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民初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民初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民初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民初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末民初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清末民初,全国兴起一股不可逆转的兴学堂、倡实学的教育改革浪潮,同时伴随着 一场国人编译新式教科书的热潮。1 8 9 8 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同时也兼为统管全国新式 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从而结束了总理衙门兼管新学堂的历史。虽然管理者对新式 教科书的态度是谨慎的、保守的、被动的,但在一定层面上已经开始意识到传统读本的 不足,认识到新式教科书的科学性,并尝试摆脱旧的编写模式,探索新的分科体系。京 师大学堂的设立在客观上为普通教育向着系统化、规范化方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新 式教科书编译向着大众化、科学化演进提供了舞台。 1 9 0 5 年中国历史上正式、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成立,明确了编译教 科书的宗旨。该部附设的编译图书局,效仿文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体例,编纂了 中小学教科书,但教科书的质量受到各界诸多指责。所设立的教科书审定科,负责审查 教科书。这一时期民营教科书出版机构的地位也日益得到巩固,形成官编和民编教科书 两强并进的局面。 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对前清教科书进行了批判,并积极建设自己的 教科书,推动近代教科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教科书发展提供了新动力。1 9 1 2 年9 月2 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同年9 月1 3 日,公布了审定教科用图书 规程,各省图书审查会可依教育部审定之书自行选用,极大鼓舞了民编教科书的积极 性。 不过,由于袁世凯上台,颁布了一系列复古法令,否定了南京临时政府及其后一 段时间里的先进教育理念,使情况逐步发生逆转。1 9 1 4 年1 月教育部通令各省停止图书 审查会,并公布修正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在审查制度的宏观控制上及审查宗旨上 较民国元年有了较大的转变。袁世凯政府的复古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科书近代化 的进程。 在政权更迭的清末民初之际,不同的政权在教科书的编译中都极力凸显自己的强 势。民营教科书出版机构只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并不断调整自己与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的关系,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为谋求一个有利的生存发展环境,各民营教科书出版 机构都极力争取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支持;另一方面,为推动新式教科书的近代化进程, 始终秉持自己的编辑理念。 i 关键词: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管理教科书 a b s t r a c t b e t 、e e nt h el a t eq i n ga n dm ee a r l y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a 1 1i r r e v e r s i b l ew a v e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f o n n so nt h eb u 订d i n go fs c h o o l sa n da d v o c a t i n gp r a c t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 ,a sw e l la s a ne n m u s i a s mf o re d i t i n ga n dn a n s l a t i n gt e x t b o o k si nn e ws t v l e s ,s t a r t e da r o u n dt h ew h o l e n a t i o n f o u n d e di nl8 9 8 ,t h ei m p e r i a lu n i v e r s i t y w h i c ha l s om a n a g e dn e ws t y l ee d u c a t i o ni n 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a st h ec e n t r a le x e c u t i v eo r g a no fe d u c a t i o n ,e n d e dt h em a n a g i n go fn e w s t y l es c h o o l sb yt h ep r i m a r yg o v e m m e n t a l t h o u g ht h eg o v e m o r s 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n