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4课件.ppt_第1页
石钟山记4课件.ppt_第2页
石钟山记4课件.ppt_第3页
石钟山记4课件.ppt_第4页
石钟山记4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钟山记,苏轼,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散文家苏轼曾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散文。,石钟山,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苏洵、苏轼、苏辙,时称“三苏”。人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词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正字音,注意朗读节奏,彭蠡()钟磬()寺僧()无射()泊()殆(),l,qng,sng,y,b,di,在预习的基础上疏通大意,逐段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1、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及重点文言句式。(1)通假字至莫夜月明()汝识之乎(),莫,通“暮”。莫夜,即晚上。,识,通“志”。读zh。识:知道。,(2)古今异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空中而多窍此世所以不传也自以为得其实,古:往,到。今:适合,舒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表缘故。今:表结果的连词。,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3)词类活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微风鼓浪而此独以钟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动词使动用法),(4)一词多义,余余韵徐息余固笑而不信自自以为得之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云水经云云霄间焉崆崆焉微波入焉,(剩余的。形容词),(我。代词),(自己。代词),(从。介词),(说。动词),(名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兼词,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搏水石相搏森然欲搏人莫至莫夜月明故莫能知,得得双石于潭上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鼓如钟鼓不绝微风鼓浪,(击,打。动词),(抓,扑。动词),(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没有谁。否定性无定指代词),(得到,找到。动词),(能够。助动词),(一种乐器。名词),(拍。名词作动词),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始舍于其址是是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遗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使人遗赵王书,(才。副词),(当初。副词),(这。代词),(这样。代词),(遗留。动词),(送给。动词),(5)特殊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不余欺也,(定语后置),(宾语前置),把握文意,理清全文思路,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缘由。第三段:因事见理。,概括每段大意,归纳写作思路,第一段质疑,提出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