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10_第1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10_第2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10_第3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10_第4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件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精做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1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 ( 18 个 )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 文中信息的筛选 6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 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一、 (2010 浙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 有 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 “ 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 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 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未兆者哉? 就道之义,非在今矣。 ”及披读群籍,再阅 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 以姚政将衰, 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 而出。祖思固留之,曰: “ 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 遽而反乎? ” 叟对曰: “ 论天人 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 何夸言若是也。 ” 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 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 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 尚。时蜀沙门法成, 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 大辟 。叟闻之 , 即赴丹阳 , 启申其美,遂得免 焉。复还 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 , 价 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 : “ 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 一无所受。 ( 节选自魏书 胡叟传 ) 【 注 】 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 鄙黩:轻贱侮慢。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尠 有 屈焉 屈:屈辱 B 鸠率僧旅 鸠:聚合 C 将加 大辟 大辟:死刑 D 遗其珍物 遗:赠送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尠 有 屈焉 屈:屈辱 B 鸠率僧旅 鸠:聚合 C 将加 大辟 大辟:死刑 D 遗其珍物 遗:赠送 屈:屈服。 A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其唯易乎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 B. 拂衣 而出倚歌 而和之 C. 遂得免 焉风雨兴 焉 D. 复还 于蜀且贰 于楚也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其唯易乎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 B. 拂衣 而出倚歌 而和之 C. 遂得免 焉风雨兴 焉 D. 复还 于蜀且贰 于楚也 副词,难道 /连词,表选择。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其唯易乎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 B. 拂衣 而出倚歌 而和之 C. 遂得免 焉风雨兴 焉 D. 复还 于蜀且贰 于楚也 都是连词,表修饰。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其唯易乎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 B. 拂衣 而出倚歌 而和之 C. 遂得免 焉风雨兴 焉 D. 复还 于蜀且贰 于楚也 语气助词,不译 /兼词,相当于 “ 于之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其唯易乎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 B. 拂衣 而出倚歌 而和之 C. 遂得免 焉风雨兴 焉 D. 复还 于蜀且贰 于楚也 介词,到 /介词,对。 B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 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 文章通过对胡叟为僧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 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 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 文章通过对胡叟为僧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 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 恃才傲物,言行偏激 ” 文中并无此意, “ 得罪了京兆韦祖思 ” 是因为韦祖思怠慢自己,而 “ 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 与此事并无任何联系。 D 4 用 “ /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 畏 其 笔 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词性标志,如谓语动词和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代词等,根据句间意思进行断句。 解析 答案 其述前载 / 无违旧美 / 叙中世 / 有协时事 / 而末及鄙黩 / 人皆奇其才 / 畏其笔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译文: _ _ _ _ _ _ _ _ _ _ (2) 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译文: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明确各句中重点的实词 、虚词,如 (1) 中的“ 遂 ”“ 行 ”“ 见 ” 等, (2) 中的 “ 请 ”“ 何 ” 等,注意把握其中的古今异义词和句式特点,如 (1) 中的 “ 风化 ”即 “ 风俗民情 ” , (2) 中的 “ 何为 ” 是宾语前置句。 