e ws t y l e t e x t b o o k sw a sc a u t i o u s ,c o n s e a t i v ea n dp a s s i v e ,t h e yr e a l i z e dt os o m ee x t e n tm es h o n a g e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t e x t b o o k s 1 订o r e o v e rt h e yr e a l i z e dt h ep r e s e n c eo fas c i e n t i f i ci n n u e n c eo nt h en e w s t y l et e x t b o o k s ,t h e r e f - 0 r et h e yt r i e dt or e m o v eo l dp a t t e m sf o re d i t i n 2a n dt r a n s l a t i n g ,a n d e x p l o r e dn e ws u b j e c ts y s t 锄s w 色c a no b i e c t i v e l ys t a t et h a tt h ee s t a l b l i s i l i n e n to ft h ei n l p e r i a l u n i v e r s i t yp r o v i d e dt h eb a s i s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mi nc o m m o ne d u c a t i o n , i nm e s y s t e m a t i z a t i o na l l ds t a n d 孤d i z a t i o no fc o m m o ne d u c a t i o n ,a sw e ua sp r o v i d i n gt h es t a 2 ef o r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s c i e n t i f i ce d i t i n ga n dt 1 a n s l a t i n gn e ws t y l et e x t b o o k s i l l19 0 5 ,t h eb r a n c ho fe d u c a t i o n ,t h eo m c i a la n ds p e c i a l i z e dc e n t r a le x e c u t i v eo r g a no f e d u c a t i o nw a se s ta b l i s h e di nc h i n a nd e f i n e dt h ee s s e m i a l 丘l n d 锄e n t a l so fe d i t i n ga n d t r a n s l a t i n gt e x t b o o k s t h eb r a n c h sa f h l i a t e de d i t i n g ,t r a n s l a t i n ga n dp u b l i s h i n ga g e n c y ;b y i m i t a t i n gt h ee d i t i n gs t y l e so f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p u b l i s h i n 2h o u s e 锄dt h ec o m m e r c i a lp r e s s , e d i t e dt e x t b o o k sf o re l e m e n t a r y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 s i tu n d e r w e n tl o t so fc r i t i c i s mb vm a n v m e m b e r so fm es o c i e t yf o r t h eq u a l i t yo ft e x t b o o k s t h et e x t b o o k se x 锄i n i n gd e p a n m e n t , s e tu pi nt l l ee d u c a t i o nb r a n c h ,w a si nc h a r g eo fe x a m i n i n ga n dc h e c k i n 2t e x t b o o k s t h e s t a t u so fp r i v a t e m np u b l i s h i n go 唱a n i z a t i o n sa l s oi n c r e a s i n g l yc o n s o l i d a t e d ,a 1 1 da sa r e s u l t , t h e r ew a sas t r o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b o t ho 伍c i a l l ye d i t e dt e x t b o o k s 锄dp r i v a t e l ve d i t e d t e x t b o o k s a r e r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r 印u b l i co fc h i n a ,t h em i n i s t r yo fe d u c a t i o no fn a n j i n g s p r o v i s i o n a lg o v e m m e n tc r i t i c i z e dt h eq i n gt e x t b o o k s ,a i l dv i g o r o u s l ye s t a b l i s h e di t so w n t e x t b o o k s nt h u sp r o m o t e dm o d e mt e x t b o o k st or e a c hab r a l l dn e wp h a s ea n dp r o v i d i n