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诗歌与端午节.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诗歌与端午节.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诗歌与端午节.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诗歌与端午节.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诗歌与端午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诗歌与端午节.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文章以宋代端午诗歌为研究内容,从诗歌的角度对宋代端午节的节物意象、文化意 义、情感取向和诗歌创作的心理动机进行分析,并结合时代特征和诗人经历,进而揭示 宋代端午诗歌的情感内蕴和艺术特征。 端午节自春秋战国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代是端午各种节物和节 俗形式臻于成熟的重要时期,宋代诗歌更是不遗余力的对端午节出现的节物意象和节俗 意义进行了歌颂。宋代端午诗歌中不仅描写了丰富多彩的节物意象,还寄予了深厚的情 感内蕴,或托物以寄情,感慨人生;或怀古以伤今,追念先哲。这其中既有着宋人的闲 情雅致,日日笙歌艳舞、享受生活、不问世事的偏安心理,更有壮志难酬的个人际遇和 怀古伤今、思念故国的拳拳深情。 宋代市民化的节物意象与诗人情感的紧密融合产生清新闲远的端午诗歌意境;节俗 种类的繁多和世俗化的节日氛围形成端午诗歌语言的浅白平实:屈原精神和香花美草的 融入,形成了宋代端午诗歌悠远绵长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宋代端午诗节物屈原情感 a b s t r a c t t h ep a p e rt a k e st h ep o e t r ya b o u tt h e d r a g o nb o a tf e s t i v a li ns o n gd y n a s t ya l st h e r e s e a r c h c o n t e n t ;a n a l y s e si m a g e so ff e s t i v a l o b j e c t s ,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e m o t i o n a l o r i e n t a t i o n , a n d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m o t i v a t i o no fp o e t i cc r e a t i o na b o u tt h ed r a g o nb o a t f e s t i v a li n s o n gd y n a s t y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p o e t r y ;r e v e a l sp o e t r y ,s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e m o t i o n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b yc o m b i n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l l et i m e sa l l d p o e t se x p e r i e n c e s b e g i n n i n gf r o m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n ma n d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p e r i o d s ,d r a g o nb o a t f e s t i v a lh a sm o r et h a nt w o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h i s t o r y s o n g d y n a s t y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p e r i o di nw h i c hd i f f e r e n tf e s t i v a lo b j e c t sa n df e s t i v a lc u s t o m sb e c o m e sm a t e r i a l a n dt l l e p o e t r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e u l o g i z e sc o m p l e t e l yt h ef e s t i v a li m a g e sa n dt h em e a n i n go ff e s t i v a l c u s t o m sr e l a t e dt ot h ed r a g o nb o a tf e s t i v a l t h ep o e t r yi ns o n gd y n a s t y n o to n l yd e s c r i b e s t h ec o l o r f u lf e s t i v a li m a g e sb u t a l s o p l a c e sd e e pe m o t i o n a lf e e l i n g si n i t - 吨p r e s s i n g e m o t i o n st h r o u g hd e s c r i b i n gc o n c r e t eo b j e c t sa n d s i g h i n gp o e t sl i f ew i t hag r e a ts o 玎0 wo r m e m o r i z i n gt h es a g e s t h i si sb e c a u s s eo ft h ee l e g a n c eo f p e o p l e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 yp l a y , s t a ga n dd a n c ee v e r yd a yt oe n j o yt h e i rl i f e ,p a y i n gn oa t t e n t i o nt oa f f a