解析 答案 (1 ) 于是 ( 他 ) 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2) 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拓展练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何 遽而反乎 遽:突然 B 不 称其怀 称:符合 C 多为豪俊所 尚 尚:推崇,尊重 D 价 直千余匹 直:只,不过 拓展练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何 遽而反乎 遽:突然 B 不 称其怀 称:符合 C 多为豪俊所 尚 尚:推崇,尊重 D 价 直千余匹 直:只,不过 直:通 “ 值 ” ,价值。 D 2 翻译下列句子。 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未兆者哉? 译文: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粗,粗略;宁 哉,反问句。 解析 衰败世道中的迂腐儒生,略能区分乾坤的方位而已,岂有能从不显明的征兆中探索深奥的道理的人? 答案 【 参考译 文 】 胡叟,字伦许,是安定临泾人。家中历代为官,是西夏著名大族。胡叟幼时聪明机敏,年方十三,善于辩答疑问解释事理,闻名于城乡,他以思考感悟的见解,与成人交互辩论,也很少屈服。学问不由师傅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 “ 先圣的著说中,精深而得变化之道理的,难道不是只有易经吗?( 我 ) 还是认为通过思考就多半能感悟到道理的。衰败世道中的迂腐儒生,略能区分乾坤的方位而已,岂有能从不显明的征兆中探索深奥的道理的人?求师问道的礼仪,不是现在能施行的。 ” 及至翻读各类书籍,一天阅览两遍,都能背诵。好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 的文字,又擅长用通俗的语言。因姚氏政权 即将衰亡,于是 ( 他 ) 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当时有京兆人韦祖思,从小熟读经典,常常看不起当时的同辈,知胡叟来,召他相见。祖思以习惯的态度,对胡叟很冷淡。胡叟勉强与他寒暄后,愤怒地拂衣而去。祖思坚决挽留他,说: “ 正要与君讨论天人之间的关系,为何仓促而回呢? ” 胡叟答道: “ 可以共论天人问题的人早已死了,与君相交,何必说如此大话。 ” 最终不入座而离去。回到主人家,写长赋铺叙韦、杜二家事,一夜而成,当时他已十八岁。他追述韦、杜的过去,没有掩去其旧日美德,叙及中古,则符合当时的事,而近代则叙有轻贱侮慢的事。人们都惊叹他有才华,畏惧他文笔含讥。至今还有人传诵他的文章 , 作为谈资。 胡叟孤独漂泊坎坷失意,没有仕进的途径,于是到汉中。刘义隆的梁、秦二州刺史冯翊人吉翰,因胡叟是有才华之人,便以礼相待。授胡叟为小官,不符合胡叟本意。不久,吉翰调任益州,胡叟随其入蜀,常常为益州豪士俊杰所推重。当时蜀有僧人法成,聚合僧徒,有近千人,共铸一丈六尺高的金佛像。刘义隆厌恶他聚集徒众,将要把他处以死刑。胡叟得知此事,立即奔赴丹阳,陈述申明事属善行,法成终得免罪。胡叟又回到蜀地。法成感激他,赠送胡叟珍贵物品,价值一千多匹绢。胡叟对法成说: “ 安贫乐道的织蒿人,为何能抛弃明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 最后未收一物。 二、 (201 1 浙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 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责力为长史,尝叹曰: “ 稚圭,今之管、萧,吾 所不及。 ”责力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责力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责力曰: “ 子无为 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 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 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责力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 “ 王者养民, 逸则富 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 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 帝 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 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 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或曰: “ 已议。 ” 即皆报可。 ( 节选自新唐书 张文 瓘 传 ) 【 注 】 帑 廥 :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 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佗:他。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明经 第:考取 B 子无为 嫌 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 俾:使 D 时以执法平恕 方戴胄 方:仿效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明经 第:考取 B 子无为 嫌 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 俾:使 D 时以执法平恕 方戴胄 方:仿效 方:比拟,相当。 D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吾 所不及公之逮 所由使也 B. 因极推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 以康醉则更相枕 以卧 D. 保邦 于未危室西连 于中闺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吾 所不及公之逮 所由使也 B. 因极推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 以康醉则更相枕 以卧 D. 保邦 于未危室西连 于中闺 “ 所 ” 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 /“ 所 ” 字只是一个助词,与 “ 逮 ” 构成的整体意义为被逮捕。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吾 所不及公之逮 所由使也 B. 因极推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 以康醉则更相枕 以卧 D. 保邦 于未危室西连 于中闺 均为介词,因此。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吾 所不及公之逮 所由使也 B. 因极推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 以康醉则更相枕 以卧 D. 保邦 于未危室西连 于中闺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吾 所不及公之逮 所由使也 B. 因极推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 以康醉则更相枕 以卧 D. 保邦 于未危室西连 于中闺 介词,在 /介词,和。 