gn e w i m p e t u s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x t b o o k s o ns e p t e m b e r2 “o1912 ,t h em i n i s t r vo fe d u c a t i o n i s s u e dn e we d u c a t i o ng o a l s t h es 锄ey e a ro ns e p t e m b e rl3 m ,t h em i n i s t r yo fe d u c a t i o n i s s u e dn e w “r e g u l a t i o n sf o re x a m i n i n gt e x t b o o k s ”a l lp r o v i n c i a lc o m m i t t e e sf o re x 锄i n i n g t e x t b o o k sc o u l ds e l e c tt h e i ro w nt e x t b o o k sa m o n 2t h o s ee x a m i n e d b vt h em i n i s t r yo f e d u c a t i o n ,t h u s 伊e a t l ye n c o u r a 百n gt h ep r i v a t ee d i t i n go ft e x t b o o k s a r e ry - u a ns h ik a ic a m et op o w e r ,as e e so fr e v e r s a lo r d i n a n c e sw e r ei s s u e d ,d e n 啊n g t h ee d u c a t i o ni d e a sf o m e di nt h ef i r s ty e a ro f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1 1 1j a n u a r yl9 41 ,t h e m i n i s t r yo fe d u c a t i o no r d e r e dt h a tc o m m i t t e e si na 1 1p r o v i n c e ss t o p p e de x 锄i n i n gt e x t b o o k s , a n dp u b l i c l ya n n o u n c e d “r e v i s e dr e g u l a t i o n sf o re x a m i n i n gt e x t b o o k s ”,w h i c hc a u s e da n e n o r m o u sc h a n g eo nt h em a c r o c o n t r o lo fe x 锄i n i n gm l e sa n do nt h ee x 锄i n i n gg o a l sw i t h r e s p e c tt ot h er e c e n tp a s t t h er e v e r s a lt h o u g l l to fy u a ns h i k a i sg o v e m m e n tr e s t r a i n e dt h e m o d e m i z a t i o nd r o c e s so fc h i n e s et e x t b o o k s a st h e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c h a n g e d 厅e q u e n t l y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e a r l y 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d i f 再e r e n t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st n e dt oe x e r tt h e i rp o w e ro ne d i t i n ga n d t r a n s l a t i n gt e x t b o o k s t h ep r i v a t e l yr u nt e x t b o o k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s u n r i v e d 锄o n gt h e 0 m c i a l l ym np u b l i s h i n g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a 1 1 d c o n t i n u a l l ya d ju s t e di t s e l ft o t h ec e n t r a l e x e c u t i v eo r g a no fe d u c a t i o n t h e i rm a i nw o r ki n c l u d e d :f i r s t ,e v e r yp r i v a t ep u b l i s h i n g h o u s et r i e dt h e i rb e s tt og e tt h es u p p o r to ft h ec e n t r a le x e c u t i v eo 略a no fe d u c a t i o ni no r d e r t oo b t a i naf a v o r a b l el i v i n ga 1 1 dd e v e l o p i n ge n v i r o 砌e n t ; s e c o n d l y , f o rp r o m o t i n gm e m o d e m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n e w l ys t y l et e x t b o o k s ,t h e yt h o r o u 曲1 yf 0 1 1 0 w e dt h e i re d i t i n gi d e a s k e y w o r d s :c e n t r a le x e c u t i v eo 略a no fe d u c a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m t e x t b o o k s i v 绪论 清末,外敌入侵,民怨鼎沸,社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近代教育变革被时人视为救 亡图存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戊戌维新开始清政府尝试改革旧有的教育 模式,逐渐向分科设学体系过渡,逐步确立相对新型的教育体系。