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教育的游戏精神.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教育的游戏精神.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教育的游戏精神.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教育的游戏精神.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教育的游戏精神.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从当前教育实践存在的困境以及教育理论界对儿童的重视这一现状出 发,重新阐述了教育与游戏的关系,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教育就是一种游戏,并 通过“游戏教学”这一概念,来重新建构教育的目标、情境、过程和师生关系的 理论体系 文章先是综合考察了中国以及西方多种视域下的游戏与游戏精神概念,厘清 了游戏概念应该包括实体性的游戏活动和抽象性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自 由、展示、创生、理解、对话的精神。其次,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就是“游戏 人”,因为游戏是人存在的自然基础、精神基础。游戏更是儿童的存在方式,作 为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理应是师生之间的游戏。文章列举了现行教育 活动中游戏精神缺失的几种表现:游戏的教学化、随意化,教育过程中师生自由 的缺失、不平等的“我一它”关系、教育过程开放性的缺乏。然而这一切都源于 “现代性”的社会背景,教育本身的科学化、技术化,教育游戏关系理论自身 的局限。而当今是儿童的世纪,让游戏归还儿童,回归教育是教育实践发展的需 要。最后,通过提出培养“游戏人”的教育目标、创造“游戏场”式的教育情境、 实施对话和生成的教育过程,即游戏教学,试图实现教育与游戏本体论意义上的 结合,从而摆脱当今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教育游戏游戏精神游戏教学 t h i se s s a ye x p l a i n st h er e l a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a n dp l a yf r o mt h ep l i g h t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a c t i c ea n d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c h i l d r e ni n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e o r yf i e l d i t p u t sf o r w a r dav i e wt h a t 伐i u c a 蛞o ni sak i n do f # a yf r o mt h i n g - i n - i t s e l f 如g l e ,t h e n b u i l d su pt h et h e o r ys y s t e mo fe d u c a t i o n sa i m s ,o i r o u m s t a n c c s , p r o c e s sa n d t e a c h e r - 龇t sr e l a t i o nt h r o u g h s e t t i n gu pac o n c p to f p l a yh 加l c 豳n f i r s t , t h i se s s a yi n v e s t i g a t e s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t h ec o n c u p t so fp l a ya n dp l a ys p i r i t i nt h em a n yf i e l d so fv i s i o no fc h i n aa n dw e s t w a r d i td r a w s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p l a y s h o u l dc o n s i s to fs p e c i f i cp l a ya n da b s t r a c t p l a ys p i r i t p l a ys p i r i t i s l i b e r a l , c o m p r e h e n s i b l e , s h o w i n g , g e n e r a t i n ga n dc o n v e r s a t i o n a l s e c o n d , h u m a ni s p l a y h u m a nb e i n g b c c a b s ep l a yi sn a t u r a la n ds p i r i t u a lb a s i so nh u m a n k i n d sc x i s t c c , p l a yi sy e tc h i l d r a n se x i s t i n gw a y e d u c a t i o nw h i c h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l lt h e c h i l d r e n sl i v i n gs h o u l db e c o m et e a c h e r - s t u d e n t sp l a y t h ew r i t e rl i s t ss e v e r a l n o n - p l a y - s p i r i tp h e n o m e n ai nt h ee d u c a t i o n f o re x a m p l e ,t e a c h i n gp l a y , i n f o r m a l p l a y , t e a c h 盱- s m d c n t su n f r e e d o mi nt h ee d u c a t i o n , u n e q u a l i - i t r e l a t i o n , l a c ko f e d u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p e n e d - u p h o w e v e r , a l la r ed u et om o d e m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 s c i e n t i f i ca n dt e o h n