i r so fh u n l a nl i f e a n d t h e ya r ej u s tc o n t e n tt or e t a i ns o v e r e i g n t yo v e rap a r to ft h ec o u n t r y t h i si sa l s ob e c a u s et h e i r l o f t ya s p i r a t i o n sa r e n tr e a l i z e d ;t h e yc h e r i s ht h eo l dt i m eb u tg r i e v et h ep r e s e n t ;a n dn l i s s t h e i rn a t i v ec o u n t r y d e e p l y t h et i g h tc o m b i n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c i v i lf e s t i v a l o b j e c t s i m a g e sa n dp o e t ,se m o t i o n g i v e sp o e t r ya b o u td r a g o nb o a tf e s t i v a laf r e s ha n dl e i s u r e l y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n u m b e r e d t y p e so ff e s t i v a lc u s t o m sa n dc i v i lf e s t i v a la t m o s p h e r ef o r mt h e 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p l a i l l l a n g u a g ei nt h ep o e t r y q uy u a n ss p i r i t ,b e a u t i f u lf l o w e r sa n dg r e e ng r a s sa l lg i v et h ed r a g o n b o a tf e s t i v a lp o e t r yi ns o n g d y n a s t yar e m o t e l ye m o t i o n a le x p r e s s i o n k e y 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r ya b o u td r a g o nb o a tf e s t i v a lf e s t i v a lo b j e c t s q uy u a n e m o t i o n l i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五月 旦:日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为申请河北大学学位所提交的题目为( 翱南x 易南卑移) 的学位溅是我个人在导师( 芬毳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厶果,研 成的。本人完全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 政法规以及河北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学的书 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容。如果违反 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日期: 年二乙月! 日 年么月 翌:日 车上月2 日 绪论 绪论 一、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通常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中天节、 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等。端午节本是午月午日节,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 所以也叫重午节。自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端午的日子每年变动,随干支记日而定在五 月的第一个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即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之谓。大约魏晋以后,由于 用干支表示的节日不便于记忆,形成代之以数字日期的趋势,于是端午定在五月五日。 所以,上巳定在三月三日,端午定在五月五日,而“端五 也大约在此时起来代替较古 的“端午”,后来端午就一般固定在五月五日。 端午节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有什么样的背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是如何演 变发展的,这些都是我们谈起端午节必须要弄明白的问题。关于端午节由来的各种说法 以及民间的一些猜想、历朝历代文人学者的附会和各种解释,使端午节日渐形成了十分 丰富的文化传统。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两篇文章中认为端午 节起源于古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江绍原先生的端午竞渡本源考中则认为端午节起 源于上古人们对五月驱瘟辟邪的一些禁忌活动;还有一种从传统节庆起源的角度考察,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上古五月的夏至节俗的观点。 而在这些关于端午起源的各种传说中所衍生的端午习俗,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 丰富,其形式从春秋时期的晋国或者三晋地区的禁忌避讳的初始形态,经过汉末建安时 期的“端午救屈 传说,基本定型于六朝,发展繁荣于唐朝,最后在宋代逐渐完善且完 全定型。根据生活中的节俗活动和一些古代文献资料的考察,我们不难看出,端午节日 文化的起源和流变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围绕避瘟保健、龙舟 竞渡、追念屈原三个主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过习俗形式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节俗形 式和节俗特点。