B 3 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责力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 文章描写李责力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地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 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 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3 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责力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 象特点。 B 文章描写李责力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地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 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 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不是 “ 贬谪 ” ,而是 “ 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 ,是升官。 D 4 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瓘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 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 “ 之 ”“ 者 ”“ 曰 ” 等,谓语动词和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代词等,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 解析 答案 诸司奏议 / 悉心纠驳 / 故帝委之 / 或时移疾 / 佗宰相奏事 / 帝必问 / 与文瓘议未 / 若不者 / 曰 / 往共筹之。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译文: _ _ _ _ _ _ _ _ _ _ (2)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译文: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明确句子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如 (1) 中的 “ 若 ”“ 无施 ”“ 焉 ” , (2) 中的 “ 抚 ”“ 无使 ” 等;注意把握句式特点,如 “ 无使劳而生怨 ”“ 不可不察 ” 等都是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部分。 解析 答案 (1 ) 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 ( 的方式来警策 )? (2 ) 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 ( 他们 ) 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 ( 我们 ) 不能不省察。 拓展练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逸则富以康 逸:安逸 B 帝 善其言 善:认为 好 C 断疑 狱四百 狱:案件 D 愿亟 视事 视事:治事,处理事务 拓展练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逸则富以康 逸:安逸 B 帝 善其言 善:认为 好 C 断疑 狱四百 狱:案件 D 愿亟 视事 视事:治事,处理事务 逸:使 安逸。 A 【 参考译 文 】 张文 瓘 ,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朝大业末年,全家迁移到了魏州的昌乐。他幼年丧父,事奉母亲、哥哥以孝顺友爱闻名。贞观初年,考中明经科,授任并州参军。当时李 责力任长史,曾经赞叹说: “ 张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 ” 等到李责力入朝,张文 瓘 和属僚二人都为他饯行,李责力赠送那两个人佩刀、玉带,而无物赠给张文 瓘 。张文 瓘 感到疑惑而向他请教,李 责力说: “ 你不要疑忌。像某人,犹豫不决,所以赠给他佩刀,希望他能果断;某人放荡不羁,所以赠给他玉带,使他遵守约束。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 ( 的方式来警策 ) ? ” 于是极力推荐他。 两次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哥哥张文琮任户部侍郎,按照制度,兄弟不许同时在同一部门任职,于是他外出担任云阳令。多次授任东西台舍人,参与主持政事。乾封二年,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责力同任宰相。不久主持左史事。 当时高宗建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又征讨四夷,京城饲养官马一万匹,仓库渐渐空虚。张文 瓘 进谏说: “ 王者养育百姓,使他们安逸就会富足而安康,使他们劳累就会怨愤而反叛。秦、汉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户口减少一半。治理政务要在未乱之时,保国要在未危之际。民心不会永远不变,只是归心仁政。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 ( 他们 ) 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 ( 我 们 ) 不能不省察。 ” 皇帝认为他说的对,赐给他丝织锦物一百段,为此削减官马数千匹。 改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又兼任大理卿。不到十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者没有怨言。曾患小病,囚犯相互设斋祈祷,希望他能尽快处理事务。当时认为他执法公平宽恕与戴胄相仿。后来拜授侍中,兼任太子宾客。众囚犯听说他调了官,都流泪哭泣,他就是如此得人心。他性情严肃正直,从不曲法宽容。众部门奏议,尽心加以纠正辩驳,所以皇帝信任他。有时生病请假,其他宰相奏事,皇帝一定要问和张文 瓘商量了没有。如果没有,就说: “ 去和他一起商量。 ” 如果说:“ 已经商议过了。 ” 就都同意施行。 三、 (2012 浙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 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 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 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 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 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 辱之。何其勤之甚也! 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 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 以游 从相爱之私,或 过称 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 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 庶几 有立。然言出 而罪至,学成而身 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 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 学者 去浮华,其后风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