o l o g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 t h el i m i to fe d u c a t i o n - p l a yt h e o r i e s n o w a d a y s , 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a c t i c ed e m a n d sr e p a yt h ep l a yt oc h i l d r e n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tl a s t , t h e e s s a y r a i s e se d u c a t i o na i m o f “p l a yh u m a nb e i n g , p l a y - f i e l d e d u c a t i o n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g e n e r a t i n ga n dc o n v e r s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t h a t i s p l a y i n s m t c t i o n ,s ot h a ti tc a l lr e a l i z et h i n g - i n - i t s e l f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a n dp l a y , t h u sr g e t sr i do f t h ep l i g h to f e d u c a t i o n 。 k e yw o r d s :e d u c a t i o np l a y p l a ys p i r i tp l a yi n s t r u c t i o n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 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 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 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羔堡翊空作者签名:圭羔! 兰塑壁 日期: 丝霞l | ,!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论教育的游戏精神 前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1 、教育中游戏精神的缺失带来的弊端日益彰显 人人都是游戏者,人人都生活在游戏中,游戏是人特别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教育作为人 类活动的重要部分理应具有自由、平等、对话的游戏精神。然而,在现行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一切方面都。娱乐化”的今天,人内在的游戏精神却萎缩,退回到了生活的后台。游 戏精神从教育中抽离出来,表现为游戏的教学化、虚假化,师生自由的缺失,教育过程的开 放性的缺乏,师生不平等的“我它”关系。传统的教育观强调教育本身是什么以及怎样发 生的问题,忽视了教育发生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说没有从根本的基础上阐述教育的存在样态 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由性、主体性和体验性受到忽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被淡 忘a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进行,无游戏精神的教育的弊端日益彰显,成为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的主要根源。 2 、时代呼唤“游戏糟神” 工具理性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制控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用性”成 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量化、标准化、客观化,理性化和符号化成为一切领域的普适 法则;效率、严肃、秩序和利益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焦点;人的生活意义、生存状态等人性 化的问题被“物”的浪潮所淹没。当今的社会是物质化、功利化的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为 物质而缺乏超越精神,为权钱而虚伪做作缺乏平等合作精神。当人们因此而厌倦疲劳时,就 本能地渴望复归,渴望找回已经丢失的游戏精神。同时,当今的社会也是自由、民主、开放 的社会,是法制健全的社会。以往的“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已不再适 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而新型的具有自由、主动、平等精神、合作愿望、创新能力、遵守规则 的。游戏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3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改交了以往的教育观念,过于强调知识授 受的观点正受到学者的批判,“愉快教育”、“理解教育”、“体验教学”、“互动教学”的呼声 越来越高t 在此影响下,很多学者在反思的基础上把游戏引入到教育当中,引入到课堂教学 中提出游戏教学、游戏的教育功能、教育的游戏性以及教学如游戏之说,然而这些理论反 映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游戏异化、伪游戏的现象。把游戏作为实施教育的一个手段,即只注 重游戏的工具价值,蝣戏成为教育的点缀。有鉴于此,1 9 8 9 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儿 童权利公约第3 1 条中明确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 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确认儿童不仅有发展权、受教育 权,而且有享受游戏的权利。本文所要阐述的观点适合所有类型的教育,但主要侧重对儿童 进行的教育教学。 