端午节不仅名称较多,其节俗也十分丰富。总体上而言,可分为以下几 种:一是广采菖蒲,艾蒿;二是缠挂各种端午索;三是用符图驱邪;四是饮用药酒( 例如 蒲酒和雄黄酒) ;五是吃粽子;六是赛龙舟;七是姻亲交往。 关于端午节的形成时期和历史演变情况,历代多有文人学者从民俗学、地理学等视 黄石,端午礼俗记,泰兴书局,1 9 6 3 年,第5 页。 l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何论文 角进行探索。结合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端午习俗是我国北方五月五日岁时 禁忌习俗与南方祭祀水神习俗的交融整合而形成的。由此,我们又可以将端午节的形成 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南方祭祀江神习俗的融会整合。第二阶段则是北方五月五 日禁忌习俗与南方祭祀江神习俗的深度融合。 二、端午节俗研究的现状 通过阅读相关论文资料,笔者对端午节俗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将 相关研究内容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单本讲述端午节的由中国民俗学会组织编写、孙正国先生编著的端午节, 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对端午节进行了仔细的考察。 其次,有关端午文化研究的单篇论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 一) 关于端午起源的思考。孙永义“端午”食粽祭屈原说源流考、阎艳端午 节俗源流及其变迁初探、戈春源从屈原与伍子胥的关系看端午节的起源、易炜端 午探源及其祭物考辨等论文均有提及。 ( - - ) 关于端午习俗的思考。王利华端午风俗中的人与环境、黄珍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端午节俗研究述评、晏波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等论文分 别从生态学、民俗学、地理学的角度对端午习俗进行了考察。 ( 三) 关于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思考。赵东玉端午龙舟竞渡民俗的文化选择、孟 修祥、陈亮军端午节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 化表述等论文均有描述。 ( 四) 关于端午旅游经济与端午文化保护的思考。孙正国端午节的文化精神与文 化保护、杨丽娟端午节文化及其旅游价值探析等论文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挖掘多种 物质文化载体的文化意义,对端午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分析。 三、本文的内容概述和研究意义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和发展,端午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形成了特有的节俗形 式和节俗特点,被人们赋予了特有的人文含义和文化内涵,这其中当然离不开文学的关 注和关怀。 关于端午节的记载,最早见于一些文献和史料,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 的交融和交流,端午节俗形式逐渐定型,有关端午节起源的各种附会传说等多见于一些 2 绪论 小说、杂记和诗歌中。特别是隋唐以后,诗歌作为文学的主流形式,更是不遗余力的对 端午节的习俗形式进行了描述,对“竞渡救屈 等传说进行了歌颂,形成了蔚为可观的 端午诗篇。 宋代以后,端午节俗影响力上至君王,下至普通百姓,宋代商业的繁荣也给节日习 俗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节日市场。在这样良好的时代环 境中,端午节俗的发展更是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机。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对宋代端午诗歌进行梳理。第一章对端午节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进程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把握端午节的历史流变和节俗形式的不断丰富和节物意象的不 断增多。第二章则以宋代端午诗歌为切入点,重点对宋代端午诗歌中出现的各种节物和 习俗形式进行梳理,大致可分为饮食习俗、辟邪习俗和助兴习俗。第三章是对宋代端午 诗歌情感内蕴的阐释,宋代端午诗歌将市民化习俗与屈原精神相结合,既有着宋人的闲 情雅致,日日笙歌艳舞、享受生活、不问世事的偏安心理,更有壮志难酬的个人际遇和 感慨人生苦短、怀古伤今、思念故国的拳拳深情。第四章则从宋代端午诗歌的艺术特点 着眼,概括起来即:意境的清新闲远、语言的浅白平实和情感的悠远绵长。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1 章宋代端午节的发展情况 1 1 宋以前端午节溯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综合端午节俗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的各种附会、 传说,结合近现代有关端午节俗的论文资料,大致将这些传说整理如下: l 、纪念屈原说。这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传说中最核心、最广泛流传的说法。此说 法最早在东汉末年就被记录下来了,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末应劭风俗通中 说端午缠挂各种端午索的习俗起源于屈原。时代稍后的文字记录,如北堂诗抄卷一 三七近代葛洪抱朴子外篇佚文提到竞渡起源于屈原。再略微往后一点,南朝吴均续 其谐记提到粽子起源于屈原的传说。 2 、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说。这是闻一多先生在1 9 4 7 年的端午考一文中的表 述,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信奉的龙图腾祭祀。 3 、夏至日说。