世情,诚如刘勰所言:“歌 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也。”。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实质上是 在政治革新和儒学复兴的基础上的文学演进过程。当时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刻剥故事、专事藻饰的西昆体诗和骈文。仁宗即位后,随着政治弊端和社会矛盾 的日渐显露,士大夫中更革时弊的呼声渐趋高涨,改革文风的意识也随之日益增 强。天圣三年( 1 0 2 5 ) ,范伸淹进奏上时务书,从敦厚风化的角度,提出“兴 复古道”,“以救斯文之薄”的主张。天圣七年( 1 0 2 9 ) 五月,朝廷下诏申诫浮华: “朕试天下之士,以言观其趣向。而比来流风之敝,至于会萃小说,磔裂前言, 竟为浮夸靡蔓之文,无益治道,非所以望于诸生也。礼部其申饬学者,务明先圣 历来的研究者大多数以石曼卿诗集序作为探讨苏舜钦文学思想的重要依据该序确 实是一篇颇有见地的理论文章,问题是,此序亦见之于北宋另一位作家石介的徂铼集 中。近年来,已有研究者发表论文证实此文当为石介所作。鉴于此,我们探讨苏舜钦的 文学思想,就不能再以该序作为依据,而只能从其别集中的其他作品中来寻绎其文学见 解和主张。如陈植锷( 石曼卿诗集序的作者问题( 见文史第二十七辑,中华书 局,1 9 9 4 年) ,莫道才石介与苏舜钦:谁是 石曼卿诗集序之作者( 见文学遭 产* 2 0 0 2 年第4 期) 等,傅平骧、胡闻涛在苏舜钦集编年校注的前言中也陈述了 这一观点。概言之,理由大致如下:第一,就全文整体而言,石介徂徕集中的石 曼卿诗集序更流畅完整,而苏舜钦集中的石曼卿诗集序颇多不通达之处;第 二,苏舜钦集编于其去世之后,而徂徕集编于石介去世前两年,所收文章由作 者本人审定,可信性比身后编撰者要大:第三,此序甲记石曼卿称所对话的对象具有“子 能( 或作贤) 于文而又知诗”的特点,在石介和苏舜钦两人中,石介主要以文名,并兼擅于 诗,而苏舜钦主要以诗名而兼撞于文,这正说明该文应属于石介;第四,宋人大都以此 序为石介所作,如魏齐贤、叶桑编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七和无名氏编圣宋 文选* 卷十七均收有此序,且皆题石守道( 石介,字守道) 作,刘克庄亦称此序为石夼 所作:“晚得其( 石曼卿) 集,石租徕作序,称其与穆参军以古文自任,而曼卿尤豪于 诗。”( 后村诗话卷五) 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 时序第四十五,中华书局,1 9 8 6 年1 2 月,第l 版,第3 9 6 页。以下所引版本同此 1 2 之道,以称朕意焉。”。明道二年( 1 0 3 3 ) ,朝廷再次下诏:“近岁进士所试诗赋 多浮华,而学古者或不可以自进,宜令有司兼以策论取之。”。文人志士的呼吁, 朝廷的倡导,浓化了文学改革的气氛。如何振兴业已衰微的儒学古道,革除颓靡 侈丽的文风,恢复文学的政教传统,就成了摆在士子文人面前的首要任务。在真、 仁之世,穆修、石介、尹洙、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等继承并发展了 宋初柳开以来的复古主义传统,把诗文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 再从文学自身的演变规律看,文学作品中雅与俗的互动、文与道的离合、复 古与革新的交替,通常呈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过程。在宋初诗坛为 白体的浅切平易和晚唐体的清苦狭僻诗风所笼罩的情况下,以杨亿、刘筠为首的 西昆体诗人提出了新的审美理想。这些才学富赡的馆阁文臣追慕唐代诗人李商隐 “措辞寓意”的深妙,主张风雅并举、雅正深邃,他们“历览遗编,研味前 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蒯”。,以富丽典雅、属对精工而 使宋初诗风为之一变。然而一种文学现象在形成风气、有了规范、达到其顶峰状 态之时,亦是其作茧自缚,逐渐走向衰落的开始。西昆末流对形式规律的一味遵 循和对李商隐的生硬模仿,终致偏弊日甚,招致优伶之讥。”再者,西昆体之内 容狭窄、缺乏事功精神,也和当时统治者对文学应明道致用的倡导和社会中下层 士子们希望通过文学来干预现实的理想背道而驰。因而,西昆体诗人创作中的这 些弊端,就成了诗文革新的对象。 在这种不可逆转的改革热潮中,苏舜钦顺乎世情,“挽杨、刘之颓波”。,提 出了自己的文学革新主张。 一、 以“文必归于道义”为出发点,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教使命。 仁宗朝的文学革新是和当时的政治革新和儒学复兴相表里的,因而,“文” 和“道”的关系问题就成了摆在士子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对这个基本命题,苏舜 钦在其上三司副使段公书中有明确的表述:“尝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言也者,必归于道义,道与义泽于物而后已,至是则斯为不朽矣。”。在这里,“道 续资治通鉴长箱卷一百八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三 扬亿西昆酬唱集序,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 ,中华书局,l9 8 0 年1 2 月第1 版。 据宋刘敛中山诗话载:“祥符、天禧中,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以文章立 朝,为诗皆宗尚季义山,号西昆体,后进多窃义山语句。尝内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 服败裂,告人日:吾为诸馆职撙扯至此! 闻者欢笑” 清- 宋荤苏子美文集序。 苏集卷七第4 5 7 页 】3 与义”的真正内涵也就是泽物济民、有功于社会。他的这种主张,实际上就是要 求在创作中要重视文学作品的内容、重视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干预作用,使文学在 解决现实问题、促进社会变革中恢复其政教传统。这种“以道统文”的文学观, 使苏舜钦特别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在上孙冲谏议书一文中曾提出:“某 尝谓世之急者,教也。”。认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使儒道深入人心,世风、文风 才能得以好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苏舜钦才会在杜衍称扬其所作诗文时,说: “至于谐言短韵,无补于世,不当景于齿牙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教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欣赏 《四渡赤水出奇兵》 《旗正飘飘》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沪教版
- 语文园地三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 小学五年级机器人编程课 7.《宋朝巢车》教学设计
- 外科肝切除术后康复训练方案
- 截瘫康复治疗方案
- 口腔科牙周病预防护理方案
- 肿瘤科食道癌化疗不良反应护理培训指南
- 牙周炎口腔护理方案
- 喉癌手术后的饮食指导
- 2025年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
- 重塑医美格局:驾驭中国医美新潮流
- 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课件2024
- 2025-2030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储能系统协同调度管理技术
- 2025年全国共青团“新团员入团”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检测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青海省泽库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辅警试题及答案分析
- 2025年《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考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 2025福建厦漳泉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筹备组社会招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冠心病护理课件
- 保安员培训课程大纲
- 加盟瑞幸合伙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