1 论教育的游戏精神 4 、个人的兴趣、爱好 选择“论教育的游戏精神“作为研究内容,正是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理论和 教育实践的现状出发,来透视真正的教育样态。当然选此论题也有个人的原因。作为一个求 学者,看到现在的师生不平等,教师不愉悦,学生不自主的教育现状实在是心酸,写这篇文 章也许是处于职业期待吧;同时作为已经远离游戏精神的我在路上已经流浪很久,渴望回 “家”l 二、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截止到2 0 0 7 年z 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核心期刊中,输入“游戏”这一关键词,从 2 0 0 0 年到2 0 0 7 年期间共有2 1 2 0 1 篇文章发表。说明我国学术界对游戏这一领域进行了充分 的研究;以“游戏精神”为关键词却只有7 5 篇文章;而关于“教育的游戏精神”这方面的 文章则是更少,不仅数量少,而且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分析。打开期刊网的中国优秀硕博士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有1 9 4 篇与游戏有关的论文。其中只有3 篇博士论文与游戏精神相关。 一是南京师范大学陈益的博士论文 游戏:放松的智慧,二是华中师范大学吴航的博士论 文t 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三是南京师范大学黄进的博士论文游戏精神与 幼儿教育 然而,国外在古希腊时已经对游戏进行了研究,有古代理性主义视域下的游戏及游戏精 神,有近现代现象学一阐释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一教育学多种视域下的游戏与游戏 精神。自从研究游戏那时起,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游戏与教育的关系:一种观点是游戏一教 育对立观,认为两者性质不同,不具有共存的可能性,反映在教育中就是捧斥游戏活动,追 求效率和纪律,坚持知识授受的“苦学观”;二是技术层面的结合,即“游戏与教育的并行 观”,把游戏看成是一种实体性活动,认识论概念,具有为教育服务的工具性价值,游戏作 为教育的手段、背景、技术、策略从而让教育获得了游戏的外在形式,游戏的轻松性、趣味 性和非严肃性给教育带来积极的效果,但这种观点对教育的推进作用更多的局限在幼儿教育 中,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游戏过度自由化、伪游戏、游戏教学化、 模式化的现象,未能让儿童获得充分的“享乐”、“感受”、“体验”和“表达”,从根本上忽 视了人的当下的现实存在。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自由、生成、对话已经成为时代的代名词, 同时随着儿童的地位日益上升,教育理论的日渐成熟,“游戏人”的不断被提出,游戏精神 与教育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近,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l 三、研究方法 l 、现实反思与理论建构相结合的方法。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辨戏与教育进行分析,从 而勾勒出游戏教育的实施策略,以达到对问题的深入研究。 2 、文献法是论文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文献来源有书籍、期刊和电子期刊等。 本研究是教育理论研究,但与现行的教育实践密切相关,抱着能为教育实践做点贡献的 态度完成此研究。论文依托游戏理论,重新审视当今教育的现状,进而提出本真的“游戏教 2 论教育的游戏精神 学”,旨在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今,已有学者做过把游戏精神引入到教育、 教学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在个别的教育实践中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本文的可行性提供了依 据 四、研究内容与结论 本论文试图超越游戏的实体论、工具论概念,从本体论的角度谈论教育与游戏的关系, 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种游戏,教育应该以游戏的形式和态度发展起来,并提出游戏教学这一 概念,来尝试解决教育中游戏精神缺失这一问题论文的主要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游戏及游戏精神。本章综合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游戏与游戏精神的界说, 以及西方古代理性主义视域、西方近现代多种视域下的游戏与游戏精神概念。厘清了游戏概 念应该包括实体性的游戏活动和抽象性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展示、创生、理 解对话的精神,从而从本体论的角度阐述了游戏这一概念 第二部分: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文章从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自然基础、糖神基础 的分析出发,提出了游戏是人、特别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儿童是在游戏的形式和态度中存在, 进而说明作为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也应该是一种游戏,是师生共同沉浸其中、视 域融合的游戏。 第三部分:现行教育中游戏精神的缺失。首先列举了游戏精神缺失的几种现象;游戏 的教学化、随意化,师生自由的缺失、不平等的“我一它”关系、教育过程开放性的缺乏。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教育中游戏精神缺失的主要根源在于: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为特征的 “现代性”的社会背景,教育本身的科学化、技术化,教育一游戏关系理论自身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教育对游戏精神的呼唤。当今社会各个领域都面i i 每着游戏精神的严重匮乏, 与此同时,尊重儿童、促进儿童的最大发展、保护儿童的游戏权利的呼声已越来越高,教育 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更是呼唤教育活动要充满游戏精神。因此,让游戏精神回归教育,让教育 成为一种游戏已是当今时代所必需 第五部分:游戏教学:游戏精神在教育中的一种展开。