这种说法是刘德谦先生在端午起源又一说中提到的,从时间 角度认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是夏至”。 4 、恶日说。张心勤先生在端午非屈原考固中指出古代“不举五月子”的事例, 认为五月生的孩子不利父母,因之成为“恶月”。 5 、公共卫生驱邪避疫说。江绍源先生的端午竞渡本意考回收集整理了历代关 于竞渡的文献资料,认为在魏晋时期把竞渡归于屈原之前,就有将污秽灾乱等集中起来, 由纸船送往远处,因而端午是“用一种法术处理公共卫生事业 。 6 、纪念伍子胥说。这种说法最早见于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迎伍君, 逆涛而上”的记载。戈春源先生从屈原与伍子胥的关系看端午节的起源 文章中也 认为苏州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应该是伍子胥在先,而屈 原在后。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 五) ,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第3 1 - 4 6 页。 圆刘德谦,端午起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 9 8 3 年,第5 期。 张心勤,端午非屈原考,齐鲁学刊,1 9 8 2 年,第1 期。 回王文宝、江小惠编,江绍原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9 年,第2 0 3 2 2 9 页。 回戈春源,从屈原与伍子胥的关系看端午节的起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5 月,第2 期。 4 第1 章宋代端午节的发展情况 7 、祭天祈年说。范红通过对北方端午登山习俗的考证得出了这一结。 8 、南北融合说。韩养民等认为端午节是北方的五月五日习俗如系五彩线、食角黍、 纪念介之推等习俗和南方的纪念屈原、龙舟竞渡习俗等融合的结果,它的形成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 都春屏屈原与五月五日端午的渊源及意义 也认为,春秋战国各 国历法不一,五月五日禁忌原是北方晋齐等国的习俗,后来才影响到全国,它原本与屈 原没有关系。 除了以上几种说法外,还有祭祀祖先说、季节适应说、消弥覆溺之灾说、祈求生育 等等说法。这些有关端午起源的说法让人们对端午节产生了敬畏之情,对端午节的追 溯也越来越多。 避讳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特色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认为五月为“恶月”,“重 五 日更是恶日,因此,对五月的行为有许多禁忌。 吕氏春秋和仲夏记中均 有规定人们在五月禁欲、斋戒的内容,同时又要洗浴以驱邪。可以说,这是端午节俗发 展的最初形式。 到了汉代,人们迷信端午恶日的说法并没有消失,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吴人周处 风俗通中记载:“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 “五月盖房,令人头秃。” 不但 此恶月万事不吉利,甚至连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也视为不祥之兆。“俗说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女害母。 王充论衡四讳也记载当时风俗“讳举正月、五月子。以 正月、五月子毅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尽管当时有此传说风俗,但 事实上并非如此严重,相反,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倒是五月五日所生。例如史记孟 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以养士闻名遐迩的孟尝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所生。其父亲田 婴要求他母亲即使生下他,也不能让他活着。认为“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 母。 但后来孟尝君却成了一代名士。从本质上讲,这些避讳都是人们对五月瘟疫和灾 难的记忆深刻的心理表达。从习俗形式上则如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对东汉以后的五月 范红,端午节起源新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3 期。 圆韩养民、郭兴文著,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第1 7 5 页。 都春屏,屈原与五月五日端午的渊源及意义,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3 期。 田晏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2 0 0 6 年5 月。 阎艳,端午节俗源流及其变迁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7 年9 月。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5 6 4 页。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5 6 1 页。 5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五日风俗进行了详细的记述,日:“五月五日,即五色缯辟兵,青赤黑白以为四方, 黄为中央”;“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 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以因屈原 。 从端午节形成的历史阶段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关键时期,又是转折点。在 这个时期的三四百年里,节日的主要习俗都已经产生,而且随着南北文化的深入交流和 民族融合,南北习俗也实现了互补性的交流,端午习俗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最初的驱瘟 祈福和五月禁忌的心理因素产生的端午习俗种类直到魏晋时期仍十分盛行,并与端午食 粽、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等习俗共同成为端午节习俗的最初形态,有关端午节的记载也 越来越多。 