而最能体现中国近代 教育改革成效的新式教科书,越来越受到社会文化精英的重视,而逐渐形成一股编译新 式教科书的热潮。 普及教育在于赋予社会成员特定层面的社会文化,使其了解并接受这一文化背景下 的社会秩序,并在这一社会秩序下完善自己,将来服务于社会。对作为普及教育得以实 施的有效工具教科书,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不可能任其自由发展,而是始终要求编纂 者按照其颁发的教育宗旨、标准编写教科书。可以说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在教科书管理制 度化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此外,教科书编纂者的价值观、信仰、世界观,及对传统文化的适应与改造,对西 方文化的学习和取舍,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考量,都会对新式教科书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又是政府难以控制的,是推动教科书不断进步的鲜活动力。 鉴于此,从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入手,审视近代教科书发展的状况和 近代教育变革的本质,不失为一个新鲜的视角。本论文便将研究对象确定为清末民初 ( 1 8 9 8 1 9 1 6 )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上,清术和民初并未成为 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虽说存在差异,但其间也存在相当程度的历史延续性。革命政权 力求使教科书融入民主精神自当注意,但袁世凯掌权后情况即发生逆转。把民国初期教 科书的发展通看成爆发式的突变有悖历史真实,民初的学制体系和学校章程实际上仅为 细节处的变动,整体框架仍在延用清末的体系。沉淀千年的积弊、蒙昧、黑暗仅靠一场 不彻底的革命是难以改变的,而是需要更猛烈的冲击。把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 管理放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有助于我们认清新式教科书近代发展的脉络,从而为今 天的教育改革提供启迪和借鉴。 进行该项研究当然首先需要明了相关资料情况。就其大类而言:一是晚清及民国时 期的各种官报、杂志。如学部官报作为清学部编辑发行的我国最早的教育行政公报, 收录了有关的谕旨、奏章、文牍等。学部有关教科书的文牍法令,各省报告有关学堂课 本的电文,尤其是学部对教科书的审定和批示,多收录于中。直隶教育杂志虽然是 直隶一省的教育行政公报,但该杂志中有关教科书的资料有些不被学部官报收录, 价值也很大。教育杂志是商务印书馆为配合其教科书发行而创办的,包含了丰富的 教育史料。此外,大公报、申报、东方杂志也有许多有关教科书的言论。二是 1 9 3 4 年开明书店出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中,较详细地说明了中国教科书的 产生和发展过程。三是中国近现代出版、教育史料。如张静庐辑注的中国近代出版史 料初编、二编、补编和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乙编、丙编、丁编,从出版的角 度保存了不少教科书方面的史料。陈学恂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朱 有璩主编的中国近代学制史料、李桂林等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一普通 教育、舒新城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璩鑫圭和唐良炎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 史资料汇编一学制演变等,包含许多有关教科书的教育法令及言论。 随着教科书方面资料汇编的出版,及对教科书文本的重视,以教科书为专门研究对 象的专著现已出版数部。如王建军的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 广东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版) ,构思清晰,逻辑性强,全书分为:“清末西方教科书的传入 、“清末的自编教科 书”、“民国初期的自编教科书 三章。作者在利用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出了近代 教科书的产生发展的脉络,对人们了解教科书发展梗概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该书对中央 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虽有涉及,但仅把此内容作为教科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方 面,论述角度亦服务于该书的整体框架,缺少专门性的着重考察。吴洪成的中国学校 教材史,论述了从先秦到民国,包括革命根据地的学校教材。本书更多关注的是教材 本身的发展,对于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论述较少,清术民初的情况亦论述 较少。 