文章通过提出培养“游戏人”的 教育目标、创造“游戏场”式的教育情境、实施对话和生成的教育过程,即游戏教学,试图 实现教育与游戏本体论意义上的结合,从而摆脱当今教育的困境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 本文实现了游戏与教育在精神层面的结合,把游戏看成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本体 论概念,强调游戏的本体价值。反映在教育中就是把游戏看成是教育的内在结构秩序,即教 育就是一种游戏,用游戏精神来重塑教育,并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游戏教学游戏教学包括 游戏活动教学和游戏精神教学两方面的含义,换言之,教育活动不仅可以采用游戏活动的形 式,更要体现自由、展示、对话的游戏精神,使教育成为“人”的活动。这就打破以往的教 育一游戏对立观和游戏为教育服务的工具观,并使游戏教学适用的范围由幼几园扩展到所有 教育过程中。 3 论教育的游戏精神 由于个人学习能力和时间的有限,对于游戏与教育的关系缺乏更为详实的考察,对一线 的教育现状关注也较少,对于如何实现由传统教学向游戏教学的过渡还缺少一些可行性的方 案。同时也缺少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支持和论证,这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会继续补充和学习1 4 论教育的游戏精神 第一部分游戏及游戏精神 在游戏活动中,人们总是快乐地、情绪高昂地表达出自己的热情和精神气质。实际上, 游戏的奥秘和乐趣正在于此,它表明了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的愿望 游戏有其自身的魅力,它使人扮演着另一种完全不同角色,是对未来的。预先占有”。 是对那些令人烦忧的现实世界的一种超越。在游戏中。人世间的现实突然成为一种转瞬即逝 的东西。人们随时准备接受游戏中出现的令人惊异的和新奇的事情,进入一个运用不同法则 的世界。他们将解除所有的顾虑,使自己成为自由和有主宰世界能力的人人们在游戏中趋 向一种最悠闲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甚至连身体都摆脱了一种世俗的负担,而和着天堂之 舞的节拍轻松摇动o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游戏与游戏精神的界说 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与人类有着不解之缘,它内在的含义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 生变化在中文中。“游”的本义是。( 鱼) 在水中游”或。游泳4 。含有一种悠闲从容、无 拘无柬、自由自在的涵义。如孔子的“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形容学六 艺时轻松、自由的心态和情绪。“戏”字与“游”有近似的意思,同时还特指“戏剧”( 含杂 技、歌舞的意思) 。戏”的繁体字写法就是“虚戈”,隐含着不真实的意思。“游”“戏”连 用而成的词,就有“玩耍、嬉笑、娱乐”的意思,是现实生活中的休用活动到后来,“游 戏”又引申为一种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一种脱俗的精神境界,从具体的现实的活动提升到 精神的领域。如,何良俊世说新语补排调下:“苏长公( 苏轼) 在惠州,天下传其已死。 后七年北归见南昌太守叶祖洽。时阀日:世传端明已归道山,今尚而游戏人间邪? ”, 随后又出现“游戏三味”、“游戏人生”等具有高度抽象化的游戏的内在精神。 与封建儒家正统思想不同,古代道家无为而治的出世思想很好的体现了游戏的精神,特 别是庄子,他对游戏精神有着精辟的阐述。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逍遥”体现出了“游” 的意蕴,甚至只有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才算是“游”,“遁遥”就是“遣遥于天地之间而心 意自得”。只有那些“无待”、“无己”、“无功”,“无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 能“以无厚入有间”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可以做“逍遥游”的。“忘”是庄子 游戏精神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忘”就是要摆脱物质的束缚,忘记现实生活的利益以及与之 相关的一切欲求,这样才能达到心胸豁达,敞亮,与万物融为一体而游戏天地万物。只有达 到了“忘”的境界,心灵才能平静、怡然和自由,进而通达万物,也就是佛教用语中的“悟”, 这是游戏精神的最高境界。如在达生中写到:“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 。【荚】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著,成索梅、马慧娣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闻,云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0 年版,第1 7 9 页。 5 论教育的游戏精神 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一旦傲到。忘我气。相忘一生与世无争无欲。一切事情都会迎刃而解,达到。天地与我 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达生) 的游戏境界 另外,东晋时期的陶源明为了摆脱政治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追求自己简单而纯朴的理 想生活,弃官种田;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威、王戎、 刘伶,明朝著名的江南四公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还有很多诗人、画家 等才子,他们内心都有着恃才傲物的心理特征。有着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以一种对等 级制度、规则秩序的蔑视和调侃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一种乐在其中、体验在其中的游戏 精神展示自我。 中国人对“游戏”以及“游戏精神”的理解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汉语中,游戏既包括儿童的玩耍、嬉笑等自由自在的具体活动, 也包括成人的娱乐休闲活动,这里的游戏对立面就是。