北堂书钞卷1 5 5 岁时部三引风土记云:“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 重是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以菰叶裹黏米、粟、枣,以灰汁煮令熟,节日又煮肥龟, 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日殖龟,节日啖之。黏米,一名角黍,盖取阴阳 包裹之象也;龟甲表肉里、阳外阴内之形,所以赞时也。”晋人周处风土记中也 说:“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 角黍。 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在六朝时期,五月五日已经被称为端午,人们开始“烹 鹜角黍 ,端午节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节日。 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对端午的习俗有很详细的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 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 人,悬于户上,以禳毒气。是日,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 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 可见,晋代已经把艾蒿挂在门上,人 们采集艾蒿编成人形,悬挂在门上,或者系五色丝、五彩缕、五彩缯,其功用:“以五 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 葛洪抱朴子外篇佚文说:“屈原投汨罗江之日,人并命舟辑以迎之,至今以为 竞渡。或以水车为之,谓之飞凫,亦日水马,州将士庶,悉观临之。“作赤灵符,著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6 0 5 页。 圆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1 5 5 ,四库全书子部,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 9 8 6 年,第8 8 9 册, 第8 1 1 页。 铆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7 0 页。 鲫梁宗懔原著、谭麟译著,荆楚岁时记译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8 9 9 2 页。 6 第1 章宋代端午节的发展情况 心前。 南朝梁人吴均在其小品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水, 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 自云三间大夫,谓曲日:闻君当见祭,甚善。当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 株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 棣叶、五花丝,皆泪罗之遗风也。 圆这两处文字记录可以看出,屈原在南北朝时 已经被“神化”,人们用祭祀祖先的角黍来祭拜具有爱国主义情操的诗人屈原,是 对屈原人格的崇拜和怀念。吴均小说中的虚构情节符合人民群众对屈原的崇拜和 热爱的心理,自然为人民接受并广泛流传,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沿袭。 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俗形式已经逐渐定型。不仅在 端午节俗的形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端午的节俗意义和性质上也有追溯。从单一的挂菖 蒲、采草药、系五色丝、以兰汤沐浴到斗百草、竞渡、吃粽子、悬艾人于门户等等习俗 的丰富和发展,为后世端午节俗的继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相当丰厚的物质基础。在端午 节俗的性质和意义方面,这个时期端午节俗的原始意义即驱瘟避疫已经逐渐转化为纪念 英雄人物,在有关端午起源的各种人物附会的传说中,最终选择了屈原作为端午节俗文 化意义的代表,并在后代被广为歌颂流传。端午节中有关斗草和竞渡习俗的增加,又为 端午节增添了很多娱乐和游戏的成分。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建立了端午节的基本习俗,那么,到了隋唐畴期,端午 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 到此真正从禁忌避讳中解放出来,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恶日 已不恶,逢凶化吉, 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各种端午的习俗也成为人们节庆期间娱乐的形式,吃粽子、插艾草、 挂菖蒲、斗百草、龙舟竞渡等习俗也成了诗人们歌颂的主题。 唐代端午节俗之所以能够得到繁荣发展,最后逐渐定型,除了老百姓踊跃参加端午 节俗活动、诗人文豪们的歌颂外,最重要的是君王的参与。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 得神字中记述了皇宫端午日盛况,“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音,无事不 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传承旧历端午节庆五 天的节日,将神圣的信仰贯穿五月节,皇宫里华灯万盏,宫女嫔妃穿戴讲究,大臣们围 西晋葛洪,抱扑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第1 1 2 页。 圆周光培编,历代笔记小说丛书第1 册汉魏笔记小说之荆楚岁时记,河北教 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5 8 6 页。 全唐诗:第3 卷0 0 7 。