还有一些研究成果,虽不仅以教科书为直接研究对象,但内容与近代教科书发展问 题是紧密联系的。如朱绍禹、庄文中主编的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 语文,论述了清末民初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及课程设置的变化。郑航的中国近 代德育课程史,以修身教科书为主,兼有少量国文、历史和地理教科书,抓住了清术 “新民德”与德育课程的产生,民初公民道德的提倡,五四后“道德革命”影响下德育 课程转轨的时代特点等环节,进行论述。吕达的近代课程史论,则考察了近代课程 发展演变的历史。课程与教科书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2 一些教育史和出版史类的著作对近代教科书问题亦有所涉及。李华兴的民国教育 史,专列一章,概述了清末、民初及国民政府时期的教科书编审情况。邓登云的中 国近代教育史,概述了清代官学体系,及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持的译书、兴学活动和 西方教科书对中国的影响。关晓红的晚清学部研究亦有专节论述学部的教科书编纂 和审定,但论述较为简略。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较详细地论述了鸦片战 争后洋务派主持下的译书活动及成绩,涉及西方教科书的传入及对中国教科书的影响。 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专列一节论述了传教士在中国开办洋学堂的情况,涉 及其教科书的编辑。姚福申的中国编辑史、吉少甫主编的中国出版简史等著作, 概述了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民营出版机构的出版情况,也与教科书有一定 关系。 已发表的近代教科书专题研究的论文日趋深入和多元。有研究近代教科书与日本的 关系的,如徐冰的民国时期中日教科书纠纷考略、中国近代教科书与日本,李孝 迁的清季日本文明史作品的译介及回应。有研究某一出版机构在教科书发展史上的 地位和影响的,如周秋利的民国三大书局的教科书之争,张运军的京师大学堂和 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张蓉的商务印书馆与晚清新式教科书的发展,吴永贵的中 华书局创业经过及成功因素分析。有从出版的角度分析近代教科书的,如荣远的张 元济教科书编辑思想浅析,徐超富、何宗旺的蒋维乔与近代新式教材编辑思想初探, 王建辉的中国出版的近代化,朱以青的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实绩,里明的晚清教 科书编辑述论,朱屹的中国近代出版的民本思想。有着重分析近代教科书特点及影 响的,如吴赞的试析晚清教科书出版的几个主要特征,张雪峰的试论晚清新式教 科书的出版及其影响,韩文宁的清末民初教科书出版述论。有专门论述某一种教科 书的,如毕苑的从( 修身) 到( 公民) :近代教科书中的国民塑形,赵献春的清木 民初初中语文教科书文选价值取向之演变。有研究某一时期教科书的,张禾丰的北 京政府时期教科书制度与出版。 近年来,关于近代教科书研究方面的学位论文也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如有宋军令的 近代商务印书馆教科书出版研究( 硕士论文) ,黄林的晚清新政时期的出版业研究, ( 博士论文) ,杨慧慧的晚清学部编审教科书的活动( 硕士论文) ,王友军的清末 和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 硕士论文) ,毕苑的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 博 士论文) 等,或专门,或连带,都涉及近代教科书问题。 梳理发现,尽管关于教科书研究的论著已有若干,但关于清术民初中央教育行政机 1 构对教科书的管理问题尚缺乏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基于此,笔者选择了这个课题。 本文对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管理的研究是从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论述了 清末民初京师大学堂、学部、教育部对近代教科书管理的具体举措;二是分析了民营教 科书出版机构与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关系。前者试图理清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近代教科 书管理的发展脉络,后者审视了推动近代教科书发展的官方和民间两大力量的关系,试 图揭示近代教科书发展和近代教育变革的本质。论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从清政府第 一个兼统全国学务的教育行政机构京师大学堂设立开始,探讨近代教科书初步被政 府纳入管理范畴的情况。第二部分,考察中国第一个正式、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学部,对近代教科书管理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民初教育部对教科书的管理情况。 第四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民营教科书出版机构与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关系。 4 第一章京师大学堂对教科书的管理 教科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白京师大学堂始,新式教科书才开始被中央教育 行政机构所关注。由于京师大学堂并不是独立、专门和正式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而只 是以当时最高级别的学校兼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某些职能。