正经的事”,即封建儒家思想的“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的大事,同时也包括一种豁达、无私无欲、自由的生活态度 和价值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一种出世、不合作的情绪。换句话说,这里的游戏摊斥规 则,对社会的制度、习俗礼法表示蔑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入世的思想一直占据着 统治地位,提倡建功立业,精忠报国,提倡学优而仕,取得功名,提倡“无我”、“毋我”, 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很难找 到个体的鲜活的人,个体被捆绑在僵硬的社会制度之上,以卧薪尝胆、头悬梁锥刺骨、囊萤 映雪、牛角挂书、牺牲奉献这种思想作为官方提倡的主流思想,在这种大的思想背景下,传 统文化一直捧斥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学会体验、学会享受。因此,在传统文化中,自古以 来就对游戏存有偏见,如“玩物丧志”、。业精于勤荒于嬉”就是明显的例证,将游戏看作 是毁灭人生前途的根源,是不务正业的行当。 二、古代理性主义视域下的游戏及游戏精神 自从人类诞生起就已经存在着游戏,但是最早对游戏进行深刻阐述的是古希腊的柏拉 图。柏拉图提到过“游戏源于一切幼仔( 动物的与人的) 要跳跃的需要”。把游戏当作实体 性的活动,但柏拉图更多地是在神圣的意义上讨论谫戏的。他说:“我认为一个人须对严肃 的事物持有严肃,只有神才与最高的严肃性相配,而人是为神而设的玩具。对人而言,这已 是极佳之事。这样,每个人都应依此生活,进行最高尚的游戏。达到有别于他们当前的另一 种心灵状态生活应当如同游戏,玩确定的游戏,献祭、歌唱、舞蹈,这样一个人将能慰 解众神,确立自身,反对敌人,在竞赛中获胜。”m 神在古代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只不 过是上帝游戏的玩偶,人在模仿上帝进行献祭的游戏时离上帝最近,由于上帝是集真善美为 一身,因此人在游戏过程中更易靠近真、善、美。这里的游戏是一种广义的游戏,不但包括 。【荷兰l 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1 页。 6 论教育的游戏精神 实体性的游戏活动,更是在一种更为深层的意义e 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层面上谈论游 戏,把游戏的概念提升到精神的最高宗教地位4 谤戏成为沟通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桥梁, 成为达到真理、共相的必要途径虽然已将神圣纳入到游戏的范畴,提升了游戏的地位,但 游戏仍然成为追求主体理性的工具和手段希腊时期的理性主义是一种群体理性,个体在理 性主义思想中不具有自足的价值,游戏服务于理性社会的形成,而不以人的当下的发展为目 的。游戏在这种理性至上的冲击中艰难生存。 如果说柏拉图将神圣性赋予了游戏,那么康德则首次肯定游戏的自由性内涵o 康德的 游戏论是在讨论艺术创作的特征时提出来的:“艺术还有别于手工艺,艺术是自由的,手工 艺也可叫做挣报酬的艺术。人们把艺术仿佛看作是一种游戏,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 达到了这一点,就算是符合目的:手工艺是一种劳动( 工作) ,这是本身就不愉快的( 痛苦) 的一种事情,只有通过它的效果( 例如报酬) ,它才有吸引力,因为它是被强迫的。”艺术和 手工艺的差别在于是否具有自足性、合目的性艺术以自己本身为目的,在此之外没有其他 的别的目的,而手工艺必须借助于外在的报酬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说自由是艺术的 魂灵,而自由同时也是游戏精神,从这层意义上看,艺术也是一种游戏。康德用游戏这个概 念来描述某些比较低级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活动,同时他也用游戏这个概念来定义某些形式特 征比较突出的艺术门类或艺术作品,例如把某些音乐和色彩艺术称为“感觉游戏的艺术”。o 由此可以看出,康德美学中的游戏的地位还比较“卑微”,还不能登上高雅的艺术的殿堂, 认为具有明显的感觉刺激和直观思维性质的艺术才是游戏,而在康德心目中游戏是无法提升 到具有至高无上的理性性质的艺术的高度。游戏只是实现内心自由进而成为理性人的手段而 己。 席勒深受康德的影响,使“游戏”这个概念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的美学及其游 戏概念更多地具有人类学的含义。试图借助于审美教育以发展人的游戏冲动,获得自由,从 而恢复人性的完整和性格的高尚化。他提出人在发展中有两种基本的冲动;感性冲动和形式 冲动。感性冲动是由人的物质存在或者说人的感性天性而产生的,使人受纯粹自然法则的支 配,把人只局限在物质和现象的范围内,抑制精神和意志的出现:形式冲动则来自人的绝对 存在或者是理性天性,受判断和意志的法则支配,竭力使人从物质状态中摆脱出来,从而获 得自由和人格。两者无所谓优劣和好坏,健康的人性必然二者兼备。“人不应该靠牺牲他的 实在去追求形式,也不应该靠牺牲形式去追求实在;相反,他应该通过一种特定存在去寻求 绝对存在,通过一种无限存在去寻找特定的存在只要人仅仅是满足两个冲动中的一个, 或者只是满足一个再满足另一个,真正符合这个观念的因而也就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在经验 中就不可能存在。”o 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经验中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一起活动,不可分割。 使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摆脱对立从而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是游戏冲动。游戏冲动是感 。【荷兰l 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敝社1 9 9 s 年舨,第2 i 页 。黄进:游戏精神0 幼儿教育,博j 二论文打印稿2 0 0 1 年,第8 页。 。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著:艺术化生存,网川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6 7 页。 。【德】弗晕德里希席勒著冯至,范人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1 2 页。 7 论教育的游戏精神 性冲动升华为理性冲动的。桥粱”、中介环节,是黑格尔所说的由。自在”向“自为”转化 的必然环节。