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傅论文 坐在一起,庆祝端午节,呈现出欢乐祥和的场面。还有一首以端午命名,两首诗将 端午习俗描写的具体而全面,反映出唐代端午习俗已经趋于成熟,是上至君王群臣都普 遍接受的节日。 唐代端午节还衍生了很多新的习俗形式。一是唐代端午节君王恩赐扇子的习俗。唐 代宫廷端午宴享和其他佳节类似的一点,就是皇帝照常例对大臣有所赏赐,以示皇恩浩 荡,皇帝对臣下的恩宠。最常赐之物是夏令的扇子,送扇子的本意是为避瘟祈福,扇子 由蒲叶制成,因此人们互相赠送扇子,以表示一种美好祝愿。二是唐代还有赏赐衣带的 习俗。有杜甫端午日赐衣一诗为证:“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惜别行,送 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也说“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向卿将命寸心赤, 青山落日江潮白。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可见,端午赐衣在唐朝是一种 新风尚。除赐宝扇、玉带之外,还赏赐百索。窦叔向就有一首端午日恩赐百索诗感 激涕零地写道:“仙官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属知。余身尚可续, 终冀答明畴。 三是射粉团的习俗。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 造粉团角黍置于盘中,再制作织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得食之。 因 为小粉团滑腻又小,颇难射中,这本是宫中游戏,后来传遍长安都城,一时都仿效之, 射粉团成了端午节的一种风俗。另外,端午竞渡诗在全唐诗中所占的分量也很大, 笔者搜集了3 0 首端午诗,其中1 4 首是写端午竞渡习俗的。这些诗或写端午节的娱乐功 能,或表达人们对屈原的祭悼。刘禹锡竞渡曲前面写了端午竞渡的气势和场面,后 面点出了诗歌的本意即“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招屈亭 的描写, 说明在唐朝端午竞渡中的祭祀屈原的传说已经基本定型。在以端午节物入诗的同时,以 屈原入诗也成为这个时期端午诗歌的主题,文秀在端午一诗中就有:“节分端午自 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端午诗歌气象恢宏,文化气度广阔,无数的诗人文豪极尽才华之力,吟咏了端 午节俗中的各种物象,特别是对屈原的歌颂,流露出唐人对屈原的思念和敬拜之情,形 成了气度非凡的端午诗歌风貌,为继往开来的宋代端午诗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全唐诗:第2 2 5 卷0 3 0 。 全唐诗:第2 2 3 卷0 1 0 。 全唐诗:第2 7 1 卷0 0 2 。 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8 3 页。 回全唐诗:第3 5 6 卷0 2 1 。 四全唐诗:第8 2 3 卷0 4 0 。 8 第l 章宋代端午节的发展情况 1 2 宋代端午节的发展情况 宋代是历史上商品经济极度繁荣的时期,规模性、节令性的传统节日与市场经济紧 密结合,公众性和社会性越来越强,城镇节日市场逐渐形成。在这样良好的时代环境中, 端午节俗的发展更是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机,各种端午习俗形式和端午节物的发展比 起前朝的记录,更加精致、完善。端午节的性质也逐渐演变成娱乐狂欢为主,吴自牧梦 粱录中记载:“五日重五节,又日浴兰节”、“正是葵柳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 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 可见宋 代端午节已经成了人们及时行乐的节日。宋代端午节的习俗内容照例沿袭了前朝,如龙 舟竞渡、吃粽子、系五色丝辟兵邪、饮菖蒲酒及浴兰等习俗,在此基础上也衍生了新的 习俗形式。 其一是端午帖子词的出现。这种风气兴起于宋代,后朝也有延续。笔者在全宋诗 中搜集了近2 5 0 多首写端午节的诗歌,其中端午帖子词占了近1 3 0 首,一般为五言或七 言绝句,内容上多为应制、唱和、颂赞、咏物等,为上层统治者歌功颂德、祈福祝祷, 如崔敦诗淳熙八年端午帖子词太上皇帝合六首:“莲叶看龟上,桐花引凤栖。圣人 千万寿,福禄与天齐。 或者规谏劝言寓于其中,如王硅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帝阁: “御池风暖水如鳞,争看兰舟竟渡人。应是君王好忠直,至今犹为吊孤臣。端午帖子 词,是宋代统治者重视端午节俗的重要表现。宋朝统治者除了在端午节期间赏赐群臣、 摆宴庆祝外,还在立春和端午两个节日,吩咐翰林院的学士们撰写帖子词。从帖子词的 内容上可以看出,多为皇室诸阁作帖子词,以帖子词的多寡看出其地位的高低不同。端 午帖子词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传统节俗形式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推崇和重视,有利于其发 展和繁荣;另一方面众多文人学者的广泛参与,通过对端午节的习俗形式和各种节物的 描写,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容,提高了人们对端午节俗的认识。欧阳修、曹勋、崔敦 诗、宋庠、苏轼、王硅等诗人都赋作了大量的端午帖子词,虽然都是奉命而作,缺少思 想内容和艺术价值,遭到了一些文人学者的反对,杨万里端午独酌中“一生幸免春 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一句不难看出当时文人对立春和端午写帖子词的态度,但正是 这些端午帖子词的出现,推动了宋代端午诗歌的发展和繁荣。 其二是一些新的禁忌习俗的出现。挂天师艾、戴赤灵符、钉“赤口 、黏“白 字、 宋吴自牧原著、傅林祥注,梦粱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6 页。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贴“荼字、念“仪方 、写“风烟 等习俗形式在宋朝兴起并延续。 挂天师艾、天师像、赤灵符等节物,与宋朝道教的兴起有着紧密的联系。道教兴于 宋朝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因此,上行下效,端午节挂“天师艾”、赤灵符等道教灵符 便盛行一时,一些史料上也有记载:“端午都人画张天师像以卖,又作泥塑张天师,以 艾为须,以蒜为拳,置于门上 。