加之,管学大臣仍属于整 个中央官制未经变动下的补充,且仅仅是简派大臣。因此,京师大学堂对新式教科书的 管理,态度是谨慎的、保守的、被动的,仍延续中主西辅的模式;同时,自钦定学堂 章程、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京师大学堂对新式教科书的管理也日趋系统化、统一化、 规范化。 第一节戊戌时期 面对教育改革浪潮的风起云涌和中央官制改革的同益迫切,清政府意识到“将来学 堂日有增益,而无所统辖,以至各分畛域,其弊不可不防”,于是“简派大员,管理京 师大学事务,即以节制各省所设之学堂”n 1 。1 8 9 8 年下诏设立了兼管全国学务的中央教 育行政机构京师大学堂和管学大臣,从而结束了总理衙门兼管新学堂的历史。从主 观上看,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是为了节制不断高涨的兴学浪潮而采取的应对举措,实 属无奈之举。但客观上,“各省近多设学堂,然其章程功课皆未尽善,且体例不能划一, 声气不能相通。今京师既设大学堂,则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一气呵成,一切章 程功课,皆当遵依此次所定,务使脉络贯注,纲举目张”犯3 ,为普通教育向着系统化、 规范化方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新式教科书日益大众化、科学化提供了舞台。“此次 设立大学堂为广育人才,讲求时务起见,该大臣当督饬教习等,按照奏定课程,认真训 迪,日期有功,用副朝廷振兴实学至意”口1 ,表明清政府希望通过新式教育的改革来扭 转其统治的颓势。 随着近代西学的传入,各种新式学堂次第兴办。多数新式学堂开设了外国语和西学 课程,这就要求教科书必须要有由旧而新的改观。各地新式学拳都面临着教科书如何从 经史子集向新的分科体系转变,中学与西学如何取舍等诸多的难题。在清政府无统一的 规定前,办学者只能凭着各自对新式教科书的理解来编译,以致清政府越来越感到难以 驾驭自由发展的教科书编译热潮。于是,1 9 8 9 年在总理衙门筹议的京师大学堂章程 中认识到官编教科书的重要性:“功课之完善与否,实学生成就所攸关,故规定功课书 为学堂第一要著。 h 1 自此,清政府开始对新式教科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管 理。 从管学大臣孙家鼐的奏章和大学堂章程的颁定看,京师大学堂对新式教科书采 取了种种举措,但这些举措让人可谓喜忧参半。喜为新式教科书终于被中央教育行政机 构所认可、所重视,新式学堂有望推广,普通教育有望普及,国民素质有望提升,国家 有望振兴。忧为腐朽的清政府难以顺应时代潮流和领导新式教科书的发展,中央教育行 政机构对新式教科书采取的是较保守的态度。如孙家鼐在奏陈筹办大学堂大概情形疏 中提出编书宜慎: 若以一人之私见,任意删节,割裂经文,士论弘多不服。盖学问乃天下万世之 公理,必不可以一家之学范围天下,昔宋王安石变法,创为三经新义,颁行管学, 卒以祸宋;南渡后旋即废斥,至今学者诟病其书,可为殷鉴。臣愚以为经书断不可 编辑,仍以列圣所钦定者为定本,即未经钦定而书列学官者,一概不准妄行增减一 字以示尊经之义。此外,如史学诸书,前人编辑颇多善本,可以择用,毋庸急于编 纂。惟有西学各书,应令编译局迅速编译嵋1 。 推“历事四朝,拘谨无过失,屡次变法皆身在事中,外虽委蛇而心不怿阳1 的孙家鼐为 第一任管学大臣本身就有一定的倾向性。作为“节制”全国学务的管学大臣,孙家鼐始 终无意推进新式学堂的发展和编译新式教科书,反而一心确保学堂不致成为“人人存改 制之心”的祸地。孙家鼐秉承清政府的旨意,坚决主张中学各书皆为精华之语,断不可 编辑,奏称“是学堂之设,本以教育人才,而转以蛊惑民志,是导天下于乱也。履霜坚 冰,臣实惧之,一旦反上作乱之人,起于学堂之中,臣何能当此重咎? 皇上即令臣节制 各省学堂,臣以为康有为书中,凡有关孔子改制称王等字样,宜明降谕旨,亟令删除 口1 。此外,孙家鼐为了加强对学堂用书的管理,提出颁发各省学堂的书“总宜由管学大 臣阅过,进呈御览,钦定发下,然后颁行”,“则趋向可一、民智可广,而民心庶不至妄 动矣陋1 。孙家鼐为防人心思变和西学东渐对清政府统治的冲击,采取了种种防御措施, 与民众教育救国的呼声相去甚远,处处彰显出他的保守性和落后性。 京师大学堂管理者在编译新式教科书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中,最急需解决的是如何把 握中学和西学的关系。京师大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今 力矫流弊,标举两义:一日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二日以西文为学章之一门, 不以西文为学堂全体。”当时,中体西用观已经内化成一种群体意识,无论是洋务派还 是维新派从思想的深处很难彻底摆脱其规范。大学堂提出的所谓“中西并重”只不过是 在以中学为根基的基础上承认了西学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但从另一层面上,也承认了中 学的“无助”。京师大学堂章程未进一步明确各省学堂西学的课程标准。梁启超在奏 译书局事务折中也仅仅简略提到:“初级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地学四门,悉译泰西 日本各学校所译之书,其间有未明晰者自加案语,唯不羼入本文。川町可见,对于编译西 学各书,清政府认为是极其简单的事情:一方面日本的迅速强大和其与清朝政体相同, 可极便捷地安心地以日书为蓝本,解决各省新式学堂急需的西学教科书的问题;一方面 只要中学各书占据了新式学堂,一切皆可安心。但清政府纠正了洋务时期把西学等同于 西文的狭隘认识,为编译西学书籍创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这是值得肯定的。由此 可见,清政府的办学宗旨和理念未彻底转变,翻译日本学堂教科书也不过仅为“西学之 皮毛 ,企图用“中体西用”的模式禁锢新式教科书的发展。 大学堂为了加强对新式学堂的管理,实施其编译新式教科书的理念,挤压民营教科 书,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了译书局,“取各种普通学,尽人所当学者,悉编为功课书”, “各省每学堂按送一份 。