游戏状态中的人实现了实在与形式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受动与自由的 统一,因而是自主、自由、白为的,。此时的人有双重的经验,即他既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同 时又感觉到他的生存,他既意识到自己是物质同时又认识到自己是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 而且绝对地只有在这样地情况下,人就会完全地关照到他的人性”,因此才是完整的人性, 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 才完全是人。”。直接地说,在游戏状态中,人就会得到自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游戏冲动引起人的审美活动。游戏冲动既能驾权生活,从生活中取得素材,也能创造形 象,用形象体现精神,因而它的对象是“活的形象即最广义的美。美的最高理想就是实 在与形式尽可能最完美的结合和平街,面这种完美结合只有在游戏状态中才能实现。在这个 意义上说,“人同美只应是游戏,人只应同美游戏。”o 根据席勒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要依 次经过物质状态、审美状态和道德状态。审美状态亦即游戏状态。因此,游戏状态是人的发 展的必经阶段,是自然人过渡到理性人的必然环节,具有永恒的价值。 席勒认为游戏是“充沛能力的无目的消耗”,在自然和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的 活动就是一种工作,为了生存。当物质出现剩余时,剩余的生命就会刺激它行动,这时的想 象力就进行着物质游戏,这种游戏是人所特有的,表明了人已经从外在的物质强制、感观强 制中解放出来,这时人还不具有一种独立的创造力。当形式冲动要求审美出现附加物时,想 象力已经进入自由的形式,物质性的游戏就最终飞跃到审美游戏了。也就是说,物质上的过 剩导致体力上的游戏,审美上的过剩导致艺术的、戏剧的或象征性的游戏。自然从需求的强 制或物质的严肃性开始,秀经过剩余的强制或物质游戏,然后再转入审美游戏。o 在审美游 戏中,美本身成为人追求的一种对象,通过自由创造给予人以精神上的自由。 从柏拉图将神圣性、严肃性赋予游戏,经过康德强调游戏的内在自由和感官特性,到席 勒把游戏看成是感性与理性、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受动与自由的统一和中间状态,古 典的游戏与游戏精神一直追求着理性主义的精神和脉络。旨在使游戏从儿童的纯粹蝣戏、动 物游戏的具体活动中释放出来,放到更广阔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游戏精神的领域中去理 解,到席勒这里达到了巅峰。古典的游戏概念及游戏精神的内核是自由精神,是身体的解放 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这就使“游戏”从日常的具体活动变成具有哲学内容的概念迈进了一大 步。同时,根据席勒的观点,物质出现剩余产生物质游戏,审美过剩导致艺术游戏,我们也 可以看出,古典的游戏概念并不排除实体性的游戏活动( 物质游戏) ,这是游戏的初级形态, 但更强调游戏的自由性质,这是判断是否是游戏的内在标准。 。【德佛里德里希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2 4 页。 。 德】弗罩德早希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戈教育书简,上海人民f ;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2 3 页。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 3 年版。第2 3 0 页。 s 论教育的游戏精神 三、近现代多种视域下的游戏与游戏精神 自从古典的理性视域下的游戏在席勒处达到颠峰后,游戏在中世纪就被看成是万恶的根 源有原罪的人性观规定了禁欲、惩罚、鞭笞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皈依上帝和无条件服从被 看成是晟高的美德,人的身心自由则是对上帝最大的不敬。当然。也有伟大的精神领袖反对 中世纪的黑暗,反对对人性的摧残和压制。如塞万提斯,他笔下的堂吉坷德是一个瘦弱的没 落贵族,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竞像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女作 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札作侍从,三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扶弱 锄强的骑士业绩。他在想象的世界里生活,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作敌军。把苦役犯当 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历尽挫折而不后悔,一心想成为行侠仗义、助弱扶贫、 扬名万世的游侠骑士。堂吉坷德用一种游戏的精神、游戏的态度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人的 不自由,而在人心不古的年代,由于当时多数人的“正统”、“中规中矩”,所以一直把堂吉 坷德看成是十足的“疯子”,这是对游戏精神匮乏的时代的极大讽刺。随着年轮的发展。到 了近现代,游戏的概念和精神渗透于各个领域,甚至成为哲学的核心概念,整个时代也到处 弥漫着游戏的精神。 ( ) 文化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游戏与游戏精神 胡伊青加是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游戏的先驱。他认为游戏是生命的一种功能,但却不可 能从逻辑上、生物学上或美学上加以准确界定,他把游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解释,通过对 文化各种形态的考察,发现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始终渗透着游戏的成分,文化一开始就是以游 戏的方式来进行的法律与秩序,商业与利益。工艺与艺术,诗、智慧与科学,所有这些力 量都根植于原初的游戏土壤。o 通过这些考察,胡氏得出结论:“仪式产生于游戏;诗歌诞生 于游戏并繁荣于游戏;音乐和舞蹈则是纯粹的游戏;智慧和哲学在源于宗教性竞赛的词语和 形式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战争的规则、高尚的生活习惯,都是在各种游戏中被建立起来的”, 。也就是说最初阶段的文明是被游戏出来的,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产生出来并永远也不脱 离游戏的。