端午帖子词和宋代诗词中也多有描述,魏拔之失 调名:“挂天师,撑著眼,直下觑。 晏殊端午词御阁:“九子粽新传楚俗,赤 灵符验出仙方。 诗僧释祖先也有“楚大夫活捉狞龙,张天师倒骑猛虎。 可见,在宋 代,“天师艾 、“赤灵符”被认为是当时端午节的厌胜物,挂天师艾,佩戴赤灵符,其 目的都是驱魔辟邪。 钉“赤口 是宋代端午节俗形式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其意义主要是为了避免口舌之 灾而假设的一种迷信行为。钉“赤口”是宋代民间的一种端午习俗,通过书写一种帖子, 免除因口舌引起的灾难和纠纷。梦粱录中云:“仕宦等家,以生殊于午时,书五月 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 宋代诗词中均有钉“赤口 的描述: 子兰赤口禳何益,正是红船看不妨。 从前浪荡休整理。钉赤口、妨猜忌。 一一杨万里端午独酌 而今魔难管全无,一似粽儿黏腻。 一一无名氏( 三) 失调名国 至于黏“白”字、贴“荼 字、念“仪方 、写“风烟 等习俗则是宋代出现的一 些防虫习俗。端午前后,气候突变,潮湿多雨,害虫和病菌繁多,人们轻易会染上疾病, 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防止虫害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人们驱瘟避疫的心里。 其三是端午饮食内容的丰富。宋代,端午饮食节俗中除了传统的吃粽子以外,还出 现了端午果子和枣糕。在陈元靓岁时广记中有关端午果子的记载中,对果子的制作 原料和制作过程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些描述可见,在宋代端午节饮食内容增添了一些调 理胃口、增加食欲的原料,这跟端午节前后的气候引起人们身体不适是分不开的。 以上端午节俗的新变,是宋代端午节俗较之前代进步的体现。宋代端午节从规模上、 形式上和节日意义上都胜于前代,这些新的节俗形式的出现也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端午 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九, 圆全宋词:第一百九十五卷。 宋吴自牧原著、傅林祥注,梦粱录, 全宋词:第五百七十九卷。 四库全书本,第9 2 5 册,1 5 0 - 1 5 1 页。 山东友谊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1 7 页。 1 0 第1 章宋代端午节的发展情况 节的重视。端午节物的不断丰富也促使了文人学者对端午节的关注和重视,参与端午诗 歌创作的诗人之多,作品内容之广和端午意象之丰富都是前朝所没有的,这些端午诗歌 给后人考察端午节俗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2 章宋代端午诗中的节俗形式 承唐诗而来的宋代诗歌,以其固有的特点对端午节俗的类型、节俗产生的意义和文 化背景进行了描述,大量诗人的端午诗歌创作,扩大了端午诗歌的影响,为端午节在宋 代的完全定型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端午节物发展到宋代已经很全面,很多节物习俗形式都被宋代诗人通过诗歌作品描 绘出来。端午饮食方面的创作最多,主要描写的有吃粽子、喝蒲酒、饮枭羹;五月禁忌 习俗仍被沿袭,悬艾草于门户上、采兰草以沐浴、挂天师像等多被记述,禁忌习俗在端 午配饰方面的诗歌作品也很多,多写五色丝、端午索、五彩缕、辟兵缯、赤灵符等;宫 廷里对端午节俗的重视也被写到诗歌中,主要体现在天子赐衣、赠臣子宫扇、赠条达等 方面;另外,端午节娱乐游戏、助兴习俗在宋代诗歌中也占有很大比重,一为斗草,一 为竞渡。 2 1 宋代端午诗中的饮食习俗 粽子是端午饮食节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端午节食粽习俗在这一时期的史料记 载很多。 北堂书钞卷15 5 岁时部三引风土记云:仲夏端午,谓五月五e l 也。先节一e l ,以菰叶裹黏米、粟、枣,以灰汁煮令熟,令极熟,去 骨,加盐、豉、麻、蓼,名日菹龟,节日啖之。黏米,一名角黍,盖取阴f e l 包 裹之象也;龟甲表肉里、阳外阴内之形,所以赞时也。 晋人周处风土记中也说:“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 五日也。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o 齐民要术卷9 引风土记注云:俗先以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 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日角黍,盖取 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西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1 5 5 ,四库全书子部,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 9 8 6 年,第8 8 9 册, 第8 1 1 页。 。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7 0 页。 唐贾思勰,齐民要术卷9 ,四库全书子部,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 9 8 6 年,第7 3 0 册, 1 2 第2 章宋代端午诗中的节俗形式 这三处文字都对端午节食角黍即吃粽子的习俗进行了描述,并对粽子的制作方法和 原材料均进行了介绍,另外,还说到了角黍的意义即“盖取阴阳包裹之象也”。 在端午节漫长的发展与演变的进程中,还曾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粽子。古今事文类 聚前集卷九引岁时杂记日:“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雄粽、菱粽、 筒粽、秤翅粽、又有九子粽。 粽子发展到宋代,依然是端午节人们庆祝节日的首选 食品,在宋代诗歌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有近3 0 篇诗歌作品对宋代粽子的制作、形状、 颜色及其文化意义等进行了描述。 单纯写端午节食粽习俗的诗句很多,如曹勋端午帖子九首:“角黍莒丝随丝物, 旨甘时下五云中。”戴复古扬州端午呈赵帅也说“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 樽。 