这表明京师大学堂企图通过实行教科书的国定制,来加强清 政府对教科书的垄断,借以挤压民营教科书出版机构。因此,译书局章程较详细地规定 了教科书各科( 主要为中学) 的编译原则,如经学一门,译书局认为:“唯六经如日中 天,字字皆实,凡在学生皆当全读,既无糟粕之可言,则全体精华何劳撮录”。不难看 出,清政府始终视经学为救命稻草。 这一时期京师大学堂对新式教科书内容的规定处处彰显出它的保守和落后,但对教 科书编译形式的变革,值得肯定。 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今略依泰西日本通行学校功课之种类,参以中学, 列表如下:经学第一,理学第二,中外掌故第三,诸子学第四,逐级算学第五,初级格 致第六,初级政治学第七,初级地理学第八,文学第九,体操第十n0 。,使教科书的编 译和各省学堂授课科目趋于一致,表明学堂教科书开始摆脱旧有的编译模式,逐渐从经 史子集向新的分科体系过渡,这是一个进步。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京师大学堂仅仅颁 布了大学堂章程,没有颁布各学堂统一的学制和课程标准,这种分科体系对教科书编译 的实际指导价值是微乎其微的。 译书局章程中还规定:“编译各书悉依西例,分为每同一课,外备教习按同督课之 用,每课之后用西例附以答问,提挈其最要者,备学生记诵”,“各书编成译成后,如有 余力仍将原书用通俗语编成演义体,务极几近易晓,俾蒙学有所诵习”3 。京师大学 堂章程中也指出:“西国学章皆有一定功课书,由浅入深,条理秩然,有小学举读本, 7 有中学堂读本,有大学堂读本,按日程功,收效自易。这表明新式教科书的编写体例、 大中小学教科书的渐进、科学的授课方式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清政府已经承认传统读 本的不足,认可了新式教科书的科学性,这又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第二节新政时期 戊戌政变事变后,慈禧停罢新政,京师大学堂也名存实亡。1 8 9 9 年秋,吏部侍郎许 景澄任管学大臣,1 9 0 0 年8 月许景澄因“极谏”反对围攻使馆被戮,八国联军进入北京, 大学堂被迫停办,管学大臣不废而止。 时局危亡迫切需要国家的政体改革,而国家的改革首先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又在 于教育,教育的推广又离不开新式教科书的编译。清政府自被迫实行“新政”后,发布 了兴学上谕:“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京师首善之区,尤宜加意作养,以树风声。 从前所建大学堂,应即切实举办。著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将一切学堂事宜,责成经理, 务期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庶收得人之效。n 2 1 将教育改革和编译新式教科 书列为“新政”改革的重要事项之一。 管学大臣张百熙上任之初,就意识到编译新式教科书的急迫性和重要性。1 9 0 2 年2 月1 3 日,张百熙在奏办京师大学堂疏中就提出大学堂宜附设译书局,“须翻译一切 课本”。在施行“新政”的背景下,大学堂编译的西学教科书,开始注重现代政治、经 济、社会的综合知识,张百熙提出“今学堂既须考究西政西艺,自应翻译此类课本,以 为肄习西学之需”,反映了清政府在被迫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和思 想文化层次的升华。但凡超越清政府所忍受范围的,即“与中国风俗不同,及牵涉宗教 之处 应当增删润色。对此,张之洞也提出:“日本教学,会仿西法,惟宗教科改为修 身伦理,自编课书。其余如舆地、图算、理化各科,多本西籍,近犹时时采取参用之, 而人才日出不穷,此用他国而得大利者也。俄罗斯学堂用法兰西民主国之书,而学生屡 次滋事,此用他国书而得大害者也。”n 3 3 同时,对于编译“中学教科书,张百熙提出: “中国四书、五经,为人人必读之书,自应分年计月,垂为定课。此外,百家之 书,浩如烟海,亦宜编为简要课本,按时计日,分授诸生。盖编年纪传诸子百家之籍, 固当兼收并蓄,使学子随意研求。”n 们可见,管理者仍在延续“中主西辅”的教育模式 对于编译新式教科书,管学大臣张百熙主张由国家组织,书成后颁发给各省学堂应 用。他以为“国家变法求才,端在一道德而同风俗,诚恐人自为学,家自为教,不特无 收风气肝通之效,且转以生学术凌杂之虞”引,应由大学掌慎选“学问淹通、学术纯正 之才”,编译国定教科书,满足各学堂的急需,改变上海南洋公学、江、鄂等地自编教 科书的局面。这反映出清政府一面积极倡导编译新式教科书,同时又惧怕由此而引发民 变。 1 9 0 2 年3 月2 3 日张之洞在报纸上读到张百熙的奏办大学堂疏后,就新式教科 书的编纂之事致信张百熙。张之洞根据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对中国教育状况的深刻了解, 提出中国易仿效日本的教科书管理方法。日本教科书由各地熟识教育的人编撰,且必须 经文部审定批准后方可使用,其教育宗旨和教科书的编纂科目相同,仅教科书内容的编 排方式、详略等不同,并随着教育的发展,随时修改。这样可以缓解大学堂编译教科书 的压力,又可消除教科书宗旨不一,程度不齐,易滋流弊的忧虑。在清政府无力编译新 式教科书的情况下,张之洞的主张无疑是可行之策。 对于清政府来说,张百熙的主张更符合清统治者的意愿。1 9 0 2 年1 0 月,政务处采 纳了张百熙的意见,上奏要求:“教科各书,前经管学大臣张百熙奏明编译中西各书, 用为学堂课本,请敕下该大臣迅速编译颁行各省。 n 町但是,清政府限于财力、编写人 员的素质等等条件,在短期内编出一套可行的新式教科书是不可能的。京师大学堂“钦 定”用书便徒有虚名。 1 9 0 2 年1 0 月大学堂译书局成立,严复为译书局总办,林纾为副总办。严、林两人 皆为当时翻译界的领军人物,二人又各具特色,译书局选定两人可谓适得其选。严复亲 手制定了译书局章程。章程规定译书局的首要任务为“现在所译各书,以教科为 当务之急”,“教科书通分为二等,一为小学,一为中学,“各门课本,拟分两项办法, 一最浅之本,为蒙学及寻常小学之用,一较深之本,为高等小学及中学之用川盯1 。