这并不是指游戏变成了文化,而是指文化在最早的阶段上具有游戏的特征,即指 文化是在游戏的形式和态度中发展起来的。o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历史,这也正是人与动物的不同。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对 此有过精彩的论述:“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j 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的本性也不 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 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 扇面。? o 而语言的创造、宗教的仪式或教义、艺术的作品、科学的理论都可以规约到文化 之中,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晶。自从有了人类,也就创造了文化,文化伴随在人的生活的方 。【荷兰】胡伊青加著成穷译:入:游戏者,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6 页。 。【荷兰】胡伊青加著,成穷译:人:游戏者,贵州人民:f ;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2 2 页。 。 荷兰j 胡伊青加著,成匆译:人:游戏者,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5 7 页。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8 7 页。 9 论教育的游戏精神 方面面,如影随形。而文化又是以符号的形式呈现的,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是织成符号 之冈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可以这样说,人生活在文化中。生活在符号中, 甚至人本身也就成了文化符号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卡西尔就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乙 人、文化、符号在定意义上就划上了等号。而文化又是以游戏的形态发展起来的,游戏是 一种必需。游戏推动着文化,或他在实际上也的确成了文化,那么,就像胡氏所宣称的那样 。人就是游戏者”。这一宣言从一种新的视角突破了“人是理性人”,。人是制作人0 “人是 文化人”的观点,游戏被提升到一种本体论的高度。人是在文化中,即在游戏中,以一种游 戏的精神和态度去生存。 同时,胡氏的游戏也有一般游戏和社会性游戏等级之分。在游戏中,我们可以活动在严 肃的水平之下,就像儿童所做的那样,但也可以括动在这个水平之上,活动在美和神圣的领 域中。o 甚至胡氏也宣称过,儿童的游戏是具有最本质、最纯粹的游戏形式。因为在游戏中 只有秩序、张力、运动、变化、庄严、节奏和迷狂,而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胡氏与席勒认 为的几童游戏或动物游戏是低级游戏、而艺术游戏是高级游戏不同,他的游戏只有类型不同, 没有等级之别。 ( 二) 现象学一阐释学视野下的游戏与游戏精神 伽达默尔深受海德格尔的存在与真理的思想的影响,从解释学的线索出发,试图冲破 西方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在主客一体的哲学观视域下审视艺术,审视游戏。在康 德那里,游戏只是艺术的初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艺术同意;丽在伽达默尔那里,游戏成 了艺术的基本结构。o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游戏。这里的游戏不是指具体的活动,也 不是游戏者的情绪和状态,也不是康德和席勒所指的游戏活动中实现的主体性自由,而是艺 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游戏与他者无关,具有自足的价值。在伽达默尔看来,游戏存在着 几点重要的特征。 游戏活动与严肃的事物有一种特有的本质联系,也就是说,把某物当作真实的东西来理 解是游戏的显著特征,“游戏活动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甚而是神圣的严肃”,游戏是指向 真理的。尽管发笑、愚蠢、风趣、诙谐、玩笑、滑稽等都是游戏的特征,但是这并不能抹杀 游戏与真理某种天然的关系。海德格尔多次强调,艺术是自行置入真理的过程,是真理被开 启或处于“无蔽”状态。受其影响,伽达默尔通过对模仿游戏中“显现”真实的规定,突出 模仿的游戏与真理的关系。 游戏具有内在的自由。游戏的真正主体就是游戏活动本身,“属游戏的活动不会有一个 游戏于其中终止的意图,重复做得的活动显然对游戏的本质规定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以致谁 或什么东西从事着这种活动则是无关紧要的。”o 换句话说,是游戏本身的规则、秩序、结构 规定着游戏的展开和进行,在游戏动态的进行过程中,游戏不断地更新自己,与从事游戏的 活动者无关。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游戏活动者通过在游戏中表现某种东西从而达 。【荷兰】胡伊青加著,成穷译:人:游戏者,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页。 。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著:艺术化生存,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6 8 页。 。【德】h g 伽达默尔著,王才勇译: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4 9 页。 1 0 论教育的游戏精神 到他特有的自我表现。因此游戏者并不是游戏的主体,而是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者才达到表现, 游戏者是游戏存在的载体,游戏者被卷入其中并使他充满它的精神。 游戏者与旁观者在游戏中通过互相理解、解释,对话实现“视域融合”游戏本身是由 游戏者和观者所组成的整体。嘴戏必须始终有一个他者存在,游戏活动者就是与他者进行 着游戏的,这个他者也可能是某种可能性或者意愿。在游戏过程中,游戏者与观赏者都在玩 味着游戏中的某种东西,都在把握着游戏的意义内容。游戏者扮演游戏中的某种角色,观赏 者要理解出游戏者的行为内容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起着关照审视游戏的整体意义的作用。