王琏端午内中帖子词太上皇后阁则云:“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香。” 宋代端午节粽子之多,魏了翁将至古渝虞宪以三绝同端午节见寄用韵为谢写道“诗 卷打门惊节序,满盘角黍正累累。 晏殊端午词内廷也说“一一雕盘分楚粽,重 重团扇画秦娥。 从粽子的制作上来说,黏米要经冷水浸泡一段时间后,才可以用作粽 子原料,故有“羹鹅鲐鲤办华筵,冷浸水团包角黍。 ( 白玉蟾端午述怀) 从颜色上 来看,宋代诗歌中粽子多是黄金色。“黄金角黍照盘明,秋月弓湾斗彩赢。 ( 罗公升端 午夫人阁) “空存蒲长绿,不见黍包金。 ( 丘葵端午) 从制作原材料上来说,宋代 粽子除了用黏米制作以外,也有所创新,苏轼有“时于粽里见杨梅 的诗句,说明宋代 一些蜜饯即果脯也用来作为包粽子的原料。从形状上来说,宋代诗歌中的粽子也是多种 多样,孔武仲铜陵县端午日寄兄弟二首寄经父:“菖薄角粽俱如旧,何事樽前醉不 成。 徐铉和李秀才端午日风寄“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 这两首诗歌中粽子是 角状尖形的;晏殊端午词内廷“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极祝千春 ,描写的是九 子粽,唐玄宗也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圆的描写;杨万里端午独酌“团粽 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麽生香。 这一句则把粽子写成“团”型,可见,宋代端午粽子 的种类繁多,形状不一。 端午食粽与屈原的关系很密切,南朝梁人吴均在其小品文续齐谐记中说:? 屈 第1 2 4 页。 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九,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 9 8 6 年,第9 2 5 册,第1 4 9 页。 全唐诗:第3 卷0 0 7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1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何论文 原五月五日投泪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因此,在 宋代诗歌中,用食粽子来写屈原的作品也不少。黄庚端午月山主人酒边即事说: “朱符不写湘累恨,角黍难包楚国羞。 诗中对楚国国君昏庸无能的耻笑,同时也缅怀 了爱国诗人屈原;马廷鸾我辈小年端午给假蒲酒奉亲这外日游村田间致也有“曩以 弹丸俘晋孽,今于筒黍吊湘累。 此一句虽没有明写吊屈之意,但湘水渺渺,所为何累 已自然流露。虞俦端午日用韵一句“角黍堆盘何处奠,沉湘千古使人悲。 把个小 小角黍所寄予深刻的文化含义写的悲切真实,使人读之无不动容。舒岳祥端午感怀 “楚俗旧时沉黍恨,唐宫此日赐衣沾”一句则将楚国以角黍纪念屈原和唐朝端午节天子 赐衣相对仗而写,看似写旧朝,实写今朝,劝谏之意溢于言表。 粽子作为端午饮食内容中的“食字的代表不可小觑,蒲酒、枭羹则责无旁贷的成 为端午饮食内容中的“饮 字的代表。 端午日喝酒是节日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唐代就有端午节喝蒲酒庆祝端午佳节的习 俗,一些诗歌作品中也多有描述,如唐代殷尧藩的端午:“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 酒化生平。”李白也有:“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前一首喝蒲酒祈求平安,后 一首则以菖蒲求长生。 宋代端午诗歌中,喝蒲酒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端午节俗。徐铉和李秀才端午 日风寄就说“角黍莒蒲酒,年年旧俗谙。 “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 戴 复古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 “窗外葵榴照眼明,香蒲沁酒注银瓶。 ( 黄庚端午月山 主人酒边即事) 白玉蟾端午述怀也写道:“庭前绿艾制绿虎,细切菖蒲斟绿醑。 这三句诗是写端午节时,将菖蒲切丝放入酒中,酒味醇美爽口。马廷鸾我辈小年端午 给假蒲酒奉亲这外日游村田间致云:“蒲酒少年供母后,村南村北恣游嬉。 诗句写喝 了蒲酒的少年醉态百出,到处嬉戏。赵友直端午:“节过端阳日,蒲觞满自斟。兴怀 多感旧,吊古漫成吟。”诗中写诗人自斟自饮,感怀旧事,凭吊古人。 宋诗中还写到菖蒲酒的功用。菖蒲酒可以驱蚊虫,“便持菖蒲饮,不畏青蝇及。 ( 梅 尧臣端午前保之太傅遗水墨扇及酒) 菖蒲酒可以延年益寿,本草经将菖蒲列为药 中“上品 ,道德经菖蒲卷也把菖蒲誉为“水草之精灵,神仙之灵药,中医上也 周光培编,历代笔记小说丛书第1 册汉魏笔记小说之荆楚岁时记,河北教 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5 8 6 页。 全唐诗:第4 9 2 卷0 2 3 。 全唐诗:第1 8 4 卷0 2 0 。 1 4 第2 苹宋代端午诗中的节俗形式 说菖蒲的根茎有益智宽胸、聪耳明目的功效,虞俦在端午日用韵即有“萱草著花空 有恨,菖蒲称寿永无时 的吟咏;菖蒲酒也用于宫廷奉送,表达自己对君王赤心一片, 如王琏在端午内中帖子词太上皇后阁道:“愿上菖花酒,年年圣子心。” 而饮枭羹则是自汉代就有的端午习俗,枭羹即以枭肉制的羹汤。古代夏至日皇帝制 之以赐臣下,寓有除绝邪恶之意。史记孝武本纪:“祠,黄帝用一枭破镜 。裴骝 集解引三国魏如淳日:“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 食之。”因枭难以捕捉,后来这一习俗也逐渐消失,但宋代卫泾在皇帝合端午帖子 就有“束缚九头藏武库,枭羹不用赐群臣”的诗句,苏轼也有学士院端午帖子太皇 太后阁诗之五:“百官却拜枭羹赐,凶去方知舜有功。 在宋代诗歌中,吃粽子常与喝蒲酒相伴出现,结合起来一吃一饮,称为饮食,恰到 好处。孔武仲铜陵县端午日寄兄弟二首寄经父就有“菖薄角粽俱如旧,何事樽前 醉不成。 采菖蒲、吃粽子自古有之,成为端午饮食内容的代表同时出现在诗句中,是 毋庸置疑的。从菖蒲和粽子的形制来看,粽子菰叶裹黏米制作而成,颜色如宋人诗中所 描写的“黄金角黍 ,配上碧叶葱茏、根茎似白玉的菖蒲,美轮美奂,自然成为诗人们 争相吟诵的端午节物。 2 2 宋代端午诗中的辟邪习俗 避讳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特色之一,五月禁忌由来已久。宋代端午节也沿袭了前 朝五月禁忌避讳的习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