这说 明清政府开始注重教育的大众化和科学化,着手编译符合普通教育规律的教科书。译书 局的编译宗旨为:“一日开瀹民智不主故常,二日敦崇朴学以就贫弱,三日借鉴他山力 求进步,四日正名定义以杜杂庞。 充分肯定了编译西学教科书在开启民智、振兴国力 等方面的重要性,明确了编译西学教科书的目标,较戊戌时期有了较大进步。译书局也 提出了要统一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新名词、新术语,以免学者对不同译书中的同一事物产 生歧异。规范新名词、新术语的提出为规范西学教科书的编译迈出了新的一步。 与译书局同时成立的还有编书处。编书处聘李希圣为编辑总纂。编书处的主要任务 是编纂普通学堂用的“中学”教科书。各门教科书分为蒙学及寻常小学用的较简本和高 等小学及中学用的较详本两种,高等学校由教习口授学生笔记,不编教科书。编纂的科 目为“一日经学课本,二日史学课本,三日地理课本,四日修身伦理课本,五日诸子课 本,六日文章课本,七日诗学课本”n 引,对各门教科书的编纂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 时明确了编纂宗旨:“一曰端正学术,不堕畸邪;二日归于有用,无取泛滥;三日取酌 年限,合于程途;四日博采群言,标注来历。 n 们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有计划、有目的、 有系统地编写教科书,这一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从以上编书处的种种规定,我们丝毫未看到对传统读本弊端的触及,也未提 出编纂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式教科书的设想,更多的是对新式教育的敷衍。前几年南洋公 学蒙学课本二编编辑大意就曾提出:“小学者,学士农工商,尽人当知之学;非学 为政事家文学家义理家也”,“是编所述,皆家人锁屑之谈,几席凡近之语,于汉宋小学 两有出入”,“如二十四孝之类,半涉迂诞,尤不足为教,故概不登录乜0 。与此相比, 编书处就显得毫无进步。 大学堂虽然附设了编译新式教科书的专门机构,但是直至1 9 0 4 年译书局和编书处 停办,其成绩颇让人失望,与张百熙当初的设想差距也颇大。1 9 0 3 年京师大学堂颁布了 各学堂暂用书目,其中编书处编写的教科书一本也没有,译书局编译的教科书也较少。 现从暂定书目中选摘一二,即可窥其特点:“修身伦理门,称修身重私德,伦理重公德, 列入弟子职、曲礼、朱子小学、近思录、人谱类记、及教育改良会编商务印书馆本之高 等修身教科书,广智书局本日本元良勇次郎之中等教育伦理学,江楚编译局本日本井上 哲次郎著、樊炳清译之伦理教科书等数种。”瞳而这份暂定书目也不具有“钦定”的权 威,仅供各学堂参考,仅为应对各地要求大学堂统一规范各学堂教科书的官样文章。因 为大学堂的不作为,促使许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志士投身到新式教科书的出版中, 从而掀起了一股民编教科书的热潮。 京师大学堂在加紧编译教科书的同时,也在积极制定与新式学堂发展相适应的学制 体系。 清代的教育体制以科举为中心,全国不存在为普通大众而设的蒙学、小学、中学、 大学,这就使新式学堂的发展和新式教科书的推广遇到严重的阻碍。管学大臣张百熙也 清楚地认识到“今同而议振兴教育”,必须仿效西方的学校体制,推广普通教育。1 9 0 2 年8 月1 5 同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壬寅学制”,颁发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和高 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虽然没有真f 在全国实施,但它的颁布使 新式教科书的编译有章可循。 “壬寅学制”中对教科书作了如下规定: 凡各项课本,须遵照京师大学堂编译奏定之本,不得歧异。其有自编课本者, 1 0 须咨送京师大学堂审定,然后准其通行。 京师编译局未经出书之前,准其教习按照此次课程所列门目,择程度相当之书暂时 应用,出书之后即行停止瞳刳。 由于京师大学堂并未规定教科书审定的细目,及“壬寅学制”颁而未行,各地教科 书编译机构未将教科书送大学堂审查。同时,京师大学堂“奏定本”也迟迟未颁布,于 是湖广、直隶等地的官书局为应对兴学热潮,自己着手组织编译新式教科书,由总督审 定后颁发本省学堂使用。如刘坤一会同张之洞创设江楚编译官书局,“延聘通儒编译各 种教科书 ,“以正学术而免分歧 乜引。此外,如商务印书馆等卓具远识的民营教科书出 版机构也开始根据学制编译教科书。 1 9 0 4 年1 月1 3 日,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了学堂章程,主持制定了“癸卯学 制”。这是在全国真正实施的第一个学制,一直沿用至清政府被推翻,而民初学制也仅 是对其略加修改。同时颁发的学务纲要确立了清末教科书编审制度的框架。 学务纲要针对在翻译西方教科书的过程中,一些新名词夹裹着新思想、新观念、 新学说铺天盖地而来,年轻学子满纸满口的新名词的情况,规定:“课本日记考试文卷 内有此等字样,定从摈斥。 瞳4 1 此外,学务纲要中对张百熙主张的由国家统一编译教科书的观点提出疑义:“查 京师现设编译局,专司编辑教科书。惟应编各书,浩博繁难,断非数年所能蒇事,亦断 非一局所能独任”,“应令京外官局私家合力编辑”。学务纲要提出应首先由京师 编译局根据“癸卯学制”颁布的大中小学堂章程规定各学堂年限钟点和教授科目,“所 讲之事孰详孰略,孰先孰后,编成目录一册,限三月内编成”。这相当于各科的教学大 纲。然后,经学务大臣审定后,颁布各省,“令京外编译局分认何门何种,按照目录迅 速编辑”,“重出无妨,择其尤精善者用之”。最后,书成后,“将书分成详细节目,每年 讲若干,每星期讲若干,自何时起至何处止,共若干日讲毕”。这相当于教学计划。这 样各省学堂的教授内容、进度等皆可一致,便于清政府控制。 为了鼓励私家编纂者,学务纲要规定“如有各省文士能遵照官发目录编成合用 者,亦准呈送学务大臣鉴定,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