游 戏者与观赏者在游戏中达到共同的理解,形成游戏共同体。 伽达默尔除了论述艺术游戏外,还论述了语言游戏,他认为,语言是遭遇世界的方式, 是理解世界的前提条件。世界在语言中呈现自己,语言使真理处于“开启”或。无蔽”状态。 我们在语言中“理解”世界,又在理解中进行“对话”。对话具有一种问答的逻辑形式,说 话者的发问,必然要引起听者的某种反应,从而使说者和听者联系到一起。因此,语言具有 游戏一样的性质,可以称之为。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也提出语言游戏的概念。他所谓的语言游戏是指“由语言以及语言交织于其 中的行为组成的整体”。圆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没有一致的共同点,只有“相似之处”,“亲缘 关系0 也就是“家族相似性”,表现为一种错综复杂的相互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的网络: 有时是总体上的相似,有时是细节上的相似。o 至于维氏所说的游戏是什么,他没有给出明 确的答案,因为任何一般的定义都有可能被误解,所以只能用举例的方法。例如棋类游戏、 纸牌游戏、球类游戏、奥林匹克游戏、角色游戏等等都是游戏。一种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语言的多样性也规定了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想象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o 生 活是以在语言游戏中产生的。德里达提出了“解释即游戏”,他认为“解释并非要寻找什么 唯一正确的解释,也不是要达到一种绝对的,全面的、正确的真理,而是一种游戏,一种在 无底的棋盘上进行的游戏。” 这就是说,真理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解释,解释也具有开 放性、多样性和无限性,这就形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绝对真理”的挑战。解释取代了真理 成为合法的存在,也就意味着游戏取得了本体的地位。 从胡伊青加、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甚至利奥塔都是从一种更哲学、更抽象 地角度来谈论游戏游戏入、艺术游戏和语言游戏,把游戏看成是文化起源、发展的形式 和状态,把游戏作为艺术的基本结构,把游戏看成是一种无本质的语言游戏,把解释看作游 戏,这些观点都是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谈论游戏,大大拓宽了游戏的内涵和外延。由于人始终 存在于文化即艺术、语言、科学、宗教之中,文化的游戏性,从本质上就说明了人生存状态 。【德】h g 伽达默尔著王才勇译: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5 9 页。 。转引自王晓升著: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 6 9 页。 o 【奥】维特根斯坦著,唐少杰译:游戏规则雏特根斯坦神秘之物沉默集,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3 3 页。 。【奥】维特根斯坦著,唐少杰译:游戏规则维特根斯坦神秘之物沉默集,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3 0 页。 。王治河著:扑朔迷离的游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1 5 页。 论教育的游戏精神 的游戏性人是以一种游戏的精神一自由的、开放的、对话的精神在生活着。 ( 三) 心理学教育学视野下的游戏 2 0 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为游戏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游戏理论都共 同地认为,儿童通过想象性地或者装扮性地游戏来表现他们自己,游戏部分的源于愿望的满 足。弗洛伊德提出,游戏为儿童提供一条满足愿望和掌握损伤性事件的途径。d 由于儿童体 力和精力的有限,在现实生活中又很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他就会通过游戏来满足自己 的愿望,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甚 至是危险冲动的一个窗口同时,强迫性重复动作是一个让个体应付伤害性事件的心理机制 儿童通过重复现实中给他们巨大影响的每一件事。并且发泄这些影响的力量,使他们成 为环境的主人。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打骂,他在游戏中扮演父母角色时,就会仿 照父母对待自己那样来对待游戏中的孩子,使自己成为控制者但弗洛伊德与康德、席勒不 同,他认为儿童通过游戏自由的表现他们的愿望的时间是短暂的,儿童的游戏会随着“批判 理性或理性的因素的加强结束了游戏”。o 随着儿童自我的发展,凡童的愿望会以诙谐和玩笑 形式或从事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里,弗洛伊德的游戏概念是指儿童的具 体活动,而显然把艺术活动排除在游戏的范围之外。游戏理论者皮亚杰根据游戏中所体现的 认知发展水平把游戏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的练习游戏,儿童前期的活动是学习,当达到熟练 地掌握某种技能或者动作时,学习就变成了游戏;前运算阶段的象征性游戏,主要表现为儿 童把符号物与被符号所表示的事物联系起来;具体运算阶段进行规则游戏。这试图揭示根据 教育对象的不同,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不同性质的游戏! 四、本文对游戏与游戏精神的解读 从索绪尔的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一个符号,它既包括能指。又包括所指,能指组成了表 达方面,所指组成了内容方面,罗兰巴特又将语言细分为四个方面:表达的内容,是语音 学范畴;表达的形式,语法规则;内容的内容,指感情的和思想意识的,或者所指的实在意 义;内容的形式,指所指自身的形式组织。如果把“游戏”作为一个符号来分析时,表达 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指“游戏”这个词语的语音语法,而内容的内容是指游戏活动本身所蕴 含的精神、意蕴;内容的形式是指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展开的结构秩序。对于具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